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狼的俗語

關于狼的俗語

時間:2023-05-29 17:39:5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狼的俗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狼的俗語

第1篇

二郎神的天犬惡狗一條,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狗的俗語,歡迎大家閱讀!

狗的俗語1打狗看主人 勢利眼

哈巴狗搖尾巴 獻殷勤

打斷脊梁骨的癩皮狗 腰桿子不硬

狗咬穿爛的,人舔穿好的。

人愛富的,狗咬窮的。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 蔫了

黃狗偷食打黑狗 冤枉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狗熊戴手表 假裝體面

狗臉不長毛 翻臉不認人

哈巴狗掀門簾 突出一張嘴

狗的俗語2犬牙交錯 犬馬齒索 犬兔俱斃 犬牙盤石 犬牙相制 犬馬之報 雞飛狗跳

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

瘋狗咬刺猥 無處下口

豹子借豬狗借骨 有去無回

得了狂犬病的惡狗 正在風(瘋)頭上

哈巴狗坐轎 抬舉畜牲;不識抬舉

惡狼和瘋狗作伴 脾氣相投

蒼蠅嘴巴狗鼻子 真靈;靈的很

臭狗舍不得臭屎坑 本性難移

狗吃豬腸 撒扯不清

雞犬不寧 雞鳴狗盜 聲色狗馬 豬狗不如 蠅營狗茍 鼠竊狗盜 犬馬之勞

肉包子扔狗,有去無回

狗的俗語3狗急跳墻。

虎落平陽被犬欺。

布丁太多噎死狗。

丟了家鄉口,不如守家狗。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丑。

冬忌生魚,夏忌狗肉。

棒丟狗咬人,貓走鼠伸腰。

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狗啃骨頭,津津有味。

瘋狗的尾巴,翹不起來。

悶頭狗,暗下口。

狗的俗語4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

好狗不跳,好貓不叫。

狗窩里藏不住香腸。

狗搖尾巴,是為面包而來。

遠處就叫的狗,不會近身來咬人。

來道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狗不嫌家貧,兒不嫌娘丑。

惶惶如喪家之犬,急如漏網之魚

掛羊頭賣狗肉

狗的俗語5狗戴禮帽 假裝文明人

關門打狗 兔死狗烹 狂犬吠日

哈巴狗跟 親的不是地方(比喻場合不對)

好狗不咬雞,好漢不打妻。

黃狗頭上出角 盡出洋(羊)相

瘋狗的脾氣 見人就咬;亂咬人

逗貓惹狗 無事生非

脆瓜打狗 零碎

狐貍和狗拜把子(朋友結為異姓兄弟) 狐群狗黨

黃狗當馬騎 亂來

第2篇

天地間萬物皆可入戲,作為動物世界中以溫順著稱的羊兒,當然也是戲苑的座上賓。

先說說戲名中的羊吧,《羊肚記》是元雜劇家關漢卿著名悲劇《竇娥冤》的別名;《洪羊洞》是關于楊家將的傳統劇目,是京劇名伶譚鑫培的代表作;《牧羊圈》也是傳統劇目,京劇名旦程硯秋將其易名《朱痕記》,風靡劇壇;《蘇武牧羊》源自傳奇《牧羊記》,寫漢朝蘇武在匈奴持節牧羊十九年堅持民族氣節的故事,是京劇名須生馬連良的拿手戲。

再說戲曲唱詞中的羊,那更是俯拾皆是。如黃梅戲《女駙馬》中的“手提羊毫喜洋洋”,以“羊毫”借代毛筆;京劇《奇襲白虎團》中的“狼披羊皮總是狼”中的“羊皮”,則是“假象”的代名詞;滬劇《借黃糠》中的“羊吃干枯沒奈何”,《孤島血淚》中的“身不由己似羔羊”,《滴血芙蓉》中“羊落虎口遭蹂躪”,皆借羊的馴服,比喻弱者。此外,“掛羊頭,賣狗肉”、“羊毛出在羊身上”、“羊嘴里無草空嚼舌”等俚言俗語也經常出現在戲詞里,雅俗共賞。

當然,見諸最多的當推作為道具活躍于舞臺上的羊,其表現形式多姿多彩。或借鑒以鞭代羊的虛擬手法刻劃,如越劇《柳毅傳書》中的龍女三娘于涇水濱牧羊;京劇《蘇武牧羊》中蘇武于匈奴牧羊,舞臺上并無羊,但演員通過一桿羊鞭,配合富有生活氣息的身段,仿佛羊兒活躍在舞臺一般。或以“咩咩”的羊叫聲表示,如浙江溫州的甌劇《東海小哨兵》、福建閩劇《武夷山下》中的羊,則是在幕后配上羊叫聲的音響,讓劇中的人物在此氛圍中載歌載舞,竟然達到了呼之出羊的境地。至于內蒙古京劇團《草原英雄小姐妹》,還通過優美抒情的唱詞,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可愛的羊兒,又通過蒙族舞蹈語匯,再現暴風雪中東奔西突的羊群,氣勢恢宏,煞是好看。

戲曲舞臺上的羊兒千姿百態,但歸根結底是為塑造人物形象服務的。《柳毅傳書》若無羊的襯托,怎能體現堂堂龍女遭人踐踏的形象,又怎能體現柳毅仗義傳書、助人為樂的秉性?而《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羊群,巧妙突出了龍梅、玉榮為集體敢與風雪比高低的紅梅品格;《武夷山下》的羊,烘托出張高堅心堅志剛,敢與邪惡較量的精神;《蘇武牧羊》中的羊,方顯出蘇武十九年忍辱負重的崇高民族氣節。■

第3篇

關鍵詞:Sapir-Whorf假說;語言;文化;思維

一、Sapir-Whorf假說

Sapir認為在語言和文化之間有某種關聯,而且能表明這種關聯的證據體現在詞匯上。他的學生Whorf繼續發展了這個理論,并從語法系統角度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這個理論。但后來的學者并不能完全認同這個理論。隨之,關于Sapir-Whorf假說的強假設和弱假設應運而生。Sapir-Whorf假說的強假設強調的是語言對思維模式的塑造起著決定性作用;弱假設是語言、文化和思維之間的關聯。

二、從成語角度看文化對語言的影響

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為成語。它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的一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它有著固定的結構、固定的形式以及固定的意義,可以單獨成句。中國成語,一般有如下幾種形成方式:其一,來源于神話寓言,如女媧補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等;其二,來源于歷史故事,如三顧茅廬、程門立雪、負荊請罪等;其三,來源于古籍,如力挽狂瀾、上行下效、瓜田李下等;其四,來源于民俗語,如千夫所指、狼子野心等。總而言之,中國成語依托于中國的特定文化才得以發揚光大。

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狗雖然是人類忠實的伙伴,但狗的形象很不雅觀,所以在中國成語當中,狗常常會含有貶義,如狗急跳墻,狗膽包天,狗仗人勢等;而在英語語言文化中,這三個成語對應的表達方式則是:Even a worm will turn; monstrous audacity; be a bully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a powerful people。而造成這兩種語言在語義上不對等的原因是,這兩種語言文化差異之下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在英美文化環境當中,狗不僅幫助人們狩獵,也幫助人們看家護院,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好伙伴。故與狗相關的俗語大多表示褒義,如love me, love my dog; as faithful as a dog。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正如歌中所唱:“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中國。”成語中,與龍相關的成語多為褒義,如生活虎。而在英美語言文化當中,其對應的翻譯則為:full of vim and vigor; 而且,在西方文化當中,dragon指強大和邪惡的生物。而在《新約》中,dragon是撒旦的化身。除此之外,與dragon相關的詞或短語也多表示不好的事情,如sow dragon’s teeth就來源于希臘神話,表示挑起紛爭,播下反面的種子。文化對語言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三、語言是文化的輸出,也會阻礙人的思維

語言作為社會群體或個體之間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一種輸出,是經過幾千年的沉淀,人們所約定俗成的表達觀念的符號。語言是人類文化和思維的體現,但往往這種固化的表達觀念的符號也會阻礙人類的思維,導致人們做出錯誤的決斷。

例如,有一個關于明朝書法家祝枝山的小故事,講的是由于語言的歧義而產生的誤會。有一天,一個姓錢的大財主求祝枝山寫副春聯,他毫不猶豫地答應下來。到了錢大財主家,他大筆一揮,為大門、二門寫了如下春聯: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此地安能居住。讀罷,財主非常生氣,認為是祝枝山捉弄、詛咒他。后來,祝枝山把這副春聯重新讀了一遍,財主才大笑原諒他。原來,這副春聯應該適當斷句,以避免語言歧義的產生:明日逢春好/不晦氣終年倒運少/有余財此地安/能居住。由此可見,語言在傳遞信息、輸出文化的過程中,依托的是雙方對語言符號信息的理解。但是,當語言負載的信息超過其原有的符號信息時,就會產生誤解。語言對思維的阻礙由此則可見一斑。

四、文化對思維的影響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五行中的火和八卦中的離卦對應的都是紅色,紅色是喜慶熱情的顏色。在傳統中國婚禮當中,新娘和新郎都著紅色衣裝,婚禮現場也多以紅色裝扮。相對而言,白色在漢民族文化當中,則關聯著死亡和喪事,因此,在婚禮上穿白色被人們認為是不吉利的,中國人常常說的“紅白喜事”正是對此種象征的表達。在西方卻恰恰相反,人們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在婚禮上人們多著白色服飾。但是,在現代,隨著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傳播,中國人也開始在婚禮上使用白色婚紗和白色手捧花。由此可知,文化的傳播會直接影響人的思維方式,轉變人們固有的觀念。

第4篇

[關鍵詞]隱喻 翻譯策略 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4-0059-01

一、隱喻的概念

英文典故中曾有過“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的故事,由此演變為英語俗語中的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殺雞取卵)。這種使語言生動的修辭手段或者是正常語言規則的偏離叫做隱喻。傳統修辭學認為,隱喻是種語言現象,是不同類事物間的比較。認知語言學則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現象,而且是思維現象,是用甲事物來理解或解釋乙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段。現代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存在于語言中,還存在于思維中,隱喻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

二、隱喻翻譯的相關理論依據

關于隱喻翻譯的理論依據至今還無定論。較有說服力的一個是著名翻譯理論家奈達從功能對等角度所闡述的:翻譯是用譯語進行復制原語信息或最貼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首先是意義,其次是文體。奈達的定義涉及到三點:1.說明翻譯的目的是傳遞信息;2.暗示原文和譯文只能做到相對的對等;3.考慮了譯文的可接受性。他還提出了動態對等的概念,即功能對等的翻譯觀至今仍對文化翻譯和隱喻翻譯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因而翻譯不僅是翻譯語言,更是一種跨文化語際間的交際活動。而源于不同文化的隱喻勢必會帶有原語的文化烙印,因此隱喻的翻譯必須將兩種文化密切聯系。

三、英漢隱喻翻譯中的文化內涵比較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英漢語中許多詞匯都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隱喻是英漢語中的普遍語言現象,英漢語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基礎,因而在隱喻使用上也有較大差異。為了通過翻譯有效地傳遞隱喻中的文化信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意識到英漢語中隱喻的重合方面,還應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內涵和思維方式。

(一)英漢隱喻翻譯的共性

英漢語中的隱喻在表達方式上有很多重合,例如桌腿、椅腿、床腿、山頭、山腳、山腰、山脊等。再如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著羊皮的狼),busy as a bee(忙的象蜜蜂),a tooth for a tooth(以牙還牙)等。當然由于各種因素英漢隱喻的差異性也很突出,如比喻花錢浪費時,漢語用“揮金如土”,而英語則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表示怯懦時,中國人用膽小如鼠,西方人則用as timid as a rabbit等。

(二)英漢隱喻翻譯的個性

首先,每個國家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可能會反映在隱喻中。例如,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中的西風象征著打破舊事物,帶來新事物的革命力量。這是因為在英國,西風是從大西洋上吹來的暖風。雪萊謳歌了預示著革命風暴即將到來的西風,表現了他對人類美好未來的樂觀態度。而中國詩人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當中的西風卻表達了悲涼的情緒。漢語中的風指秋風,感覺是寒冷的,因此西風經常用來隱喻悲涼的意境和心緒。

其次,隱喻也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習俗。不同民族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價值理念等等。例如中國人習慣于用牛耕作,漢語中很多用“牛”構成的隱喻,例如:吹牛(talk horse),孺子牛(a willing horse),健壯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而英國人則更多地使用馬來耕作,英語中與horse有關的表達法如horse sense(基本常識),to be on one’s high horse(趾高氣揚),to flog a dead horse(白費功夫),to eat like a horse(狼吞虎咽)。再比如狗是西方人的寵物和朋友,于是便有a lucky dog(幸運兒),top dog(身居要職的人)這樣的褒義詞。但在中國,人們總覺得狗骯臟齷齪,因此才有了“走狗”“狗膽包天”“狼心狗肺”這些罵人話。

第三,歷史典故凝聚著各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隱喻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表達相同意思時,中西方人聯想到的典故是不同的。比如說某人慘遭失敗,中國人會借用《三國演義》中的“敗走麥城”,英美人則聯想到拿破侖的‘meet a Waterloo’(滑鐵盧之戰);說到無憂無慮的地方,中國人會想起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而英美人向往的則是《圣經》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園)。

最后,在隱喻中也會體現。英漢語中有大量與有關的習語。在中國,佛教和道教是主要的宗教,許多人相信有“佛主”左右著世間一切,與此有關的習語很多,如“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等。在英美國家,人們信奉基督教,《圣經》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都演變成了英語的固定詞匯或表達,并廣泛地運用于隱喻之中。相關的習語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獄去)這樣的詛咒。

四、結語

隱喻是思維方式和認知過程的體現,英漢中隱喻的特點決定了它們的表達方式必然受制于各自的歷史、文化、風俗、宗教等。總之,在處理英漢隱喻互譯中存在的對應問題時,我們須根據原文內容和特點采取靈活的對策,盡量使用通順貼切的表達向讀者準確生動地傳遞信息,這樣才能增進原語文化和異語文化的相互認知和交融。

【參考文獻】

[1]劉昌華.隱喻的民族性[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12).

第5篇

近日,有網友發帖稱在廣州見到了“最豪華的滿月宴”。據稱,廣州市白云區東平村一名富豪為慶祝重孫滿月,耗資數十萬元大擺酒宴,甚至在東平大道搞起了“限行”,要求5噸以上車輛要繞道通行。

水風點評:誰來對富豪“限行”?

學校嫌學生捐款少

珠海市第三中學高中部舉行捐款活動,有學生反映“學校要求每人至少捐10元”以致自己捐5元被退回。學校回應說,“每人10元”只是建議,學生如家庭困難一分不捐都行,但捐5元意味著該生可能對愛心奉獻的思想認識不到位。

夏末點評:不聽“建議”,就取消你獻愛心的資格。

管錢多所以拿錢多

日前,中海油公司總經理傅成玉在回應外界對央企高管天價薪水的質疑時表示,他的薪水是由獨立董事決定的,“如果我們收入太低,(國外)投資者都不放心,說你們收入這么低,怎么管好我們的錢?”

夏末點評:外國人只管自己拿多少,才不管你拿多少呢!

支行行長借款過億被追討

農業銀行阜陽分行騰達支行行長李群所欠借款超過1億元,近日遭百余人追討。據初步估算,最多的人借給她2000多萬元,有些10萬元、20萬元的借條連公章都沒有蓋。儲戶為什么會如此信任李群?有人爆料,其老公是阜陽宣傳部副部長,姐夫是旅游局長,父親原是某縣縣委書記,哥哥是檢察院的……

水風點評:充分體現了權力的“品牌價值”。

服刑犯8年未入監獄一步

2000年,廣東茂名電白縣高考舞弊案案犯之一、電白縣原教育局長陳建明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暫予監外執行”。但陳并沒有被送到其戶籍所在地依法監管,8年中未進監獄一步。直到今年5月16日,公安民警才將逍遙多年的陳建明抓獲。

水風點評:犯人長年“躲貓貓”,是因為有關部門在做“俯臥撐”。

政協委員圍毆法官

上海某公司因拖欠打工者千余元工資被告上法院,法院裁決打工者勝訴后,身兼東北某市政協委員的公司老板率領手下圍攻執行法官,還耍無賴躺在電梯口阻撓案件執行。

夢游點評:如此政協委員,緣何正邪不分?

對著母校尿一壺

湖南一高校大學生照畢業照居然在母校校牌撒尿!最近網上一圖片反映,一男生正向校牌撒尿,一旁男女生圍觀、嬉笑。其中一女生還上前查看“戰果”,并在濕了一塊的校牌前合影“留念”。

夏末點評:一泡尿,沖出教育沉疴。

公交拒載老弱病孕

福州公交公司最近在“萬福專線”公交小巴門口張貼了一張“友情提示”,稱“本公司經營農村線路,因道路狀況復雜,路面顛簸,故謝絕孕婦、病弱者以及65歲以上老人乘坐。如有發生意外,本公司不予承擔任何責任”。

夢游點評:“友情提示”還是無情霸王條款?

一個粗字惹的禍

陳某不服法院一審判決,為泄憤,在上訴書“事實和理由”一欄中寫了一個“操”字,被法院以“在上訴狀中使用粗俗語言直接侮辱司法工作人員”為由,對其作出拘留15天的決定。

水風點評:法官很脆弱,法律很強悍。

腐敗協議

江西師大基建處原處長諶光明以《學生公寓投資協議》為名,與房地產商簽訂有效期長達15年的“受賄協議”,每年從中“分紅”20萬元。

水風點評:估計是受了“按揭”的啟發。

干部英語統考

廣州市近日下發的《關于2008-2012年大規模培訓干部工作的實施意見》中規定,50歲以下在職干部要進行電腦技術操作技能培訓,為了提升廣州的“國際形象”,還要求35歲以下在職干部則要進行外語強化培訓和統一考試。

夏末點評:請問,可以將辦公室搬到倫敦上班嗎?

中500萬的苦惱

第6篇

關鍵詞:生活化;初中生物;教學質量

生物是一門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科,在我們的生活中,生物知識無處不在。對于初中生來說,剛剛開始接觸生物學習,由生活作為切入點,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說,初中生物實現生活化教學是有效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效率的手段。下面談談個人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理解概念,學以致用鞏固概念

引入新的知識點時,以生活現象,生活實例,創設情境,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概念所指的含義,然后從點到面,用所學知識,指導解生活現象。這樣所學到的知識,深刻持久。下面就列舉幾例:

舉例1:什么是遺傳?舉生活實例: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通過這些實例,請同學們討論感悟一下,什么是遺傳?這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遺傳是指親代和子代的相似性。

(一)創設情境,理解概念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常常有下例現象,屬于遺傳的是( )

A.人的皮膚有白、黃、黑之分

B.黃種人在熱帶生活兩年,皮膚變黑

C.陽光充足處的小麥穗子比樹陰下的大

D.籠中長大的麻雀不如外面的麻雀飛得高

學生能很快找到答案是:A

舉例2:當我講種子生長的外部條件時,我先舉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現象(1)八月十五種小麥,清明時分種豌豆;現象(2)當清明、中秋左右天不下雨時,人們就感嘆:“今年干旱,不能種,要是下點雨有多好。”此時雨下了后,人們就搶墑及時播種;現象(3)花盆的底部都有洞,種小麥,豌豆時人們要勤墾松土。通過這些現象,請同學們討論一下,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是什么呢?這時學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是種子生長的外因條件:要有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以及充足的氧氣等。

(二)學以致用,鞏固概念

根據以上我們所學的,你認為下面瓶號中的玉米發芽的是哪一瓶?

學生自然而然地選二號瓶

舉例3:當我講蒸騰作用的概念時,首先請學生看以下現象:晴天的上午,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將一分枝的葉片套上一個透明的塑料袋,扎緊袋口,一段時間后,塑料袋內出現了一些小水珠,請根據以上現象理解感悟什么是蒸騰作用。

這時學生會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蒸騰作用是水分通過氣孔以水蒸汽的狀態散發到大氣中的過程稱為蒸騰作用。

例如:在生活中,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我們常常喜歡在蔭處乘涼。但是在大樹的樹蔭下乘涼卻比在房屋下躲太陽顯得涼爽得多。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

學生很自然的感悟到,這是因為植物會進行蒸騰作用,植物本身蒸騰出的水分變成水蒸氣時,會吸收熱量,也就是帶走了大樹周圍的熱量,所以會顯得涼爽得多。

二、真實體驗,鞏固升華

生活化的生物教學不僅是一個知識建構過程,更重要的是一個真實的生活體驗過程,它不僅是一個對生命科學的理解過程,更重要的是促使學生去體驗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學習生物學知識對理解生活的作用,從而進一步去感悟、去創造和提升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例如:在《用藥與急救》一節中,布置學生去收集自己家庭常用的藥品說明書,那么學生在收集藥品說明書的過程中首先就會有意無意地去閱讀它,并使學生非常自然且自主地對該藥品的成分、功效、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等知識進行了解,而在此過程中,學生會主動地思考自己和家人什么時候會用這些藥、為什么要用這些藥、怎樣用這些藥等,這將促進學生更理性地關心家人、關心自己,使學生與家人的關系更加融洽。又如:在《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一節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作面包、制作酸菜、釀葡萄酒等,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知識在生活中是存在的和有作用的,而且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去實現這一作用,這將促進學生去審視學習生物學的意義,去體味自己在生活中的價值。再如:在《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一節中,老師可以發動學生去調查自己身邊關于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正面及負面的影響,組織學生交流和評價所調查到的具體情況并提出解決的辦法,這將引導學生反思和批判包括自己在內的人類活動對生活的影響,加深自己作為自然人的理解,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學習生物的內驅力,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形式生活化

(一)設疑法。例如:在學習《動物的行為》這一節時,教師可以貼近學生生活,以學生看電視這一生活事例為教學切入點,以“獵豹捕食”這一生物現象為例,來引導學生形成動物的行為這個重要概念。巧設問題串,激發學生求知欲。

(二)活動法。例如:在學習《生態系統》時,針對“生態系統”這一核心概念,教師可以將全班分為四組,讓學生分別扮演植物、動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環境。通過這樣的角色扮演,使學生明白這四者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也使學生掌握了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組成部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熱愛生命、熱愛自然的情懷。

第7篇

傳統的英語教學就是“死記硬背”,很多老師以為只要學生背會了就任務完成了,實際上,在英語教學活動中,切忌死記硬背,而是要千方百計地強化語言運用能力的訓練。在教學中,如果能將知識性、趣味性、靈活性有機的結合,就能達到最佳的表達效果。比如計算機是魅力無窮的多媒體,集圖、文、音、像、畫于一體,集老師和學生的萬千寵愛于一身。成為當今優化課堂,改進教學手段的首選“輔導員”和“好助手”。因此,我在課堂創設的問路情景就借助了計算機、網絡、投影等先進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大量色彩鮮明、生動有趣的畫面,向學生展示圖、文、聲、像和動態視頻相結合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將靜景變為動景,將書本語言變為交際語言。在啟發學生總結歸納有關問路的說法時,用Flash動畫直觀的展示問路情景,及自制的PPT畫面展示下列句子:

(1)Excuse me,where's the nearest...,please?

(2)Is there a...near here?

(3)Which is the way to...,please?

(4)How can I get to...,please

(5)Do you know the way to...,please?

(6)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please

(7)Can you find the way to...

(8)I want to go to...

(9)I’m looking for...Where is it,do you know?

(10)I can't find the way to...Can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please?等及答語Walk along this road/street,Take the first turning on the left/right.,It’s about...meters along on the right/left,Walk on and turn left/right。再進行一系列操練,讓全班學生都參與活動。當生活中這些熟悉的畫面再現在學生們面前時,學生們自然會情緒高漲,躍躍欲試,他們會揣摸不同身份人物的心理,模擬出各種不同的語言、動作、神態。這種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訓練,可以使新舊知識融匯貫通,使分散的知識系統化,讓書本知識交際化,課堂活動生活化,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可以得到顯著提高。

二、與語文課的整合

同樣作為語言學科,語文和英語有著很多共同點,英語的教學中經常會涉及類似語文知識的運用。例如在英語教學中就經常涉及到做主、謂、賓、定、狀、補等等的句子成分,這些句子成分和漢語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漢語中沒有表語,使學生明白什么是表語很不容易,而語文好的同學則很容易理解。讀課文也會更有感情,更符合語境。一般的學生朗讀英語課文時往往讀的干巴巴的,我就經常請那些語文學的好、擅長朗讀的學生為大家朗讀英語課文,以提高全班學生的英語朗讀水平。此外把英語對話、故事改編成小短劇,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也是結合語文促進英語教學的好辦法。請看下面這些英語諺語,把它們翻譯成恰當的中文,不但考察學生的英語水平,也能檢驗學生的語文程度。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East,west,home is best.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三、與數理化課的整合

中學各門功課之間都存在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如果能充分利用,也能取得良好效果。在學習名詞所有格時,部分學生會產生迷惑,例如選擇題:

( )father is a scientist.

A.Jim’s and Bob

B.Jim’s and Bob’s

C.Jim and Bob’s

D.Jim and Bob

這四個答案,學生最不能理解的是C,如果在這個答案中加入一個數學符號小括號,學生馬上豁然開朗,即(Jim and Bob)’s,也就是說Jim和Bob是兄弟,他們共有一個爸爸,這樣A和C形式上不對,C指Jim的爸爸和Tom的爸爸,因此正確答案就是C。

四、與地理課的整合?

請看下面這道題:When it is spring in China,it is autumn in.

A.England

B.America

C.Australia

D.Japan

這道題是關于南北半球一年四季變換這一地理方面的知識。當北半球是春天的時候,南半球是秋天;當北半球夏天的時候南半球冬天;由于中國此時為春天,另一國家是秋天,所以這個國家一定是在南半球,從選項看四個國家中,只有澳大利亞在南半球。所以該題的答案為C。再比如,對于英國為什么又叫英格蘭,學生往往感到很抽象,不能理解。這時最好的辦法是畫出一幅英國地圖。因為在歷史上,英國分為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三部分,英格蘭是當時全英國最發達的地區,所以英國又被稱為英格蘭。結合這段話,再附上英國地圖,學生一目了然,很容易理解,而且印象深刻。

五、與歷史課的結合

第8篇

摘 要:在當今社會,對于英語學習者們而言,遇到的困難往往是由于缺乏文化背景知識。結果在用英語交談時,經常會誤用一些詞、詞組或短句而造成誤解。研究習語能幫助英語學習者獲得文化背景知識,從而更好的表達英語。本文從分析習語的特點入手,進而通過分析習語與英國的自然環境、民族習慣之間的關系,揭示了習語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習語;習語的特點;習語的文化內涵

一、介紹

《牛津簡明詞典》中對“idiom”一詞下了定義:一個人或者大多數人對于語言的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習語是語言發展的結晶。英語習語滲透著濃郁的英國文化氣息,交織著其他民族的影響,就像是一幅多彩的畫卷,向人們展示了英國文化的發展進程。

二、習語的特點

習語包括了比喻句,俚語,俗語,諺語等等,它集中體現了語言的民族風格和不同修辭手法的表達方式。習語往往是一個帶有深刻含義的簡明的短語或句子,在被人們使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后成為了一種習慣。習語是一種帶有特色的特殊的語言形式,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英語。

1 、習語的民族特色

習語是人們在工作中創造出來的,是和人們以及他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習語,就像是一面鏡子,清晰的反映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英國是一個島國,四面環海,因此在英國有大量習語是和航海以及捕魚有關的,許多習語也是由水手創造的。例如,“over head and ears” 本義是“”它是水手創造的,后來發展為表示人的其他行為。比如,“over head and ears in debt”(身負重債); “over head and ears in love”(癡戀); “over head and ears in work”(瘋狂工作)。還有一些其他關于航海和捕魚的習語,像“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錢如流水);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免于負債); “fish in the air”(水中撈月); “fish in muddy waters”(趁火打劫,混水摸魚); “plain sailing”(一帆風順)等等。

2、 習語來自于民間

世界上每個民族的習語幾乎都來自于民間。美國詩人瓦特·惠特曼曾說,英語交織著廣大民眾的愛恨情仇,喜怒哀樂,欲望與滿足。在英國,大多經典的習語都是由海上的水手,森林中的獵人,田野里的農民,工廠里的工人,戰場上的戰士以及家中的家庭主婦創造而來。下面看一些例子:

2.1、農民創造的習語

農業在每個國家都很重要。土地上的農民創造了一些習語。例如,“to put one’s hand to the plough”(著手某項工作); “to plough the sand”(白費力氣); “not to care a straw”(毫不在意); “not to let the grass grow under one’s feet”(不失時機); “to plough a lonely furrow”(孤獨地行動); “to upset the apple cart”(美夢破滅)

2.2、獵人創造的習語

獵人也創造了習語。他們有狩獵的豐富經驗。因此有很多與他們的狩獵經驗有關的習語。比如,“in the bag” 意思為“把獵物放進麻袋”,被放進麻袋的東西意味著是已經得到的。這句話也引申出了以下含義:“We’ve got the match in the bag.”(這場比賽我們已經穩操勝券了。)“The suspect is in the bag completely”(嫌疑犯已經被逮捕了。)” Everything is in the bag! It’s a frame-up!”(事實已經擺在眼前,這是誣告!)

3、習語的文化內涵

英語習語滲透著濃郁的英國文化氣息,因此它與英國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習慣有關。

3.2、自然環境

英國處于西半球,北溫帶,屬于海洋氣候。英國的夏季溫暖宜人,因此提到英國,經常會用到“gentle”(溫和),“lovely” (可愛),和 “beautiful”(美麗)這樣的詞語。莎士比亞在一首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我該把你比作夏天嗎?你是那么的可愛那么的溫柔。”

3.2、風俗習慣

作為象征,動物的形象有著強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深遠的社會歷史淵源。從習語的特點看來,我們可以得知習語是富于暗示性的,這是由特定的民族傳統和現實的社會環境決定的。英語中有許多與動物相關的習語,例如,“get one’s goat”(使某人生氣),“separate the sheep from the goat”(好的和壞的分開),“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著羊皮的狼)。在這些習語中,我們知道綿羊代表著溫順和善良,而山羊代表著猥瑣和邪惡。這是因為有著溫順的品格的綿羊可以帶來羊毛和財富。所以人們相對喜歡綿羊。而山羊是生性好斗的,在希臘神話中,好色的“森林之王”是長著一對山羊腿的怪物。因此,山羊是令人厭惡的。

另外一個例子,在西方國家,勇敢的狗被賦予了忠誠與勇敢的品質,被認為是人類做好的朋友。因此在英語中,大多數關于狗的習語都沒有不敬的涵義。下面看一些例子:“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樣忠誠);“It’s dogged that does it.” (有志者事竟成);“You’re a lucky dog” (你是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 (誰都有得意的時候);“Love me,love my dog” (愛屋及烏)等等。

3.3、

基督教對西方國家有著深遠的影響。《圣經》不只是圣典,它也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豐碑,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傳。圣經在西方的思想,藝術,文化,語言以及生活等方面的影響更是不可估量的。在英語中,許多關于宗教的習語都來自于圣經,許多都已經成為人們的座右銘和處世哲學。例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 ,意思是“若想獲得尊重,首先要尊重別人”;“A soft answer turns away wrath”,翻譯為“婉言可息怒”;“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涵義為“天道酬勤”等等。

另外,在《圣經》中,有數不清的人物形象仍然出現在日常口語和文學作品中。撒瑪利亞人是《圣經》中塑造的樂于做慈善的人物,如今其意義擴大為“一個樂于助人的人”。依據《圣經》,亞當是人類的祖先,因此“as old as Adam ”就意味著“很老”或者“很過時”。

三、總結

總之,習語不僅僅是語言的精髓,也是語言特色的集中反映。英語習語與英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息息相關。許多英語學習者由于背景知識的缺乏而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的錯誤,因而不能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而常被誤解。因此如果英語學習者想要更好的學習英語,就需要學習一些英語習語來掌握英國文化知識。(作者單位:新鄉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第9篇

【關鍵詞】山水畫;寫生;意在筆后

【中圖分類號】J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309(2013)03-0054-1.5

葉錢予在《意境看山水》一文中說:畫山水者,在游山觀水之際,先要有個“悟”字,有了“悟”,才能進入心有所動,意有所會,然后形之于筆墨。我把最后一步稱之謂“筆傳”。這最后一步,看來只要手上有功夫,便可成功。這功夫有筆先筆后兩重性,不可不注意。

在中國畫中,以山水畫的手上功夫最復雜。除了書學的永字八法,畫學中的效擦、點染、潑積等等手法。都得用上。所以老一輩人學畫步驟,先臨摹,后寫生,就是為了先學好手上功夫,以便往后能得心應手,為創作準備條件。

那么,為什么又有筆先筆后之分呢?筆先者,即“意在筆先”,未動筆之前,先要有一個意中的形象,這意中的形象,只是一個粗略的輪廓,等到下筆,靈感所至,變化莫測,必須要有應變的能力,作臨時調度。在筆傳的全過程中,還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神來之筆,原稿,重起爐灶,這就叫意在筆后。總之為了使“筆傳”過程盡善盡美,作為一個中國畫家,必須具備筆先筆后兩重功夫。明清之際,文人畫的成就達到了高峰,往往出現“意在筆后”的杰作,使某些畫家專以神來之筆炫報當世,造成創作上的神秘性。

細讀香港施致之先生的無題水墨山水畫,相信他在下筆之始,并未想到要畫一幅怎樣的畫。如果將畫中的鉤勒、渲染部分隱去,紙上只剩下最先畫的“品”字形三組墨點。單看這些墨點,披麻、斧劈渾不是,形態各異無聯系,貌似何物?把它們視作熊立狼奔、虎躍兔竄也未尚不可。然而,畫家施先生卻從中看出了怪石呼應、奇峰相望之勢,因而鉤勒樹木、房舍于其間,渲染遠黛、淺水于上下,頓時成為一幅山巒起伏、云氣氤氳的水墨山水畫。這種創作過程,應是“意在筆后”,與古今倡導的“意在筆先”不同。

畫水墨山水一向強調“意在筆先”。唐代王維甚至說:“凡畫山水,意在筆先。”張顏遠還概括出如此作畫的妙處:“意在筆先,畫盡意在,雖筆不周而意周也。”

古人之言不無道理,但不能將其視作唯一的水墨山水創作原則。實際上,早有古人對此提出了異議。我不知道施先生在創作理念上是否明確主張“意在筆后”,但他在創作實踐中確實沒有受“意在筆先”的束縛,故有相當多的筆墨帶有隨意性,因而更顯自由、生動、瀟灑。先無意揮灑,后精心收拾,對作者的要求反而更高。無意點畫可以避免“絕似物象”,有意收拾方能遠離“絕不似物象”,而“絕似又絕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畫”(黃賓虹語)。施先生畫山石“絕似又絕不似”,所以韻味雋永。

國畫細琢工筆難,揮灑寫意更難,集寫意工筆于一體越發難上加難。這亦如同作曲,寫賦格難,室內樂更難,交響樂越發難上加難。緣于此,在馬洪家的畫作中有著視聽同感的和聲、復調、織體的多重音樂元素,讓人能體會到音律、樂韻環繞、流蕩的聲場音效。他能在放達恣肆寫意中見工筆精微,在淋漓痛快寫意中顯工筆細膩。意中時,意在筆先;工中時,意在筆后,或是工在先、意在后,抑或是意、工同現。與其說是作畫的形式流程的追求理念,莫如說是對生命意義的思考與藝術人生的勵練。

寫意作畫,有兩種說法,“意在筆先”與“筆在筆后”。在我說,無論是“意在筆先”還是“意在筆后”,這個“意”即“天意”,而非“人意”。既是天意,那么它就能讓人感覺到,比如說,“萬物皆有生意”,這個生意是人能夠感覺得到的,既能感覺得到,那么作畫前胸中先有了此意,就是“意在筆先”了。

那么“意在筆后”又作何解釋呢?在我說,正因為作畫畫的是“天意”,而非人意,故作畫者在作畫前是“無意”的,畫作成了,畫表現出某種意來,這是畫家對自己所畫的畫的一種感覺反映。故說“意在筆后”。“意在筆后”無論如何是說作畫者作畫時是處于無意狀態,超然物我了,哪里有意呢?西方抽象畫就是“意在筆后”的。畫家作畫是無意識使然,故說“意在筆后”。

而中國畫家大多說“意在筆先”,這是中國畫家對自然萬物有其生意或生動之氣的體驗和感受,于是胸中勃勃有“畫意”,這個畫意是“兩相結合”的產物,一是自然景物的生意,二是畫家作畫先想像到的“畫”,這“畫”是畫家對充滿生意的自然景物的“筆墨想像”,是由自然景物變為“筆墨之畫”的過程中的東西。二者是無間隔的,一氣流通的。

在我說,“意在筆先”是“定則”(鄭板橋即如是說)。為什么呢?人類的意,來自于自然萬物自身,這是客觀的。畫家本身的意是要服從自然之意的。也就是所謂的“道法自然”。

心中有“物”,才有“文”。如果畫家沒有預感到什么,沒有“不平則鳴”、“一吐為快”的沖動,那么作畫也好,寫詩也好,就難免“無病”。即便是自然景物的“生意”,它哪能不觸著人的意識?因此我贊成“意在筆先”這個“定則”。這個“定則”的“意在筆先”之“意”,當然是“天人合一”之意,而非人意。文章乃天成,繪畫乃天成。天成,不等于作家和畫家沒有“意在筆先”的沖動。“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終難摹”。這便是“意在筆先”之說。畫與詩,一律也。

此外,書法創作中也有意在筆后的說法。書法創作用淡墨或濃墨,關乎個人愛好。前人有俗語“濃墨宰相淡墨探花”,指的便是宰相與探花不同的用墨習慣。淡墨濃墨的藝術效果迥異。蘇軾、趙孟,劉墉均好用濃墨,而黃庭堅、米芾、董其昌則愛用淡墨。

用淡墨的缺點是墨汁在宣紙上滲化快,若運筆速度緩慢,則畫面模糊一片,且點畫易飄浮;用淡墨的優點是不礙滯,便于毫在紙上疾行,可產生飄逸飛動的視覺效果,且連書數字也不枯竭,使得全篇行氣連貫。若運筆得當,可以同時在畫面上有枯潤、輕重、大小、欹正、長短、濃淡、遲疾等的對比變化。每一次書寫,都有新感覺。因書寫中要求一氣呵成,其不可重復性,使得畫面效果避免匠氣。只是因運筆迅疾,易出現病筆。這就應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老話。

【參考文獻】

[1]王穎.山水寫生中的抽象因素淺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2.

第10篇

在國內,也有不少公司生產和銷售Hello Kitty的玩具和周邊產品,記者邀請了相關公司的代表,談談他們對這一動漫形象做到長盛不衰的看法和領悟。

全方位營銷締造商機

廣州市添意貿易有限公司譚月英認為目前知名的動漫形象有很多,但像Hello Kitty這樣長壽的并不多。很多形象從走紅到沒落可能就是短短幾個月的時間。“Hello Kitty的毋公司三麗鷗是生產玩具和精品的,而且比較專注為旗下產品打造可愛的角色形象,Hello Kitty最早就是為一個錢包設計的。據我了解的情況,三麗鷗公司一共設計了450多個角色,Hello Kitty是最成功的。它的成功固然有一部分運氣成分,但更多還是靠持續不斷的市場開發。”

譚月英指Hello Kitty的形象簡單,讓它便于傳播;特點鮮明,讓它容易記住:而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又讓它能跟粉絲親密接觸。這是Hello Kitty成功的秘訣。“過去40年,Hello Kitty的形象也通過不斷的市場反饋進行完善,才有了如今讓人過目不忘的形象,而每年以它為形象的幾百種新品推向市場,也極大地考驗團隊的開發能力和運營能力。面向全球的行銷,對于一冢公司來說,也是極大的挑戰。”

Hello Kitty善于借助各種強勢資源進行營銷,它從1983年開始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美國兒童大使,很多美國名人都對它的走紅做出貢獻,做到將萌經濟和“粉絲經濟”的完美契合。譚月英補充:“據我所知,Hello Kitty每月都會有多個新品上市并且淘汰部分舊產品,通過不斷調整自己的產品線,使自己的產品能符合不同的潮流趨勢。此外,Hello Kitty走紅后,三麗鷗公司也很少刻意花費做廣告,而是采用全方位營銷的概念。凡是想得到的周邊幾乎都有這貓的身影。看看我們身邊和Hello Kitty有關的產品,除了玩具,精品、服飾、食品以外。連烤面包機、咖啡機、微波爐這些家電都能看到它的身影,有些比較狂熱的粉絲更把整個家都裝修成Hello Kitty主題。再看看這些年的國內外關于Hello Kitty的新聞,你會發現不少都是些針對大人的產品。而且不少價格還非常昂貴。”

產品開發強大提高曝光率

Hello Kitty授權生產嬰童服飾的上海寶康嬰童用品有限公司華南二區業務經理黃玩鵬認為,產品開發能力強大是Hello Kitty形象持續受歡迎的原因之一。“Hello Kitty的形象是一只沒有嘴巴的貓,表情方面的表現力相對較弱。但俗語說,一名常勝將軍,不在于他的戰斗力有多強,而在于他會選擇戰場。因此選擇很重要,Hello Kitty沒有把精力太多投入不適合的內容方面,迄今為止,Hello Kitty也沒有推出幾部動漫作品,卻通過不斷的產品開發,通過終端產品進入人們的視野,與人們親密接觸之后,通過產品的使用和氣氛的營造。來加深人們對這一形象的認識和喜愛,同樣擁有了一大批擁躉。Hello Kitty最初的設計著重于女性市場,但至今它授權生產的商品小至玩具、貼紙、筆、筆記本、衣服等,大到各種家電甚至計算機硬件等。根據三麗鷗公司截至今年3月的2014財年的年報顯示,2014財年的收入為745.6億日元,約合6.07億美元。”

同樣被授權生產Hello Kitty大齡兒童服飾的上海寶蒂服飾有限公司的姜熊烽認為,雖然以前Hello Kitty的動漫內容相對較少,但隨著今年三麗鷗公司宣布即將投入2億美元拍攝Hello Kitty大電影。未來這一形象的商機還會繼續擴大。據記者了解,今年6月,三麗鷗公司在美國設立了三麗鷗媒體與電影娛樂公司,希望進一步將三麗鷗擁有的卡通形象和品牌在全球推廣。

給國內萌經濟的啟示

第11篇

1、給我一片潔凈的天空,我才能翱翔;給我一片蔚藍的海洋,我才能遨游;給我一個美麗、文明、寧靜的校園,我才能在知識的海洋中起航!

2、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結果是甜蜜的。——法.盧梭

3、入污泥而不染,站河邊而不濕。

4、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司馬光

5、給人玫瑰,手留余香。

6、禮貌是人類共處的金鑰匙。——松蘇內吉

7、天空是廣闊的,而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

8、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9、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

10、國尚禮則國昌,家尚禮則家大,身有禮則身修,心有禮則心泰。——清.顏元

11、讓文明的氣息洋溢在學校的每個角落。

12、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法雨果

13、禮貌和文明是共處的金鑰匙。

14、頭銜愈大,禮儀愈繁——丁尼生

15、請講普通話。上下樓梯靠右行勿喧嘩!

16、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諸葛亮

17、生命是短促的,然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愛默生

18、應該熱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德謨克利特

19、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民,政之大節也——左傳

20、一個偉大的人有兩顆心:一顆心流血,一顆心寬容。——紀伯倫

21、生活里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的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俄、赫爾岑

22、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

23、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契訶夫

24、頭銜愈大,禮儀愈繁(丁尼生)

25、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6、向老師說聲好,不困難;困難的是,要堅持向老師真心地說聲好。

27、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28、微笑是的語言,文明是的信念。

29、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30、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巴特勒惟賢惟德,能服于人。——劉備

31、珍惜,關愛他人,革除陋習,從我做起。

32、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俗語)

33、文明是快樂的源泉。文明是彼此溝通的橋梁。文明是的花蕊。

34、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張衡

35、沒有寬宏大量的心腸,便算不上真正的英雄。——俄.普希金

36、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情感。——梅里美

37、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孔子

38、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于良心的死滅。——郭沫若

39、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40、唯寬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載物。——薜渲

41、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管仲

42、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

43、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44、安上治民,莫善于禮——孝經

45、沒有禮貌的人,就像沒有窗戶的房屋。——維吾爾族諺語

46、寬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偉大的。——歐文

47、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

48、天空是溫暖的搖籃,不再向天空吐煙,讓地球心酸;草地是美麗的地毯,不再亂扔雜物,讓地球難堪!

4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0、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51、順手撿起是的一片紙,純潔的是自己的精神;有意擦去的一塊污漬,凈化的是自己的靈魂。

52、知恥近乎勇。——孔丘

53、自覺心是進步之母,自賤心是墮落之源,故自覺心不可無,自賤心不可有。—鄒韜奮

54、寬容意味著尊重別人的任何信念。——愛因斯坦

55、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56、講究社會公德,愛護公共環境。

57、禮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貴的東西。—岡察爾

58、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況

59、文明是彼此溝通的橋梁。

60、學會寬容,世界會變的更加廣闊;忘卻計較,人生才會永遠快樂。——古希臘一位哲人

6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62、禮貌是兒童與青年所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英.洛克

63、凡人之所以貴于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64、禮貌像只氣墊,里面什么也沒有,卻能奇妙地減少顛簸。——約翰遜

65、土扶可城墻,積德為厚地。——李白

66、生命因你而美麗,世界因我而精彩,村莊因文明而美好!

67、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

68、懷著善意的人,是不難于表達他對人的禮貌的。——法.盧梭

69、講話氣勢洶洶,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薩迪

70、文明是成功之花的蕊,是理想之舟的帆。

71、忍耐是痛苦的,但他的結果是甜蜜的。——盧梭

72、禮貌周全不花錢,卻比什么都值錢。——西班牙.塞萬提斯

73、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孟子

74、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

75、綠色、文明是希望,讓我們一起來播種希望吧!

76、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論語

77、禮貌經常可以替代最高貴的感情。——梅里美

78、人無禮不立,事無禮不成,國無禮不寧。——荀子

79、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君子憂道不憂貧。——孔丘

80、告別陋習崇尚文明,向不良衛生習慣宣戰。

81、感謝欣賞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請關注:關于文明的格言講文明講衛生的格言

82、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高爾基

83、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84、不會寬容別人的人,是不配受別人寬容的,但誰能說自己是不需要寬容的呢 ——屠格涅夫

85、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魯迅

86、不是不能見義,怕的是見義而不勇為。——謝覺哉

87、不會寬容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貝爾奈

88、彬彬有禮的風度,主要是自我克制的表現。——美.愛迪生

89、講文明,講衛生,講科學,樹新風。

90、以濫用水為恥,以節約水為榮。

91、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元 許衡

92、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林則徐

93、村莊美麗,從我做起,閃光的青春,從文明起步。

94、在宴席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莎士比亞

95、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愛和寬容大度征服。——斯賓諾

96、花兒用美麗裝扮世界,我們用行動美化校園!

97、學校是學習之所,文明是之本。

98、好少年=文明+價值+愛心+力量。

99、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老子

100、禮貌是村民應該特別小心地養成習慣的第一件大事。

101、心誠氣溫,氣和辭婉,必能動人。——[明]薛宣《談書錄》

102、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蘇軾

103、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10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

105、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子貢

106、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傳

107、你微笑了嗎?你問候了嗎?你禮讓了嗎?你幫助別人了嗎?

108、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

109、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110、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默生

111、禮義生于富足,盜竊起于貧窮——漢.王符

112、禮貌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赫拉克利特

113、擁有一顆豁達開朗文明之心,能使平凡黯然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

114、鳥兒因翅膀而自由翱翔,鮮花因芬芳而美麗,校園因文明而進步。

115、有意擦去的是一塊污漬,凈化的是的靈魂。

第12篇

關鍵詞: 文化差異 英語學習者 日常交際 詞匯文化義 語言技能

一、文化差異在日常交際中的體現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既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響。中西方文化由于各自人類文明進程不同,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所持的哲學觀不同,因而存在很大的差異。中西文化本質差異使中西方人們的生活大有不同,包括感情表達方式、解決問題的方法、行為方式,等等,而這些無不對語言產生影響。學生總喜歡把英語和母語等同起來,這種學習方法往往成為以后運用英語的潛在障礙。英語學習如在比較中進行,就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向教師問好:“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師,早上好!)英美國家,六點到十二點都可以說:“Good morning”,而在中國,如果你在十一點還這樣說就是不合時宜的。在漢語中可以把“老師”當做一種稱呼,可是在英語里“teacher”是職業不是稱呼。因此,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英美人習慣稱呼老師為Sir或MR.;師生關系極好的甚至可以直呼其名,而在中文里,如果直呼老師的名字就可能被認為是不尊重,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在介紹西方飲食的時候,有許多孩子不理解,為什么都是快餐,在此我向學生補充介紹差異的原因:東西方由于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方式不同,滲透在語言中也有很大差異,在西方,人們崇尚“成功”并作為人生一大追求,他們視時間為金錢,大街上的人們行走匆匆,生活節奏極快,以致“吃飯”問題反倒顯得次要,這與我國“民以食為天”的傳統觀念是不同的,所以出現的“hamburger,sandwich,chips,fried chicken”等take-food就應運而生,且轟轟烈烈。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詞匯,又可擴大知識面。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日常交際中有些忌諱語是應該讓學生了解的。例如,中國人常問對方“你多大年紀了?”即使與對方不熟悉也不會引起反感。而對西方人特別是女士,這絕對是不禮貌的,中國人閑聊時,經常聊到收入,月薪多少,年薪多少是常談的話題,甚至表明是對對方生活的關切。而對西方人,這絕對是個人隱私,即使父母和子女之之間也不談這個問題。不但年齡和收入是隱私,在西方人們對身材和體重也是很在意的。在人們的意識中,說某人“胖了”也是不禮貌的語言行為,是不尊重的表現。如課文中關于看病的一段話:Mrs.Brown went to her doctor.“Doctor,I’m not feeling well,”she said.The doctor looked over Mrs. Brown very carefully. At last she said,“There’s nothing much wrong with you, but I’m afraid you’re eating too much!”“I don’t understand! What do you mean?”asked Mrs Brown.

“I mean you eat too much food,but you don’t take enough exercise,”said the doctor.

“Oh dear! You mean I’m too fat? That’s a problem!”said Mrs. Brown.“What do I have to do if I want to be thinner?”如果不了解這個差異,學生就可能認為太唆了。當向學生講清之后才理解這是醫生在避免使用“You are getting fat.”并建議患者“You have to eat less food,and you also have to take more exercise.”這樣在中英文化的比較中,既學習了語言技能,又讓學生了解習得了文化,從而正確對待中西文化的不同。

二、注重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

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語言中蘊含文化的核心,但如果僅僅記住了單詞就不一定能正確運用語言。這主要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詞匯意義不同而造成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插入對英語詞匯文化意義的介紹,如常見的“name,old,dog,pork,beef,look out,breakfast,takeaway food,sports,Christmas”及表示顏色的詞等。對這些包含文化意義的詞,在講清其基本意義外,還要介紹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意義。如“dog”在語言意義上,中國的“狗”與英美國家的“狗”沒有區別,但文化背景下的意義差別很大。“狗”在中國人心中是貶義的,“狗腿子”、“狼心狗肺”、“狗仗人勢”等用來形容所厭惡的人,但在英語國家“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語中往往含有贊揚之情,如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a lucky dog(幸運兒)。如“個人主義”這一詞,英語“individualism”在美國人眼里是堅強獨立,是美國人崇尚自我奮斗、努力進取價值觀的體現,是褒義的。而在中國人眼中,“個人主義”有無視集體、唯利是圖的意思,是貶義的;同樣由文化差異造成不同意義的例子很多,如“pull one’s leg”如果翻譯成“拖后腿”,就與本義“開玩笑”風馬牛不相及;“drop a brick”是指“說話闖禍”不是指中文的“拋磚引玉”。

由于文化差異,有些詞雖然含義相同但在表達方式上甚至是相反的。如“紅”在中文中相對應的是“綠”或“白”,而漢語中表示嫉妒的“紅眼病”卻翻譯成“green-eyed”,如直譯為“red-eyed”意思就變成了“把眼圈哭紅了”;“酒肉朋友”的英文是“a fair-weather friend”,這跟中國人重視飲食,朋友見面少不了吃吃喝喝,而英國人見面喜歡談天氣的文化差異有很大關系;同時由于國情不同,反映在語言中各有特色,中國是農業國家,許多俗語都與農業相關,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瓜田李下”等,英國是島國崇尚冒險,所以很多習語與航海相關,如“put one’s oar in”,“walk the plank”等,“樹倒猢猻散”翻譯成英語就是“rats desert a sinking”。同時還有些詞是兩個國家所特有的,就要結合文化意義進行意譯,如“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中“三伏”、“三九”這些文化特色很強的詞在英語中是沒有對應詞的,只有加以解釋意譯為: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

三、結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因素始終存在于英語學習的背后,因此教師不但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還要通過兩種文化比較,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培養學生對異國文化的敏感力、理解能力,達到真正掌握這門語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郭衛,許之所.中西禮貌原則對比分析.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5(6).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陵川县| 陕西省| 韩城市| 宁化县| 芦山县| 黎平县| 长阳| 凌云县| 二连浩特市| 墨竹工卡县| 信阳市| 永仁县| 临洮县| 克东县| 泰来县| 东丰县| 二连浩特市| 巫溪县| 广安市| 美姑县| 北碚区| 竹山县| 武城县| 海宁市| 呼玛县| 慈溪市| 新巴尔虎左旗| 内丘县| 玛纳斯县| 鄂温| 贵南县| 余庆县| 张家港市| 赤城县| 吴堡县| 驻马店市| 邵武市| 阳高县| 留坝县| 武冈市| 正镶白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