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3: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坎兒井英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條路從長安到羅馬,全長7000多公里,途經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伊朗等國,主要是古代商旅人士行走,將中國的絲綢運出去。1877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Silk Road”(絲綢之路),后人沿用。絲綢之路現在公認由漢代的張騫開通,分陸上和海上兩條,通常所說的是陸上絲綢之路。
西域
作為一個詞,最早出現于東漢初年班固著的《漢書》中,我們說的“張騫通西域”,在張騫時代并沒有這樣的說法。班固給“西域”下的地理定義大致方向在現在的南疆地區,包括了天山以北的烏孫和蔥嶺以西的許多國家。這是狹義的“西域”,廣義的“西域”則是巨大的,指當時中原王朝西部邊界以西的所有地域。
自西漢以后的2000多年來,中國歷代的官私文書均將天山南北及其以西的地區稱為“西域”。在左宗棠出兵新疆使其成為清朝的一個省份后,“西域”概念在史料中漸漸消失。現在這幾乎是一個文學用詞。
LOU-LAN(樓蘭)
知名如普爾熱瓦爾斯、斯坦因、斯文?赫定,以及后繼者中并不為人所多知的貝格曼、亨廷頓、哈士綸,其中瑞典人貝格曼連他們的祖國都幾乎將他遺忘,卻是他發現了與敦煌并稱為20世紀中國兩大考古發現的漢簡。這些人讓幾個有關新疆的英語詞匯出現了:SERIDIA(西域),LOU-LAN(樓蘭),LOP-NOR(羅布泊)。
口內
新疆人愛說“口內”,其實整個西北人都說口內,不過不同地區所指不同,新疆人說得多一點。新疆人所說的“口內”大致以甘肅省境內的嘉峪關為界,嘉峪關以東叫口內,以西叫口外。不過現在年輕人說這個詞越來越少了,他們喜歡用“內地”這個詞,50歲以上的新疆人普遍沿用“口內”。
南疆北疆
這是不管是書面語還是民間,在說到新疆地理時用得最多的兩個詞,一時無法考察從何時開始。貫穿新疆中部的天山由東至西,將新疆分成了南北兩個區域,天山之南俗稱“南疆”:天山之北俗稱“北疆”。最簡單的表達永遠是最好的表達。
阿凡提
看《阿凡提的故事》,小時候覺得巴依(維吾爾語,意即“財主”)很笨,長大了才知道阿凡提有多么勇敢,那勇敢就是無畏。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個稱號,源自突厥語:“Efcndi”,意為“先生”“老師”,是對有學問、有知識人的尊稱。
《阿凡提的故事》中的“阿凡提”本名“南斯爾丁”(Nasreddnin),是中亞地區伊斯蘭文化圈中的傳奇智者。他騎著毛驢,裹著纏頭,到處劫富濟貧,類似于濟公。阿富汗、土耳其等國也都廣泛流傳著阿凡提的故事。《阿幾提的故事》是目前年齡在35歲以上的中國公民少年時代的絕對兒童讀物。
汗血寶馬
汗血寶馬近年來的新聞很多,都是引進或購入這一類的。汗血寶馬規范的叫法是“阿哈爾捷金馬”,是經過3000多年培育而成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馬種之一。頭細頸高,四肢修長,皮薄毛細,步伐輕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強。目前,汗血寶馬的最快速度紀錄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國的名馬大都有阿哈爾捷金馬的血統。關于汗血寶馬的記載和傳說頗有傳奇色彩。目前國內的汗血寶馬的數量還是個位數。
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是喀什地區的維吾爾族傳統手工藝品,約有4D。多年的歷史,因出產于英吉沙縣(英吉沙鎮)而得名。英吉沙小刀,與伊犁沙木薩克折刀、焉耆陳正套刀、莎車買買提折刀并稱新疆四大名刀。英吉沙小刀論知名度,居新疆四大名刀之首,據說現在已經發展到16個品種30多個花色。但是建議看一看就行了,買了不管是飛機和火車都不準帶,―般只有郵寄。
孜然
如果用調料給新疆定義,當然是孜然。不要以為孜然只是新疆的,在這個星球上給調昧品排行,孜然是世界上除胡椒以外的第二大調味品,歷史悠久。這種味道獨特的調味品祛除腥膻異味的力量強大,遇油或經高溫加熱后香昧濃烈,所以常出現在燒烤牛羊肉中。生長期只有60天左右的孜然,對生存環境幾乎沒有什么需求,好種好養,而在我國僅產于新疆和甘肅河西走廊一帶。“孜然”是維吾爾語音譯,它真正的名字應該是“阿拉伯茴香”。
艾德萊絲綢
在新疆,那種最具民族特色的絲綢,名字叫“艾德萊絲綢”。艾德萊絲綢是維吾爾族婦女的最愛,她們每人都會有一條艾德萊絲綢做的裙子。瞎什、和田的艾德萊絲綢最好,布料一般幅寬僅40厘米,按色彩分為黑艾特萊斯、紅艾特萊斯和黃艾特萊斯,艷麗的色彩與沙漠單調的環境色彩形成強烈對比。
塔克拉瑪干沙漠
去新疆如果沒有靠近這個地方,等同于沒有去新疆,盡管在維吾爾語里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意思是“進去出不來的地方”。文本上它最多的別稱是“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而沙漠中的綠洲、消失的故國往事,才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味道獨特之處。
在今天無法考證的年代,人們尋找到水源,二三十米間隔打一眼豎井,將地下水匯聚,再依地勢在井底鑿通暗渠,各井相連,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山下灌溉葡萄園,于是這里有了最甜的葡萄。這也是在氣候極端干燥的地方,神奇地會出現大片綠洲的奧秘。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坎兒井被稱為“地下運河”,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