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職業教育培訓

職業教育培訓

時間:2023-05-29 17:39: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職業教育培訓,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職業教育培訓

第1篇

一、重慶職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1.政府行為對職業教育培訓的限制。第一,政府對本市職業教育培訓在行政法規、條例建設上存在滯后性。第二,政府偏重投資研究型辦學機構,對以專業技能培訓為主的職業教育機構投資不足,制約了本市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速度。第三,本市職業教育培訓管理主體主要是由重慶市職業教育學會,政府極少參與本市的職業教育管理,對我市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的管控力不足,缺乏約束性。第四,政府對我市培訓市場規范不力。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培訓價格競爭白熱化;具有政府背景和行業背景的培訓機構,控制了組織報名、培訓內容和效果評價的全過程,收費高,不存在議價機會,從而獲得壟斷利潤。另一方面,勞動監察力度不夠。沒有建立勞動監察大隊,對私營企業、個體工商戶的從業人員資格監管難。

2.制約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的行業因素。第一,以就業為導向的運行機制尚未真正建立,我市大部分職業教育培訓機構仍以學歷教育為主,對技能培訓的發展缺乏市場前瞻性。第二,我市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單一,合作辦學的互利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雖然重慶市場開始實行企業、第三方(人力資源公司)和學校作為主體共同合作辦學,但只有個別實力強大的企業與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建立合作,因此我市的職業培訓機構后續如何開展工作仍處于迷茫期。第三,中等職業教育培訓辦學規模過小,未能適應重慶經濟結構調整對人力資本投資的要求。并且沒有具有針對性培訓的教育。第四,我市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對農村職業培訓的重視不夠。

二、提升重慶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對策

1.從政府角度提升我市職業教育培訓能力。(1)加強對職業教育培訓的宣傳。利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大力宣傳國家發展職業教育培訓的政策措施,對在技能人才培訓、再就業培訓、創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企業和培訓機構大力宣傳并實施獎勵。(2)加強職業教育培訓的相關立法。我市應向國內、國外積極學習。比如借鑒德國的“雙元制”的職業培訓體系,主要是主體實現政府、社會、企業、學校、個人共同參與,在層次構件上加強職業培訓單項法規建設,可以提出我市促進職業教育培訓的政府條例。(3)政府應對職業教育培訓實行傾斜政策,主要是:第一,針對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政府以直接投資、補貼、協助貸款等方式在學校設施、師資力量加大投入;專業設置更市場化。第二,放寬市場準入、實施稅收優惠等鼓勵民間資本投入。(4)規范培訓市場,主要是:第一,制定職業培訓的市場準入條件;硬性規定硬件設施、流動資金數量、師資隊伍等對正在進入或現有的培訓機構進行資格評審。第二,規范職業培訓行為,避免培訓項目重復設置,造成浪費。第三,對每個培訓機構特別是社會辦的培訓機構要嚴格實施收費審批制。(5)構建完善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政府應加大對認證制度的投入建設,確保參加職業教育培訓人的相關利益:一方面,加大資格證書監管,杜絕偽造。另一方面,加強企業特殊工種執證上崗的監督。

2.從培訓機構出發提升我市職業教育培訓能力。我市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應對教學管理制度進行改革與創新,實行立體教學,寬基礎,重視多學科的交叉學習,最大限度地實現師資共享、學科共享,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每位學生的個性和潛能,培養學生成為一專多能的適應性更強的人才。我市的職業教育培訓機構應深入分析市場,深化辦學體系的改革,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職業學校品牌,整合市場內各培訓機構的教育資源,向特色化、專業化發展。同時擴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創新師資隊伍管理模式,加強對現有師資隊伍的培養,提升師資隊伍的文化、技能水平。

3.從企業角度提升我市職業教育培訓能力。作為最大的受益者,企業加強員工的內部職業培訓投資,比如開展新員工入職培訓、崗位輪換制度、掛職學習培訓、內部定期專項學習等提高企業員工參加再教育的積極性。同時有實力、有需要的企業應加大與培訓教育機構的合作,以培養出適應企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將再教育和再培訓貫穿整個工作和生活過程,以適應企業和社會的發展。

總而言之,我市的職業教育培訓能力的提升應結合我市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的實際和特點,在實踐中樹立創新意識,打造出敢于創新、善于創新的氛圍。倡導各方參與,開發思想,加強區域合作,促進我市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本文作者:岳婷單位:延安大學管理學院)

第2篇

關鍵詞:扶貧攻堅戰;衛生職業院校;貧困地區

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最突出的短板在于農村還有七千多萬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復雜,其中因病致貧是一個重要原因。云南省曲靖市扶貧辦統計顯示,曲靖市23.21萬戶79.91萬貧困人口中,因病致貧的有38436戶,占16.56%;患長期慢性病的有7.69萬人,占9.62%;患大病的有2.09萬人,占2.62%。深化衛生職業教育培訓改革,加強基層醫藥衛生工作,提高基層醫務人員職業能力,對于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實施健康脫貧十分必要。

1衛生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是加強農村基層衛生工作,實施健康扶貧的重要舉措

1.1農村基層衛生工作者的職業素質和能力直接關系到貧困群眾的健康與脫貧

2014年12月,在江蘇省鎮江市世業衛生院考察時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農村基層衛生工作是實施健康脫貧的基石。鄉村醫生是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的“網底支撐”,是向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載體,也是實現農村地區人人享有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基礎和保證,是幫助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保障力量。鄉村醫生職業素質和能力,決定著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與水平,決定著困難群眾治療疾病、擺脫窮困的信心和決心,決定著國家脫貧醫療衛生惠民政策的貫徹落實。

1.2農村基層衛生工作者的職業素質和能力亟待系統培訓

近年來,云南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在邊遠山區老百姓看病就醫得到各方救助、個人支付負擔有所減輕的同時,卻因鄉村醫療人才緊缺、服務水平較低、設備短缺等,不得不到收費較高的縣級以上醫院就醫或放棄治療。基層醫療衛生人員迫切希望通過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能力,更好地服務地方百姓,努力實現農村醫療衛生與城市同步發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鄉村醫生教育培訓,是提高其業務能力的有效途徑。

1.3加強農村基層衛生人員培訓有助于改善貧困地區缺醫少藥現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云南基層衛生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基層醫療衛生人員總體水平不高,存在“引不進、留不住、養不起”現象。目前,云南還有96個鄉鎮衛生院無執業醫師,216個鄉鎮衛生院僅有一名執業醫師。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曲靖市人民政府按照文件要求,委托地方醫學院校為貧困鄉村免費培訓千名鄉村醫生,計劃用3年時間為全市每個村衛生所培訓一名45歲以下的鄉村醫生,分兩期共培訓3000名鄉村醫生,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缺醫少藥問題。

2深化衛生職業教育培訓改革,增強培訓實效性

2.1滿足基層衛生工作者提高業務能力的需要,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2015年以來,曲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主動承擔了3期近1500名基層衛生工作者業務能力培訓任務。培訓工作按照市政府和市衛生局要求,緊密結合基層衛生工作者急需提高的業務知識、能力,突出實用性,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1)按照“培養實用型鄉村醫生”的總目標,結合曲靖鄉村醫生實際和當前基層衛生工作需求,組織專家為全市鄉村醫生編寫了培訓教材;(2)突出培養預防保健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全科人才,在培訓課程設計上強調“一專多能”,強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技術規范、基本藥物合理應用、預防保健、全科醫學、傳染病學常見病多發病、急救等知識培訓;(3)突出實踐技能訓練,集中理論培訓結束后,安排鄉村醫生到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鄉鎮衛生院跟班學習3個月,主要學習內科、兒科、急診科、中醫適宜技術,提高農村常見病的臨床診療水平。

2.2堅持醫德醫術教育培訓并舉,突出醫德教育

結合當前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忠誠、干凈、擔當”教育活動要求,強化“醫為仁之術,必具仁之心”服務理念,強調基層衛生人員是廣大農民健康的衛士。要求參訓學員不僅提高醫術醫技,還要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認識到醫德醫風建設與人民群眾健康密切相關,是關系黨和政府威信的大事,也是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樹立窗口形象的基礎。

2.3分析基層衛生工作服務質量現狀,突出服務意識培養

學校教師在向鄉村醫生傳授新知識、新技能的同時,還應重視其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指導參訓學員從改進服務態度入手,加強與病人的溝通和交流,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為病人提供溫馨、細心、愛心、耐心、舒心的服務;從提升服務水平入手,努力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保障農民群眾醫療安全;從改進服務規范入手,按照國家規范,按質按量規范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從改進服務行為入手,嚴格執行基本藥物制度和醫療服務收費標準,降低醫療費用,讓病人花最少的錢得到最好的治療;消除從醫牟利的念頭,清白做人,廉潔從醫,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使鄉村醫生真正成為農村貧困群眾健康的“守護神”。

2.4規范培訓管理,提供經費和設備保障

為實施好千名鄉村醫生培訓工作,市政府劃撥專項經費用于參加培訓的鄉村醫生的學費和生活補助。學校組織相關處室安排部署管理、教學、生活等事宜,在人力、物力上給予絕對支持;同時組織教師編寫了一套內容適宜的鄉村醫生培訓教材,供鄉村醫生學習使用;安排專職班主任對鄉村醫生進行全面的學習支持服務;印制學員培訓須知、培訓情況調查表及學員對教師反饋評價手冊;協調上課教室,安排教學計劃及任課教師等,從“為學員服務”的角度出發,認真準備;為了使鄉村醫生培訓期間能有一個舒適的生活、學習環境,學校專門采購了床上用品及生活用品;鄉村醫生住宿在學生公寓,有舍管人員進行管理和服務;固定就餐地點,每日免費提供豐富可口的三餐;對培訓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專項審批,嚴格依照資金管理有關文件規定執行,培訓前對培訓經費進行預算,培訓結束后及時向主管部門上報結算。

2.5加強校院合作,提高鄉村醫生實踐技能

學校承擔二十多天的理論培訓和校內實訓。培訓期間,學員完成內科、外科、婦科、兒科、診斷、預防、合理用藥、急救等臨床理論課程學習,之后根據學員要求與培訓實際,在課余及晚上增加全身體格檢查等診斷實操課程。理論培訓結束后,學校與各縣、市、區醫院聯系,制訂臨床實訓教學計劃,建立督導制度,定期深入各培訓點,督促、指導培訓工作順利開展;與臨床實訓教學點共同建立學員管理制度,加強培訓項目管理,對培訓過程、培訓結果進行考核評估,達到培訓要求的學員發放培訓合格證,培訓不合格的學員重新參加培訓。理論培訓提高了鄉村醫生基本藥物合理應用、基層適宜技術規范、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技術規范等知識水平;通過安排鄉村醫生在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跟班學習,提高了其基本醫療實踐操作能力。

3衛生職業院校要主動為貧困地區實施健康扶貧擔責

3.1衛生職業院校要切實履行好人才培養基本職能

衛生職業院校不僅要為地方衛生事業發展培養醫療衛生人才,還要緊緊圍繞國家扶貧工作需要,加強基層衛生人員培訓教育,主動為貧困地區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實施健康扶貧擔責,發揮衛生職業教育在國家扶貧攻堅戰戰略中的作用。

3.2衛生職業院校要在實施衛生職業教育扶貧方面有所作為

第3篇

新生代農民工教育是一個大問題,是農民工就業的阻礙,也是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城鄉統籌政策實施以后,農民工性質隨之發生了改變,社會對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明顯不同于傳統農民工,在這樣的前提背景下,新生代農民工教育也必然面臨改革。為了成功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保障其基本生活,筆者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新模式與新方法作詳細探析。內容如下。

1 新生代農民工的定義

所謂新生代農民工,實際是指年齡在16~30歲,初中或高中畢業就外出打工的農村戶籍人群。他們多數都只接受過初中、高中教育,來自農村但又不愿意呆在農村工作,更愿意在城里務工,存在著典型的“三高一低”特點。“三高一低”指高教育、高期望值、高享受要求和低能力。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是一畢業就直接上崗工作,并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崗位培訓,加之農民工現有的技能知、職業素質無法滿足崗位需求,往往導致農民工無法勝任工作,造成農民工就業率低,就業困難。新生代農民工是現代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若利用得好,將是城市建設、規劃與發展的中堅力量,但由于目前新生代農民工職業素質偏低,專業能力不強,導致其無法滿足市場人才需求,找不到工作,生活也失去了基本保障。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從根本上促進城市發展,必須從農民工教育入手,利用職業教育培訓的方式,結合農民工特點,又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培訓,以提升其職業能力,解決其就業問題。

但要提及的是,以往所采取的農民工職業教育模式過于死板,無法發揮真正的效用,如果新教育模式要克服死板問題,必須結合新生代農民工特點,探尋多元化的、科學且適用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模式。

2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模式探討

2.1 校企合作培訓模式

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根本目的是解決就業問題,所以在探討教育培訓新模式時,培訓內容務必要以滿足市場人才需求為主,結合服務業、加工制造業等行業的用工要求,采取教育和培訓方式,切實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能很好的解決以上問題,該模式的基本原理是學校和企業合作,學校按照企業用工要求,有計劃、有目標的培訓學生,將企業生產實際與學校教育內容聯系起來,實現資源共享、雙贏互利。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具體實施時可采取以下方法。

(1)聯合開發教育培訓教材。

以企業用人要求為培訓目標,聯系企業生產實際,合理選擇或開發新教材。學校與企業在開展合作教育培訓時,需在教育前期對市場、對企業崗位需求做深入調查,明確好企業工作崗位的用人需求,然后依據用人需求來制定教育培訓知識點,并以此作為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教材。除了職業技能教育教材以外,學校還要結合農民工心理、生理特點,聯系農民工的生活實際,適當開發法律、衛生心理、社會交際等相關課程,選擇合適教材開展農民工公共知識教育,使其職業教育培訓課程變得更加豐富,為農民工心理素質和職業道德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礎。

(2)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

校企合作教育培訓模式在具體實施時要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要利用制度、隊伍、教育方法等方式切實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解決其就業難題。校企合作師資力量培養可采取以下三種措施:①建立一套實踐鍛煉制度,利用該制度來管理農民工,使其在實踐鍛煉中增強技能;②建設一支兼職教師隊伍,并利用兼職教師來開展教育,壯大學校的師資隊伍;③建立一套有關職業教育的理論制度,并利用該制度來管理教師,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從而提升農民工的技能學習能力。

2.2 “3+1”綜合培訓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以體力勞動為主的農民工工作形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就業環境,職業教育培訓就成為實現新生代農民工職業訴求的一種途徑。然而,什么形式的職業培訓更適合新生代農民工,更能解決新生代農民工所面臨的就業問題,更值得思考和探索。因此提出“3+1”的培訓方式,即“基礎知識、技術技能、素質能力+職業技能鑒定資格證書”的綜合培訓方式。

基礎知識:以各崗位通用的理論課程為主,例如:計算機應用基礎知識、禮儀溝通知識等。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崗位群開設本崗位的專業基本知識。專業基礎知識要有針對性、有目的性。

技術技能:根據不同崗位群的特點,以企業真實的生產流程制定不同的基本技能課程,采用現場指導和情景模擬的方式,突出崗位技能;也可采用實用技能培訓、短期技能培訓和崗前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同時應該重視在崗新生代農民工的技術技能的培訓。

2.3 分段式教學培訓

分段式教學培訓,實際是指利用農民工空閑時間對其進行教育培訓。這種教育培訓方式更能滿足農民工需求,既不影響農民工現有工作,又不會增加農民工壓力,能獲得很好的教育培訓效果。目前國內很多高校都有采用分段式教學模式來對農民工進行教育培訓。

市場調查發現,新生代農民工迫切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其現在的生存狀況,非常愿意接受培訓,然而真正參加職業教育培訓的農民工甚少,出現了“高積極性低報名率”的現象,其中大部分新生代農民工、尤其是已經上崗的農民工不愿意放棄工作來參加職業培訓,主要原因是培訓時間與工作時間沖突,其次是部分農民工在長時間從事一種崗位的工作以后,操作熟練漸生惰性,不愿參加培訓。因此,為了適應和配合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的特點,提高他們對培訓的積極性,可以采用分段式教學培訓。

第4篇

【關鍵詞】澳大利亞 職業教育 培訓包

【基金項目】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課程質量保障研究(課題批準號:11YJA880069,主持人:呂紅)

【中圖分類號】G719.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7-0042-01

一、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培訓包體系特點

(一)以能力為本的課程標準體系。培訓包(Training Packages)是澳大利亞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制度中重要的官方文件和教學法規,被稱為“培訓指南”(training roadmaps)或一整套培訓計劃,其根本特點是由行業制定、全國統一且通用的職業技能認證標準,它具體闡述了對職業崗位的實踐技能和基本理論要求,是對學生進行質量評價的尺度,它規定了本行業不同崗位中的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文化知識、實踐技能和思想素質的標準。每個培訓包主要包括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部分是國家認證部分,這是培訓包的主體;第二部分是非國家認證部分。培訓包以能夠勝任工作的能力標準為衡量,摒棄了學究式的繁瑣理論,對各行業中不同從業人員應具備的文化知識、實踐技能和思想素質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每一培訓包都提出了自己的能力領域(Streams)和能力單元(Units of Competency),每一個能力領域下包括若干能力單元,所有的能力領域及其能力單元都有相應的識別代碼。各項能力單元具有相同的能力標準格式,主要由能力單元的名稱、能力領域、能力說明、相關能力標準、能力要素及相應的行為標準、能力評價條件說明、鑒定指南和關鍵能力要求等內容組成。

(二)完善的國家專業資格認證體系。澳大利亞資格認證框架(Australi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描述了資格證書的等級以及各級證書包含的能力組合,當受訓者達到培訓包描述的能力要求后,可以頒發由國家承認的資格證書。這里所說的資格,就是以能力標準為依據的,將理論知識學習和職業技能訓練并重,且多數是以技能培訓為主的一組科目課程(或我們常說的“模塊”)的組合,即我們所稱的“專業”和“專業方向”。這些專業課程及其標準是全國統一的、與工作崗位相對應的教育和培訓證書體系,考核方面也更注重受訓者的實際動手能力。資格認證框架實現了不同學校、 不同學科、 證書、 課程學分的互認和銜接制度, 亦即學生在不同教育系統之間可以轉學。

澳大利亞資格認證框架中各級證書和文憑之間的連續關系不受培訓機構或地域限制,全國通認。甚至同一門課聽課和實驗在不同的培訓機構都相互認可,對于學生的相關工作經歷經考核也可以承認并折算成學分。這體現了能力本位的培訓理念,更實現了不同院校、不同學科、證書等級和資格、課程學分的互認和銜接制度,亦即學生在不同教育系統之間可以轉學,重復的知識和技能不用重復學習。

由此可以看出培訓包根本特點是由行業制定、全國統一且通用的職業技能認證標準,它具體闡述了對職業崗位的實踐技能和基本理論要求,是對學生進行質量評價的尺度,它規定了本行業不同崗位中的從業人員所應具備的文化知識、實踐技能和思想素質的標準。

二、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培訓包體系的優勢所在

培訓包將能力標準和職業資格聯系起來,并規定出學生達到能力標準所需的最低考核要求。 從能力的認定、統一的評估標準到資格證書的頒發, 培訓包都作出了詳細的規定,規范了職業教育與培訓具體實施的每個步驟。這樣的培訓包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一)有利于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標準化。培訓包的能力界定源于工作內容的分析,個體的職責和工作標準一起結合成能力的要素, 反映特定崗位職責所必需執行的任務,然后相應地分類置入能力單元形成培訓包的能力標準。因此,培訓包涵蓋了各個行業、不同水平的能力標準,并且成為職業教育與培訓學生培養和評價的依據,為建立統一的澳大利亞國家培訓市場奠定了制度基礎。整個國家職業教育都有了可以遵循的統一的職業標準、評價原則和認證要求,保證了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質量和水平能夠在較高水平上達到統一,為高質量的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了保障。培訓包還對受訓者先前的學習和已經達到的能力進行評價和認可, 這種方式保證了學習者不必對掌握的知識和技術進行重復學習。學生一旦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就是全國通用認可的。由于職業能力標準源自于企業,因此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機構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實現學習和工作的零過渡,很快適應新的工作。企業對其教育質量的認可度非常高,利于畢業生就業。

(二)提供多元化的學習與考核方式。培訓包并不硬性規定達到能力標準和資格的方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選擇以何種方式接受培訓。培訓從時間上分脫產、半脫產和不脫產的培訓; 從空間上分面授和函授與面授相結合的培訓;地域上分學校本位和企業本位的培訓;還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多媒體教學、遠程教學、提供網上學習材料及進行網上考試等;也可以是多種方式結合起來的培訓。最終培訓方式的選擇取決于哪一種方式對雇主、受訓者學習的內容以及所需完成的工作最為合適。技能鑒定可以在培訓機構進行,也可以在相關企業進行, 還可以將兩種情況結合起來。鑒定方法包括觀測、口試、現場操作、第三者評價等12種,通過受訓者在完成指定的任務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進行評價,全面考核學生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協調應變能力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這些方法的綜合運用,與單純用理論試卷的考核方法相比,更能反映出學生的綜合素質,體現了能力本位的思想。

(三)有助于構建國家終身教育體系。培訓包中的澳大利亞資格框架架起了銜接和溝通澳大利亞各教育系統之間的立交橋。它不僅使就業前教育與就業后教育相聯系,也使職業教育與普通中學教育、大學教育體系一起共同完善了繼續教育體系,構成了國家的終身教育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教育與培訓的服務對象,包括行業、企業、政府、社區和受訓者等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呂紅.《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課程質量保障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第5篇

關鍵詞:成人 職業教育 培訓 存在問題 改革 發展 思考 分析

1引言

所謂職業教育,就是對需要從事某種行業的人員進行專門的技能知識教育。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加深,盡管我國的成人職業教育培訓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進步,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在我國的經濟結構調整之下,問題愈發突出,嚴重制約著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由此需要對其進一步的發展進行思考,做出突破。

2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2.1沒有給予成人職業教育培訓足夠的重視

盡管我國進行了教育改革,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對于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但是在實際實施改革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傳統的重視普通研究性教育,輕視職業技能教育的思想。很多人存在這樣的誤區,認為只有通過高考考入高等大學院校才能夠得到發展,而成人職業教育培訓院校往往是那些高考失利同學才會被迫選擇的出路。出現這種思想因素的主要原因還是成人職業教育培訓院校結構沒有進行足夠的宣傳以及國家的相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例如很多的用人單位仍然將第一學歷納入求職應聘的硬性條件。

2.2政府部門對成人職業教育沒有給予足夠的資金投入

成人職業教育是一種專業化的培訓,所以需要一定的專業設備以及培訓場地,同時這些教學設施也需要根據外界環境而進行變化更新。但是在國家對教育經費的投入集中在基礎初等教育,所以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的資金投入遠遠達不到實際要求。

2.3成人職業教育培訓院校缺乏教師,結構不科學

進行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最關鍵的因素就是師資隊伍,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卻存在職業教育培訓教師后備力量不足的問題。因為職業教育的特殊性以及實習的要求,所以職業教育的培訓教師應當比高等院校更多,但是實際上卻比更少。同時,我國的成人職業教育培訓院校的教師結構不夠科學,大多數的教師都是從高等院校畢業,滿腹理論知識,缺乏必備的實際專業技能操作。

2.4成人職業教育培訓院校管理缺乏效率

盡管近些年來我國的成人職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績,但是因為管理體制的問題,導致了多頭管理、效率不高的新問題。交叉管理、灰色地帶、重復辦學等等問題都導致了學校資源的浪費閑置。

2.5成人職業教育培訓院校缺乏宣傳,沒有積極與公司企業進行合作

進行成人職業教育培訓不僅僅需要在學校進行學習,獲得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同時還需要在各個公司企業之間去實習,將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培訓過程中,很多培訓院校由于宣傳力度不到位,導致學生實習基地的缺乏,沒有一定的實習設備。同時,因為國家對于成人職業教育培訓院校的資金投入不足,沒有相關的政策支持,所以也進一步的導致公司企業缺乏吸納培訓學校學生的積極性。

3對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改革發展的思考分析

3.1打破傳統偏見,提升社會對于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視

加大宣傳力度,擯棄偏見,使得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獲得與高等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認識到成人職業教育培訓在整個教育系統中的重要性、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程度,科學認識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的地位。

3.2政府部門加大對成人職業教育培訓學校結構的資金投入

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的長足發展進步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所以,政府需要按照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發展的具體情況,通過一定的調查研究手段,每年發放一部分的資金費用來支持成人職業教育培訓學校的發展,保證教學設備等基礎硬件設施的更新換代,同時國家也可以制定出相關政策來促進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

3.3制定出推廣政策,吸納優秀教師

因為師資力量的缺乏,限制了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的發展。所以,現行職業教育院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標準政策,來吸納足夠優秀教師的加入,同時需要不斷完善教師職稱評定的資格標準。對于教師要進行嚴格要求,不僅需要具備足夠豐富的實踐知識,還必須擁有一定的實踐操作技能,但是對于一些實踐技能豐富而學校具有迫切需要的人才,可以適當降低在年齡以及學歷上的標準。

3.4積極與公司企業進行合作

成人職業教育培訓院校需要積極與公司企業進行合作辦學,與其建立長足的合作關系,建立優質的實習基地,促進成人職業教育培訓的更快發展。

4結語

盡管目前我國的成人職業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是這些都是促進其獲得發展的一部分,所以我們應當積極地去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認識到成人職業教育培訓在我國教育系統中的重要地位,用正確價值觀指引,找到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同時采取針對性的對策來促進其發展,充分發揮我國成人職業教育培訓在就業以及經濟方面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楊燕,劉維儉,馬建富.從職業教育角度談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留守農民人力資本提升[J].教育與職業,2015,(17).

[2]馬建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工人力資本提升的職業教育培訓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4,(9).

第6篇

關鍵詞:澳大利亞職業教育;雙元體系;教育培訓

一、澳大利亞雙元職業教育培訓體系發展歷程

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培訓中采取了雙元體系,這種系統的、有組織的職業培訓雙元體系可追溯到中世紀行業協會辦的學徒制。在18~19世紀,出現了澳大利亞學徒制的雛型:“補習教育”學校。澳大利亞于1998年1月1日開始實行“新學徒培訓制”并逐步取代傳統的學徒培訓制。近幾年來,澳大利亞政府不斷改革完善學徒制,2006年的改革中包括:重新確定澳大利亞學徒制的品牌,加強人們把做學徒制作為第一職業選擇,用“澳大利亞學徒制”(Australian Apprenticeships)代替“新學徒制”(New Apprenticeships)。澳大利亞的雙元體系是指學徒的培訓同時在企業、公司和職業學校進行。企業培訓是學徒培訓的主要組成部分,職業學校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補充學徒人員在工作場所所學的職業知識和技能的不足,增加他們的專業理論和基礎知識。

(一)雙元培訓體系中的企業公司培訓

在企業的培訓中,雇主負責培訓的主要費用,同時雇主還是培訓的指導者,其他培訓指導者都必須持有培訓資格證書或熟練技術工人資格的證書,應具有心理學知識,了解職業培訓的法規。在學徒培訓結束時,每一個學徒人員需要參加理論知識和實踐內容的考試,學徒期滿以后,雇主應繼續雇傭獲得相應資格證書的學徒。

(二)雙元培訓體系中的職業學校教育

職業學校的任務是讓學徒對所學科目的理論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政府的公共教育資金負責學徒在職業學校的學習,職業學校的課程中有五分之三是圍繞著職業崗位進行的專業教育,職業學校開設的課程由聯邦教育與文化部來規定。學徒制的培訓項目和依據標準是澳大利亞全國統一的資格框架(AQF)和在資格框架下的培訓包。學徒按培訓合同規定的要求達到職業和行業所要求的能力標準,在培訓學習結束后可以獲得全國認可的資格證書。

二、澳大利亞雙元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對我國的啟示

(一)政府要加強職業教育的法規建設,提供法律保障基礎

澳大利亞執行嚴格的就業準入制度,就業人員只有獲得相關崗位的職業資格證書等級,才可以進入就業市場。早在1978年,由聯邦經濟部制定的職業培訓法修正案被澳大利亞國會通過,這個法案的建立,奠定了學徒制的法律地位,使得雙元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得以健康的發展。澳大利亞的《憲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是澳大利亞開展職業教育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據。在職業教育教師管理方面,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法》、《教師法》對職業學校的校長、教師、職工的招聘、職責、權利、培訓要求等都有具體的規定。澳大利亞聯邦頒布的有關職業教育經費方面的法律有:《撥款(學校資助)法》、《撥款(技術與繼續教育資助)法》、《職業教育與培訓資助法》等。目前,我國雖然已頒布了職業教育與培訓相關方面的法規,但因宣傳不力,執法不嚴,并未形成嚴格的就業準入制度,因此,我國要借鑒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成功經驗,加強職業教育的法規建設,為我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健康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二)企業、行業應加大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參與力度

在澳大利亞,企業培訓是雙元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主要組成部分。澳大利亞職業教育最顯著的特點是在各個層面上與經濟組織(行業委員會、企業等)建立了密切而廣泛的聯系。澳大利亞政府設立了國家培訓局,在培訓局的統籌協調下,建立兩個全國性行業培訓咨詢委員會,其主要職能是協調政府和行業、企業的關系,為政府提供企業需求信息,把政府的政策傳遞給企業。企業通過對學徒的工作表現,考察未來的員工,有利于企業招收到優秀的技術工人和員工。企業雇一個學徒工,支付的工資較低,學徒的其他保險、福利、培訓費等由政府支付。在我國,企業對承擔學徒培訓的積極性并不高,有的企業甚至認為學徒妨礙了企業生產運行。從澳大利亞的企業參與職業培訓的成效來看,應從我國國情出發,要加強立法,建立相關激勵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導和規范,通過財政、稅收等手段鼓勵行業組織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及我國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建構。促使我國的企業加入職業教育與培訓中來,吸納社會優良資源,加快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我國要進一步發揮非政府性的行業協會組織和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調動企業參加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切實對本行業的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負起責任,對有關職業教育的政策法規提出意見。

(三)建立國家統一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完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融通體系

澳大利亞建有全國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AQF),它是職業資歷、學分轉換的主要參照系,它為各類教育提供了靈活的銜接方式。在AQF系統內部,各級證書和文憑的關系可以通過學分累積逐步完成。在AQF系統外部,TAFE學院與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上下貫通。我國現行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由于存在證出多門、認證標準不一等問題,導致了職業資格證書缺乏權威性和社會認可度不高。我們要借鑒澳大利亞的成功經驗,建立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這就需要改革國家現有的職業技術教育管理體制,理順各部門之間的關系,開發出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體系,為社會培養出適銷對路的人才。同時,依據國家職業資格認證體制,制定學分互認制度,有效架起職業院校與中等教育和大學之間銜接、溝通的“立交橋”。我國應提高職業資格證書在職業教育與培訓中的社會地位,形成良好的聲譽,各級各類行業組織也應積極參與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決策和管理,參與制定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資格證書制度。

(四)政府投入經費扶持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發展

2005年,澳大利亞政府決定從2006年6月到2008年9月期間投資大約101億澳元用來支持和擴大學校職業教育培訓。隨著對教育系統以及對學校職業教育培訓資金投入的增加,澳大利亞政府對提供職業教育培訓的學校以及學校的技術中心也提供了專門的經費用來改善學校職業教育培訓的設備。2006年2月,澳大利亞政府委員會(COAG)在新的國家改革日程中強調大力投資人力資源發展,目標之一就是“提高具有技能和職業資格的成人勞動力比例,使其享受積極和富有成效的職業生涯。”隨后,澳大利亞聯邦和州政府于2006年10月宣布一攬子重要的技能計劃——“面向未來的技能”,提出在今后五年,國家將投入8.37億美元進一步提高澳大利亞成人勞動力的技能,為澳大利亞公民持續的技能更新提供更多機會。相比之下,我們很多職業技術院校辦不下去,一項重要原因在于資金的匱乏。所以,要使高職院校及時培養出社會經濟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術應用型人才,政府特別是各地政府必須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投入力度,為我國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的良性循環發展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 【參考文獻】

[1]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潘靜波.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發展的推動力[J].基礎教育參考,2006,(6).

[3]湯百智,吳立勛.澳大利亞新學徒制的建立及實施[J].職教論壇,2004,(12).

[4]黃日強,何小明.澳大利亞政府在發展職業教育中的作用[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4).

第7篇

再奪湖北省職業教育培訓課題

研究單位團體獎

文/特約通訊員 周大勇

日前,在2014年度湖北省職業教育培訓課題研究成果評審中,荊門市技師學院陳衛民院長主持研究的課題《職業素養基本訓練》獲得省級省重點課題一等獎,彭彬林老師制作的課件《flash動畫——制作逐幀動畫》獲教案、課件類一等獎,柴玉姝老師的《中職課堂師生沖突的校本研究》獲論文類一等獎,學院連續五年獲得湖北省職業教育培訓課題研究單位團體獎。

近年來,荊門技師學院按照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要求,圍繞現代產業轉型與升級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改革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加大了教研教改的力度,多舉并措,教研教改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一是推進一體化教學改革,創新培養模式。學院貼近企業生產崗位,引入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設計生產性工作任務,實現“教室車間化、學生員工化、課題產品化”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達到更好的教改效果,被確定為全國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試點單位。

二是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手段。學院經常舉辦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多媒體課件制作比賽等活動,積極倡導和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和仿真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主要通過視頻、圖片、聲音、文字形象化地展現教學內容,把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傳授給學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是搭建交流學習平臺,引領教師成長。學院定期組織教育教學課題研討會、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匯報課、校際同行交流課,通過開展各種形式的研討、聽課、評課及優質課評比活動,為全體教師搭建展示的舞臺和研討的平臺,進一步激發了全體教師參與教學教研的熱情,教師之間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營造了學習型、協作型的教師文化氛圍和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據悉,荊門技師學院今后將不遺余力地為教師提供更多交流學習的平臺,展示才華的舞臺,鼓勵教師參加教研活動,大膽進行教學改革,打造一支教學教研水平都領先于同類院校的優秀教師隊伍,為加快構建具有湖北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作出新的貢獻。

山西交通技師學院:

獲職業教育重點專業和

實訓基地建設項目

文/特約通訊員 趙啟文

近日,山西交通技師學院機電工程系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公共管理系現代物流專業分別被山西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批準為山西省職業教育重點專業建設項目和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兩個項目共計獲得省級財政支持資金400萬元,項目資金將用于設備購置、教學改革、課程開發、教師培訓、教學資源建設等內容。

重點專業建設項目建設期為3年,實訓基地建設項目建設期為2年。建設期間學院將進一步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推進企業與學院共促專業建設、教學改革、課程改革的步伐,促進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生學習對接,進一步加強專業實訓條件建設,實現一體化教學設計,突出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強化實踐育人。

重點專業和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的申報成功,為學院進一步加強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提升專業實訓水平,提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向山西產業發展和交通運輸行業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撐奠定了基礎。

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

舉辦意大利高級服裝創意制版研修班

文/特約通訊員 李文勝

為進一步提升我國服裝行業技術人員的制版水平,同時加快提升世界服裝大賽中國賽區選手的技術水平與國際時裝技術接軌,北京市工貿技師學院作為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時裝技術項目中國集訓基地,日前聘請了意大利服裝創意制版大師盧西亞諾·迪納爾多先生來校授課。盧西亞諾·迪納爾多先生是意大利時裝界權威的制版專家和資深的服裝技術教育家,是著名時裝大師費雷的專業老師,曾先后擔任多家世界著名品牌制版總監。

第8篇

根據我市當前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來看,農民工職業教育具有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無論是農村發展的城鎮化趨勢,還是農民增收的巨大壓力,都明確顯示出職業教育廣闊的發展空間。雖然近幾年在農民工職業培訓取得了很多成效和經驗,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培訓資金投入不足;培訓組織實施和培訓效果有待提高。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培訓,應根據市場的需求和企業的需要設置專業,但目前一些針對農民工的培訓,在培訓內容和培訓模式上不能夠完全適應農民工的需求,同時培訓完成后缺乏相應的后續服務,使得培訓工作不能實現與市場需求有效對接,造成培訓資源的浪費,這些都削弱了農民工參加職業培訓的積極性。

二、城鄉統籌下農民工職業教育模式改革思路及對策

(一)農民工職業教育模式改革的發展思路

政府要出臺一系列關于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促進就業等政策和法律法規,使職業教育培訓通過建立長效機制實現農民工提高自身素質并在城鎮長期穩定地安居就業。同時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的新一輪農民工職業培訓,尤其在培訓主體、培訓重心、培訓模式、培訓機制等方面需要有新的認知和新的實踐創新。使這一群體較快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要求,適應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要求,適應融入城鎮成為市民的要求,這必將同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有效促進擴大內需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農民工職業教育模式改革的對策研究

1.完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法律機制

國家和當地政府應進一步完善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政策,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能夠有效規范職業教育培訓工作,以制度化的形式明確培訓標準,以及企業、培訓機構應承擔的責任,確保農民工享有發展和受教育的權利,真正實現依法培養高素質的農民工群體。

2.建立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融資渠道

當地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扶持力度,強化在培訓中的主導作用。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各省(區、市)要將農民工培訓資金列入財政預算,進一步加大農民工培訓資金投入,統籌安排農民工培訓資金。同時企業作為農民工勞動技能增強和綜合素質提高的直接受益者,應當積極配合政府參與到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中,增加對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投入。同時通過社會輿論,鼓勵社會的慈善組織團體為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籌集善款。建立全方位的資金融資渠道,為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穩定有序開展保駕護航。

3.改革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模式

針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培訓,應在教育理念、培訓手段和培訓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要樹立以人為本、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因人施教的培訓理念。

第一,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要以市場的需要為導向,堅持以城鄉統籌、就業導向、技能為本,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企業需要什么學什么,加強實踐訓練,舉辦針對行業企業特點的專業技能培訓。

第二,針對農民工的工作性質,有的放矢進行教學。對于綜合素質稍高的農民工,可以加大一些屬于精密技術工種和經濟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對于文化素質水平偏低的,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工可進行一些容易操作的技術工作培訓。同時要結合參加培訓人員的工作特點,采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的方式進行職業培訓,可以把課堂設在工地、車間等方便農民工學習的場所。在培訓形式上可多樣化設計,合理授課時間。可以實行長短期培訓相結合、脫產與半脫產相結合的培訓方式,還可以提供夜校、函授等多種方式。

第9篇

關鍵詞:農民;職業教育;勞動力;農業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7)04-0020-04

一、農民職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安徽省阜南縣現有農村勞動力815 576人,2015年轉移到城鎮和非農產業就業的有六十多萬人。農村勞動力不再僅僅是農業勞動者,相當一部分已成為第二、第三產業的職工。因此,加強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對于提高全體勞動者的素質,促進城鄉經濟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需要

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也是農業科學技術轉化的重要載體。農業的現代化涉及的因素很多,而人的知識化、專業化是最根本的因素。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過程中,要用現代工業提供的技術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生物技術武裝農業,用現代市場經濟觀念和組織方式管理農業,這些都需要高素質的農民與之相適應。即使在現階段,無公害農業生產技術、設施農業技術、實用農業增產增效的普及和推廣,也都需要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民。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七年,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 11.63%,系統接受過農業職業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不到5%。因此,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是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動力

根據《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45%左右。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每年年均要提高戶籍城鎮化率1.3個百分點,每年要讓1 600萬沒有獲得城市戶籍的人成為戶籍城市人口。上述規劃提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是要加快落實中央確定的使1億左右農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定居落戶的目標。這1億人主要指農村學生升W和參軍進入城鎮的人口、在城鎮就業和居住5年以上及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1]。在阜南縣815 576農村勞動力中,剩余勞動力約有48萬,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制約因素很多,農民的職業教育素質是決定轉移規模和速度的一個重要因素。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領域會越來越窄。農村勞動力只有掌握一技之長,才能有助于他們從生產率較低的農業部門轉移出去,實現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流動。另一方面,通過對農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能夠使農民開闊視野,樹立自信心,激發他們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的主動性。從實踐上看,一方面,轉移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明顯高于農村勞動力的平均文化程度。據統計,2015年,在阜南縣轉移農村勞動力中,小學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2%,比平均值低20.2個百分點;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4%,分別比平均值高23.1和30.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轉移農村勞動力中接受技能培訓的比例較高。據阜南縣統計局的問卷調查,2015年的轉移農村勞動力中,接受技能培訓的占55.3%,高于農村勞動力總體技能培訓水平40多個百分點。因此,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對于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三)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是政府服務農業的基本職能

WTO主要成員國都將農民培訓作為政府為農業發展提供的主要服務之一。通過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提高農業生產經營水平,增強農業的國際競爭力。關鍵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我國對農業勞動者的職業教育以及農業勞動者的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如法國政府規定農民必須接受職業教育,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才能享受國家補貼和優惠貸款,獲得經營農業的資格。荷蘭90%的農民受過中等教育,12%畢業于高等農業院校。而美國不僅有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還在農村廣泛開辦培訓班,對青年農民進行系統培訓[2]。因此,縣委、縣政府要利用好阜陽市唯一一家科普基地――阜南縣委黨校這個平臺,加強農民職業教育,加大投資力度,全面提高農民的職業教育水平,這既是政府服務農業的一項基本職能,也是政府支持農業、保護農業、增強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四)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治本之策

農民收入主要來自農業和勞務兩個方面。不論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益還是增加勞務收入,都與勞動者的素質密切相關。據調查,不同文化程度農戶的家庭收入是不同的,農戶家庭收入和轉移勞動力勞務收入水平會隨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加。同時有關資料顯示,專業技能培訓對于增加農民收入的作用更加明顯[3]。因此,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提高農民的執業能力,激發農民的創造力,是解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根本措施。

二、加強農民職業教育的思路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轉型呈現兩大特點:一是農村城市化使大批農村勞動力有序快速轉移;二是規模、效益、特色、有機農業將得到長足發展。因此,農民職業教育面臨兩大任務:一是適應農村社會轉型需要,開展農民轉崗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二是培植農村專業農戶和骨干農民,防止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婦女化、弱質化。農民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對農民的社會化終身教育,為農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農村居民的全面發展服務。

要著力構建農民職業教育體系。各類農民職業教育機構應相互溝通,分工協作,構建完整的教育培訓體系。具體包括:一是農業系統中的中等農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業技術推廣機構,主要承擔高、中、初等農業職業教育,普及性農業科技培訓,農業專項技術培訓,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同時創造條件開展非農職業技能培訓。二是教育系統中的農村普通初中和高中,通過“3+1”“3+X”的形式,植入職業教育內容,對不能繼續升學的農村青年開展職前技術教育和培訓;農村職業中學應主要面向“三農”,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三是技工學校在面向城市開展技能培訓的同時,要更多地承擔農民轉崗職業技能培訓任務。四是各類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要以市場為導向,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五是縣委黨校要充分發揮阜陽市社會科學普及基地這個平臺,圍繞技能、轉崗等職業教育開展培訓。六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應結合生產經營活動開展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七是村委會、村民小組等農村社區組織要進一步創造條件,大力發展社區文化教育事業,主動承擔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職能。

三、農民職業教育的具體措施

(一)完善農民職業教育機制

農民職業教育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涉及農業、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基地等多個政府部門。完善農民教育機制,一是領導機制,可在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的統籌領導下,由農業部門協調實施。二是決策機制,可采取統分結合的方式進行。農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教育、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基地對各自承擔的農民職業教育職能提出意見,由農民職業教育的領導、協調機構進行統籌,確立農民職業教育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形成權威性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規劃,由有關部門分頭組織實施。三是執行機制。政府部門制定的農民職業教育規劃應由公辦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和有資質的社會教育培訓機構實施,所需教育培訓經費除農民個人合理負擔外,應由政府財政解決。有關部門對教育培訓過程要進行嚴格管理,對完不成任務的要追回經費。四是加強部門合作。農村基礎教育、農村職業中學開展的職業教育,農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積極參與,在師資、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給予幫助。農業、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開展的職業技能培訓,教育部門也要積極配合,在教學場地、生源分流等方面給予支持。

(二)調動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農民是職業教育的主體,農民認可不認可、接受不接受,是評價職業教育成敗的根本標準。

調動農民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首先,要選擇農民需要的教育內容。當前主要是效益、特色、生態、觀光農業及有機農業實用技術,農民進城務工崗位技術等。

其次,要選擇方便農民學習的教育形式,教育培訓地點要盡量貼近農民,最好與農民的生產勞動相結合,與勞動力轉移輸出相結合。農業廣播電視教育是一種打破時空限制、深受農民歡迎的現代遠程教育形式,在普及農業技術,實施農民終身教育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在農民職業教育中,要注重發揮其作用。

再次,要建立必要的制度規范,包括對教育機構的收費、質量的規范,轉移就業的規范,對農民參與學習優惠待遇的規范等。特別要嚴格執行勞動準入制度,對實行就業準入的工種要加強檢查和監督。

最后,要進行廣泛的宣傳發動。有關調查顯示,農業科技培訓中有償服務的障礙度為0.887。職業教育的重要性還沒有被農民普遍認識,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大多在遇到問題時才想到學習技術。進城務工的農民大多在求職碰壁后才走進技能培訓班[4]。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和職業教育機構要開展廣泛的面向農民的職業教育宣傳,提高農民學習職業技術的積極性,使未來的農村勞動力都能掌握與其從事的職業相適應的實用技術。

(三)推動農民職業教育的法制化進程

關于農民職業教育的法律規定,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技術推廣法》等規定中。由于這些規定過于原則化,很難在實際中貫徹落實。近年來,農業部、教育部都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對農民職業教育問題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但由于農民職業教育涉及關鍵的投入問題,具體貫徹時往往是層層發文件、層層難落實。因此,發展農民職業教育,必須有國家權威的規劃或政策作保障,最好能有專門的法規加以規范,使農民職業教育能夠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依法治教的道路。

(四)多渠道增加農民職業教育投入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的決定》指出:“各級政府要認真落實中央關于新增教育經費主要用于農村的要求。在確保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同時,也要增加對職業教育、農民培訓和教育的投入”[5]。農民職業教育是政府的一項基本社會職能,屬公共財政負擔范疇。增加農民職業教育投入,一是要把農民職業教育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根據教育培訓規劃確定資金規模。二是教育部門征收的教育事業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部分,應當切出一塊用于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三是應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投入,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項目、農業科技示范場建設項目等。四是應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組織,緊密聯系生產和經營活動,出資開設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班。五是應支持農村社區組織,如村委會、村民小組等,通過一事一議的方式籌集農民職業教育培訓資金,自行組織開展互的教育培訓活動。六是應鼓勵社會機構捐資支持農民職業教育培訓事業。七是應鼓勵企事業單位在稅前列支農民工培訓經費。當前,農村普通中學的“3+1”職業教育培訓、農村職業中學的教育資金是由財政保障的。農業科技教育培訓經費這一問題如不解決,就無法在農村中培養一批熱愛農業的骨干農民,農業勞動者老齡化、婦女化、弱質化的趨勢將會越來越嚴重。

(五)切實加強對農民職業教育工作的領導

加強農民職業教育,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將農村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提高我國產業競爭力,建設現代化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一項戰略任務。農民職業教育牽涉面廣,重在社會效益,組織難度大,需要必要的政府投入,因此必須加強領導。一是要建立權威性的領導協調機構,由黨政分管領導一起抓,農業部門總協調,教育、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財政局等部門參與支持。二是要加強調查研究,農民職業教育狀況是反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但常規的官方統計數據都未涉及這方面的分類統計。因此,要有計劃地組織開展農民職業教育狀況的統計調查,為制定農民職業教育規劃、開展農民職業教育研究提供客觀依據。三是要制定權威性切實可行的教育培訓規劃,既要考慮農民職業教育的實際需要,又要考慮政府財力的承受能力,不圖形式、不急功近利,做到目標明確,便于操作。四是要建立目標責任制,將農民職業教育納入各級政府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作為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基本任務進行考核,增強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農民職業教育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陳龍珠.我國農民職業教育提升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r業大學,2013.

[2]S祖琴.加強農民工社區建設教育的措施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5(24):150.

[3]張慧敏.關于新時期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的思考[J].農民科技培訓,2011(12):11.

[4]商學芳,姜衛良,鄭世英.關于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問題的思考[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62-67.

[5]全.職業教育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使命與改革思路[J].中國農村教育,2014(12):26-27.

Farm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unan County of Anhui Province

ZHU Jin-hong

(Party School of FuNan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uNan Anhui 236300, China)

第10篇

企業職工參加教育培訓的決定因素

蕭今、曾滿超在《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第3期撰文指出,市場導向的經濟使中國深圳迅猛發展,大部分職工繼續參加與工作相關的教育培訓。作者研究認為,在企業具有了經營自后,員工會按照自己的意愿追求職業抱負,因此非政府資助的教育培訓系統將獲得較大發展,以回應企業及職工個體的教育培訓需求。作者通過對深圳76家企業、3475個職工的調查數據,用多元選擇模型考察職工參加與工作相關的教育培訓模式的決定因素。職工參加教育培訓有四種選擇:參加企業提供的教育培訓、去企業以外的機構接受教育培訓、以上兩種模式都參加或者都不參加。研究發現。選擇上述四種不同模式的職工在個人的文化象征性特征、與工作間有關的個人社會經濟特征以及其所屬企業的經濟特征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地方職業教育教研機構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作用研究

馬成榮、馮志軍在《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22期撰文指出,職業教育教研機構是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功能定位來說,地方職業教育教研機構,主要有研究、指導與服務三大功能。當前。在我國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新的歷史任務下,這三大功能產生了新的內涵。就任務劃分來說,省級職業教育教研機構應有如下五個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務:(一)開展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研究。(二)參與或配合教育行政部門研制職業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業務文件。(三)組織開展區域課程與教學改革實驗工作。(四)建立健全地方職業教育教研網絡體系。(五)開展以課程改革為重點的專題教師培訓。市縣級職業教育教研部門應有如下五個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務:(一)開展課程與教學改革實踐的應用研究。(二)組織課程開發和課程改革實驗。(三)指導課程實施和教學模式改革。(四)指導教師專業發展。(五)推廣課程改革成果。就作用發揮而言,地方職業教育教研機構要增強服務意識:拓展研究思路;轉變工作方式;創新發展機制。針對地方職業教育教研機構在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存在體系不健全、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完善、定位不準確、工作能力不全面、保障不得力等主要問題,作者提出了如下若干政策建議:(一)確立職業教育教研機構的法律地位;(二)構建職業教育教研體系;(三)完善地方職業教育教研機構的管理體制:(四)發揮各級各類職業教育教研機構的職能作用:(五)強化地方職業教育教研人員的配置;(六)籌措地方職業教育教研經費;(七)加強職業教育教研制度建設:(八)提升職業教育教研人員的科研能力;(九)推動職教科研成果的轉化:(十)建立職業教育教研人員的激勵機制。

方法論視角: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問題與對策

崔景貴在《職教通訊》2008年第8期撰文指出,我國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必須實現方法論上的積極變革,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過程中都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論去分析與解決問題。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存在的諸多問題,需要我們理智面對、積極應對。(一)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之“困”。1 研究路徑的困惑難解癥結。2 研究內容的困頓紛繁復雜。3 研究隊伍的困擾重重交織。4 研究地位的困境尷尬依舊。(二)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之“危”。1 研究體系缺乏特色的高度。2 研究基礎缺失理性的厚度,3 研究方法缺少創新的角度。4 研究主題缺損實踐的力度。5 研究成果缺乏服務的效度。確立一種適合職業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新的科學范式,實現研究方法論的轉變,是當代職業教育心理學理論建設的基本追求。作者認為,最緊要的有以下10個方面:1 樹立發展性目標的研究理念。2 明確實踐性指導的研究目的。3 拓展多學科視野的研究基礎。4 把握全人化教育的研究對象。5 采取多元化整合的研究方法。6 實踐校本化行動的研究策略。7 回歸常態化生活的研究情境。8 關注系統化改革的研究過程。9 彰顯本土化特色的研究重心。10 建設專業化水準的研究隊伍。

第11篇

關鍵詞:美國;職業教育;企業參與;動機;障礙

美國企業素有積極參與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的優良傳統,根據一項相關調查數據的樣本分析,約17萬家企業成為美國職業教育項目“學校到工作”(school—to—work)學習項目的合作伙伴,25萬多家企業為高中生或者社區學院的學生提供了職業教育實習活動。[1]

一、美國企業參與職教的動機

許多學者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托馬斯·貝利(Thomas Baiey)認為,企業參與職教主要基于三個動機:慈善動機(philanthropic)、個體動機(inpidual)和集體動機(coilective);帕特麗夏·麥克尼爾(Patricia McNeil)等人將企業參與的動機劃分為“經濟動機”(financial incentivesl和“非經濟動機”(nonfinancial incentives)。雖然這些學者的提法不盡相同,但是他們所提出的企業參與動機基本涵蓋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公益服務

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實施是出于社會公益目的。歐洲企業參與青年培訓項目具有相關的立法支持,而且各國政府還設立了相關的組織結構以使企業的參與得到明確的定位。美國沒有此類制度建設,許多企業是出于對社會的責任感參與青年培訓項目的。多項研究表明,改善社區是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最重要原因。托馬斯·貝利的研究發現,半數以上的企業將慈善原因作為參與的主要動機。在他所調查的企業中,將對社區公益作貢獻作為主要參與動機的企業占26%,另有33%的企業表示,改善公共教育系統是其參與職教的最重要原

因。[2]

(二)建立公共關系

許多企業認為,與學校合作是鞏固公共關系的一種隱性方式。在一項對參與合作教育項目的250家企業的研究中,53.2%的企業表示參與合作教育項目活動對改善其公共關系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31.6%表示具有比較大的作用。[3]另外,參與青年培訓項目也能夠使企業在業界獲得良好聲譽。例如,太平洋證券公司(Security Pacific Corporation)在12年的時間里與200多個加利福尼亞學區建立了合作關系,并向4500多名學生提供了入門水平的工作培訓機會,這使該公司在當地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也使其與當地銀行建立了一種積極的關系。[4]

(三)降低成本

許多企業將高中生當作廉價的勞動力,教育與經濟協會(Institute on Education and the Economy)的一項研究顯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最普遍的動機是獲得低成本的、短期的勞動力。因為雇傭學生比雇傭臨時成人勞動力的成本低,學生通常會免費“實習”或者只要求低廉的按小時計算的報酬。[5]另外,為學生提供職業教育實習項目可降低企業招募員工的成本。企業招募一個工人需要一筆不小的支出根據美國《培訓雜志》(Training.Magazine)的分析,填補一個空缺位置的預計成本相當于該職位工人年工資的33%,[6]這些成本主要包括做招聘廣告、面試應聘者需要承擔的費用、參加招聘工作人員的誤工成本等。因此,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而選擇參加職業教育。

(四)招募員工

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項目是基于招募員工的目的,有的企業是為了招募短期或者兼職員工,有些企業是為了招募長期的、高質量的勞動力。

(1)招募臨時工作人員。因為學生實習生通常是無償的或者只需支付很低的工資,所以一些企業便安排實習生填補臨時空缺崗位。托馬斯·貝利的研究表明:10%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是為了雇傭兼職的、短期的員工。[7](2)獲得潛在的、長期的高質量勞動力。技能型勞動力的缺乏也使得一些企業將目光瞄向職業教育,因為許多學習職業科的學生具有成為高質量勞動力的潛在可能性,所以在托馬斯·貝利的研究中,10%的企業表示其參與職業教育的目的在于獲得長期的合格員工。[8]林恩(Lvnn)和威爾斯得(Willsde)通過調查發現,幾乎50%的企業在學生結束職業教育實習項目之后便招募他們為正式員工。技術評估辦公室(Office 0f Technology Assessment)所調查的企業中有三分之二表示,它們參與職業教育項目的主要原因是招募員工,因為企業可以通過這種方式對其自身進行潛在的投資。

二、美國企業參與職教的障礙

(一)培訓成本的高昂

阻礙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最主要原因便是參與成本問題。雖然節約成本是許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要原因,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參與職業教育需要負擔的成本往往是驚人的,這使得許多企業望而卻步。

啟動成本。啟動一項職業教育實習項目的成本從幾百美元到幾十萬美元不等。一項研究顯示,計劃成本的數額波動幅度很大,簡單項目的啟動,如基本的計劃和設備添置等所需的成本在l萬~5萬美元之間,而綜合性強的項目的開發所需的成本則高達10萬~20萬美元。[9]當然,初期的啟動成本是由學校、企業、中介組織共同分擔,但是這依然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源。

實施成本。事實上,實施職業教育實習項目的負擔比實施員工培訓項目的負擔還要大,這是因為前者要求有導師指導、與學校課程結合等。培訓費用對企業來說是一筆龐大的開支,即使在以完善的培訓制度而著稱的德國,一些較大的企業也發現進行學徒培訓的開銷幾乎大到無法承受。戴特馬·哈霍夫(Dietmar Harhoff)和托馬斯·凱恩(Thomas Kane)發現,德國企業為每個學徒工支付的平均培訓費用為9381美元。[10]“專門為學生設置的“青年學徒項目”的培訓成本同樣不低。而且,企業參加職教的培訓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還不斷攀升。另外,培訓費用也隨著學生受培訓時間的增長而增加,如戈德伯格(Goldberger)的研究數據顯示,企業為第一年參加培訓的學生所負擔的平均成本為3500美元,為第二年參加項目的學生所負擔的成本則上升為5200美元。[11]

(二)經濟大環境的波動

在波動劇烈的經濟環境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處于風雨飄搖的境況。漢密爾頓(Hamilton)根據其研究得出如下結論:當經濟狀況惡劣時,幾乎沒有企業具有雇傭學生的資源和動機。[12]但是,這一結論并不意味著在經濟狀況良好時,企業便會積極地提供職業教育培訓項目,因為市場的動態性使得企業難以提供長期的學生培訓崗位。例如,西爾斯公司

(Sears)曾經承諾向其所在社區的學生提供綜合的職業教育培訓項目,但是,公司重組及規模削減使得該公司無法完全履行此承諾,它最終只能向學生提供為期三周的課后工作實習項目。[13]

(三)相關法律規章的制約

美國聯邦的、州的法律規章也是制約企業參與中等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主要因素之一。勞工部規定任何行業都不得雇傭18歲以下的學生,各州也出臺了對青年工作時數進行限制的規章制度。如威斯康星州規定,16歲一17歲的學生在學習13的工作時數不能超過4個小時。為學生提供安全保險的規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企業提供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積極性,如45%的合作教育的負責人認為,為學生安排安全保險的要求是制約企業參與的主要原因。[14]有些企業指出,《職業安全和健康法》(0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OSHA)中的某些條款成為制約企業參與的因素。該法規定,規模在1 1人以上的企業都要做事故記錄,事故頻發的企業將會受到審查乃至罰款,因此,許多企業認為雇傭不成熟的、缺乏經驗的青少年將會對企業的安全系數構成威脅,并增加企業被《職業安全和健康法》處罰的風險。[15]

(四)企業內部的阻力與信息的不對稱

企業是否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實施的決策也會受其內部力量的影響。有時,企業的正式員工會對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參與學生產生怨恨心理,認為這些學生的低工資以及所接受的培訓機會使他們受到威脅。另外,如果員工沒有得到上級管理部門的支持,他們也會失去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興趣。信息不對稱也會制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缺乏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管理體制或者相關知識都會使企業缺乏參與的興趣。因此,全國商業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usiness)非常強調中介組織幫助企業建設青年學徒項目的重要性,喬

伊斯(Joyce)和伯恩(Byrne)認為中介組織提供的支持性工作應該包括:召集工作小組、管理項目、確定工作崗位、開發課程和制定管理結構。”[16]

三、美國政府吸引企業參與職教的策略

為了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制定了各種策略,包括進行道德勸說、施加同行壓力、激發企業的集體興趣等,其中最重要的策略是政策支持以及通過中介組織吸納企業的參與。

(一)政策支持

如上文所述,高昂的培訓成本是制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許多州政府對癥下藥,制定相關法律規章為參與企業提供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包括直接的經濟補償政策(如課稅免除等)以及間接的支持性政策(如減少企業管理參與學生的責任等)。

一些州向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企業提供課稅免 (tax credit)政策。例如,密西根州制定的《密西根高中生注冊學徒制課稅扣除})(Michigan’s Registered Apprenticeship Tax Credit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分析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障礙,并制定了相關的資助政策。資助政策包括補償參與企業培訓高中生的成本——每位學生每年補償2000美元。[17]州政府補償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成本的另一種形式是減少學生在工作場所受傷時企業應擔負的經濟責任。例如,夏威夷修訂了《職業安全法》,以減少企業管理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的學生應擔負的責任。[18]

(二)通過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吸引企業參與

與制定支持性政策的手段相比,通過中介組織尤其是行業協會、商會吸引企業參與是一項更加有效的策略。從層次上來看,美國行業協會、商會等中介組織主要可以劃分為三類:一是國家層面的中介組織。此類中介組織一般是垂直設置,即在全國范圍內促進某一行業的聯系,通常在地方層面和州層面有分支機構,如美國商會(U.S.Chamber of Commerce)—世界上最大的商業基金會,包括3000個成員、850個商業協會、87個美國海外商會;二是地方層面的中介組織。此類中介組織一般呈水平狀態設置,即在某一地區建立跨行業的教育一工作場所聯系,如加利福尼亞首府薩克拉曼多(Sacramento,California)的地方性組織“聯系教育與經濟發展組織”(Linking Educ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LEED);三是在這兩種模式之間的中介組織是州層面的中介組織。州層面的中介組織試圖將地方層面的和國家層面的中介組織聯系起來,如美國最大的州層面的商業服務組織康涅狄格州工商業聯合會

(Connecticut Business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該聯合會包括10000個成員企業,多為中小企業。這些組織的主要職能之一便是采取各種策略在學校和企業之間搭建橋梁以幫助青年的發展。

1.發揮自身影響力吸引企業的參與

美國的民間組織非常發達,而且有些組織影響力巨大,所以一些中介組織便發揮其自身影響力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例如,制造業職業生涯聯盟(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Careers Alliance)和全國零售業聯合基金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 Foundation)之類的組織實力雄厚,能夠吸引大量地方層面的、州層面的、國家層面的利益相關者參與職業教育。在2000年,餐飲企業聯合會(Hospitality Business Alliance)提出的目標之一是確保所有50個州到2005年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目標之二便是每年吸引5000所學校、10萬名學生、5萬個工作場所、5萬名工作導師參與職業教育培訓。為了實現每個州參與的目標,2001年2月,餐飲企業聯合會在20個州設立了基金會,并向這些基金會提供資料和理論培訓。餐飲企業聯合會做出承諾,將為促進州和地方的可持續發展進行長期努力。[19]

2.通過影響政府決策及政府態度獲取政策支持

隨著企業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企業對政府的決策影響力越來越大,作為企業“發言人”的行業協會也越來越懂得通過影響政府決策和態度為其成員謀求利益,并實現自己的目標。國家層面和州層面的中介組織主要通過影響政府政策制定,倡導能夠滿足其成員需求的公共政策和項目。例如,為了動員州和地方的會員,美國商會、全國制造企業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l 0f Manufacturers)以及其他企業團體會固定參與華盛頓的立法和規章制定程序,他們運用專業知識影響與教育和勞動力開發相關的政策制定,間接吸引企

業參與職業教育。

3.制定行業標準吸引企業參與

行業技能標準通常是將企業和學校聯系起來的中心環節,許多行業協會將行業技能標準作為建設教育課程、規劃經濟發展、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等方面的基礎。旨在促進薩克拉曼多地區經濟與教育發展的地方性組織“聯系教育與經濟發展組織”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組織通過制定行業標準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聯系教育與經濟發展組織”合作學區的所有高中將該組織制定的技能標準納入其職業生涯學院和職業路徑,以此來指導課程開發。“聯系教育與經濟發展組織”直接吸納200家企業、間接吸納1500家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項目。其中,有500多家企業提供與技能標準結合緊密的工作實習機會。另外,“聯系教育與經濟發展組織”已經培訓了60多名管理者管理、擴展這些工作實習項目,并向6000多名學生提供參與這些項目的機會。[20]

四、對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啟示

校企合作是發展職業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國實施校企合作遇到的最大難題是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責任的缺失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近幾年我國沿海發達地區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與參與度都有極大地提高。如浙江省以“制造業大省”為依托,組建了服裝、大港、商貿、金融四個省級職教集團.這些職教集團以一所高職院校為龍頭,均有1個企業和3所中職學校參與。[21]但是總的來看,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并不高,“現在多數企業還缺乏長期考慮,主動提出聯合辦學的企業較少,辦學伙伴難以尋覓”。[22]此外,行業協會、商會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逐漸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公民社會,一些行業協會、企業管理會、個體勞動者協會、商會、基金會、社區組織等已開始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許多行業協會已經開始逐漸介入職業教育。例如,廣東省中山市擁有上百個各類區域性行業協會,這些行業協會通過與該市各類職業技術學校在技術開發、人才培養、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促進了當地職業教育與經濟的發展。[23]但是,我國行業協會、商會在職業教育中發揮作用還處于初始階段,有待進一步加強。借鑒美國的經驗,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解決我國職業教育中的校企合作問題:

(一)通過立法等手段吸引企業主動參與

盡管1996年我國頒布的《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行業組織和企業、事業組織應當依法履行實施職業教育的義務,2002年教育部、國家經貿委、勞動保障部又聯合發文,提出要充分依靠行業和企業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充分發揮其在職業技術教育培訓中的作用,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不高,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目前還缺乏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主動意識和制度環境。由于職業教育投入周期長、見效慢,所以很多

企業認為參與職業教育只會增加成本、很難獲得收益,從而不愿過多投入。同時,我國政府雖然提出了要求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導向,卻沒有建立配套的機制引導企業主動參與。因此,政府應該通過建立配套的政策機制,對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給予一定的經濟優惠政策吸引企業的積極參與。

(二)充分重視行業協會、商會的作用

隨著現代社會秩序的形成,社會組織在公共社會事務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應創造一個較為寬松、公平的外部環境,從微觀管理中解脫出來,逐步向社會組織放權,把大量的服務性職能如調節、培訓、監督、保護等功能交給社會,在政府與社會之間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構筑政府一社會組織一社會的管理模式,充分發揮公民和社會公益性組織的作用。就美國的經驗來看,行業協會、商會在職業教育中同樣可以發揮巨大作用,如吸引企業參與、制定行業技能標準等。隨著我國公民社會的逐漸成熟,行業協會、商會在職業教育中

的重要作用將會日漸彰顯,因此,政府應建立相應的政策環境以加強行業協會、商會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5][10]Petor Cappelli,Daniel Shapiro&Nichole Shumanis.Employer Participation in School-to-Work Programs.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98,Vol.599:109~124.

[2]Thomas Bailey, Katherine Hughes&Tavis Bart.Achieving Scale and Quality in School-to-Work Internships:Findings from an Employer Survey.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Spring2000,Vol.22(1):41~46.

[7][8]Thomas Bailey&Katherine Hughes.Employer Involvement in Work—-Based Learning Program.National Cento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1999.11~12.

[3][4][6][9][11][12][13][14][16]Steven G.Klein.Employer In—centives to Participate in a Comprehensive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Program.Berkeley,CA:MPR ssociates,1994.5、6、9、11、16、17.

[15]Thomas Bailey.Learning to Work:Employer Involvement in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Programs.Washington,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95.94.

[17][18][19][20]Marc S.Miller&Robert Fleegler.State Strategies for Sustaining School-to-Work.Jobs for the Future&New Ways Workers National,2000.3、4、7.

[21]劉顯澤.加強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運作[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24):24~26.

[22]王廷才,韓全立,姜巖蕾.校企聯合辦學的探索與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01,(6):9~10.

第12篇

由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領導小組主辦的“全國職工基本職業素質培訓”近日啟動。該項培訓工作以實地培訓與網絡培訓相結合,依托現有的800個全國職工教育培訓示范點和100個職工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為各類職工提供“量身定做”的培訓服務,特別是適應青年職工、新生代農民工的特點,充分運用中工網等網絡教育平臺,努力打造集職工基本職業素質培訓、上崗資格培訓、職業證書培訓、職工學歷提升教育相結合的網絡教育培訓“大學校”。

根據全國職工素質建設工程五年規劃的安排,“全國職工基本職業素質培訓”將在2012年完成200萬職工的培訓任務,并爭取用2至3年時間,實現對廣大企業職工培訓的全覆蓋。

《光明日報》

新疆:建立職業教育專家庫

為促進職業教育科學發展,構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提升職業院校的整體辦學水平和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決定建立自治區職業教育專家庫。

為此,自治區面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科研部門和高、中等職業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等部門和單位的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征集專家庫專家。根據規定,入選專家需長期從事職業教育管理、教學、教(科)研等專業研究,敏銳把握本領域改革創新的發展方向;在本職工作領域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權威性,掌握國內外職業教育相關前沿理論與研究成果;在同行專家中有較高的威望和組織協調能力;能夠對職業教育宏觀管理提供專業水平、客觀公平、詳實公正的判斷和評價;了解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熟悉自治區職業教育基本情況,具有先進的職業教育理念和鮮明的管理、教育教學風格;對本領域的發展趨勢具有前瞻性;能夠為自治區職業教育提供決策咨詢和研究指導。

據悉,自治區職業教育專家庫專家的工作職能,是在自治區教育廳指導下,參與自治區職業教育重大決策咨詢、項目評審、項目設計等活動;參與起草制定自治區級職業教育重要制度建設;參與自治區教育廳制定社會職業人才需求信息、預測人才需求變化趨勢;參與開發和編制職業院校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標準、培養方案;參與自治區教育廳組織的其他活動;參與對自治區職業教育領域的綜合與專項重點工作的調查研究,開展服務職教中心工作的各項科研工作。

(中國教育新聞網)

天津:率先建立政府購買培訓機制

天津在全國率先實行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得到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充分肯定并將在全國推廣。

為大力實施“人才興市”戰略,加速緊缺技能人才培養,天津市自2009年起在全國率先按照“需求對應補貼、等級決定標準”原則,建立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在法定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培訓愿望的天津市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在職職工、高校畢業學年的學生和農村勞動力,按規定參加職業培訓人員,按照市場需求程度,分別給予50%至100%的培訓費和鑒定費補貼。

據天津人力社保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天津實施的政府購買培訓成果機制以職業技能培訓為主,以促進和穩定就業為目的,具有六大特點,即:職業培訓補貼按市場機制運行、體現政府導向、強化監督檢查、建立目錄隨調機制、根據市場需求程度和經濟建設需求確定補貼標準、鼓勵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新華網)

上海:中職學生發展報告

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報告近日。

上海學校德育決策咨詢課題“2010-2011年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發展報告”歷時兩年完成,由上海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報刊總社《上海教育》雜志社具體承擔。該課題調查了上海73所中等職業學校33858名學生,覆蓋中職所有年級,是上海各類學生發展調研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也是首次以中職學生為對象進行的發展狀況研究。

調查顯示,中職生的整體價值取向是積極向上的,具有愛國情感,更看重親情、健康和友情。作為“90后”的中職生自主意識強,果斷,敢做敢為,有自己的想法,在個人取得成功的主要途徑方面,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自我奮斗、過硬的技能、豐富的知識,看重專業技能的比例達到71.4%。

調查同時顯示,中職生對所在學校及其就讀專業的認知度和認同度不高,缺乏具體的職業生涯規劃,只有五分之一的學生是因為符合自己的興趣特長就讀中職的。中職生理想呈現個性化特點,經濟收入、福利待遇、上升空間成為他們擇業首先考慮的因素。中職生因中考失利導致自卑受挫,經常覺得自己被忽視的占到70.07%,有強烈的被社會認同的需求。在網絡應用方面,每天都上網的中職生比例高達51.99%,但利用網絡查資料、做功課的僅排名第四,列前三位的依次為聊天、交友,看電子書、電影、視頻,網絡游戲。(中國教育新聞網)

浙江衢州:健全退役士兵職教機制

近年來,浙江省衢州市不斷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按照“政府主導、免費培訓、社會參與、充分就業”的要求,堅持以促進就業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為主體,以高等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為補充,本著退役士兵“自愿參加、自選專業、免費培訓”的原則,加強軍地配合、部門協作,創新培訓模式,完善就業服務,落實優惠政策,不斷健全退役士兵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機制,促進退役士兵充分就業。近兩年該市共培訓退役士兵1502人,參訓率達66%,就業率達91%。

為將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納入制度化、規范化軌道,衢州市政府專門研究出臺《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的實施意見》,市、縣兩級成立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形成“民政牽頭、部門合作、社會參與”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機制,確保退役士兵充分接受職業技能培訓。同時,對退役士兵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即通過征兵時提前宣傳發動、退役士兵報到時宣傳發動、借助媒體宣傳發動、組織基層宣傳發動、承訓學校宣傳發動,進一步提升培訓的知曉率、參訓率。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禹州市| 永和县| 宜兰县| 阿瓦提县| 徐闻县| 锦州市| 温泉县| 张家港市| 佛坪县| 喀什市| 进贤县| 汝南县| 唐河县| 荥阳市| 邹平县| 通许县| 任丘市| 黔西县| 汉川市| 岳阳市| 宝兴县| 东安县| 萝北县| 禄劝| 江达县| 汉源县| 乾安县| 基隆市| 忻城县| 夏邑县| 尚义县| 蒙自县| 彭泽县| 岐山县| 龙陵县| 邛崃市| 金寨县| 容城县| 措勤县| 富裕县| 景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