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后赤壁賦,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再讀蘇軾的《后赤壁賦》,以往對課后幾個注釋的疑問以及學生對這幾個注釋的疑問、理解,作者再次浮上心頭進行了闡釋。
再讀蘇軾的《后赤壁賦》,以往對課后幾個注釋的疑問以及學生對這幾個注釋的疑問、理解,再次浮上心頭。今不揣淺陋,冒昧試解,以拋磚引玉。
一、“曾日月之幾何”
課后的注釋是:“經過的時間很短?!睉撜f,這是一個很好的意譯,而不是注釋。注釋應該是注重要詞語、釋句意,最好還能讓學生明結構。這個任務雖然可以通過翻譯完成,但應是直譯。意譯不能很好完成這個任務,如這個意譯,會使學生誤解“曾”。依照課本的這個意譯,會有學生把“曾”理解為“經過”,這是誤解。古漢語的“曾”和“經過”只怕沒有什么聯系,“曾”在上下文中只能是一個副詞,而“經過”在文后的意譯中只能是一個動詞,二者不相當。這誤解會使學生拿這理解去嘗試解其它不解的“曾”,重新導致誤解,更多的是困惑《因解不通》。這困惑會使學生認為古漢語詞義沒規律、難掌握,產生迷惘、畏懼情緒。更有甚者只怕會把“曾”理解為“日月”的定語。因為這是課本的注釋,學生不這樣嘗試對應理解,又該怎樣理解。
那么,“曾”該怎么解釋、這句該怎么翻譯呢?聯系文句相關情景,“江山不可復識”是由于這次赤壁游所見的景象與前次赤壁游所見的景象大不同:前次所見是“水光接天”,“萬頃茫然”,而這次所見是“斷岸千尺”,“水落石出”。這迥然不同的景象相隔時間僅三個月。由此可見,“曾日月之幾何”的“曾”和時間有關,指前次游和此次游相隔時間短。而這個意思和現代漢語的“才”“剛剛”相當。如“才在家里吃過飯,到這兒又吃起來了”的“才”,指兩次“吃”間隔時間短。古漢語的“曾”解為“才”,可在“曾幾何時”中得到驗證。
再查《后赤壁賦》注釋翻譯的書籍,一九七九年再版的中學語文編輯室選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散文選》對“曾”的注釋就是“才”“剛剛”,一九九八年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宋家詩文選》也是這樣注釋的,都譯為“才過了幾天哪”。應該說二書的注釋翻譯較之其它翻譯更直接恰當、便于學生理解掌握,如王彬先生主編的《唐宋家名篇賞析譯注》《經濟日報出版社》譯此句為“時間并沒過多久”《當然這個意譯很好》,有人說“曾”可解為“并”。但現代漢語的“并”要用在否定詞之前,而要解釋“曾”如何成為“并沒有”,只怕難度較大,學生理解接受起來較前困難,不如解為“才”“剛剛”簡捷明了。
二、“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
讀本對“虬龍”的解釋是:“指盤曲而古老的樹。虬,古代傳說的一種龍?!睂Α皸X之危巢”的解釋是“鷙鳥巢居的大樹。危巢,筑在樹梢處的鳥巢”。未釋“登”,也未釋“攀”。從“虬龍”解釋的中心語“樹”及很多譯文的翻譯,釋“登”為“上”“爬”義。考慮相關方面,只怕不行?!氨P曲而古老”的樹,因其“盤曲”承受力不強,易斷;“古老”會有干枯,自然很脆,易斷?!氨P曲”加上“古老”的樹,能爬么?敢爬么?又加上“斷岸千尺”這樣的地方,即使是爬樹老手,樹也可爬,只怕也兩股戰戰,不敢爬。讓蘇軾這樣的人“爬”這樣的地方、這樣的樹,只怕不太可能。第一,從蘇軾的身份、地位看,不免會保持“斯文”儀態,爬樹這有失斯文的張狂舉動,會有么?第二,他飽嘗牢獄之苦,出獄后被貶黃州??梢哉f,生活艱苦、理想成空,身心俱疲、“華發早生”;四十歲時已“齒牙搖搖”,今已四十六歲矣,從年齡和身體狀況看,只怕也不會上樹的,更何況這樣的地方這樣的樹。所以,是“虬龍”為“盤曲而古老的樹”。只怕是錯的。
那么怎樣解釋“虬龍”及“登”“攀”呢?
結合文章交待的環境、蘇軾當時的情況,參考幾種書籍注釋翻譯內容,“虬龍”應從杜牧《起青云館》是“虬螭千仞劇羊腸”的“虬”,即引申為“像虬龍那樣彎曲、盤曲”(商務印書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聯系課文解為“盤曲而上的羊腸鳥道”?!暗恰笨山鉃椤坝傻吞幍礁咛帯?,如《荀子·勸學》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的“登”。“攀”應從李商隱《行次西郊作》:大婦抱兒哭,小婦攀車“轓”的“牽”、“拉”義。這樣,兩句可解為“攀登盤曲的懸崖鳥道,上到高處,手拉著鷙鳥巢居的大樹”。拉著大樹,才能身定膽大,“俯馮夷之幽宮”,才能氣壯有力,“劃然長嘯”,使“草木振動,山鳴谷應”。
三、“肅然而恐”
1.知識與技能
(1)體會本文的感情變化和景、情、理水融的特點。
(2)理解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特點。
2.過程和方法
(1)熟讀成誦,品味藝術手法和語言特點。
(2)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2)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體會景、事、情交融的藝術境界。
2.把握課文情感發展的脈絡。
3.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比較鑒賞。
教學難點
誦讀主客問答部分,深思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篇課文我們已經對字詞有了一個簡單的梳理。這篇課文最大的寫作特點就是情景理交融,今天我們再次走進《赤壁賦》,體會這個寫作特點。
二.文本研討
(一)請同學們找出寫景的句子,并大聲朗讀,體會情感。
第一段:蘇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輪皓月,下面是萬頃碧水,月光如煙霧般籠罩江面,清風徐徐吹拂,一葉扁舟如一片葦葉,輕浮水面,任意左右東西。景象澄沏,又似朦朧,如夢境一般。作者仿佛覺得在浩蕩的太空中乘風飛行,毫無阻礙簡直就要遠離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賞心悅目。
“一切景語皆情語”,從這里的景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情呢?用課文中的一個字來說就是——樂。
(二)思考課文里還有哪些情?
悲情:
1.在第二段中由于高興而高歌,面對如此良辰美景,見茫茫月色江水,觸景生情,產生美人天各一方之嘆。情感也進而由“樂”轉“悲”。(思考:“美人”指代什么?)
蘇軾是一個詩、詞、文、書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成就的曠世奇才。他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遭到排擠,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當團練副使,不得干預公務。
對蘇軾來說,“美人”意味著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而此時,在“天一方”的“美人”,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成了遙遠的夢想。才華橫溢的他,正值壯年,遭此厄運,困守黃州的現實把蘇軾所有的夢想擊得粉碎,只留下悵然的嘆息。
經過吟詩與吹洞簫的描寫,使泛舟的快樂氣氛向悲哀轉化,完成了兩段之間的過渡。
2.第三段眼前之景激發了聯想,由眼前之景聯想到曹操當年志得意滿,這么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
眼前之景引發了客之三悲——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由人生短暫(寄蜉蝣、哀吾生)感觸生悲,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
(三)這篇課文最大的寫作特點就是情景理交融,那么,哪里是闡釋理的?
第四段水風月這些景物闡釋哲理。
用水與月作比喻,引發出變與不變的思考。從變的角度說,天地宇宙也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從不變的角度,我和萬物都是永恒的。他認為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而作為整個人類,又同宇宙一樣是永恒存在的。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這是借眼前的景來說理,寓理于景。
由此,蘇軾找到了一帖精神解脫的良藥:擁抱大自然。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從大自然中尋找精神寄托。可見他曠達的胸懷,樂觀的處世態度。
也正是這精神解脫的良藥讓客人“喜而笑”,第五段最后的喜不是回到了情感的原點,而是在原來情感基礎上的一種提升,是大徹大悟的喜悅。
(四)再次朗讀第四段,讀出慷慨激昂的感情。
(五)總結
有名家如此點評《赤壁賦》:此賦通篇只說風月——金圣嘆;以江山風月作骨——林云銘。
的確,《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緊扣山水風月展開,蘇子的“樂”和客的“悲”都是由眼前之景生發出的(情由景生),蘇子對“人生與宇宙”哲理的闡述也是以眼前之景為喻的(理由景生)。
眼前之景引思,眼前之景觸動心靈,眼前之景激發聯想,眼前之景闡釋哲理,眼前之景預示人生。
二.比較閱讀
蘇軾在黃州留下了三部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高中課本有兩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作品之間有太多的相似,同是以赤壁為題,都寫赤壁景色,都緬懷和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然而細細品味這兩篇(首)作品,會發現它們同中存異。
1.都寫赤壁景,但景色迥然不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集中寫景。開頭一句“大江東去”寫出了長江水浩浩蕩蕩,場面宏大,氣勢奔放。接著集中寫赤壁古戰場之景。先寫亂石,突兀參差,陡峭奇拔;次寫驚濤,水勢激蕩,撞擊江岸;再寫浪花,由遠而近,層層疊疊,如玉似雪,奔涌而來。氣勢宏大,境界壯闊。
《赤壁賦》寫景則迥然不同。詩人泛舟江上,正是初秋時節,柔柔的秋風徐徐吹來大江江面,水波不興,風平浪靜。詩人心情閑適瀟灑。赤壁江景:白茫茫的薄霧浮起在寬闊的江面上,在皎潔的秋月照射下,江面水天相接,晶瑩透明?!冻啾谫x》所寫的赤壁景寫得空明柔美,表現出了詩人怡情山水,閑適灑脫的心境。
2.都寫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但人物成敗不同。
詞和賦,不但寫了赤壁景,并且寫了有關赤壁的歷史人物。我們知道,赤壁以赤壁之戰而聞名,赤壁之戰戰場上敵對雙方的主帥是周瑜和曹操。周瑜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曹操,遂成三國鼎立之勢。赤壁之戰,周瑜功成名就,英名遠播;蓋世英雄曹操遭到其一生中最大的失敗。
詞所緬懷的古人,是赤壁之戰中取得巨大勝利的周瑜。詩人通過從不同角度的描寫,寫出了周瑜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儒將風范和過人的膽識和才智。(少年英俊、從容瀟灑、儒雅、指揮若定)
勝利的英雄周瑜,實是以古人的年輕得志建功立業襯托自己身處逆境有志難伸功業無成的失意,為下文抒情蓄勢。
賦緬懷的是被周瑜打敗的曹操。詩人先寫其勢如破竹的攻勢,“破荊州、下江陵”,一“破”一“下”,勢不可擋;次寫軍隊之多,氣勢之大,水軍船隊首尾相接千里,軍旗遮蔽了天空;再寫曹操不可一世的驕態,面對長江喝酒,橫執長矛吟詩,這實在是一個蓋世的英雄。詩人在極力渲染曹操不可戰勝的赫赫聲勢后,最后卻來一句“而今安在哉?”來否定虛化。是啊!擁有百萬雄兵,視天下為無物的曹操,一樣“困于周郎”,一樣被“浪淘盡”,何況是被貶謫放逐的詩人呢?故詩人生發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哀嘆。詩人寫失敗英雄曹操,是為了抒發其“宇宙無窮,人生短暫”感慨,由敗者引發己悲,用得恰到好處。
3.都抒懷,感情基調又各不相同。
詞中,“人生如夢”這種虛無的佛老思想僅僅是一閃念,“一尊還酹江月”。詩人以酒祭月,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景仰,更表現了自己壯心未泯,夙志猶存,詩人內心雖有苦悶彷徨,但是思想還是樂觀曠達、昂揚向上的。
若從不變的角度看,看似短暫的也是永恒。山間的明月,耳畔的清風,都是造物主的饋贈。詩人發現了生命的價值,凸現了生命的偉大,因而去享受生活,享受造物者之無盡藏。經歷了人生的悲歡離合、仕途的逆境坎坷的詩人深知生命的短暫,參透了是非榮辱,但是并沒有從萬事皆空的角度去放棄和忽略生命,而是對生命充滿了眷顧和感激。詩人對永恒執著地追求,這不是消極的頹唐。如果說《念奴嬌》更多地借助黃老思想來排遣憂愁的話,那么,《前赤壁賦》則更多一些積極入世的色彩。
三.拓展延伸
1.蘇軾這種聽任自然,力求豁達的心境是否消極?你是怎樣看的?對你有何影響?你是怎樣對待挫折的?
2.真有這樣一場主客對話嗎?真有吹洞簫的客人嗎?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對《赤壁賦》的內容進行賞析,體會了文章景、情、理完美結合的寫作特點。在今后的寫作中我們可以借鑒蘇軾的這種手法,而他作品中的精彩語句也可以為我們所用。
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肯定會遇到很多挫折和不順,希望大家能學習蘇軾,努力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板書:
赤壁賦
心情變化:樂—悲—樂
寫作特點:情景理交融
[關鍵詞]《赤壁賦》;哲學思想;探析
[中圖分類號]120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0)12-0101-01
北宋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謫為黃州團練副使,他縱情山水,兩賦赤壁。元豐五年(1082年)五月,他的好友,道士楊士昌來黃州看望他,二人攜手同游兩個多月。夏歷七月十六日晚,夜色晴朗,月明星稀,他們相約泛舟長江赤壁,就在這次游覽中,蘇軾寫下了傳誦千古的名篇《赤壁賦》。下面我們就針對《赤壁賦》一文解讀蘇軾的哲學思想。
一、靜中有動,動靜結合
文章一開始,作者就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鋪墊了“靜”的寫作氛圍。繼而又在這幽靜的環境中寫“月”在徘徊,“露”在彌漫,人在馮虛御風、羽化登仙。在靜中寫出動感,靜中的動和動中的靜都是永恒的,于是下文有“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备鼮殡y得的是作者又在符合情理的動靜中,折射出環境的雅致。也只有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主客才有興致扣舷歌而吹洞簫;蘇軾才能逸趣橫飛,千古名篇,揮筆而就。
二、清中有濁,清濁相融
在秋高氣爽的月夜里,普灑大地的月輝、拂面不寒的清風、一碧萬頃的江水共同溶筑成一個清澈無滓的世界。然而在這個晶瑩剔透的大環境下,卻充盈著浩淼的白露,使一切又朦朧茫然。這一切把現實與夢境的界限變的很模糊,在這一境界中,作者的思想極度自由,不受世俗的束縛。他可以抱明月長終,可以挾飛仙邀游。這一境界下完成的文章才會恣意,渾然天成。
三、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在文章的第一段,蘇軾把敘事、寫景、抒情有機結合起來。山、水、風、月、主、客,都融入秋景。明月照人而為景,人誦明月而生情;人在詩中游,詩出人之口。在如詩如畫的景中,詩人忘記自己是一個凡夫俗子,精神仿佛脫殼而出:“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鼻榕c景完全融為一體,沒有了外物與自我的區別:清風明月、秋江白露、舞壑潛蛟、魚蝦麋鹿都有了生命和情意。人與物和諧共存,兩者都是精神在飛揚。這一思想就是人與自然審美關系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四、短暫相比長遠,有限寓于無窮
一、問在內容,把握文本,理清文脈
對學生來說,學習文言文的目的當然是理解課文的內容,學習古人高尚的情操。中職學生的情感感悟力和審美能力相對較弱,更需要教師在內容方面多做一些點撥,這自然就需要設計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問題。那么如何發問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首先當然是讓學生把握文脈。筆者認為比較合適的方法是設置幾個關鍵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仍以《前赤壁賦》為例,在疏通字詞后,讓學生進一步自由朗讀全文,并思考兩個關鍵的問題:一是本文景、情、理完美融合,全文哪些文字寫景,哪些文字寫情,哪些文字寫理?二是本文一個顯著特色是“主客問答”,“客”從第幾節出現,哪幾節文字都是寫“客”的?這兩個問題都是從文章的內容入手的,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其中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理清文章的脈絡,第二個問題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放到“主客問答”這個寫作特色上,引導學生從寫作特色的角度去感受文章。從疏通字詞讀音到了解文章內容,再到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這樣的過程符合人的基本認知規律,由淺入深,從易到難。
二、問在字句,深入文本,理解文意
文言文的精髓藏在文字之后,想要深入感受古人細膩的內心世界,對文言文的把握就必須細致到字句。想讓學生對文言文的字句明察秋毫,自然少不了教師的高水平。那么教師在這個環節中又該做些什么呢?當然首先得把握段落的關鍵字詞,其次設計相關問題。如《前赤壁賦》中為了讓學生把握作者心情的變化,筆者設計問題:作者夜游赤壁時一開始心情如何?從哪一節的哪句話可以看出?這句話中的哪個字說明了這一點?學生通過篩選提取信息,回答“:蘇軾夜游赤壁開始時心情非常不錯,從第2節的第一句話‘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可以看出,最關鍵的一個字是‘樂’?!边@樣的提問能有效提高學生篩選提取信息的能力,這一能力對學生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有非常大的幫助。
三、問在字詞“,以文帶言”,掌握文言知識
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生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字詞,一些字詞的特殊用法對學生來說像外語一樣,還有一些古代文化知識早已成為歷史,但對理解整篇文章卻又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就字詞提問呢?仍以《前赤壁賦》為例,說說如何“以文帶言”,把字詞解釋等古文知識融入到段落的分析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筆者追問學生具體是什么時候,學生對照注釋可以回答“壬戌年秋天,農歷七月十六”,由此順便帶出對古代干支紀年法知識的講授,和對“望”“既望”“朔”“晦”的介紹?!疤K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意思是“蘇軾和客人在赤壁泛舟”,讓學生比較古今句式的不同,從而判斷出該句是倒裝句?!耙晕膸а浴杯h節在一堂文言文課中占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是每堂文言文教學課必須經歷的環節。在字詞解釋、古今異義、一詞多義、通假字、特殊句式等古文知識的分析中,既要照顧到知識點的典型性,又忌面面俱到,教師應著重幫助中職學生建構文言文知識系統。
四、問在修辭,把握文章特色,體會語言之美
文言文言簡義豐,充滿語言的魅力,有的文言文大量運用了修辭,非常值得今人借鑒。如《前赤壁賦》因為是賦體文,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對偶修辭手法。引導學生從對偶的角度去朗讀分析文章,可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且也能更快成誦。如該文中“余音裊裊,不絕如縷”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又采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教師通過這樣的提問,利用中職學校課時安排寬松的優勢,引導學生不斷地朗讀體會,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修辭美和語言美上來,讓其進一步領略文言文的魅力。當然,文言文課堂究竟該“問”在何處,也要依據不同的文章、不同的段落、不同的寫作風格而有所不同。以上的討論主要以《前赤壁賦》為例,因為這篇文章在中職文言文教學中可以算是難度最大的了。如果能夠理解這篇文章,理解其他文章就不在話下了。其他文章,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赤壁之戰》等,人物眾多,關系錯綜復雜,教師提問要注重引導學生理清人物之間的關系,而學生對此也很感興趣。又如《師說》《勸學》這樣的議論文,則應從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發問,并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比喻論證。中國古代文人特別善于運用比喻論證,引導學生體會古人的思辨方法,有助于促進學生思辨能力的養成。
作者:鄭燕 單位:江蘇省江陰中等專業學校
【關鍵詞】《赤壁賦》 情感轉換 樂——悲——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056-01
著名的赤壁之戰,使得“赤壁”不再是一個普通的地名,也不是一般的風景名勝,而成了一個特定的歷史概念。盡管蘇軾所游覽的并非當年“孟德之困于周郎”的歷史遺址,但是這并不妨礙他興會所至,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吊古思今,借題發揮。蘇軾描繪秋江夜月景色,叩問自然的奧秘,探討人生存在的價值和哲學的意蘊。
在《赤壁賦》中,蘇軾是怎樣完成一次思想情感的突圍和升華的歷程的呢?我們將從文本解讀的角度,比較深入的去探討這一情感轉換。文章有五個自然段,按照情感起伏可分為三個部分,用賦中語言表達為:“樂”(“于是飲酒樂甚”)——“愀”(“蘇子愀然”,愀,臉色改變,多指悲傷、嚴肅)——“喜”(“客喜而笑”),即樂(一)——悲(二)——喜(五)。其中第三自然段解釋“樂——悲”這種巨大的情感轉換的原因,第四自然段則是蘇軾內心自我的調整,怎樣由“悲——喜”,文章情感圓潤因而顯得博大厚實。
第一自然段,“樂”,描繪秋江夜月美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清清的江風,吹不起漣漪,吹不起心頭的紛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從容淡靜灑脫躍然于眼前?!鞍茁稒M江,水光接天”,寫出了白茫茫的霧氣彌漫江面,月關波影充溢于天地之間,描繪出秋江月色全景描寫,是大寫意畫,非心胸曠達寧靜快樂者不能為也。秋江夜月美事,“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此酒非何以解憂的杜康,非與爾同消萬古愁的寂寥,而是舉杯邀明月的放松,是白日放歌須縱酒的豪邁,歌誦的是“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窈窕糾兮,勞心悄兮”, 佼人、窈窕——“美人”?!懊廊恕卑。岛系诙匀欢巍巴廊速馓煲环健敝械摹懊廊恕?。秋江月夜暢想,“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筆觸與意境同莊子筆下 “翕然往來”的境界何其相似。我們仿佛看到作者衣帶飄舉、乘風而行、遺世獨立、陶醉于自然的形象。
良辰美景賞心事,這種“樂”之下卻隱含著一種“悲”,是春花秋月的悲,永恒的明月清風,永恒的仙,蒼茫的天幕下,飄蕩是無限渺小的主于客。
第二自然段,是由樂轉悲的因由,悲的是客的那支簫,“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倚歌而和之”的凄涼的簫聲,實際上正是蘇軾的心聲,故能引起他的共鳴。那么,他在哀怨什么?眷戀什么?為何哭泣?又在傾訴什么呢?悲的是那支曲子,“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桂棹兮蘭槳”表明自己志潔行芳; “擊空明兮溯流光”表明自己絕不隨波逐流的品行。他 “砥礪名節,正色立朝,不務雷同以固祿位,因此被新舊兩黨排擠而屢遭打擊,但他始終“不改其度”表現了屈原式的執著與節操,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懊烀熨庥钁眩廊速馓煲环健眲t表明蘇軾“尊主澤民”的儒家濟世思想和壯志難酬的惆悵?!巴廊速馓煲环健?,實乃領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關鍵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思念心中的君主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心為君為國卻應才華蓋世被宵小構陷,于是乎,就悲得一發而不可收拾,漸漸彌漫開來,“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那是一種痛徹心扉的悲,那是一種無邊蒼涼的悲。
蘇軾并沒有沉浸在這種悲哀中,他思考,他發問“何為其然也”,為什么會這樣呢?喝酒喝得好好的,唱歌唱得好好的,怎么會這樣子呢?
第三自然段則是解釋這種巨大的情感轉換。客人洋洋灑灑,侃侃而談曹操,“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曹操在《短歌行》中抒發了人生苦短、時光易逝的感嘆,充滿功業未就的急迫感及求賢若渴的心情,這種情與蘇軾此時的心情暗合。蘇軾也胸懷大志,但壯志難酬;他也感嘆時光易逝,但只能“舉匏樽以相屬”。然而借酒并不能真的消愁,蘇軾希望能遇見求賢若渴的賢君,希望能成就功業,因此,對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贊賞、傾慕,然而當年是何等才華橫溢,何等義氣奮發,何等銳不可當,“固一世之雄也”的曹操“而今安在哉”?在哪呢——死了!由對千古英雄的追思轉為對人生苦短的感嘆。更何況你我漁樵于江渚,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呢?將朝生暮死的蜉蝣與永恒的天地對比,發出人生苦短的感嘆,我們結果也是化為天地間的塵埃,亦即,我們活著的終極意義?在永恒的清風明月,永恒的仙面前,我們是那么的渺小和短暫——“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對于人生苦短、壯志難酬、夢幻破滅的現實,古往今來有多少人為之惆悵、感嘆,蘇軾也不例外。我們渴望永恒,渴望不朽千古,而追求“望美人”的道路則是實現這種不朽的途徑,如今這條路卻“天一方”,所以悲從中來。
他追古思今,心騖八極、神游萬仞、在希冀與現實、理想與挫折的沖撞中,將何去何從?能否釋懷? 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以宏博開放的胸襟,對儒釋道精神兼收并蓄、靈活運用,以樂觀灑脫的情懷,圓滿地回答了困擾了人們千百年的問題,得到解脫。
第四自然段則是蘇軾內心自我的調整,由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所遭遇的“悲”轉向道家自我寧靜的避世的“喜”。同樣是永恒水與月,引發人們對時空及宇宙人生的思索,“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上善若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晝夜?!蔽覀冞x擇什么樣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變”則短暫則“悲”,“不變”則永恒則“喜”。曹操是不在了,但千百年后人們依然記得他的名字和事跡,你我漁樵,多少年后還有人記得你我的存在?從積極的角度看,我們要去追求這種“不變”,去追求“美人”的道路,從消極的角度看,我們漁樵,我們傍山間依明月,天地萬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擺脫塵世的喧囂,追求心中的永恒。天地與我并存,萬物與我合為一體,形體會變化而精神不滅,能代代相傳,那么,又談什么壽命長短呢?既然“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至此,蘇軾解決了人生不能永恒的煩惱,應安時處順、融入自然、物我兩忘。
在此,對古詩文起筆藝術作一些評鑒。
一、開門見山
這種方法,與八股文的破題有近似之處。文章一開頭便托出全文的旨趣,往往有高屋建瓴的破竹之勢。唐宋家中,韓愈最擅用這種方法。他的名文《送東野序》。首句變不同凡響:“大凡物得其平則鳴,”緊承首句,他從草、木、金、石之“鳴”談到人之“鳴”從咎陶一直談到當代之善鳴者,最后落腳于孟東野,洋洋灑灑,勢如破竹,這“勢”便是有首句從高處落筆所形成的。
開門見山,如大丈夫會客,直須闊步而出,不必忸怩,這是要點。
二、平緩起筆
這種開頭的方法是,不以驚語驚人,卻從低處入手,平平開始,看似不奇,實則如游名山勝景,在初入處,倒也平常,可越走越見其奇妙,步步誘人,層層有新意。通常,游記之類的文章多用這種方法。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正是如此。這種方法,多用實事的敘述,少用概念的議論。
《醉翁亭記》的開頭是這樣展開的:
“環滁皆山”――“西南諸峰”――“瑯琊”――“釀泉”――“醉翁亭”
它不是一開始就把“亭”亮出,而是一層層地推進,好像拍電影一樣,從遠景的概貌,到中景,再到局部,由面至點,誘人去關注只要之點。
敘事性的文章,無論是小說散文還是傳記,常常從時間地點人物寫起。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這樣開頭的:
永和九年, 歲在癸丑, 暮春之初, 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修禊事也。 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又有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
蘇軾的《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承襲了這種寫法。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
司馬遷的傳記體,開頭多從傳主姓名介紹起,一開始便簡明地介紹:某某,某某人也。如《項羽本紀》: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這種史傳筆法,后來為傳奇、小說所繼承,如清代的蒲松齡,他的作品,也多這樣。如《席方平》:
席方平,動感人也。
這種寫法,先介紹姓氏、籍貫、性情如何,先給讀者一個輪廓的介紹。中國的讀者,很習慣于這樣的寫法。
三、反面起筆
古文里一些辯論性的文章常用這種寫法,請看《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
作者王安石本是要說孟嘗君不僅談不到得士,倒是只配作豢養“雞鳴狗盜之徒”的頭兒??墒牵炔徽f自己的觀點,卻從對立面著手,先揚后抑,欲擒故縱。所以緊接上文,筆鋒一轉,便力加反駁:
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
原來,孟嘗君被秦昭王囚禁時,昭王想殺他,孟嘗君找人到昭王的寵姬那里去疏通,誰知道這個女人趁人之危,要孟嘗君將自己珍藏的一件很名貴的白狐皮衣送她,可是這件皮衣已經在孟嘗君入秦時獻給了昭王。這時,孟嘗君豢養的一個“士”,便在夜里裝著狗潛入秦宮中,偷得了皮衣,便獻給了昭王的寵姬。經這個女人的求情,昭王終于放了孟嘗君。孟嘗君逃走后,昭王后悔了,派人去追捕。孟嘗君逃到函谷關,按照有關法規定,要到雞鳴時才準放人。這時還是深夜,恰好孟嘗君手下有一個“士”能學雞叫,他一叫,周圍的雞跟著叫了起來,孟嘗君便得以逃走了。這便是王安石據此作翻案文章的史實。
這樣的開頭,匠心獨運,對讀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需要注意的是,這樣的開頭不到一定功力者,不可盲目模仿,因為,這種開頭,起筆不易,鋪衍也難,是很難駕馭的。
四、比興開頭
這是一種古老而很有藝術效果的方法,在《詩經》中就被廣泛運用。
《詩經》魏風的《碩鼠》,共三段,每段都是用“碩鼠碩鼠”開頭。這首詩,是諷刺那些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詩歌用大老鼠來比喻剝削者,說大老鼠,等于就是說剝削者。
《詩經》的第一首詩歌《關雎》,是一首情歌,寫一個男子思慕一個女子的情思。它是以啼叫的水鳥為開頭,引出下文的。在第一二句用以起興的事物(水鳥)與三四句的本事(淑女、君子)之間,雖然有聯系,但是這種聯系就不像上一個例子那樣緊密了。
這類方法,在韻文中最為常見,但在散文中也不乏其例。先秦諸子很擅長于用比喻論事理,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通俗化,有時候,比喻本身隱寓著哲理,運用這種方法的能手,尤其要推孟子和莊子。
莊子內篇的《逍遙游》,要討論的是很抽象的哲理,文章卻用比的方法開頭:
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這是莊子所說的“寓言”。
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李定等人抓住蘇軾詩歌中一些批評新法的內容,羅織罪名,說他“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將他從湖州拘捕入京,投入御史獄,釀成了著名的“烏臺詩”案,詩人由此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烏臺詩案,應該說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文字獄之一。它的出現,說明封建制度為了鞏固和加強皇權統治,開始實施了文化上的黑暗。作為案件當事人的蘇軾,當然會比別人有更為深刻的體會和認識,詩案對詩人的思想和創作不能不發生深刻的影響??梢哉f,烏臺詩案是蘇軾一生的轉折點:蘇軾由當初的“奮厲有當世志”、“致君堯舜”,轉變為“聊從造物游”的藝術人生。案前,詩人主要是深刻地反省仕宦人生,其后,他痛苦的心靈在自然的天地里找到了歸宿,發現了新的人生境界。正如有人所說:“黃州時期蘇軾精神寄托的對象,從名利事業而暫時轉移到東坡,轉移到大自然。這是對統治集團的一次疏遠,這不可能無它的積極意義?!彼固K軾從此前時期具體的政治哀傷中擺脫出來,重新認識了社會,重新評價了人生的意義。在經過痛苦的心靈掙扎后,終于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找到了自己精神的歸宿。蘇軾的這種變化可以較清楚地從貶謫黃州時期創作的詞作《念奴嬌?赤壁懷古》與散文名篇《前赤壁賦》中體現出來。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春秋”,詩案對于蘇軾,渾如一場惡夢。他對前期的生活道路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但這種反省,只能說是在黃州痛定思痛,對時代和社會的黑暗有了深刻的認識后,由前期“具體的政治哀傷”發展為“對整個人生、史上的紛紛擾擾究竟有何目的和意義這個根本問題的懷疑,厭倦和企求,解脫與舍棄”。(李澤厚《美的歷程》)這是詩案后,蘇軾思想中所發生的最重要、最根本的飛躍。這一時期,蘇軾對人生、社會的思考,可以用“人生如夢”四字概括。
“人生如夢”是蘇軾在黃州寫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主旋律。無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那雄渾壯闊的如畫江山,還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英雄事業,都無法使詩人擺脫對人生、社會、時代的深刻哀傷與內心的灰暗心理。江山的雄偉與古代的英雄,恰恰使詞人感受到自己“奮厲有當世志”的雄心抱負的破滅。所以,“人生如夢”成為這首雄放千古之詞的必然歸結:“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蔽覀兛梢哉f,批判現實,為補天之欲墜,固然是東坡精神;深深嘆惋天之不可補,從而發出“人生如夢”的那種對時代、對人生的深深哀嘆,則是詩案后蘇軾詞風的本質特征。此時蘇軾人生觀中的“人生如夢”的哲學思想,從絕對意義來看,當然是消極的,但是,從其相對意義來說,卻又具有積極的因素。他汲取了儒、道、釋三家思想中對封建制度破壞作用的因素,把老莊“物極必反”、“盛極必衰”的哲理運用到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上:既然一切凸的事物在經過厲風蕩滌之后,勢必沖決而散,那么封建社會的盛世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反面了。蘇軾作為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封建文人,他感受到了時展的這種趨勢,但又無力挽狂瀾于既倒,于是才產生了“人生如夢”的感嘆。所以,我們大可不必遺憾“大江東去”這首雄放千古的詞作有“人生如夢”這個灰暗的尾巴。因為,它不僅是蘇軾“野性”的真實表現,而且也在客觀上宣告了封建制度強盛的黃金時代業已過去。所以,與其說這是蘇軾的歷史局限,毋寧說是蘇軾真實地反映了歷史。
寫于貶謫黃州的《前赤壁賦》,也是蘇軾在經歷一場生與死的磨難以后對人生、生命、功業的頓悟,是蘇軾的人生境界升華的產物。他將這種頓悟的深邃哲理與詩意的境界、無限綿亙的時間長河及浩渺茫然的空間四維融為一體,從而在藝術上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前赤壁賦》這篇名作中,人物個體在其中是何等的渺小:“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然而,人類在浩渺宇宙中卻又是主宰萬物的主體,“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都是為“我”所“取”、為“我”所“用”,是“吾與子之所適”。
《前赤壁賦》中的景物、人等一切物象,幾乎都是含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從而構成了一幅具體而又抽象的圖畫。賦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是何等美麗的情境,主客誦詩歌章又是何等的歡愉?!昂坪坪跞珩T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似乎這世界、人生都是無憂無慮。然而,這只是人類世界的表面現象,很快,這種歡愉就被客人的洞簫與客人的發論引入了悲哀深層的內心世界,作者借客之口闡發了士人的悲哀??蛯嶋H上是蘇軾人生觀的另一個側面,主與客既是二,又是一。“客”的闡發不僅是他個人的思考,而且是蘇軾內心深處的憂慮與思考,其思考的主要內容即是對功名、文名與生命短暫的迷惘。蘇軾經歷了對生命理想幻滅的切身體驗,故尤為深切,而于文賦中寫出了詩境、理境。如果說客人的悲哀,代表了蘇軾詩案前后的灰暗心理,是從前之我;而蘇子正面闡發人生妙理,則代表了他對生命、功業認識的升華,是今日之我,是面對此時長江萬頃、清風明月而胸中一片頓悟的“自我”。這種頓悟的核心,就是要享受生命,是生命與整個自然、整個宇宙結為一體,從而得到無盡。
從這一詞一賦中我們不難發現,蘇軾在黃州時期形成的是與“仕宦”對立而又與“隱居”有別的人生觀念,具有反污濁塵世束縛、雍容曠達、與大自然打成一片的情懷,注重自我心靈的釋放,是主觀精神上的自我與大自然的統一,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解決了“進取與歸隱”的矛盾。正如李澤厚所說:“蘇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表達出來的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p>
(王建軍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兩水中學746010)
但蘇軾走向黃州又何嘗不是帶著渴求走來,帶著超脫走來,帶著重生走來,帶著輝煌走來?!岸杀撤础薄ⅰ案F而后工”、“史家不幸,詩家幸”在蘇軾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赤壁賦》、《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卜算子?缺月掛疏桐》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即創作于此。如果說黃州帶給了蘇軾創作的輝煌,那么赤壁無疑是輝煌中的巔峰。蘇軾神游赤壁,靈魂在矛盾中掙扎,生命在超脫中重生。
一、在凄苦中掙扎探尋靈魂的歸宿
“蘇軾生十年,父洵游學四方,母程氏親授以書,聞古今成敗,輒能語其要。程氏讀東漢《范滂傳》,慨然太息,軾請曰:‘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氏曰:‘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比冠,博通經史?!备镐m大器晚成但飽讀詩書,其母深明大義兼以忠義禮智信教之,可知儒家文化在他的思想中早已根深蒂固?!皧^厲有當世志”的淑世精神必然是他生命的精魂,可是“烏臺詩案”打碎了他的“忠君報國”夢?!懊烀熨庥钁?,望美人兮天一方。”蘇軾繼承了《楚辭》中用“美人”隱喻君主的傳統,“美人”指當朝神宗皇帝。遙望天一方,“山高皇帝遠”,山水渺渺,我心渺渺,我夢亦渺渺。“一尊還酹江月”,蘇軾祭奠的何止是江月而是自己的“忠君報國”。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放任小舟隨它飄零,正是蘇軾“靈”與“肉”、理想和現實失重的外化,殘酷的政治迫害讓他失去了歸屬感。“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焙嵚暺鄾觯杪曈脑梗瑵擈云鹞?,嫠婦夜泣,此恨綿綿,我心何往?種種意象無一不是對蘇軾“靈”與“肉”的撕扯,他被折磨得痛苦不堪。“窮則思變”,他在糾結中尋找出路。“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叭胧馈敝芳热蝗绱似D辛,為何不“乘風歸去”走向道家“無己”、“無功”、“無名”的“出世”之境?
此時儒與道的矛盾也讓蘇軾陷入兩難的境地。這一點在蘇軾的《后赤壁賦》中也有所體現:“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奔热徊荒堋凹鏉煜隆?,也只能“獨善其身”,這是古代士子的兩重境界。蘇軾也不能免俗。在“靈”與“肉”焦灼之時,在心無所屬之刻,在靈魂深處他聽到了隱者的召喚,蘇軾做出了怎樣的選擇?“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毕胍塾蜗删常K究知道“不可乎驟得”,真是恍然如夢。他在《水調歌頭》中也寫道:“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毕朐绲窍删晨墒怯蛛y耐寒冷、凄清,還是人間好。“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薄逗蟪啾谫x》中在道人向他拋來橄欖枝之時,卻大夢初醒??梢娞K軾最后還是擺脫了糾結,最后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對“忠君報國”、積極入世至死不渝。他是獨一無二的蘇軾,他不是“采菊東籬下”悠然的陶潛,也不會成為“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王維。蘇軾在苦痛的掙扎中最終找到了靈魂的歸屬?!靶碾S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圣賢。”蘇軾這位先哲自有他的“移山之法”。
二、以哲學之思走出生存之惑
蘇軾采用了主客問答的形式與心靈對話,觀照自我。“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在傾盡心中苦水之后,蘇軾嘗試以哲學之思解開生存之惑。江水日夜奔流, 卻永無止境;月盈,月虛,卻始終無消無長。從“變”的角度看,天地無時不刻不在變化,“人不可能同時踏入兩條河流。”可見變是絕對的;反之,從“不變”的角度看宇宙萬物皆是永恒的,人類更是生生不息,繁衍萬世的。個體不過是“滄海一粟”,但人類的發展長河卻是源遠流長的。如果說吾生是須臾的“小我”,那么整個人類的繁衍生息就是永恒的“大我”,必將與天地同在。因此蘇軾釋然了,發出了“而又何羨乎”的感慨。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哉”?倒不如“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珍惜擁有,把握現在,活在當下,放下姿態,留心身邊的美景,豈不樂哉?蘇軾重新審視著自己生命的價值正像林語堂在《坡傳?序》中說的: “人生的每一剎那,只要連綿不斷,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體雖然會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以成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閃亮照明,可以滋潤營養。因而維持眾生萬物?!碧K軾被貶到黃州以后,完成了“忠君報國”理想與個人價值觀的重建。
其實,“大我”和“小我”并不矛盾。珍視自我,重新發現自我價值,心系蒼生為百姓多做實事。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把忠君夢與個人夢有機結合,把“達則兼濟天下”與“窮則獨善其身”的士子兩重境界合二為一是蘇軾的一大超越,不僅超越了夢想更超越了生命。想清楚了這些,蘇軾與客又“添酒回燈重開宴”:“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如果說文章的開篇他與客在借酒澆愁,那么結尾走出生存之惑的蘇軾在以酒慶祝,慶祝自己的新生。正像余秋雨在《坡突圍》中所說,他“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得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而蘇軾在被貶黃州后的作為更是為他這種超脫、豁然的心聲提供了最好的佐證。他帶領百姓興修水利,建造堤壩,成立“救兒會”布施慈善,惠澤一方百姓。
1、不時之需,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shí zhī xū,意思是說不定什么時候會出現的需要。
2、成語解釋:不時:不是預定的時間。說不定什么時候會出現的需要。
3、成語出處:宋·蘇軾《后赤壁賦》:“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p>
(來源:文章屋網 )
1、盡見西山遮岱嶺,迥分東野隔新羅?!兜潜砗Mぁ?/p>
2、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記承天寺夜游》
3、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江城子》
4、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妒忱笾Ф住?/p>
5、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臨江仙》
6、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游金山寺》
7、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督亲?middot;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8、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晁錯論》
10、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
11、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朵较场?/p>
12、天涯流落思無窮!既相逢,卻匆匆?!督亲印?/p>
13、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1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讹嫼铣跚绾笥辍?/p>
15、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流陌上花?!赌吧匣ā?/p>
16、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段鹘隆?/p>
17、人間有味是清歡?!朵较场?/p>
18、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和子由澠池懷舊》
19、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抖L波》
20、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赌钆珛?middot;赤壁懷古》
21、請得一日假,來游半月泉。何人施大手,擘破水中天《半月泉蘇軾、曹輔、劉季孫、鮑朝懋、鄭嘉會、蘇固同游,元祐六年三月十一日》
22、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督亲?middot;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23、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了無痕。《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4、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定風波》
25、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26、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是昔人非?!赌吧匣ā?/p>
27、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端堃鳌?/p>
28、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段鹘隆?/p>
29、人生如夢,一尊(通“樽”)還酹江月?!赌钆珛?middot;赤壁懷古》
30、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31、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都樗沦p牡丹》
32、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痘莩绱航瓡跃啊?/p>
33、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34、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
35、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廬山煙雨》
36、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兜麘倩ā?/p>
37、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督亲?middot;密州出獵》
38、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
39、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队忻捞帽┯辍?/p>
40、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西江月》
41、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42、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p>
4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端{歌頭》
4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额}西林壁》
45、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澄邁驛通潮閣》
46、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洞阂埂?/p>
47、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稏|欄梨花》
48、高情已逐曉云空,不與梨花同夢?!段鹘隆?/p>
49、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陽關曲》
一、而
“而”作代詞,通“爾”,用作第二人稱,可譯為“你”、“你的”;偶爾作主語,譯為“你”,如: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二、何
作疑問代詞。
1.單獨作謂語,表原因,后常帶語氣助詞“哉”、“也”等,可譯為“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等。如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代處所或事物,可譯為“哪里”、“什么”等。如豫州今欲何往?(《赤壁賦》)大王來何操?(《鴻門宴》)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⒊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等。如何厭之有?(《燭之武退秦師》)
三、乃
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如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不能作賓語。
2.用作指示代詞,譯為“這樣” 。如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齊桓晉文之事》)
四、其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他(她、它)們”;或表領屬,可譯為“他(她、它)的”、“他(她、它)們的”。如:
⑴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⑵方其破荊州,下江陵……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賦》)
⑶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2.作第一人稱代詞,可譯為“我的”、“我”、“自己”。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⒊作第二人稱代詞,可譯為“你”“你的”。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作指示代詞表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
⑴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⑵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作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這個”、“這些”、“這里”。如:
⑴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⑵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6.表“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
⑴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⑵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
五、若
⒈表第二人稱,可譯為“你”、“你們”,“你的”、“你們的”。如:
⑴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⑵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鴻門宴》)
⒉表近指,可譯為“這”、“這樣”、“如此”。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
六、焉
⒈作人稱代詞,可譯為“他”、“他們”。如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⒉作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里”等。如而人之所罕至焉。(《游褒禪山記》)
⒊作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怎么”。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七、之
⒈作第三人稱代詞??纱恕⑹?、物等,譯為“他(她、它)”、“他(她、它)們”。如:
⑴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⒉作第二人稱代詞??勺g為“我”。如:
⑴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
⑵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3.作指示代詞表近指,指代內容視上下文而定。可譯為“這”、“此”、“這些”、“這里”等。如:
⑴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燭之武退秦師》)
⑵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
⑶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名句名篇默寫
(時間:40分鐘 滿分:120分)
1.(2015·鄭州質檢)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琵琶行》中“ , ”兩句是全詩的主旨,更是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
(2)李白《蜀道難》中“ , ”兩句寫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
(3)王安石《登飛來峰》中與“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
2.(2015·陜西西安二檢)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宮賦》中,用“ , ”兩句寫秦國統治者將剽掠來的美玉金銀珠寶等當成石頭沙土等,從而表現其奢侈之風。
(2)《赤壁賦》中,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待天地存在的名句是“,”。
(3)清中后期,進步思想家龔自珍《己亥雜詩》中的“ , ”兩句,常被呼吁大膽破格使用人才的雄辯家引用。
3.(2015·昆明質檢)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以“ ,”寫出了戍邊征夫思鄉與報國的心理矛盾。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寫古代英雄叱咤風云、馳騁疆場的名句是“ , ”。
(3)韓愈在《師說》中點明老師的職責或作用的句子是“,”。
4.(2015·遼寧五校聯考)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作者自問自答,表明自己聽完琵琶曲后淚水濕透青衫的句子是“ ? ”。
(2)古詩詞善于運用聯想,李煜《虞美人》中“ ? ”兩句由“愁”想到江水長流,這是由特征相似引起的聯想。
(3)生活中表達既善于從正面學習,又善于從反面借鑒的意思時,常引用《論語》中的“ , ”一句。
5.(2015·山西四校聯考)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勸學》用“故”歸納上文,又用“ ,”兩個比喻進行論證,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2)蘇軾在《水調歌頭》中用“ , ”兩句詩深深祝愿自己和家人能健康長壽,共賞明月,借此寄托自己對家人的思念。
(3)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總結六國和秦國滅亡的歷史教訓后,提醒當朝統治者不要重蹈秦國滅亡覆轍的句子是“,”。
6.(2015·大連一模)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灑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的兩句是“ , ”。
(2)白居易《琵琶行》描寫琵琶女彈奏時有攏、捻、抹、挑四個動作,彈奏的曲子既有《霓裳羽衣曲》又有《六幺》的句子是“ , ”。
(3)王維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突出了邊塞的壯美,范仲淹在《漁家傲·秋思》中用相關的景物描寫了邊塞的悲涼,相應的詞句是“,”。
7.(2015·石家莊質檢)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論語》將學習和思考的關系表述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荀子的《勸學》篇中,也有一句提到了學與思的關系,這句是“,”。
(2)李白《蜀道難》中,以側面描寫來表現青泥嶺曲折高險的詩句是“,”。
(3)《出師表》中諸葛亮建議后主凡事宜多征詢侍中、侍郎的意見,并陳述了這樣做的效果。表現這效果的話是“,”。
8.(2015·東北三校聯考)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詩經·氓》中表現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勞作的詩句是“,”。
(2)莊子《逍遙游》中用對待“譽”和“非”的態度來說明“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境界的句子是“ , ”。
(3)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表現詩人寧愿凍死以換取天下勞苦大眾的溫暖的名句是“ , ”。
9.(2015·沈陽高三質檢)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宮賦》中說明阿房宮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十分宏偉的句子是“ , ”。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 ”句說明偏僻之地粗俗的鄉野音樂很難聽,以此表現琵琶女技藝的高超。
(3)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景象美麗而廣闊、透露出蓬勃濃郁的無邊春意的句子是“ , ”。
10.(2015·哈師大附中一模)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詩經·氓》中以“桑”喻女子青春年華的句子是“ , ”。
(2)杜牧《阿房宮賦》中形容“秦愛紛奢”時,說釘頭多于谷倉中的谷粒的句子是“ , ”。
(3)劉禹錫在《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用典故表達回歸之后的感受的句子是“, ”。
11.(2015·河南平頂山調研)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陸游《游山西村》中的名句“ , ”既是描寫實景實感,也可形容由困窘步入佳境的一種境界。
(2)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 , ”兩句,感慨當年的英雄豪杰們,經過風吹雨打,現在也成了歷史。
(3)屈原《離騷》中表現詩人崇尚高潔、雖死無悔思想的詩句是“,”
12.(2015·河北保定調研)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韓愈《師說》中說明自己寫這篇文章是為了贊揚李蟠能行古人從師之道的句子是“ , ”。
(2)杜牧的《阿房宮賦》中描寫阿房宮的結局是被項羽一把火燒掉的句子是“ , ”。
(3)陶淵明《飲酒(其五)》中的“ ? ”表現了作者認為環境的喧鬧與否與做學問沒有必然的聯系的觀點。
13.(2015·河南洛陽一模)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歐陽修在《醉翁亭記》里,用對偶句“ , ”描繪出兩幅山間對比鮮明的朝暮畫面。
(2)蘇軾《赤壁賦》中寫簫聲讓深潭中潛伏的蛟龍起舞,讓船上的寡婦哭泣的句子是“ , ”。
(3)屈原在《離騷》中深感于人民的痛苦處境,體現其對人民深切同情的句子是“,”。
14.(2015·遼寧實驗中學一模)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范仲淹《岳陽樓記》中“ , ”句寫月光與水波一起蕩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美玉。
(2)蘇軾《赤壁賦》中“ , ”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察覺的緩慢移動的狀態。
(3)李商隱《錦瑟》中,以錦瑟為喻,回憶已逝的青春年華,表達百感交集的情感的兩句是“ , ”。
15.(2014·遼寧馬鞍山質檢)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吟鞭東指即天涯。(龔自珍《己亥雜詩》)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
(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2)荀子在《勸學》中指出:“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這與韓愈《師說》中“,”的觀點是一致的。
(3)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既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歌詠了壯麗的自然景色,又用“ ,
”表明了身處逆境時應有的人生態度。
16.(2014·云南聯考)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騏驥一躍,;,功在不舍。(《荀子·勸學》)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 , ,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17.(2014·東北師大聯考)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
(2),任重而道遠。,不亦重乎?(《論語·泰伯》)
(3)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陸游《游山西村》)
18.(2014·吉林調研)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枯松倒掛倚絕壁。(李白《蜀道難》)
(2),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3),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4)了卻君王天下事,??蓱z白發生!(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5),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
(6)故木受繩則直,。(《荀子·勸學》)
19.(2014·陜西六校聯考)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2)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難》)
(3),絕勝煙柳滿皇都。(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0.(2014·山西太原二模)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靡室勞矣。,靡有朝矣。(《詩經·氓》)
(2)問之,則曰:“,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韓愈《師說》)
(3)凄凄不似向前聲, 。座中泣下誰最多?。(白居易《琵琶行》)
參考答案:
1.(1)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2)飛湍瀑流爭喧 砯崖轉石萬壑雷 (3)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緣身在層
2.(1)鼎鐺玉石 金塊珠礫 (2)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3.(1)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未勒歸無計 (2)金戈鐵馬 氣吞萬里如虎 (3)師者 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4.(1)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濕 (2)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3)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5.(1)木受繩則直 金就礪則利 (2)但愿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3)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6.(1)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2)輕攏慢捻抹復挑 初為《霓裳》后《六幺》 (3)千嶂里 長煙落日孤城閉
7.(1)吾嘗終日而思矣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2)青泥何盤盤 百步九折縈巖巒 (3)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
8.(1)夙興夜寐 靡有朝矣 (2)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 (3)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9.(1)驪山北構而西折 直走咸陽 (2)豈無山歌與村笛 嘔啞嘲哳難為聽 (3)忽如一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10.(1)桑之未落 其葉沃若 (2)釘頭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3)懷舊空吟聞笛賦 到鄉翻似爛柯人
11.(1)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2)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3)亦余心之所善兮 雖九死其猶未悔
12.(1)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師說》以貽之 (2)楚人一炬 可憐焦土 (3)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13.(1)若夫日出而林霏開 云歸而巖穴暝 (2)舞幽壑之潛蛟 泣孤舟之嫠婦 (3)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14.(1)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 (2)月出于東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間 (3)錦瑟無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華年
15.(1)浩蕩離愁白日斜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2)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于弟子 (3)窮且益堅 不墜青云之志
16.(1)舞榭歌臺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2)不能十步 駑馬十駕 (3)聞道有先后 術業有專攻
17.(1)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為己任 (3)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18.(1)連峰去天不盈尺 (2)萬里悲秋常作客 (3)同是天涯淪落人 (4)贏得生前身后名 (5)寄蜉蝣于天地 (6)金就礪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