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洛神賦原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藝術足跡:1978年小學二年級開始臨帖,逐漸產生興趣,初習顏柳,后改習漢隸。1987年無意間參加“全國文明杯鋼筆圓珠筆書寫大賽”,竟獲得一等獎,由此習書信心大增。1999年獲安徽省青年書法大展一等獎(楷書),獲全國第七屆書法篆刻展覽“全國獎”(隸書);入展第三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隸書);《書法之友》雜志作專題介紹。2001年入展第八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覽(行書),《青少年書法報》“國展菁英”欄目作專題介紹;獲“中國書法蘭亭獎?美術金彩獎”提名獎(隸書)。2002年獲中日書畫藝術大展銀獎(行書),出版《當代中青年書法十家白鶴書法作品集》。2003年獲首屆“杏花村汾酒集團杯”電視書法大賽金獎(行書),入展第四屆楹聯書法大展(隸書)。2005年在合肥舉辦“白鶴書法作品展,出版《白鶴書法展作品圖錄》;中央電視臺《翰墨春秋》欄目作專題報道,《書法導報》作專題推介。2006年被評為“安徽省青年書法十佳”,《中國書法》雜志“青年書家”欄目作專題介紹;被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聘為書法專業導師;入展首屆全國行書大展(行書),入展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隸書)。
小楷書法之研習,于書家而言,至關重要,古人曾有“不精小楷便不足稱書家”之說。然今日之世界與古人所處之境迥異矣!吾人之生活節奏古人何曾夢見,古人之心吾輩又何以領會?故不能以古人之標準以識今日之書家也!古代書家多諸體兼能,而今之書家能精于一體已屬不易,故“諸體兼工”一詞,于今人已難有用處矣!即從小楷書法,亦能見古今之別也。
余素喜小楷書,以其點畫精到,氣韻獨絕,非其他書體所能涵蓋也。每于夜闌人靜,幾凈茶香,輕研舊墨,擇古今詩詞名文,取小狼尾,或素或絹,或扇面,或斗方,當其揮毫之際,凝神端坐,萬慮皆忘,不知斯世何世,似入化境矣!書成之時,張壁自顧,一手香煙,一手香茗,其自我陶醉之狀無以復加也。每于此時,誦古人之詩文佳句,以亦古亦今之小楷書法書之于紙,余以為與古人有會心處在焉。
小楷書法自是必稱鐘王,此為小楷書法之頂峰,亦是正脈所在,歷來為學習小楷書法不二法門。余于小楷書法,亦頗用心,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右軍《黃庭經》、《樂毅論》等經典法帖皆曾用功臨習,而尤喜獻之《洛神賦十三行》殘本。
獻之所書《洛神賦》,真跡在宋時已僅存九行,歸權臣賈似道所有,后又得四行,合成十三行,刻之于石,世稱“玉版十三行”,亦稱“賈刻本十三行”、“碧玉十三行”。原石曾逸落,明萬歷年間于杭州葛嶺半閑堂舊址出土,曾歸陸夢德、翁嵩年,清康熙時貢入內府。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流入民間,解放后由國家出資收購,現藏首都博物館。
獻之此作,雖只二百四十七字,然其風神超邁、飄逸飛動之勢,真可謂憑虛遨游、道骨仙風,獻之風采,可以想見也!歷來書家對此帖皆有極高定論,譽之為古今小楷之極則。趙子昂曾云“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二百五十字,字畫神逸,墨采飛動”。《廣川書跋》評曰:“子敬《洛神賦》,字法端勁,是書家所難。偏旁自見,不相映帶,分有主客,趣向整嚴,非善書者不能。”董香光云:“《黃庭》吾不甚好,頗覺其俗,余亦不甚臨《樂毅論》,每以大令為宗極耳!”何子貞《跋停云館刻晉唐小楷》云:“子敬《洛神賦》用筆橫逸跌宕,欲出父書之外,頗見本色。”
觀古今論者,所重此帖者余以為有三:其一,在鐘王之外獨辟蹊徑,開流美書風之先河,此一點最為難得。子敬能不囿于元常及逸少之成規,其戛戛獨造之精神即應標榜于青史。其二,其書之格調清雅、神采飛揚之勢,若非如李世民等心有成見者,平心而論,確非《黃庭》、《樂毅》諸帖所能及也。其三,此帖用筆及結字極盡變化之能事,卻又渾然天成、顧盼有致。張懷《書斷》有云“(子敬)能極小真書,可謂窮微入圣,筋骨緊密,不減于父”,對此帖詳加研習,便知此言絕非虛譽!
余于此帖,習之有年,今略加歸納,并與鐘王名跡加以比較,以為有以下特點:
一、線條圓勁流暢,舒展自如,神采飛揚。《書估》云:“子敬神韻獨超,天資特秀流便簡易,志在驚奇,峻險高深,起自此子。”此帖筆畫輕起輕收,中路圓勁,一些撇、捺較長,極為舒展放縱。如第一行“左”字一撇,率直而悠長,第六行“感”字“戈”鉤奔放而灑脫。
二、結字大小錯落,靈活多變,而又不顯突兀。獻之書法善于變化,精于造勢,此種能耐在其行草書中得到淋漓盡致之展現。《晉書》載:“獻之幼學父書,次學于張。后改變體制,別創其法,率爾師心,冥合天矩。至于行草興合,若孤峰回絕,迥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也。”而在此小楷杰作中,其個性亦不可約束。第一行開頭二字,“嬉”字十五畫,“左”字只五畫,然“左”字所占位置比“嬉”字還多;第二行“良”字,第五行“拳”字,一字幾有鄰行“羌習”二字之大;第十二行倒數第四之“兮”字,突然放大,與周圍形成極大反差;而一些筆畫較多之字卻又寫得很輕很小,如第一行“滸、湍、瀨”處理得較為收縮,第三行“歡”字,與其下之“兮”形成強烈對比;二百四十七字之中,“之”字十三、“兮”字十一、“以”字八、“而”字五,重字之變化自然生動、姿態各異……如此之多,極盡變化之能事!然其變化雖多,觀其全篇,卻又渾然一體,使人不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之名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其大小錯落、虛實變化之間,宛若一曲節奏鏗鏘起伏之樂章!
三、取法于鐘繇、羲之,而更顯開張縱逸。子敬生于名門望族,自幼耳濡目染,又得士人風氣之熏陶,自小性格清峻孤高,異于常人。《世說新語》有記:“王子敬自會稽經吳,聞顧辟疆有名園,先不識主人,徑往其家,但顧方集賓友酣燕,而王游歷既畢,指麾好惡,傍若無人。顧勃然不堪……便驅其左右出門,王獨在輿上……怡然不屑。”書如其人,其獨特之個性,自然體現于其書之中。而其敢于突破鐘繇與其父之藩籬,更見其過人之膽識!陳思《書苑菁華》記云:“子敬十五六歲時,嘗白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今窮偽略之理,極草縱之致,不若稿行之間,與往法固殊,大人宜改體’。”少年時即勸其父“改體”,羲之有否聽其勸告,今已無從查考,而其自身能“破體”創新,才足以奠定其于中國書法史之獨特地位及影響。
關鍵詞 多媒體 古代文學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College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in Multimedia Environment
WANG Fuyua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Popularity of multimedia teaching university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put forward new demands, as a teacher not only to master the multimedia technology should also take the initiative to implement the use of multimedia teaching reform.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multimedia active classroom, engage students; accelerate the rhythm of teaching, teaching knowledge to expand capacity; breakthrough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deepen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rain students in four areas of interest such as the ancient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ncient literature.
Key words multimedia; ancient literature; teaching reform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高校的一門傳統課程,是高校中文專業學生的必修基礎課程。由于它所傳授的知識是古代的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與現實聯系不夠緊密,實用性也大打折扣,學生學習的興趣一直不高。古代文學教學長期采用“一塊黑板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所教授內容又為文言,學生不易理解。這些使得古代文學成為了高校一門難教難學的課程,其教學改革十分緊迫。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及古籍電子化的加快,為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提供了契機。曾有學者對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態度進行調查,發現“有88%的學生歡迎用多媒體教學”, ①可見多媒體運用到古代文學教學勢在必行。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改革。
1 利用多媒體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
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媒體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進入了讀圖時代與視頻時代,文學逐漸圖像化、視頻化。傳統教學仍然依賴老師的語言和板書,教師與學生難以形成共鳴,學生學習興趣低落,經常是“教師在講臺上撕心裂肺,學生在課桌上睡倒一片”。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插入圖像和影音資料能夠有效地活躍課堂,調動學生積極性。課堂導入是把學生帶回課堂并快速進行學習狀態的關鍵步驟,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張圖片,播放一段音頻或視頻可以快速有效地吸引學生,實現課堂導入。在講授曹植的文學之前展示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圖片和王獻之所書《洛神賦》書法拓本圖片,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從而快速進入曹植的學習。講授李白時不妨插入一段《大話李白》動畫作為課堂開頭,并讓學生探究真實的李白是怎樣的。講授《水滸傳》前不可以先播放《好漢歌》歌曲,同時在展示108位好漢的圖像,營造“水滸”氛圍。除了課堂導入之外,在講授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時利用多媒體圖像、影音的優勢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講授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時輔以他們的肖像和著作的圖片可以給學生留下直觀的印象,從而形成感性認識。古詩詞賞析是古代文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在教授時蒼白的語言往往不能傳達詩中的意境,學生囿于學識和體驗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往往不夠,從降低學習興趣,出現厭學情緒。此時,結合內容配以景物圖片、古典名曲或名家朗誦,可以達到聲情并茂的效果,從而使學生眼前一亮。這方面的資料有戴敦邦的圖說唐詩宋詞、華三川的唐人詩意圖、湖南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名家詩文精品欣賞》系列、姜嘉鏘的《古典詩詞演唱》專輯、許淑敏等主唱的《宋詞古唱》專輯、鄧麗君演唱的古典詩詞等。古代文學元明清段小說戲曲作品多,這些作品往往篇幅較長。在今天這個視頻時代,許多學生未完整閱讀原著,課堂上單純依靠老師的分析往往不能形成共鳴,學生僅僅被動接受條條框框,課堂往往沉悶,這時不妨利用多媒體將學生帶回原著的場景中以激起學生的積極性。講授《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聊齋志異》、《紅樓夢》、《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長生殿》等小說、戲曲時插入相關的影視剪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有時甚至可以將影視與原著進行對比,以培養學生的鑒賞力。古代文學作品需要還原到歷史文化系統中,結合當時的宗教、藝術等因素,從社會思潮中去把握。要之,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應該適時利用圖像、影音資料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但也應該牢記教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切忌讓多媒體資料喧賓奪主。
2 利用多媒體加快教學節奏,擴大教學知識容量
新的古代文學教學大綱對教學時數大量壓縮,使得這門課程普遍存在教學容量大與教學時數少的矛盾。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些高校便往往壓縮作品的閱讀與分析數量并對古代文學史進行浮光掠影的講授,其教學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有些高校不得不增開相關選修課或擴大選修課的教學時數,這無疑又加重了教師的負擔。隨著多媒體的普及,我們可以利用它來擴大教學容量,從而解決這一矛盾。傳統教學方式下知識的傳授主要依賴教師的口頭表達與黑板板書,二者在速度上的局限性限制了課堂上信息量的傳播,運用多媒體恰好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利用多媒體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講練的密度、層次、力度,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在講授古代文學詩文、戲曲、小說時,適當運用多媒體把相關的圖像、評論以及原典朗誦串入其中,不但有助于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改善教學效果,而且還可以大量減少板書內容和不必要的知識闡釋,從而節省教學時間。隨著古籍數字化的加快,大型古籍數據庫不斷增加,出版古籍也不斷數字化。如《四庫全書》、《四部叢刊》、《全唐詩》、《全宋詩》等都已經制成數據庫系統。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涉及原典等資料的引用,古籍數字化與多媒體結合極大方便了教師對資料的引用,不但可以節省抄錄的時間,而且隨著引用的增多無型也擴大了課堂的知識量。利用多媒體可以“展現學界的研究成果,增加學生的思辨能力”,使用多媒體將同一位作家的“多個評價打在同一界面,可以通過不同顏色,左右、上下形成鮮明的反差,同學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評價得出自己的觀點,這無疑會增強他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②由于課時有限,學生無法在課堂上進行大量閱讀,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教師可以將閱讀資料通過個人空間、網盤、社交網站、電子郵件等方式提供給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教師在課堂上只需檢查即可,把課堂延伸到課外從而擴大教學知識量。同時,教師也還可以利用網絡輔導、答疑等方式解決學生問題與學生進行互動,把古代文學的教學滲透到整個學生的生活中。
3 利用多媒體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深化教學內容
古代文學的教學難點多,傳統的教學方法效果差,利用多媒體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突破難點。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掃清字詞是理解詩文的基礎,傳統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口頭講解,學生往往印象不深刻,如果抄錄在黑板上,又會浪費很多時間,利用多媒體則可以輕松解決這一問題。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可以使用不同顏色、字號或字體將疑難字突出并配備讀音和解釋,從而加快學生對字詞的理解,激發學生閱讀原文的信心。圖表可以簡化內容幫助理解,傳統教學在圖表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媒體教學則可以輕松地利用圖表來突破重點難點。如講解中國古代文學史總緒論時,可以將文學史一主兩翼、三古七段等做成不同類型的圖表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在唐講授唐代文學緒論時,可以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將代表性作家作品制成圖表,可以讓學生快速建立唐代文學發展的總體印象。古詩詞學習的最難之處就是理解詩中的意境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多媒體教學中運用古詩配畫能創設一種媒體與詩境相結合的教學場境,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例如講解王維的《竹里館》一詩,為了體會詩中空明寂靜的意境可以配以戴敦邦《竹里館》詩的繪圖。講元代王冕《墨梅》詩,配上他的《墨梅圖》真跡的圖片。講解白居易的西湖詩可以結合西湖風景畫,講吳均《與朱元思書》可以參看《富春江山水圖》。古代文學審美標準和批評術語與古代其它藝術類型有相通之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其它藝術作品的圖片來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如講魏晉詩文時可以結合敦煌莫高窟的雕塑和壁畫幫助學生理解其時代的藝術精神,利用宋元山水畫幫助學生理解古代文學批評中的“高妙”、“興趣”、“空靜”等概念。利用多媒體播放體現傳統文化的影音也可以學生理解古代文學批評上的一些概念。如水墨山水動畫《山水情》以景抒情,情景交融,山水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顯示了古代藝術的深厚傳統。通過影片的播放,可以啟發學生去理解“韻味”、“滋味”、“意境”等概念。
4 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
古代文學難學,導致學生興趣不高,從而使得古代文學難教。若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現代社會已經進入了一個影音時代,我們的溝通方式已經從書信變成了電話和視頻,我們的休閑娛樂從閱讀變成了觀看影視。作為新時代的學生,他們對音影圖像的興趣遠遠大于單純的文字,我們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打破舊規,充分利用影音資料來培養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詩詞誦讀是古代文學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誦讀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并且能在誦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可以輕易將名家誦讀帶入課堂,在講解完一首詩詞后,播放一段深情的朗誦無疑可以加深學生的體會,陶冶其性情,從而提高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中國古代音樂與文學是相通的,流傳下來的古代名曲眾多,在流行音樂大行其道的今天,作為古代文化傳承者更應該將古典音樂引入課堂。利用多媒體在課后放一段古典音樂,不但能娛樂學生的身心,無形中也能提高他們的欣賞水平,對于學習古代文學大有裨益。現代人對影視的興趣遠遠超過書籍,據統計2011年中國人均年閱讀量只有4.35本,很多人可能一年未讀過一書本,但是很少有人一年未看過一集電視或一部電影,而年青一代對影視的興趣則更加濃厚,以影視帶動原著閱讀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現代有許多書籍是在影視熱播后才得以暢銷的,《亮劍》是都梁在2000年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但是直到2005年據作品改編的同名電視劇熱播,它的銷量才大為增加。而《蝸居》和《山楂樹之戀》兩部書早在2007年就已經出版,但是直到2010年兩部同名影視劇熱播后,圖書才成為暢銷書。即使是名著在影視熱播后也能帶動其銷售,《紅樓夢》、《京華煙云》、《傾國之戀》等名著無不如此。
總之,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來為古代文學教學服務,根據多媒體的特點來對古代文學教學進行改革。當然,我們在利用多媒體時也應該規避容易犯的錯誤,要切忌課件過于單調或花哨,不要以多媒體代替板書,更不能只顧操作課件而忽視與學生的交流互動。
注釋
摘要:美術創作是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類追求精神生活的一個實踐過程。如何搞好美術創作是畫作者一直以來熱議的話題,怎樣創作出更優秀的作品、精品是畫作者一生都應當研究的課題。筆者從事美術創作工作四十年余,有一些感想和經驗與同行分享。本文從生活、實踐和創新等方面闡述美術工作如何處理好生活與藝術、傳統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再現筆者在美術創作中如何出作品出精品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傳統;生活;創新;精品
一、傳統文化瑰寶是搞好美術創作的基石
中華傳統文化瑰寶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偉大光芒,其折射和延續現實生活,成為社會前進的基礎。作為一個民族的文化自信自覺和賴以傳承發展的根,中華傳統文化瑰寶使得每一個畫家要畫出好作品,必須保護和挖掘、繼承并拓展中國傳統繪畫理論與筆墨語匯。中國繪畫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和獨特的風格。上至距今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楚墓壁畫,下至明、清時期各種形式的山水、花鳥畫和木刻版畫。千百年來,各時代、各民族的畫派、風格、藝術形式、表現技法等不斷演變、提高,積淀形成了具有濃厚民族風格和鮮明時代特色的中國繪畫,留下了大量繪畫作品和畫論傳諸后世。如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等等大量的繪畫瑰寶,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和極其重要的組成部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近現代的中國畫家,并成為中國近現代繪畫藝術發展的重要基礎。徐悲鴻將西方的繪畫理論,如光影、透視、素描和色彩帶回國內并進行了中國化的改造,創作了大批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作品。徐悲鴻的《愚公移山》、蔣兆和的《流民圖》、周思聰的《人民和總理》……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畫的表現形式和審美邊際,使之更能表達現代人的審美情趣和現實生活,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重大的歷史命題,把畫家的思想情感和國家民族的利益通過繪畫作品進行充分的表達,確立了徐蔣體系這一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完善并極大豐富了中國畫理論和筆墨語匯,影響了大批國內現當代畫家,為我們今天找到了一條在傳統基礎上創新發展的路徑。
二、現實生活是搞好美術創作的不竭源泉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是畫魂的支撐。一個畫家要畫出好作品,必須用心靈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感受、提煉適合自己藝術再現生活的個性化語言。縱觀中華繪畫史,實際就是中國畫家對自然、對社會用心觀察的生活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無論是山水畫還是人物畫,畫家無不是用手中的畫筆描畫那個時代,記錄其山川風物,反映社會生活背景,抒發畫家對那個時代主體生活的觀察和感受。讓我們在今天回望歷史時依然能深切感受到畫家的思想深度,對藝術的執著與真誠,對生活的觀察盡精微致廣大。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元代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五代黃荃《寫生珍禽圖》等,這些經典作品如果沒有畫家長期的深入觀察和細心體驗,僅拘囿于書齋中是無法畫出如此精美絕倫的傳世佳作的。生活的美無處不在,需要藝術家用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崇尚自然、熱愛生活的心去發現并感悟,從中提煉出表達自己情感的思想主題和藝術語言。所以,作品是畫家生活的積累、思想和理念的透視。今天,在全球多元文化和價值觀相互交融的互聯網信息時代,對傳統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繼承傳統并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個畫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要讓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必須要有一批承載時代靈魂的精品畫作。藝術和生活在創作過程中互生共存,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創作源泉,需要藝術家的才情、學養,對藝術的真誠,對自然的熱愛和敬畏。藝術家應當走近自然,走進生活,在真實的生活中去尋找并孕育誕生藝術創作靈感。用藝術的觸角深情撫摸自然,將自然之美、生活之光在作品中綻放。藝術創作發端于生活,完成于具象思維向藝術思維、生活真實向藝術真實的轉變。這一根本蛻變是一個藝術家走向成熟,眼、心、手協調統一的藝術來表達心象的標記。畫由境生,境由心造,生活是畫家到達畫境的唯一途徑。心像到意象,畫境至心境的轉變,是繪畫家進入創造必不可少的技術準備,是觀念和方法的完善過程。所以一幅好的作品一定是來源于生活,折射著生活中人們的審美觀和價值觀。深淺不一的色彩和濃淡相宜的筆墨,浸透著畫家對生活的熱忱,升華了時代的魅力,支撐著作品的靈魂。
三、開掘創新才是畫作永恒存在的生命
創新,是畫作永恒存在的生命。一個畫家要畫出優秀作品,必須終其一生在藝術道路上探索創新。追求繪畫作品的創新,需要提升觀念,需要具有生活體驗的儲備、文化素養的儲備、繪畫技術的儲備。中國畫注重筆墨語言氣韻生動書寫性,而西畫更注重理性,塑造光影、色彩、透視等理性表達。中國畫注重書寫性和寫意性的抒情表達,如果融入西畫的諸多繪畫元素,可使其塑造更加真實、豐富、深刻,使中國畫在保留傳統筆墨的同時,為表現重大歷史題材主題畫的創作拓展出更多的表現空間,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使作品更具時代特征。一件藝術作品是否成立,是否能表達作者的主觀思想,首先要看作品本身的精神高度和技術含量。如果你的作品立意高遠、思想深邃、技術嫻熟,那么它就能感染打動觀眾,調動觀者與你互動。如何把生活形象提煉成你創作中的藝術形象,完成生活的提煉和藝術的轉換,這需要一個較長的生活積累、體驗實踐的過程。創作的過程,是對畫家繪畫藝術的綜合能力的考驗。法無定法,筆墨當隨時代。古人的技法是當時人們的世界觀、方法論的結晶,古為今用就是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豐富完善古人的技法,從而為我們今天反映現實生活服務。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周年紀念全國美展中,筆者創作的國畫《臘月》成功入選。為了備戰參加這次全國美展,我多次深入北川、汶川、映秀等地震重災區,跟隨醫療救護隊進入受災最重的水磨鎮,實地采風寫生。親眼目睹抗震救災的艱苦過程和感人場面,在災后重建中親身感受來自全國人民支援災區的溫暖,并被災區人民自強不息、重建家園的堅忍不拔、樂觀豁達的精神所鼓舞。我選擇了災后第一個春節,在映秀的帳篷街過年。抓住災后重建生活的艱辛和平凡,用“援建”“小孩歡樂的笑”“北川特有的臘肉”表現災區第一個快樂祥和的春節。但臘肉在中國畫中的表達是有障礙的,要畫好臘肉,又要同畫面其它的繪畫語言相統一,這在繪畫手法中存在一定的障礙。需要對傳統中國畫中的材料和表現方法進行實驗,以求達到平面與立體相統一,藝術語言和形式語言的統一,筆墨語言和重彩相統一,在作品制作過程中,既要進行塑造,又要注重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的關照。經過多次探索實踐,終于完成了在國畫中對臘肉的表現方法,達到形式、內容的協調統一。最后,這件作品送展后經專家層層篩選,成功入選“感恩•重建——紀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展覽。守望240cmx200cm繼承和創新,需要我們長期堅持不懈的藝術實踐。筆者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的國畫作品《守望》,是一幅反映藏民族生活題材的創作畫。為創作這幅作品,我多次去藏地采風,深入藏北草原、康巴藏區、阿里藏區體驗生活,采風寫生收集素材。在石渠高原,我住進藏民的帳篷,與藏民同吃同住,喝酥油茶,吃風干牛肉,烤牛糞火;在理塘毛拉大草原聽牧民天籟之音的牧歌;在可可西里目睹藏羚羊、野牦牛奔跑;在那曲軍區為戰士和牧民畫畫……漢地的筆墨語言和工具材料創作反映高原題材的作品,表達藏地高原風物情態,表達高原的蒼厚、拙樸、斑駁且具有神性和佛性的莊嚴與博大是根本不行的,需進行大膽的探索、實驗。觀念、方法、材料、語言均需重構和嘗試,而僅靠拍拍照片,走馬觀花,很難真正走進高原文化。需要對藏民族的歷史文化、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準確表現對高原的真實感受。需要對工具、紙張、顏料、題材、觀念意識等進行全方位的解構和重組。在創作時,筆者選擇了地方的藏紙進行實驗,選用藏地礦物顏料,反復對畫面的人物和服飾進行塑造,運用皴擦、反復罩染形成斑駁厚重的肌理效果,藝術再現畫中人物在雪域高原健康快樂、達觀自信的生活。用手中的筆墨書寫高原人對自然的敬畏,對信仰的虔誠,對家園的熱愛,對故土的守望,再現高原民族的生活畫卷。讓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更加關注藏民族的生存狀態和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以促進漢藏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共建和諧社會新家園。第一時間200x200cm筆者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的作品《第一時間》,是表現汶川大地震主題的創作畫,除多次深入地震現場收集生活素材外,還選擇了單純并具有紀念碑式的形象塑造。作品中年青的新聞工作者在地震發生后的第一時間,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深入地震現場報道。這個臨危不懼、勇于擔當的80后年青人,不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寫照?因此在形象的選擇上,我選擇了80后這一代人,在構圖上選擇了具有紀念碑式的構圖,筆墨語言上選擇了具有素描效果的單純,選擇了地震發生的場景。這是對救災英雄們的贊頌,對時代精神的謳歌。這些可歌可泣的事跡,在今天仍然感動著無數人。繼承傳統文化,關注生活,創新繪畫藝術,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的職責和歷史賦予的使命。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呼喚有更多的藝術精品力作來啟迪人們的思想,喚醒人們精神自醒、文化自覺、民族自信。
作者:張小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