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趵突泉教學設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小學語文 結尾藝術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84-01
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強調:“起句當如爆竹,驟響易徹;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余。”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如同一本精彩的小說,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而且也應該有一個讓人感到韻味無窮的“結尾”。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里,結尾所占的時間雖然不長,但舉足輕重,影響課堂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它能幫助學生整理概括,加深感受,深化認識,鞏固記憶;它還能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的熱情。通過反饋,引導學生沖刺,有可能使課堂教學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正確的觀點,并在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方面得到發展,完成《大綱》提出的語文教學的任務,就要在課堂教學中下功夫,課堂教學的成功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下面,筆者就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課的結尾藝術,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1 激勵式結課
教師在即將結束教學時,以意味深長的話語厚望于學生,打動學生心扉,留下難忘的印象。如教《趵突泉》時,講讀完課文后教師小結:“趵突泉美麗極了,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乃至帝王將相前往觀賞。可是,現在的趵突泉沒有課文所寫的那樣美麗了。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麗的趵突泉水小了很多,有的小泉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祖國的名山名水需要我們好好地保護,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也需要好好地保護,希望你們從小樹立環保意識,把我們美麗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教師的情緒感染了學生,這種結尾留給學生的印象是深遠的。
2 歸納式結課
歸納式結課要求教師對課堂內容進行小結,主要是對課文的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歸納,使學生加深理解,進而完全掌握。如在教《景陽岡》時,教師這樣設計:“《水滸傳》不愧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景陽岡》這個故事中,作者用神來之筆,抓住了人物的特點,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的描寫,塑造了一位勇敢機智、武藝高強、有血有肉、真實可信的打虎英雄。”通過老師歸納式的結語,學生對武松的形象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
3 延伸式結課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已經取得了某一方面的知識時,為了加深拓寬學生的視野,經常要跳出教材,把他們的目光引向課外更深更遠的空間。上《白公鵝》一課,教師這樣結尾:“我們已經知道了白公鵝走路的姿態和平時的活動特點,你還想了解什么問題?”學生爭著回答。趁學生興趣正濃,教師建議學生可組成小組,共同探討研究種子發芽、母雞生蛋等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這樣很自然地溝通了學生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使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而擴大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的語文能力。
4 啟發暢想式結課
這是教師們常用的一種課堂結尾方法。這種方法并非課文前面情節的延伸,而是在學生學完課文后,作為一種設想,教師為了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和拓展性,而有意識地設計的一個訓練環節。人教版《窮人》一文,主要講了漁夫和桑娜這對窮夫妻不顧辛苦勞累主動照顧鄰居西蒙死后留下的兩個孤兒的故事。針對文章非常富有戲劇性的結尾: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桑娜拉開了帳子。教師設計了以《桑娜拉開帳子后》為題,展開豐富想象的結課法。學生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進行了合情合理的想象。通過這樣的課堂結尾,不僅深化了文章主題,豐滿了人物形象,而且鍛煉和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經常進行這樣的訓練,對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會有極大地促進。
5 辯論式結課
教師在結束課文教學時,根據課文內容提出一些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索,促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高的層次延伸。人教版《灰雀》一課寫的是列寧和一個小男孩對待灰雀的故事。文中很多地方直接描寫了列寧是如何喜愛灰雀的,卻沒有直接寫小男孩是否喜愛灰雀。教學該課時,教師給學生留下如下思考題:小男孩喜歡灰雀嗎?為什么?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持男孩喜歡灰雀的態度,另一組持不喜歡的態度,他們反復討論,積極發言,課的結尾變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辯論現場,學生妙語連珠,課堂氣氛非常熱烈。這樣的問題促使學生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組織語言,并尋找理由支撐自己的觀點。在課堂結尾的字里行間,通過辯論提供給學生聯想、思索的余地,使課文內容更耐人尋味。學生在相互交流辯論中,擦出思維的火花,共享語言帶來的美的享受,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
6 欣賞式結課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防洪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7-0137-01
一、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意義與現狀
課堂提問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和教學要求,設置問題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提問是優化課堂教學的必要手段之一。它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在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積極思維、啟發學生創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學方法無替代的作用。課堂提問同時也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教學效果以及推動學生實現預期學習目標的基本控制手段。恰如其分的提問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而且可以開啟學生心靈,誘發學生思考,開發學生智能,調節學生思維節奏,與學生作情感的雙向交流。通過提問,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回憶、對比、分析、綜合和概括,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缺失的現象普遍存在:有的問點隨意,缺乏目的;有的問題膚淺,缺乏思維深度;有的問法呆板,缺乏技巧;有的不考慮時機,機械發問;有的習慣于包辦代替,不重視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提問的策略
(一)找準提問時機
1.在導入新課時提問。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初中生獨具好奇與獵鮮,在導入新課前巧妙設疑,以獨到的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它可以是問題式的,也可以是圖片式的,更可以是Free Talk式的,關鍵是要能引出該課時的新授內容,以此來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
2.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時提問。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的地方,往往是課文重點所在之處。在學生思維受阻時,教師要通過采用鋪墊性、輔的提問,降低坡度,減小難度,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知識,既能使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又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一般的小學生思維總會停留在一般或淺層次的認識水平上,滿足于一知半解。教師及時發問,步步深究,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向縱深拓展。深究性的提問,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提高思維水平。
3.授課關鍵處提問。關鍵處,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學生不易理解的詞、句、段,抓住這些地方提問,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學習《詹天佑》一文,抓住課文的中心句是學習全文的關鍵,教師圍繞中心句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這句話是什么意思?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哪些內容?重點寫了什么?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師?詹天佑的愛國思想表現在哪里?以上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都是圍繞全文的中心句引發的,首先讓學生讀懂中心句,初步明確課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圍繞中心句所寫的內容,使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時又對學生進行了邏輯方面的訓練,最后抓住關鍵詞語,把握課文的中心。
(二)提高提問技巧
注重直問曲問相輔相成。直問是直截了當,毫不含糊地提問,思維的出發點與問題之間具有直接的聯系,例如,教〈趵突泉〉〉:“文中‘不知疲倦’是什么意思?這個詞的含義是什么?”。而曲問則能增加思維含量,并使提問別具一格,新穎有趣。教〈〈夜宿山寺〉〉中的“危樓高百尺”一句時,可問:“作者登上百尺的‘危樓’,心里不感到膽怯嗎?”通過討論,學生便理解了“危”不是“危險”而是“高”的意思。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研習課題、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性,也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這樣對于他們素質的提高毫無價值,有序地結合問題,有助于理解和正確利用知識,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又避免了語文教學雜亂零散的弊病。例如在教授《落花生》一課時,可以這樣設計提問的:先問“什么是‘愛慕之心’?‘之’是什么意思?‘生愛慕之心’的‘生’是什么意思?”再問“父親有沒有產生愛慕之心?父親對什么產生愛慕之心?”最后,再問生活之中有沒有其他事物讓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的?有沒有具有花生品質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愛慕一詞說出來嗎?”這樣按作者思路,循序深入,層層剝筍,化難為易,逐漸加深理解,自然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講究提問藝術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富有感染力,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合理、科學并且巧妙,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善于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
營造活躍的答問氛圍,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要創設情境調動課堂氣氛,并通過課堂討論或辯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此外,教師提問的形式要有趣味性,還要注重對學生課堂學習心態的了解,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調節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才能更有針對性地知道學生的學習,何靈活妥當地處理課堂提問時的偶發事件,因勢利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動力。
總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全成長,為了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向學生激疑設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