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七夕古詩詞

七夕古詩詞

時間:2023-05-29 17:40: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七夕古詩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古詩詞是中國歷史長河中深刻的印記,關于古詩詞名句有哪些呢?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詩詞好句,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詞好句1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李益《上汝州郡樓》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謝靈運《歲暮》

多事年年二月風,翦出鵝黃縷。——納蘭性德《卜算子·新柳》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憑觴靜憶去年秋,桐落故溪頭。——晏幾道《訴衷情·憑觴靜憶去年秋》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重重疊疊上瑤臺,幾度呼童掃不開。——蘇軾《花影》

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沁園春·長沙》

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李煜《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厓云樹,名娃金屋,殘霸宮城。——《八聲甘州·靈巖陪庾幕諸公游》

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劉長卿《別嚴士元》

古詩詞好句2誰使神州,百年陸沉,青氈未還?悵晨星殘月,北州豪杰。——陳人杰《沁園春·丁酉歲感事》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二》

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云房下九華。——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崔道融《西施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杜秋娘《金縷衣》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別云間》

千百年傳吾輩語,二三子系斯文脈。——劉克莊《滿江紅·和王實之韻送鄭伯昌》

人間歲月堂堂去。——辛棄疾《菩薩蠻·送曹君之莊所》

今年春淺臘侵年。——蘇軾《一叢花·今年春淺侵年》

客行隨處樂,不見度年年。——孟浩然《歲除夜會樂城張少府宅》

古詩詞好句3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遺臺何處是黃金?空闊已無千里志,馳驅枉抱百年心。——王鵬運《浣溪沙·題丁兵備丈畫馬》

少年自負凌云筆。——劉克莊《賀新郎·九日》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白居易《望月有感》

芳草年年惹恨幽。——石延年《燕歸梁·春愁》

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納蘭性德《滿庭芳·堠雪翻鴉》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羅隱《七夕

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老。——韋莊《菩薩蠻·洛陽城里春光好》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魚行潭樹下,猿掛島藤間。——孟浩然《萬山潭作》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古詩詞好句4故園書動經年絕,華發春唯滿鏡生。——崔涂《春夕》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竹馬踉蹡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無限傷心夕照中,故國凄涼,剩粉余紅。——夏完淳《一剪梅·詠柳》

嘆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吳潛《滿江紅·豫章滕王閣》

朱顏那有年年好,逞艷游、贏取如今。——韓疁《高陽臺·除夜》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蘇軾《守歲》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殷堯藩《端午日》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碧湖湖上柳陰陰,人影澄波浸,常記年時歡花飲。——楊果《小桃紅·碧湖湖上柳陰陰》

古詩詞好句5可惜當年,頓乖雨跡云蹤。——柳永《雪梅香·景蕭索》

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王安石《南鄉子·自古帝王州》

二年客東都,所歷厭機巧。——杜甫《贈李白》

孝廉因歲貢,懷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張參明經舉兼向涇州覲省》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王沂孫《齊天樂·蟬》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羅隱《西施》

凄涼寶劍篇,羈泊欲窮年。——李商隱《風雨》

怨別自驚千里外,論交卻憶十年時。——高適《東平別前衛縣李寀少府》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歐陽修《生查子·元夕》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

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鑾。——戚繼光《望闕臺》

第2篇

[關鍵詞]語文教學 傳統節日

從當今世界的教育趨勢來看,各國都很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在我國,語文教育回歸傳統的呼聲也日益高漲。近年來,一股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潮在全國范圍內展開,尤其是在肩負著培育下一代的大中學校園內。作為光榮的人民教師,身上肩負著將中華傳統文化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重任。在平時的教學與研究中,本人發現,從俗語、楹聯、詩詞曲賦、四書五經、傳統美德、民風民俗及語法等各種形式的中華傳統文化入手,與語文教學結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時間一長,師生均感“中華文化,妙不可言。”下面我談點粗淺的體會:

1 傳統節日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可近年來一些人為了趕時髦,過起了洋節日,傳統的節日卻忽略了。圣誕節各大商場張燈結彩,圣誕老人站在門口迎接各位顧客,門口的圣誕樹光彩奪目,商場里到處都是頭戴圣誕帽的售貨員……氣氛煞是熱烈。情人節大街上處處是大幅的標語,玫瑰賣的特別火爆……可我們的傳統節日春節、七夕節,卻顯得冷落了。

于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對學生說:“春節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你們知道有什么風俗嗎?”學生說:“家家戶戶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貼年畫、舞龍獅、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們互相慶賀,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等。”

我又引導學生說關于春節的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為了引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重視,我又告訴他們,我們的傳統節日還有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

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相關詩句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人們在這天的風俗是吃粽子、塞龍舟、插艾葉辟邪等。七夕節源自牛郎織女的傳說,人們常用“兩情若在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句詩來象征美好的愛情。中秋節人們觀月祭拜,寄托情懷,留下了許多思鄉的佳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等。

在上語文課時,我把這些傳統的節日穿去講,這些都是學生熟悉的事物,所以他們上的興趣盎然。既調動了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對傳統節日風俗的回顧,加強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印象。在語文課堂上學習傳統節日的同時,又穿插相應的古詩詞,加強了學生對傳統古詩詞的理解和應用,這樣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 俗語,古典文學知識在課堂上的滲透

八年級下冊語文課本中有《列夫?托爾斯泰》一文,本文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對托爾斯泰獨特的形貌特征的描寫。學完此課,我在做課堂總結時這樣說:“同學們,在如此平庸,甚至丑陋的容貌下,掩藏的是一顆為天下蒼生著想的崇高心靈。這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俗語,大家知道是什么嗎?一秒鐘后學生齊聲高答‘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在這節課的最后,我還設置了一個題目:“從書中的彩圖和文中的描寫可以看出,‘大胡子’是他臉部特征中給大家留下的最深印象,可以說他是個美髯公,其實我國的一些古典文學作品中,還有一些大名鼎鼎的美髯公,你們知道是誰嗎?因為是初中生,很多同學的閱讀量有限,大部分同學不知道這些古典文學知識,這時我再告訴他們有《三國演義》里的關羽,還有《水滸傳》里的朱仝。

3 古詩――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

3.1 愛國主義情感的滲透。愛國主義情感是傳統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例如:初中學生都會接觸到的這些名篇名句:“位悲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愛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到:“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望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發出了兼集天下蒼生的遠大理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了堅貞的民族氣節,慷慨悲壯,感人至深。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書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在今天仍有積極的教育意義。岳飛的《滿江紅》“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何等的氣勢,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王昌齡的《出塞》、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

第3篇

關鍵詞:馬嵬;趣讀;以詩譯詩

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是一首詠史詩,入選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教材必修3第七課。全詩共有四聯: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這首詩借“馬嵬驛兵變”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表達了作者對唐玄宗失政的痛心,也給了晚唐統治者以勤政的警醒。全詩句句對比,虛實結合;語氣升騰跌宕,極盡辛辣嘲諷。首聯模擬唐玄宗復雜的心理活動,海外尋妃的期待興奮與折回現實后的落寞凄涼形成強烈對比,道出了唐玄宗的無限惆悵與悲痛。頷聯中的“空聞”與“無復”形成對比,到處是士兵嘩變的喧鬧聲,安逸舒適的宮中生活已不復存在,我們仿佛可以體會到玄宗當時巨大的心理落差,昔盛今衰的感傷也隨之而來。頸聯把馬嵬劍撥弩張的兇險窘迫與李楊二人七夕賞月的幸福愜意做對比,兩種不同的人生境遇使唐玄宗痛苦不堪。尾聯把唐玄宗與普通百姓做對比,一代君王竟然連自己心愛的人都無法保護,還不如過著“織綺采桑”幸福生活的普通人。對比手法讓兩種人生境遇形成巨大反差,諷刺意味強烈,作品主旨也更加突出。此外,“海外九州”“雞人”等典故也使此詩含蓄典雅,給讀者留下許多想象的空間。

在古詩詞學習過程中,逐字逐句地串講會讓詩詞教W索然無味,也扼殺了學生的內在需要。引導學生用“趣讀”和“以詩譯詩”的方法在授課中收獲了許多趣味。我把教學流程設計成兩個版塊:趣讀、寫讀。

“趣讀”就是用有趣的方法讀,在讀的過程中會感到趣意盎然。把“趣讀”的方法用于課堂教學,從而可以實現“趣教”,化平淡為美妙,變無味為有味,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品味語言、體悟情感,體會到語言文字的妙處及學習語文的樂處[1]。第一遍讀準字音;第二遍讀出節奏;第三遍讀出情感。教師每一次都要提出具體要求,做相應的指導。沒有教師的示范和指導,誦讀就成了一種單純體現理念、渲染教學氛圍的手段,勞累辛苦卻收效甚微。

如何實現趣味朗讀呢?嘆詞是表達強烈情感的詞語,在誦讀中,適當地添加嘆詞可以讓讀者更加深入地體會浸潤在作品中的情感。全國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先生在教授蒲松齡的《狼》一文時,讓學生把表示驚恐的“啊”字插入文中。學生分析討論后認為“啊”字加在“一狼洞其中”一句的前面比較恰當。接下來學生反復品讀“啊”字的驚心動魄之感,讀起來歡欣雀躍,神采飛揚。在教授《赫爾墨斯與雕像者》時,讓學生在“赫拉的雕像值多少”一句前加上“哈哈哈”三個字,體會赫爾墨斯自命不凡的心態和神情。這樣的朗讀都讓學生興奮不已,在反復玩味中加深了對作品的理解。我借鑒余先生這種加嘆詞的方法,讓學生在頷聯“無復雞人報曉籌”前加一個嘆詞“唉”,提示學生拉長語音,讀出深深感嘆的味道,體會唐玄宗被困馬嵬時無奈的境遇;在尾聯“如何四紀為天子”前加上一個嘆詞“哼”,讀出一點兒譏諷之情。這兩個嘆詞讓本來謹嚴莊重的詩變得活潑起來,學生在誦讀中津津有味地體會著嘆詞背后的深意,感悟著作者的情感,整個誦讀環節妙趣橫生。

“寫讀”的環節是“以‘詩’譯詩”,就是用較為淺顯的詩句詮釋原詩的內容,把原詩中有些字解釋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擴展一下,力求押韻,寫下來就是“詩”了。余映潮先生在教授陸游的《游山西村》時,讓學生把原詩翻譯成現代詩:“不要笑臘月農家的一杯渾酒,豐年足夠的雞和豬把客人挽留。山窮水復前面好像沒有路,柳陰過后花色明艷山西村就在前頭……”[2]這樣的訓練形式讓學生深入理解了原詩內容,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就是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訓練。在“譯”詩前,我先讓學生了解“海外九州”“雞人”“盧家莫愁”三個典故,掌握五個詞語:“徒聞”“空聞”“宵柝”“四紀”“不及”。重點讓學生辨析理解“徒聞”和“空聞”兩個詞語,課下注釋說“徒聞”即“空聞”,指沒有根據的傳聞。這樣解釋首聯本無可辯駁,但容易使學生混淆首聯中“徒聞”與頷聯中“空聞”的意思。首聯中的“聞”為名詞“傳聞”,“徒”是形容詞“空,不切實際”的意思;頷聯中的“聞”是動詞“聽到,聽見”,“空”是副詞“只,僅僅”。這樣,從語義上說,“空聞”才能跟“無復”對仗起來,唐玄宗飽受顛沛流離生活的惶恐與落魄才能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典故的了解和詞語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積累知識,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

為降低教學難度,我給學生示范寫了首聯:“海外聽聞貴妃游,夢斷黃粱此生休……”要求學生依照范例續寫詩歌,寫出自己的理解,只要注重韻腳和基本的對仗就算完成任務。接下來學生們開始安靜地思考、寫作,五分鐘后展示自己的“成果”。有學生寫道:“只聽軍中鬧嘩變,再無宮人鳴更籌。當日禁軍停不前,可嘆七夕海誓盟。天子愛情守不得,不如農家盧莫愁”,設計這樣的訓練能讓學生興致盎然地投入到“寫”的活動中去,既把握了人物形象又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最后我帶著學生梳理詩歌思路,讓學生在大聲朗讀背誦中結束整堂課的學習。

注釋: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學語文教學主張[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第4篇

血液里擱置一堆你的特寫鏡頭

深邃的巷口

你用最年輕的經度與我牽手

雨夏剪掉裙角不識你的疏漏

我可憐的濕了幽夢的眼眸

伴著睡意在肆意地把孤星承受

你又不來黑夜哪兒走

秉燭的光影流瀉我等待的荒謬

野馬奔騰又何以把蒼徑看透

(二)

不歸的清晨解不開不念你的魔咒

流碎了的露水跟蹤了你的自由

那刻了疑問又少了名字的漏斗

一點一點同綠意的草原消瘦

我們的善良真是缺乏肉體的防守

還一色清樓

輸丟了幾回七夕的情惆

看上一幕封上忘卻的的溫柔

恰給歲月吞沒與你同行的方舟

(三)

你是高山我便險陡

你開蓮花我結蓮藕

你成地球我做光軸

你當獵人我當獵狗

你愿意看戲我扮演小丑

你喝粗茶我吃稀粥

你把酒喝我把煙抽

你視為糞土我陪伴腐臭

你我的生命早已成拋物線超越了天宙

(四)

在徒留干涸的山溝溝

那最原始的清澈被惑誘

再也測不準你任性的氣候

明明是左的星月偏偏風雨在右

多么遙遠的神話竟如此簡陋

仿佛富有的心計遇上了貧寒的小偷

一切的不可能和已注定隨波逐流

我要復制成驚濤再一聲長吼

你我的初初相知真只是一回夢游

(五)

我已經割除了軀體上的一塊肉

原本跟隨你懂你簇擁你的大陰謀

叫不滿足與不可為逐一解剖

你真的背棄我去做什么倭寇

寧愿貪戀一場沒有我的倒敘的戰斗

可怕的子彈足以把你我埋葬得深厚

高貴的神靈你可醒悟沒有長生的夜晝

放生一群暫時失去了理智的朋友

我們一定身體上全部的私仇

(六)

多了幾句癡心古詩詞看不夠

回到白樺林我們又失去了年幼

古堡里語言和音樂的節奏

王子和公主的密碼烏燕也無救

我該嫉妒你把我的心事化作烏有

不知多少秘密在解讀我的憂愁

孤獨者還停留在稻麥刪秋

路燈之下多了幾疊縮影同往事相投

我實不該簽署這六章被遺棄的破舊

(七)

聽不習慣你的異常我很快成野獸

進了你房間我把瘋狂大減折扣

誰說我的堅定沒有市場出售

窗外的夜和你安靜的聲音完成了我的顫抖

是不是等待你的眼睛太難回首

是不是預備將我的心長期禁囚

你要離開世界我把你的信息頻繁地保留

你遠走的翅膀在忽冷忽熱地盤問四周

疼愛你的表情真免不開黑色欠揍

(八)

北風吹開我的大褂衣袖

個人的旅行真的遠離了綠洲

還會不會經過我不善言語的西歐

看那傳統的莫名的斗牛

在沒有愈合你傳染的毒痘

永恒的健康符號在天國里查搜

我是粘貼了你的氣息才做了真誠的玩偶

游戲玩不起信念只好給信筒回收

休管它多年以前或者多年以

(九)

逃避不起與你人間的邂逅

你投奔了桑葉我做了蠶豆

我們不再依靠世俗的規則抱抱摟摟

縱使你的挑剔我再怎么未雨綢繆

你仍然一聲不吭的飛向了海鷗

多么荒誕的泄露

也不曾局促你的步伐不眠不朽

第5篇

“游子思鄉”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重要題材之一,這類詩詞作品中一個經常出現的意象便是月亮,所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似乎在詩人眼中,故鄉的月亮要更加皎潔、明亮。客觀而言,雖然自然氣象變化萬千,故鄉的月與他鄉的月,并無本質區別,“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同的是看月亮的心境,即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先接觸的這類詩作是李白的《靜夜思》,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類似作品還會遇到更多。本文將以《泊船瓜洲》一詩為例,試圖通過引領學生解讀詩詞大意及詩詞背后的故事,探討明月這一意象在思鄉懷人詩作中的運用。

二、《泊船瓜洲》詩作分析

1.引導學生了解詩詞大意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本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了寫作地點及寫作背景。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是詩人憑欄遠望看到的情景,站在瓜洲古渡口,放眼向長江對岸望去,看到了京口與腳下的瓜洲離得這么近,僅有一水之隔。由此詩人聯想到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鐘山與瓜洲對岸的京口也只隔著幾層山,這樣的描述,無論從視覺上還是感官上都拉近了瓜洲與家鄉的距離,也暗示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傳達了離家那么近而不能回家的遺憾與無奈。第三句又返回來寫景,“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已是草長鳶飛的季節,而游子卻要在外漂泊,以春天欣欣向榮的“樂”景襯托自己不能還家的“哀”情,讀來更覺凄涼。最后終于忍不住問出“明月何時照我還”,深切傳達了作者期待回鄉的愿望。

教學時,教師可以重點講解詩中的生字,以及在用法上與平時有異的字,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口述詩句大意,不必苛求學生的表達一致,只要順理成章,基本意思正確即可。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2.讓學生了解《泊船瓜洲》的創作背景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教師要向學生介紹其創作背景。王安石寫下《泊船瓜洲》的時候,已過天命之年,此次再次被任用為相,本不想出任,然而推辭未被獲準,只能無奈就職,這首詩就寫于進京復職的路上。船到瓜洲,正是春回大地的時節,他知道自己不會改變堅定變法的決心,勢必會再次觸及統治階級的切身利益,因此對自己未來的官宦生涯并不樂觀。對于安土重遷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當一個人成功發達的時候渴望衣錦還鄉,將自己的聞達傳遞給鄉鄰。同樣,當一個人遇到逆境之時,也越發希望回到家鄉,h離世俗紛擾。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王安石曾在南京久居,對鐘山感情很深,已將其視作自己的“第二故鄉”,因而當作者明知宦途顛簸之時便期望可以回到故鄉,在詩中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慨。

3.讓學生領會“綠”字的傳神運用

“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用得非常傳神,被后人交口稱贊,充分顯示了王安石的煉字功夫。這種煉字在很多古詩詞中都曾出現過,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給學生講作者對這個字反復推敲的故事。據說,王安石曾經對這個字進行了多次修改,“到”“過”“入”“滿”等都被作者了,最后選定了“綠”字。后人分析,這些字也能表現春天的來臨,但卻不能展現出春風吹過江南風物的變化,而“綠”字則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風拂過,千里江岸到處欣欣向榮的風景變化。教師還可以由此再延伸到“推敲”典故的由來。詩人賈島對一句五言詩中到底是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拿不定主意,反復思考,不斷琢磨,比劃著推和敲的動作,還向韓愈請教,最后便有了經典名句“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這樣的講解不僅能夠增強詩詞的趣味性,還可以借此教導學生在寫作時挑選更適合的詞,逐漸養成錘煉語言的習慣。

三、月是故鄉明――探討明月的作用

對于故鄉的印象,大多數人都停留在年少時期,青梅竹馬的玩伴,無憂無慮的童年,或者“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情懷,這些往事同“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的他鄉奔波漂泊相比,更加讓人覺得故鄉的美好。此外,故鄉也不只是一個地方,還是家與家人的代表符號,慈母與妻兒都是詩人內心深處的牽掛。在儒家思想“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教育下長大的古人們,當被迫背井離鄉而不知歸期的時候,對家鄉的思念就帶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很多人會選擇以詩詞的形式抒發思鄉懷人的感情。

對成長于信息時代的學生們來說,連書信都已經很少用到,更多地是用電話、網絡與他人聯絡,即使與親人朋友相隔萬里,也能隨時隨地聯系,讓他們理解古人通訊的困難,以及一別便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的心情,是有些難度的。因此教師需要創設一定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如請學生想象一下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電腦、沒有基于衛星與互聯網的快捷通訊方式,相隔兩地的人要怎樣才能互通消息呢?如果現在迫切地想對家人說的話,要隔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被家人收到,自己的心情又會如何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用什么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感情呢?這樣就可以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問題:月亮為什么會經常出現在思鄉的詩句中呢?

第6篇

本人根據多年從事高中地理教學的經驗,認為培養高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必須從以下做起:

一、教師要凸顯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學內容靠教師去駕馭,學生的學情靠教師去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靠教師去激發,教師作用的發揮是學生學習興趣形成與發展的主要條件。因此,教師本人的思想、情感、學識、能力素質包括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的意識是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培養的內在根據。尤其是地理學科的特殊性,地理教師除了淵博的知識外,還要求地理教師能夠根據學科特點,苦練地理教學基本功,具有課上嫻熟繪制地理板圖、板畫的能力,并有出色的板書基本功。

教師要從儀表、教態上做學生的引領者。課堂上,教師的舉手投足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地理教師更要帶著對世界、對祖國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熱愛神采奕奕地進行教學,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長期的感染能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師生人格是平等的。在教學過程中,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是教師就比學生高人一等,學生敢于接近我,也愿意向我交流每一節課的得失,人格的平等為我及時調整課堂思路,查漏補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與學生交朋友。在課余時間,我深入到學生之中去,聊聊他們最感興趣的地理及其他話題,學生和我的朋友關系變成了對我課堂教學的理解和接受,甚至喜歡,大大增強了課堂學習的效果。在生活上關心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平時做學生的貼心人。比如,在冬天,看到有的學生感冒了,上課就囑咐學生要加強鍛煉,注意保暖,感冒了及時吃藥;夏天,囑咐走讀生不要到河里、水庫邊玩耍、洗澡,珍惜生命的可貴。話雖不多,學生們也會將老師的關心變為學習的動力。

三、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

教師可以利用富有激情的引言進行教學。比如在講長江時,教師可利用優美的《長江之歌》進行教學。教師可利用直觀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地理課堂上,我常常利用課本插圖、插畫一邊講解,一邊板畫進行教學,可使學生迅速感知事物的形成及演化過程;有些地方,課本沒有圖畫,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適當添加進行教學,如地方時、區時的計算;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的陰影剖面圖等,從而補充地理課本缺少圖畫的不足;還要充分運用地理投影圖片、地理音像課件等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古詩詞、地理俗語、諺語、歌謠進行教學。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立冬不砍菜,必定要受害”等,以及二十四節氣歌等進行教學。教師還可以利用地理因果關系誘發興趣。如,為什么一天中午后兩點左右氣溫最高,天亮前后氣溫最低?為什么一年中陸地上最熱的月份是七月,而不是太陽輻射最強的六月?

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地理時事熱點進行興趣誘導。如,根據日本地震誘發海嘯,造成核電站被破壞等事實,分析日本多地震的成因,分析日本充分利用核電的原因,以及今后我國在發展核電方面應注意的問題。

四、充分利用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進行興趣培養

第7篇

蟋蟀,無脊椎動物,昆蟲綱,直翅目,蟋蟀科,多為黃褐色至黑褐色,頭圓,胸寬,觸角細長。該昆蟲之名除蟋蟀外,還有、吟、蛩(吟蛩、寒蛩、斗蛩)、促織、趣織(趨織)、蜻}、^孫等,俗名也稱蛐蛐兒。古往今來,世人對蟋蟀似乎有著獨特的情感寄托,它總是和我們的生活有著萬縷千絲的關系,在蟋蟀的身上融入了無數文人的文化情懷。

一、 蟋蟀――從自然界中的昆蟲走向審美意象

“蟋蟀”最早出現在《詩經?豳風?七月》中,“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這段文字著重寫昆蟲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由蟋蟀依人寫到寒之將至,先民們從昆蟲的活動中感知季節、安排農事。但詩歌本身是反映奴隸受貴族壓迫,雖終歲辛勞,卻依然饑寒交迫。“蟋蟀”在這里沒有什么特殊含義,只是人們自然生活場景的組成部分,并沒有豐富的文學內涵。

《詩經?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蟋蟀在堂,歲聿其逝。……蟋蟀在堂,役車其休。”詩中以蟋蟀起興,感嘆歲月飛逝,而時光易逝的感慨則來自于蟋蟀自野入堂這一自然現象。如此,蟋蟀這一隨季節出沒的昆蟲便被賦予了人文色彩。

蟋蟀文學內涵的產生,與《詩經?唐風?蟋蟀》有關,但更明顯地體現在宋玉的作品《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作品中,秋天的蕭瑟景象與失意貧士的悲涼內心交織在一起,伴隨著幽靜的深夜中哀婉的鳴叫聲,越發顯得孤單凄涼,自此,蟋蟀的悲秋文化內涵在文學作品中形成了一個長期傳統。蟋蟀鳴而天下知秋,“悲秋”現象使得古代吟頌蟋蟀的詩人大多無法擺脫這一審美移情心理。

“蟋蟀”在《古詩十九首》中出現時內涵就豐富得多了。《明月皎夜光》之七“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良無盤石固,虛名復何益。”詩文中的“促織”指的就是蟋蟀。詩歌以悲秋起興,從美好夜景中,抒寫客中獨步的憂傷,那“美好”也會變得“凄涼”。這個起興和下文相聯系,蟋蟀成為全詩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已經是一個意蘊豐富的意象。《東城高且長》之十二“東城高且長,逶迤自相屬。……晨風懷苦心,蟋蟀傷局促。……馳情整巾帶,沉吟聊躑躅。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詩人在作品中寫到“轉眼一年又過去了!在悵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聽那天地間的鳥囀蟲鳴,也會讓人苦悶。鷙鳥在風中苦澀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臨而傷心哀鳴。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時光流逝。與其處處自我約束,等到遲暮之際再悲鳴哀嘆。何不早些滌除煩憂,放開情懷,去尋求生活的樂趣呢!”在這里“蟋蟀”的感彩更鮮明,它會“傷局促”,成為了凝聚詩人感情的意象,具有審美價值。

后世的詩詞中,蟋蟀的形象更是頻頻出現,成為蘊含深遠的文化意象。西晉文士潘岳的《秋興賦》、唐代李白的《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賈島的《客思》、杜甫的《寢夜》、宋代王安石的《西風》、李清照的《行香子?七夕》、楊萬里的《放促織賦》、清人納蘭性德的《虞美人》中,都有蟋蟀的身影,茲不贅述。

二、 古詩詞中蟋蟀的文化意象內涵

蟋蟀意象對后世的文學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其延展的過程中更趨豐富化,定型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悲秋之情。寒風乍起之時,聲聲哀鳴的蟋蟀更容易使人陷入莫名的悲傷中。楚人宋玉《九辯》中“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是蟋蟀悲秋的較早體現,失意的文人獨在異鄉為異客,在小蟲的哀鳴聲中,更顯悲涼。西晉文學家潘岳在《秋興賦》中亦有“熠耀粲于階闥兮,蟋蟀鳴乎軒屏”的詩句,閃亮的螢火蟲和哀鳴的蟋蟀共同構成秋夜的畫面。到唐代以后這類作品尤其增多,張隨《蟋蟀鳴西堂賦》:“歲云秋矣,秋亦暮止。西堂寂聽之時,蟋蟀寒吟之始。紛稍稍以驚節,洞閡院岫。”詩人先寫隨著秋季的到來,蟋蟀開始鳴叫起來,到處充滿它們連續不斷的鳴聲。緊接著就以蟋蟀的鳴聲為由頭,過渡到悲愁與感嘆:“若夫八月在宇,三秋及門,清韻晝動,哀音夜繁。潘生感而增思,宋玉傷而斷魂。”

蟋蟀并沒有感情,不懂喜怒哀樂,鳴叫是它的自然屬性。只是夏去秋來,黃葉隨著寒風落地,蟋蟀們的鳴聲四起,總會引起多愁善感的人們的無限憂思。蟋蟀的這種感人力量,既來自于與之o密相連的季節秋天,也與蟋蟀本身有一定關系。早秋的蟋蟀,叫聲清澈嘹亮,能給人以美感。但到了晚秋,蟋蟀時斷時續,略帶顫音的鳴聲,變得有氣無力,給人如泣如訴的感覺,難免讓人思緒萬千。

2、生命之憂。“蟋蟀”意象具有濃烈的生命意識,這在《詩經?唐風?蟋蟀》中已經凸顯,這一內涵為后世作品所繼承,成為蟋蟀意象的又一主流內涵。王令的《和人促織》更側重對年華的更迭之悲。“秋蟲何爾亦匆匆,何處人心與爾同。夢枕幾年懸客淚,曉窗殘月破西風。人思絕漠冰霜早,婦嘆窮閻杼柚空。更有孤砧共岑寂,平明華發滿青銅。”再如王安石的《西風》:“少年不知秋,喜聞西風生。老大多感傷,畏此蟋蟀鳴。況乃舍親友,抱病獨遠行。中夜臥不周,惻惻感我情。”蟋蟀的鳴聲更易觸動老人敏感的神經。

3、思鄉之苦。獨在異鄉為異客,蟋蟀鳴叫最易喚起秋季寒夜游子的思鄉情緒。唐代詩人賈島的《客思》是一首聽覺、視覺和心理感受俱全的悲秋思鄉之作:“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 獨言獨語月明里,驚覺眠童與宿禽。”再如宋代楊萬里的《蛩聲》:“山行我已厭征塵,夜語誰能伴老身。桑有暗蛩同店宿,被渠告訴卻愁人。”旅途漫漫,長夜難耐,本想以蟋蟀為伴,怎奈蟋蟀的哀鳴更添愁腸。

蟋蟀是鄉愁的化身,直到今天,蟋蟀鳴聲所引起的鄉愁依然縈繞在詩人的作品中。被詩歌界譽為“詩魔”的現代臺灣詩人洛夫曾做《蟋蟀之歌》,在蟋蟀的鳴叫中,詩人夢游到了家鄉的萬水千山,把濃烈的鄉愁凝注筆端。流沙河的一首《就是那一只蟋蟀》更是激起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共鳴。

4、故國之思。相比游子個人的思鄉之情,吟蛩也能抒發對故國遠土的懷念。例如杜甫的《寢夜》:“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露華驚弊褐,燈影掛塵冠。故國初離夢,前溪更下灘。紛紛毫發事,多少宦游難。”家遠身孤,白首無成還宦游在外,獨處在天冷水寒的秋夜,聽著蟋蟀的哀鳴,感概著歸家的愿望在日復一日的等待中漸行漸遠,昔日的報國熱情也日益減退。在這里,個人的思鄉之情上升到了家國的抱負和情懷。同理的還有岳飛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昨天夜里蟋蟀一直鳴叫不停,使作者從金戈鐵馬對抗金兵的夢中驚醒,因夢見戰場戰事而憂國憂民再無睡意,獨自在臺階前徘徊。當時作者主張抗金,收復失地,但是朝野上下一片議和聲,使作者陷入孤掌難鳴的處境,不禁擔憂起國家的未來和命運,心情沉重。

5、相思之愁。在思婦題材的古典詩文中,一般離不開對蟋蟀的吟鳴。比如敦煌曲子詞《菩薩蠻》中“香銷羅幌堪魂斷,唯聞蟋蟀吟相伴。每歲送寒衣,到頭歸不歸?千行欹枕淚,恨別添憔悴。羅帶舊同心,不曾看至今。”征人思婦的相思之苦,躍然紙上。再如南宋湯惠休《秋風》:“秋風裊裊入曲房,羅帳含月思心傷。蟋蟀夜鳴斷人腸,長夜思君心飛揚。他人相思君相忘,錦衾瑤席為誰芳。”秋風蕭瑟,蟋蟀在堂,聲聲哀鳴不禁勾起了思婦的相思之情。類似的還有清代詩人納蘭性德的《虞美人》:“銀床淅瀝青梧老,苑矍矧松ā2上閾寫蹙連錢,拾得翠翹何恨不能言。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燈和月就花陰,已是十年蹤跡十年心。”在井闌、庭樹、落葉之外,又添了蟲鳴,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現眼前。秋蟲聲聲,芳草小徑幽幽,伊人的芳蹤已失,再也喚不回。輕吟之下,獨守空房的思婦會想起遠在他鄉的丈夫而倍感孤獨,失戀的男女也會因憶起往日的美好時光而愈益傷悲。

6、友情之和。送別知己,遙思故人,賦詩一首是文人間最好的情感寄托。蟋蟀悲秋與友情唱和也因詩歌緊緊聯系在一起。劉禹錫的《秋夕不寐寄樂天》便是將自己的心事傾訴與遠在他鄉的白居易:“洞戶夜簾卷,華堂秋簟清。螢飛過池影,蛩思繞階聲。老枕知將雨,高窗報欲明。何人諳此景,遠問白先生。”深秋之夜,門簾暗卷,廳堂冷清,只有孤獨的螢火蟲零星地泛著點白光,屋前臺階下吟蛩聲聲傾訴著哀思,秋雨將至,整夜倚窗無眠,此情此景只有白先生能明白。詩人以此來表達二人的同心相知,心有靈犀。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菩薩蠻?和夏中玉》也是詩人少有的抒寫友情的詩作。“與君欲赴西樓約。西樓風急征衫薄。且莫上蘭舟。怕人清淚流。臨風橫玉管。聲散江天滿。一夜旅中愁。蛩吟不忍休。”詞的上片交代了此詞的寫作背景,西樓、急風、薄衫、蘭舟這些物象都傳達出離別之意,作者因擔心自己的牽掛不舍和擔憂之情會增添友人的傷悲,只是臨風吹簫,將自己的離愁別緒寄托在漫天的簫聲中,旅夜無眠,唯有吟蛩長鳴為伴。

需要注意的是,蟋蟀的種種內涵常常相互交織出現,如悲秋之情常與思鄉之苦、生命之憂結合在一起,思鄉的羈旅之愁又會延伸到故國之思等等,這是由中國古代詩歌意象的不確定性和象征性特征決定的。

三、 考題鏈接

(2014?山東桓_二中4月檢測試題)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后面的題目。(8分)

秋思寄子由

黃庭堅

黃落山川知晚秋,小蟲催女獻功裘。

老松閱世臥云壑,挽著滄江無萬牛②。

【注】①元豐四年(1081),詩人任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令,很不得意。這時蘇子由(蘇轍)被貶在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為監鹽酒稅,兩人相距不遠。詩人因秋而思,觸景生情,有慰勉蘇子由之意。②“挽著滄江無萬牛”意為“志甚堅,難以動搖”。

(1)第二句中“催”字用得十分傳神,說說這樣寫的好處。(4分)

(2)在黃庭堅的詩中經常出現“歲寒三友”的形象,結合全詩,賞析本詩中“老松”的形象。(4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邛崃市| 黄龙县| 安宁市| 吕梁市| 六安市| 牡丹江市| 东源县| 阿勒泰市| 开化县| 江油市| 元阳县| 林芝县| 巧家县| 晋宁县| 封丘县| 京山县| 崇仁县| 乌拉特后旗| 阳江市| 南乐县| 乌审旗| 迁西县| 册亨县| 东莞市| 稷山县| 元阳县| 盐城市| 卓资县| 铜梁县| 郑州市| 五峰| 万山特区| 许昌市| 甘德县| 永顺县| 巴林右旗| 关岭| 田东县| 锦州市| 筠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