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夜雨寄北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
本屆交流活動的主題為“創意語文教學”。8位教師精彩紛呈的課堂示范,展現了創意語文的魅力。令人久久回味的是每節課后的點評交流,在爭論中碰撞思想、在質疑中生成智慧,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創意語文的內涵。圍繞8節課,爭論的觀點集中在以下幾點。
1. 繼承與創新
來自北京景山學校的朱暢思老師,為國小六年級的學生教授了一節吟誦課《平仄之美》。以《夜雨寄北》《月色》《竹枝詞》等熟悉的詩歌為范例,引領學生逐步理解詩歌的平仄規律,掌握“平長仄短”的吟誦要領,通過反復吟誦達到劃分詩句結構、理解詩歌意境的目的。
對朱老師課堂的點評,展開了一場關于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的熱烈討論。臺灣新竹教育大學董忠司教授,對其輕快、銳利、親切的課堂語言贊不絕口,認為其授課充分展現了詩歌的語言美,形式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教育專業研究中心主任謝寶梅教授,對朱老師善用流行語、巧妙譬喻的語言風格很認同,對其課堂上處處關照學生的用心很贊賞。
另一方面,對吟誦教學的目的性、價值性、實用性,不少老師提出了異議。深圳南山區教育研究員唐建新老師,對朱老師課堂的現代化、娛樂化、創新性、互動性給予了很高評價,但也直言不諱地提出:過分強調讀音的技巧,會妨礙對語言感知、文字鑒賞、內涵理解的深入,對詩歌的節奏也有一定的傷害。深圳福田區教師培訓中心的薛強教育研究員,對古詩詞吟誦教學有深度的研究,他從專業的角度提出,古詩文中的韻文指的是詩詞歌賦曲聯,只有詩才可以吟。古人云“吟安一個字,拈斷數根須”,吟誦是詩人的個性化創作。現代的吟誦教學能做到熟讀成誦、感知情懷、獲得審美熏陶就足夠了,切忌太復雜。
2. 預設與生成
8節展示課中,有的老師設計嚴謹,流程完整,呈現了一堂堂精心預設、目標達成較好的課例。例如容理誠老師執教的文言文《賣油翁》,通過文白對譯的方式,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夯實基礎,提升素養,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堂課容量大,節奏快,基礎鞏固和能力培養并重,緊密關注學習過程,通過多層次朗讀、搶答、測試、自評等手段有效地達成目標。
但是,也有一些展示課出現了超出預設的狀況,如:超時,沒有完成教學環節;學生的反應沒有出現預期效果,推動起來比較吃力;選取文本較深或較淺,與學生的實際水平不符;為了完成流程,進展太快速,過渡不自然,等等。對于這些狀況,與會者提出了關于預設與生成的討論,主要有兩種聲音:
一種持“課堂是遺憾的藝術”論。認為沒有完美的設計,沒有絕對理想的課堂。香港教育學院何文勝教授認為,教學既有科學性,又有藝術性。理想的教案必須與現實的課堂相結合才有實效。賀誠校長說,語文是現場的課堂,不可能預設得環環相扣,如何巧妙處理,更能看出教師的功底。
一種持“預設是達成目標的關鍵”論。容理誠老師認為:教學設計一定要明確目標,正確的目標指引著正確的行為。優良的教學設計是精研文本、預測學情、有彈性、有留白的創意性設計。薛強老師直言,展示課普遍存在課時不夠用的問題,這不是學生的問題,而是教師設計的問題。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學生在這堂課到底學會了什么,有些老師按照程序走下去,表面上不斷追問學生“學會了嗎”,實際上為了完成環節而不顧學生實情,這不是真正的領悟理解,學生只是“被學會了”。
3. 目標與手段
參看兩岸四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地的語文教學目標進行比較,盡管提法不同,但是有許多共同點:注重聽說讀寫基本能力的培養,重視思維能力的發展,致力于文化素養的培育,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體認,注重語文學習與實踐的結合,等等。在具體課堂中,如何制定目標?為達成目標如何實施手段?與會者各抒己見,焦點集中在:
(1)目標的設定
綜觀授課者的目標設定,有繁有簡,有細致有概括。容理誠老師執教《賣油翁》時,特別提出課堂目標是:理解和學習運用“嘗”“但”“因”“去”“射”等單音節詞及“不亦……乎”的句式,這樣的目標具體、明確。陳桂芬老師對朗讀教學提出的目標為:能辨別語詞并了解文句意義,能有情味地朗讀等。相對而言,目標比較簡略。針對有的教師目標設定空洞、不務實的問題,容理誠老師認為,正確的目標是教學成功的關鍵。目標不必貪多求大,應做到一課一得,得得相連。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認為:“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知道希望達到的目標。”容老師的理念正與此契合。
(2)教師的引導作用
有的教師注重自身的引導作用。廣東省東莞市北師大翰林學校的馬新民校長在《落花生》的導入環節,以乾隆皇帝題詞“真有趣”和“真趣”相比較,引導學生體察文字背后蘊藏的“味道”。華南師范大學的周小蓬教授建議:為了使課堂更有效,教師在引導上可以適當配合肢體語言,夸張展示,令學生感受更強。有的學者卻認為,教師不要做太多暗示,應該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例如在朗讀教學中,不贊成齊讀,更不贊成老師帶讀,這樣容易引起干擾,聽不到學生自己的聲音。
(3)測試與評價的應用
有的教師注重課堂的測試與評價作用。容理誠老師認為,測試就是評價,核心是激勵,課堂就是檢驗教學成果的平臺。因此,在他的課堂上,訓練環環相扣,測試由淺入深,評價具體直接。有的教師評價更柔性,更自由。香港圣公會青衣主恩小學的湯芷琪老師,采用了學生自己上臺貼獎勵貼的形式以資鼓勵,新加坡教育部課程規劃與發展司特級教師林季華老師運用了同儕互評的方式來激勵學生。
這些爭論與質疑,體現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課程標準下語文教學理念的差異,更體現了每位專家、教師對語文教學的個性化解讀。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坦誠交流,這正是創意教學的價值所在。
(二)
本屆兩岸四地暨新加坡語文教學交流活動第一次在臺灣舉辦,主題為“創意語文教學”,頗有深意。臺灣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意文化產地。《南都周刊》曾這樣評價臺灣的創意:“是街頭花招百出的選舉文宣,是原本各走各的粉圓與奶茶交集而成的珍珠奶茶,是根植于苗栗原鄉文化的華陶窯,是士林夜市,是誠品書店,是周杰倫,是云門舞集。”奔放、自由、大膽的創意產品背后,富有創意的教育教學功不可沒。
1. 政府大力舉措提供了創意教學的培育環境
本次交流活動,不單純是進行兩岸四地及新加坡語文教學交流活動,也是臺灣“國民小學師資培用聯盟”實施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臺灣于2011年7月開始推動“國民小學師資培用聯盟”計劃,聯系教育專業組織,啟動“培育”與“致用”合作循環機制,整體性地提升教育質量。臺灣師培聯盟中的很多成員參加了本次活動。師生們在富有活力的課堂展示和啟迪智慧的交流中,拓寬了視野,激發了創意,加深了對語文教學的專業思考。這種舉全社會之力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培育方式,為臺灣教育教學的創新提供了優質環境。
2. 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推動創意教學的實踐者
具有國際視野、多元身份、專業精深、勤懇敬業是臺灣教師的特點。臺中市立立人國民中學的胡金枝校長,是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學博士,在國小、國中、大學都工作過,也經常參與內地交流。豐富的閱歷、開闊的眼界、對教育的熱愛和探索,促成了她獨特的辦學理念。她認為:“教育不是移山填海的工程,教育是細針密縫的刺繡;教育不是法令規章的堆砌,教育是苦口婆心的叮嚀。”表達了對教育人文本質的理解。在上一屆交流活動中,臺中市南屯區文山國民小學蕭建智主任執教的《回鄉偶書》令人震撼。而這次,他是整個活動的籌劃組織者,每個環節都考慮得周全縝密,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專業、務實、優質的精英教師們,是臺灣教育創新的引領者和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