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清平樂辛棄疾,希望這些內(nèi)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清平樂村居的作者是辛棄疾,清平樂是詞牌名,這首詩具有濃厚的農(nóng)村生活氣息,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詩人對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2、《清平樂·村居》描繪了農(nóng)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huán)境和生活畫面,借此表現(xiàn)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tài),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nóng)家生活描寫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xiàn)出作者對農(nóng)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全詞以白描手法描述了農(nóng)村的鄉(xiāng)土風俗,呈現(xiàn)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3、《清平樂·村居》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4、《清平樂·村居》譯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碧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言,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發(fā)的老人是誰家的呀?大兒子在溪水東面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忙于編織雞籠。最令人喜愛的是無賴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一、 讀準詩詞,在理解中感受語言之美
古代的詞大多能合樂歌唱,詞有定調(diào),調(diào)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課始教師就要指導學生把字音、節(jié)奏讀準。如“剝”這個詞,當它表示把東西的皮去掉的時候要念“bāo”,詞中“剝蓮蓬”表示把蓮蓬的皮去掉,所以應該念“bāo”。“蓮蓬”一詞平時念“l(fā)ián peng”,但在這首詞里該怎么讀呢?詩詞講究平仄押韻,可讓學生先觀察詞的上闕的每一句話的最后一個字: “小”“草”“好”“媼”,自然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字都帶有“ǎo”,再引導學生觀察下闋“雞籠”“蓮蓬”,不難發(fā)現(xiàn),“蓮蓬”一詞”應該念“l(fā)ián péng”。詞分上闕、下闋,讀的時候要注意停頓。當然,在學生已經(jīng)了解詞的意境、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后,還可引導學生用不同的節(jié)奏朗讀、吟誦、哼唱,哪怕配上音樂手舞足蹈,讓學生在不同的節(jié)奏和韻律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美。
古詩詞,平仄有序,簡短精練,讀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將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及經(jīng)驗,遷移至學習詞中來,在聽范讀感受、多遍自讀自悟中,發(fā)現(xiàn)、體驗詞的語言表達形式、詞牌名與題的關(guān)系,并在一次又一次饒有興味的朗讀中,品味詞獨有的節(jié)奏之美及韻律之美,在語音的揚抑、節(jié)奏的緩急中逐漸入情入境。
二、 品讀詞文,在想象中感受意境之美
(一) 古人用字凝練,可這首詞短短46個字,卻連用三個“溪”字,重復嗎?
(二) 這里的三個“溪”表示三個不同的地方,詞中所寫的人或景就在這小溪的兩岸,那詞人辛棄疾漫步溪邊,又看到了什么呢?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① 溪邊有一座又矮又小的茅屋。這就是茅檐低——小——
② 想象辛棄疾所見到的草如何茂盛,引導學生讀出韻味:青——青——草——
2.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① 這翁就是——(白發(fā)老頭),這媼就是——(白發(fā)老太)。
② 什么叫“相媚好”? “媚”是由哪兩個字組成的?介紹:古時候的女人早上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對著鏡子描眉,丈夫也會精心為妻子描畫眉毛。“相媚好”就是——相互喜歡。
3.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① 豆田里長滿了草,是該鋤鋤草了,大兒可真勤勞!借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引導學生讀好“鋤——豆——”
② 中兒干著篾匠活,瞧他雙手來往穿梭,眼看一只雞籠就要編好,看著中兒你想到哪些成語?(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全神貫注、目不轉(zhuǎn)睛)
4.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① “臥”可以換成哪些詞?你覺得用哪個字更傳神?
② 想象小兒面對“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邊剝蓮蓬,一邊在做些什么?學生在想象中感受 “臥”字的精準、小兒的自在,從而理解“無賴”。
(三) 聆聽配樂朗讀,跟隨辛棄疾一起欣賞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村居圖。
(四) 辛棄疾一路走一路看,他還聽到了什么?
1. 想象江南農(nóng)村能聽到的“風聲”“鳥叫”“蟲鳴”“蛙聲”……感受鄉(xiāng)村生活的恬靜自然。
2. 吳音,古時吳國的語言,現(xiàn)指蘇、浙一帶方言,詞中指江西上饒一帶人講的話。
3. 相親相愛的翁和媼喝了點兒小酒,用方言聊著天,想象一下,他們都說些什么?
4. 景美、人樂,這是怎樣的村居生活?辛棄疾所見到的、所聽到的就是這樣一個人人向往的村居。所以他用的詞調(diào)就是“清平樂”,就是祈求天下太平的詞調(diào)。
欣賞歌曲《清平樂 村居》。
緊緊抓住一個“溪”字,以它為核心,讓學生借助詞人所見感知詞的內(nèi)容,借助詞人所聽感悟詞的意境。在學生結(jié)合畫面及已有生活經(jīng)驗讀懂詞句含義之后,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走進生活畫卷。“聊天”的設(shè)計,引領(lǐng)學生揣摩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著鄉(xiāng)村生活的清新與自然,“臥”字的引導拋棄了繁瑣古板的分析和死記硬背,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體驗中,感受著詩詞獨有的意境之美。
三、 拓展文本,在體會中感受情感之美
這首詞中,哪個字最能體現(xiàn)詞人的心情?
喜:① 所有人都是喜的,因為他們都在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那看到這一切的辛棄疾呢?
② 出示辛棄疾的資料。說說辛棄疾他最希望在哪里,最想做什么事情。
此時,辛棄疾身在鄉(xiāng)村,心已縱橫千里,他想到還有無數(shù)的百姓正在遭受金兵的迫害,還有無數(shù)的家庭妻離子散,他多么希望能夠征戰(zhàn)沙場,保家衛(wèi)國,能夠收復失地,讓所有的人都能生活在這樣一個幸福的村居世界里。可他卻只能在這個村落里閑居著,無所事事,一身武藝無處施展,他喜嗎?
醉:① 翁和媼喝了點酒有點微醉,更沉醉在這恬靜的鄉(xiāng)村生活中。還有誰也醉了?
② 辛棄疾為何而醉?出示辛棄疾的畫像以及后人對他的評價。
③ 出示辛棄疾其他帶有“醉”字的詞句。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少日春懷似酒濃,插花走馬醉千鐘。
……
辛棄疾資料的出示有利于讓文本走近學生,展開對話;也有利于學生走近作者,產(chǎn)生共鳴。一“喜”一“醉”讓學生體會到辛棄疾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鄉(xiāng)村生活的喜愛與向往以及自己真實的人生追求,尤其是延伸后人對辛棄疾的評價以及他的多首帶有“醉”的詩詞,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學生的心間。在透視教者的教學智慧和對文本進行深度把握的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沉浸其中,接受心靈的洗滌。
關(guān)鍵詞: 《清平樂·村居》 教材鑒賞 田園詞 審美意象
《清平樂·村居》是北宋詞壇大家辛棄疾的一首小詞,該詞格調(diào)清新,語言質(zhì)樸,構(gòu)思巧妙,活潑靈動,通過一系列典型的鏡頭,用近乎白描的手法,由遠及近地為讀者展開了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nóng)村風俗畫,表現(xiàn)了農(nóng)村恬淡寧靜的生活之樂,先后入選蘇教版、人教版、鄂教版等多種教材。誦讀此詞,引導學生領(lǐng)悟其中的意象、品味意境,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化和自然山水的熱愛之情。總體來說,《清平樂·村居》一詞是田園詞的典范之作,有著很高的審美價值,其中的審美意象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寧靜幽遠的田園韻味
該詞創(chuàng)作于退隱帶湖期間,開篇“茅檐低小”四個字,以直白的口吻,暗示了農(nóng)村生活的清貧。作者并沒有糾結(jié)于此,而是立刻將目光轉(zhuǎn)向投向遠處,展開背景渲染式的景物描寫。此時已經(jīng)是春天,沉睡的大地開始復蘇,草色返青,楊柳抽芽,桃李次第開放……春天正在大地上開始了又一次絢爛斑斕的創(chuàng)作。然而作者并沒有迷惑于爛漫的春光,他集中筆力抓住草色返青這個具有象征性意義的典型景象,仿佛隨手拈來、輕描淡寫一般地用“青青”二字進行描摹,不僅在視覺上盡顯草色青翠欲滴的美感,渲染出一片已被春風染綠的蔥蘢世界,而且“青青”一詞平聲疊韻,清脆響亮,讀起來給人一種如玉弦鳴箏的聽覺上的享受,為讀者展開了一幅春到江南,綠滿山野的山水畫卷,不由讓人想起謝靈運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從這個意義上講,“青青”一詞與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有異曲同工之妙,足見作者功力之深厚。矮仄的茅檐,此時已隱去了它清貧的本質(zhì),成為一個詩意的點綴。作者以極端敏銳的目光,捕捉典型事物,寥寥幾個字,就將一派寧靜雋永的田園風光定格下來,并深深地烙印在讀者的心中。
二、溫馨和美的家庭情味
詞一二兩句致力于場景描寫,渲染完畢之后,主人公緩緩登場:“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茅檐下,一對滿頭白發(fā)的老夫妻,一邊喝酒,一邊聊天,薄薄的紅暈映襯著蒼蒼銀發(fā),淡淡的酒香和著呢喃的吳儂軟語飄來,眼里話里,蕩漾的不僅是微微的醉意,更是半世風雨的深深情意。“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句詩經(jīng)中傳唱了千年的動人詩句,此時用在眼前這一對老夫妻身上實在再恰當不過了。
縱觀中國歷代詩詞,有關(guān)愛情的描寫歌詠比比皆是,幾乎所有的關(guān)于愛情的描寫,都離不開“青春、美貌、離苦、相思”,年輕的癡男怨女是詩人筆下每一次唱和吟詠的當然的主角,而像《清平樂·村居》這樣以樸實無華的手法描寫一對農(nóng)村老夫妻生活樂趣的詩詞則少而又少。辛棄疾卻在《清平樂·村居》這首小詞中,為我們塑造了兩位別樣風情的“白發(fā)翁媼”,盡管他們也生活在鄉(xiāng)間僻野,也一樣棲身于低矮的茅檐之下,但是在他們身上,我們仿佛看不見歲月的煎熬,看不見生活的逼迫,看不到容華老去的悲涼,有的只是在歲月深處愈陳愈香的濃情蜜意。這情不僅是“兩情相悅、舉案齊眉”的深情,更是對清貧的生活知足常樂的一種曠達寬容的處世情懷,才使得每一條白發(fā)、每一根皺紋都顯得如此嫵媚,如此風情。如果說辛棄疾筆下的田園世界是一個不沾染人間煙火的世外桃源的話,那么,這兩個春日對飲的老人正是童話中的主角,他們用一壺薄酒,詮釋了幸福的真諦。
三、勤勞質(zhì)樸的生活趣味
詞的下闋圍繞上闋中出現(xiàn)的小溪,繼續(xù)捕捉鏡頭,展開人物活動,集中筆墨寫了老夫妻的三個孩子:“大兒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寥寥數(shù)語,三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溪東豆苗青青,大兒子正擔負著田間勞動的重擔,二兒子年紀稍小,于是他就進行手頭上的活計——編織雞籠。豆子是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作物,養(yǎng)雞也屬于傳統(tǒng)副業(yè),這兩個孩子的勤勞不言而喻。
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淡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前言】
《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這首描寫沿途夜景的《清平樂》即是其中的一首。此詞的篇幅雖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語言淡樸,別有一番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翻譯】
此詞在結(jié)構(gòu)上的特點是外以詞人的行程為次序,內(nèi)以詞人的情感為核心。一切景觀都從詞人眼中看出,心中映出詞人從沿途所見的眾多景觀中選取自己感受最深的幾個片斷,略加點染,繪成了一幅情采俱勝的溪山夜景長卷,表現(xiàn)出一種清幽淡遠而又生機蓬勃的意境,使人讀之宛若身隨詞人夜行,目睹諸種景觀。
【鑒賞】
詞作的上片描寫自然景色。詞人首先描寫在山道中夜行中的情景。詞人寫道:“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飛鞚”即策馬飛馳。比如,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三中寫道:“獸肥春草短,飛鞚越平陸。” 唐代令狐楚《少年行》詩之二中寫道:“等閑飛鞚秋原上,獨向寒云試射聲。”辛棄疾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驅(qū)馬從柳樹旁邊疾馳而過,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濕變重了。這里既說明了山道上柳樹繁密,也說明了山道上露水很重。
接著寫道:“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入夢。”這是詞人所見之景。描寫了在行經(jīng)河灘旁邊時,看到了在葦叢中的鷺鷥鳥。從整首詞來說,這是抓住了典型的物象來寫。在詞人的筆下,鷺鷥鳥也很有情趣:葦叢中的鷺鷥鳥在那里打盹,孤單的身影在微微顫動,而這樣的反應,該是鷺鷥鳥夢中見到魚蝦了吧!情趣源于想象。你看,這兩句多有想象力。詞人運用了聯(lián)想的方法,由鷺鷥鳥的睡而想到夢,由鷺鷥鳥的動而想到夢,由鷺鷥鳥的主食而想到河中魚蝦。這樣,詞人在聯(lián)想中,不但給詞作增添了情趣,而且在動靜結(jié)合中,給讀者以無盡的審美想象空間。
下片寫人。首先寫道:“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一川”即全川,整個一條河。“疏星”即稀稀疏疏的星星。“娉婷”形容女子姿態(tài)美好的樣子。這里,描寫詞人在行經(jīng)溪流附近的村莊時看到的情景。意思是說,在夜深人靜時,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輕的婦女在溪邊浣紗;在月光的照耀下,年輕的婦女們那美麗輕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其中,詞人運用了“娉婷”一詞,不但描寫了浣紗人和影之美,而且暗示了浣紗人清雅、悠然的品性。
1、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杜甫《后游》
2、藍橋何處覓云英。——蘇軾《南歌子·寓意》
3、那堪好風景,獨上洛陽橋。——李益《上洛橋》
4、金谷園中柳,春來似舞腰。——李益《上洛橋》
5、濕云不渡溪橋冷。——朱淑真《菩薩蠻·詠梅》
6、古今陵谷茫茫。——辛棄疾《清平樂·題上盧橋》
7、風送梅花過小橋,飄飄。——趙顯宏《晝夜樂·冬》
8、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周邦彥《蘭陵王·柳》
9、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賈島《題李凝幽居》
10、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溫庭筠《商山早行》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二、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黃孝邁《湘春夜月·近清明》
三、送君九月交河北,雪里題詩淚滿衣。——岑參《送崔子還京》
四、今為羌笛出塞聲,使我三軍淚如雨。——李頎《古意》
五、料想故園桃李,也應怨月愁風。——趙崇《清平樂·懷人》
六、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元好問《鷓鴣天·候館燈昏雨送涼》
七、淚粉偷將紅袖印。——歐陽修《玉樓春·去時梅萼初凝粉》
八、石壕村里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袁枚《馬嵬》
九、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劉禹錫《和樂天春詞》
十、離愁萬種,醉鄉(xiāng)一夜頭白。——施耐庵《念奴嬌·天南地北》
十一、上有愁思婦,悲嘆有余哀。——曹植《明月上高樓》
十二、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張九齡《西江夜行》
十三、已覺逝川傷別念,復看津樹隱離舟。——王勃《秋江送別二首》
十四、臨行愁見理征衣。——夏竦《鷓鴣天·鎮(zhèn)日無心掃黛眉》
十五、離騷讀罷總堪傷。——舒頔《小重山·端午》
十六、算翠屏應是,兩眉馀恨倚黃昏。——孔夷《南浦·旅懷》
十七、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柳宗元《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十八、馬上離魂衣上淚。——程垓《酷相思·月掛霜林寒欲墜》
十九、勸君頻入醉鄉(xiāng)來,此是無愁無恨處。——晏幾道《玉樓春·雕鞍好為鶯花住》
二十、劉郎此日別天仙,登綺席,淚珠滴,十二晚峰青歷歷。——皇甫松《天仙子·躑躅花開紅照水》
二十一、漁市孤煙裊寒碧,水村殘葉舞愁紅。——柳永《雪梅香·景蕭索》
二十二、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游。——李商隱《安定城樓》
二十三、多少新亭揮淚客,誰夢中原塊土。——劉克莊《賀新郎·送陳真州子華》
二十四、無作牛山悲,惻愴淚沾臆。——李白《君子有所思行》
二十五、是他春帶愁來,春歸何處。——辛棄疾《祝英臺近·晚春》
二十六、紅豆不堪看,滿眼相思淚。——牛希濟《生查子·新月曲如眉》
二十七、疲馬山中愁日晚,孤舟江上畏春寒。——張謂《杜侍御送貢物戲贈》
二十八、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納蘭性德《菩薩蠻·白日驚飚冬已半》
二十九、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于謙《立春日感懷》
三十、送客自傷身易老,不知何處待先生。——劉滄《贈道者》
三十一、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辛棄疾《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三十二、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幾蕭條戴鹖冠。——杜甫《小寒食舟中作》
三十三、今宵絕勝無人共,臥看星河盡意明。——陳與義《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三十四、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高適《除夜作》
三十五、那堪疏雨滴黃昏。——歐陽修《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
三十六、身外閑愁空滿,眼中歡事常稀。——晏幾道《臨江仙·身外閑愁空滿》
三十七、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其
三十八、樓上黃昏欲望休,玉梯橫絕月如鉤。——李商隱《代贈二首·其
三十九、又到斷腸回首處,淚偷——納蘭性德《山花子·風絮飄殘已化萍》
四十、淚珠閣定空相覷。——周紫芝《踏莎行·情似游絲》
四十一、帶我離愁江外去。——呂本中《減字木蘭花·去年今夜》
四十二、只愁飛詔下青冥。——周紫芝《臨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四十三、丹砂成黃金,騎龍飛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李白《飛龍引二首·其
四十四、恩疏寵不及,桃李傷春風。——李白《上之回》
四十五、愁云淡淡雨蕭蕭,暮暮復朝朝。——石孝友《眼兒媚·愁云淡淡雨蕭蕭》
四十六、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李白《怨情》
四十七、客里看春多草草,總被詩愁分了。——張炎《清平樂·采芳人杳》
四十八、闌干風冷雪漫漫,惆悵無人把釣竿。——姜夔《釣雪亭》
四十九、曲闌深處重相見,勻淚偎人顫。——納蘭性德《虞美人·曲闌深處重相見》
五十、秦女含顰向煙月,愁紅帶露空迢迢。——溫庭筠《惜春詞》
五十一、暗教愁損蘭成,可憐夜夜關(guān)情。——張炎《清平樂·候蛩凄斷》
五十二、只向從前悔薄情,憑仗丹青重省識,盈盈,一片傷心畫不成。——納蘭性德《南鄉(xiāng)子·為亡婦題照》
五十三、玉爐香,紅蠟淚,偏照畫堂秋思。——溫庭筠《更漏子·玉爐香》
五十四、一夜東風,枕邊吹散愁多少。——曾允元《點絳唇·一夜東風》
五十五、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張可久《塞鴻秋·春情》
五十六、不系雕鞍門前柳,玉容寂寞見花羞,冷風兒吹雨黃昏后。——喬吉《春閨怨·不系雕鞍門前柳》
五十七、悲歡離合總無情。——蔣捷《虞美人·聽雨》
五十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杜甫《蜀相》
五十九、不語含嚬深浦里,幾回愁煞棹船郎,燕歸帆盡水茫茫。——薛昭蘊《浣溪沙·紅蓼渡頭秋正雨》
六十、多似潯陽江上淚。——朱敦儒《減字木蘭花·劉郎已老》
六十一、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周邦彥《夜飛鵲·河橋送人處》
六十二、黃昏寒立更披襟,露浥清香悅道心。——司空圖《白菊雜書四首》
六十三、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其
六十四、當關(guān)不報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李商隱《富平少侯》
六十五、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高蟾《金陵晚望》
六十六、月色穿簾風入竹,倚屏雙黛愁時。——顧敻《臨江仙·月色穿簾風入竹》
六十七、碧羅衣上蹙金繡,睹對對鴛鴦,空裛淚痕透。——歐陽炯《賀明朝·憶昔花間相見后》
六十八、誰憐旅愁荏苒。——張炎《解連環(huán)·孤雁》
周數(shù)
題目
詩人
一
《春雪》
唐·韓愈
《訪袁拾遺不遇》
唐·孟浩然
二
《送郭司倉》
唐·王昌齡
《洛陽道》
唐·儲光羲
《觀永樂公主入蕃》
唐·孫逖
三
《春怨》
唐·金昌緒
《思君恩》
唐·令狐楚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四
《題袁氏別業(yè)》
唐·賀知章
《罷相作》
唐·李適之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五
《城東早春》
唐·楊巨源
《湖上》
宋·徐元杰
《傷春》
宋·楊萬里
六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晦日送春》
唐·賈島
《鄉(xiāng)村四月》
宋·翁卷
七
《山亭夏日》
唐·高駢
《村晚》
宋·雷震
《題北榭碑》
唐·李白
八
《泊秦淮》
唐·杜牧
《中秋月》
宋·蘇軾
九
《客中行》
唐·李白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
十
《題榴花》
唐·韓愈
《閑居初夏午睡起》
宋·楊萬里
十一
《客中初夏》
宋·司馬光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十二
《送別》
唐·王維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十三
《臺城》
五代前蜀·韋莊
《松江》
宋·王安石
十四
《忘湖樓晚景》
宋·蘇軾
一、從注釋中尋找寫作背景
命題老師為了幫助學生準確理解古詩詞,會在注釋里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及思想情感做一個大致的交代,或?qū)ψ髡咚幍纳鐣h(huán)境及其個人遭遇做一簡單介紹,如果我們能從中尋找到寫作背景,對于詩歌內(nèi)在意蘊的理解就會更加全面而具體了。如:
聽流人水調(diào)子
王昌齡
孤舟微月對楓林,分付鳴箏與客心。
嶺色千重萬重雨,斷弦收與淚痕深。
注:此詩為王昌齡晚年被貶龍標途中所寫,可聯(lián)系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
辛棄疾
柳邊飛,露濕征衣重。
宿鷺窺沙孤影動,應有魚蝦如夢。
一川明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注:作者閑居江西上饒時,曾多次游覽博山,并寫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記游詞。《清平樂》即是其中一首。
問:詩歌抒發(fā)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
在回答時我們就可以從注釋中尋找到“王昌齡晚年被貶龍標途中所寫”和辛棄疾“閑居江西上饒”“曾多次游覽博山”“寫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記游詞”,找到這些寫作背景,學生就不必再苦思冥想,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說是一目了然了。
二、解釋詩句中的字詞
有些古詩詞的注釋中會對學生不理解的字詞作出解釋,對理解古詩詞的意思和主旨會起到很重要的引導作用。如:
菊
鄭谷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注: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
根據(jù)注釋中的“沒有什么用處”,學生很容易領(lǐng)會這首詩的中心思想。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注:西京:即長安。牙璋:古兵所用的兵符。鳳闕:皇宮的代稱。龍城:匈奴名城。借指敵方要塞。百夫長:古代軍隊里的低級軍官。
依據(jù)注釋,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這首詩的意思,從而順利解決所有題目。
三、解釋相對應的典故
運用典故是古詩中最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學生一般對典故不清楚,命題老師會在注釋中作簡單交代,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條件來解題。如:
訴衷情
陸游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
關(guān)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
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
注:“覓封侯”用了班超投筆從戎、立功異域“以取封侯”的
典故。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xiāng)處,應見隴頭梅。
注:隴頭梅:化用南朝詩人陸凱的詩句“折花逢驛使,寄于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這倆首詩,學生從注釋中知道了“覓封侯”和“朧頭梅”的意思,其他的題目也會迎刃而解。
四、介紹作者
一般情況下,中考古詩詞賞析題的作者是我們語文書上的,但有時也會考一些陌生的作者,命題老師會在注釋中略作解釋。如:
雨后池上
北宋 劉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柳,更作荷心萬點聲。
注:劉,慶歷六年進士,曾幫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鑒》。
同諸隱者夜登四明山
施肩吾
半夜尋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觸云行。
相呼已到無人境,何處玉簫吹一聲。
注:施肩吾,字希圣。北宋道士。字號華陽子。生卒年不詳。少年習佛,博學經(jīng)史,工辭章,后轉(zhuǎn)而學道,隱居西山(在今江西南昌)學仙。
這兩首詩的注釋對我們解題幾乎不起作用。
讀《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時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遐想:
夏日里,烈日炎炎,幽深的樹林透著勃勃的生機,茂密的青草似地毯般鋪蓋著大地。遠處隱約看見一家農(nóng)戶,農(nóng)戶前是一條清亮見底的小溪。
這是一個偏僻而又秀麗的小山村,村的溪旁邊是一間簡樸的茅草房,屋里坐著兩個白發(fā)夫妻,他們在屋里飲著小酒,并帶著醉意用吳地的方言談?wù)撝B犚娨粋€老翁說:“咱兩口和這幾個孩子們生活過的多么美好!我豐衣十足也不缺什么,如果人能長生不老就更好了,我愿意在這兒住一輩子。”那老嫗笑了笑說:“是呀,這風景又美,到時候咱們把大兒子、二兒子送到城里去上好學校,將來弄好了,我們也就更能享清福了!”說罷她望了望窗外的三個孩子笑了。
雖然夏日炎炎,炙烤似火,可是做為家里的老大,依然到田里去鋤草,二兒子年紀比較小,還不懂得鋤草,可是已經(jīng)會編織雞籠子了,于是他坐在大樹下專心致致的編雞籠子。而小兒子年紀尚小,還什么都不懂,于是他爬在小溪邊一會兒逗逗小魚,一會兒把荷葉戴在頭上避暑,又剝著蓮蓬吃,調(diào)皮可愛,天真爛熳,無憂無慮的樣子真惹人喜愛。
這是一個多么美滿,幸福的農(nóng)家啊!這真是一家老小奇樂融融的鄉(xiāng)村生活場景啊!
翻譯:桂花自身的香味非常濃厚,誰又向月亮中看去呢。
2、綠葉層枝與桂同,花開蒂軟怯迎風。——烏竹芳《木樨花》
翻譯:桂花樹上,綠葉和桂花一起擠在層層的枝葉上,盛開的桂花華對嬌軟害怕被風吹掉。
3、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翻譯:零碎的桂花像是從月亮上撒落夏利的,撿起殿前帶有露珠微微濕潤的桂花花瓣。
4、藍云籠曉,玉樹懸秋,交加金釧霞枝。——《聲聲慢·詠桂花》
翻譯:藍田白云籠罩著清晨的大地,一棵桂樹立在秋天的室外,樹枝高挺滿樹繁華,好像一串串寶釧,又如一片彩霞。
5、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姮娥更要無。——白居易《東城桂》
翻譯:遠遠地就知道天上只有一棵桂花樹,請問問嫦娥還要不要另外一棵嗎?
6、天風繞月起,吹子下人間。——白居易《廬山桂》
翻譯:天上的大風繞著月亮吹起,把桂花子紛紛吹向人間。
7、碎剪黃金教恁小。都著葉兒遮了。——辛棄疾《清平樂 賦木犀詞》
翻譯:桂花就像是剪碎的黃金一樣非常小,都被桂樹的葉子給遮擋住了。
8、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鷓鴣天·桂花》
一、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放其個性
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智發(fā)展達到了初級抽象思維邏輯發(fā)展的階段,他們要求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要求人格獨立的意識逐步增強。這就要求教師注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解放學生的個性。
在教授《清平樂?村居》之前,我布置了課前的預習:其一,將詞中不理解的詞語借用工具書予以解決;其二,用自己的話(故事)描繪出詞中能看到的情景。首先,在解決第一問題時,我們將其不理解的詞語各小組之間進行組內(nèi)的探究,小組同學之間不能解決的放到課堂中由全班共同討論。如詞牌名“清平樂”中的“樂”的讀音的探究;“溪頭臥剝蓮蓬”中的“剝”字和“蓮蓬”的發(fā)音,這些是學生在課前無法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老師能夠準確地預見課文中的重難點,及時地發(fā)揮班集體共同的力量。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與思維的碰撞,困難將迎刃而解。
此外,在檢查“用自己的話(故事)描繪出詞中你所能看到的情景”這個問題的時候,班上的同學都能積極踴躍發(fā)言:“這首詞講的是一個山村里農(nóng)家的故事。”“它描述的是一家五口人過著十分幸福和快樂的日子。”“文中描繪的是這樣一幅景象:家是住在一條小溪邊,小溪邊有好多好多的樹,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環(huán)境中住著一戶五口之家,他們相親相愛,過著幸福而快樂的生活。”……每一位學生回答之后,我都會給予相應的肯定,即使學生回答偏離主題,也在肯定的基礎(chǔ)上指引其方向,切不可一棒子將之逐出。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善于引導學生,鼓勵其不斷進步,不斷努力,解放學生的個性。
二、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古詩詞的學習同樣是這樣。但是,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個性發(fā)展、知識水平發(fā)展和智力情商發(fā)展的差異,在進行詩詞教學的時候,我們要充分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
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發(fā)展論要求教師學會真正地去了解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特點,注重其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在授課時,問“你看到‘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你覺得翁媼他們兩個人坐在家門前的搖椅上都說了些什么?”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回答是不一樣的。基礎(chǔ)較差的學生是這樣回答的:“我看到了老爺爺和老奶奶他們坐在家門前,說著悄悄話。”這類學生能夠掌握最基礎(chǔ)的知識。而另一類基礎(chǔ)較好一些的學生,他們思考的就是“老爺爺老奶奶他們說著他們的三個孩子、講述著他們曾經(jīng)的一些事情”。但是他們沒有能夠?qū)⑾胂缶唧w化和生動化。而這一點,在基礎(chǔ)扎實、有較強綜合思維能力的學生身上能夠有所體現(xiàn)。通過與不同學生的溝通與互動,教師在教學中對教材的理解加深了,對學生的認識和發(fā)展及相應的培養(yǎng)模式也有了更好的思考。
三、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注重其積極內(nèi)心世界的發(fā)展
人文關(guān)懷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觀點就是注重人內(nèi)心世界的發(fā)展。諸多教師只將學生看成是不會獨立思考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而這正制約了學生獨特的個性與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小學高年級學生通過之前四年的學習,獨立能力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教師在學習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思考,要注重其積極的內(nèi)心世界。
課本--你"害"苦了我
莆田一考生
課本是我的指揮棒,我時刻得跟著它轉(zhuǎn)。無邊習題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
--題記
晚自習
各科作業(yè)多如蟻,時間飛逝難留意。子夜鐘聲催學子。教室里,收書熄燈孤門閉。
本想一夢歸故里,成績滑坡生愁緒。夜夜高床枕夢囈,只盼考到好成績。
--仿范仲淹《漁家傲》
考試
無言步入考場,心發(fā)慌。正襟危坐閉眼禱吉祥。東瞧瞧,西望望,是惆悵,別有一般滋味在心上。
--仿李煜《相見歡》
歸家
村莊墻院稻茬,石橋竹林籬笆,熱菜熱茶熱飯,久別歸家,喜煞老爸老媽。
--仿馬致遠《秋思》
無題
少年已識愁滋味,愁海無邊,愁海無邊,碰到困難不回頭。明日再品讀書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苦樂伴我天涯游。
--仿辛棄疾《采桑子》
起床
滿地霜凍,漫天云霧,鐘聲陣陣心發(fā)怵。匆洗漱,恐師怒。飛奔來到教室處,"老班"早已把通途。早,我亦苦;遲,我亦苦。
--仿張養(yǎng)浩《潼關(guān)懷古》
早讀
課本雖小,分數(shù)太重要。聞?wù)f清晨讀書好,咿咿呀呀湊熱鬧。
開始有點喜好,逐漸口干舌燥。只盼時辰快到,出去吃得飽飽。
--仿黃庭堅《清平樂》
為了課本心惆悵,手酸背痛腰如杖。害我虛弱如蚊帳,卻把愁緒放心上。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