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珍稀樹種

珍稀樹種

時間:2023-05-29 17:40: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珍稀樹種,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珍稀樹種;南方紅豆杉;種植模式

前言:南方紅豆杉是一種常綠喬木,其是國家的一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南方紅豆杉不僅外形和色澤美觀,而且材質非常好,在園林布置與經濟價值上有著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多種多樣的因素,使得南方紅豆杉逐漸處于滅絕的狀態,嚴重影響了物種的平衡。為此,相關人員有必要對其進行認真的研究和分析。

1、南方紅豆杉的重要價值和作用

南方紅豆杉是一種重要的植物,含有較高紫杉醇,具有極好的抗癌效果,我們知道紫杉醇已經被公認為一種最好的抗癌藥物。通過大量的實驗和研究,我們會發現,紫杉醇抗癌的副作用很小[1],是一種非常理想的抗癌藥物。雖然其價格非常昂貴,但是其依舊暢銷不衰,其已經成為了醫學界非常緊缺的藥物。紫杉醇的作用能夠進一步提高南方紅豆杉的價值,其已經成為集藥用、經濟以及觀賞于一身的重要物種,因此,具有較高的價值。

但是,正是因為南方紅豆杉具有如此高的價值和作用,人們常常會受到利益的驅使,而對原始野生的南方紅豆杉資源進行大量的開采和掠奪,這就導致南方紅杉,大量的減少,甚至達到滅絕的地步。而其滅絕的原因既含有人為的因素,也含有其自身因素的影響,南方紅豆杉屬于雌雄異株,雄多雌少,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種子的發芽率,從而使得樹體的生長非常的緩慢,其需要經過很多年才能夠成才,而且其對于生存環境也具有較為苛刻和特殊的要求,這就進一步加劇了其滅絕的危險。

2、南方紅豆杉的種植技術研究

2.1規范種植條件

我們在對南方紅豆杉進行造林的過程中,應該對相關的苗木的年齡以及其種植的距離,進行具體的和嚴格的規定,我們要選擇對其最有利的時間來對其進行種植,這樣就能虼蟠筇岣吣戲膠於股嫉拇婊盥剩并且我們在種植前還要意識到生根粉對于苗木的緩苗和成活率具有較大的影響,為此,我們可以適當的對其進行應用,更好的促進南方紅豆杉的繁殖和生長。

2.2加強日常管理

我們對南方紅豆杉進行充分的了解和調查后,不難發現,南方紅豆杉在移栽后需要用遮陰網來進行遮陰,這樣才能夠有效的防止苗木被日曬而導致水分的散失,這樣會對南方紅豆杉的存活率造成顯著的影響。雖然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南方紅豆杉的抗蟲性比較強,但是我們依然要對其采取一些病蟲害的防治措施。除此之外,當紅豆杉的苗木得到定植之后,我們還要定期對其進行追肥,這樣才能夠更好的保證幼苗健康的成長。

2.3要給予合理的施肥

南方紅豆杉在整個生長的期間都需要較多的氮磷鉀,為此,我們要想有效的促進其生長,可以將農家有機肥作為基肥來進行使用[2],N、P、K可針對于其不同生長的階段,對南方紅豆杉進行不同程度的追施,以勤施薄施為主,對不同種類的肥料的施肥方法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這樣才能夠更好提高施肥的效果.從而實現南方紅豆杉持久和有效的生長。

3、南方紅豆杉種植模式研究

3.1采用集約化的人工種植

我們可以針對于南方紅豆杉的生長習性以及其對自然環境的要求,來對其進行有效的集約化種植,這樣不僅能夠有效的解決市場對于南方紅豆杉的需求,還能夠有效的提高森林的覆蓋率。通過大量的研究,我們能夠發現,南方紅豆杉在一定的遮陰條件下可以實現有效的生長,為此,我們要對這種植物的生長環境和其對氣候和地理條件的要求上,進行合理和有效的甄別,從而對其進行集約化的人工種植。

3.2將南方紅豆杉與其他樹種進行混合栽培

利用南方紅豆杉與其他的樹種進行混合栽培的優點在于其不僅能夠有效的減少土壤肥力的退化,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拓展南方紅豆杉栽培的范圍,并且提高當地居民的收入。為此,我們可以利用小氣候和小地形,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采用合適的植物種子來實現混交林的栽培,我們可以在土壤深厚肥沃、水土資源較好的地方來作為造林地,利用水汽集結的效果,能夠選擇合理的位置,來對其進行栽培和種植。這種混交林的樹種選擇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通常情況下,會選擇同科的杉木來進行混合種植,這樣的樹種都較為高大,其能夠為南方紅豆杉提供良好的庇蔭生存環境,非常適合紅豆杉的正常生長。而其它的樹木雖然也可以與紅豆杉進行混合,但是其不能夠充分的滿足紅豆上的生長條件[3],只有杉木能夠有效為紅豆杉提供更為合適的光照和濕度條件。

因此,我們在進行混交林進行造林的過程中,要能夠對樹種進行合理的選擇,并對造林的混交密度進行合理的控制,對其混交的比例也要給予合理和有效的安排,這樣才能夠有效的為南方紅豆杉的生長創造積極的因素和便利的生長條件,才能夠充分的發揮出營造混交林的重要作用。

結語:珍稀樹種南方紅豆杉具有較好的藥用價值、使用價值、經濟價值以及觀賞價值。為此,我們要能夠對其進行認真的研究,為其提供更為合理和有利的生長環境,通過規范種植條件、加強日常管理、給予合理的施肥,采用集約化的人工栽培以及將南方紅豆杉與其他樹種進行混合種植等多種方式來促進其有效繁殖,更好地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王兵,張維康,牛香,王曉燕. 北京10個常綠樹種顆粒物吸附能力研究[J]. 環境科學,2015,02:408-414.

第2篇

摘要:平泉縣地處冀遼蒙三省交界處,大石湖林場位于縣南部,是平泉的南大門,轄(黨壩、道虎溝、郭杖子、南五十家子和小寺溝)5個鄉鎮,林區總面積達96萬畝,地貌為七山二水一分田,屬冀北山地類型。年降雨量500-700毫米,晝夜溫差大,日平均氣溫7.3度。林區內除有油松、刺槐的主要樹種以外,還擁有珍稀樹種側柏、黃柏和核桃楸。

關鍵詞:林場;珍惜樹種;有效保護

1 引言

年初,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林區森林資源,大石湖林場生產科技術人員在場主管領導的帶領下對整個林區資源進行詳細清查。在調查中發現了已被列為珍稀樹種的黃柏100余畝,主要集中分布于黨壩鎮四家村四耳山、大石湖村大山、黨壩村劉虎溝、付杖子村上窩鋪萬人愁梁和郭杖子鄉毛家溝村大陰溝,總計2000余株。其中:林齡在50年以下的約占30%,50-80年之間約占60%,100年以上約占10%,大部分黃柏生長態勢良好。

據了解,黃柏木又名黃菠蘿,蕓香科落葉喬木植物,是我國三大珍貴闊葉樹種之一,屬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其樹皮是名貴藥材,具有涼血、消炎、溫腎之功效,其木材有吸毒、做家具,經濟價值高。但因氣候原因,該樹在全國各地已所剩無幾,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斷的大規模建房、擴城及其他建設工程的開發,加上外來物種的入侵,我縣森林資源正以驚人的速度流失,形勢十分嚴峻。遭到一定程度破壞后,一些利欲熏心的黑手開始伸向了珍稀樹木資源,因其珍貴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導致不少非法商販唯利是圖,為牟取暴利,他們偷砍盜伐、亂挖亂采,并通過汽運源源不斷地流向城市和木材加工企業,一些珍稀樹木在垂暮之年已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給人類社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2 珍惜樹種的有效保護

2.1 面對這一社會現象,大石湖林場加大宣傳力度,林區護林大隊與生產科人員配合 前往珍稀樹種集中分布的黨壩鎮和郭杖子鄉,深入各村各戶發放宣傳單,為老百姓講解珍稀樹種有關知識;讓群眾了保護珍稀樹木資源重要性和必要性;還為群眾解讀《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使廣大群眾增強保護意識和法制意識,讓全社會都來關心、主動參與保護,樹立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生存觀。

2.2 在大力度宣傳的同時,加大保護力度 大石湖林場采取“建檔、明責、嚴管”三項措施,加強活體樹木移植管理,建立和完善珍稀樹木電子檔案,為所有的珍稀樹建立“身份證”,電子檔案逐一記錄樹木的生長地點、生長狀況及樹種、樹齡、樹高、胸徑、樹冠、管護人員姓名等基本信息,并附上樹木照片。在建立和完善電子檔案的同時,還對每株珍稀樹木明確專門的管護人,簽訂管護合同,制定管護責任和獎懲措施。

2.3 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加大打擊力度 林區護林大隊與森林公安派出所聯合行動,把保護珍稀樹種同當前的護林防火工作一并來抓,對發現毀壞古大珍稀樹木和亂采濫挖的行為,要堅決打擊,發現一起、查處一起,依法追究相關責任。

3 結束語

珍稀樹木是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短期內難以再生的生物標本,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象征,是綠色文化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給我們的無價之寶,保護森林資源,呵護珍稀樹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第3篇

關鍵詞:特殊樹種 培育 重要意義

1.緩解木材供需結構性矛盾,保障國家木材安全的需要

當前,國內木材供需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隨著國民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國防等事業發展,社會對特殊林木材的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我國特殊樹種資源匱乏,供應不足。根據我國第七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硬闊葉樹種類面積占喬木用材林面積的14.5%,蓄積占15.1%,其中水曲柳、胡桃楸、黃波羅面積只占喬木用材林面積的0.31%,蓄積占0.36%,至于楠木、樟樹等樹種就更少;軟闊葉樹種類椴樹面積占喬木用材林面積的0.39%,蓄積占0.62%;與第六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相比,云冷杉、云南松等一些鄉土樹種和珍貴樹種面積蓄積減少,次要樹種逐漸占優勢,殘次林相增多。

我國特殊林木材目前主要依靠進口解決。2009年我國的原木進口量達2806萬立方米,占世界原木出口量的比例高達28.93%;但隨著世界范圍的森林認證制度的逐步推行,以及一些木材出口國家由于自身的利益或迫于國際上環保組織的壓力限制或禁止木材出口,從國外進口珍稀樹種木材必將遭遇越來越大的阻力和限制。這樣的國際環境不允許我國長期依賴國外進口來滿足對特殊樹種材及木制品需求,只能依靠國內自己培育特殊用材樹種,來逐步解決木材供需的結構性矛盾和滿足社會對珍稀木材的日益旺盛的需求。因此,實施特殊樹種培育項目,對緩解木材供需矛盾、保障國家木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 保護特殊樹種種質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的需要

我國是森林植物種質資源比較豐富的國家之一,全國約有9000種喬灌藤樹種,居世界北半球地區首要位置,其有的針葉樹有水杉屬、銀杉屬、金錢松屬、水松屬、油杉屬等;闊葉樹種類更為豐富,特有屬主要有杜仲屬、珙桐屬、旱蓮屬等。在種類繁多的樹種中,有很多珍貴樹種,如水杉、銀杏等是人所共知的活化石,水曲柳、黃波蘿、核桃楸、油杉、白豆杉、柳杉、水松、珙桐、柚木、桃花心木、坡壘、綠楠等,都是我國珍稀樹種,具有很高的用材價值。由于亂砍濫伐、過度利用等原因,使珍貴樹種資源逐年減少,有的甚至消失。目前,瀕危樹種占17%,約90%樹種呈現出漸危群體與瀕危群體態勢,而且破壞和侵蝕仍在加劇。近200年來,已有兩萬多種植物從自然界消失,其中珍貴樹種占十分之一左右。此外,由于人們以前對天然林的認識不足,在開荒墾殖、低效林改造、營造速生豐產林等活動中,不注意保護原生植被,一些鄉土樹種遭受嚴重破壞,特別是珍稀的闊葉樹種種群越來越小。實施特殊樹種培育項目,逐步增加珍稀樹種種群,對于保護和發展森林植物種質資源,維持生物多樣性,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3 增加造林樹種,優化人工林樹種結構的需要

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數據,我國人工喬木林面積近6億畝,其中按面積比例排名前十位的優勢樹種(組)杉木、楊樹、馬尾松、落葉松、桉樹、油松、濕地松、柏木、華山松和云南松的面積占74.4%,杉木、楊樹、馬尾松和落葉松前四個樹種面積占55.8%。可以看出,我國人工造林的樹種比較單一,北方地區主要以發展楊樹、落葉松為主,南方地區主要造林樹種是杉木、馬尾松、桉樹等。這樣會造成林分遺傳結構簡單,地力衰退,林地生產力不高,林分穩定性差。而許多鄉土特殊樹種是經過千萬年來自然選擇的結果,具有很好的適生性,是我國各種不同立地條件的最佳造林樹種。實施特殊樹種培育項目,是促進造林樹種多樣化、樹種結構合理化、林分結構最優化的需要,對于推動我國各具特色的區域林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 加速特殊樹種培育,探索發展模式的需要

近年來,我國在特殊樹種的良種繁育、栽培技術、混交技術等方面都具備了一定的技術條件,已選育出部分以鄉土樹種為主的優良種源和種源區、建立了良種繁育基地。在人工林培育方面,建立了南方紅豆杉、花梨木、銀杏、櫸樹、椿樹等珍稀樹種的基地,總結了一些栽培技術和管理模式并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自2005年開始,國家相繼啟動了全國珍貴樹種培育基地建設示范項目和速豐林工程大徑材培育試點項目,中央每年在珍貴樹種培育方面安排一定的補助資金。但由于特殊樹種培育成本高、生長周期長、短期效益低,中央有限的補助資金難以有效調動各地培育特殊樹種的積極性。因此,迫切需要加大中央投資力度,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一方面拓寬特殊樹種示范面,加快特殊樹種資源培育速度,另一方面,通過示范培育,探索特殊樹種培育與發展模式。

5、 提高碳匯貯量,提高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

第4篇

關鍵詞:古樹名木;資源現狀;保護措施;麻江縣

中圖分類號:Q948文獻標識碼:A

古樹是指樹齡達100a以上的樹木。名木是指具有歷史意義或其它社會影響而聞名的樹木。古樹名木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筆寶貴財富,是歷史的見證,有“樹木中的明珠”的美譽,素有活化石、活文物之稱,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保護好古樹名木,不僅是保護了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維護了生態環境。由于古樹古樸蒼勁,姿態奇特,是名勝古跡的佳景之一,這為旅游提供了基礎;名木由于具有一定的歷史傳說,不少文人騷客為之傾倒,為古樹名木吟詩作畫、題詞作賦的極多,這類作品都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是文學藝術品中的一朵奇葩。所以說保護好古樹名木就是保護歷史,保護未來。

1麻江縣自然概況

麻江縣地處貴州中部,清水江上游,全縣總面積1222.2km2,地勢西高東低,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夏無酷暑,冬少嚴寒,自然景觀秀麗,風景宜人,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處于“三市一礦”4大市場之間,高速、高鐵均在縣城交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使其成為貴州乃至大西南南下東進的交通咽喉要塞。

2麻江縣古樹名木資源現狀

2.1麻江縣古樹名木資源現狀

麻江縣古樹共有362株,隸屬24科30屬38種,其中株數最多、分布較廣的是銀杏,有59株,占16.3%;楓香,有51株,占14.08%;柏木,有33株,占9.1%,具體樹種及數量見附表。

2.2古樹名木的年齡及保護級別

根據《全國古樹名木普查建檔技術規定》,樹齡在500a以上為國家一級古樹,樹齡在300~499a的為國家二級古樹,樹齡在100~299a的為國家三級古樹。

2.2.1一級保護古樹105株

分布在碧波鄉7株,壩芒鄉7株,谷硐鎮5株,景陽鄉6株,龍山鄉11株,下司鎮17株,賢昌鄉18株,杏山鎮25株,宣威鎮9株。

2.2.2二級保護古樹72株

分布在碧波鄉5株,壩芒鄉7株,谷硐鎮11株,景陽鄉6株,龍山鄉3株,下司鎮9株,賢昌鄉11株,杏山鎮13株,宣威鎮9株。

2.2.3三級保護古樹185株

分布在碧波鄉29株,壩芒鄉21株,谷硐鎮25株,景陽鄉18株,龍山鄉28株,下司鎮26株,賢昌鄉16株,杏山鎮13株,宣威鎮9株。

2.3生長狀況

全縣古樹名木平均胸圍303cm,最圍973cm,其中胸圍大于500cm的有9株,300~500cm的有17株。平均樹高為21.4m,最高達41m,樹高高于30m的有31株,20~30m的有127株,10~20m有114株,10m以下的有90株;平均寇幅最寬的26.8m,枝葉覆蓋面積達718.24m2;平均寇幅最窄的7.9m,枝葉覆蓋面積有62.41m2。從生長勢來分析,生長旺盛的有186株,生長一般的有167株,生長較差的有5株,瀕危的有4株,分別占總數的51.38%,46.13%,1.38%,1.1%。

2.4分布情況

麻江縣古樹名木以散生在農村為主,散生在農村的古樹有345株,占總株數的95.47%。從生境位置分析,生長在村寨旁邊的古樹名木最多,有319株,占總數的88.3%,其余的依次為:路旁27株,占7.63%,水旁12株占3.41%,田旁3株,占0.66%。從海拔高度來分析,生長在600~800m海拔高度上的古大珍稀樹種最多,有335株,占總數的92.79%,海拔800~1000m的有24株,占總株數的6.54%,海拔1000m以上的有3株,占總株數的0.67%。

2.5古樹名木保護現狀

古樹名木保護好的有2種情況:經濟效益高的古樹名木,麻江縣的大多數古樹名木為銀杏,況且很多的銀杏還能正常開花結果,一株銀杏每年僅靠出售白果的價值就高達5000~10000元,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所以群眾會自覺保護;有民間傳說的古樹名木,如離縣城6km的賢昌鄉高枧村邊的兄妹銀杏樹,傳說在若干年前,兄妹銀杏變化為人赴京趕考,結果兄弟2人同時金榜題名。至此后,賢昌鄉高枧村則在清末出現了狀元夏同和,為白果兄點化,又出現了一個姜百萬,為白果妹點化……兄妹銀杏在漫長的歲月中,越發生機勃勃,果實累累,高枧非常興旺,百姓安居樂業,兄妹銀杏則越發受人尊敬和保護。

3衰弱的原因分析

3.1內因

古樹名木樹齡大,生活力低,已到自然成熟期,衰弱直至死亡屬正常趨勢,再加上樹型高大,因而抗病蟲害能力低,抗風雨侵蝕能力弱,所以如不加以保護,死亡將不可避免。但如果保護得當,管理得力,也能延長其壽命。但麻江縣300a以上古樹有37株,500a以上的古樹有11株,也能夠正常生長,說明管護較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古樹的自然衰老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

3.2外因

古樹名木衰弱的外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3.2.1自然因素

3.2.1.1土壤營養元素減少

由于古樹名木長期生長在同一地方,大樹所需要的大量的營養元素被消耗掉又沒得到及時的補充,致使土壤理化性質惡化,土壤板結,營養減少,造成古樹生長衰退,長勢減弱。

3.2.1.2自然災害的襲擊

由于古樹身材高大,如遇風雨雷電的襲擊,輕則斷枝折丫,重則樹體損毀。有的古樹由于生境原因,容易受大旱大澇的侵襲,旱時皮開樹體開裂,澇時樹根被長期浸泡發腐變爛,造成根裸枝殘,生長困難。

3.2.1.3病蟲害的原因

古樹名木歷經幾百年的雪雨風霜,由于年老體弱,容易受病蟲害的襲擊。被病蟲害侵蝕的古樹有的樹體中空,有的樹體腐朽。由于樹體腐朽,適合各種菌類和其它植物的生長,它們開始寄生在大樹身上,也想從大樹身上分一杯羹,和古樹爭奪養分、水分,造成大樹營養不良。白蟻和天牛對古樹的危害幾乎百分之百,很難防治。

3.2.1.4鳥獸危害

由于古樹的花、果、葉是各種鳥獸類的良好食物,有的鳥獸類干脆以樹為家,鑿洞筑巢,以古樹的花、果、葉為食,年長日久,古樹必然受到損害。

3.3人為因素

3.3.1人為損害

3.3.1.1人為造成的直接損害

有的群眾祭樹為神,常在古樹下點紙燒香;有的古樹被想流芳百世的游客刻上“××至此一游”的草書;有的大樹被群眾剝皮、采枝葉入藥;有的古樹由于人們好心辦壞事而被損害,如施肥過多燒根、除蟲打藥造成藥害;在修公路、修水庫等工程建設中,為了人自身的方便,過度修剪,不惜對古樹斷根,斷枝,造成樹體傷殘,甚至死亡。

3.3.1.2人為造成的間接損害

有的旅游景點為了使游人行走方便,在古樹周圍鋪裝板材甚至水泥,僅留一個很小的樹池;有的雖然沒有鋪裝板材和水泥,但由于游人過度踐踏,使土壤板結,密度增大,嚴重的影響土壤的氣體交換、根系的正常生長。

3.3.2環境污染

古樹名木周圍的化工、印染等工廠,排放出各種廢水廢氣,不僅污染了空氣和河流,同時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更有甚者在古樹名木根部傾倒工業廢料、有毒物質、各種垃圾等污染物,使土壤周圍的酸堿度、重金屬離子增加,土壤理化性能惡化,根系受傷,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抑制葉片的正常呼吸,破壞葉綠素的光合作用,使其不能正常生長。

4保護措施及建議

古樹名木歷經幾百甚至上千年生長的結果,與其它文物相比,具有不可復制性,一旦消失難以重現,所以我們要倍加珍惜,加以保護。

4.1加強宣傳,杜絕“以樹換路”、“以樹辦村集體公益事業”為借口非法移植買賣古樹名木的歪風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廣泛地宣傳古樹名木保護的意義,普及古樹名木保護的科學意識,結合普法宣傳,適當處理和討論一些典型案例,并對一些重點古樹名木試行標明評估價格,努力提高全民對古樹名木保護價值的思想認識,加強法制觀念,使保護古樹名木人人有責逐漸成為社會風尚。有些村、組“以樹換路”、“以樹辦村集體公益事業”為幌子,進行買賣古樹名木的非法活動,對此類移植或采伐古樹名木的申請,上級林業主管部門要嚴格審批。

4.2制定法規,成立管護組織、落實責任制

麻江縣對古樹名木保護沒有制定具體的管理辦法,對古樹名木的管理只能憑借國家的“大法”,由于國家對古樹名木的管理規定太過于宏觀,沒有具體的操作細則,在對古樹名木的管理過程中,有些細節問題無法解決,對有些破壞古樹名木的違法行為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建議縣里應及時出臺行之有效的法規或管理辦法,規范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將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納入法制軌道。

4.3調查歸檔,掛牌保護

麻江縣對古樹名木的具體數量、分布及生長狀況沒有進行過祥細的調查,我們目前所使用的古樹名木資源資料全部來自老一輩林業工作者在工作中積累下來的資料,這次第3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附帶進行的古大珍稀樹種調查,由于二類調查工作量大,時間緊,任務重,為了保證能及時上交有關材料,對古大珍稀樹種的調查沒有重視,只把它放在第二位,同時由于沒有制定詳細的調查計劃和強有力的經費支持,調查所得的材料不完整,有些數據欠準確。為了有理、有序、有力的保護麻江縣的古樹名木資源,對全縣的古樹名木進行一次全面的、徹底的調查并進行掛牌保護。

4.4采取復壯措施,重現古樹容顏

古樹名木歷經多年風霜雪雨,如今大都已進入耋耋之年,老態龍鐘,如何使這些“老壽星”們“延年益壽”,是我們要開展研究課題之一。為了使這些“老壽星”們重返“青春”,再現往日容顏,我們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復壯措施:采取安裝防護欄,疏松表松在樹枝埋樹葉,在古樹名木周圍栽種草皮,禁止游人踐踏,解決土壤透氣性,增加土壤養分;防治病蟲害,樹體傾斜的要建立支架支撐,高大的要安裝避雷針,對那些處、空洞等,進行清除腐朽、殺菌、涂聚乙烯樹脂漆,視情況還要進行補洞,完全中空的還需用鋼筋混凝土進行加固。

4.5禁止移植古樹名木,防止因移植不當而死亡

隨著大樹進城之風的興起,許多地方的古樹名木從“農村戶口”被轉為“城市戶口”,但這未必是一件好事。古樹名木在原來的生長環境到另一個生長環境,需要一個適應過程。況且在移植的過程中,需要截斷許多根系和高強度的修剪,加之長途運輸,成活太難,即使成活,充其量也不過是個“斷臂的維納斯”,失去了古樹名木原來古樸蒼勁的雄風和仰視蒼穹的傲氣。這種折東墻補西墻的行為不僅犧牲了當地的原生態環境,而且由于“斷足殘臂”,樹勢衰弱,要想讓大樹在新的環境里重振往日雄風,其路可謂“漫漫而修遠兮”,很有可能是“死”路一去不復返。為了防止此類毀樹的悲劇不再次發生,必須堅決剎住移植古樹名木的這股歪風。

第5篇

重慶市珍稀瀕危植物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稀有種類、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比例都較高,尤其國家一級植物,全國共8種,重慶市就有5種。這些植物分別是桫欏、銀杉、水杉、禿杉、珙桐,堪稱國寶。

1.縉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不負蜀中好山水,大峨嵋又小峨嵋”。這“小峨嵋”就是集雄、奇、險、幽于一身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縉云山。它位于重慶市北碚區境內,雄峙于嘉陵江“小三峽”之溫塘峽西岸。這里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從東向西擁有九峰,其形態迥異,險峻嵯峨。

縉云山既是風景名勝區,又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是重慶市植物園所在地。森林面積達到1300余公頃,生長著1700多種亞熱帶植物。山中還有世界罕見的活化石樹――水杉,此樹是1.6億萬年前即存在的古生物物種。

2.金佛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金佛何崔嵬,飄渺云霞間”是對位于南川區境內的金佛山最貼切的寫照。

古老原始的地質、豐富的自然資源、溫潤的氣候條件,為金佛山創造和繁衍了無數珍貴的生靈,是一座品種繁多,珍稀集中的生物寶庫。境內有植物資源5000多種,古生植物250余種,特有植物136種,稀有瀕危植物82種,珍稀植物52種。

3.大巴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延綿數百里的大巴山,座落在城口縣,山勢雄奇,云海茫茫。原始森林,遮天蔽日,懸巖絕壁,峽谷瀑布,幽深秀麗,山花野果,奇珍異獸,無不包羅其中。

該區自然環境復雜,生物區系起源古老,生態系統完整,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珍稀瀕危物種多。除世界瀕危物種崖柏屬此高山林區特有之外,還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南方紅豆杉、珙桐、光葉珙桐、銀杏、獨葉草等6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秦嶺冷杉、大果青扦、鵝掌揪、連香樹、巴山榧、篦子三尖杉等191種及蘭科植物112種。

4.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位于巫溪縣的陰條嶺,是重慶市最高點,既被稱為“三峽第一園”,又被譽為“重慶第一峰”。

保護區內植物種類達1500多種,有多種具有代表性的生態系統,且含有大量珍稀瀕危物種,常見有珙桐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15種,是難得的“天然物種基因庫”。

5.白馬山自然保護區

遠望白馬山,恰似一匹飛馳藍天的駿馬。山上清泉四溢,岡巒連綿,古樹老藤滿目,青樹翠蔓遍野。白馬山位于武隆縣境內中南部,與仙女山遙相呼應。

除了美不勝收的景色,白馬山更是一處珍稀植物的聚居地,松衫森林面積17萬畝,各種植物千余種,原始森林古木參天,遮天蔽日。林中有被譽為活化石的世界珍稀樹種銀杉,數量多達400多棵。更令人驚奇的是,其中最高的銀杉達到18米,直徑最大達到40厘米,為世間罕見。

6.四面山自然保護區

因為山脈四面圍繞而得名的四面山,擁有世界罕見的“倒置山”地質特征,座落在距離重慶主城10多公里外的江津區。

眾多溪流、湖泊、瀑布點染于蒼山綠樹之間,丹霞地貌豐富其自然色彩,目不暇接的珍稀植物更為景區增添盎然生機。四面山原始綠闊葉林帶在同緯度中保存較好,有植物1500多種,珍稀瀕危植物19種,其中刺桫欏作為3億多年前就在地球上出現的史前殘遺植物,尤為珍稀。

7.雪寶山自然保護區

第6篇

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游區(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山西省壺關縣東南部,距山西省太原市250公里,距河南省鄭州市280公里,距河北省石家莊市300公里,旅游區占地面積93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達74.9%。境內千峰競秀,萬壑爭奇,獨特的地形、地貌、珍稀動植物資源造就了太行山大峽谷最為奇異的自然風光。

太行山大峽谷是峰的“海洋”,是石的國度,是洞的世界,是水的寶莊,是植物生長的園地,是動物棲息的天堂。風景區風光旖旎,景色奇異,匯集太行風采于奇峰澗壑之中,林海懸崖、山石、清泉、瀑布、溶洞、廟宇、傳說,有虛有實,有明有暗,有光有色,有奇有險,巧奪天工,共有景觀400余處,景點44個。

太行山大峽谷不僅自然風光令人陶醉,人文景觀也光彩照人。這里的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孔子回車、二仙真人的故事源遠流長,曹操北上太行留下的千古悲吟《苦寒行》和“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流芳百世,史跡猶存,特別是坐落在紫團山西南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真澤官,是保存完好的典型道教建筑,始建于庸代,占地6900平方米,有牌坊戲樓、三進院大殿、梳妝樓、鐘鼓樓、插花樓、望河樓等,整個建筑結構嚴謹,布局臺理,工藝精美,殿內壁畫、彩繪內容翔實,故事性強,雕石畫坊精美典雅,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和藝術欣賞價值。是接受古建筑風格和藝術教育的理想之地。

紅豆峽是太行山峽谷龍泉峽的一條支峽。因為在峽谷內成片生長著珍稀樹種――紅豆杉而得名,又因為紅豆寓意相思,所以紅豆峽又被譽為“中國情峽”。紅豆杉原本就是珍稀樹種,像這樣成片生長更是罕見。另外,據植物學家初步考察認定:峽谷現在生長有330余種植物,其中稀有植物、觀賞品位較高的植物頗多。紅豆峽的環境、氣候、規模、品位都達到天然植物園區標準,是人們在閑暇時光遠離城市喧囂,呼吸新鮮空氣的一個好去處。

紅豆峽雄奇險幽,集北方陽剛粗獷與南國陰柔之美于一體,這里有雄山秀水,直壁斷崖。由于整條峽谷是由億萬年前的造地運動形成的,所以紅豆峽絕壁對峙,河谷高斷,瀑潭疊出,巖層豐富,化石眾多。在河床崖壁的片麻巖、三葉蟲、甲胃魚等130余塊古海域生物化石,成為了地質生物科學研究的集中區域,是重要的地質遺產保護區。峽谷里林木蔥郁,在峽谷深處,成片生長2萬余株天然紅豆杉,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仿佛一座天然氧吧。方圓2.5平方公里的石樹公園,奇石林立、樹木參差、石樹相依,渾然天成,獨具特色。峽谷內還開發有極具觀賞價值的雜果園和植物園。

青龍峽風景區是太行山大峽谷旅游區的主要景區之一,位于橋上鄉大河村。郊河溝、冠龍溪交匯于此,丹崖碧水,相映成輝。穎纓山、抱子峰海拔1500米,隔河相望,高聳入云。登頂臨極,兩省三縣風光盡收眼底。萬里長風拂面,讓人心曠神怡。谷底仰視,咫尺之間,落差千米。砂巖、硅巖、石灰巖,依次疊高,壁立千仞。山峰矗立,危崖聳峙,形態特異,多姿多彩。林壑之間白云繚繞,薄霧飄渺,變幻莫測。山坡之上花木繁多,爭奇斗艷,發而芬香。林木深處,珍禽異獸,繁衍生息,行蹤不定。舂來萬術吐勞,百鳥爭鳴,可品山韭、香椿。夏到滿目蒼翠,霧繞山林,能嘗桃鮮李甜。秋日漫山紅遍,層林盡染,柿、棗、核桃、盡興采摘。隆冬懸崖掛冰,奇異晶瑩,峰白畦綠,百步之內天地不同。漫步景區,泉溪叮咚,瀑潭相連,瀉玉噴珠,如入仙境。穿丹霞一線,頓生涼意。觀青龍飛瀑,濤聲震耳。游碩石小園,山明水秀,探巖穴溶洞,神秘幽深。走太行古驛道,認蹄坑千年印,踏曹公上馬石,登要隘大河關,撫今追昔,令人懷古思幽,感慨萬千。拜慈祥臥佛,焚香獻供,祈禱如意平安。坐急水漂游,飛舟,搏擊驚險刺激;蕩古老秋千,歲月悠悠,尋回童年快樂。

在青龍峽中,清澈的水流從不知名的高處緩緩流出,流成有落差的小瀑布,深深的墜落,發出巨大的空洞的響聲……

水,時而清澈見底,時而碧綠深幽……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被大自然深深地震撼……

第7篇

關鍵詞 珍貴用材樹種;種類組成;分布;開發利用;黔東南

中圖分類號 S75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6-0168-03

珍貴用材樹種是指其木材具有硬度高、密度大和顏色深、紋理美觀的特點,主要用于制作高檔家具、高檔樂器、高檔工藝品等實木制品及高檔裝修材料,資源稀有或市場上緊缺、栽培價值和經濟價值特別高的樹種。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珍貴木材供不應求,由于培育周期長、用途相對廣泛、附加值較高,已成為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筆者通過考察、采集、鑒定,查閱文獻、記載、資料,對照國家林業局辦公室關于做好2008年珍稀樹種培育基地建設示范項目有關工作的通知中的《中國主要栽培珍貴樹種參考名錄》,將黔東南珍貴用材樹種初步整理為25科45屬76種(變種、變型),并介紹其分布。

1 黔東南自然條件概況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的東南部,地處東經107°17′26″~109°35′24″,北緯25°19′20″~27°31′40″,是貴州高原向湘桂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黔東南州國土總面積達30 301.92 km2,山地面積達22 059.80 km2。土壤資源十分豐富,資源品位和肥力比較高,土壤類型以黃壤為主。黔東南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14.5~18.4 ℃之間,1月平均氣溫為3.6~7.8 ℃,7月平均氣溫為23.5~27.6 ℃,≥5 ℃的年積溫為4 847.8~6 444.2 ℃,≥10 ℃的年積溫為4 403.1~5 749.7 ℃。無霜期為265~337 d,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 058.9~1 292.0 h,年降雨量為1 000~1 600 mm,降雨量大于蒸發量,年平均相對濕度最小為78%~85%。全州已經查明并且鑒定出的植物達3 259種,分屬302科1 038屬,其中種子植物189科785屬2 346種,木本植物有1 585種(含變種)。

2 珍貴用材樹種及分布

2.1 種類組成

黔東南具有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氣候,導致珍貴用材樹種資源的豐富和復雜。根據《貴州植物志》第1、2、4、5、6、7、8卷[1]、《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2]《黎平太平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3]《老蛇沖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4]《南宮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5]《貴州省佛頂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6]《月亮山林區科學考察集》[7]等資料記載和實地考察,對照《中國主要栽培珍貴樹種參考名錄》,據不完全統計,現有珍貴用材樹種25科45屬76種(變種、變型),具體見表1。其中,裸子植物4科8屬9種,被子植物20科37屬67種。一類材25種,二類材42種,三類材6種,四類材3種[8],紅木類有黃檀、花櫚木、紅豆樹、小葉紅豆、木莢紅豆5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3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13種。從種數分布分析,殼斗科最多,有15種,其次是木蘭科14種,樟科9種、蝶形花科5種。

2.2 主要分布

珍貴用材樹種屬黔東南自然分布的有75種,引種1種。集中分布于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太平山、老蛇沖、南宮、佛頂山等省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一些村寨風景林。全州分布較廣的樹種有銀杏、柏木、紅豆杉、鉤栲、香樟、香椿、黃連木、皂莢等,分布較窄的樹種有任豆、紅豆樹、格木、大果馬蹄荷、滇楸、樂東擬單性木蓮、云南擬單性木蓮等。從海拔分布看,1 100 m以上高海拔分布的樹種有亮葉水青岡、云南擬單性木蓮、黃楊3種,其他樹種在海拔900 m以下有分布,具體見表2。

3 保護及開發利用建議

3.1 加強珍貴用材樹種的保護

黔東南珍貴用材樹種資源種類較多,部分是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因自然生境日益破碎化,人為活動過于頻繁,生存環境受到較大威脅,加之受利益驅使人為采伐,種類和數量日益減少。應加強各保護區的管理,各縣對古、大、珍稀樹種進行掛牌,保護好這些資源。

3.2 加強珍貴用材樹種的基地建設

珍貴用材樹種需求強勁,珍貴木材供不應求,木材市場價格成倍提高,發展珍貴用材樹種前景廣泛。建設珍貴樹種用材林基地,形成珍貴樹種資源發展的良好機制,有效緩解珍貴樹種用材市場供需矛盾,森林資源結構得到優化,樹種結構合理,有效提高森林質量,建成符合市場規律的珍貴樹種資源戰略儲備格局。

3.3 優先發展樹種名錄

黔東南發展珍貴用材樹種對保存珍貴用材樹種的種質資源,增加山區農民收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珍貴用材樹種市場需求和未來用材趨勢、生態習性、經營管理水平等多方面的因素,提出優先發展的珍貴用材樹種,具體見表3。

4 參考文獻

[1] 陳謙海,李永康.貴州植物志:第1、2、4、5、6、7、8卷[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

[2] 周政賢,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

[3] 張華海,李明晶,鄧錦光.黎平太平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6.

[4] 貴州省林業廳.老蛇沖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3.

[5] 貴州省林業廳.南宮自然保護區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3.

[6] 貴州省林業廳.貴州佛頂山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M].貴陽:貴州林業出版社,2000.

第8篇

酃峰,俗稱斗笠頂(客家方言:笠麻頂),為羅霄山脈中部萬陽山主峰,位于湖南省炎陵縣策源鄉境內,海拔2115.2米,為湖南省境內最高山峰,羅霄山脈第二高峰。酃峰與江西省遂川縣境內的南風面(海拔2120.46米)一體相連,隔谷相望,同為羅霄山脈萬陽山主峰姊妹峰。

酃峰所在的萬陽山是由燕山期巖體及古生代地層擠壓擁起的南北向隆起帶,地貌上表現為層巒疊嶂,山嶺高大,溪谷縱橫。萬陽山以酃峰和南風面為標桿,向西北、西南傾斜,在炎陵縣境內形成一個大“Y”字形山嶺脈象(東南、東北為江西境),并且,在炎陵縣境內矗立起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549座(其中1500米以上197座),把炎陵縣2030平方公里的土地,演化為90%以上的山地,森林覆蓋率達到84.6%!

“山得水而活,水因山更幽”,綿延的山地聚集了豐富的流水,僅發源于酃峰所在山系萬陽山群山之間、在炎陵縣境內的山谷溪溝就有1000余道。這些溪流山泉,沿縱橫交錯的溝谷四面奔出,在各種不同地形峽谷的約束下,或激越奔放,或嬌羞平靜,或在山間寬闊的河床緩緩流過,或在石隙巖縫中奔涌而出。它們變化多姿,節奏生動,分別在炎陵縣東部、南部和西部地區行成為沔水(主干流長56公里)、河漠水(長86.6公里)和斜瀨水(長92公里)三大水系,然后再一路奔騰交匯而成為滔滔水。

酃峰所在山系萬陽山群山,最低海拔(矮基嶺)僅116米,垂直高差達到2000米,這就為萬陽山的生物多樣化提供了良好的立體生態氣候條件。酃峰腹地炎陵縣大院、桃源洞、策源、下村、平樂一帶,水熱條件好,氣候年均溫12.1℃,年降水量為2292.4毫米,相對濕度在80%以上。

區內共有木本植物98科265屬748種,其中喬木約有300多種,頂極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區域內植被垂直分布明顯:海拔1000米以下為常綠闊葉林,有木荷、貴州石櫟林、鉤栗、青岡櫟、木荷林,另外還有馬尾松、杉木、及楠竹林。海拔1000米~15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有紅楠、山槐、亮葉水青岡林、銀木荷、石櫟、華榛、交讓木林、伯樂樹、楊梅、蚊母樹林、毛紅椿、五裂槭、刨花楠林,山坡、山脊有黃山松分布。海拔1100米~1250米的幗子窩溝谷兩側華榛成斑點狀分布。牛屎坪海拔1390米處有一片保存完好的鐵杉林。大院農場的上牛屎坪至香菇棚一帶海拔1350米~1500米的河谷兩側坡地,有大院冷杉(資源冷杉)呈斑點狀分布。區域內珍貴藥材30多種,如雞爪黃連、田三七、川桂等。名貴花卉有100多種,其中杜鵑花有20多種、蘭花有103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大院冷杉(資源冷杉)、伯樂樹、福建柏、杜仲、觀光木,國家三級保護植物有南方鐵杉、穗花杉、閩楠、白辛樹、華榛、厚樸、銀鵲樹、天麻等。省級保護樹種有南方紅豆杉、巨紫荊、光葉紫薇、竹節人參等23種。

野生動物也是酃峰的常住“居民”。區域內獅子巖、幗子窩的獼猴總數約為500只,在牛屎坪發現有角蛙,在酃峰至石禾坪一帶小溪有大鯢,酃峰西南30公里處的鷲峰(海拔1933米)是候鳥南遷的一個“千年鳥道”。其他動物還有水鹿、白鷴、黃腹角雉、穿山甲、啄木鳥、紅嘴相思鳥和畫眉等。屬于國家保護動物的,一級有黃腹角雉,二級有獼猴、穿山甲、水鹿、白鷴、大鯢等等。

正因為酃峰腹地的銀杉群落、大院冷杉群落、南方鐵杉群落、福建柏群落、華榛群落和南方紅豆杉群落等珍稀樹種群落和珍稀樹種已成“國寶”,所以,1985年,炎陵縣辟出酃峰桃源洞5060公頃山林,向湖南省政府申報,并被批準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到2002年5月,國家相關部委派的專家團實地考察論證,認為:“桃源洞保存了豐富的物種資源,生物多樣性程度高,具有完整的、典型的自然地理和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區內受國家重點保護的物種多達103種,其中一級保護動物、植物分別為4種、6種,二級保護動物、植物分別為25種、68種。區內保存有中國最大的資源冷杉群落――大院冷杉,是中國目前所發現的亞熱帶中山針葉林群落――銀杉、資源冷杉、福建柏、黃杉等群落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的地區,科研價值極高。”因此酃峰腹地桃源洞一帶23786公頃山林,被國務院正式批準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酃峰腹地不僅山高林密,物種多樣,而且有炎帝神農氏曾到此采藥的傳說,有位于東坑瀑布附近的古橋、佚名亭,甲水附近的桃源仙寺、龍王廟以及桃源洞村附近的古老仙、七姑仙、云臺仙、鐵瓦仙等眾多古跡,以及坐落于鹿原陂西麓、斜瀨河東岸的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由于山高,這里還經常沿山脊的兩邊同時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天氣景象:有時山這邊大霧彌漫,陰雨綿綿,而山那邊卻艷陽高照,風和日麗,形成“東邊日出西邊雨”的景觀。

在酃峰峰坡上,碧草叢簇,細竹搖風。綿延近千公頃的高山草原,猶如給酃峰披上了一襲浩大的碧氈。而緊綴在高山草原下方山嶺上的便是滿坡滿嶺的云錦杜鵑樹叢。每年春尾夏初,云錦杜鵑在習習暖風當中縱情綻放,滿山遍嶺紅紫爛漫,那便是酃峰四季當中最俊美的神采。

第9篇

1蟒河自然風景名勝區森林資源概況

1.1動物資源蟒河自然保護區動物種類豐富,有昆蟲600余種,陸棲脊椎動物70科、285種,其中獸類43種,鳥類214種。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金錢豹、金雕、黑鸛,Ⅱ級保護動物娃娃魚、獼猴、勺雞等28種[3]。特別是保護區內守護太行山的野生獼猴,群居數量已經達到8群近1000多只,每日有專職管護員對其進行喊話和投喂。

1.2水域風光蟒河的主要河流有洪水河和后大河,在黃龍廟匯集形成蟒河,全長約30km,流域面積1203km2,經河南濟源,由北向南注入黃河。后大河源頭的出水洞每年出水量933×104m3。水質純凈,含有硅、鍶等多種微量元素,是礦泉水中的珍品。蟒河風景區水域以蟒河源水、源地資源為載體,依山穿洞順道而行,有風景河段、漂流河段、湖庫、瀑布、潭池、泉、井、溪流等景觀資源,懸者為瀑,落者為潭,走者為湍,停者為泓。主要水景有水簾洞、瀑布、二龍戲珠、龜石池、三迭水等,景致秀麗,為黃土高原罕見的一處水景富集區。水的形態、聲色、光影及其組合變化,使其成為蟒河風景名勝區的血脈,可開展漂流、劃船、垂釣、潛水、游泳等旅游活動,增加景區吸引力。

1.3大氣環境蟒河風景名勝區四季分明、冬暖夏涼、氣候溫和、光熱資源豐富。年均氣溫14℃,無霜期200d左右,年降雨量700mm左右,主要集中在每年7月—9月份。空氣負離子、植物精氣豐富,細菌等空氣微生物含量低,霉菌數高,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總懸浮顆粒物等污染物少,保持著良好的大氣環境質量,是人們旅游、度假、療養的最佳處所。同時,由于景區地形遮蔽和森林覆蓋,區內太陽日照少、日射弱、氣溫低、氣溫日差較小、相對濕度大、靜風頻率大、平均風速小、氣象景觀豐富、美學價值高。

2蟒河自然風景名勝區森林旅游資源評價

森林能涵養水源、凈化大氣、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美化環境,以及生產木材和林副產品,對繁衍生物物種、保護動物棲息地等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還能提供干凈、舒適、利于人體健康的生態環境,是理想的生存環境,是人類旅游、度假、放松的好去處。蟒河自然風景名勝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科學藝術價值和康體休閑游憩價值,數量多,自然景觀資源豐富,旅游區域景觀奇特,形態與結構保持完整,適游期長,在我國北方罕見,國際上也有一定知名度,生態環境資源優秀,屬一級景觀資源。

3森林旅游開發對蟒河生態旅游區森林資源的影響

森林旅游開發對蟒河自然風景名勝區森林資源的影響途徑主要是旅游區開發建設活動,如旅游道路、停車場、飯店、賓館、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旅游企業的經營活動,如餐飲、住宿、娛樂業所產生的食物廢渣、污水、廢氣、固體廢棄物等;旅游者的游憩活動,如車輛的噪聲干擾、行人對土壤和植被的踐踏、薪柴用火等。

3.1對生態旅游區植被的影響森林植被是生態旅游區的主要造景元素之一,但植被也最容易遭到破壞及毀滅。影響森林旅游區植被生長發育的主要因素有旅游者的踐踏、采集、燃燒及旅游設施建設等污染。如,森林地被物易受踐踏、火燒、折枝斷葉等直接破壞的影響,也易受土壤壓實等引起地被物變化的間接影響;灌木和幼樹的影響多來自于人類活動有意地伐除,多數幼齡木植物因機械損傷和土壤壓實受到的傷害比成齡木要大得多,幼苗受到踩踏可能就無法存活;成熟林主要會受機械損傷的影響,有些是因旅游者欠考慮造成的,如剝樹皮、樹干上釘釘子、引火、折斷樹枝做薪柴和做帳篷桿、砍樹引起傷疤等,以及森林經營中為營建小徑或野營地而砍光沿途及周邊樹木、除掉對人有危害的樹種等種種影響。植被一經損傷和破壞,腐朽、生病、遭受蟲害的概率會很高,植物多樣性、植被覆蓋率等都會減少,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失。

3.2對生態旅游區動物的影響森林旅游開發及森林旅游活動的增加會影響或破壞野生動物原來的棲息環境、繁衍習慣、生態習性等,尤其是狩獵會使動物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甚至滅絕,如果不加以調控則會造成生態失衡。例如,砍去樹枝會損傷鳥巢,影響鳥類繁育行為;某些候鳥如果在筑巢地區遭到干擾或驚嚇,常會棄巢而飛離至遠方;土壤被壓實會造成有機質損失,導致昆蟲因缺少食物而轉移活動區域等。各種動物的耐干擾能力和適應力不太相同,有些動物的容忍力和適應性較強,例如獼猴、松鼠等,可以以游客的丟棄物作為其部分食物來源,但同時也會因食物不衛生、變質等造成消化不良、腸胃不適,甚至死亡。

3.3對生態旅游區水體的影響森林旅游區的水經過森林的過濾作用,水質會更純凈。但是隨著蟒河生態旅游區森林旅游業的開發,旅游者、旅游交通、旅游飯店、旅行社的不斷擴展及頻繁活動,也產生了很多生活、生產垃圾。如,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地下或蟒河,使河水受到了污染;游泳者會給蟒河水帶入磷與氮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水體成分含量的變化,導致水體內生物成分的變化。

3.4對生態旅游區大氣質量的影響隨著森林旅游業的發展,空氣中的含菌量和含塵量會隨著森林旅游活動的增加而增加:汽車尾氣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鉛化合物、碳氫化合物等會造成空氣污染;旅游賓館、飯店的煤氣灶、鍋爐、小吃攤點等多無除塵設施,其排放的廢氣等對蟒河生態旅游區的大氣質量影響很大;垃圾、廁所等污物排放處理不當會滋生細菌、病原菌。廢氣、廢水的增多將徹底改變空氣質量。

3.5對生態旅游區土壤的影響生態旅游區建設不僅占用耕地,還會對地表植被和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土壤失去了保護,容易受沖蝕。同時,游客對土壤尤其是游步道和旅游沿線的頻繁踐踏,會降低土壤大孔隙的數量,減少空氣和水分在小孔隙的流動,增大土壤板結程度,影響植被根系的生長,造成土壤面積增加。地表土層受摩擦會使土質干燥,造成土壤的夾帶移動或土壤顆粒粉末化,易被風吹走或形成地表徑流,導致水土嚴重流失。

4蟒河生態旅游區森林資源保護利用措施

森林旅游活動對森林資源產生的負面作用,如不及時加以調控和管理,帶來的破壞將不可逆轉。

4.1加強對生態旅游區植物的保護主要是:①加強對景區道路兩側植物資源的管控,通過設立警示牌、隔離帶等方式,提醒游客愛護景區中的各類植物資源;②加強對森林資源調查、野生藥材采集等活動的管理,限定范圍和次數,盡量把動植物棲息環境的破壞程度減少到最低;③加強對森林資源的科學養護,選擇性地砍伐一些枯樹、病樹,以及不適宜景區生長的樹種,適當增加一些更宜生長、具有更高觀賞價值的樹種,如蟒河景區可以適當多栽種一些側柏、山杏等樹種;④加強對景區名貴、瀕危、珍稀樹種的保護力度。蟒河景區中有不少珍稀樹種,要為每一個樹種設置標志牌,明確其名稱、種類、樹齡、植物特性等,指派人員定期進行管理和養護;⑤加強對森林資源的可持續規劃。對一些已經被破壞的環境,要進行科學規劃,合理選擇增加栽種樹種,充分考慮森林生態的多樣性,盡量豐富樹種多樣性,進行交叉栽種,形成一個貼近自然的、新生的森林生態環境。

4.2加強對生態旅游區動物的保護主要是:①加強對景區游客與動物互動的監督和管理。動物受到傷害最多的時候,通常是在與游客接觸時發生的。要充分考慮和預見各種安全情況,采取有效手段進行管理,既要保證游客的安全,也要保護動物的安全。②加強對景區珍稀保護動物的保護力度,要采用科學手段(如植入電子芯片)等形式,跟蹤觀察珍稀動物的生長、發育,以及種群繁衍等內容,便于對其進行針對性的保護。③密切與公安、司法等部門配合,加大對偷獵野生動物,特別是偷獵珍稀野生動物等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

4.3加強對生態旅游區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水資源是森林景區資源中的明珠,沒有水的景區就缺乏一種靈氣。同時,污水橫行的景區更是噩夢。要加強對生態旅游區水資源的保護力度,人類生活污水要嚴禁直接排放入景區溪水中,通過警示標志、標語等形式,要求游客把各類生活垃圾放入指定的垃圾桶中,不能隨意丟棄在水邊,造成水資源污染。

4.4加強對景區空氣質量的保護在有條件的情況下,盡量使用太陽能、天然氣、沼氣等清潔能源進行日常生活,限制使用煤炭、木材、汽油等會產生更多污染的能源。蟒河生態旅游區就可以使用當地儲量豐富的煤層氣供日常使用,以減少對大氣的污染,保護自然環境。

4.5加強生態旅游區病蟲害防治森林是森林生態旅游景區的核心資源,要加強對景區樹種的病蟲害防治,了解景區樹種可能會發生的各類病蟲害,做好應對處置預案和經常性的預測預報。如,針對側柏,要做好側柏毛蟲、大蚜、雙條杉天牛、紅蜘蛛等害蟲的防治,預防側柏葉凋病、葉枯病等病害,通過農業防治(針對害蟲的生態習性和發育規律,人工進行干預處理)、物理防治(利用各類昆蟲趨光、趨熱等特性,用滅蟲燈等工具進行滅蟲)、生物防治(投放一批害蟲的天敵,減慢害蟲的繁殖速度)、化學防治(主要是對病蟲害比較嚴重的植物,噴灑化學藥品進行治療)等手段,及早進行處置,減少各類病蟲害損失。

第10篇

關鍵詞 枳;基質;種子催芽;出苗率;苗木密度;生長量

中圖分類號 S79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7-0176-01

枳(Hovenia acerba Lindl.)又名拐棗、雞爪梨、長壽果等,為鼠李科落葉喬木。枳的果序軸可食用,富含果糖、蔗糖、葡萄糖和多種微量元素,營養價值高。果實、種子、樹皮、枝葉、根均可入藥,具有清熱、益氣、止煩渴、潤五臟、舒筋絡等功效,并有抗癌等功效。枳木材的材質堅硬、紋理美觀、香氣宜人,為高級家具用材。此外,枳樹體優美、果形獨特,枝繁葉茂,生長速度快,適應能力強,分布廣泛,也是優良的園林觀賞樹種和造林綠化樹種之一[1-3]。目前,國內在枳的開發利用、種苗繁育技術研究方面已有相關報道[3-11],但未見采用粗河沙、爐渣土、農田土進行不同基質種子催芽出苗率對比和一年生播種苗芽苗移栽最適密度的試驗報道。為此,于2012―2013年期間,進行了枳不同基質種子催芽和一年生播種苗芽苗移栽密度試驗。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位于福建三明林業學校花木中心實訓基地,東經117°27′25″、北緯26°9′30″;圃地交通方便,地勢平坦、開闊;水源充足,排灌條件較好;前茬為農作物,病蟲害少;土壤酸堿性呈中性,為輕壤土,土質疏松、肥沃,透水、通氣性好,適宜苗木培育。

1.2 試驗設計

1.2.1 不同基質種子催芽試驗。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采用粗河沙、爐渣土、農田土進行不同基質種子催芽出苗率對比試驗,每個處理為100粒種子,隨機重復3次。

1.2.2 芽苗不同密度移栽試驗。采用粗河沙催芽,于出苗盛期將芽苗按不同株行距的密度分區(分畦)在苗床上移栽,3種密度處理株行距分別為5 cm×5 cm、10 cm×10 cm、10 cm×15 cm,面積分別為123、131、118 m2。

1.3 試驗方法

于2012年11月上旬,在寧化縣林業局長興林果場采摘枳成熟種子,采回后晾曬3~5 d,搓去外種殼,去雜凈種后在陰涼通風處攤晾1~2 d,用布袋小包分裝置于木箱中貯藏待播,種子平均千粒重28.2 g。于2013年2月29日,根據試驗設計分別采用不同基質進行種子催芽,種子播后在苗床上搭建塑料小拱棚保溫保濕,以促進種子萌發。根據不同基質種子催芽試驗結果采用粗河沙催芽,于4月1―15日出苗盛期,根據試驗設計將芽苗按不同株行距的密度分區(分畦)在苗床上用竹簽打孔移栽,移栽后及時灑定根水,并在苗床上蓋1層谷皮保溫保濕、防草,采用露天全光育苗。幼苗移栽后及時拔草,幼苗長出2片真葉時進行第1次追肥,用復合肥按0.2%~0.3%的濃度灌根,之后分別于5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下旬用復合肥按0.3%~0.5%的濃度灌根;雨季及時防澇,夏秋季節防旱保墑,中耕除草等;8―9月,及時做好食葉害蟲防治等[12-16]。

1.4 調查內容與方法

于4月30日出苗結束后,對不同基質的種子催芽出苗率進行調查。芽苗不同密度移栽試驗的生長量于2013年11月中旬按照福建省地方標準《DB35/T517―2004主要造林樹種苗木質量》[17]的檢測方法,設置0.5 m×0.5 m樣方進行抽樣調查,每個密度試驗處理設置樣方9個,對每個樣方內的苗木全部實測地徑和高度,并結合樣方調查,以樣方的苗木平均地徑、平均高為標準,在每個樣方內選取標準株3株(誤差±5%),測定主根長度、≥5 cm長Ⅰ級側根數量。試驗數據用dpsv7.55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基質催芽對枳種子出苗率的影響

2.2 芽苗不同移栽密度對枳一年生播種苗生長量的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以粗河沙、爐渣土催芽的出苗率均較高,分別達78.7%和77.0%,農田土催芽的出苗率最低,僅為53.7%。主要是因為粗河沙、爐渣土透水透氣性較好,有利于種子萌發。枳播種芽苗移栽不同密度對一年苗的生長量影響極為顯著。試驗以株行距10 cm×10 cm密度的生長量最大,平均苗高為129.8 cm,平均地徑為1.10 cm,平均主根長度為36.1 cm,≥5 cm長Ⅰ級側根平均條數為19.8條。雖然株行距5 cm×5 cm密度的平均苗高也較高,但平均地徑、平均主根長度、≥5 cm長Ⅰ級側根平均條數均最低。最適密度有利于形成苗木生長的最佳小環境,提高苗木生長量。而苗木密度小,低于最適密度,則相應的生長指標反而降低,主要是因為苗木密度小,幼苗期苗木空間較大,雜草易滋生,與幼苗爭水爭肥等,苗木生長環境的空氣濕度也降低,土壤易干燥板結,不利于苗木的早期生長,也影響了苗木的后期生長。

4 參考文獻

[1] 黃雯,林富聰,張慶美.珍稀樹種枳研究現狀與應用前景[J].福建熱作科技,2010(3):44-48.

[2] 金光,陳志峰,廖汝玉,等.福建野生枳資源的現狀及開發利用前景[J].福建果樹,2006(3):29-30.

[3] 何濤,杜瀛琨,藍倫禮,等.枳子的研究概況[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9(5):64-66.

[4] 張瑩,黎斌,李思鋒,等.北枳種子萌發特性研究[J].種子,2009(12):66-68,71.

[5] 李英.枳種子休眠與萌發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業大學,2013.

[6] 徐翼虎,謝金華,許斌,等.枳的綜合利用及播種育苗造林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3):208,168.

[7] 李斌超,馬得草,朱鵬宵,等.枳育苗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2):256-257.

[8] 孫駿威,陳珍,李素芳,等.枳的組織培養與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學通訊,2010(7):739-740.

[9] 王朝霞.珍稀樹種枳的生態習性及繁殖栽培與利用[J].黑龍江農業科學,2008(5):105-107.

[10] 王朝霞,楊秀珍,丁向陽.枳幼樹生長特性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08(16):16-17,20.

[11] 徐輝,趙磊,徐軍,等.枳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3(12):149.

[12] 江先桂.楓香播種育苗技術[J].福建林業科技,2012,160(3):128-130.

[13] 張潤生.大葉黃楊播種育苗技術研究[J].江西林業科技,2012(1):18-19,40.

[14] 楊鵬.竹柏不同播種育苗方式的生長效果分析[J].福建林業科技,2012,159(2):107-110,27.

[15] 楊鵬.花櫚木不同播種育苗方式效果研究[J].中國林副特產,2011, 111(2):26-27.

第11篇

六盤水地處滇、黔兩省結合部,長江、珠江上游分水嶺,南、北盤江流域兩岸,礦產資源十分豐富。交通四通八達,是西南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和物流集散中心之一。該市炎熱夏季月平均氣溫僅19.7℃,氣候宜人,是消夏避暑的天堂,有四季美不同的特色旅游風光。2005年經中國氣象有關專家評審,成為全國首個以氣候資源打造的都市品牌。

生物種類繁多

自然資源富集

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礦種有煤、鐵、鉛、鋅、鉆、硫鐵礦、硅砂、石灰石、水泥配料黏土等30余種。已探明儲量的有煤、鐵、鉛、銦、硫鐵礦、石灰石、白云石、螢石、石膏等,其中以煤、鐵、鉛、鋅儲量為多。煤儲量居全省之首。六盤水煤田可靠儲量711億噸(2000米以內),探明儲量164億噸(普、詳、精查),垂深1000米以內可靠儲量413億噸,煤種齊全,煤質優良,埋藏淺。市境因此素有“西南煤海”、“江南煤都”之譽。

境內水資源主要源于天然降水。1999年全市地表水資源量81.49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22.61億立方米,重復主算量22.61億立方米,總水資源量81.49億立方米。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轉化頻繁。地下水循環交替強烈,化學類型簡單,以低礦化度重碳酸鹽類淡水為主,除局部輕度污染外,大部分地區水質良好,適合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過境客水主要為北盤江及三岔河干流客水。北盤江多年平均入境徑流總量23.5億立方米,三岔河多年平均入境徑流總量13億立方米,總量36.5億立方米。由于河流切割深,農田灌溉難于利用。全市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16.65萬千瓦,平均每平力公里土地擁有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17.66千瓦。可開發水力資源70.68萬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59.84%。

野生果類有刺梨、獼猴桃、棠梨、山楂。其他有用野生植物有毛栗、苦酊茶、八角、花椒、棕櫚等。市境喬木樹種及竹種223個,分屬62種、140屬。其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樹種水杉、禿松,二級保護樹種傘花木、香果樹、光葉珙桐、鵝掌楸、紅豆杉、野茶樹,三級保護樹種銀雀樹、黃杉、西康玉蘭、木荷等;有省、市珍稀樹種木棉、紫樹、復葉欒樹、黃連木、香楠、毛黑殼楠、紅花油茶、燈臺樹等。具觀賞價值的樹種有滇楊、杜鵑、大官楊、沙蘭楊、木槿、羅漢松等。糧食作物有玉米、稻、馬鈴薯、麥、大豆、蕎等。玉米產量居全市大田作物之首,隊以稻產為大宗。經濟作物有油菜、煙草、花生、茶、麻類、棉、糖料、蠶桑、芝麻及其他油料作物。所產水果分屬12科22屬計30余種。

六盤水市的動物。魚類有35個品種,分屬4目8科。其中本地魚21個品種,分屬4目7科;省外和國外引進品種14個,分屬3科。兩棲類動物共18種,分屬有尾和無尾2目7科。其中大鯢(娃娃魚)屬國家三級保護動物;貴州疣螈、藍尾蠑螈為稀有品種。

爬行類動物分屬龜鱉目、蜥蜴目、蛇目,有8科33種。野生鳥類品種繁多,數量不明,常見50余種,分屬13目21科。稀有珍禽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鸛、白冠長尾雉;二級保護動物白腹錦雞;三級保護動物鳶、蒼鷹等。哺乳類野生動物有52種,分屬8目23科。其中珍稀種類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華南虎(野生華南虎現已絕跡)、黑葉猴、金錢豹(市內也未發現)、云豹、斑羚、蘇門羚;穿山甲、林麝;國家三級保護動物西南黑熊、大靈貓、豹貓。

文化歷史悠

旅游資源豐富

第12篇

一、愛護樹木、勤儉節約、發展代用品緩解供需矛盾。

倡導全民植樹,科學培育速生豐產林,保護森林資源,運用科學知識和科學手段研究開發替代產品,提高木材綜合利用率,把有限的森林資源真正用在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堅決取締低值易耗、以資源為代價的眼前利益產品,杜絕木材生產、流通、加工、消費等環節的浪費和不合理現象,樹立全民節約的意識。充分利用現有節約代用途徑,拓展新領域,推廣新的節代項目,進一步發展木材節約代用品,制定引導限制木材消費政策。既要通過行政方式限制木材消費,更要通過制定政策法規,運用經濟杠桿(價格、稅收)加以引導,制定和實施木材節約代用的產業政策,對木材節約代用實行政策傾斜。提高全社會對木材節約代用的迫切性和緊迫性的再認識,樹立全民節木意識緩解木材供需矛盾。

二、保護現有資源、合理進行木材生產采伐及林份更新

我省林區珍稀樹木品種較多,但隨著幾十年的大量破壞性、掠奪性采伐和盜伐,不僅總的蓄積量嚴重減少;更使珍稀樹種走向了滅絕的邊緣,隨著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二期的實施,需要更加嚴格對其保護,禁止采伐現存資源較少的針闊名貴樹種,對常規的經濟樹種要實行逐棵森調掛號進行評估,只能對成熟、過熟的林木進行采伐,保護現有資源。利用人工造林技術,對名貴樹種進行繁育造林,擴大母樹林面積,保證基因庫的樹木品種,對現有的名貴樹木林進行人工促進,保證其延續增長。對薪炭林,水土涵養林進行科學合理的更新造林,按適宜林地條件實行人工更新造林,提高林地的經濟價值和林份多樣性。

三、發展林業特色經濟、搞好幾個結合。

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充分考慮市場和資源雙重因素以及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向,加快天然林保護工程,放下伐樹的油鋸,拿起種樹的鎬頭,這是歷史賦予這代人的重任。轉變經營機制,減少原木生產的主投入,依據林業特點發展有競爭力的特色經濟,轉變林區職工的觀念,跟上國企改革的步伐,要注意以下幾點結合。

1.長遠規劃與短期效益相結合。以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加以大力開發,應用現代生物高科技手段,建立區域性特色產品經濟圈,合理布局,規模展開。避免一哄而上又一哄而散,要搞好整體利益規劃的宏觀指導,加快生物高科技開發,把資源優勢、環境優勢變成經濟優勢、競爭優勢,加快科技成果的開發應用和科技資金投入。發展簡單的庭院養殖、種植、采植經濟,注重集約化深加工,打短平快的資金回收翻身戰。

2.依靠科學與發展目標相結合。林區的特色經濟發展按經營產業結構布局以經濟效益劃分為三類:一類是高科技為先導、高產值、高效益型骨干企業,這是振興林業經濟的骨干;二是勞動密集型,以自然山副產品采集業,簡單加工業,種植業為主的行業;三是以服務業、旅游業為主的生活型服務業。特色經濟發展是一門多學科、多領域、多產業的科學,是業務性、技術性很強的一項工作。這就要依靠科學知識,才能促進發展。要加速對轉崗、轉業下崗職工的素質技能、知識科學的培訓規劃,引進相關技術人才,挖掘現有人才,發展科技人員的才能,重視利用人才優勢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與科研院校搞好多項聯合,引進技術,把知識變為發展特色經濟的效益。在引進新經濟技術方面上,應長期與短期結合,并進行可行性多重論證,避免盲目性、隨機性,積極穩妥地發展特色經濟產業,減少企業間重復建設及不合理、無科學投資等有礙發展的事情再發生。把有限的資源、資金、人才發揮出最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以及企業效益。

3.堅持深化企業改革與用好政策結合起來。堅持企業改革,注重研究大中型國企改革的方針政策,把制度創新與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把技術開發與人力資源開發結合起來,把開拓市場與強化管理結合起來,用好、用足國家、政府給林業的特殊政策,發揮林業資源優勢,搞好林業的特色經濟,真正使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社會效益同步增長。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中县| 宁明县| 马尔康县| 东至县| 庐江县| 昌邑市| 子洲县| 桓仁| 梅州市| 焦作市| 桦甸市| 阳城县| 滦平县| 神农架林区| 新龙县| 徐州市| 石阡县| 杭锦旗| 翁源县| 米泉市| 新昌县| 琼海市| 天全县| 苗栗市| 辽阳县| 奉新县| 贡觉县| 浑源县| 黎平县| 怀仁县| 聂荣县| 黑龙江省| 汾阳市| 子洲县| 潜山县| 文安县| 辉县市| 顺义区| 弥渡县| 宁都县|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