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2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國的風俗習慣,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留學生人數的迅速增加,向留學生教育事業提出了新的課題、更高的要求。怎樣適應全球出現的漢語熱形勢,在留學生人數增加的同時,加強中國文化教育,為弘揚中國文化與構建和諧世界做出貢獻,是當今高校一個重要課題。
一、重視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
重視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是中國外國留學生教育的方針使然。《大綱》明確指出,漢語言專業留學生的培養目標之一,是“掌握基本中國人文知識,熟悉中國國情和社會文化。”根據這項原則,決不能為了增加語言學習時間而減少中國文化的課時。雖然中國文化不是其他專業留學生的專業,但是在對他們的教育之中,不能疏忽中國文化的內容。因為接受外國留學生到中國學習,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國與各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合作,增進中國人民與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了解。留學生在中國留學期間,如果不學習中國文化,今后回國之后又如何宣傳中國文化呢?
留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家,其文化背景、、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社會價值等等,與中國有較大的差異。這些因素有時會讓留學生產生一定的社會壓力和心理壓力,甚至出現某種程度的文化沖突。尤其是那些剛剛跨出高中校門、第一次遠離家庭來到中國的留學生,開始時,對留學生活期望很高,充滿了憧憬,但是對于如何適應新的學習生活、新的環境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如今,身處異國,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衣食住行諸般事情都得靠自己獨立處理,這無疑是一種嚴峻的考驗。加強中國文化教育,能夠讓留學生盡快地熟悉中國的國情和中國的風俗習慣,從而實現入鄉隨俗,提高人際交往的能力。
在中國文化課上,留學生能夠學到很多知識,增長見識。中國文化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其認識作用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夠提高留學生的人文素養,增長他們的知識。《論語》早就指出:“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而且,加強中國文化教育,進而向世界推廣,加強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中國和國外友好,是中國的國策之一。文化部長孫家正指出:“了解中國,文化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因為文化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狀態。中國文化近年來在國際舞臺上頻頻精彩亮相,對世界了解中國發揮著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從總體上看,世界對中國的了解還不夠,我們要更多地向世界介紹中國,通過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多地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①
不同國家由于其特定的自然環境、歷史進程、文化風俗、社會制度,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文化,影響著其國民的價值觀、心理意識、生活方式等。不同的文化本來可以共同存在,互相交流,調整人們的價值觀,增進人民的友誼。但是,長期以來,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缺少了解、誤解以及其他的種種原因,敵視東方中國,否定、排斥中國文化,進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沖突。如何才能消除由于文化隔閡、誤解而產生的沖突呢?有效方法之一,就是讓留學生在留學中國期間,盡可能地多了解中國,今后發揮促進中國與留學生本國友好交往的橋梁作用。
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對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具有重要意義,這已經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的共識。早在1895年春,康有為就在“公車上書”中提出,推舉儒學大師像基督教教士那樣傳道全世界,發揚中華優秀之文化,競爭于世界民族文明之林。余秋雨說:“通過文化藝術作品的海外傳播,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人,是我們學藝術人的責任。因為,‘經濟可以使人富裕,但是只有藝術才能帶來尊嚴。’”②因此,向留學生傳授中國文化,讓留學生接受中國文化,把他們培養成傳播中國文化、促進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對增進我國和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發展友好關系一定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為了做好這項工作,一定要克服那種以為當今的中國青年人都偏好西方現代文化,外國留學生不會對中國文化有親和力的片面思想認識。歷史證明了中國文化具有自身的價值。“中華民族可不是一般的民族,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古埃及王國、古印度王國、古巴比倫王國都消失了,唯獨一個中華民族滅不了,這就是中華民族,這就是中華民族的魅力。如果我們是一個沒有文化、沒有美德的民族,我們的文明能傳承下來嗎?”而且,相比較而言,“中國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都有優點,就拿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相比,美國的文化其實很多東西很粗糙。”③而且,中國文化無論對東方還是對西方,也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并在進一步產生巨大影響。韓國文化觀光部副部長裴鐘信說:“中韓兩國的價值觀念非常相近,所謂‘韓流’實際上是在韓國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國的古典文化。韓國從兩千年前就開始從中國傳入文字和書籍,并引進了思想、文化和技術。韓國非常堅守自己的傳統,尤其重視對青少年關于‘孝道’的教育,‘如何孝敬父母,孝敬長輩,’而這恰恰與中國傳統的‘孝’文化非常契合。”④遺憾的是,我們自己卻是“不識廬山真面目”。
二、中國文化教育的內容
文化的包融性很大。舉凡文學藝術創作、哲學著作、、風俗習慣、飲食器服之用,都包括在內。它既包括高文典冊的圣經賢傳,也包括布帛菽黍的制獲方式以至于舉止言談的風度等。雖然由于國家的制度、風俗習慣的不同,人們的價值觀并不一致,但是,作為人類,就必然具有某些相同的理念。在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育中,必須既要堅持中國的特色,又要追求世界的普遍性。
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和諧理念,對留學生教育是非常有意義的。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庸》講:“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莊子·大宗師》說:“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認為只有和諧了,自然界才能各得其位,萬物有次序;自然界是和諧美好的,應當排斥一切違反自然規律的人為,以免破壞自然狀態。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儒家講求“禮之用,和為貴,”⑤主張仁義道德、博愛、“行而宜之”,以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所謂中庸,就是要反對過與不及,以保持事物的均衡協調。臺灣作家龍應臺指出,中國文化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體現在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他人,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之中。在一個文化厚實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的生命。文化在某種意義上講,尤其在提倡以人為本的大文化當中,構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和諧的基礎。”⑥對中國文化所強調的和諧特點,做了較好的歸納。
和西方的強調自我不同,儒家提出入世,主張“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強調人生的社會作用。在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要求個人服從社會整體,為社會多做貢獻。誠如韓美林所言:“外國文化和中國文化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相悖的地方。外國的文化講個性張揚,人性的自由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國的文化講的是內斂、自省、小我大公、忠孝仁義。這是我們中國人的行為準則。”⑦“小我大公”,就是強調人要多為社會做貢獻,這才是人生的價值所在。中國文化又非常強調家庭觀念,講究尊老愛幼,講究孝道。這一點,在家庭關系日漸淡薄的今天,應當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此外,中國文化還非常強調個人素質修養的重要性,對于留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是非常有意義的。《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大學》說:“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強調了一個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崇高的理想,才能具有強大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使自己的一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充實了留學生的文化知識,提高了他們的總體素質,才能促進他們的學習成效,事半而功倍。
中國的風俗習慣也是留學生教育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中國的風俗習慣是伴隨著中華民族的綿延生息而傳衍發展的,是中國所獨有的現象,其教育作用歷來受到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禮記·王制》說:“天子五年一巡守,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秦漢以后,歷代統治者和儒家士大夫更是將“辨風正俗”提到治國安邦的高度。《漢書·藝文志》言:“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中國風俗習慣對于留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探討中國人心理特征的形成,具有相當大的作用,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養成尊重中國風俗習慣的自覺性,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
三、中國文化教育的方法
中國文化教科書的學習目前漢語言專業的留學生,大都采用國內本科生的教材,在講課時由教師挑選篇目進行講解,這顯然不適合留學生的實際需要。因此,根據《大綱》的規定,按照學科的體系性,編寫出適合留學生使用的教材,在當前是非常必要的。其他專業的留學生學習的中國文化內容,并不需要詳細介紹某一門學科的特點、具體內容和演變過程,而是精選那些最有價值、最能反映中國的特點、對留學生的總體素質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的部分,匯編成冊,以供閱讀、講解,幫助留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增長見識。內容要精簡、有趣、突出重點,將知識性和道德素質教育性融為一體。
關鍵詞:日本;風俗文化;民族文化
引言
日本的民俗學的相關研究正式起步于明治維新之后,尤其是十九世紀后半期為日本風俗學誕生奠定了歷史氛圍。關于日本的風俗記述可追溯到記紀神話時代,在這階段為強化中央集權體制以及對各國真實狀態進行掌握,朝廷就對各地下令編纂地方志,要能夠通過跡象文字對地方進行命名,對一些物產和山川等名稱加以記錄,后來就將這些地方志名之為《風土記》。
1.日本風俗研究的基本概述
1.1日本風俗文化財類型分析
在日本的風俗文化財的類型方面主要就是有形風俗文化財和無形風俗文化財。無形的風俗文化財就是理解國民生活變遷不可或缺的一些衣食住行、信仰、時令節慶的風俗習慣和民俗藝能;有形的風俗財就是理解國民生活變遷不可或缺的用于前者的器具和房屋等方面。從無形風俗文化財當中的一些風俗來看,主要有生產升級和社會生活及信仰祭祀等,民俗藝能就涵蓋著田樂以及故事和祝福表演等[1]。關于無形的風俗文化財通常是和有形相連接,兩者的關系密不可分。例如:日本的青森大型等會就是日本的大型燈祭活動,從遺產的類型上來看就是無形民俗文化財中的風俗習慣,在每年七月末到八月初都會舉行大型特色活動。
1.2日本的風俗文化觀分析
通常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會存在精英文化及風俗文化兩個重要方面,而風俗文化是經過長期發展所形成的一個根深蒂固的文化,它所代表的是一種民族文化精神,同時也是作為了解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重要目標。之所以有如此概論主要是因為民族文化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長期形成的特定風俗習慣及與物質成果的結合體,風俗也正是民間的生活狀況以及民間人們長期積累的知識得以傳承的生活文化[2]。在日本風俗文化的研究過程中,從其衣食住行方面進行分析探究最能夠將其民族的風俗特點體現出來,風俗具有著時代性及地方性,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生變遷,所以從日常生活當中進行尋根探源為最佳方式。
2.關于日本風俗的具體研究
2.1研究日本風俗的重要性分析
對日本的風俗進行詳細的研究能開拓國人眼界,從而加深國人對日本風俗文化的認識及進一步了解,這樣在兩國的文化交流方面也能夠進一步加強,這在我國和日本文化交流史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對日本的風俗進行詳細研究的黃遵憲在這一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其之前,我國對鄰國日本沒有太多的了解,而日本對我國卻有著很深的了解[3],黃遵憲對日本的民間風俗研究博得了中日兩國文人學者的高度評價,其對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史料進行的探究極大的豐富了中日兩國文化的交流史內容。
2.2日本風俗的具體探究
通過從日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進行研究能夠探尋其風俗特征,在日本的傳統服裝方面,“和服”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其發展歷史上已有一千多年,在奈良時代日本的服飾在色彩上比較簡單,到了平安時代,受到國風影響,衣服的色彩開始變得多樣化,衣袖也向著寬大的方向進行發展,在鐮倉時代貴族的奢華結束之后為作戰方便服裝又恢復了素樸,寬袖重新變回了窄袖,到了室町時代在衣服上就開始印有家紋,在便服的設計方面也開始向著禮服化發展。而在日本的日常做客方面也有著諸多的規矩,倘若要到日本人家中做客就需和主人預先約定好時間,進門之后主動脫衣脫帽、解去圍巾并將禮物送給主人,在屋內就坐時背對門是有禮貌的表現,只有在主人勸說下才能夠移向尊位。
在日本的信仰風俗忌諱方面比較的復雜,日本人大多都是信奉神道及佛教,在穿衣上都是右向掩衣襟。人死后下葬時要左向掩衣襟,這就是陰陽相反的道理,而在死者的裝束上也會和人間的相反。另外就是日本人對紫色不喜歡,認為其有著悲傷色調,最為忌諱的就是綠色,認為其是不祥之色。在結婚的風俗方面結婚的典禮均在傍晚。在日本的社交風俗方面,日本人都比較謙虛禮讓彬彬有禮,在行人和同事之間很少發生口角[4]。日本人待人接物的態度比較認真,按照日本人的風俗,飲酒是重要的禮儀,客人在主人為其斟酒之后要馬上接過酒瓶給主人斟酒,相互表示主客間的平等和友誼,在斟茶過程中,往往是斟到八成滿最為恭敬。
日本的茶道在日本也是一種重要風俗習慣,日本的茶道其實和其他東亞茶儀式相同,都是以茶為主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只是在內容和形式上有所差別。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國,有著東方文化的韻味,它有著自己的形成及發展過程和內蘊。日本的茶道是遵循規則來喝茶的活動,而這一過程中的茶道精神就是蘊含在這些看似瑣碎的喝茶程序當中,日本人對形式非常注重,茶道就是這樣的一種體現,并成為日本風俗的重要體現形式。
在日本的風俗當中,節日是最為濃味濃厚及最能夠體現日本傳統風俗的內容,其中的青森大型燈祭就是日本東北地區三大祭之一,在這一地區舉行大型的燈會游行據說是為驅趕夏季到來的瞌睡蟲,預示著農業的豐收。根據相關說法認為,青森大型燈會是以弘前為源頭得以發展形成的,其發展歷史較長,在日本享保年間《津輕秘鑒》當中就有相關記載,可從其中的插圖中看到七夕祭及二星祭等字樣,而青森縣的大型峰會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跳人,也就是隨著調子跳舞[5],在每年的八月燈會間這一地區的無論老人還是小孩都參與表演。這一風俗傳承至今依然繁盛。
3.結語
總而言之,日本在東方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對其風俗文化進行研究了解能夠加深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這樣就能夠在中日共同的和平愿望下起到進一步鞏固作用。對日本風俗文化的研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有待加強,為此就需要有關學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希冀在未來有豐碩成果,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進一步深化研究內容,期望能夠對相關研究者在日本風俗研究中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作者單位: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文化與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李鋒傳.日本民俗傳統藝能――歌舞伎(一)[J].日語知識,2012,(03).
[2]陳|.日本民俗淵源說――《陰陽五行與狐崇拜》編輯手記[J].中國圖書評論,2011,(06).
[3]賈蕙萱.中國的日本民俗研究[J].日本學刊,2012,(03).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文化傳承與發展意義重大,同時文化又一定程度上關系著人們的語言屬性與語言習慣的變更,二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文化差異因素影響下,各國的語言習慣存在很大的不同,于是商務英語的翻譯也顯得異常艱難。中國與英語國家無論在哪方面,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差異性因素,特別是文化因素方面,正確理解并科學認識這些文化差異性,才是新時期商務英語翻譯的新出路。
一、商務英語翻譯中中英文化因素的差異性
1.風俗習慣的差異。中國傳統的民族風俗習慣滲透著“尊卑貴賤”的儒家思想,這種文化觀念與民族風俗使中國人較英語國家更為保守,“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思想影響著中國文化發展,成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中國孩子起名時要忌諱,不可與父母重字,可以隨便問人年齡等等。而這種文化風俗在英語國家看來是不可思議的,英語中沒有名字忌諱現象,而在英語國家進行寒暄打招呼時,是特別忌諱問人年齡的,這是極大的不尊重。當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總之,雙方不同的民族風俗習慣使商務英語在翻譯過程中更加注重民俗習慣的差異性。2.顏色文化的差異。由于地理位置和歷史背景的不同,中國與英語國家在對顏色的理解與運用上也不盡相同,這就是顏色文化差異。例如,英語國家的人們往往不能理解中國詞語“紅白喜事”中的“白”是什么意思看,于是他們在翻譯時往往意譯為“dingsandfuneral”,即婚禮和喪禮。相比之下,外國人在辦喜事時往往穿上圣潔的婚紗,此時的“白”代表著純潔、圣潔,與中國就大相徑庭了。再如,在漢語中“黑black”是邪惡的,但在英語表達中“intheblack”寓意盈利。因此,商務英語翻譯應注重顏色文化的差異性。3.物質基礎的差異。中國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由于物質生活基礎較西方國家低下,這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們崇尚心理,人們敬天、敬地,敬神,以期改變已有生活狀態。中國的多神崇拜思想使其“以虎為神,以龍為神”,“dragon”在中國有“吉祥”“高貴”“神圣”的文化意義,但在西方“龍”是“邪惡”“兇狠”的象征。當然由于物質基礎與生活環境的不同,中國人在語言表達上更為含蓄隱忍,而西方國家則更加大膽開放。中國人對一些不雅現象要避諱,或用稍微文雅的詞代替,而英語國家在表達上則會直接呈現,毫不隱晦。另外,除了物質基礎差異之外,還有心理特征差異,數字文化差異等,在這里就不一一論述了。
二、基于文化差異的商務英語翻譯有效策略
1.翻譯中要探尋中英文化的契合點。在商務英語翻譯中培養翻譯者的跨文化翻譯意識,促使其在翻譯中探尋中英文化的契合點尤為重要。不同國家都存在一定的文化,可能一些因素在一個國家呈現出美的價值和意義,但在另一個國家便成為完全相反意義,因此,翻譯者在翻譯時一定要把握好文化差異性,保持謹慎小心的狀態,避免尷尬和歧義現象的出現。翻譯要在尊重文化差異性的基礎上,尋求雙方文化的精神契合點,讓兩種文化在時盡可能接近,或者通過藝術手法使帶有異域色彩與格調的詞匯在翻譯時在翻譯作品中再現,而又使翻譯作品內容、語言等方面不失和諧與優雅。例如,在對商標“zephyr”進行翻譯時,譯為“和風”,便是找準了中西方文化契合點。再如,天津名吃“狗不理包子”在征集英文商標時,經過反復的對比與考慮,將目標鎖定了“GoBelieve”。“GoBelieve”這一翻譯語不僅在聲音上與“狗不理”相似,同時該商標也讓英語國家民眾產生一種依賴與美好的心理感覺。2.在文化融合背景下優化漢語文化。隨著全球經濟商業化進程的加快,商務英語方面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外來詞,如“T恤衫”等,這些詞大多是通過音譯、意譯或半音半意、音譯外加漢語鏈接等途徑實現的,因此在商務英語翻譯中要在文化融合背景下優化漢語文化,巧妙運用音譯、音意譯、英漢結合等翻譯方法。當然,隨著文化融合的不斷加快,很多詞匯被借用到英語中,如基于中國傳統武術的“Kongfu”和基于太空科技的“taikonaut”。總之,多樣化的新詞匯在文化融合與發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譯者因此要時刻保持開放性的翻譯心態,優化漢語詞匯系統。在語音、語法與構詞方面進漢語繼續純化與美化,使其在符合英語國家文化的前提下,不斷滿足中國人的審美、價值、倫理等方面的文化需求,同樣使漢語更好地為商務英語翻譯服務。
綜上所述,影響商務英語翻譯的文化因素主要有風俗習慣差異、顏色文化差異、物質基礎差異、心理特征差異、數字文化差異等,翻譯者只有透徹了解中英文化差異性,在翻譯中盡可能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歧義與錯誤現象,最大限度地使商務英語翻譯成為促進雙方商業與經濟發展的助推器,為雙方帶來更多利益。
作者:沈陽 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外語系
我國《旅游法》第13條規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丈化傳統和,愛護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范。”該條是關于旅游者文明旅游義務的規定。下文擬談談對該條的理解和認識
文明旅游即負責任旅游。所謂負責任旅游,依照世界旅游組織在《全球旅游倫理規范》中的解釋,是指旅游時“要抱著對不同、哲學觀念和倫理觀念寬容和尊重的態度”。它的具體內容包括:遵守旅游目的地的法律;尊重當地政治、宗教、民族風俗、文化傳統中已經確立的秩序;愛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文化遺產;淡化旅游者與當地人之間的心理和物質距離,不過分強調二者在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行為文明,符合公共道德規范。”按照本條的規定,旅游者文明旅游的義務應當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內容:一是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二是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三是愛護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四是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范。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法》除了在本條對旅游者的文明旅游義務做出規定之外,還在第41條第1款規定:“導游和領隊從事業務活動,應當佩戴導游證、領隊證,遵守職業道德,尊重旅游者的風俗習慣和,應當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釋旅游文明行為規范,引導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勸阻旅游者違公德的行為。”這一規定是《旅游法》從旅游經營者工作人員的角度對同一內容做出的規定,與第13條前后呼應。
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義務。《憲法》第5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社會公共秩序又稱社會秩序,是指為維護社會公共生活所必需的,由一定的規則確定和維系并被人們遵守的秩序和生活狀態。社會公共秩序由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的規章制度以及習慣性規范等確定,主要包括社會管理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場所秩序等。社會公共秩序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反映了社會的文明和發展程度。社會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它與國家、集體、民族、社會等有關,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如文明禮貌、尊老愛幼等。社會公德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旅游法》之所以規定旅游者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的義務,首先是因為這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義務,《旅游法》應予以貫徹落實。其次,旅游者有必要遵守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準則,以維系良好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應當堅決抵制任何違法犯罪活動;不擾通規則和公共場所秩序;遵守游客準則;做到文明禮貌、樂于助人、尊老愛幼、誠實守信等。尊重旅游目的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也就是尊重旅游目的地的各種文化。文化傳統即傳統文化,是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如中國的儒家文化。《旅游法》要求旅游者承擔尊重旅游目的地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義務的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減少文化沖突,避免糾紛的發生。旅游者從外地來到旅游目的地,外來文化和當地傳統文化可能會激烈對撞,旅游者只有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才能順利完成旅游活動。其次,保護旅游目的地文化的需要。大多數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都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旅游目的地之所以能夠吸引游客,是因為它的景觀或者文化有特色。這種特色的形成可能是因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也可能是數量稀少。無論是哪種原因,都會導致文化的脆弱。旅游者的行為以及他們帶來的外部文化很容易對旅游目的地的原有文化造成沖擊、破壞。旅游者對當地各種文化的尊重,可以減輕旅游目的地文化受到的沖擊,避免“文化殖民”。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不應嘲笑、歧視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也不應強迫當地人民接受自己的行為、生活方式和習慣。
愛護旅游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是旅游者最基本的義務。《旅游法》之所以要規定旅游者的此項義務,有以下兩點原因:其一,旅游者享有旅游的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義務。旅游者從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中獲得放松和享受,也應承擔愛護、保護它們的義務。其二,雖然旅游業本身是無煙工業,但旅游卻會對旅游目的地的資源和環境產生巨大的威脅。一方面,旅游目的地的資源和環境承載量比較低而且被破壞后很難恢復。伴隨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地資源、環境超載現象更加普遍。另一方面,旅游者經常抱著“與己無關”、“花了錢就盡情享用”的心態,無節制地使用和破壞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結果造成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公地悲劇”。所謂公地悲劇,是指當資源或財產有許多擁有者,他們每一個人都有權使用資源,但沒有人有權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導致資源的過度使用。如草場過度放牧、海洋過度捕撈等。在旅游過程中,旅游者不能亂刻亂畫、摘花折枝、亂丟廢棄物;要愛護動植物,不購買通過破壞旅游地的資源和環境而產生的商品…等。
《旅游法》還規定旅游者負有遵守旅游文明行為規范的義務。旅游文明行為規范是指為了約束和指導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的行為,使其符合道德和秩序的要求而形成的所有標準和指南的總和。旅游文明行為規范應該盡量具體,以便于旅游者遵守,增強實效性。比如,《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要求:“(1)維護環境衛生。不隨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亂扔廢棄物,不在禁煙場所吸煙。(2)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嘩吵鬧,排隊遵守秩序,不并行擋道,不在公眾場所高聲交談。(3)保護生態環境。不踩踏綠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實,不追捉、投打、亂喂動物。(4)保護文物古跡。不在文物古跡上涂刻,不、攀爬觸摸文物,拍照攝像遵守規定。(5)愛惜公共設施。不污損客房用品,不損壞公用設施,不貪占小便宜,節約用水用電,用餐不浪費。(6)尊重別人權利。不強行和外賓合影,不對著別人打噴嚏,不長期占用公共設施,尊重服務人員的勞動,尊重各民族宗教習俗。(7)講究以禮待人。衣著整潔得體,不在公共場所袒胸赤膊;禮讓老幼病殘,禮讓女士;不講粗話。(8)提倡健康娛樂。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拒絕黃、賭、毒。”
[關鍵詞] 跨國營銷; 東盟; 文化差異; 啟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54
[中圖分類號] F27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1- 0102- 02
0 引 言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啟動。自貿區建成后,東盟和中國的貿易總額占到世界貿易的13%,成為一個涵蓋11個國家、19億人口、GDP達6萬億美元的巨大經濟體,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貿區,也是發展中國家間最大的自貿區,基中蘊藏著無限商機。我國毗鄰東盟十國,在與東盟開展對外貿易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因此,我國企業應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主動出擊,走出國門。
但是,跨越國界的市場營銷活動會使營銷人員面臨更多的未知因素,從而增加營銷活動開展的難度,因此必須對目標市場的營銷環境及其變化趨勢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有關調查結果顯示,文化差異對國際市場營銷活動的影響最為深遠。因此,唯有深入了解東盟十國的文化差異并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才能確保我國企業探索性的營銷活動獲得成功。
1 東盟十國的文化差異比較
雖然東盟十國和我國同處亞洲,共同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但是其文化差異仍十分明顯。本文按照地緣標準把東盟地區劃分為兩個區域:一個是中南半島五國,包括柬埔寨、老撾、越南、緬甸和泰國;另一個是馬來群島五國,包括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文萊和菲律賓。本文從人口、語言、宗教、禮儀、習俗、禁忌及年人均GDP等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1.1 中南半島五國情況分析
中南半島五國有很多共同之處,主要表現為:第一,都是多民族的國家,但是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主,這和我國的情況相似;第二,官方語言基本都是自己國家的母語;第三,大多數人都信仰佛教。
中南半島五國間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人口數量方面,泰國、越南和緬甸相對來說是人口大國,老撾和柬埔寨人口較少;第二,物質文化水平方面(本文用人均GDP 來衡量)差異較大,泰國相對富足,其他國家都比較貧窮;第三,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和禁忌。
1.2 馬來半島五國情況分析
馬來群島五國的共同點是:第一,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新加坡、菲律賓除外);第二,英語是通用語言(印尼除外);第三,以馬來人、華人為主(印尼除外)。
馬來群島五國間的不同點在于:第一,各國物質文化的差距非常大,新加坡和文萊已達到或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馬來西亞也基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印尼還比較差;第二,人口數量差距很大;第三,各國在風俗習慣、禮儀、禁忌方面均有自己的特點(尤其是菲律賓,由于它曾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因而在文化上和其他四國差距較大)。
1.3 東盟十國的風俗習慣
風俗習慣影響著消費者的方方面面,如消費習慣、節日習慣、愛好與禁忌等,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風俗習慣,這些習慣是社會文化的組成部分,反映著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和深層次內容,絕對不容忽視。東盟十國的主要風俗習慣具體如表1所示。
2 東盟十國文化差異分析對我國企業營銷活動的啟示
2.1 做好市場調研工作
曾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于市場營銷活動尤其是跨國營銷活動而言,開展市場調研更是必不可少的。企業沒有經過系統的市場調研就盲目進入市場造成產品不能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最后遭受重挫的失敗案例比比皆是。而且,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企業的營銷將面對布滿重重陷阱的跨文化市場,營銷調研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企業在跨文化營銷的進程中,不但要進行傳統的營銷調研,還必須根據跨文化營銷的特點對市場的文化環境進行重點分析,以追求高度的顧客認同。
2.2 制定有文化特點的產品策略
我國企業應針對目標市場的文化特點調整產品策略。如:馬來西亞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禁飲烈性酒,那么我國企業在出口時就應注意這一點。另外,在產品設計方面,一定要了解目標市場上式樣、顏色、圖案方面的禁忌,設計出既能體現民族特色,又能符合目標市場文化偏好的產品。如:泰國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那么,我國企業可以瞄準泰國人對佛教的信仰,在包裝、式樣上體現出佛教的色彩。
2.3 制定靈活的價格策略
根據前面的分析可知,東盟十國的物質文化差距很大,所以同樣的產品銷往不同的區域或國家可以有不同的包裝和價格。如:銷往新加坡、文萊、馬來西亞等國可以考慮用精美一些的包裝,價格定得高一些;而銷往印尼、越南等國則可以考慮選用大眾化的包裝,采用低價策略。
2.4 制定本土化的促銷策略
不但要研究目標市場的風俗和禁忌,還要考慮目標市場的物質文化狀況。以廣告為例:在老撾、緬甸、柬埔寨的某些地方,甚至沒有幾家像樣的廣告機構,也沒有多少臺電視,只能通過村莊之間的流動電影來播放廣告。而且在老撾、柬埔寨等國,成人識字率不高,也很少上網,所以利用報紙、互聯網做廣告可能效果就不太好。所以不同地方的消費者由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傳媒設備、交通條件等不同,對媒體有各自的偏好,我國企業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選擇適合當地的廣告媒體。
3 總 結
綜上所述,企業只有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要,才能取得競爭優勢。具體而言,需要做好以下3個方面的工作:對可以做的和禁忌的東西要有文化敏感性,對出現的各種問題要善于從文化的角度尋求答案;認知、理解、接受和尊敬他人的文化和文化差異;避免自我參照標準,從而采取不同的市場營銷策略,迎接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
主要參考文獻
[1] 王勤,許鋆. 2008-2009年東盟經濟的分析與預測[J]. 東南亞縱橫, 2009(2):46-49.
[2] 陸建人. 論亞洲經濟一體化[J]. 當代亞太,2006(5).
【關鍵詞】社會習俗文化 差異 影響
一、中西社會習俗差異
禮儀在與人交流的時候,一直以來都是秉承著嚴以律己而尊敬他人的方式去發揮其重要的作用。古人云“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中國素以“禮儀之邦”的美譽立足世界,許多國人在國際上的禮儀表現也讓其他國家的人對中國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遍及,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更加頻繁,這就使得各國的習俗差異出現在交流當中,然而這種由文化和習俗所造成的誤會何影響并沒有得到重視,如果長此以往的任其發展不去加強對西方禮儀文化和傳統習慣的理解和肯定,那么就可能引起雙方國家之間的矛盾和誤會,進而導致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難以繼續下去。因為影響著各地區文化習俗的因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就是可能存異,造成了不同宗教的人們各自遵循所信仰胡宗教禮儀。這一因素同樣也適用于中國。中國的禮儀進程也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統一過程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在西方的文化習俗發展期間,其教育,科技 新思想的發展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才形成了如今的區域性文化習俗。由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實施,中西方跨國交際也愈加頻繁,但其參雜其中的差異也日漸明顯,因此,在這個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代,怎么去兼顧中西兩國間的問題儼然成為了主要問題。
1.1會面禮儀差異
1.1.1問候禮儀
在當今社會當中,見面互相問候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社交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問候不僅能拉近心靈距離,消除陌生隔閡,也成為了與親朋好友寒喧的一個重要手段。問候對方這一禮儀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人素養的標準之一。見面親切友好的問候不僅僅體現其良好的修養,道德水平的高低,也體現了其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在中國,一般的問候語都諸如此類“到那兒溜Q了?”“干嘛去了?”“去哪兒啊?”我們用這種方式和問候來傳達出對對方的關心,這種“嘮家常”的方式是中國人所獨有的,但如若是在西方國家,你的這種問候很可能已經觸及到對方的底線。因為國外根本沒有此類言語,外國友人很注重自己的隱私,他人無權干涉,也不希望他人過于干涉自己的私事。一般他們的問候都是“hello”或者“how is the weather?”他們把這種當作純粹的生活禮儀,并不把它當作認識的手段,所以當在一些特定的場合當中有人向你說“what a beautiful day!”的時候,你應當給予回應來表現你的友好態度。
1.1.2稱呼禮儀
稱呼禮儀,他傳達出的是個人修養和其社會生產力的反展程度,經濟發展的速度與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和社會需求。但由于中西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存在較大差距,導致了許多的問題。其主要表現在稱呼差異。中國人習慣稱自己為“在下”用“您”來稱呼他人,一般只有彼此熟悉的人方可“直呼其名”而西方國家則用“you”來稱呼對方。家中成員也不分年長年幼,一般都以姓名或者昵稱來稱呼,但在中國這是不可行的,必須尊卑有序,尊老愛幼,不然就會被當作不禮貌。
1.2餐飲禮儀的差異
由于中國地域遼闊,在地理位置上又相對處于中間位置。所以這便造就了區域所特有的飲食習俗。從“民以食為天”的理念就可以看出,飲食在國人心中所占有的比重。人們經常都會將重要的事宜和決定都放在一場別開生面的隆重的美食宴上面。但有時候卻不會去過度地追求菜的口感,他們所追求的是在一起的氛圍和許久不見的寒暄。在中國,以左為尊的禮儀相傳已久,招待貴賓,貴客都要坐在左上,但在西方則恰恰相反,入座的時候男士為了男士示以尊重,會為女士打點好一切。在中國,酒在宴會上必不可少的,人們認為喝酒能夠減少尷尬,活躍氣氛,便于進一步的認識了解。而西方對于酒文化則截然不同,他們不提倡過度飲酒,認為只要盡興就行。
二、中西方傳統節日的差異
2.1傳統節日作為衡量一個民族的悠久文化歷史具有重要作用,節日的由來與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生活地點有著重要的聯系,它體現了人們豐富的感情世界,寄予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向往。“每個民族的節日,能還原出其民族文化最真實的一面”。由此可見,傳統節日文化對于文化習俗的影響多么深遠。
2.1.1 為何當今社會,中國的節日越來越不受到國人的喜愛,節日氣氛也越來越淡,而相比其他國家的節日卻在國內流行起來。首先我覺得是由于中國長期以來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的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而西方由于受宗教影響時間較長,所以其節日都帶有濃郁的宗教色彩,比如復活節,圣誕節,萬圣節,情人節,人們心中有,那么節日便會被傳承。加之中國的節日慶祝大多以家庭為中心,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而西方的節日更多的是突出集體性和互動性,他們倡導以自我為中心,崇尚張揚的性格,這便是為何在西方的經典著作當中,個人英雄主義成為了社會意識主流,人們喜歡互相交流,群體參加又體現出了人人平等,自由地表現自我的特點。從用餐時的桌子就不難看出,中國人喜歡用圓桌來營造一種團結,和氣的氣氛,這是一種傳統,西方人習慣用方桌,他們的重點并不在于食物,而是在于個體之間的交流。所以,中式體現的是全體共享式,西方宴會體現的是個體交流式。當然,造成這些差異的因素不僅僅只有這些,還跟民族的歷史息息相關。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們將會面對更多的陌生文化,風格迥異的行為習慣,也會存在不可避免的文化沖突,所以,我們必須在發揚我們原有的傳統文化的時候熟悉新的文化。
總結:在保持住自己風俗習慣的同時也要學會尊重其他風俗文化,首先是要去了解各個國家的文化然后再了解地域性文化。因為只有理解了不同的風俗習慣才能減少誤會的發生,禮儀也是一種意識流的軟文化,只要是文化就肯定有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比較,一個缺乏禮儀的國家肯定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國家,而一個禮儀不標準統一的的社會也是一個不和諧的社會。創建和諧社會,禮儀是首要的,現今的中國無論在物質,精神,文化上面都需要進行改變,只有不斷的推陳出新,集百家之長。形成一套完整且符合國人的價值觀,方能塑造當代中國新的社會文化體系,從而實現社會和諧的初衷
參考文獻:
[1]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9-1
[2] 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3] 魏光奇.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0
[4] 包凡一.外國人這樣看中國[M].北京 新華出版社 2009
[5] 謝艷明.西方文化與風俗指南[M].河南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5
關鍵詞:刺繡;民族性;文化差異
一、刺繡藝術的民族性
(一)民族藝術的多元性
不同的民族有著其自身不同的經濟基礎與風俗習慣,處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它們有著各自不同的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在彼此之間形成了很多的差異,正是這種差異形成了世界民族藝術的多元化局面。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建筑藝術、服飾藝術、飲食藝術等,都是一個民族的人們通過勞動、生活所自然產生的具有本民族風格的藝術。不同地區的文化具有不同地域的獨特屬性,但每一種藝術是不可能獨立存在的,它必定和多種藝術門類并存,從而形成符合這個民族習性的藝術。
(二)民族藝術的世界性
民族藝術的世界性體現在各民族藝術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融合。它們在不同的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狀態,不同的風格。對于不同的民族藝術來說,時間和新舊程度是不一樣的。與你是新的,與我卻是舊的。與你古代的,與我卻是現代的。各民族之間也是相互聯系的,各個民族的藝術或多或少地受到其它藝術的影響,一個民族的藝術要向前發展,不僅是本民族自身絕對的、純客觀的東西,還要借鑒其它民族藝術中好的東西。因此,藝術的發展絕對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須是在相互交流和相互學習的過程中發展的。在交流中彼此融合,越發豐富多彩。
二、中西方地域文化差異性
(一)中西方的文化特征
中西方文化進行比較,存在著眾多差異。其中文化內容差異最突出的是中國的文化是多元的而西方的文化則是一元化的。錢穆曾說過,“西方文化主要在物,可謂是科學文化。中國文化文化主要是對人對心,可稱之為藝術文化。”可見中西方的文化確實有其區別。在194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英國人將刺繡藝術帶到美國。所謂美國文化,基本上是英國、德國、荷蘭、法國等歐洲等國家的風格文化藝術,而本土的文化反而很少受到重視。中國是56個少數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各區域都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化和風俗,甚至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所以中國的文化相對于美國來說更加的多元化。中國的刺繡文化在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特征。在中國,著名的刺繡就有蘇繡、蜀繡、湘繡、粵繡等,也稱之為四大名繡。
(二)中西方民族性差異對刺繡的影響
刺繡是印第安人的主要傳統手工藝,有棉線刺繡、絨繡、珠繡、羽毛管刺繡、發繡、補花等。在美國,靠北部的森林地區,最古老的印第安人的刺繡屬羽毛管刺繡。他們大多以捕魚為生。在當地的人們除了捕魚之外,鳥禽也是主要的食物之一。因此,鳥獸身上的羽毛管自然成為了制作刺繡的原材料。珠繡則是在分布在美國南部最為著名的刺繡,這與地理位置和環境特征是息息相關的。南部地區離海近,所以大多就地取材。所制作的珠繡中,有貝殼珠,珊瑚珠,也有果核珠和粘土珠等。珠繡的品種繁多,人們大多在慶典節日上穿著帶有珠繡的飾品,服飾上修修滿珠繡圖案,光彩奪目。
中國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性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是分不開的。所以,刺繡又稱為絲繡。中國刺繡擁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養蠶。所以中國的刺繡原料都以針線為主,刺繡品的圖案豐富,色彩清晰。在中國,刺繡文化多采用象征手法,早期的民間刺繡紋樣都從刺繡工藝的角度反映了傳統圖案的精神品格。最早的刺繡圖形是天子褒服十二章。這種手法代表著古代刺繡圖形的設計思想,歷代傳承,不斷拓展、完善,最終形成了“凡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創作原則。
三、中美文化在刺繡中的表現
(一)美國印第安人的刺繡文化
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美國印第安人的刺繡充分反映了他們的生活方式、經濟、宗教、信仰和思想觀點等。他們所創造的傳統刺繡,特別是珠繡,羽毛管繡,在世界藝壇中可謂獨樹一幟,具有獨特的技法和民族藝術的風格,是一份寶貴的藝術財富。如今,美國印第安人的地位有了提高,人口有所增加,即使受到白人的侵略,他們也頑強的保守著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和藝術文化。印第安人在刺繡上使用的色彩是和他們的自然環境、生活習俗、思想觀念以及等密切聯系的。比如他們很少用紅色,紅色象征著戰爭和流血。黃色是印第安人的主要谷物,是玉米的色彩,寓意著五谷豐登;綠色似乎溫暖的色彩,象征著萬物復蘇;藍色則代表平靜、溫柔。在平原地區,以農業為主,崇尚太陽神,祈求五谷豐登,草木繁盛,所以大都喜愛白、黃、綠等,居住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大都以游牧和狩獵為主,性格粗礦,所以就更偏愛黑色。
(二)中國民族傳統的刺繡文化
中國的刺繡用品涉及到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說刺繡是“中國農耕文化的產物、承載著厚重的傳統文化與民族精華”可謂恰如其分。傳統刺繡展現其獨特魅力,刺繡也輻射各族人民的喜愛。通常也要做出相應的更改,以確保民族服飾刺繡圖案的完美表現。中國的民俗節日豐富多彩,一年12個月基本月月都有不同的傳統民俗節日,各地的人們也在用各自的方式在歡慶著這些節日,大多節慶活動中也少不了精美的刺繡工藝。居住在山寨的喜用花卉、鳥獸構圖,以綠、藍二色為主;居住在溪河邊的多取材于魚蝦、人物之,以紅、黃二色為主;還有涼亭、佛塔、寺廟和各式各樣的幾個圖形。中國刺繡是在中國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在特定的文化、思想、的孕育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刺繡具有歷史積淀的文化精神,這決定了它不單是形體。民族刺繡是一種帶有自發性、業余性和自娛性的藝術創造。在漫長的歷史中,它也自然形成了它獨特的審美造型和獨特風格。
四、結語
藝術是為了表達感情和交流而產生的。在藝術的世界里,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優勢,這使得我們對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文化的傳承具有了藝術價值。本文主要將美國和中國的刺繡進行比較,對比中西方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由于不同的民族之間的風俗習慣和生活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刺繡文化的歷史形態。彼此之間的這種差異性形成了世界民族百花齊放的多元化格局,才使得世界藝術文化更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鄭珊珊.刺繡[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1.
[2]李宏復.中國刺繡文化解讀[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
特定的文化背景產生了各具特色的語言。語言,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某個民族文化、風俗的一面鏡子,是思想、文化的具體表達方式。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沒有掌握一些詞語的聯想意義、社會意義和語用規則,就不能真正讀懂英語文章,甚至會出現在認識每一個單詞和句子的情況下,還不明其內涵或造成誤解的現象,例如:“blue”(藍色)在漢語中的聯想是美好的,像“寧靜的天空”“湛藍的大海”,但在英語中它常表示“不快”,如“in a BLUE mood”,“having the BLUES”(情緒低沉憂郁、沮喪、郁悶),“in a BLUE day”(倒霉的星期五),“blue”又用來表示地位高、有權勢或出身高貴:“He is a real BLUE blood”(他是真正的貴族)。學生如果對此缺乏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把英語作為外來語學習的學生必須具備一定英美歷史和語言文化知識,還需熟悉英美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常常會碰到如“Thanks Giving”“April Fool”等等。學生對西方的感恩節等不甚了解就會對這些感到茫然;又如觀看紀錄片《走遍美國》,如不了解美國的文化背景,那么對劇中人物直呼長輩其名就會覺得難以理解,因為這在中國是極不禮貌的。
教材中有許多情景教學內容,如初一教材“How old are you?”“Ah, it’s a secret!”“How much is your salary?“Where are you going?”中國人用來表示關心,而對西方人來說則是不禮貌,不尊敬,特別是個人的收入,這些是涉及個人隱私的話題;另外,女性的年齡更應避免談及,否則就不禮貌。這就表明了同樣的社交行為在這個國家是禮貌的,而在另有國家卻被認為是不禮貌的。
又如初二教材“What a beautiful day!”“Yes,it’s beautiful,isn’t it?”英國人見面時愛議論天氣,幾乎成了見面的問候語。這是因為英國地處北歐,是一個島國,英格蘭任何地方離海洋都沒超過120公里,屬海洋性氣候。冬季多霧,終年有雨,氣候多變,乍晴乍雨,對居民生活和英國文學藝術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上課時還可以順便介紹“為什么英國人手里總是拿著一把傘?”“為什么英國沒有climate(氣候),而只有weather(天氣)?”等等。這些都能使學生感興趣,從而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又如Ann’s birthday,英美人士過生日常邀請親朋好友舉行聚會。比較尊貴的客人還要發帖邀請;比較熟悉的朋友之間邀請可以采用非正式的形式,如口頭打招呼或通電話。接受邀請的人要弄清時間地點,應準時到達。否則事先要說不到或晚到,以免讓人久等。參加生日聚會一般要備禮品,見面應向主人祝賀“Happy birthday!”聚會開始時點燃生日蛋糕上的蠟燭,讓主人吹滅。大家唱生日快樂歌曲,然后分吃蛋糕并用餐。在餐桌上,主人問“Would you like...”時,應實事求是,想吃就說“Yes,please,thank you.”也可以自要“May I have...please?”英美人士在飯桌上一般禮貌地給客人夾一次菜,不像中國人不停地給客人夾菜添飯。要隨便,想吃就吃,但不能張大嘴狼吞虎咽地吃,也不能發出聲音。否則別人認為你沒有教養。吃飽了可說“I’m full.It was delicious!”英語國家的人接受禮品時,在征求送禮人同意后一般當面打開;而在中國這樣做會被認為是沒有禮貌的。對送禮人最好事后寫信或口頭表示感謝。舉行了一次成功的聚會后,應向幫助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表示感謝。這些待人接物的習慣表示了禮貌、友好,是良好的文化素養。這與中國的文化習慣,待人接物不同。利用這些學生感興趣的待人接物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們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行為習慣。
諸如此類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在我們的初高中課本中不勝枚舉。介紹一些有關背景知識,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和正確進行口語交際,理解原文,提高閱讀和寫作,正確遣詞造句和運用英語的能力都有極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初高中英語教材.
[2]元魯霞,王初明.背景知識與語言難度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的作用.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2.
作者單位:四川省甘洛中學
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燈節”。民間 正月十五鬧元宵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在主題活動中,通過調查、參觀、學習和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動,幼兒不僅能對元宵節的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更可以通過自身的參與和表現,進一步獲得對節日氣氛的體驗,獲取多方面的經驗:①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是團圓的日子。②元宵節有許多傳說、故事、兒歌。③元宵節有吃元宵、玩花燈、猜燈謎、劃旱船等豐富的風俗習慣。④“元宵”象征著“團圓”,它有不同的種類和味道。⑤元宵節有各種各樣的花燈,給人們帶來了喜氣和歡樂。⑥自己動手做元宵、做花燈可以感受更多的快樂。
主題目標:
1、嘗試通過多種途徑獲得元宵節的相關經驗,進一步了解元宵節的來歷和風俗習慣;
2、大膽地創造與想象,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理解;
3、積極參與“鬧元宵”的籌備和慶祝工作,在和老師、同伴一起過節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團圓的意義
主題活動:
活動一:甜甜的元宵
執教:吳志紅
活動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有品嘗元宵的習俗。
2.通過做、煮、品嘗元宵,享受制作食物的樂趣。
3.能用簡短的語言講述元宵的味道以及自己品嘗元宵時的心情。
活動準備:
面粉、點心盤、圍裙、電飯煲、糖、小碗、小勺等。
活動過程:
1.激發做元宵的興趣和愿望。
師:①今天是什么節?元宵節有一種特別的食品,是什么?②元宵是什么樣子的?小朋友們想不想自己做元宵?
2.觀察制作材料,了解做元宵的方法。
(1)觀察并知道做元宵需要的材料。
(2)了解做元宵的方法和要求。
師:①我們怎樣才能做出圓圓的元宵?②老師煮元宵時,小朋友們應該注意些什么?
3.做元宵、煮元宵。
(1)提醒幼兒穿好圍裙并洗手。
(2)幼兒嘗試用搓、團圓、在盤中滾一滾等方法做元宵。(提醒幼兒注意不把面粉團弄碎,不要將面粉撒在盤外。)(3)教師煮元宵。
4.加糖品嘗元宵,說說元宵的味道和自己的心情。
幼兒在活動中能夠積極參加,在教師的指導下動手制作元宵,然后品嘗元宵,感受到濃濃的團圓之情。
活動二:賞花燈、猜燈謎
執教:江琴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了解賞花燈、猜燈謎是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之一,感受過節的愉悅心情。
2、能用清楚連貫的語言描述自己的花燈,并講述一個謎語。
3、發展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活動背景:
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后,孩子們紛紛跟著大人前去公園參觀燈會。
活動準備:
1、物質--每人準備一盞花燈,上面貼有一則謎語。小獎品若干。
2、知識--有過過節的生活體驗。
活動進程:
一、導入
師:開門見山引入主題:正月十五鬧花燈,賞燈猜謎就是我們元宵節的風俗習慣之一。
二、展開
1、賞燈活動。
(1)幼兒相互欣賞各自的花燈,教師引導幼兒用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花燈的形狀、顏色、名稱及特別之處等等。
(2)請幾名介紹有特色的幼兒給大家介紹自己的花燈。
2、猜謎活動。
(1)教師將幼兒分成兩組,A組持有花燈和獎品,并給B組幼兒念謎語,B組來猜燈謎,猜中了即得到獎品。教師講清玩法后,幼兒自愿展開游戲。(根據時間進行交換)
(2)集體講述自己猜謎的情況:誰猜中了我的燈謎?我自己猜中了幾個燈謎?
(3)集體將難猜的燈謎找出來,大家一起猜,或帶回家請爸爸媽媽幫助猜。
三、結束
將A組和B組得到的獎品比一比,看哪隊勝利了?
師:鼓勵幼兒將自己猜到的謎語回家說給爸爸、媽媽聽,讓他們也來猜一猜。
活動三:鬧花燈
執教:譚金環
活動目標:
1.學唱歌曲,理解歌曲的主要內容,感受歌曲所表現的熱鬧、喜慶氣氛。
2.嘗試用多種身體動作來表現鬧花燈的情景和自己的愉快情感。
活動準備:
一組花燈、鬧花燈的錄像資料、幫助幼兒記憶歌詞的圖譜標記。
活動過程:
1.在歌曲《鬧花燈》的伴奏下,欣賞鬧花燈的錄像,感受鬧花燈的喜慶氣氛。
師::在錄像里,你看到了什么?人們是怎樣鬧花燈的?看了這段錄像,你的心情怎么樣?
2.學習歌曲《鬧花燈》。
(1)欣賞教師演唱歌曲《鬧花燈》,理解歌曲內容。
(2)再次欣賞歌曲,用圖譜標記幫助幼兒記憶歌詞。
(3)多種形式學唱歌曲。(唱準歌曲中的切分音符部分,唱出鬧花燈時的快樂情感。)
3.嘗試聽音樂自編動作表演,體驗鬧花燈的快樂。
主題反思:
即將升小學的大班幼兒,在幼兒園班級中,共渡節日,有助于增強其集體榮譽感、自我服務能力及責任感。而元宵節時處寒假剛過,多在開學的第一個星期。新學期開始,組織幼兒與家長共同在園渡過節日。愉快的節日體驗,幼兒園如家的氛圍,可使幼兒及家長順利渡過剛入園的情緒不穩定期。
關鍵詞:文學翻譯;文化;可譯性;
一、 引言
語言與文化之間本身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首先,語言是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勞動中產生的。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任何一種語言都凝聚了該語言民族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智慧和經驗,是本民族文化的寶庫。
因此,語言就是文化的載體,而語言的翻譯便是文化的翻譯,自然文學翻譯也是文化翻譯的過程。文學作品通常都會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承載著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文化傳統, 是我們人類語言的精華。而且文學作品多具有典故、雙關、諺語、成語等表達方式, 所以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就會出現文化差異的問題。
文學翻譯就是將某一特定文化中所展現的內容、風格、含義再現于另一文化語境中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譯者需要處理的問題不僅僅在于兩種語言符號之間簡單的轉換。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而文學翻譯的難點就在于對其文化的翻譯。文化差異在文學翻譯中絕對不可忽視,需要正確地處理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二、 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
地域環境差異
地域環境差異是指由所處地理環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異性特征,也就是說不同的地理生存環境,會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具體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有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因此,我們應該要正確認識這種地域環境差異在文學作品中的表現,和對同一事和物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理解。在翻譯實踐中, 需要考慮譯文的可讀性,以免造成譯文讀者的費解,從而造成原文信息的缺失,要盡量把原文中的含義用譯文文化的可理解方式充分地表達出來。比如在中國,由于受大陸性氣候影響,“東風”常常和“春天”有關。而在英國,“東風”卻意味著“寒冷和干燥”。
風俗習慣差異
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會形成完全不同的風俗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社會風俗的差異有時會使原文難以忠實地表達出來。比如問候語的是使用,中國人見面通常會問對方“吃了嗎”或“干嘛去”,而英語本族語者一般用“Hello”或“H i”,可以想象如果將其直接譯成“Have you eaten yet?”或“What will you do?”,一定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誤解。
宗教文化差異
一個民族的宗教文化包括了其宗教信仰、宗教著作、宗教意識、宗教制度等等內容。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就會遇到許多與宗教文化相關的表達方式。比如中國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國民眾中已具有了深遠的影響力。而在歐洲和美洲,人們信仰的是基督教,他們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依照上帝的指示行事。在宗教文化的影響下,有些詞語的含義已遠遠地超越了原有的含義,并且隨著語境的不同,其含義也有所不同,比如“臨時抱佛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簡單地直譯已經不能夠傳遞所要表達的意思。
三、 文化的可譯性
可譯性就是指在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通過語言轉換,將源語文本(source text)用另外一種語言表達出來,以此實現兩種完全不同語言的人群對同一個事物的理解。即可譯性就是指雙語轉換中源語(source language)的可譯程度。
首先,我們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本質認識具有一致性,正是因為這種共性,不同民族的語言雖然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存在并發展,但同時也存在著相應的等值特征,因此是可以互譯的。
其次,我們人類文化具有廣泛的共性及交融性,大部分文化符號是可譯的,在兩種語言之間能達到一定程度的對應。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必然會在語言文化意義和內涵方面表現出明顯的矛盾沖突。語言文化符號信息量越大,文化差異就越大,可譯性難度也就越大。因此,我們需要盡量去避免文化色彩淡化,最終實現最大可譯性程度。
再次,我們談到了地域環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異,但也相對地存在著文化超地域性的特征,文化的超地域性主要表現為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有些文化信息首先在某一特定地域產生并發展,然后再通過信息傳遞或轉換被其它地域所接受、吸收和消化。
文化的可譯性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闡釋:第一,譯者能理解原作者所要傳達的文化信息;第二,譯者可以用譯人語來表達自己所理解的原作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第三,譯人語讀者能理解并接受譯者所表達的文化信息。“理解”、“表達”和“接受”這三方面既相互聯系,也互相影響,它們的共同作用構筑了譯者在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平衡。
四、結語
中西方文化之間因為各種原因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在翻譯實踐中,采用多種方式來縮小這種差異,以使目的語讀者能夠在本族語言中不同于本國的異語文化。文學作品的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譯和句譯,而是綜合了地域文化、風俗習慣、宗教文化等等的翻譯,正是由于存在這些差異,才會造成翻譯作品的信息損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的語言有其相應的特征,只有掌握兩種不同語言的特征且能駕馭它們, 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 譯者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創造出生動展現源語風格的翻譯作品。
參考文獻:
[1]孟兆芬.談英漢翻譯中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J].語文學刊,2008(3):167-168.
(一)相同的動物形象表達不同的文化內涵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有些動物形象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有可能會截然不同。比如說,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兩者都是出現在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大型動物。在西方社會中,“dragon”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非常兇惡、殘暴,是邪惡的代名詞。在現代英語中,“dragon”通常指代兇暴之徒,同時也可指,比如:dragon’s teeth(相互斗爭的根源),dragon’s pond and tiger’s cave(龍潭虎穴),chase the dragon(吸毒)。另外,西方把兇暴、潑婦般的女人稱為“dragon”,如She is a real dragon.(她是個母夜叉。)而在中國,“龍”這一動物蘊含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有關“龍”的形象,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代的圖騰形象。龍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距離今天不會少于八千年。這個時期,原始先民已開始從事生產活動了,這使得他們同大自然的接觸越來越寬泛,自然界作為人之外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對先民精神世界的撞擊也越來越大,他們模糊地猜測:應該有那么一個力大無窮的神物主宰操縱著整個自然界。“龍”,作為一種崇拜現象,一種對不可思議的自然力的理解,也就從這個時期起,開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中國的歷史傳說中,“龍”是一種能興云降雨的神靈動物;“龍”更是作為古代皇帝皇權的象征,如皇帝上朝坐的“龍椅”、穿的“龍袍”等。因此,在中國,“龍”是一種吉祥、喜慶的文化形象,被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所膜拜。
(二)不同的動物形象表達相同的文化內涵
處在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只有一小部分漢英動物習語,它們的動物形象相同并且表達相同的文化信息。如在漢語習語中,“蜜蜂”往往代表了勤勞與忙碌;“鳥兒”象征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狐貍”,顧名思義,就是狡猾奸詐的意思。同樣,在英語動物習語中也有相同的表達,如:asbusy as a bee(像蜜蜂一樣忙碌),as free as a bird(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as cunning as a fox(像狐貍一樣狡猾奸詐)。以上所列這些例子,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動物的特性,同時也傳達了相同的文化內涵。盡管如此,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性,大部分英漢動物習語會引用不同的動物形象來表達同一個意思。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牛”被賦予一種任勞任怨、甘于奉獻、勤勤懇懇、性格倔強的動物形象。因此,在漢語動物習語中,有關“牛”的習語也不在少數。如:“力大如牛”比喻人的力氣很大,“老黃牛”贊揚一個人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工作精神。而在西方人的文化意識中,“馬/horse”是一種具有力量和速度的動物。較之“牛/ox”,“馬/horse”被賦予更多的寓意。因此,就出現了這樣的英語習語:as strong•30•as a horse(力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老黃牛)。另外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是漢語的“虎”和英語的“lion”。在漢語中,“虎”被看作是百獸之王。因此,“虎”也就被人們賦予了威武、勇猛的動物形象,如“猛虎下山”“臥虎藏龍”“如虎添翼”等。而在英語中,“lion”取代了“虎”的地位。英語中有關“lion”的常用習語有:a lion in the way(攔路虎),asbrave as a lion(勇猛如虎)。
二、動物習語英漢對比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異
通過對以上英漢動物習語的比較與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方面來探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地理環境的差異
任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離不開它所處的自然地理壞境。每種文化都因地域、氣候、環境等的不同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自然環境對人們的心理和思維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長期生活在某個特定自然地理環境下的人們對于他們所處的周圍環境會有一個心理適應性。中西方國家,在自然地理環境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自古以來,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人們主要靠農耕勞作來獲得稻谷、小麥、玉米等糧食,而“牛拉犁”則是農耕過程中的一個主要勞作方式。這樣一來,“牛”這一動物就和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了,于是創造了許多有關“牛”的習語,如“小試牛刀”“風馬牛不相及”“吹牛”“牛頭不對馬嘴”等。從反映農耕生活的電影、電視以及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牛一直在默不作聲、毫無怨言地拉著犁來來回回翻新著田地。所以,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中,“牛”就是一種力氣大、任勞任怨、勇于奉獻的動物形象。在漢語習語中,人們通常用“老黃牛”來稱贊一個人腳踏實地、無怨無悔、任勞任怨的工作作風。另外還有“力大如牛”“牛脾氣”“孺子牛”等表達。而西方國家與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差別很大,就英國來說,它是一個四面臨水的島國,多山地,不適合進行農耕活動,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海洋和水域密切相關。英國獨特的地理位置(四面臨海)和自然條件(溫帶海洋性氣候)孕育了發達的捕魚業和畜牧業,這也對英語習語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英語中與魚有關的習語隨處可見,如:dull fish(枯燥乏味的人),big fish(大亨),fish in the air(白費力),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驢非馬),fish in troubledwater(渾水摸魚)等。
(二)的差異
宗教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宗教是人類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對文化和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中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到佛教(Buddhism)、道教(Taoism)和儒教(Confucianism)的影響。一些漢語習語也深受這三個教派的影響,如,當人們遇到今生今世無法回報的大恩大德時,會說“來生做牛做馬來回報你的恩情”。“牛頭馬面”“人面獸心”“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習語也反映出了中國的。另一方面,以基督教為主的西方國家,人們深受《圣經》、耶穌基督的影響,也出現了許多這方面的習語,如: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A man without religion is a horse without bridle(人物宗教猶如馬無籠頭);The leopard cannot change its spots(江山易改,本性難移);lion in the way(攔路虎);separate thesheep from the goats(明辨好壞)等。再如,英語習語“aspoor as a church mouse”用來形容某人一貧如洗、非常貧窮。因為教堂是教徒們進行宗教活動的莊嚴肅穆的地方,沒有人在這里吃東西,自然也就沒有食品儲藏室,老鼠想在教堂里找到吃的東西,根本就是枉費心機,所以有“窮得像教堂的老鼠”這一表達。
(三)風俗習慣的差異
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社會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反映了該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由于政治、經濟、、文學作品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在風俗習慣方面也存在著各自的特色。首先,從飲食習慣上來看,中西方傳統飲食習慣截然不同。在中國的飲食習慣中,羊肉在許多地方都很受歡迎,所以就出現了很多跟“羊”有關的習語,如“羊腸小道”“掛羊頭賣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羊質虎皮”等。而臨海、溫暖濕潤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西方國家發達的捕魚業和畜牧業,因此西方人偏愛魚類、牛肉、雞肉等。并且在西方國家中,雞肉是最便宜的一種肉類,牛肉是相對較貴的一種。因此,就有這樣的習語:sell chicken’smeat by hanging ox’s head(掛羊頭賣狗肉)。此外,還有chicken-hearted(膽怯的)、walk turkey(前后左右顛簸)、asred as a turkey(因生氣而滿臉通紅)等。其實,從寵物習俗上來看,由于各個民族的差異性,寵物文化也有著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西方都有養狗的習慣,但是對狗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在中國人的文化意識中,“狗”被認為是一種不好的動物,被人所鄙視,因此就出現了相關的習語“狗腿子”“狗仗人勢”“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漢奸走狗”“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人急造反,狗急跳墻”等。而在西方社會中,“狗/dog”被看作是人類忠實可靠的朋友,尤其是那些獨居的老人,更加看重這份特殊的感情,甚至把“狗”作為家庭成員之一,于是就有了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has its own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top dog(優勝者)等表達。
(四)思維方式的差異
由于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社會習俗等方面的不同,中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一點,可以通過中西方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和方式看出。通常情況下,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傾向于直觀的、具體的模式;而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傾向于理性的、抽象的模式。換言之,中國人喜歡用具體的形象來表達比較抽象的東西,而西方人剛好相反。比如說,英語習語“Nothing venture,noth-ing gain.”就與漢語中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有著相同的文化含義。漢語中用“虎穴”和“虎子”兩個具體可觀的意象來表達這一抽象的概念。
三、結束語
1.聘方聘請雇員赴______國(地區)_____________公司從事_____________。
2.工資及支付方式
(1)薪金:聘方支付給雇員的基本月薪為_______美元(大寫)雇員離開中國國境之日為起算日。離開_______國境(地區)之日為截止日,凡工作不滿一個月,按全月工資計算。
(2)加班工資:聘方因工作需要,要雇員加班工作時,加班工資由雙方面議。
3.聘用期限,工作時間和假期
(1)聘用期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作時間:按_______國(地區)勞工法規定,每周工作_____天,每天工作_______小時。
(3)休假日:雇員享受所在國的法定假日。
(4)病假:雇員每年可享受帶薪病假15天。
(5)事假:雇員因家庭急事或其他特殊原因需回國時,聘方應予以方便,準其請假,并協助雇員辦理手續,事假期間,聘方視情況支付或停發工資,往返旅費由雇員自理。
4.住宿、膳食、醫療、保險和稅金
(1)住宿:聘方免費提供雇員有水、電、衛生設施的住所,或支付租房費。
(2)膳食:聘方提供雇員全月膳食,或支付膳食費,其標準相當于本單位同類人員的水平。
(3)醫療:聘方為雇員支付醫療費用,或向保險公司投保醫療保險。
(4)保險:聘方為雇員投保當地勞工法所規定的各種保險。
(5)稅收:聘方為雇員交納當地法定的一切稅金。
5.雇員出入中國和_________國國境的手續和旅費
(1)聘方負責辦理雇員出入_________國國境(地區)的簽證、居住和工作許可證等手續并支付其費用。
(2)聘方負擔雇員從中國至工作點的往返旅費。
(3)雇員負擔出入中國國境的各種手續費。
6.一方因特殊原因需提前終止合同。由提出方支付給對方相當于雇員三個月工資的補償費,并負擔雇員返回中國的旅費。
7.雇員應遵守工作所在國的法律、法令,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遵守聘方的有關規定。
8.聘方應尊重雇員的生活和風俗習慣。
9.在合同執行過程中,如有未盡事宜,由聘方、雇員雙方友好協商解決。
10.雇員受聘滿后,聘方如需要續聘,應提前三個月通知雇員并征得雇員同意,續聘手續另定。
11.本合同以中文(英文)書就,一式兩份,雙方各執一份。
12.本合同由聘方和雇員簽字后正式生效。
聘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月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