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詞

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詞

時間:2023-05-29 17:43: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詞,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意象;主題;風格

課外古詩詞賞讀是近年來很多地區(qū)中考必考內(nèi)容,賞讀古詩詞可分三步進行。

一、讀懂

讀懂詩詞屬于哪種題材,是屬于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還是思鄉(xiāng)詩、詠史詩、詠物詩等。領會全詩詞的意思,對詩(詞)的主題搞清楚,弄明白。那么,怎樣才能“讀懂”呢?(1)從作者入手,聯(lián)系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2)借助詩詞的標題、注釋、寫作背景等去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3)從語言入手,抓住關鍵詞句(動、形容詞、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正確理解把握。

二、抓住詩詞中的“意象”

詩詞創(chuàng)作十分講究含蓄、凝練。詩(詞)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而是采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這里的所寫之“景”,所詠之“物”,即為客觀之“象”;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即為主觀之“意”。“象”與“意”的完美結(jié)合,就構(gòu)成了“意象”。

賞析詩詞要注意其中的“意象”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常被賦予的獨特內(nèi)涵,領悟其象征意義。如楊柳表離別;表高潔;松、蘭、梅、竹象征堅貞高潔等。

此外,還要注意“意象”的多義性。為了表達特定環(huán)境的思想和感情,達到意與象、物與我融合的效果,詩人往往創(chuàng)設了具有多義性的意象。比如“月”,李白將它當作知心的伴侶(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蘇軾通過它來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愿與激勵(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diào)歌頭》);柳永卻因它觸目傷懷(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雨霖鈴》)……

三、從詩詞的風格、手法入手

鑒賞一首古詩詞,讀懂詩詞的大意僅僅是賞析的基礎,還應該就詩詞不同題材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的風格及手法上來賞析。

詩詞的題材很廣泛,題材不同,所表現(xiàn)出的風格也不同。田園詩,往往是表達作者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熱愛之情;邊塞詩,多是反映邊塞生活的苦寒、寂寞,以及邊塞將士思念家鄉(xiāng)親人,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的愛國情懷;思鄉(xiāng)題材的詩則是抒寫自己在他鄉(xiāng)的寂寞、凄涼,表達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之情;詠史類的詩則往往是詩人表達對歷史的感慨,希望統(tǒng)治者能以史為鑒,吸取教訓……

古詩詞中作者常常會運用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來表情達意、豐富形象。同樣是寫“愁”,表現(xiàn)手法可豐富多樣。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了“似一江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斷;李白的“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則采用了夸張手法來表現(xiàn)“愁”之重、“愁”之長。古詩詞常用的修辭還有擬人、反問、反復、對比等。不少詩歌,還采用動靜結(jié)合、虛實結(jié)合、點面結(jié)合、粗筆勾勒與工筆描畫相結(jié)合等手法,以加強藝術感染力。

第2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興趣

引言

中國古典詩詞博大精深,千百年來成為滋養(yǎng)中華民族成長的寶貴精神營養(yǎng)。新的課程標準進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地位,對小學生古詩詞閱讀材料,不論從數(shù)量上還是內(nèi)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發(fā)展。

一、重視誦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教學中要采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有教師對詩詞朗讀教學的策略進行了研究,認為詩詞朗讀教學應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初步感受詩意的朗讀。這一階段應讓學生把古詩讀通讀順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詩人,理解注釋,想象畫面來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diào)。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在初讀時就使學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于理解詩意。第二階段,加深理解詩意的朗讀。這階段的朗讀要設置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再與分析相結(jié)合,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鞏固。為此學生誦讀要讀出“三感”:第一,讀出語感;第二,讀出情感;第三,讀出美感。

例如《江雪》這首古詩可以這樣來設計:在引導學生知曉詩人生平、理解詩詞大意之后,可以問:“他真的在釣魚嗎?他到底在釣什么?”抓住“釣”這個字進行分析,學生讀懂了柳宗元雖困難重重卻無所畏懼,雖身處逆境卻矢志不渝的豁達情懷。“釣”顯然是這首詩的詩脈。在師生共同交流中,也理解詞人渴望和平、向往安寧生活的深意。這就表明,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要以閱讀和記誦為主,強調(diào)要有一個對古詩文記誦的“過程”。

二、展開想象

想象是對過去經(jīng)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以改造。構(gòu)成新的意向和觀念的心理過程。詩重想象。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象就沒有審美。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產(chǎn)生移情和共鳴,讓學生展開想象,引起聯(lián)想。由此及彼,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再現(xiàn)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如:在教學《示兒》時,可以抓住一個“悲”字,詩人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樣的悲涼畫面?引導學生進入情境,產(chǎn)生聯(lián)想,文字轉(zhuǎn)化成了詩人老淚縱橫,詩人用顫抖的手寫下了這首詩后溘然長逝,詩人用微弱的聲音喃喃地說著:收復中原,還我河山的悲涼畫面,對詩人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感的領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顯,當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生成為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體的場景時,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所感,想詩人所想,悲詩人所悲,于是,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就在“象”的召喚和引領下,噴涌而起,一瀉千里。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也即“詩情畫意”的美。所以誦讀古詩詞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只有“入境”,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nèi)涵。

三、感受意境

古詩詞把意境美、音韻美、哲理美融合一體,有著特殊的審美功能,學生可以從中受到美的熏陶。詩的特點是通過形象的藝術概括來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情感,情和景的高度融合形成詩的意境。正因如此,語文教學就要通過詩人捕捉的流動多變的形象畫面,“披文入情,沿波討源。”領略詩人美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在讀古詩詞中感知其意境美,引導學生自我開展個性的審美情趣;細讀詩文,在讀中使學生有所體驗,感受語言美、藝術美等內(nèi)容,并注意挖掘有任何價值的審美情感;精讀詩文,在讀中受到美的情感熏陶,感悟并擴展審美情感;回憶詩文時,努力提高自我審美能力,發(fā)現(xiàn)古詩文中的審美情趣,升華自己的個性化情感,豐富自己的審美能力,同時也豐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對比教學

對于有相似點得古詩詞,可以將兩首詩詞中所寫的意境、感情進行對比教學,即使學生溫故知新,記憶深刻。又能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欣賞的能力。如學習《泊船瓜洲》這樣一首以“思念家鄉(xiāng)”為主題的古詩詞時,我不是將學生的思維局限在這一首詩里,而是以拓展學生思維為目的,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同類主題的古詩詞。學生馬上想到了李白的《靜夜愚》,王維的《雜詩》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想到了王勃的《思歸》、李覯的《鄉(xiāng)思》。至此。我欣慰地看到,學生思維的火花正在迸射,只要稍加點撥,會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于是,我因勢利導說:“同學們從眾多古詩詞中找出一組相同主題的詩,這只是對它們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再仔細分析、比較,看看每首詩詞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頓時像脫韁的野馬奔騰起來…經(jīng)過一番研讀,學生從王維的《雜詩》中領會到,詩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遠不止“寒梅著花未”,透過梅花,可以看出詩人對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親朋好友、父母妻兒等地一切思念。從表達方式上看,《雜詩》是通過敘事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靜夜思》、《思歸》、《鄉(xiāng)思》則是通過寫景來表達思鄉(xiāng)之情。李白的“床前明月光”襯托出了淡淡地恬靜而安詳?shù)拿谰啊6钣M的“已恨碧山相陰隔,碧山還被暮云遮”卻道出了那種魂牽夢繞、牽腸掛肚的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就這樣,通過一首詩詞的學習,復習鞏固了一組詩詞,并將這—組詩詞的意境理解得淋漓盡致。

結(jié)語

總之,“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學詩詞的興趣,就定會將詩詞課上得興趣盎然、有滋有味、搖曳多姿。“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于漁”,詩詞的學習,在追求精神的愉悅、情感的陶冶,藝術的創(chuàng)造感染與浸潤的同時,更要有意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思維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王世澤.小議小學古詩詞教學.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第3篇

1.在古詩詞景物描述中感悟自然,熱愛自然。

祖國的大好河山往往是古代詩詞中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借助對壯美河山的描繪抒發(fā)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及報國之情,同時也顯現(xiàn)對大自然的喜愛。小學生對自然情懷的抒發(fā),并沒有那么深刻,而古詩詞教學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對自然的感悟能力。比如著名詩人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首詩詞其實雄渾,讀起來朗朗上口,是我國古代詩詞中的佳作,教師應該充滿感情地進行朗誦,給學生一種仿佛站在瀑布面前的感覺,“疑是銀河落九天”情境躍然眼前。又如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學生在這樣的詩句中體會到我國的江南美景,仿佛與作者感同身受,進而萌發(fā)“能不憶江南”的情感。

2.古代詩詞是詩人們真實的心情寫照。

從詩詞的閱讀與學習中體會到當時詩人寫詩時的真實情感,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心情懷,從詩詞中領悟更多的人生道理,那些旅人情思、愛國情懷、友誼情深等都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重要源泉,學習語文需要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古代詩詞教學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這些能力。比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不故人”的詩句,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什么是離別之苦,什么是朋友間珍貴的情誼,同時也會激發(fā)對友情的珍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學生讀來會感受到思念家鄉(xiāng)與親人的那種落寞心情,在未來的生活中不管自己身處何方都必然會心存家鄉(xiāng)及故人。

3.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個人品質(zhì),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古詩詞教學在小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個人品質(zhì)和世界觀的形成是功不可沒的。古詩詞中包含祖國悠久的歷史、獨特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學成就等,這些對小學生來說都是新奇的、有趣的,在學習過程中更會有所感悟。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的措施

1.注入歷史背景知識,感受濃厚的人文情懷。

小學生求知欲望非常強烈,同時也處于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要抓住這些特征,在進行詩詞講解的時候,告訴學生詩人的背景、詩詞創(chuàng)作的歷史環(huán)境等。學生在了解這些情況之后,在體會詩詞內(nèi)涵的時候,才會更準確到位。教師在課前必須查閱大量資料,將授課語言進行組織,明確教學目標。目前多媒體技術在我國小學教育中應用十分普遍,在古代詩詞教學中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以講故事的方式向?qū)W生娓娓道來;其次,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思考,養(yǎng)成提前預習的習慣,例如可以在課堂講解開始之前,給學生留有一定的任務,使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和思考詩人當時的處境和思想意識;最后,課堂上盡量保證師生互動,多鼓勵學生舉手回答問題,對有疑問的地方及時給予解答,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2.引入情景教學,貼近生活實際,激發(fā)學習興趣。

第4篇

我們每天都在和漢字打交道,漢字是我們祖國的文字。它大約產(chǎn)生于四千年前,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它從甲骨文到金文,后來演變成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最后才成了我們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漢字。漢字歷史悠久,是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中華的漢字,既生動又形象,為我們傳播著文明的種子,它舉世無雙。

漢字在書法家的筆下,更是有著無窮無盡的變化。篆書和隸書古色古香,行書則非常流暢,而楷書便是端端正正,十分端莊,最奔放的就非草書莫屬了。它們在書法家筆下生動活潑,像一群可愛的小天使,在紙上享受著自己的歡樂。

漢字不但歷史悠久,變化多端,而且每個漢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的風趣,這正是它的神奇之處。你看吧!,見到“刺激”就覺得興奮,看到“熱鬧”就感到繁華……最能體現(xiàn)漢字魅力的就是古詩詞了。當你思念家鄉(xiāng)時,就可以吟誦“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過年時便可以想起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這些古典詩詞早已成為了我們中國人的習慣。

如今,漢字在世界各地都廣為流傳,有許多外國人也都在學習漢字。漢字是一種美麗而富有魔力的文字,它怎么可能不會被世人所珍愛呢?

第5篇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2―0101―01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美妙的旋律響起,你是否理解蘇軾彼時的心境?古詩詞作為我國文學藝術的一種,一直以來都是語文教學的重點。然而此時學生們對古詩詞的印象并不美好,無法感受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意圖。所以,在此現(xiàn)狀下,為提高我國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質(zhì)量,擺脫傳統(tǒng)思想的束縛,我們要對古詩詞的趣味教學策略進行探討。

一、少一點應付,多一點情感

傳統(tǒng)的詩詞教學活動中,學生們被動記憶,毫無疑問他們對詩詞的內(nèi)涵及審美無法深入理解,從而厭倦古詩詞,最終既沒了成績,也沒了興趣。此時,就需要語文教師的努力了,在進行詩歌教學期間,教師應多注重詩詞中情感的體現(xiàn),因為古代,詩人經(jīng)常通過對客觀物象的加工、提煉,來滲透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例如《天凈沙?秋思》這首詩詞,作者馬致遠通過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來抒發(fā)自己漂泊無依,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如果了解了作者的情感,那么學生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便很容易對文章內(nèi)容的意象的使用有清晰地認識,即為作者情感鋪墊。可知詩歌中,情感的重心。x懂了情感,就像掌握了船舵一樣。從而學生重新拾起對詩歌的興趣,并收獲快樂。

二、少一點死板,多一些互動

如今,教師采用的“填鴨式”,課堂只是老師一個人的課堂,學生因為無法參與進去,每節(jié)課都收效甚微,這種情況繼續(xù)發(fā)展可能會磨滅學生對語文詩歌的興趣。在此狀況下,成功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與能動性顯得尤為重要,此時迫切需要一種新思想、新方法來更改這種現(xiàn)狀。于是,多元互動誕生了。多元互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生與教師進行語言及行為的互動,多角度交流彼此的新思想,新認識,這樣大家既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友誼,可謂一舉兩得,從而實現(xiàn)趣味教學。

互動的課時執(zhí)行方式有很多種。情境式教學: 情境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主導。而鑒定情境教學成功的唯一標準是其對學生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創(chuàng)設情境需要我們設計情境,首先我們要有計劃、有意識地為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情境,即做到因材施教。其次,情境教學應注重科學性,即要適應學生的年齡、認知方式、情感特點,以顧及學生的心理需求。最后,情境需要盡量多的學生參與,如此一來,大家才能在情境中娛樂,最重要的是學到了新技能。

肢體語言的運用:毋庸置疑,肢體語言在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會直接受到它的影響。例如,一個滿臉嚴肅面目“猙獰”的教師帶給學生的是畏懼,毫無親切感可言,如此一來,學生哪里還敢發(fā)言,積極性又何在呢?相反,老師的一個微笑,一次輕拍肩膀,都會給學生極大的鼓勵,而后便是積極有趣的課堂。分組討論:在小范圍內(nèi),每個學生的想法得到展現(xiàn),得到肯定的過程無疑為他們樹立了自信。例如,教師可以舉行詩歌朗誦比賽,要求同學們身體及語言的結(jié)合。這樣一來,不僅緩解了初中學習的壓力,而且可以收獲樂趣,學到知識。

三、少一點框架,多一點想象

第6篇

一、借助想象,走進意境。

想象并不是憑空而來,想象依托的是文本。作者往往以簡練精確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深邃無窮的意境。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古詩詞的能力,老師的講解只是起點撥作用,代替不了學生的聯(lián)想和想象。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fā)下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才能實現(xiàn)與文本的對話,也才能品味到古詩詞的魅力。把詩詞中的語言想象成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讓學生置身其中,通過想象,深化語言的感悟。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去體會詩句的內(nèi)涵。如張籍的《秋思》,要真正領悟詩句所表達的內(nèi)涵,必須真正理解詩人為什么臨到出發(fā)時又要拆開信封。它們并不是簡單而平常的動作,而是詩人因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唯恐漏掉一些話沒寫所做出的自然而然的動作。教學時要引導學生發(fā)揮巨大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是遠離家鄉(xiāng)的“詩人”,對著洛陽城瑟瑟的秋風,匆匆寫下書信,寫下自己對家人的思念,在讓人把書信帶回家時,又生怕漏寫了,重新打開信封。從而體會詩人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古詩詞教學中只有喚起學生情感體驗,才能走進意境。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錄象,充分運用現(xiàn)代多媒體的優(yōu)勢,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身臨其境,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觀賞過程中,把美的圖象,老師的解說,學生的吟誦巧妙的結(jié)合為一體,使學生入情入境,發(fā)揮想象,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

二、鏈接資料,深入意境。

今天的孩子大多數(shù)對古詩詞接觸少,對其形式,表現(xiàn)方法等比較陌生,因此作適當資料鏈接將有助于學生理解古詩詞。鏈接資料主要起溝通作用。教師們深諳此理。如教《訴衷情》時,一老師出示配上簡介的陸游畫像,并插入陸游在不同年代的愛國詩,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中建構(gòu)起愛國詩人的形象,從而加深詩句中愛國情意的感受;再鏈接時代史料,如鏈接金兵入侵殺戮的史料,從感性上幫助學生加深對“關河夢斷何處”的理解。一老師在教《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時,先簡介王維生平,再出示當時中國的版圖史料,了解渭城到安西既有莽莽群山,又有渺渺江河,還有茫茫沙漠,旅途艱辛,使學生理解到那時那刻“勸君更盡一杯酒”中,飽含著多少話語,多少情誼,多少擔憂,多少祝福……有的鏈接相關詩句,很多老師在講送別詩時鏈接詩《贈汪倫》、《別董大》等。

三、咀嚼字詞,理解意境。

教學“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讓學生理解“生”的本義是“產(chǎn)生”,而在此詩句中“生既有“產(chǎn)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進一步追問:是什么東西產(chǎn)生并升起來了?“是香爐峰的云霧、水氣產(chǎn)生并升起”。詩人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詩的本義,詩的意境去進行理解。“升”僅僅能看到煙霧升起,一會兒就散了,沒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爐峰的云霧源源不斷地升騰這個畫面,也能看到香爐峰云霧繚繞的畫面,從而看出詩人寫詩用詞之精當。

四、換詞對比,體會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這一首古詩的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我讓學生當小詩人,把詩中的“綠”字換掉,用另一個字代替。當學生換上“到”、“過”、“入”、“滿”等字后,再比較哪個字用得好。讓學生在換詞比較中,體會到用上“綠”字就把春天寫活了,不僅寫出春天到了,還把春風給江南岸披上綠裝這一變化生動而又形象的寫出來了。在教《望廬山瀑布》時,可引導學生給“掛”字換上“流”、“懸”等含義相近的動詞,讓學生比較辨析,各抒己見。體會“掛”字正好應驗“遙看”,使瀑布景色分外壯觀。

五、換位體驗,感受意境。

換位體驗能拉近體驗者與詩中物象的距離,獲得真情的體驗,同時能極大地激發(fā)體驗者的參與熱情,使其在自覺自愿地參與下,潛能得到開發(fā)。請看一位老師在引導理解“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教學片斷。

師:假使你是王維,面對征途漫漫的元二會說些什么?

生:元二呀,此去崇山俊嶺,要格外小心啊!

生:老朋友,多帶上些銀子吧,餓了渴了,別舍不得花錢。

生:元二,帶上一根粗實的棍子吧,遇上惡狗也好防身呀。

生:祝福你一路順風。

生:……

師:假使你是元二,面對就要分別的好友王維會說些什么?

生:老朋友別為我擔心,你自己多保重吧。

生:……

學生在換位體驗中進入了意境,感情是那樣自然,那樣真摯,那樣質(zhì)樸。

六、利用畫面,領悟意境。

畫面具有直觀解構(gòu)的視覺效果,能夠?qū)⒊橄蟮恼Z言文字還原為可觸可感的視覺圖景,有效地幫助理解建構(gòu)。如一老師在教“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時出示西湖藍天下,湖光閃閃畫面和煙雨蒙蒙的畫面,在教《江畔獨步尋花》時,出示“花壓枝低、戲蝶飛舞”的畫面,讓學生通過視覺領悟詩句的意境。借助畫面的方式很多,如課文插圖、多媒體動畫、教師簡筆畫、學生自畫,師生合作畫等。有的老師用多媒體,有的老師用卡片,有的老師用圖畫千方百計地達到教學目的。

古典詩詞雖短,但表現(xiàn)了深刻的意蘊和動人的境界,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美育的好題材。而作為一名小學教師,要把握好自己學生的特點,選擇科學的方法,讓學生在輕松快樂中完成古詩詞的學習,提高語文素養(yǎng)。讓學生品味名著的語言魅力

郭奮平

(林州市市直第七小學河南林州456550)

古典名著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瑰寶,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經(jīng)典遺產(chǎn)。它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細膩生動的語言描寫,使讀者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快樂。小學高段語文教材中選入了《三國演義》、《水滸傳》、《史記》、《西游記》等各類名著章節(jié),讓涉世未深的孩子們初見這些文學名著的端倪。讀這些古典作品,對于認識古代社會,對于認識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對于提高某方面的文學修養(yǎng),對于提高語文能力都有積極作用。可是,選入教材的名著章節(jié),有不少是根據(jù)名著原文改編而成的,在文字、結(jié)構(gòu)、內(nèi)容的處理上與原著都有明顯的區(qū)別,我們在教學改編而成的名著時,是不是只要理解主要內(nèi)容就行了呢?是不是只要感受人物形象就行了呢?《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讓學生吸收祖國語言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所以,我認為小學階段古典名著的教學,在讓學生理解主要內(nèi)容、感受人物形象的基礎上,幫助孩子了解名著,引領孩子走近名著,去體驗閱讀名著的快樂,進而激起學生有去“讀一讀”原著的沖動,這才算達到了名著教學的目的。

張志公在《關于學文言》一文中提出了“先嘗后買”的觀點,他說:“兒童上學之前,文言是什么,不知道,愿意學不愿意學,更不知道,所以選定之前,應該讓他們先嘗嘗,辨別一下滋味。”我想,在教學古典名著時,也應該讓學生去“嘗一嘗”、“品一品”原著的味道。那怎樣讓學生嘗出味道,產(chǎn)生對讀古典名著原文的興趣呢?

一、在文字去繁處品味原著語言的華麗

由于古典原著章節(jié)篇幅都比較長,為了方便學生的閱讀,編者往往對原著的篇幅進行壓縮。但是這一壓縮,不僅僅是字數(shù)變化了,更重要的是原本的文質(zhì)(文彩)也隨之變異和退化。這就需要我們把此處的文字還原或充實原著的語言,讓學生感受原著語言的魅力。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中的“一打”時,就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很典型的案例。

生讀相關段落:“這時,悟空從南山回來……”

師:變成了一個什么樣的村姑?(美貌)六年級的同學,要說美貌的詞,是一個接著一個。那還不行,你們知道的詞還不足以表達出文中的美貌。

(出示視頻)

師:怎么樣?

生:閉月羞花、眉清目秀、花枝招展……

師:看原文中是怎樣描述的。

出示原文:冰肌藏玉骨,衫領露酥胸。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月樣容儀俏,天然性格清。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半放海棠籠曉日,才開芍藥弄春晴。

生讀。

師:李卓戊在此處批了一個字――妙,妙在哪兒呢?

生:常人看不出這女子的美。

師:這美下面藏著的是――惡。

師:把感受送進去再讀

……

我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當學生體會到諸葛亮算到第三天一定有大霧時,我就出示了原著中的語言,讓學生品讀《三國演義》是怎樣來描寫這場大霧的。

師:課文中寫到“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那么這場霧大到什么程度呢?《三國演義》中有篇《大霧垂江賦》。

師出示原文(節(jié)選):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蒼茫,浩乎無際。雖大禹之智,不能測其淺深;離婁之明,焉能辨乎咫尺?魚鱉遁跡,鳥獸潛蹤。恍惚奔騰,如驟雨之將至;紛紜雜沓,若寒云之欲同。

生自由讀。

師:霧大嗎?

生:從“上接高天,下垂厚地”看出霧是鋪天蓋地的。

生:從“魚鱉遁跡,鳥獸潛蹤”看出霧很濃。

……

師:把你的體會帶進去,讀一讀這段話。

二、在言語改編處品味原著語言的精妙

我認為名著改編一定要忠實于原著。如果在改編時把原本沉甸甸的東西變得輕飄飄的,醇美的詩情變得淡乎寡味,豐饒的意蘊變得膚淺稀薄,形象蒼白,語言平淡,有的甚至產(chǎn)生歧義,那么就很難引起讀者進一步閱讀原著的欲望。《將相和》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藺相如說∶“您跟我現(xiàn)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秦王被逼得沒法,只好敲了一下缶。筆者在教學時向?qū)W生提出了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藺相如在秦王面前真的會說“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這句話嗎?

2.如果藺相如真的說了,秦王真的會怕得“被逼得沒法”嗎?

同學們經(jīng)過思考,覺得藺相如說話不會這么沖,不可能直截了當?shù)剡@么說;秦王也未必害怕藺相如,相反,秦王有了殺藺相如的把柄和指責趙王的理由了。于是,我就出示了原文:相如曰:“五步之內(nèi),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張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學生通過讀原文,知道了藺相如是要以自殺來威逼秦王給趙王擊缶,而非藺相如要和秦王同歸于盡。

三、在細節(jié)削刪處品味原著語言的意蘊

著名學者陸建德說:“一部偉大的作品,多‘潛在的魅力’,人物頭上小小的飾物或下意識的細微舉動都暗含了豐富的內(nèi)容。”正因為如此,文學名著才散發(fā)出千古如斯的永恒魅力,給人以經(jīng)久的藝術享受。但改寫者在改編時,往往遺神取貌地抽取所謂“故事”,而對那些無關宏旨又充滿意味的細節(jié),都看成可有可無的枝蔓,難逃朱筆的殺伐。《三顧茅廬》主要寫了劉備三次親自到隆中拜訪諸葛亮,邀請他出山,輔助自己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國的大業(yè),以此來贊揚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精神。課文在改編“劉備第三次拜訪諸葛亮”時,把原著中的一處細節(jié)給刪除了,但就是這處被編者刪除的文字恰恰最能體現(xiàn)劉備對諸葛亮的虔誠和渴求。于是我在教學時,引入了原著中的這處細節(jié),請看教學實錄:

師:劉備在第三次拜訪中,從哪些地方可看出他對諸葛亮的虔誠和渴求?

生:劉備第三次來到諸葛亮的家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就恭恭敬敬地等在房門臺階下等諸葛亮醒來,說明劉備很有誠意。

生:劉備在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馬步行,也可以說明他的誠心誠意。

師:如果不下馬步行就不誠心了嗎?

生:不下馬步行,一會兒見了諸葛亮,就顯得高高在上,不夠誠心。

生:還有半里地就下馬,其實,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說明它是真的誠心誠意的。

生:劉備見到了諸葛亮,趕緊下拜,也可以說明他很誠心誠意。

……

師:劉備為請諸葛亮怒斥張飛,冒著風雪寒冷,三顧茅廬,還有半里地就早早地下馬步行,還在房門外恭候多時,都說明他對諸葛亮的虔誠。其實,在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前,做了一件事。

師出示原文:“乃令卜者揲蓍,選擇吉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臥龍岡謁孔明。”

生讀。

師:讀了這段文字,你又想說什么?

生:劉備沒有因為前兩次沒有遇到諸葛亮而灰心,我覺得第三次他更加看重。

生:齋戒三日,薰沐更衣,劉備對諸葛亮的渴求可見一斑。

第7篇

教師應從高中生的角度出發(fā),根據(jù)其特點制定合理的講解方式與教學策略,使晦澀難懂的詩詞教學充滿挑戰(zhàn)性與趣味性,在提高高中生學習詩詞興趣的基礎上培養(yǎng)其主動探宄、主動思考的能力,讓高中生將古詩詞學習作為高中階段難能可貴的回憶。

1激發(fā)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是小學生還是高中生只要有興趣,就會在學習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詩詞教學時要從高中生的興趣出發(fā),結(jié)合高中生的認知發(fā)展特點,把具體的詩詞和高中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激發(fā)高中生對學習詩詞的興趣,從而愛上古詩詞。我們不能否認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高中生接受的都是處在時代最前沿的新潮事物,高中生早已對古代文人騷客的低吟淺唱喪失了趣味。語文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把先賢名句和時展潮流相結(jié)合,賦予古詩詞時代的氣息充分展現(xiàn)古詩詞的魅力從而激發(fā)高中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教師可以講解古詩詞中男子對女子愛慕的詩句,讓學生品味和現(xiàn)代社會男子愛慕女子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例如,在《詩經(jīng)》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一句表達了君子對窈窕女子的愛慕之心,從而使感情更加細膩,娓娓道來。同時高中生又處在成熟階段,情感活躍卻受到各種因素的束縛,為此教師可以以《氓》為例講解棄婦自訴婚姻悲劇的故事。這是一首典型的受封建禮教迫害導致女子婚姻悲劇的四言古體詩,教師可以對這首詩進行講解在教學過程中適當?shù)囊霅矍榈脑掝},從而增加詩詞教學的興趣。因為感情二字是高中生活中相對比較敏感的詞,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是高中生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以及懵懂的心態(tài)從而會對感情產(chǎn)生一種異樣的感覺。教師可以借助教學活動滲透有關感情方面的教導,從而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避免學生走入歧途,影響學業(yè)。語文教師把感情問題穿插到詩詞教學過程中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欣賞詩詞文化的魅力,還有利于糾正高中生的感情觀,從而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語文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詩詞風采的平臺,讓一些對古詩詞感興趣的同學有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教師借助這種方式也為其他同學學習知識開通了渠道。近幾年的高考題型中考查的多是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單純的背誦能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格外注意在興趣的基礎上培養(yǎng)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生的詩詞鑒賞效率,也推動高中詩詞教學的進程。

2營造利于詩詞教學的良好氛圍

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化、描寫的詩詞背景、所寫的故事情節(jié)都不是三言兩語或者短短幾行字就能概括的,它所描繪的具體畫面也是高中生在短時間內(nèi)不能完全的接受和理解的。學生通過一字一字的讀、背誦不但不會有很高的學習效率,長此下去學生無法進入詩詞描繪的具體意境,從而降低學習詩詞的興趣,嚴重影響學習效果。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營造具體的詩詞氛圍,利用信息技術渲染課堂氛圍,從而變學生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例如,在俞桂《送人到松江》中“西風蕭瑟入船窗,送客離愁酒滿缸。要記此時分袂處,暮雨細雨過松江。”全詩的第一句主要描寫了蕭瑟秋風吹打著江中即將遠行的小舟的景象,并且交代了送別的季節(jié)和地點。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幻燈片為學生播放具體的詩句情境,教師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畫面可以把學生帶入具體的古詩氛圍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具體含義。教師還可以借助音樂營造古詩氛圍,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等表達思念家鄉(xiāng)的古詩中教師可以借助古色古調(diào)的《思鄉(xiāng)曲》渲染具體的氛圍,在《思鄉(xiāng)曲》中如泣如訴的簫聲可以充分表達離家游子渴望回歸家中的那種思鄉(xiāng)之情。在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展現(xiàn)與其他教學活動不同的語言風格,顯現(xiàn)詩詞教學課堂的不同,從而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可以選擇用更加具有詩意抒情的語言或者是華麗壯美的詞匯來描繪詩詞中的具體意境,從而為詩詞教學課堂奠定具體的基調(diào)。例如,在《村行》的頸聯(lián)中教師可以借助照片對學生們說:“同學們看啊,在這張照片中大家可以看到棠梨葉已經(jīng)紛紛的飄落,呈現(xiàn)胭脂的顏色,如雪的蕎麥花開慢山野,細細感受,仿佛可以聞到淡淡的花香。這讓我想到《村行》中的詩句‘棠梨葉落胭脂色,蕎麥花開白雪香。'’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首先為學生營造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從而為學生理解詩句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高中生的學習效率。

3開展豐富多彩的詩詞鑒賞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有的知識都需要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因此語文教師需要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詩詞鑒賞活動,提升高中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培養(yǎng)高中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高中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舉辦小型的詩詞朗誦會,通過同學間的互相交流,和朗誦后的互相評點,帶動學生欣賞詩詞的熱情,從而讓高中生通過詩詞鑒賞活動調(diào)動自身潛在的“詩人”情懷,并且主動嘗試著自己寫詩詞。在學習詩歌《泥土》中就有關于仿照《泥土》創(chuàng)作一首詩的課后要求,所以教師需要借助具體的詩詞欣賞活動讓學生嘗試著寫,用發(fā)現(xiàn)的眼光發(fā)現(xiàn)生活中平常事物蘊含的大道理,寫出普通但是卻不平凡的詩詞,獲得寫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舉辦小型的辯論賽,讓學生結(jié)成兩組對某一古詩中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主題辯論,從中總結(jié)歸納出該詩中詩人表達的具體思想感情和次要的思想感情,借此活動提升自身對詩詞的鑒賞能力。

總而言之,古詩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細細斟酌。高中語文詩詞教學需要以時展作為教學的大背景,結(jié)合高中生的學習情況,并從調(diào)動高中生學習興趣的基礎出發(fā),營造良好的詩詞教學氛圍,舉辦詩詞鑒賞活動提高高中詩詞教學的效率。

第8篇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方法 品讀背誦法 想象體會法 聯(lián)系比較法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那么,怎樣讓學生傳承這一文化的精髓,如何讓學生從中獲得豐富的感受、吸取精神的養(yǎng)料、提升其鑒賞水平和審美情趣呢?我在綜合了近幾年古詩詞教學方法的基礎上,通過研究和實踐,嘗試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品讀背誦法

誦讀是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它在語文教學特別是古詩文的教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古詩文的誦讀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以及提升學生的人格境界、審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淺顯而意蘊豐富的古詩詞,對于這樣的作品,學生通過誦讀,便能產(chǎn)生較強的主觀體驗,教師只需加以適當?shù)狞c撥。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一詩,最精彩的兩聯(lián)是:“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教師不必逐句講解,學生在誦讀中,不僅能體會到工整漂亮的語言,而且能沉浸在詩境中,看到早春之清新而充滿生機的美,如煙的柳枝、若有若無的淺綠、繽紛的春花,構(gòu)成艷而不濃的水彩畫,動靜相宜,靈動而富有情趣。瑯瑯書聲,詩情畫意,古詩詞教學的目標也在潛移默化中達成了,熟讀成誦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我認為,品讀背誦教學法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誦讀的形式要靈活多樣,以免單調(diào)的重復讓學生產(chǎn)生審美疲勞,影響誦讀的效果;二是要注重聽讀,如聽教師讀,或聽誦讀錄音,如果有吟誦的資料,則可讓學生充分感受這種古韻;三是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誦讀的情境,如深情講述與作品有關的故事,還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樂曲和圖片讓學生沉浸于詩歌的意境中;四是應熟讀成誦,背誦應該是學生在充分理解詩意、充分感悟詩情的基礎上的一種水到渠成的結(jié)果,要避免機械式的記憶;五是誦讀在教學中需與其他教學法結(jié)合使用,這樣才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2.想象體會法

“含蓄雋永”、“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古典詩詞共同的特點,作品往往寥寥數(shù)語,營造的意境卻給讀者留下無盡的想象空間,濃濃的情思也彌漫在字里行間。古典詩詞之所以能具有這樣的表達效果,是因為“詩歌符號就是‘隱喻詞’,其實就是意象符號”,詩歌語言追求的是一種“不透明性”,“‘不透明性’的具體表現(xiàn)形態(tài)就是意象在意義和指向上的多重與含混”。“從意象‘價值’的顯示而言,意象的不同‘位移’并不影響整句詩的意義指向,而正是由于造成各意象間呈現(xiàn)出一種難以定位的關系,才從而使讀者獲得一種自由的觀、感、解讀的空間,在物象與物象之間作若即若離的指義活動”。以小令《天凈沙?秋思》為例,“秋”這個意象,其語詞的意義結(jié)構(gòu)如圖1所示。

詩歌語言的這樣一種特點,給接受主體提供了無限解讀的空間和可能性,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加強學生的主觀體驗,“使其與作者一起共同完成審美創(chuàng)造,實現(xiàn)藝術自由聯(lián)想的無窮意味和無限延伸”。

對于一些意蘊豐富、抒情性較強、畫面極富美感的作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進詩境,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想象彼情彼景。例如,蘇教版八(上)語文課本中,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詩,我在教學中嘗試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并把詩歌中呈現(xiàn)的意象和蘊含的情感融入到想象之景中,用散文的筆調(diào)寫出來。一位學生寫道:

“又是深夜,凄冷的風,泠泠不斷的秋雨,我的不眠之夜啊,為什么總是如此冷酷。昏黃如豆的燭光下,你那熟悉的筆跡氤氳出些許的溫馨,遙遠的笑容,模糊,卻又似在眼前。你淡淡的淚痕,我多想為你輕輕拭去;你的牽掛,點綴了這個凄雨冷風之夜;你的思念,越過了千里萬里,越過了無盡的黑暗,溫暖著我孤寂的心。想到你夜夜孤燈相伴,我又何嘗不憐惜萬分呢?

而我,卻總是把早已定好的歸期改了又改,無奈,無奈!

雨仍淅淅瀝瀝地下著,渾然不覺相思之人的心酸,門前的小池又漲滿了水,一如我漫溢的情思。

依稀夢中,窗邊、鏡前,我們相視無語,握著的手漸漸溫熱,搖曳的燭光如花,映照著你羞澀甜蜜的臉龐,千言萬語,已無需說出,萬般風情,彌漫在這幸福的夜。你細訴等待的惆悵,我輕言千里之外的相思,那一個個孤寂的日子、那個多雨的秋夜……”

我想,學生通過豐富的我,在情景再現(xiàn)中,準確地體現(xiàn)了這首詩中“秋”、“夜雨”等意象所寄予的“物性意義”、“再現(xiàn)意義”、“表現(xiàn)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想象思維被充分激活了,情感體驗被充分調(diào)動了,他們獲得了一種自由的觀、感、解讀的空間。同時,接受主體在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真正進入了詩境、走進了詩人的情感世界。

3.聯(lián)系比較法

第9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閱讀;教學策略

古詩文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內(nèi)容,又是一個難點內(nèi)容。古詩文以高度凝練的語言將人、事、物進行描述與概括,而這些內(nèi)容又與學生生活的年代有較大的距離,因此,學生們在學習古詩文是不能很好理解古詩文的內(nèi)涵和意蘊,這時候就要發(fā)揮我們教師的作用,在教學中,我們要采用多樣的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能力。

一、以“讀”奠基礎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由此可見,誦讀古詩詞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習古詩詞時,誦讀至關重要,它是學生理解詩文內(nèi)容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途徑、是升華學生情操的關鍵。在讀詩文時,筆者常常從兩方面著手。

1、字正腔圓的讀

在小學階段就學習古詩文,對學生們來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畢竟他們的認知能力、理解能力還有待提高。所以,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我們不要操之過急。筆者在教授小學生古詩文時,先從讀開始,并要求他們字正腔圓的讀。其中字正腔圓的讀包括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全文。這個環(huán)節(jié)比較簡單,但是也很關鍵,所以,筆者一般讓學生讀3遍到4遍,這樣以來學生們讀詩文就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

2、有板有眼的讀

古詩文講究對仗、押韻,講究音韻的和諧,所以讓學生有板有眼的讀就要讓學生注意詩文的韻腳、平仄、節(jié)奏及重音字的讀法和升降調(diào)的處理。在激昂出激昂、在委婉出委婉、在動情時動情,這樣我們才能引領學生批文入情,讓學從字里行間更好的體會作者的感情。比如,在講授《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筆者讓學生先劃分出節(jié)奏,接著讓學生注意詩文的平仄、最后指導學生在讀“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讀出思念家鄉(xiāng)親人的感受,要想讀出這種感受就要放慢語速、讀準重音——“倍思親”這三個字,只有這樣一步步的引導,學生才能更好的走進詩人、走進古詩文。

二、以“釋”解詩意

古詩文的語言都是通過高度凝練而概括出來的,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學生們不是輕易的就能了解和掌握古詩文的內(nèi)容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學會讀課文中的注釋以及會應用相應的工具書。當學生把這些基本的技能掌握了,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詩文。

1、通過注釋了解詩意

一般的古詩文都有一定的注釋,這些注釋都是解釋詩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內(nèi)容的,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要有目標的讓學生去讀,這樣不僅讓學生了解了詩文的內(nèi)容,還培養(yǎng)了學生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就會自覺的進行學習了。

2、借助工具書明確詩意

有的詩文僅僅借助注釋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查閱工具書來明晰詩文的內(nèi)容。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常常鼓勵學生自己查閱相關的資料或工具書來了解、掌握詩文的內(nèi)容。比如,在教授王安石的《元日》時,有這樣一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中“曈曈日”該怎樣理解,這就是一個難點了,筆者并沒有直接告訴學生,而是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查閱相關的資料來理解此內(nèi)容。通過查閱資料,學生知道了“曈曈日”就是由陰轉(zhuǎn)明的朝陽,這樣以來,學生們就能大概明白詩文三四兩句的內(nèi)容了。

三、以“悟”展個性

小學古詩文的教學雖然沒有初中、高中要求那么高,但是小學里學習古詩文的步伐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解詩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要逐步領悟詩句背后所蘊含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隱藏的那份情、那種味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1、抓住共性

古詩是詩人對一種事物、一種感情、一種認識等的高度概括,學生在理解時覺得很難,所以,我們在講授一些古詩文的時候,可以抓住一些有共性的內(nèi)容來講授。比如,在講授《元日》時,我們的教師就可以借助我們身邊的民俗來引入,讓學生在熟悉的事物中感受詩人的情懷,這樣的學習方式就是通過抓住共性來學習詩歌內(nèi)容的。

2、理解意象、意境

意境是詩歌的根本,要想快速的理解和讀懂詩歌就要分析意境。只有抓住詩文的意象才能更好的理解詩文的意境。比如,在教授鄭板橋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這首詩中,學生可能不容易理解本詩的意境,但是本詩的意象比較好理解。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詩的內(nèi)容,教師就要從竹子的意象講起,在古詩中,竹子剛?cè)岵⑶逭泄?jié)、凌寒不凋、遇風不折,它有一種“韌”的精神內(nèi)涵。當教師把這些內(nèi)容逐一告訴學生后,學生們就能很容易的理解本詩的意境了。

四、以“拓”促提升

對于小學生來講,拓展詩詞內(nèi)容是比較難的,當筆者講,以“拓”促提升的策略時有的人也許認為筆者在講授此詩時還拓展課外的內(nèi)容,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小學階段,小學語文課標對古詩文的要求還是比較低的,加之學生的能力水平還有限,拓展太多的課外內(nèi)容可能會畫蛇添足。筆者講的“拓”其實是對課本中詩文內(nèi)容廣度的拓展,筆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詩。筆者在操作此教學策略時,往往進行一些文本補白,從而提升學生對詩文本身的感受和理解。比如,在講授《江南春》時,筆者發(fā)現(xiàn)本詩的首句:千里鶯啼綠映紅中有一組色彩特別鮮明的詞,那就是——綠和紅,筆者讓學生想象這兩種顏色交匯時展現(xiàn)的畫面,這樣以來,學生就能在文本補白與想象的基礎上更好的理解春的景色了,尤其是哪種生機盎然的景象。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可以拓展一些內(nèi)容,豐富學生的想象與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以上是筆者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四部曲”。當然,指導小學生學習古詩詞還有多種方法,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學習、探討了。

參考文獻:

[1]曾揚明.小學古詩詞教學常用策略思考[J],小學教學(語文版),2011年05期.

第10篇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 教學策略 個性解讀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07-0117-01

《靜夜思》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古詩詞。我回想之前教學的種種心得及思考,細述如下:

一 達意——個性解讀

讀一首詩歌,首先應該疏通字詞,掃除欣賞障礙,并理解其中的一些關鍵字詞的含義,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基本意思,清楚詩中所寫的是何人何事。初讀《靜夜思》,我們應抓住形象勾勒出生動圖景的三個詞——“疑是”、“舉頭”、“低頭”,且緊扣“思故鄉(xiāng)”這三個字,明白詩人旅居在外,靜夜看見月光照進屋里時,產(chǎn)生了地下結(jié)霜的懷疑,這使他聯(lián)想起居住在故鄉(xiāng)時亦曾有過的感覺,強烈的思鄉(xiāng)感悟便涌上心頭。這是一幅游子的“月夜思鄉(xiāng)”圖。

在關于“床”一字的解讀中,學生出現(xiàn)了分歧,這出乎我的意料。其中大部分同學提出應理解為“眠床”,但有兩位學生認為應理解為井欄或欄桿。這兩位學生的理由是:如果理解為床,則詩人李白是將從窗外射進屋內(nèi)床前的月光看作是地上的霜?但屋內(nèi)的地上怎么會有霜呢?明顯的,詩人看到的月光不是在屋內(nèi),而是在屋外。應理解為,將井欄或欄桿外、屋外地上的月光看作是霜,會更合情合理。這是兩位有思想的學生,他們以文本為基礎的頗具個性的解讀不無道理,學生能深度解析文本,真的令我欣慰與欽佩。

二 入境——全員參與

古人云:“寫詩容易解詩難。”所謂“難”就是指對詩歌深層次地理解和體味。因而在了解詩歌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詩歌所描繪的藝術境界。《靜夜思》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個境界:一個明月當空的秋夜,在一間寂寥森冷的客舍里,詩人夜不成眠,短夢初回。這時,透過窗戶的皎潔的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凄冷的秋宵的寒意,詩人迷離恍惚中,以為地下鋪了一層白皚皚的霜,固而“疑是地上霜”。可是定睛一看,周圍的環(huán)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他不禁抬頭一看,一輪明月正掛在窗前,夜里的天空是如此明凈,這時,早年居住故鄉(xiāng)時類似的情景又浮上心頭。他搔搔白發(fā),漸漸地低下頭,回憶起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教師在引導學生入境的基礎上,適時引導學生全員參與思考:如果你長大后,離開了故鄉(xiāng),離開了身邊的親朋好友,在這樣的月夜下,你的心情將是怎樣的?這時,學生們穿越時空,大膽展開想象,各抒己見,體會感情,受到李白熱愛家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情感的感染,同時也學到了朗誦古詩的方法。

三 品情——多樣感悟

感悟是作品的血液,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動力,詩歌尤其如此。因而,第三步必須引導學生感悟作品。《靜夜思》這首小詩,雖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用平穩(wěn)清淡的敘述語氣寫遠客思鄉(xiāng)的情景,然而,“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感情異常的凝重真摯,耐人尋味。

月明之夜對一個孤身遠客來說,是最容易引起旅思愁懷的,更不用說是在明月如霜的秋夜了!無法拋棄的鄉(xiāng)思,痛苦而又無望的追求,一切都像是處在一種恍恍惚惚、迷迷離離、蕭蕭瑟瑟、凄凄冷冷的夢境中。皎潔的月光,森冷的白霜,烘托出詩人無限的孤寂與惆悵。

這時我適時拋出問題:在你的理解中,《靜夜思》中的“思”字是什么意思?通過交流,大部分學生同意將“思”字解作“思念”、“想念”,這基本達到了詩句的主旨。有個別優(yōu)秀的同學更是提出“思”字中應蘊含著“憂”、“愁”、“悲”、“哀”的韻味,他們認為理解成“思念”、“想念”也是行得通的,但比起憂愁悲哀來,就不免太輕描淡寫了一些,猶如隔靴搔癢,尚未讀到詩人李白的內(nèi)心深處去。“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展現(xiàn)了不同學生對詩歌不同層次和深度的品析。

四 悟道——別樣精彩

第11篇

中考對古詩詞閱讀的考在理解感悟,著重考查對古詩詞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試題材料既有課內(nèi)的,也有課外的,題型一般包括主觀問答和客觀選擇兩種。解答這類試題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把握詩意,現(xiàn)意境。

詩意理解,首先要正確理解詩詞中的詞句意思,這是欣賞詩歌的基礎。意境,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相融合而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境界,包括景(境)和情(意)兩個方面。體現(xiàn)意境,需要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xiàn)畫面。

2.賞析語言,品煉字。

古詩詞語言含蓄,富于形象性和感染力。這種題型要求品析詩詞中煉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需結(jié)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3.品析寫法,辨技巧。

表達技巧既包括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也包括渲染、襯托、用典、借景抒情、動靜結(jié)合等各種表現(xiàn)技法。解答這類試題應該先指明其寫作特點,再分析其表達效果。

4.探求主旨,品情感。

詩言志。讀一首詩,需把握詩歌的主旨思想。要在了解詩意、把握意境的基礎上聯(lián)系詩人的身世及寫作背景,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及表達的主旨。有些詩歌直抒胸臆,主旨鮮明;有些則是融情于景,含蓄流露,需要認真體會。

題型掃描:

一、考查詩意和意境

例1.閱讀下面一首詩,按要求答題。

觀滄海

曹 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問題】

請你展開合理的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所表現(xiàn)的畫面描述出來。

【解題指津】

首先要正確理解詩意,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繪。描述時應抓住景物的特征,體會詩人滲透在景物中的情感。

【參考答案】

(樹木凋零)秋風陣陣,呼呼作響,詩人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心潮涌動,感慨萬千。

二、考查語言和煉字

例2.閱讀下面一首詞,按要求答題。

春光好

歐陽炯

天初暖,日初長,好春光。萬匯此時皆得意,競芬芳。 筍迸苔錢嫩綠,花偎雪塢濃香。誰把金絲裁剪卻,掛斜陽?

【問題】

“筍迸苔錢嫩綠,花偎雪塢濃香”中“迸”、“偎”兩字極妙,請任選其一簡要分析。

【解題指津】

可以從詞的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等方面來品析這首詞用語的精妙。這首詞描寫的是春日萬物生機勃勃的景象,結(jié)合語句體會“迸”字的表現(xiàn)力和“偎”字在修辭等方面的妙處即可。

【參考答案】

“迸”字突出了筍急于破土而出的沖勁和強勁的生命力。“偎”字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花的嬌美。

三、考查寫法和技巧

例3.閱讀下面的詩歌,回答問題。

過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問題】

詩中頷聯(lián)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試具體分析。

【解題指津】

首先從修辭手法或表現(xiàn)技法等角度入手去辨析,然后結(jié)合整首詩的詩意具體分析其內(nèi)容及表達效果。

【參考答案】

運用了對偶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以“風飄絮”比喻國勢如同風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來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涼狀態(tài),寫出了國破家亡的凄涼境遇。

四、考查主旨和情感

例4.閱讀下面的元曲,回答問題。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問題】

這首元曲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題指津】

解答這類試題首先要了解所寫內(nèi)容,透過意境體會作者創(chuàng)設的氛圍,同時找出直抒胸臆的句子感受作者的情懷。作者運用傳統(tǒng)的寄情于物的寫法,將多種景物構(gòu)成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烘托出作者內(nèi)心的悲戚,而結(jié)尾處的直抒胸臆更是將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推向。

【參考答案】

表達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鄉(xiāng)的情感。

讀讀想想:

1.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問題】

想象詩中畫橫線的句子所描寫的景象,并把這一畫面描述出來。

【解析】

考生如果不縱觀全詩,把這兩句游離于整首詩之外,僅逐字逐句翻譯一下,那么就有可能描述偏頗。比如有考生這樣回答:潮水平平,兩岸寬闊,風順帆懸。因為沒有對全詩意境的整體把握,所以沒有描畫出初春時節(jié)江水漲涌這一景物特征。

【參考答案】

潮水漫無邊際上漲,江面也變得寬闊了,風勢正順,船帆高懸。

2.閱讀下面的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 軾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問題】

下面對該詞的理解品味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詞是蘇軾的第一首最具豪放風格的作品,其中表現(xiàn)了他決心抗擊遼、夏侵略的愛國壯志。自此,他樹起了“自是一家”的旗幟,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境界。

B.開篇著一“聊”一“狂”兩字,更見作者的瀟灑豪放,也隱約透露出怨憤之情;再用一個“卷”字,寫出眾多人馬像疾風一樣馳騁山岡的壯觀的出獵場面。

C.用典是古詩詞創(chuàng)作常用藝術手法之一,用典能含蓄委婉地表情達意。詞中下闋采用馮唐持節(jié)赦免魏尚的典故,表達了作者希望朝廷憫恤年老,免去罪名的愿望。

D.結(jié)尾三句卒章顯志,表明作者想要馳騁沙場、為國殺敵、一展宏圖的強烈愿望和遠大的志向,其耿耿忠心溢于言表,凸顯了剛強威武的英雄氣概。

【解析及參考答案】

這是一道客觀選擇題,四個選項涉及詩歌的各個方面,考查內(nèi)容比較全面。我們采用篩選淘汰法,可以通過辨析、甄別,在四個選項中順利地選出錯誤項。這道題的錯點是C項,考查的是對詩歌創(chuàng)作手法的掌握,如果考生僅限于對手法的辨析,卻不了解手法的作用,就可能錯過準確選擇的機會。下闋采用馮唐持節(jié)赦免魏尚的典故,是為了表達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渴望實現(xiàn)殺敵報國的愿望。

3.閱讀下面的兩首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如夢令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武陵春

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問題】

這兩首詞分別是詞人南渡前后的作品,它們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解析】

這是一道比較閱讀題,需要聯(lián)系詞人的身世并借助于作者融情于景的描寫,進而體會詞人的情感。前一首詞創(chuàng)作于南渡前,生活閑適安逸;而后一首詞創(chuàng)作于南渡后,后期作品多抒發(fā)身世之感,感情凄苦低沉。

第12篇

關鍵詞:中詩英譯;翻譯標準;三美論

      1.引言

      唐詩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其韻律、形式及措辭用意,使得眾多中外翻譯理論家對詩歌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進行了深入探討,直譯未免顯得生硬,難以傳達原詩意境之美,使譯入語讀者理解費力。意譯處理不當,難以保持原文風格。北京大學教授、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在長期的中國古詩英譯實踐和研究基礎上形成了獨到的翻譯見解和理論,并提出了詩歌翻譯的最佳標準,即“三美論”。林語堂也將翻譯“美的標準”概括為“聲音之美,意義之美,傳神之美,文氣文體形式之美”,這大概可概括為中詩英譯許淵沖先生所倡導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本文從“意美”、“音美”和“形美”三個方面,比較了許淵沖和其他譯者在詩詞翻譯上的經(jīng)典譯本,凸顯“三美論”對于中國詩歌翻譯很高的指導性。

      2.許淵沖先生的“三美論”思想

      許淵沖說:“意美則是要再現(xiàn)原詩的意境美。音美是指譯詩的節(jié)奏及韻式與原詩的對應程度。形美主要指譯詩的行數(shù)與原詩的行數(shù)是否一致、分節(jié)是否相當。譯詩要和原詩一樣能感動讀者的心,這是意美; 要和原詩一樣有悅耳的韻律,這是音美; 還要盡可能保持原詩的形式(如長短、對仗等),這是形美。詩詞翻譯在意、音、形三者之間有時是有矛盾的,為此他提出了解決的原則,‘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音美是次要的,是第二位的,形美是更次要的,是第三位的。”(許淵沖,2006)音美的重心是押韻,形美的重心是詩歌的形式,在對原詩正確深入的理解基礎之上,音形的結(jié)合皆是為意美作鋪墊,使得譯文活靈活現(xiàn)原詩風格和情趣。

      3.中詩英譯看“三美”體現(xiàn)

      “意美”是為“三美”標準中的關鍵。首要條件是譯者要對原詩有較為深切的理解。在這方面,如果譯者對詩中的用詞理解不透,或缺乏相關背景知識,那就會常常出現(xiàn)錯譯、誤譯,從而使讀者無法真正理解詩人的措辭用意以及字里行間透露的豐富情感。下面以中國古典詩歌李白的代表作為例,探討“意美”體現(xiàn)之處。

      李白的《靜夜思》,最后一句“低頭思故鄉(xiāng)”: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off home.” ——TR. S. Obata

      “Head bent,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許淵沖

      經(jīng)對比分析得之,TR. S. Obata對這一句的詮釋雖將原詩句字字表達出來,卻只是在敘述一件事情,無法彰顯詩人當下面對月光更顯得孤獨,思想心切的情懷,使得譯入語讀者雖明了詩中傳達之意是念家,在感情的表達上卻顯得直白且唐突。直譯手法并沒有達到詩人想要與讀者之間創(chuàng)造的共鳴。許先生將這句譯成了“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即深陷念家的痛苦中不能釋懷,用詞簡潔,且與原文形式相呼應,音美和形美正如前文所述一樣烘托了意美,更加生動的渲染了詩人只身在外,思念家鄉(xiāng)的苦楚主題。

      音美——英語詩歌的押韻可以根據(jù)單詞的內(nèi)音素重復的部位不同而分成不同種類, 最常見的有頭韻、諧元韻和尾韻。中英兩種語言在語音和語調(diào)上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 漢語是聲調(diào)語言, 而英語則是重音語言,如何彰顯詩歌 “音韻之美”是對中英兩種語言轉(zhuǎn)換的考驗。下面從《江雪》的兩個對比版本中看音美在中詩英譯中的體現(xiàn)。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

      譯文:

      Fishing in Snow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許淵沖

      River Snow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

      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A little boat, a bamboo cloak,

      An old man fishing in the cold river-snow.

                                       ——Witter Bynner

      以上兩個譯文在形式上都盡可能與原文達到統(tǒng)一。但在音美的角度上分析,許先生的譯文采用aabb的形式,全詩押尾韻,讀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譯文中兩處用“l(fā)onely”不僅在譯文中相互呼應傳達詩人情感,更與原詩中“孤舟”、“獨釣”達到了形式與音律的對等。而Witter Bynner的譯文雖在形式上通用冠詞為首,形式上整齊劃一,卻在音韻上沒有特別的講究,整篇譯文未能再現(xiàn)原詩的節(jié)奏感。

      “形”主要是針對詩歌的體裁而言,而唐詩在詩句的長短、對仗上有著獨特的藝術特色。因此中詩英譯中“形美”的保留就顯得些微棘手。根據(jù)前面所提及的許淵沖先生對“三美”的關系闡述中,形美雖列于后,卻也是烘托詩歌關鍵——意美的必要條件。為此,我們在翻譯工作中,應盡量做到保持譯詩的行數(shù)與原詩的行數(shù)一致,恰當分節(jié)以保持原詩的大致形式。下面以《春曉》為例探究“形美”在中詩英譯中的體現(xiàn)。

      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道少。

                                    ——孟浩然

      譯文: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許淵沖

      《春曉》為五言絕句,共四句,每句字數(shù)一致,1、2、4句押“ao”韻,讀來朗朗上口,有節(jié)奏感。許淵沖的譯文為了重現(xiàn)原詩形式,采用“aabb”結(jié)構(gòu),譯為四句,一二三句單詞個數(shù)一致,用詞簡潔,長短錯落有致,襯托出意境之美的同時,完整地展現(xiàn)了唐詩的形式美,使得譯入語讀者完整領略原詩的風采,洞察當時的文化特色。

      4.結(jié)語

      詩歌不同于政論文章與散文,有其獨特的形式。中國古典詩詞特殊的文體,巧妙的音形意結(jié)合使得譯者常常在過于生硬的直譯和不當?shù)囊庾g中喪失了重心,難以傳達給譯入語讀者完整的原詩風貌和詩人情懷。古詩翻譯成就顯著的許淵沖教授將 “三美論: 意美,音美,形美”的標準應用于詩歌翻譯中,達到了譯文與原詩歌的對等與統(tǒng)一。雖提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矛盾的,意美最重,音美次之,形美最次之。然而無論是哪一部分,在中詩英譯中都扮演者或輕或重的作用,都是建立在對原文深刻正確理解基礎之上的。實際翻譯工作中,需靈活將三者統(tǒng)一,突出中 國古典詩詞的豐富意境,巧妙用詞,別具一格的寫作特色,使得中詩英譯得到中外讀者的回響。從“三美”角度探中詩英譯,探析了意美,音美,形美在譯文的體現(xiàn),論述了在中詩詞中體現(xiàn)的益處,實為日后詩詞翻譯工作指明方向,更值得我們?nèi)蘸髲亩喾矫孢M行探討。

      參考文獻:

      [ 1 ] 許淵沖: 翻譯的藝術. 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6.

      [ 2 ] 許淵沖: 追憶似水年華—從西南聯(lián)大到巴黎大學 [Z], 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6.

      [ 3 ] 許淵沖: 唐詩三百首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 4 ] 顧正陽: 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 [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6.

      [ 5 ] 吳景榮: 淺論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 [J]. 中國翻譯, 2002,(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客服| 阳新县| 台安县| 麦盖提县| 雷州市| 方正县| 米脂县| 镇雄县| 迁西县| 新民市| 枞阳县| 汨罗市| 崇左市| 华坪县| 邻水| 措勤县| 巍山| 明星| 务川| 神池县| 营口市| 北辰区| 武邑县| 吴江市| 南京市| 高邮市| 汤原县| 海安县| 临潭县| 扶风县| 武鸣县| 保靖县| 天门市| 周宁县| 大洼县| 若尔盖县| 绵阳市| 枝江市| 宝山区| 八宿县| 广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