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8:3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無題古詩李商隱,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李商隱 無題詩 用典
“用典”亦稱“用事”,凡引用古時有關人、地、事、物等之史實或傳說,增加詞句之含蓄與典雅,或以古比今,以古證今,借古抒懷者,均可稱為“用典”。古詩因為篇幅的限制,需要用濃縮的典故以達到更高更美的審美境界和藝術效果,而典故具有濃縮性和普遍象征意義的內涵,可以使作品從廣度到深度,從內容到意境都發生很大的飛躍。在古詩中,詩人引經據典不僅僅是為了援引古人先賢的言行事件使作品更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而且也是在于以寥寥數語蘊含豐富內容,追求作品的典雅華美,含蓄婉曲。中國古代詩人用典尤具特色者,當推李商隱,而在義山詩中用典藝術特色最突出的當屬無題詩。
李商隱對于用典的喜愛,“多簡閱書冊,左右鱗次,號獺祭魚”,使他的詩“隱詞詭寄”(張采田語),“深情綿邈”(劉熙載語),“寄托深而措辭婉”(葉燮語)。但也因用典的頻繁和晦澀,使詩“埋沒意緒”(馮浩語),“纖曲其旨,誕漫其詞”(朱長孺語),因此詩意婉曲晦澀,在可解和不可解中徘徊,以致詩人元好問讀后都不免喟嘆道:望帝春心托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是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論詩三十首》)但不可否認的是,李商隱的無題詩寄興深微,寓意空靈,以婉曲的藝術手法表現自我豐富且復雜迷離的情感,而被歷代文人和評論家大家贊賞的委婉深曲的朦朧美則歸功于李商隱對典故的獨特運用,典故的創新運用手法不僅使無題詩通過帶有神話志怪色彩的意象,塑造了神秘優美富有情韻的意境,而且也曲折間接地營造了隱秘深邃的內心情感,發揮了典故意義的共性以升華情感氛圍、引起讀者共鳴。下文將主要圍繞以上作用進行分析。
一.李商隱通過用意隱晦的事典文字的多重含義,曲折間接地暗示折射出隱秘朦朧深邃的內心情感經驗。今人徐復觀曾指出典故具有象征的作用,以簡馭繁,著重于借用典故內涵折射層次錯綜復雜的內心經驗。象征作用中的典故意象在詩中含義多元,往往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與典故的比喻作用不同,指稱傾向并不是單一的,不是用一個事物或事情說明一個道理。李商隱有別于其他用典詩人的不同就主要表現在無題詩中典故稱謂并不是一目了然的,即事典文字不是一對一的指稱,而是通過典故的多義性,更加含蓄隱晦地表達復雜的內心情感。
以《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中頸聯“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為例。此聯并列用典,涉及了四位歷史人物,前一對人物源于晉代大臣賈充之女與他的僚屬韓壽的愛情故事,此歷史典故出于《世說新語》, 韓壽為賈充掾,與充女相悅,兩人后喜結連理;后一對人物基于《文選?洛神賦》中曹植感甄事的傳說,即曹植曾欲求甄氏為妃,可曹操卻將她許給曹丕。后來甄妃被讒言所害,曹丕將她的遺物玉帶金鏤枕送給了曹植,曹植曾夢見甄妃對他訴說愛慕之情不能如愿的遺恨,曹植遂作《感甄賦》。此詩中典故意義非常隱晦曲折,首先,這四位歷史或傳說人物共通性較少,對應關系并不顯而易見。唯一的相似性表現在賈氏與甄妃都用情專一忠貞,但是這兩個故事的結局卻大相徑庭,一個如愿以償,一個抱憾終身,一正一反,這樣即便我們假定詩人借典立意,但也難以確定典故文字的具體指稱意義。如果義山是借典自喻,那么詩人與典故人物的關系又是如何呢?倘若理不清這層自喻關系,也就無法準確理解詩人所表達的情感,究竟是用這結局一正一反的典故,意在說明愛情自有它不可扼制的魔力,表達自己相思成灰的絕望和悲苦,還是“借夫婦以喻君臣”,象征馬逢伯樂而鳴和士遇知己而達的理想遭逢?
二.李商隱著意發揮圍繞典故意義的類型而滋生的審美特性以激起文化群體共同體驗的共鳴來達到情感升華,從而更富感染力地揭示自我復雜隱秘的內心世界。李商隱在無題詩中表達的思想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四庫全書》提要指出:“《無題》之中,有確有寄托者,‘來是空言去絕蹤’之類是也;有戲為艷體者,‘近知名阿侯’之類是也;有實屬狎邪者,‘昨夜星辰昨夜風’之類是也;有失去本題者,‘萬里風波一葉舟’之類是也;有與《無題》相連誤合為一者,‘幽人不倦賞’之類是也。其摘首二字為題,如《碧城》、《錦瑟》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無題詩中多以寄托為主,筆者認為其寄托的載體主要體現在典故中的或人物形象或言行事跡或風雅事物,從而表達多方面的情感,如自慨生平,抒發懷才不遇或美好理想;又如歌頌真誠偉大的愛情,感慨相思離苦或真情堅貞,所謂“感時傷事”,“頗得風人之旨”。(《四庫全書》提要)
以《無題》四首其四一詩為例鑒賞借典故抒發懷才不遇的情感。“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揚岸。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前后同墻看。歸來輾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暮春三月,陽光明媚,櫻花盛開,垂楊輕拂,箏管相逐,一邊是貴族女子縱情游賞、及時行樂,一邊是貧寒女子無媒難嫁、自傷遲暮,兩幅畫面對比如此鮮明,詩中典故所寄寓的內容是可想而知的,東家老女因貧寒而婚嫁失時,正是寒士落拓不遇的象征;溧陽公主恃寵而驕,正是貴顯子弟仕宦得意的象征,韶光易逝、人生易老、美人遲暮的慨嘆亦在對比中顯現。詩人借典故表達了現實政治的險惡,命運的坎坷以及頗具才華的詩人只能空懷理想、政治失意的悲哀。
再如表現愛情生活的《無題》二首: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其一)聞道閶門萼綠華,昔年相望抵天涯。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其二) 這組詩寫于開成三年(公元838年)涇原王茂元幕,時詩人已登進士第并與茂元女兒結婚,又將赴京應博學宏詞試,故賦詩留別閨中知己。第一首詩人展現了兩個場面,一個是昨夜的情景,星光閃爍,和風習習,畫樓桂堂,相愛的雙方眉目傳情、心靈相通,同時那燈紅酒綠、觥籌交錯、笑語喧嘩、隔座送鉤、分曹射覆的場面又令人沉醉;另一個是晨鐘響起,自己又要身不由己離家應差,于是轉篷之嘆就自然地流瀉出來。第二首首句以神女萼綠華影射意中人,用秦樓客映射詩人自己,結句又以歷史上“吳王苑內花”比喻伊人。“昔年相望”謂往日相思之苦,“豈知”句又表達出婚后喜悅幸福之情。兩首詩均沒有直接塑造女子的形象,但卻通過典故中人物形象的靈活運用簡潔含蓄地從側面讓讀者想象到詩人愛人的美麗,并且借典故中言行事跡暗示了詩人愛情生活的和睦快樂。
如果詩人用普通語言文字在詩中翻譯典故的含義,即便能做到意思的完整,也只會是冗長不精練的敘述,不僅沖淡了復雜強烈的內心情感的沖擊,更重要地的是失去了經過藝術升華提煉出的精致美,這種美感是超越了個人體驗感受的。詩人借用高度濃縮的典故――文化群體共有的語言來表達個人的情感經驗,使融于集體民族的記憶和個人情感高度融合,更加有效地引起全體讀者的共鳴,這也是無題詩長久以來具有無限魅力的原因。
三.李商隱本著“遺神取貌”的審美原則嚴格篩選取用典故,使無題詩中的典故都具有優雅神秘且綺麗浪漫的獨特美感,從而通過這些意象塑造了無題詩所特有的意境。從詩人選用的典故的出處來看,幾乎無一出自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出自詩經的也寥寥,而選自神話傳說的和神異志怪小說的典故占據了絕大部分,在事典的選用上也多選用訪道求仙的民間傳說故事。這與詩人在青年時期曾為道童“學仙玉陽東”,受道教影響較深有較大的關系。作者沉浸于道教典籍,詩中出現大量道教名物,名物的羅列,極富仙風道氣的美感,構成了詩面的美麗神秘。如“神女生涯”、“小姑獨居”(《無題》二首其二),“劉郎遠隔”、“蓬山迢遞”(《無題》四首其一),“蓬山青鳥“(《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再如劉郎、宋玉、青女、萼綠華、西王母等人物,瑤池、瑤臺、玉臺、碧城、蓬萊等地點,這些意象都具有一種迷離幽渺的朦朧美,由這些意象構筑成的詩句自然也會具有這種獨特的美學特質,營造了深邃神秘的意境,并與詩人朦朧隱晦的內心情感相融合交織,成就了李商隱無題詩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美。
四.李商隱將多個典故靈活地安排于布局嚴謹且分工明確的四聯詩章中,通過有機組合發揮了強大的整體的象征作用,更加多重地疊加地復雜地塑造了無題詩的意境。這種典故運用手法表現最淋漓盡致的當屬《錦瑟》,此詩也是李商隱無題詩中經歷代文人與評論家鑒賞分析得最多者。全詩四聯各有相互對應,形成了立體全面的結構,首尾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前后呼應,由眾多典故并列平行組成的中二聯“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上下對應,首尾聯與中二聯相互間也緊密配合,形成了完整且具有共同性的結構,增加了全詩文字含義的包容量。典故在平行結構中相互對應,使原本毫無意義聯系的典故在各自的內涵上得到突出與彰顯。
梁啟超曾在《中國韻文內所表現出的情感》中寫道:“義山的《錦瑟》、《碧城》與《圣女祠》等詩,講的是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來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意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須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我們若還承認美的價值,對于此種文字便不容輕輕抹殺。”綜合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李商隱的無題詩美在典故,李商隱的典故也美在無題詩。典故對于無題詩的意義不言而喻。
參考文獻:
[1]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6.
[2]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3]褚斌杰,中國文學史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4]曹礎基,中國古代文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郭紹虞,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
[6]董國華,李商隱“無題詩”中的“用典”辭格探頤.[J].平頂山學院學報,2013,8.
[7]張宗福,論李商隱無題詩的內在意蘊.[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6,6.
[8]張明非,李商隱無題詩研究綜述.[J].文化遺產,1997,2.
[9]閻海翎,李商隱無題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征.[J].海南師范學院學報,2002,2.
1、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宋·蘇軾《望江南》
2、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元·張可久《人月圓》
3、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清·王國維《蝶戀花》
4、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5、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元·唐溫如《題龍陽縣青草湖》
6、紙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拋書午夢長。——宋·蔡確《夏日登車蓋亭》
7、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漢·佚名《古詩十九首》
8、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唐·李商隱《無題》
9、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唐·賈島《憶江上吳處士》
10、獨立小樓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后。——南唐·馮延巳《鵲踏枝》
(來源:文章屋網 )
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水殿風來暗香滿.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人未寢、欹枕釵橫鬢亂.
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古詩詞好句,歡迎大家閱讀!
古詩詞好句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漢書·班超傳)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后漢書·宋弘傳)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后漢書)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三國·曹操·龜雖壽)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三國·曹操·短歌行)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三國·曹植·白馬篇)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曹植·七步詩)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諸葛亮·后出師表)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 (三國·諸葛亮·出師表)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三國·諸葛亮·誡子書)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劉備)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西晉·陳壽·三國志)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西晉·陳壽·三國志)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西晉·陳壽·三國志)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西晉·李密·陳情表)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東晉·陶淵明·移居)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東晉·陶淵明·飲酒)
古詩詞好句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東晉·陶淵明·飲酒)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東晉·陶淵明·歸園田居其三)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東晉·陶淵明·雜詩)
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 (東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東晉·傅玄·太子少傅箴)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 (晉書·王獻之傳)
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 (晉·陸機·文賦)
古詩詞好句31、十年花骨東風淚,幾點螺香素壁塵。
——史達祖《鷓鴣天·搭柳欄干倚佇頻》
2、為問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輕度,拚卻鬢雙華。
——葉夢得《水調歌頭·秋色漸將晚》
3、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蘇軾《少年游·潤州作》
4、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李商隱《隋宮》
5、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于謙《立春日感懷》
6、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
——蕭掄謂《讀書有所見作》
7、稻花香里說豐年。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8、燕丹事不立,虛沒秦帝宮。
——李白《結客少年場行》
9、道休孤密約,鑒取深盟。
——納蘭性德《紅窗月·燕歸花謝》
10、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
——賀鑄《芳心苦·楊柳回塘》
11、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
——李白《太原早秋》
古詩詞好句4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李白《太原早秋》
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孟浩然《歲暮歸南山》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朱熹《偶成》
拔毛能濟世,端為謝楊朱。——黃庭堅《和答錢穆父詠猩猩毛筆》
錦里開芳宴,蘭缸艷早年。——盧照鄰《十五夜觀燈》
壯年何事憔悴,華發改朱顏。——蘇舜欽《水調歌頭·瀟灑太湖岸》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曹松《己亥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三四聲。——呂巖《牧童》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李商隱《無題·八歲偷照鏡》
對瓊瑤滿地,與君酬酢。——辛棄疾《滿江紅·和范先之雪》
到得卻相逢,恰經年離別。——張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圣君三萬六千日,歲歲年年奈樂何。——李白《陽春歌》
古詩詞好句5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李商隱《隋宮》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王維《少年行四首》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高駢《山亭夏日》
并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櫟林中醉射雕。——陳維崧《南鄉子·邢州道上作》
此地動歸念,長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李益《上汝州郡樓》
運往無淹物,年逝覺已催。——謝靈運《歲暮》
多事年年二月風,翦出鵝黃縷。——納蘭性德《卜算子·新柳》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2、秋月揚明暉,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盧綸《塞下曲》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6、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7、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9、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10、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敕勒歌》
11、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出處:出自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12、雨打梨花深閉門,忘了青春,誤了青春。出處:出自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閉門》。
13、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出處:出自崔護的《題都城南莊》。
14、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出處:出自林逋《山園小梅》。
15、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出處:出自鄭思肖《寒菊》。
16、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出處:出自《詩經·周南·桃夭》。
17、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出處:出自劉方平的《春怨》。
18、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出處:出自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19、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出處:出自黃蘗禪師《上堂開示頌》。
關鍵詞:“純語言” “三美” 唐詩英譯 本雅明 許淵沖
一、本雅明《翻譯者的任務》
德國哲學家、散文家和批評家瓦爾特?本雅明在1921年撰寫了德語論文《翻譯者的任務》,該文雖然艱深晦澀,帶有神秘主義色彩,但涉及文學作品的意義、翻譯的意義、翻譯與“純語言”的關系等重大問題,影響極其深遠。德曼曾就此評價說:“如果你不曾就本雅明的這篇文章說些什么,你在學術上就沒什么地位。”(德曼,1986:73)
本雅明認為翻譯是一種不可替代的、獨特的精神表達形式,一切語言都只是對上帝語言的翻譯,譯文的本質屬性不是向讀者傳達或者與讀者交流原文信息。可譯性(translatability)是某些作品的本質屬性。翻譯彰顯了顯存的隱含關系,這些關系在原作沒有被翻譯之前是出于隱蔽狀態的,而翻譯則是一種“與語言的陌生性質達到一致的權宜手段”(本杰明,1921/1999:284),由此,翻譯既能促使自身語言的成長,也能更接近尋得“純語言”(pure language)的目標,“純語言”通過翻譯與原文的共存和互補得以釋放。
二、《唐詩三百首新譯》的“純語言”
(一)“純語言”和“三美”論
通過對本雅明《翻譯者的任務》的解讀,朱湘軍指出“‘純語言’指的是語言間一種超歷史的親緣關系。這種關系存在于每一種語言的整體意之中”(2006:66);曹丹紅認為“純語言”并不是一種符號,而是上帝的語言,即上帝的命名語言,是一種可以傳達的精神實質(2012:6)。在《唐詩三百首新譯》一書中,“純語言”則可以理解為詩歌的美,許淵沖先生總結為“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詩歌的美超越中文和英文的差異,又存在于中文和英文中。
所謂意美,即指翻譯時不僅要表達字面意思,還要能表達出深層含義,不僅能表述言內之意,還要能表述出言外之意,使讀者能夠產生近似的聯想,體會近似原作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意美是“三美”中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所謂音美,即指譯文可以借用譯入語的格律,選擇和原文音似的韻腳,還可以借助于雙聲、疊韻、重復等方法來傳達和原文相似的音韻美。所謂形美,許淵沖先生認為,主要是在詩句長短和對仗工整方面,應盡量做到形似。
唐詩的“純語言”不僅體現在或雄壯或秀美的詩境、或沉郁或清新的筆觸以及深沉的情感,而且還體現在它富于變化的格律形式、抑揚頓挫的音韻。由于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中文和英文發音、結構的迥異,要做到“三美”,或者說,在唐詩英譯中解放唐詩的“純語言”,這絕非易事。
(二)例詩賞析
由于《唐詩三百首新譯》中翻譯了意境、音韻、體裁各異的三百多首詩,在此不可能一一解析,僅選取李商隱的代表作之一《無題》進行分析。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
Poem Without a Title
It’s difficult for us to meet and hard to part,
The east wind is too weak to revive flowers dead.
The silkworm till its end spin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
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At dawn she’d be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
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o the three fairy hills it is not a long way,
Would the blue-bird oft fly to see her on their height?
李詩為唐詩中常見的七言律詩,押尾韻。許先生的譯文采用抑揚格六音步,尾韻是ababcaca。第三句中silk,spins,silk,sick押頭韻,同時也與原詩中“絲”的音相同,完美地做到了音美和形美。
首聯描寫與愛人難以相見卻又分別在即,景物描寫更烘托出痛苦不堪的心境。李詩中并無人物主語,這是中國古詩的常見特征,雖然給理解增加難度,但是增加了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一句中兩個“難”字使用了重復的手法,但是意義有所區別,第一個“難”字意為相見困難、機會難尋,第二個“難”字意為分別令人痛苦。許淵沖先生的譯文出于“形美”的考慮點明了人物主語,符合對該詩的主流理解,也符合英語的語言習慣。兩個“難”字,許先生沒有使用同一個單詞翻譯,而是分別選用了difficult和hard,用詞精準,符合原詩的意境。第二句翻譯出了東風無力吹拂、百花破敗的味道,只是漢語中“東風”與春天相關聯,而英語恰恰相反,與春天關聯的一般為west wind,此處似乎略有瑕疵。
頷聯中,李商隱采用了“思”和“絲”的諧音雙關的藝術手法。由于語言的差別,譯文采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蠶絲是從充滿愛意的心中吐出的,這就將蠶絲和愛情聯系起來,產生了與李詩近似的聯想,展示了對愛情的忠貞不渝。
頸聯中增加了人物主語I和She,清晰地解釋了原詩所描繪的意境。
尾聯中,李詩用了“蓬山”和“青鳥”的典故,這在譯文中很難直接地顯示出來,于是許淵沖先生在譯作的末尾加了注。“a long way”與開頭的“difficult”遙相呼應,末句則采用一個祈使性的問句,祈盼青鳥能給愛人帶去問候,恰如其分地再現了原詩的意境,做到了意美。“當不同的語言在各自的意指方式中相互補充、相互妥協,而最終臻于和諧時,純語言(也即大同語言)就誕生了。”(孫致禮,2009:90)
三、結語
在《唐詩三百首新譯》一書中,本雅明提出的“純語言”可以理解為詩歌的美,即許淵沖先生所說的意美、音美、形美。許先生深諳中西文化,精通中西語言,在翻譯過程中,從“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使得原詩的靈魂、感情、音韻、節奏和形式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在英語中發現了唐詩的回聲。
參考文獻
[1] 曹丹紅.本雅明《譯者的任務》再解讀[J].中國翻譯,2012(5).
[2] 本雅明.本雅明文選[M].陳永國,馬海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 德曼.“結論”:瓦爾特本雅明的“翻譯者的任務”[A]//郭軍,曹雷雨.論瓦爾特?本雅明現代性、寓言和語言的種子[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 馬.從文學翻譯到翻譯文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5] 孫致禮.在目標語中發現“原文的回聲”[J].中國翻譯,2009(2).
關鍵詞:學困生;古詩詞;背誦方法
初中階段,古詩文背誦非常重要。大部分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基本上能輕松地背誦并記憶下來,默寫準確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但總有一部分學困生怎么都背不出來,因而該得的分數就白白地丟了。面對這一部分學生,我嘗試了以下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關鍵詞句把握法
所謂關鍵詞句,一是指需要背誦的文句、語段的領頭字詞;二是緊緊抓住容易聯想背誦內容支撐點的關鍵詞。如:鄭谷的《鷓鴣》,只要學生能記得“暖戲”“品流”、“雨”“花”、“游子”“佳人”等詞語,這首詩歌就不難背誦出來。
2.課文畫面把握法
蘇軾在評價王維的詩歌時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很多古詩文都具有這個特點。課文畫面把握法即是根據古詩文畫面感強的特點,用畫面形象來輔助記憶的一種良好的方法。有些古詩文景物描寫如詩如畫,人物刻畫生動形象,可利用古詩文中詞句所構成的畫面來輔助背誦。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以帶領學生根據這首小令的意境來勾畫出一幅幅畫面:蕭瑟的秋、肅殺的荒村古道、安適祥和的裊裊炊煙,微弱的殘陽,離鄉懷親傷感欲絕的游子。利用這些富于感彩的鮮明的意境畫面較之呆板地死記硬背,當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僅便于記憶,而且有利于對詩文主旨的理解。
3.詩詞順序記憶法
有些詩詞的寫作有一定的時、空順序,引導學生按照寫作順序來梳理詩詞的思路,尋找利于背誦的途徑也是常見的背誦途徑。例如,《題破山寺后禪院》的寫作是空間順序,背誦時就可以按照這個順序來處理。
與此相類似的背誦方法甚至可以運用到文言文和現代文之中,如《桃花源記》等。
4.回憶背誦法
朗讀有助于背誦,在朗讀到一定程度后,合上書試背,嘗試對記憶內容進行回憶,這樣能增強背誦的效果。這種方法可以在更廣泛的時間、場合中運用。例如,在上學的路上,在大量做題的間隙中,在沒有攜帶書本的悠閑時刻……這時可以對這些已經在腦海中蘊藏的記憶內容進行適當的回憶。如果有回憶不出的字句、語段,也可將其記住,然后在方便的時刻查閱相關書籍來驗證或加深對文本印象。
5.強制記憶法
這要求在規定的某個時間段內完成對某些內容的快速記憶。如果能夠配合適當的檢查就會強化背誦的效果,例如限時背誦之后的即時檢測。在學校里,教師采用這種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在家中,學生可以請父母擔當監察者,規定在適當的時間里完成固定的背誦量,并進行必要的檢測。這樣反復強記,也會增加學生的記憶經驗,提高學生的記憶能力,增強記憶效果。
6.抄讀、聽讀、誦讀法
有三種以讀促背的方法可以使用:(1)抄讀。古人讀的書,往往是自己抄寫出來的。(2)聽讀。有條件的可以用錄音機或復讀機之類的錄音設備,把自己要學的古詩文錄下來,經常聽聽,很有好處。(3)誦讀。所謂誦讀,包括朗誦、背誦兩個方面。這是讀古詩文的基本方法。對于那些屬重點難點的文言篇目,在每篇課文學習之前,均應先誦讀十遍以上,使自己對篇目中的文句非常熟悉,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達到背誦默寫的要求。這樣,對那些長一點的文言篇目的背誦默寫就容易一些了。
7.韻律節奏背誦法
根據古詩詞押韻的節奏和韻律來構思背誦,一般而言,無論是五言還是七言的古詩詞,均可按照4/4拍的節奏來進行背誦(五言只需停頓一拍即可)。在背誦者熟練這種背誦的節奏之后,還可將古詩詞根據一定的難度編排順序,用擊掌扣拍輔助的方式來控制節拍和韻律,背誦者可隨著擊掌的節拍聲進行背誦。另外,當背誦者極為熟練之后,還可進行高、低、輕、重、快、慢等節奏的變化,使得背誦的節拍更具音樂效果。當然,背誦者也可利用某些現成樂曲來編排背誦的韻律,以此音樂作為背誦的背景,背誦者隨著音樂的高低起伏來背誦。這樣背誦變成了一件輕松愉快的事情,自然效果更佳。
8.唱歌背誦法
一、要掌握詩歌類別及特點
詩歌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敘事詩(《木蘭詩》)、抒情詩(《春夜喜雨》)和哲理詩(《斷章》);按格律可分為古體詩(《從軍行》)與近體詩(《春望》);按語言可分為四言(《君子于役》)、五言(《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七言(《無題》)與雜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按題材可分為寫景詩(《望廬山瀑布》)與詠物詩(《鷓》)、邊塞詩(《出塞》)、詠懷詩(《游子吟》)等;詞按風格可分為豪放派(蘇軾、辛棄疾等)與婉約派(柳永、李清照等)。
二、要了解作者及其風格
白居易云:“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任何一個時代的文人必然帶有該時代的烙印,其經歷、其思想感情無不留下深刻的時代印痕,而每一個詩人又有各自獨特的思想性格,因而結合作者賞析古典詩歌,有助于考生把握作品的風格和內涵。陶淵明的樸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雅俗共賞,王維的詩畫一體,李商隱的朦朧隱晦,范仲淹的蒼涼悲壯,蘇軾的雄健豪放,李清照的婉約凄切,陸游的雄渾奔放,等等,都能讓品味到不同時代對詩人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作者的經歷、寫作背景和文風等方面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情感。
三、提取意象,體會意境,理解主旨
意象就是滲透著詩人情意的具體形象。理解詩歌中的意象,體味詩歌中創設的意境,是詩歌賞析的重要內容。賞析重點在于把握詩中的意象,進行領悟詩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詩人強烈的感情與生動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人創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讀者領悟詩歌意境也應從景、情兩方面去探尋與體會。詩人把抽象的情緒寄托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之中,這個事物即詩歌中作者所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
四、要了解詩歌的表達技巧
1.詩歌中常用的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議論和抒情,其中描寫、抒情是重點;描寫方式有細節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等;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等。
2.詩歌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有借景抒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情景交融(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托物言志(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運用典故(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比興(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烘托(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以小見大、聯想想象(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及欲揚先抑等。
3.詩歌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有比喻、借代、夸張、互文、通感、對比、雙關、反語等。
五、要揣摩詩歌中字詞的妙用
王安石稱詩歌的語言為“詩家語”,是指詩的用語和其他文體用語不同,尤其講究煉字,經典的例子就是“僧敲月下門”,作者“推”“敲”難定,韓退之曰“敲”字為佳。周振甫先生在《詩詞例話》中認為:“就這首詩看,敲的應該是李凝幽居的門,這個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家出家為僧,法名無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應該敲門,才和幽居相應。從音節上說,敲字也較響亮。”還有“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用得好。第一,“綠”字比其他的字色彩鮮明。讀到此,能在我們面前喚起一片江南春色。其他各字都比較抽象,沒有這種作用。第二,用“又綠”喚起我們聯想,讓我們想到春草綠時容易引起思歸的念頭,這就跟下文“明月何時照我還”密切呼應。所以,在賞析詩歌時,要特別注意關鍵字詞的作用。
六、要結合標題、注釋和題干分析
詩詞的標題,如同文章的標題一樣,具有“眼睛”的功能,是“心靈的窗戶”。透過“眼睛”去分析理解其所告訴我們的有關信息,基本上可以把握古詩詞的主旨。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交代了寫作的目的,崔顥的《黃鶴樓》指出了吟詠的主要對象,孟浩然的《過古人莊》揭示了詩的主要內容。
在古詩詞賞析題中,命題人會給一些注釋。這些注釋或交作背景,或提示作者生平,或介紹相關人物、地名,或解釋有關事物,等等,都是幫助考生分析理解詩詞主旨的組成部分,應該認真閱讀,對照試題,反復斟酌。
關鍵詞:意象;蠟燭;心理活動;審美體驗
在詩學范疇,意象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形象概念。意,取其“意念”之意;象,取其“物象”之意。意念與物象的結合,使得物象具有人的情感色彩。詩人將自身想要抒發的抽象情感全部寄托在具體物象上,通過意象來表情達意,看似言簡,實則內涵豐富。那么,詩人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是如何通過意象來展現其心理活動的呢?鑒賞者又是如何通過分析意象獲得審美體驗的呢?本文將以中學語文教材中古代詩歌的意象“蠟燭”為例,探討古代詩歌意象的豐富意蘊。
一、“蠟燭”一詞的定義
古代“燭”是一種用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辭海》:“按古無今之蠟燭,唯乎火炬為燭,朱熱日燋,執于手曰燭,大燭樹地曰庭燎。”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對照明的物品一般稱為“燭”,“燭”是中國最早的照明物品的名稱。而蠟燭是一種用石蠟制成的,燃燒后可發亮的照明物體。從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蠟燭就是一種生活必需品,可發光發亮,方便于人。那么,作為生活中的一個小物件,蠟燭在古詩中又是如何表情達意的呢?
二、意念與物象的結合
鑒賞一首詩歌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想象,想象可以幫助我們還原詩歌創作的具體場景,進而能讓我們深切感受詩人在創作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比如,對于蠟燭,我們都知道它在燃燒過程中會淌下蠟油,淌下的蠟油形似眼淚,所以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燭淚。而古代詩人經常將燭淚與人的眼淚結合到一起,借燭淚言情。比如一個人因內心憂傷難免會有孤單寂寥之感,當他看見房中的蠟燭緩緩淌下燭淚時,不禁就會引動愁思,雙眼泛濕,流下傷心的眼淚,此時,內心憂傷的情感便同眼前的蠟燭渾然一體了。至此,通過想象和描述,蠟燭這個物象形態已經構建完整。我國古代詩人在創作的時候,經常將自己的憂思賦予蠟燭這個意象,借助蠟燭來表達憂傷的情感。
三、意象對心理活動的展現
意象的形成,隱含著詩人無限的情感。詩中的意象也是詩人完成心理活動的一個縮影,是詩人情感的聚焦。在中國古代詩歌中,關于蠟燭的描述有很多,其中有些詩里的蠟燭僅僅只是簡單地描繪、營造一種場景,所以這里的蠟燭只是作為物象而非意象存在。而在有些詩中,蠟燭扮演著意象的角色,但是品讀鑒賞的時候,意蘊卻很單薄。隨著詩歌的不斷發展,蠟燭意象的內涵開始越來越豐富,而賦予蠟燭意象更多內涵的還是唐代詩人李商隱。關于李商隱,我們了解最多的就是他的“無題”詩系列。他有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創作該詩時,李商隱正與一女子相戀,但是兩人的感情不能被外人知道,然而作者內心熾熱的火焰又無法熄滅,所以他只能以詩寄情,表達自己內心的相思之苦。詩中的蠟燭意象充分地反映了詩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就算蠟燭燃盡,也無法燃盡詩人對欽慕對象的思念。詩人李商隱將所有的感情都寄托于蠟燭,“蠟炬成灰淚始干”,正如蠟燭燃燒時流下的蠟油一樣,詩人的心也在流淚。筆者認為,李商隱在作這首詩的時候,可能恰逢房中的蠟燭顫抖著微光,他望著若隱若現的燭光,依稀看見那女子的一顰一笑,詩人的主觀情感由此與客觀事物完美融合,使詩歌具有超強的感染力。正如袁行霈在《中國文學史》中所說:“李商隱在向心靈世界深入方面把詩歌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燭光在詩人們的筆下時而溫暖,時而凄涼,但更多時候突出的是明亮燭火下燭影的黯淡,所以,帶有蠟燭意象的詩,作者往往借蠟燭抒發憂傷落寞的情感,而這類詩總體的感情基調是以憂傷為主。
四、意象帶來的審美體驗
意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美學范疇,因為它是塑造意境的前提,是聚成意境的細胞。而詩歌的鑒賞者就是憑借對意象的剖析來還原當時場景,進而在內心形成分析詩歌的意境,這樣才能身臨其境,體味到詩人創作這首詩時的心情,同時這一鑒賞過程的完成,也能給鑒賞者帶來豐富的審美體驗。正如李商隱筆下的蠟燭,以我們鑒賞者的角度,如果不結合創作背景深度剖析它的形態,就不可能對該詩有更深入的情感體驗。“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想象蠟燭燃燒蠟油耗盡的樣子,我們能感悟到詩人無比憂傷的情思。蠟燭表達了李商隱那時的心聲,蠟燭成灰的一刻,眼淚流盡,而即使眼淚流盡也無法終止他對那女子的思念之情。時光易逝,歲月如梭,人生中有太多無可奈何的悲劇,太多的傷痛與挫折。然而就在這無休止的傷痛中,紅透的燭淚在傷痛中劃過,劃破憂愁,劃破孤寂,正是這一道痕跡,充分印證了詩人內心的痛楚與現實的命運做著激烈斗爭的事實。所以李商隱用蠟燭入詩不單是對孤寂、憂思的表達,更是一種人生追求,是對愛的執著,對理想的堅定。至此,蠟燭將我們帶入到更高層次的審美境界,幫助我們提高了自身的審美情感。“經典意象是反復出現在詩人筆下代表一個文學特定的情感與審美意蘊的藝術形式,正像……燈燭也是時時閃爍于古典詩詞里反映著中國詩人獨特情感活動和審美內容的經典意象符號。”蠟燭成為古代詩歌作品中的典型意象,盛行于唐代,而今,蠟燭的豐富意蘊仍然在延續甚至有了創新,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賦予蠟燭新的內涵———“奉獻者的代表”,這也是人們根據蠟燭的形象特點,通過聯想,將蠟燭人格化的表現。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用蠟燭比擬人格,形象生動地歌頌了無私奉獻的精神,這難道不是蠟燭給予人類的更深層次的內涵么?
作者:李蒙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1]舒新成,沈頤.辭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傅道彬.晚唐鐘聲———中國文學的原型批評(修訂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趙丹萍.李商隱詩歌燈燭意象初探[J].現代語文,2010(2).
[5]張清湘.中國古代詩歌意象略談[J].文學教育(下),2013(8).
[6]鄭平.中國古代詩歌的意象藝術[J].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10).
《大學語文》是傳授語文基礎知識和提高寫作能力、文學閱讀欣賞能力的一門綜合性文化基礎課。要求學生在專科階段所學《大學語文》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高文化素養,為學好高等教育各類專業課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實的基礎。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專升本語文知識點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專升本語文知識歸納11、提倡“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唐代詩人是:白居易
2、先秦諸子散文主要以(議論)為主.
3、提出“不平則鳴”的是:韓愈
4、范增這一人物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5、開創我國文學中“悲秋”主題先河的作品是:宋玉的《九辯》
6、《劍南詩稿》是陸游的作品集.
7、《一個和八個》的作者是郭小川
8、《道德經》屬于道家的作品.
9、《王貴與李香香》的作者是李季
10、被后世尊為“亞圣”的是:孟子
11、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屬于:志人小說
12、我國古代第一部斷代史為:漢書
13、與孟浩然同屬一派的詩人是:王維
14、“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出自:李白的《將進酒》
15、明清傳奇是:戲曲
16、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為:聊齋志異
17、岑參是盛唐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
18、寫李楊愛情的詩作是:《長恨歌》
19、《詩經》中的《風》:量大,多為民歌
20、舒婷《致橡樹》的主題是:愛情
專升本語文知識歸納2詩歌發展線索:
《詩經》《離騷》——三曹、七子、七賢——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散曲——清末龔自珍
《詩經》:現實主義源頭,國風。詩六義:風雅頌賦比興
賦、比在中國詩歌中很常見,唯獨“興”是《詩經》特有的。
興:欲言此物,先引他物。《關雎》《蒹葭》
三曹、建安七子——建安文學的代表,“建安風骨”,慷慨悲涼。
竹林七賢——正始文學的代表,嵇康、阮籍。
龔自珍:晚清最后一個大詩人。《己亥雜詩》,浪漫主義,305篇,最后一部詩集。
散文發展線索:
先秦散文——南北朝駢文——唐代古文運動——宋代詩文的革新運動(歐陽修)——清桐城派
唐宋家(唐2宋6,散文著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位。清中葉桐城派:強調“義法”,方苞、姚鼐、劉大櫆
(古典)小說發展線索:
萌芽:先秦神話雛形:魏晉南北朝筆記小說成熟:唐傳奇發展:宋話本再發展:明擬話本頂峰:明清長篇章回
古體詩\近體詩:
1.唐代之前所有詩歌均為古體詩。
2.唐代開始,在詩歌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對偶等諸多方面作出了嚴格規定。
符合這些規定的看作是近體詩(格律詩:絕句、律詩);不符合這些規定的仍然視作古體詩(古風)。
現當代文學1919-至今:
與現代文學
(1915)是現代文學(1919-1949)的背景。兩面旗幟:民主與科學1919-1937啟蒙階段:反封建1937-1949救亡階段:反帝
“現代文學六主將”:
魯迅:領軍人物。
A《吶喊》《彷徨》小說集;《朝花夕拾》散文集(往事的回憶);《野草》散文詩集
B作品評價:雜文是“投槍與匕首的組合”,批判力度強。
C《狂人日記》——現代文學開山之作;《祝福》:祥林嫂,表現封建制度對女性的摧殘(《故鄉》表現人與人的隔膜;《社戲》表現孩提時代的童趣);《傷逝》:涓生、子君,唯一一部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
郭沫若:歷史劇《屈原》(《王昭君》;《關漢卿》);新詩詩集《女神》(浪漫主義)。
:《文學改良芻議》(8條意見,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茅盾:
1《子夜》書名由來(自然界23時-次日凌晨1時是最黑暗的時刻,“子夜”象征暗示當時的中國是最黑暗的時刻)。
2《林家鋪子》(反映民族資產階級的困境)
巴金:巴金的逝世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五四時代)“愛情”“激流”;《家》:覺慧是巴金本人寫照。《隨想錄》(回憶錄):反思。
沈從文:中篇小說《邊城》、散文集《湘西(行)散記》。“詩與散文的組合。”冷靜、客觀、深情的文字。
專升本語文知識歸納3古代散文
語錄體:《論語》(《論語十則》)
紀傳體:《史記》(通史)
史傳:《張中丞傳后敘》(敘事散文)
書信體: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史論體: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
游記體: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
古代詩歌
1、古體詩
四言古詩(《詩經》體):《詩經》的《氓》(棄婦詩、敘事詩)、《關雎》、《兼葭》(愛情詩);
五言古詩:陶淵明《飲酒》、《歸園田居》(田園詩);
七言古詩: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樂府古題、愛情詩)、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樂府舊題);雜言詩:屈原《漁父》、王粲《登樓賦》(借景抒情詩)、李白《行路難》(樂府舊題詩);楚辭體:屈原《離騷》、《國殤》;
樂府詩: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古題樂府(《行路難》、《春江花月夜》、王昌齡《出塞》)——新樂府(《游子吟》(五言古詩);歌行體:曹操《短歌行》、《春江花月夜》、白居易《悵恨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樂府舊題)、李白《行路難》
2、格律詩
(1)絕句(四句一首)
五絕:李白《靜夜思》
七絕: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樂府古題)、張繼《楓橋夜泊》李白《望天門山》、王維《送元二使安西》(送別詩)
(2) 律詩(八句或八句以上一首)
五律:王維《山居秋暝》(山水田園詩)
七律:杜甫《登高》、《秋興八首》;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愛情詩)、《錦瑟》;陸游《書憤》(愛國詩)
3、歌行體
王昌齡《從軍行》(七絕、邊塞詩)、;曹操《短歌行》(四言詩);
陸游《金錯刀行》(愛國詩);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
如學習《涼州詞》(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首先出示題目,讓學生邊讀邊寫,學生苦思冥想,停頓約兩分鐘,低頭不語,表情仿佛傳遞信息,苦思不得其解。在與學生交流環節,教師給學生評分。學生得分確實不高,六十分左右。指點詩文,搖頭晃腦地讀,一種用激揚語調,一種用悲傷低沉語調,學生通過比較,自然而然地分辨出來。遇到學生碰壁時,聲情并茂放聲吟誦,詩歌表達的情感溢于言表,讓學生大聲讀讀這首詩,入情入境,披情入文,教師適時點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應讀出什么感情?悲傷呢,還是慷慨激昂之情?面對死亡是什么態度呢?“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最后兩句又應讀出什么感情?生答:戰爭慘烈,悲傷、厭惡戰爭之情。
然后讓學生掌握感悟詩詞思想感情的方法:①看題目;②揣摩重點詞句;③作者和注釋(背景)也有啟示;④整篇誦讀。學生大樂,終于找到一把解題的鑰匙。拿到一首詩先讀懂它包含的思想情感,領會中心這是第一步。《涼州詞》題目透露出本詩是寫邊塞生活的,注解里的提示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去解讀詩歌。接著讓學生再反饋訓練一首課外古詩,得到鞏固提高。
二、運用比較法,斟酌細讀
如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見”字的妙用,能否換成“看”“望”呢?“見”表示詩人無意識就能把南山美景映入眼簾,表達出詩人辭官歸隱的恬淡、悠然,更進一步表明詩人辭官歸隱、淡泊名利、怡然自樂的高潔超然品格。《詠雪》中胡兒將雪比作“撒鹽空中差可擬”,才女謝道媼云“未若柳絮因風起”。胡兒比喻比較勉強,從“差可擬”看出,底氣不足,缺少詩意。“未若柳絮因風起”意境賦予春天的生機,富有詩情畫意,跟岑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詩句異曲同工。謝太傅對兩個孩子的回答“大笑樂”保護孩子的自尊,體現出家庭氣氛的溫馨,以及看到孩子讀書的快樂。
三、細讀關鍵詞句,激起共鳴的浪花
在學習文言文時,不僅要抓住客觀描寫的事物,還要領會詩人的感情及物我交融的程度。從三步來鑒賞:①指出該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或表現手法或抒情方式。②運用這種手法的作用。③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或旨意。應研習其中的寫作技巧: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夸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④表現手法:象征、想象、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分析詩詞中加點的詞語和畫線的句子。學生先整體感知詩歌的思想情感。先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答題五花八門。答題不太規范,有的同學把煉字、賞析句子混為一團。應幫助學生梳理出賞析重點詞句的方法:①整體感知詩詞的內容及思想感情;②找出詞句所用的方法(修辭、描寫、煉詞、想象、以動寫靜等);③結合具體語境分析;④最重要的是“向中心靠攏”,回到中心圓點。這樣回答有條理,答題合乎要點,方法得當,學生能很快掌握要點。
如考查學生運用古詩詞的能力,請同學找出下列詩歌中表現教師教學方法好的詩句來:
A.《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B.《無題》(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C.《己亥雜詩》(龔自珍):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學生答案五花八門,不少人錯選“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錯誤原因多為不具備現實生活中運用古詩詞的能力。應加強學生審題訓練,抓住題干的信息“教師教學方法好”。而其他是回答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的,不能扣住題目。教學生審清對象、場合及語言環境,讀懂詩詞的原義、比喻義、引申義及后人的習慣用法。
關鍵詞 古詩詞;審美教學;初中語文
語文新課程改革中十分重視審美教育,審美教育能夠促進智育和德育的發展,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所編入的古詩詞,以其精練而傳神的筆墨、形象而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或色彩鮮明、意蘊深邃,或生意盎然、充滿生機,或激烈悲壯、蒼茫荒涼的種種畫面。通過對畫面的文字渲染、創設了特殊的意境,淋漓盡致地流露出詩人詞人的真摯情感。使古詩詞中的情境之美與情感之美有機地融為一體,從而達到特殊的審美效果。那么如何積極有效的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去接受美的熏陶,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也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現結合初中教材中的一些詩詞對古詩詞的審美教學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通過情感的交流、投入的朗誦和設疑的途徑來激活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情感的把握
古詩詞往往都是通過對一些情景的描寫來表達詩人和詞人的一種主觀情感,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對詩人詞人的生活背景,自身遭遇以及特殊經歷的了解,去全面感受他們的情緒,由此而達到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古詩詞的審美情感。例如我們對古詩《行路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望洞庭湖贈張丞相》等詞的教學,完全可以通過這種方法輕而易舉的讓學生掌握古詩的審美情感。當然,用這種方法對詞的審美情感的把握也是有著同等作用的。如對辛棄疾的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教學,只要我們在引導學生對這首詞進行初步感知和情境審美的把握后,再對詞人的相關背景及遭遇進行介紹,那么學生對這首詞的審美情感就已經完全領略了。
當然,對古詩詞的審美情感的把握,通過對古詩詞的激情朗誦或對古詩詞的審美情感進行設疑并討論分析的方法來激發學生對古代詩詞的審美情感的把握,也是可以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的,同時也是我們在對古詩詞的審美教學中常用的方法,這里就不再贅述。
二、通過引導分析自由式和定向式學生討論來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審美體驗和審美鑒賞能力
對古詩詞的審美教學,必須激發學生對審美客體的喜悅感、自由感、質疑感,驚疑感等等,從而做到調動學生的審美潛能,使他們產生審美激情,從而張揚審美個性,以便對古詩詞進行深刻的審美體驗和審美鑒賞。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們完全可以分側重的對學生進行逐步引導,從而達到讓學生恰當地把握古詩詞的審美情感,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鑒賞能力。
但是,盡管在針對群體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我們也得注重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趣味會因人而異的事實,大膽尊重和肯定學生個體的審美體驗和審美鑒賞,淡化審美體驗和審美鑒賞的權威性,不能用一個固定的模式去壓抑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鑒賞。之所以提倡自由和定向的兩種形式的學生討論來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審美鑒賞,目的就在于既要指導學生抓準對古詩詞的審美目標,又要有利于培養學生 獨立個性的培養。如對白居易《觀刈麥》的教學時,教師就應該初步把這首詩的審美坐標放在“百姓生活疾苦,詩人的同情”上來,而對李商隱詩《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的教學,教師則可以大膽的讓學生去發掘,去說出“惜時”、“相思”、“友情”等內容來
三、運用靈活的方法創設恰當的審美情境激發學生的審美激情是古詩詞教學的基礎
創設恰當的審美情境是調動豐富多彩的審美因素,通過誘導聯想、啟發想象、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激情和審美體驗,從而全面充實學生的審美心理,使之更準確而恰當的理解古詩詞的情感層面,這是古詩詞審美教學的切入點。
華夏源遠流長的經典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苑中經久不衰的瑰寶,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資源。學習古詩詞既是對民族文化精髓的傳承,也是陶冶學生情趣、豐實學生語文積淀的重要途徑。《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一學段學生“閱讀”的要求是“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充分說明了新課改進程中古詩文教學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古詩詞教學中找到一條適合閱讀教學的一般規律又不失古詩詞特性的最佳路徑,是我們每個小學語文教師努力探索和積極實踐的目標。為了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了一些嘗試:
一、“吟”詩,聲情并茂的強力
中國語文教育深受孔子“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思想的啟迪,“吟誦美讀”是語文課程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育專家劉國正先生說:“讓學生熟讀背誦,感受其中的詩美,受到熏陶漸染。”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浩淼的古詩長河中,有許多詩歌均以淺顯含蓄的筆調,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思想感情,或贊美自然景觀,或表達思鄉之情,或謳歌大好河山……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詩歌內容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幫助低年級的學生積累這些優秀詩文,誦讀不失為一種簡便易行的好方法,即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過程中自然成誦。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進入古詩詞所描繪的意境,變單一的學習為有序地引導,我在教學古詩詞過程中進行了內容的整合。圍繞某一主題進行詩詞串聯,如“春夏秋冬”系列,采用“春之歌”、“夏之蓮”、“秋之月”、“冬之梅”四大篇章,用優美簡潔的語句進行串聯。導入:春天是一幅水彩畫,艷麗而真切。春天孕育著生命與希望,春給人以鼓舞和信心,引來無數的文人墨客對它的贊美。可春天到底在哪里呢?從而引出賀知章的《詠柳》、葉紹翁的《游園不值》、孟浩然的《春曉》……結束語:讓我們生活有詩意,心中有詩情,做一名感情豐富,心靈高尚,會生活、懂生活、愛生活的人。“動物篇”“植物篇”,“花之語”“情之思”等等,把適合低年級孩子閱讀的古詩詞進行有效資源整合,因為有主題、有內容,古詩詞的誦讀就變得豐盈而充實,學生吟誦起來就容易把握語言情感,體會詩詞意境,也容易積累和記憶。
二、“寫”詩,龍飛鳳舞的引力
書法是一門學問、一種藝術,詩詞與書法同是與文字有關的藝術。書法家吳善茂先生說得好:“書法是寫字,但寫字不都是書法。”優美的硬筆字和硬筆書法作品,能令人賞心悅目,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在“古詩文誦讀”過程中,把古詩文教學和書法作品結合起來,開展一些以古詩詞為內容的硬筆書法比賽,不失為一種學習古詩文的好方法。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簡短的五言詩,課內的李白的《古朗月行》《靜夜思》《夜宿山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等,課外的《江雪》《竹里館》《相思》等,都可作為書法比賽的材料。本學期,我們學習了杜甫的《春雨》和孟浩然的《春曉》,這是非常優秀的練字材料,我利用下午的文體活動課,指導學生進行寫字比賽,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對別的小組的作品進行評價,學生們發揮合作的力量,從寫字質量和正確率方面進行挑選,對選出的優秀的作業每組再選出1名小評委進行再評價,最終挑出最優秀的作品進行表揚和張貼。教室的四壁,走廊的墻壁等都可以作為學生作業展示的資源,這些古詩詞書法作品,既給班級中的習字優秀學生創造了展示機會,又讓所有學生受到藝術美的熏陶,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積累優秀古詩文。
三、“繪”詩,妙筆生花的魅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語文學科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朱光潛在他的《詩論》里也提出了“詩不是用來‘解’的,而是用來‘見’的”的觀點。把古詩“譯”成畫,是新課程改革過程中實施拓展型課程的一種創新。課堂內,嘗試詩畫結合,美術和語文學科教學整合;課堂外,給學生創設拓展的空間和探索實踐的平臺。如教學《詠柳》時,我先讓學生欣賞柳樹迎風搖曳婀娜多姿的錄像資料,然后讓學生用畫筆去贊美它。有的學生抓住柳樹嫩綠的顏色來表現春天的到來;有的學生用擬人的方法把柳條畫得像少女的頭發,以表現柳條的柔美;還有的學生從寫實的角度把迎風飄揚的柳條畫得很逼真……然后,教師出示詩句: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讓學生通過畫柳詠柳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體會“畫中有詩,詩中有畫”。這種方法既幫助了學生理解詩中含義、體會作者的情懷,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繪畫的綜合能力。“繪”詩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而且還提高了審美情趣和民族文化修養。以繪畫的方式表現詩的意境,正是古詩詞另類教學的魅力所在。
四、“唱”詩,余音繞梁的活力
中華詩詞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誦讀古詩文對于提升人的境界、豐富人的內涵、開闊人的胸襟、凈化人的靈魂、啟迪人的智慧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在《回到“詩”的源頭》一文中提到:“漢字中,從言必開口,譬如說,譬如講,譬如談,譬如誦,言說即是詩。所以,這樣看來,詩更像是個動詞。這就難怪,詩人被稱為‘吟客’,詩稿被稱為‘吟箋’,詩集被稱為‘吟集’,甚至連詩人的書齋也被稱為‘吟堂’……”。漢武帝時的《長門賦》是先作好詞,后譜曲傳唱;宋詞“填詞”是按早已有的曲牌再填上歌詞。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岳飛的《滿江紅》、李商隱的《無題》等一些優秀的詩作早已被譜成膾炙人口的歌曲,千古傳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今,許多優美的古詩詞已經被譜成了動聽悅耳的少兒歌曲,學生易學易會,如《鋤禾》《春曉》《游子吟》《漁歌子》等,通過校園廣播反復播放,口中吟誦的這些古老的詩詞就在潛移默化中悄悄地走進了孩子們的心田。用歌曲的形式演繹古詩詞文化,可以激發孩子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體味生活中的真善美。
學生和古詩詞如果是一對“戀人”,而教師則應充當“媒人”的角色。古詩教學應該是教師攜學生之手與經典對話的一次審美旅行。通過對文字、書法、音樂、繪畫的賞析,達到詩書琴畫等傳統藝術手法的相互交融,讓孩子愛上古詩,愛上經典,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的光榮職責。讓我們引導學生學詩、用詩、賞詩、寫詩,讓經典詩詞豐富學生的生活,美化孩子的心靈,讓“詩意”伴隨著快樂溢滿孩子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