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40: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孤帆遠影碧空盡的盡,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描繪李白送好朋友孟浩然去廣陵的動人場面,表現了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按照“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讀通讀熟,再引導學生借助課后的注釋試著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品悟詩意,我重現了當時的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當時依依惜別的畫面。我重點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通過親身體驗、充分表演當時的送別場景,使學生漸漸進入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
【教學片斷】
師生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李白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離他而去的是誰呀?
生:孟浩然。
師:在詩中,李白稱他為――
生:故人。
師:請同學們大膽、充分的想象,兩位好朋友,兩位詩人在一起的情景,和自己的小伙伴說一說、演一演。
(同學們在一起說一說、練一練、演一演。)
生:他們在一起游覽名山名水,欣賞風景,碰到自己喜歡的風景,就作一首詩。
生:傍晚的時候,他們在一邊喝酒,一邊欣賞明月,對著明月朗誦“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
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談天說地,談論國家大事,生活中的見聞,心中的理想。
師: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現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后兩行詩,看看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讀后兩行詩。)
師:從這兩行詩中,你們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嗎?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邊,看著孟浩然漸漸走遠。
生:李白看著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直到船不見了,他還在望著。
生:李白在江邊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隨著那只船。
師:讓我們隨著李白的目光,一起讀――(手勢提示)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通過體驗當時的場面,你從李白的目光中,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師:帶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再來讀一讀這句詩。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不舍的目光。請你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深情的目光。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小船消失在藍藍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著長江水,望著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際,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順風,在揚州玩得快樂。
生:孟浩然,這一別,我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相聚,到時候,把揚州的情況給我講講吧!
師:這深深祝福,這依依不舍,這濃濃情意,像這滾滾長江水連綿不斷,把這兩行詩讀出來。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孤帆已盡,但祝福不盡,思念不盡。(示意另一名學生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這情意像江水一樣深,像江水一樣長。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情意深長啊!李白的情深義重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孟浩然,感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人們深深地喜歡上了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生朗誦全詩。
【案例評析】
體驗教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時巧妙地運用想象、表演等手段,使孩子們通過體驗當時場景,身臨其境地感悟當時的畫面,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的開放,課堂氛圍更加的活躍。
1、下一句是煙花三月下揚州。
2、出自:李白·唐《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3、譯文:友人在黃鶴樓向我揮手告別,陽光明媚的三月他要去揚州。他的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中,只看見滾滾長江在天邊奔流。
(來源:文章屋網 )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作者:李白)
母愛是偉大的,偉大的母愛是通過生活中的小事坦然反映出來;母愛是無私的,無私的母愛是因為母親把自己的所有都奉獻給了孩子;母愛是真摯的,真摯的母愛是在母親的叮嚀、嘮叨呵牽掛中自然地流露出來。(作者:艾君)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意象 圖畫性 語法缺省 簡單
中國古典詩歌浩如煙海,其英譯無疑也構成了中國文化“外銷”的必不可少一環, 關于中國古詩的英譯,一直以來都是中外翻譯大家學者們研究的重中之重。
大衛?亨頓是近十五年來中詩英譯這一領域頗富盛名的翻譯家,他的譯作包括《中國古代經典詩歌集》、《論語》、《道德經》等,翻譯風格簡單卻極富深意,而對細節的清晰描述和講述都再現了龐德的意象派精神。
下面將就大衛?亨頓所譯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進行分析并試議其翻譯風格手段。
一、意象之美
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七言絕句,描述了唐代詩人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時的情景。全詩及大衛?亨頓的譯文如下: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On Yellow-Crane Tower, Farewell to
Meng Hao-Jan, Who’s Leaving for Yang-Chou
故人西辭黃鶴樓,
From Yellow-Crane Tower, my old friend leaves the west.
煙花三月下揚州。
Downstream to Yang-Chou, late spring a haze of blossoms,
孤帆遠影碧空盡,
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
唯見長江天際流。
nothing left but a river flowing on the borders of heaven.
詩人在這短短的四句中給出了四個唯美的意象:江邊樓、煙花天、孤帆盡、江水流。仿佛四幅水墨畫,詩人的離別之情躍然紙上。尤其是次句奠定了全詩的意象風格,即朦朧浪漫又灑脫不羈。
龐德認為“表意文字意味著與所描寫事物關系密切的情況、行為、狀態或本質”,他認為漢字本身就呈現了詩的意象(陳春梅:2010)。亨頓在《中國古代經典詩歌集》的序言中認為漢語典籍最突出的兩個特點是文字的圖畫性及語法的缺省,詩歌尤其如是。文字的圖畫性以其直觀的特點使讀者一看之下就產生意想的聯想,從而加深了讀者對詩文美的理解。下面將就此詩中文字的圖畫性和語法的缺省兩方面詳細分析亨頓的譯文及其翻譯風格。
二、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的圖畫性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漢字“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說漢字是成型于物、照物的形態而成。“意依類象形,直接反映事物體狀,是早期漢字的構型原則”(馬永善、及文平:2010)。所以漢字分析是詩歌美學賞析的重要環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李白對漢字的運用勾勒出了詩中意象。首句鶴( )字,意為大型涉禽,右側的鳥是象形字,形態上是一直振翅欲飛的鳥。樓( )字可見此黃鶴樓的建筑材質及構造形態,就算讀者沒有親臨黃鶴樓,也從這二字得到“江邊樓”的意象。而亨頓譯詩中“tower”則給人一種燈塔或信號塔般荒僻的感覺。次句中的漢字的圖畫性意象主要由“煙花”二字構成, “花”是象形字,《說文解字》指“花”本作“”,榮也。 “煙花”二字給讀者的感覺就是繁花似錦、柳絮如煙的景象。此處亨頓的譯文甚妙,尤其是haze一詞,既包含了江上水汽生成的霧靄又表現出岸邊柳絮和繁花的朦朧曼妙。第三句中的孤( )字之圖畫性也很典型地表現出此句之精髓,左右兩部各為象形字,部首“子”很直觀的表示孤零零的“人”,右側“瓜”表示瓜藤之下的一顆瓜,聯合起來表示“像滾瓜那樣沒有著落地的孩子”。讀者看到此字自會產生一葉扁舟逐漸消失于水天之際的聯想。亨頓以lone sail表示孤舟,同時以distant glints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孤舟消失于江面那一瞬間。整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從左至右筆畫漸少,最后的“空”和“盡”分別只有八劃和六劃,使讀者潛移默化中產生孤舟越來越遠的畫面感,這一點是亨頓無法譯出來的。末句圖畫性由“流”字表現。流( ) 形聲從水,從疏省,疏省亦聲。“疏”省意為“條帶狀”。“水”與“疏”省聯合起來表示“條帶狀的水”,不僅體現出了江水更表現出友人別離后的看到一去不復返的江水后的惆悵。亨頓處理為分詞flowing作為后置定語修飾river,配合之前雙重否定形式nothing…but,強調了“只看得到江水滾滾流向天邊”,較為成功的復制了此句的意象。
三、中國古典詩歌語法的缺省
亨頓在其所譯《中國古代經典詩歌集》序言中稱中國古詩中“極少使用連詞、介詞,使得詩句之間、短語之間、意群之間和意象之間的聯系不很清晰”,而且“通常,動作的施動者、動作本身及動作的承受者是缺失的”,此外,“字詞也有極為豐富的暗含意義”。這種語法上的缺省如同中國畫中的留白,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讀詩的過程也就是以想象補白的過程,然而“詩的‘空’永遠存在”,這就使得“詩意的文字,無論其本身或其意義,都構成了純粹的詩歌”。
首先,中國古詩中有所謂“實字雙疊,虛字單使”的格局(葛兆光:1999),此處虛字并非連詞、介詞之類(這類詞據亨頓的觀察極少在中國古詩中出現),而是“指動詞或形容詞之類非事物名稱的‘詞’”。此句中的 “下”在指示實際意象的名詞詞組“煙花”、“三月”和“揚州”之間,照詩歌研究中詩眼的說法,“下”無疑是本詩的詩眼,頓時將表示情境、時間和目的地的名詞聯系在一起,傳神的表現了孟浩然乘船隨波而行悠游自在的景象。此處亨頓的翻譯也堪稱絕妙,他用了副詞downstream來表達船行、水流的方向,沒有轉換詞性用動詞,利落不拖沓的銜接了前一句友人的離開。
其次,全詩的一大特點是動作施動者也就是送別者李白的缺省,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是以送別者的眼光寫就,卻沒有出現“我送”、“我看見”之類的詞句,這樣一來使讀者產生代入感,仿佛也跟著詩人一起眺望天邊,無限惆悵。亨頓對后兩句譯文的巧妙處理在于主動與被動時態的混搭,vanish表明小船載著友人劃向了遠方,而“left”這一被動時態表明詩人的思緒還在江上,只是江上再沒了友人的身影,空余江水奔流不息,此處也省略了“看”的主語即詩人,讀者讀到此處難免會產生共鳴,意境頓生。另外,亨頓獨特的斷句也值得一提,全詩共兩句,前一句交代背景,即友人別離黃鶴樓西去。第二句先說“下揚州”,再由a haze of blossoms帶出整個意境,這是亨頓譯詩中常見的手法,即獨立主格結構,既與前后有聯系又游離于詩外,仿佛水墨畫的背景,接下來的主句distant glints of lone sail vanish into emerald-green air以主動態表示小船駛離、友人離開的情景,接以被動態表示自己看到的景象空余江水,一氣呵成的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遐想空間。
最后,第二句中distant glints的選用表現了亨頓對詩中字詞的暗含意義的充分解讀,glint本義指閃現,用在此句中平添了幾分想象意味,充分補足了“盡”的小船在江上若隱若現最終消失不見的暗含意義。
四、小結
詩歌不同于其他文章,詩的意象不可完全復制但有共通性,意象復制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譯者作為一個詩人的功力,在這一點上,亨頓的譯文頗具原詩意象之美。他的遣詞用句雖然簡單,但是簡單中可見深意,簡單可打動人心,能跨越幾千年時間和空間在現代讀者的心中激起共鳴,實屬不易。
參考文獻:
[1]David Hinton, (2010).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Summers, D. (2004) Longman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 culture. 北京:商務印書館
[3]葛兆光.(1999).漢字的魔方.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4]《中國翻譯》編輯部(1986).詩詞翻譯的藝術.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5]馬永善、及文平(2010).基于漢字構型彰顯的審美特質.《語言研究》10:96-97
忽聽見有人說:“唉,黃鶴樓就這么點高啊!”
是啊,黃鶴樓確實不算高,與比那些高樓大廈,,還遠遠不足呢?
黃鶴樓雖然看起來不高,但是它的高度卻深不可測。
站在黃鶴樓上,看見遠處天地相接的地方,我想起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想想也是,在中國這上下五千年里,曾有多少詩人在黃鶴樓上留下不朽的詩篇呢?禁不住吟誦:“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站在黃鶴樓上,是否想過這些不朽的詩篇呢?細細體會,黃鶴樓的高度有多少?
我最怕的人是誰?是恐怖同桌——劉小龍;但我最討厭的是誰?是我的死對頭——張騰升!
可能是我得了健忘癥,早就忘了我與張騰生的之間的仇恨是啥時產生的。他雖然不是我同桌,但偏偏坐在我的旁邊,經常和劉小龍一起搗鼓我。其實張騰升也是個“流氓”,并且“流氓”行為比劉小龍要嚴重得多,那種意識到現在也沒消退,這樣就增加了我對他的厭惡感。我問過張騰升:“你重視考試嗎?”再瞧瞧他的答案:“考試?切!考試算什么玩意兒,我才不重視呢!”他喜歡篡改詞語或古詩,最近就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得一塌糊涂,還是針對我改的。看,原文是: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再看看他改的:仇人(也就是我)息氣黃鶴樓,煙花三月埋下土。靈車遠影碧空盡,唯見尸體天際飄。好不惡心!再看看更讓我生氣的一個改版歌詞吧,原文是:死了都要愛,不淋漓盡致不痛快......而張騰升居然改成:死了都要愛,譚緣秋就愛譚澤林(或者是譚澤林就愛譚緣秋)......能不讓人生氣嗎?按照我的理解,張騰升是個生出來就是用來惹人生氣的怪胎。名不虛傳那!
他的口頭禪也有一點可笑。每當看到班里某一個女生有什么倒霉事,比如鉛筆盒掉了,或是摔倒了,他都要扎起馬步,一臉奸笑,同時露出兩顆大大的門牙,手還飛似的不停地鼓掌,喊著:“耶,鼓掌!耶,鼓掌!”這種話和動作他一天能說(做)好多遍呢!
就這樣,伴隨著張騰升更多的惡作劇和討人厭的事情發生,我和他的戰爭也一步步升級。談到我和他的戰爭,我要注重聲明一下,我們可是文斗,從來沒有動手動腳過。這點我還算有些滿意。
瞧吧,多么炫啊。我同桌是可惡的劉小龍,旁邊還加上個討厭的張騰升。能不炫嗎?不過,正是他們三個:劉小龍、張騰升和譚澤林(第三部分我會講到譚澤林),才使我的競爭意識不斷“增強”。
在這生機勃勃,春回大地的春天,有兩位老友人,他們手牽著手地走在去往黃鶴樓的路上。這兩位是李白和孟浩然。
今天,李白送孟浩然去揚州,此時正是煙花三月長江之畔,非常優美,每到這個季節柳絮飄飄,煙霧蒙蒙。李白斟滿了一杯酒說:“今天是我送你的日子,再見面就難了,祝你一路順風。”孟浩然也端起酒杯說:“老朋友,我也敬你一杯,也希望你萬事如意!心想事成!干杯!”兩個人回憶起他們春天在一起喝酒,作詩;夏天在大樹下一起下棋,喝茶,談笑風生。
這時撐船的船夫緊握著船槳,急不可待的朝河岸粗狂的喊道:“兩位客官,快點上船啊,該走了。”孟浩然拉著李白的手,眼睛濕潤了,慢慢地松開了手說:“保重!”“后會有期!”小船搖搖擺擺。看到小船遠遠而去,不禁吟道: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四年級:1024821721
【關鍵詞】 故人 廣陵 教學方法
這首詩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時寫的。表達了作者和老朋友之間的深情厚意。課題中的"之"字是往、去的意思,廣陵是現在的揚州,"送孟浩然之廣陵"就是送孟浩然去揚州的意思。"故人西辭黃鶴樓",只是簡單的敘事。但是"故人"兩個字,含有深情。李白曾在湖北安陸十年,這時孟浩然也隱居襄陽,他們兩人結成了好朋友。寫此詩時,孟年三十九,李白二十八歲,孟詩滿天下,李白對他十分傾慕,稱他為"故人",其中包含著昔日交往的深情。
"煙花三月下揚州"這是警句。這一句色彩絢麗,意境深遠。"煙花"二字是對江南春景最形容的概括,要引導兒童聯系生活去理解。可以去提問:暮春三月,江南多雨,雨后放晴,水汽蒸騰,這時,樹梢、山尖常有什么東西阻礙著人們的視線?在林梢,在山頭,經常看到怎樣的景色?煙。是的,散文中有"陽春假我以煙景"的句子,詞中有"平林漠漠煙如織"的話,這"煙"字是富于地域特色和季節特點的。試想,到了暮春三月,到處繁花似錦,到處煙籠霧鎖,這春之江南的景色,不是被詩人用兩個字說盡了嗎?
單說概括的好,還不足盡這詩的妙境,要透過景物看人的心情。送別地點在黃鶴樓,在江南;行人將去的地方是揚州,更是江南佳麗地。從煙花春色中送走故人,想到故人將去地的煙花春色,這時,送著、行者心情都是輕快的。更何況彼此都在風華正茂的盛年,都充滿了前路如花的預感。這一切決定了詩的基調是歡快。但是,故人分別,當然又不能全無悵惘之情,這種悵惘也只是淡淡的哀愁。
這種哀愁如煙似霧,薄薄地籠罩心頭,歡快中略見悵惘,這便是全詩的感情基調。
"孤帆遠影碧空盡",是一幅春江送行圖。
先可以發問:為什么說"孤帆"而不說"孤舟"?讓學生思考,然后引導學生想象出整個送行的畫面--三月晴天,天是碧藍碧藍的,水是碧藍碧藍的,船帆漸行漸遠漸小,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處。想一想,帆應該消失在水的盡頭,為什么偏說是天的邊上(碧空盡)?再引導學生想象:長江到中下游流速不十分快,從"西辭"到"碧空盡",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李白一直站在黃鶴樓上,憑欄遠望,那該望了多久啊!這友情多么深!
還可以問:這時,船上的孟浩然心情會怎樣?--他一定也會站在船頭,望著黃鶴樓頭。友情流蕩在兩人心上,就像江水流蕩在大江中,江水像根無心的彩帶,把兩顆心緊緊地連系在一起,目力有限,這友情的彩帶無窮,也永遠不會中斷。這樣,就引出了"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時千古名句,眼前所見,心中所感,凝聚于七個字中。所見,是空曠的原野,浩瀚的長江,以及送行者影之孤獨;所感,是希望滔滔江水帶去依依別情,陪送在朋友的小舟邊。這叫做"言有盡而意無窮。"
在《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古詩的教學中,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培養閱讀能力,必須從培養自學能力開始。我們切不可把學生看成是盛放知識的器皿,強行灌輸;必須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循循善誘,,啟發他們自己動手動腦,鍛煉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大紅大紫的藝人,他們都引來了不少人的向往與喜愛。當然,好奇心特強的我也不例外。想知道我崇拜的人是何許人也嗎?告訴你吧!他就是李白。
也許有人問,大紅大紫的藝人才是如今人氣指數最高的,你為何會喜歡那早以成為過去的名人呢?真是沒品味,然而我卻不這么認為。
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有詩仙之美稱。但是在我心中李白更是懂得良苦用心的好榜樣。他讓我知道從小就應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努力,進取,堅信: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用到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天天不停地磨,鐵杵雖然粗,但總有一天會磨成針的。就如讀書一樣,天下的好書很多,只要天天認真地讀,十年,二十年,總有一天會把所有看過的書融會貫通的。
李白在我心中已占有重大的地位,山壓不倒,風吹不掉,因為他的精神如一顆種子,早已在我心中生根發牙。然而我更崇拜李白的詩篇。
崇拜他那“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豪邁奔放,崇拜他那“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的奇妙意境;崇拜他那“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姜江水流”的清朗秀美。
我想:這就是我崇拜他的理由吧!
與經典同行
發展小學
四年(1)班
鄧明心
兒時,母親讓我閱讀經典;上幼兒園時,老師讓我背誦經典;上小學了,老師讓我學習經典。經典就像我的一個好朋友,從小就陪伴我長大。它讓我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它讓我知道要珍惜寶貴的時間,要熱愛我們的祖國;它使我明白怎樣做人,怎樣辦事。經典總是不停的提醒我、教育我,也一直陪伴我同行在成長的道路上。
經典就像一幅變化莫測的風水畫,帶我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使我的眼前立刻聳立了綠綠的、高高的廬山,美麗極了。經典還像一本歷史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的眼前又出現了這樣的情景:李白站在長江的岸邊,依依不舍地望著已經遠去的小舟。
我們為什么要讀經典?這個答案在廈門大學的教授易中天的話里就能找到:“歸根到底,就是因為能從經典中讀人、讀智慧、讀社會。于己于國,大有裨益!”讓我們親近經典書籍,與經典為友,與經典一起同行在成長的道路上吧!
三月,這個充滿著生機的月份又一次來到了人間。
小草悄悄地從地底下探出了小腦袋;花兒高興地咧開嘴笑了;小動物們也不在家里睡覺了,都蹦著跳著跑出來。大地上一切都生機勃勃。
孟浩然和李白這兩個好朋友在林蔭小路上手挽著手默默地走著,他們倆無心觀賞這美麗的景色。
不知不覺,李白和孟浩然來到了長江邊上。李白手端一杯酒,說:“兄臺,此去千山萬水,小弟敬兄臺一杯,為兄臺餞行。”孟浩然和離別一飲而盡。
李白拉著孟浩然的手說:“老兄,這次你去廣陵,路上一定要珍重。”孟浩然說:“放心吧,老弟,你也要多保重。”
在船家的催促下,孟浩然邁步向船上走去。船漸漸地遠去了,李白在岸上揮手:“兄臺,一路順風——”,“多保重——”孟浩然站在船頭也揮手道別。
李白眼看著那條孤零零的小船在茫茫長江之中消失了。
滔滔江水奔流而去,李白不禁隨口吟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說完,李白流下了眼淚。
我眼中的李白
東營靈芝教育培訓學校
七年級 孫福東
指導教師:李家嶺
在歷史長河中,一些杰出人物紛紛涌現,他們吸引來了很多人的向往與喜愛。當然,好奇心特強的我也不例外。想知道我崇拜的是何許人嗎?告訴你吧,他就是李白。
也許有人說,如今大紅大紫的藝人才是人氣指數最高的!你為何會喜歡過去的名人呢?真是沒品味。然而,我并不這么認為。
李白是我國著名的詩人,有“詩仙”的美稱。他在我心中,是個積極用心的好榜樣。他從小就志向遠大、勤奮好學、努力進取,始終堅信: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他終于創作出了不朽的詩篇,千古傳誦。
李白在我心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山壓不倒,風吹不掉,他的積極樂觀的精神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發芽。
我崇拜李白,崇拜他的每一首詩,崇拜他那“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的豪邁奔放;崇拜他那“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悠遠意境;崇拜他那“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清朗秀美。
我想這就是我崇拜他的理由吧!
中學生優秀白云飄飄網 (白云飄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