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7: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自然景觀的作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we will establish some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s and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ounties. Specifically, high-efficiency ecological agriculture will be developed;抓好生態示范區和生態農業縣的建設,發展高效型生態農業;
2.We will expand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zones.加強生態示范區建設。
3.The regional ecological system is fragile.區域生態系統脆弱。
4.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laces embodying cultural, historical and natural relics will be promoted. Integrate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will giv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improvement of forest parks and scenic resorts.加強有關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環境保護工作,加強旅游業統一規劃管理,開展生態旅游,強化森林公園和風景名勝區建設。
5.A variety of tourism products designed around sightseeing, conferences and contests, vacations, business trips, academic studies, cultural explorations, technology, sports, ecological tours, and traditional customs shall all be improved.完善觀光旅游、會獎旅游、度假旅游、商務旅游、修學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體育旅游、生態旅游、民俗旅游等旅游產品。
6.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加強生態農業建設。
7.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quilibrium經濟發展與生態平衡
8.system analysis of ecosystem生態系統的系統分析
9.Sub-pla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
【關鍵詞】文化景觀遺產;遺產構成要素;龍脊梯田
【作 者】王林,四川大學旅游學院2007級博士研究生,廣西師范大學文旅學院教師。桂林,541004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9)01-0177-007
The Study on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A case of LongJi Terraces in Guangxi
Wang Lin
Abstract:A Cultural landscape is a cultural heritage. The biggest difference of landscape heritage is that it is “left over by history of human activity",it is scarce,unique and non-renewable. Terrace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is including of four dimensions,the natural elements,terraced landscape heritage,ancient settlements tangible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take Guangxi Longji terraced fields for example,make a comparison of village-tourists’ perception and build a culture landscape heritage factor system,so as to protect and develope 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 effectively.
Key Words:Cultural landscape heritage;factors system;terrace heritage
從文化遺產的角度來看,和諧統一的文化景觀當之無愧的成為遺產,它是自然與人類相互作用,共同合作的結晶。對文化景觀的感知調查屬于行為地理學的范疇,感知――認知――映象――決策――行為中,“行為是指以環境映象為基礎的人的內在生理和心理的變化的外部反應”。通過東道主和游客雙方對文化景觀遺產的認知來指導當地旅游可持續性發展,或可達到景觀遺產有效保護的目的。
一、文化景觀遺產及構成
(一)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是近代地理學家拉采爾首次提出的,索爾(Carl O.Sauer)提出“人類按照其文化的標準對其天然環境中的自然和生物現象施加影響,并把它們改變成為文化景觀”,他首次將“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的概念引進到美國,并把景觀看成是地球表面的基本單元,發表了標志著文化地理學形成的《景觀的形態》一書。二戰后出現的強調“文化的政治”的新地理學的出現,試圖把景觀與歷史發展聯系、分析其符號學意義和關注景觀的文化政治傾向,這一轉變已從傳統的注重景觀本身研究轉向對景觀過程的研究,更多地借助社會學與文化理論來解釋和研究景觀。
在歐洲,學者基本認為“景觀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概念”。[1]德讓安(Déjeant-Pons M ,2006)提出“景觀是一種自然力量和人類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強調“景觀形成一個整體……自然與文化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分離的”[2]歐維格(Olwig K,2005)進一步指出景觀不僅僅是空間限定的區域,而且是一個由長時期積累的習俗和文化的概念[3]。如此可見對景觀理解不僅指地形形態,而且包括地表其他對象和現象有規律地重復著的群聚,其中地形、氣候、水、土壤、植被和動物的特征,以及一定程度上人類活動的特征,匯合為一個統一和諧的整體,典型地重復出現在地球上的一定地帶范圍內區域組合。景觀已不是一個簡單地貌單元名詞,而是包含一定組合,并有相互影響和作用的地理綜合體。
(二)文化景觀遺產
“遺產”一詞大約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歐洲(Riehard prentiee,1993),其涵義與“繼承(inheritance)”緊密相連,通常指從祖先繼承下來的東西。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遺產”的含義開始被不斷引申,地方文脈、歷史人物等被都認作是一種遺產,并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商業用途。20世紀80年代晚期,遺產進入大眾化階段,遺產學初具雛形,“文化遺產學”大約從20世紀中葉初步產生,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才基本完成了它的內涵和學科體系建構,也逐步展現了它先進和新穎的學科理念[4]。
1992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6屆會議時提出把“文化景觀”并納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其表述的內涵是指“自然與人類的共同結晶”,作為世界遺產中重要構成部分的“文化景觀”,要求其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和明確的地理文化區域的代表性及反映本區域特色的文化內涵,它包括三種類型:(1)由人類有意設計和建筑的景觀;(2)有機發展形成的景觀;(3)關聯性文化景觀。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和諧的人文景觀實質上就是遺產。
“文化景觀遺產”,是一種重新闡釋的文化景觀,景觀不僅僅是個生態環境和視覺欣賞意義上的場所或自然棲息地,而應該被看作為“文件”(Documents),“檔案”( archive)、“古代佚失作品的來源”(palimpsest)[5]。當然這個“文件”包括古人的文化、勞作方式、生產方式、生產資料、氣候等等?!拔幕z產”體系中的“文化景觀”概念的提出,擴大了文化遺產的認知范圍,在文化景觀的概念運用于世界遺產的語境中,對世界旅游業會起很重要的作用[6];同時也使人們進一步去了解人、文化、自然三者之間互動后形成的某種創造性結果及由其體現的地域性、時間性、結構性、目的性等差異所導致的文化特征之異同,進而達到更好地理解人地關系,欣賞、保護和利用不同的文化景觀類遺產。由此可見,把文化景觀放到遺產的語境中去理解,社區居民感知、認知本社區的文化景觀的遺產價值,進而用這種認知去參與文化景觀的保護,必定會對文化景觀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帶來很深遠的影響[7]。
從遺產學的角度來看,和諧的梯田景觀是一種典型的文化景觀遺產。它一般都處在較偏僻的區域,有較強的民族文化特色,受城市化、現代化影響的程度較低,原生態文化景觀保持較好,具有邊緣性、稀缺性、脆弱性。它是前人世代相傳的文化附加在梯田自然景觀上的一種改造成果,而這種成果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斷的得到有機的發展,進而形成和諧的、生態的文化景觀遺產。
二、龍脊梯田文化景觀遺產簡介
(一)遺產歷史簡溯
龍脊梯田位于廣西龍勝縣境內,在桂林以北80公里、縣城東南27公里處。有廖家、侯家、平寨、平段、巖灣、巖板、巖背、七星等多個村寨,其中以壯族、瑤族居多。本文所指龍脊梯田,是以平安寨為核心區域的。先前多認為龍脊梯田開造于元代,距今600-700年左右;黃鐘警道:“從元末至晚清的600多年間”[10],包括龍脊景區的官方宣傳資料上也說梯田源于元代,缺少歷史文獻資料支撐。
據張一民先生1984、1985年的調查中,“據當地群眾(包括壯、瑤)說,龍脊村的平安寨大約二百年前是紅瑤先住的,后來壯族從南丹慶遠府遷來才把紅瑤趕走,所以就把這個村稱為‘趕瑤寨’”[11]。周大鳴等通過龍脊潘姓提供的地契也證明,在龍脊及附近地區,潘姓人的祖先被認為是最早來到古壯寨的,而廖、侯姓人則是后到[12]。瑤族不是典型的稻作民族,長期以來“徭人耕山為生,以粟豆芋魁充糧,其稻田無幾[13];瑤人“冬日焚山,晝夜不息,謂之火耕”[14]。近代學者也認為瑤族地區稻作農業產生較晚,一般只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且發展不平衡。一些邊遠山區且到解放前幾十年甚至解放后才開始種植[15]。與此對應的是,龍脊壯族至今南丹遷來,遷徙原因與明王朝征用“?”兵有關[16]。壯族是一個典型的“稻作民族”,其生活方式是“飯稻羹魚”[17]。如此看來,龍脊地方有梯田的歷史應該不會超過廖家壯族在此居住的時間,如果按其民間說法“明成化年間從南丹遷出,輾轉至龍脊”,則龍脊梯田的歷史上限是500年。付廣華認為龍脊梯田從廖登仁建造第一塊梯田開始,也不過380年左右的時間[18]。
(二)龍脊梯田景觀遺產的研究現狀
隨著1995年菲律賓的巴納韋梯田正式進入世界遺產,梯田的遺產價值和旅游價值引起重視。我國境內的梯田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塊區域,一是云南省哈尼族梯田;二是湖南省紫鵲界梯田景區;一是廣西境內的龍勝縣龍脊梯田。哈尼梯田于1995年正式提出申報世界遺產,2001年進入我國世界遺產預備名錄。紫鵲界梯田則是于2004年9月正式進入湖南省申報世界遺產后備名錄。
龍脊梯田于1992年開始開發旅游,時間最早,到2007年底,龍脊景區旅游接待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接待游客36萬人次,同比增長50%。筆者于2008年11月9日在中國知網上查詢,共有文章 “龍勝梯田”成果也頗為豐富,涉及到民俗學、歷史學、人類學、旅游學等多方面,其中最熱點的問題是,龍脊梯田保護、龍脊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變遷、龍脊旅游開發、社區參與問題等[19][20][21][22]。對比哈尼族梯田和紫鵲界梯田對遺產價值的重視,龍脊梯田的遺產價值研究卻遠遠沒有得到認知。
作為南方山地文化景觀典型代表的龍脊梯田,它集梯田文化景觀、廣西少數民族文化、南方山地生態景觀等多種遺產要素于一體;最重要的是,它是活態的文化景觀遺產,梯田稻作文化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依然存在,梯田社區內的居民、梯田景區的管理層該如何有效的開發與保護梯田景觀?筆者認為,社區居民對梯田文化景觀的遺產感知是一個值得借鑒的問題。只有社區居民自覺的認識到“什么是遺產?”、“哪些遺產值得保護”、“哪些遺產正在消亡?”遺產保護的關鍵性問題,才會形成主動的社區參與遺產保護與開發的意識,這也正是遺產社區參與活態保護的前提條件。
三、龍脊梯田的遺產構成要素
從符號學意義來看,文化景觀遺產是由遺產符號構成,斯賓塞(Spencer,J. E.)和霍華斯(Horvath,R. J.)指出農業文化景觀的六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與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與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與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與能力)、農藝要素(品種與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與利潤等)[23]。申秀英(2006)對各聚落景觀區系開展深層次的“文化基因”分析,認為聚落文化景觀的構成因子有:地形、地貌、氣候、降水、地帶、民族、習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建筑材料、審美習慣、宗教、禮儀,最終可以建立反映各個聚落景觀區系演化過程和相互關聯性的“景觀基因圖譜”[24]。王云才從景觀生態學和遺產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山地文化景觀,認為主要包括自然環境要素、硬質景觀要素、軟質景觀要素等[25]。皮爾曼則認為文化景觀在地面的直接表現是聚落形態、土地利用類型和建筑樣式[26]。
筆者認為視角的不同,又有差異,梯田景觀遺產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人類活動的歷史遺留”,是稀缺的、獨特的和不可再生的,其核心的要素也應該是與梯田緊密相關的自然與文化環境。基于以上分析,筆者初步認定梯田文化景觀遺產包括山地自然要素、梯田文化景觀遺產要素、古聚落物質文化遺產要素以及在梯田勞作和古聚落鄉村生活中形成的民間信仰、民俗風情等非具象的、意識形態方面的遺產,即梯田――古聚落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
以上因子體系是在學者的研究和筆者思考的前提下形成的,有一定的普遍性,但缺少相關的量化指標進行確定。基于以上分析與設定,筆者選擇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文化景觀遺產進行相關的量化研究。
四、龍脊梯田文化景觀遺產要素考察
(一)問卷設計
本調查小組于2008年5月和9月分兩次進入龍脊梯田景區內的平安寨、龍脊古壯寨調查;同時,在桂林市區進行了曾到過龍脊旅游的游客和潛在客源市場的調查。
本文首先檢索文化景觀、遺產研究等相關文獻,并將檢索資料中的指標作為遺產要素構成來源;再由7名專家組成評估組對各題項進行篩選,根據專家意見將評價指標體系的題項分成4個維度――自然生態景觀遺產、梯田文化景觀遺產、古聚落物質文化遺產、梯田――聚落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個維度又有各自的分級指標,據此最終保留23個題項。調查問卷全部是封閉式問題,所有問題只需打勾,方便游客填寫。問卷內容涉及“遺產構成要素”、“遺產保護的現狀““遺產保護社區參與度”、“受訪者的基本情況”等四大塊主要內容,限于本文篇幅,選擇了遺產構成要素的調查來進行分析。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50份,基本上采用個人訪談式的問卷調查。收到本地居民的問卷調查共260份,收回有效問卷242份,選取游客200人,收回有效問卷167份。有效率分別達到93.08%和83.5%。本次調查結果采用SPSS15.0進行統計分析。
1.對自然景觀要素的認知差異
在對龍脊自然景觀遺產的認知中,游客與本地居民幾乎一致,認為龍脊的山地地形地貌、空氣和獨有的山地小氣候獨具特色,大多數游客受到其良好的山地自然資源的吸引。
但是,一方面,龍脊“地少人多”,長期墾荒,另一方面,由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居民大量使用原木建房,砍伐森林,使梯田和森林生態平衡受到較大的破壞,野生動物幾乎滅跡,訪談中村民說“野生動物好多年沒見到了”。這不能不引起各界的重視,自然景觀要素是梯田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先決條件,由于生態破壞嚴重,若干年后,梯田會不會成為一塊荒地?更無從談遺產旅游的問題。
2.對梯田景觀要素的認知差異
對于梯田作為遺產來看,居民與游客均感覺梯田的水土保持、水利設施的狀況較優,應繼續維護。他們同時認為,梯田的稻作方式,如犁田、耙田、播種、插秧、收割構成和諧的、原真性的鄉村田園風光。梯田一年四季的勞作都是一個活態的農業民俗博物館,使旅游者趨之若鶩。
但是在梯田的傳統生產工具方面,居民很少使用,故很多獨特的、調適性的農具已經少見,平安寨新任村長廖政培向我們展示了原來龍脊傳統工具的圖片,他痛心的說:“現在很多工具都沒有了,制造鐵具、木具的手藝都失傳了?!边@種變遷,造成游客的判斷,認為“本地沒有什么特色的農具”。
3.對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的認知差異
對村落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方面,兩者基本認可龍脊“干欄式”壯族民居很有特色,而且新建房屋的風格也與原來的舊民居一致??上У氖?,龍脊上現存的古建筑已經很少了,最古老者也不過一百年左右,這與天氣潮濕、木建筑難以留存、人為火災、舊房改造、旅游發展等多方面都有關系。民族服飾也成為龍脊壯族的“民族符號”,特別是中老婦女,每個人都有“3-5套”民族服裝。
不同的是,村民認為特色飲食已經成為景區的特色,他們認為“游客到龍脊,主要是來看梯田,還有少數民族的”,“吃點壯族竹筒雞、喝點龍脊米酒、看看壯族歌舞和黃洛長發姑娘”等,所有的這些無不體現了社區居民商業化的服務意識。游客則認為龍脊的歌舞、飲食和紀念品已經失真,“到處都有的旅游商品”、“餐飲又貴又沒有特色”、“壯族歌舞失去了真實性”……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寨里的道路是2006-2007年重新修整的,大部分地面采用水泥硬化,原來的青石鄉村小路基本被取代,這大大方便了本地村民和游客的出入。但是從遺產保護的角度來看,這似乎起到了破壞性的作用,居民與游客感知最差。
4.對古村落物質文化遺產要素的認知差異
村民對本社區的熱情度、道德觀和環境觀持贊同態度,認為其受旅游影響不大,鄰里之間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如昔。同時,村民也注意保護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但是,他們認為自己對“梯田是遺產”,“梯田要保護”認識不到位,更多的人現在注重“掙游客的錢”。旅游利益分配的不均導致部分村民“不種田了”、“我種田別人得利,不干了?!庇慰蛣t首肯村民的熱情度和遺產保護意識以及環境,但認為村民的道德水平下降,“唯利是圖”。
值得深思的是,龍脊民間原本是壯族和瑤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師公、道公等民間宗教神職人員在社區生活中還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由于歷史的原因,村內的道觀、寺廟、菩薩等全部被毀,難以形成景觀遺產了。我們如何看待、保護或者說搶救這一式微的“文化遺產”?
需著重指出的是,至于“村民的鄉村審美觀”這一項,是學者提出來的,相對來說較為抽象,難以理解。但是,調查表明,龍脊人對“鄉村意境”的審美和理解,由于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已經呈現出了巨大的變化,在龍脊,上、中、下寨全修滿了家庭旅館,新修的高樓均達3-4層,高者達7層,有些商家入夜后采用霓虹燈,照得山區的夜晚猶如白晝,農家只種很少范圍內的菜蔬和瓜果,養殖少量的家禽,大部分生活用品是從縣城各地購買。可以認為,龍脊村民的鄉村審美觀出現了“集體的無意識”下的商業化巨變,這直接影響到梯田景觀遺產的未來發展。
結 論
總體看來,從遺產的角度來看龍脊梯田景觀,山地獨特的地形地貌和空氣質量是相對較優的,這僅僅是自然景觀要素的一個部分。與梯田景觀緊密聯系的古聚落,由于受到旅游業的沖擊,許多遺產要素已經商業化,村內建筑、道路、橋梁、民族歌舞、服飾、商品、紀念品等,主客雙方感知的較大差異引發我們進一步思考。
主客雙方對非具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感知的較弱,這說明村民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文化遺產已經受到現代化的挑戰,拿民間來說,是任其滅亡還是有意識的恢復重建,以期達到豐富景區內的民族文化特色呢?這恐怕也是管理者和市場開發者應該進一步關注和考察的。
參考文獻:
[1](英)麥琪?羅撰文 韓鋒 徐青編譯《歐洲風景公約》:關于“文化景觀”的一場思想革命 中國園林,2007,11。
[2]Déjeant-Pons M.The European Landscape Convention .Landscape Research,2006,31(4).
[3]Olwig K.Editorial:Law,Polity and the Changing Meaning of Landscape.Landscape Research,2005,30(3)。
[4]賀云翱,文化遺產學初論,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3。
[5]Lionella Scazzosi Reading and Assessing the Landscape a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Landscape Research,2004,29(4).
[6]Ralf Buckley,Claudia Ollenburg,Linsheng Zhong Cultural landscape in mongolia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8,6。
[7]Marie Stenseke ,Local participation in cultural landscape maintenance:Lessons from Sweden land Use Policy,In Press,Corrected Proof,Available online 2008.
[8]Vos,W and H. Meekes Trends in European Cultural Landscape Development:Perspectives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9,46.
[9]Selman,P.,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planningand management of cultural landscap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04,47:.
[10]黃鐘警、吳金編:《精彩龍脊》,書海出版社,2005年。
[11]張一民 廣西少數民族地區見聞錄,香港天馬出版社,2006,10。
[12]周大鳴 呂俊彪 資源博弈中的鄉村秩序――以廣西龍脊一個壯族村寨為例,思相戰線,2006,32(5)。
[13][宋]周去非 嶺外代答(卷三) 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⑩。
[14]謝啟昆《廣西通志》,廣西人民出版社,1988。
[15]俸代瑜《瑤族》載于覃乃昌主編《廣西世居民族》,廣西民族出版社,2004,10。
[16]黃鈺 龍脊壯族社會文化調查 廣西民族研究,1990,5.
[17]覃乃昌 壯族稻作農業史 廣西民族出版社,1997,4。
[18]付廣華 龍脊壯族梯田的生態學考察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19]覃彩鑾 龍脊壯族木制農具考析,農業考古,1996,3。
[20]徐贛麗 生活與舞臺――關于民俗旅游歌舞表演的考察和思考民俗研究 2004.4。
[21]趙耀、吳忠軍、王雪蓮 龍脊梯田景區平安村寨居民旅游感知調查分析 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2。
[22]文彤 家庭旅館業的發展――以桂林龍脊梯田風景區為例,旅游學刊,2002(1)。
[23]Spencer J E,Horvath R J. How does an Agricultural Region Originate? [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3。
[24]申秀英 劉沛林 景觀“基因圖譜”視角的聚落文化景觀區系研究 人文地理,2006(4)。
【關鍵詞】本真 作文 學生
“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薄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實驗)》極力倡導學生作文遠離純技術訓練,回歸本真狀態。高舉“本真”旗幟,呼吁作文是學生心靈的遨游,讓學生的稚筆率性噴涌他們的歡樂和苦惱,自由傾訴對自然、社會的真切體驗以及對人生的獨特感悟,成了作文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一、興趣作輔翼
1.廣泛開展采風活動。經常組織學生走出校門,通過參觀采訪、社會調查等途徑,廣泛接觸社會生活,使學生產生創作沖動,進而秉筆直書,記錄耳聞目見,抒寫心靈之聲。
2.及時亮出學生佳作。讓學生保持恒久的寫作興趣,莫過于對學生作文予以肯定。例如,鼓勵學生每周寫500字的讀書筆記或生活手記,并在下一周固定的時間進行檢查,當場表揚出色完成任務的學生;讀書筆記的精品、優秀習作,或朗聲誦讀,或上墻展示,或推薦校刊發表等等。只要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就是好的方法。
3.多加包容俚語村言。因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和寫作技巧等方面的限制,學生作文極大多數不是文質兼美的佳作,更不可能是意蘊豐厚的大手筆。這就要求語文教師應該以學生的眼光去看待他們的視野,以學生的邏輯去考究他們的思想,以學生的心扉去解讀他們的情懷,并涵養長者的豁達氣度,去包容學生暫時性的狹隘與淺薄。惟其如此,語文教師才能處于平等地位與學生溝通,熱情洋溢地盛贊學生作文的成功所在,溫和委婉地評點學生作文的不足之處,并以商談的口吻向學生提出合理的建議。
二、厚積夯基礎
1.讓自然景觀激蕩學生的靈氣。大自然是個精美絕倫的畫冊,它收集了不計其數的風格迥異的山水畫:初春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盛夏的“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深秋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寒冬的“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凡此種種,無不讓人身臨其境而情移其中,也必將讓走進大自然懷抱的學生們浮想聯翩,文思泉涌。
2.讓日常生活開啟學生的耳目。關于生活與作文的關系,葉圣陶老先生切中肯綮:“寫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脫離生活,寫作就無從談起?!庇捎谑艿綉嚱逃绊懀芏鄬W生的活動被局限在“家庭――學?!边@種半封閉狀態的狹小天地里,在客觀上限制了學生生活的豐富性。但是,只要學生開啟耳目,善于觀察,善于傾聽,“兩點一線”式的平淡生活,諸如自身努力拼搏的堅韌、創造佳績的喜悅、獲得榮譽的激動,家長的殷切期望,老師的諄諄教誨,同學的無私幫助等等,依然能“咀嚼”得有滋有味。藝術大師羅丹在《藝術論》說道:“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p>
3.讓大眾傳媒豐富學生的視聽。過著“兩點一線”式生活的學生,即使有機會走出家門,遠離校園,但這樣的機會肯定不多,這就使得學生在狹小天地之外的親歷親為和耳聞目睹非常有限。但信息時代先進的大眾傳媒,卻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學生直接經驗的不足。學生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同時,照樣可以“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廣播、電視和網絡,是高倍率的“望遠鏡”和“助聽器”,它們讓學生有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魔力,輕而易舉地做到足不出戶卻能了解千古之人,聽聞萬里之事,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有效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像“新聞聯播”“狂野周末”“探索與發現”之類的電視節目,知識性與時代性都很強。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與電腦、手機的普遍使用,學生還可通過搜索引擎獲得自己想要知曉的內容,有力突破了時空對人的認知范圍的限制。
4.讓廣泛閱讀補充學生的營養。
(1)勤讀文史名著。文史類名著反映了某個歷史階段的社會生活,凝聚了作者對人生、時代或社會的獨特思考,滲透著作者的強烈情思。通過閱讀名著,學生心靈經受“真、善、美”的洗禮,對于學生提升人文素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多看報紙雜志。閑雜書的選讀,既要重視報刊品位,又要照顧學生胃口,做到知識性與趣味性并重。
三、求真是良訓
作文的發端,緣于表達情感的需要。寫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開,直到不能再敞開為止,寫作也就是絕對的坦白,沒有絲毫的隱瞞,也就是把整個身心都貫注在里面。”由此可知,好的文章,情感真實是應放在首位的?!扒閯佑谥卸杏谘浴钡奈恼?,才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相反,缺乏情感投入的文章,讀之則味同嚼蠟。敢說真話,肯吐心聲,才能以真情吸引讀者的眼球,因為“對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少搬‘公式’,少說廢話”。呂叔湘這話告訴我們,動不動就地抬出名人的那種不關乎“情”的套路,例如,項羽不肯過江而盡顯英雄本色,司馬遷遭受宮刑而身殘志堅,陶淵明“帶月荷鋤歸”的淡泊,李白“我輩豈是蓬蒿人”的自信等等,“作”的只能是冷漠的“八股文”。
【關鍵詞】語文教學;作文寫作
我們都知道:“萬丈高樓平地起?!?,人格指導、文化教育、藝術培養也是如此。小學語文教學的初步是識字、朗讀和組詞,年紀逐漸升高就要學習寫作,很多事實說明:寫作要從娃娃抓起,因此上,《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薄ⅰ梆B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面對今天新課改下的教育教學,如何教好小學語文、如何提高文化素質、如何指導作文寫作是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因為寫作能夠體現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高低程度。在我多年來的語文教學過程中,認為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寫作的提高必須重視“三個方法”,即:多種渠道獲得素材、多種渠道積累素材和多種形式運用素材?,F在簡單闡述于后,與廣大同行交流,以求共同促進。
一、重視指導,多種渠道獲得素材,達到信息獲得的全面性
對于作文教學,指導是第一位的,要把學生引入社會、引導實踐,絕對不能停留在課本的學習和學校的教育這個狹小的環境范圍之中,要使學生獲得知識面寬,必須要求做到獲得生活信息面廣。關于獲取寫作素材的渠道有很多種,我認為:
首先是重視觀察。觀察是獲得寫作素材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一定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物與景、言與行、形與影,從班級到學校、從學校到社會、從街頭巷尾到自然景觀、從天上明月到地上山水、從圖畫色彩到文章情境,指導學生留心觀察以后要用心思考、細心分析、準確判斷以至達到熟練運用程度,隨時做好記錄。
其次是經歷訪問。小學生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和年紀的初步增高,具有好勝心和好奇心,但是閱歷淺、經驗少、知識薄,對于一些人和事物的了解把握不足,特別是與人和事相關的歷史資料,還有了解過程中的真實與否及其豐富內容。教師要明確指導,適時提供可以參考的信息資料。當然對于小學生的寫作要求就是通過親身經歷親自訪問后及時記錄,在此基礎上同時能夠練習寫作,從最貼近、最簡單入手,比如:《我的爺爺》、《家鄉變化》、《學校今昔對比》等等題目。
再次是利用視聽。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電視、電腦走進千家萬戶,同時教育教學之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教師要組織、引導、安排小學生通過電視、電腦獲得文化知識,并且以學校閱覽室、圖書室、文化角的了解,以書籍、報刊、廣播、電視等等方面獲取更多的文化知識和寫作素材。影視設備,特別是電視上的很多欄目如:《新聞聯播》、《少兒頻道》、《社會與法》等等,經常收看,也能獲得大量信息,達到全面性。
最后是必要查詢。電話的普及也是獲取信息素材的另一途徑,小學生也可以通過電話了解“110”、“120”、“119”代表什么?有什么作用?能夠起到了解真實、激發感慨、記錄寫作的目的。
二、挖掘潛力,多種方法積累獲得素材,儲存信息獲得的適應性
在積累了一定的信息以后,教師就應該挖掘學生的潛力,練習寫作,儲存更多的信息。我們都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素材的積累就是為寫作提供服務的,積累多了,就可以在寫作過程中任意挑選,挑選詞語、警句、片段等等,這就是寫作的適應性和財富。
日記與周記:寫日記或者周記是鍛煉寫作最為長效和特效的方法之一,同時也是把儲存寫作的素材和信息、鍛煉思維的好方法。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可以讓學生把日記或者周記分為:人物類、事件類、景物類、動物類、植物類等等類型,學生可以隨時隨地把觀察到的人、物、事、景分門別淚添加進去,以方便結集和查閱。
閱讀與筆記:閱讀除了記憶背誦以外有一種是閱讀摘抄、還有一種是寫心得體會記錄故事梗概,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閱讀時養成良好的記錄習慣,是積累寫作素材、儲存寫作信息、實現寫作適應的關鍵所在。
寫作與修改:長期的素材積累在寫作時就會涌現出來,可是素材積累的再多如果不經過親自寫作就會荒廢;寫作是文化知識的體現、寫作是文化知識的積累、寫作是文化知識的更新、寫作是文化知識的升華,完成了寫作以后就要進行修改,古人說:“文必三改?!薄T诮處煹闹笇?,寫作以前列好提綱,修改時“有章可尋”,看是否達到了寫作目的,同時還要看看詞語運用的準確性、語言結構的合理性、篇章層次的詳略性等等。
三、結合課文,多種形式運用素材,實現信息獲得的創新性
《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作文的總體目標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的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小學語文教學階段,作文寫作的要求從四個階段開始:
首先是創設交流情境,組織學生交流寫作信息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小學生作文競賽”,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交流寫作信息、方法和技巧,并且向優秀學生學習,激發熱愛寫作的興趣,在此之前,教師必須緊扣教材、密切聯系每個教材后面的練習題目,讓學生在書本上找方法、在寫作中練功力、在競賽中比水平。
其次是改變寫作方式,激發學生提高寫作興趣
寫作難和作文難是小學生的頭疼事,同時也是教師語文教學的棘手教學任務,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呢?那就是改變寫作方式;一位很有經驗的作文教學教師說過:“導致中國孩子不愛寫作的一個直接原因是作文題目缺乏趣味性、廣泛性和創新性,使學生只能在作文時行走在字里行間排列組合,而不是進行知識、經驗、興趣、愛好的排列組合?!薄?/p>
再次是培養思想素質,強化學生升華寫作能力
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是以一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作為指導的,有什么樣的指導思想就有什么樣的教學方式,寓思想教育于語文教學、于知識積累、于作文寫作,滲透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思想品質,培養思想素質,使學生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用濃濃的感情去寫作。
多媒體技術應用于教學領域中的特有優勢,及其在教育教學領域的開發與運用,進一步推動了現代教育體制變革的進程。多媒體技術綜合運用了文本、圖像、視頻、聲音等多種技術形式,將抽象化事物變得具體化、實例化,使教學活動突破了地域和時空的限制,改變了傳統單一手段、單向灌輸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從而改進和完善了教師傳統的教學模式和學生聽課樣式,使授課手段更加多樣化,課堂氛圍更加生動和活躍。
小學教育教學領域引入多媒體技術已經非常普遍,為此對多媒體技術運用和研究是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體制變革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小學語文授課時引入多媒體技術,對改進和提升教師教學質量,促進和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增強和提高教師素養都起著積極的作用。在小學語文實踐教學中,教師按照自己的教學理念,將多媒體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科學合理地組織和準備教學活動,更能豐富教學內容,優化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而有效改善和增強教學效果。
1 多媒體技術與多媒體教學
20世紀80年代,美國Apple公司創造性地推出了圖形操作系統,成為多媒體技術的前身。可見多媒體技術是伴隨著計算機的研究過程而產生、發展的。時至今日,由于多媒體技術是利用多媒體軟件和相關處理技術將音視頻、圖文畫等信息經過加工整合,形成可供人們視聽的資料,便于人們直觀訪問和快速接受。在多媒體技術被廣泛應用眾多領域中,教育教學方面的應用格外引人注意,因此也就產生了“多媒體教學”這一新事物。多媒體教學是將多媒體技術與現代授課教學有機整合,教學時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多媒體設備制作和展現各種實踐教學活動。為此,教師應加強對多媒體技術的研究與學習,更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各類教學。
2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可幫助教師充實授課課件、構建課文中的情境、拓展授課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小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激發小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根據小學生的成長特征和語文學科設置特點,合理、恰當、靈活地進行運用,讓小學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2.1 在小學語文授課前引入多媒體技術
課前應用是指教師在開始講授課文內容之前,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和相關知識背景用圖文或視頻形式進行展現,以便于學生進行朗讀和品析課文。多媒體技術在課前的引入,不僅向學生呈現出逼真、直觀的學習情境,更拉近了學習理論與現實的距離。學生通過媒體的聲音和圖像等信息,可形象生動地浮現或虛構學習情境,使其置身其中,這更能引發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使學習更有目的性和針對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涉及自然景觀或具體實物內容的課程里,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自然景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給學生,將課文中抽象的事物以有聲、有形的方式呈現,并加上適當的語言解釋,使創設的情境更加吸引學生去認真研究課本中的描述,讓學生主動去學,主動去思考,主動去探知,進而提升教學的質量。
2.2 在小學語文教學授課中引入多媒體技術
授課中應用是指教師在課堂中伴隨授課的過程,運用多媒體技術將與教學有關的內容通過圖形、文本或動畫案例進行輔助講解或是針對重難點內容的學習。講課中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不僅能將抽象的文字表述轉變為具體化的實物、實景,還能增大信息量、延伸學習的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多媒體技術對自然景觀五顏六色的圖文呈現可激發學生的美感,對人物和事件情境的創設可觸動學生的各種情感,這使得小學語文課堂變得更加鮮活和生動。如在講解“澎湃”“咆哮”等詞語時,可利用圖像、錄音或一段視頻,讓學生從視覺和聽覺上感受狂風的怒吼和飛沙走石的場景,體驗大海的波瀾壯闊與洶涌澎湃,這能使學生掌握重點內容更加深刻,運用知識更加自如。
2.3 在小學語文教學授課后引入多媒體技術
授課后應用是教師在講課完成后,將與課文內容相關聯的資料通過多媒體技術處理,形成各種學習案例作為補充和強化學習的內容,將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具體形象的案例相結合,讓學生利用課后充足的時間,鞏固和理解課堂上的內容。在對案例進行自主分析和討論,加深對課堂知識理解和消化的同時,更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對問題的反思能力。如小學語文中有很多關于名勝古跡的課文,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用美麗而鮮活的畫面或是視頻介紹等形式來展示名山大川的絢麗多彩,從而激起學生對外面世界的憧憬和美好想象,同時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展知識面。在放飛個人夢想與心扉時,充分展現學生個人的想象力與創新意識,這點對于提高作文寫作能力很有幫助。
3 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把握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為師生帶來生動、形象、逼真的視聽效果,將教學活動內容以全面、立體、實物化的形式展現,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但在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負面的問題,如多媒體技術將教學流程變得更加復雜,過分依賴多媒體進行授課會造成師生情感交流的缺失,以及教師盲目地追求多媒體效果而忽視教學內容的質量等。
為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正面作用,首先要求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充分研究多媒體教學的特點,恰當地引入,避免盲目化;其次,教師應該結合小學語文實際的教學活動,合理、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技術,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課堂內容的品質上,注重授課形式的創新,以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與學生交流互動;最后,要將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板書教學合理結合,在注重教學形式多樣化的同時,更要重視學生學習的效果,使傳統方式與現代技術相互補充,不斷優化教學效果,真正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4 結束語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教師提供了一種卓有成效的教學方式,同時也進一步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展了知識領域,有效地提升了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的能力,使學生對語文課程產生了更加濃厚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在教學中起著很重要的輔助作用。把握好多媒體技術和教育教學的整合與運用,對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會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多媒體技術的運用更應講究應用的技巧,不能過分、盲目地使用,要切入要點用在該用的地方,使多媒體技術起到應有作用。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仍應以教師為主體,以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為主要途徑,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特有優勢,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產生更加積極、有效的教學效果,使其更好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丁繼文.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1(32):352.
[2]陳小敏.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現代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1(9):259.
關鍵詞:民族歌舞產業 民族文化產業 現代價值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現有民族43個,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鮮明、風格濃郁的歌舞,每逢節日集會、婚喪喜慶都有盛大的歌舞活動。它們都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生產實踐,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極高的民俗學價值。2010年,湘西自治州實現文化產業增加值22.6億元,占GDP的3.5%。
縱觀當前湘西民族歌舞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們不難看出文化產業所帶來的豐厚經濟收益,以及它所提升的文化價值都印證文化產業的發展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少數民族歌舞在滿足了人們對美的精神需求的同時,也為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一、發展民族歌舞產業是一種適合于本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模式
經濟文化全球化已無處不在,在民族地區發展民族文化產業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民族文化產業在目前看來,是一種最適合于民族地區發展經濟的模式之一,它的低成本型、環保性、高產出性、再生性、人性化、價值潛在性、文化傳承性等諸多優越性,成為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一種基礎。
民族歌舞文化產業由于民族文化資源的豐富多樣、產品的神秘古璞以及生成環境的生態性等特點,極合乎當代人的消費理念和審美價值,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2008年,湘西州國民生產總值為226.66億元,增長8.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1.57億元,增長5%;第二產業增加值93.64億元,增長了7.8%;第三產業增加值91.44億元,增長了9.9%。其中,旅游產業發展加快,2007年接待旅游者793.5萬人次,增長21%;實現旅游總收入31.3億元,增長27.3%;全年接待外國游客和港澳臺游客4.2萬人次,增長112.5%;實現創匯1875.3萬美元,增長122.6%。
由此可見,民族歌舞產業是民族文化產業發展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對拉動當地經濟,延長旅游產業鏈,實現文化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二、發展民族歌舞產業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湘西各民族的傳統舞蹈,除極少數屬廣場表演性舞蹈和宗教舞蹈外,大都屬于群眾自娛性舞蹈。這些拙樸的舞蹈就像散落鄉間的璞玉,需要經過適當的雕琢才能向世人展現它璀燦奪目的光芒。大多數少數民族都居住在鄉村,比較分散、偏僻,平時他們所舉辦的各種民族活動也大多以鄉、鎮、縣為單位,若沒有省里統一舉辦大型的文化藝術活動,或者是專業的市場化運作,這些民間藝術是很難走出大山,展現在世人眼前的,無論從人力、物力、組織上都很難做到。歌舞產業為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少數民族得以向世人展示他們的民族文化,而不致于使這塊美玉流落鄉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風化。
民族文化產業實質上是一種經濟形態,是傳統民族文化資源在市場機制下得到開發與運作的具體表現。隨著全球化的日益推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面臨著現代文化巨大的沖擊,處于急劇的轉變與消失之中。發展民族產業就是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行開發與保護傳承的一種有效模式。
三、民族歌舞產業在發展中增強了民族凝聚力
民族的自我認同意識很可能是一個民族共同體的最后的家園了。當一個民族的成員們還自認為自己是屬于這個民族的一分子時,即使這個民族的各種外在文化特征都已消失,這個民族共同體也還會具有凝聚力,因此也還會依然存在,而不會消逝。在一個民族的絕大部分成員們不僅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意識,而且為自己是這個民族的成員而感到光榮和自豪的時候,這個民族共同體就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為保護和傳承各民族的文化,湘西自治州政府投資5416萬元建設湘西民族影視文化中心及投資11080萬元建設湘西民族文化城;此外,投資6009萬元的湘西民族文化產業中心已開始建設啟動,相關文化場館的建設將為全州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完善的硬件平臺。同時,湘西州在鳳凰縣投資3.3億元建造的鳳凰國際民族風情園,這是一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集文化旅游觀光、餐飲住宿、休閑娛樂、購物等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服務設施?;A設施的修建和民族文化遺址的保護,使得民族服飾、民族建筑、民族節慶及歌舞等民族文化,在給人們帶來物質財富和精神享受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復興。民族文化的復興又自然帶來了民族意識、民族凝聚力的升華。伴隨著民族歌舞文化資源的開發,湘西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都在不斷地增強。
四、為相關學科的理論研究提供多方位的視野
民族歌舞產業強調民俗文化、歌舞文化創意和文化旅游之間的產業關聯性。民族地區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必須以這些資源的相互關聯性為基礎,共同促進資源的商品化,共同開發市場。
湘西民族歌舞文化的研究可以為民族學、人類學研究補充更多的研究資料,提供更多新的思路。盡管有關民族歌舞文化研究的成果很多,但都主要集中在研究民族歌舞的形式、歷史和特點方面,很少涉及有關歌舞文化資源的開發領域。因此,湘西民族歌舞產業的研究可以為文化資源研究注入新力量。同時,歌舞產業的介入可以為民族文化的發展提供新的可能,而不是一如既往地把旅游資源的開發當作文化產業發展的唯一籌碼。
此外,研究湘西民族歌舞文化可以為民族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提供多方位的視野。在有關文化產業的著作和論文中,較為多見的都是有關于旅游業、影視業方面的研究,而對民族歌舞文化資源開發的研究還不是很多。這就制約了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理論建設,不利于其長遠的發展。因此,這一論題的研究可以促進甚至帶動民族文化產業學科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彭延煉. 湘西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 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5).
[2]趙世林.民族文化傳承視野下的云南歌舞演出產業[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4).
【關鍵詞】活動作文作文教學設計。
一、“活動”式作文的設計原則
現在中學生真正對寫作感興趣的較少,普遍害怕作文,覺得無內容可寫。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是家和學校,并以學校為主;他們的其生活內容是上課、作業和考試;他們的課程、舞臺和生活都單一,造成生活單調,舞臺狹窄,感悟甚少。所以在他們筆下,胡編亂造、無病的現象十分普遍。因此,學生“無話可說、無事可寫”的作文現狀就不足為奇了。
從寫作的角度來看,生活是第一性的,創作是第二性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而作文教學要從內容入手。綜合活動式作文教學過程本身就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提供了尋找作文之源的途徑。但是活動作文的設計也應該符合自身規律,要遵守一定的原則。
1、教育性
活動必須有明確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終貫穿、滲透著極強的教育性。主題的確定與設計,必須具有鮮明的目的性,決不能搞活動形式,走過場。例如,針對學生學習目的模糊或錯誤,可以組織《為什么而學習》、《以優異成績向祖國匯報》等主題班會,要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教育,可以組織《人生路怎樣走》、《生命的意義》、《讓世界因我的存在而美好》等主題班會。 在確立和策劃主題班會時,必須思想明確,知道主要是解決什么思想問題,應該怎樣貫穿教育性,達到教育目的、提高學生的認識。只有這樣,主題班會才有實效,才不會流于形式。
2、針對性
活動要做到有針對性,班主任必須善于搞好調查研究。作為語文教師對于本班學生的精神狀態、學習風氣、作文狀況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只有這樣,才能摸清學生狀況,抓住當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并能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對策,促使學生的寫作水平有效提高。
3、計劃性
活動作文必須有計劃性,有嚴密的序列步驟,不能隨意而發。要與教育性、計劃性三者有機統一。首先,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出一個總體方案。其次,對所在學期的活動作文有個總計劃。第三,對組織每一次活動要有一個具體的計劃,如選擇什么樣的主題,采用哪些內容和形式,達到什么作文教學目的等等。有了計劃,活動作文就會目標明確,進行順利,能夠較好地達到預期目的。
二、“活動”式作文教學實踐
活動式作文是一種過程性的作文實踐,而不是結論式的知識掌握?;顒邮阶魑慕虒W通過一個個主題項目活動來展開,側重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語文素養,而不是通過獲取最后的結論來掌握作文知識。因此在評價學生時,應把著力點放在過程上。
一看主題項目確立和內容設計是否具有學習作文的價值和可探索性。
二看其資源利用是否具有最優性。
三看學習方法是否具有科學性,即看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策略是否科學。
四看學生作文實踐是否具有全員參與性和全程體驗性,即看是否人人參與到作文學習中,個個都經歷了實踐、領悟、探索和創新的全過程。
五看作文結果是否具有深刻性和廣闊性,也就是說,學生所表達的見解有沒有一定的深度,看問題是否全面,是否有獨到之處,所形成的學習成果怎樣。
六看學生表達的見解是否符合人類的基本道義和規范,如果所說的內容有違人類的基本道義,思想不健康,應予以正確引導。
七看學習效率是否高,可從綜合活動式作文教學的時間,所花的精力去分析。
總之,在評價時要堅持宜粗不宜細、宜多鼓勵少批評,宜啟發少代替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此外,綜合活動式作文教學是以一個又一個項目,一個又一個專題來進行的,各項目或專題之間盡管有許多聯系,但并沒有線性的邏輯關系。一個個綜合活動式作文學習實踐的推進,就好像將那一塊塊“積木”搭成各式各樣的建筑或物品,其搭建的過程和結果都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切不可按直線式的邏輯序列機械地安排綜合活動式作文學習活動,而應按多樣性的發展歷程,設計學習內容,讓學生在不同的綜合活動式作文學習中,提高語文素養。
(一)“變形記”讓學生有“情感”寫
由湖南電視臺創辦的欄目――“變形記”,所講述的故事是將兩個生活背景完全相反的兩地學生,交換“家庭”和“學?!边M行為期七天的全程生活體驗記錄。在教學實踐中,根據本班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學習狀態,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變形記”的主人公。所選的故事盡可能做到故事感染力強,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引起思想共鳴等效果。教師在“備課”時,要自己先觀看一遍,要預計多數學生會因主人公的動人故事而感動流淚,要安排到一個特別安靜的多媒體教室里,并且燈光也要稍微暗些。
[案例一]:“變形記”內容簡介:魏 程,一位湖南長沙的網癮少年,富足的生活環境,卻厭倦習慣這樣的生活,沉迷于網絡游戲。性格冷漠偏激,有強烈的逆反心理,不愛溝通。他將會遠去青海省民合縣,一個叫朵卜村的貧窮小村子,他要在那里扎扎實實地生活七天,給一個盲人爸爸當兒子,吃粗面制的饃饃,下地干農活,在家里操持家務。
高占喜:青海民合縣朵卜村的貧窮小村子的一位貧困少年。父親是盲人,家中的唯一經濟來源就是只有靠一個哥哥打工賺錢,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年收入2000塊錢。沒坐過汽車,沒吃過巧克力,沒看到過高樓大廈。很懂事,幫家里干農活,卻面臨失學危機。
[學生習作1]這個故事折射出什么?
終于到了分別的時候了,占喜的爸爸、媽媽和弟弟一起給魏程送行,鄉親們也熱情地趕來送行??粗鴣硭托械拇迕駛?,魏程感受到了這濃濃的純樸的情誼,他有了太多的不舍和感動。占喜的爸爸摔傷了腳,也執意要送一送魏程,魏程、占喜的媽媽和弟弟只好一起攙扶著他走出村口。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最后分別的時候,占喜的媽媽拿出了昨夜趕著縫制出的漂亮的布鞋,弟弟拿出了自己別出心裁畫成的樹葉畫,上面寫著樸實而溫暖的文字“親愛的魏程哥哥,當你看到這片樹葉時,你就看到了我……”,魏程接過這些禮物,手里感到沉甸甸的,他的手顫抖起來,鼻子酸酸的,眼里噙滿了淚水,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了,便“撲通”一聲,對著高占喜的爸媽跪了下來,這一跪讓所有的人都感動地哭了。當占喜的媽媽把他拉起來時,魏程和占喜的父母、占喜的弟弟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這一刻,愛已超越了血緣,超越了世上的一切!
真想不到,世界上還有如此苦的地方和悲慘的家庭。相比之下,我真是生活在天堂,我知足了。我沒有理由不好好學習,用我的學習成績來報答父母。魏程臨別一跪以后,徹底改過自新,開始努力學習,孝順父母,后來考上了長沙市的一所重點中學。這就是“浪子回頭金不換”。我要理解父母對我的良苦用心,不能再沉湎于網絡游戲,整日無所事事,來傷透父母的心。我要像魏程一樣洗心革面,真心地去愛我的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時刻保持一顆善良和進取的心。
(二)觀察日記讓學生有樂趣寫
語文課堂組織學生外出觀察動物、植物或自然景觀可能有點困難。但雙休日要求學生完成“作業”:寫一遍觀察日記還是可行的。要求學生按照原先分好的“合作學習小組”,事先確定好觀察對象,帶好觀察工具(如放大鏡等)和記錄器材(照相機、錄像機等)。條件許可時,教師也參與其中一兩個小組活動,了解并促進提高活動實際情況。
[案例二]: 觀察日記
今天,老師給我們上了《浮力》課后,回家看見爸爸沏了一杯綠茶。開始,爸爸接滿滾燙的熱水,再把茶葉投入被子中,茶葉們柔柔舒展著,芽兒挨著芽兒,一片推動著另一片,茶葉吸足了水分,輕盈潤澤地在水中漂來漂去。望著杯中淡淡的茶水,我忽然覺得這透亮的玻璃杯,好像一座小小的海底城堡,杯中的茶葉仿佛一個個活潑美麗的小公主,拿著自己的小魔棒,正在嬉戲、玩耍。杯中的水平靜了,茶葉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看,那片茶葉漂在水杯的中間,好像在跳舞;再看那片,一會兒向下沉,一會兒又向上浮,它可能在使用魔法吧???,又來了一片,落葉似的沉了下去……
慢慢地,茶水的色彩越來越濃。我把鼻子輕湊近杯口,一股清香撲鼻而來。喝一口,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讓人難以忘懷。這時,我突發奇想:為什么茶葉剛放入開水時,是浮在水面上的,過一會兒怎么茶葉又都沉底了呢?不急,我得趕快找老師去?!?/p>
點評:
層次清楚,語句通順。想象力豐富,描寫的也恰到好處,寫出了茶杯里茶葉的多姿多彩,讓看著樸素的茶葉一下子吸引人了,并能與科學課相聯系。寫的既生動又寫實,觀察很細膩,值得贊賞。
(三)調查活動讓學生有觀點寫
學生一天到晚忙于學習,疲于作業,很少顧及新聞大事和自己身邊小事。如“你每天早晨都能按時排便嗎?”“近視率為什么越來越高?”“搓麻將的市民為什么這么多?”“汽車多的后果是什么?”“下課鈴響后,學生能否有權主動離開教室?”“跳馬、單杠這些技巧性體育項目為什么不見了?”等等。如果能組織學生對其中比較感興趣的“小事”進行調查,并統計分析,是否給學生產生一個“大吃一驚”的效果呢?使他們學會關注身邊的事和人,更學習關心自己。
[案例三]:關于學生近視率隨著年級升遷而升高的原因調查
1.調查表格
被調查者是否近視眼 ________;男生________ 女生________
調查項目評價指標坐姿端正基本端正不端正相當不端正看書時間很長時間較長時間較短時間很短作業很多較多正常較少看電視每天4小
時以上每天3小
時以上每天2小
時以上每天1小
時以上玩電腦每天1小
時以上每天0.5小
時以上基本
不玩雙休日4小
時以上運動每天1小
時以上每天2小
時以上每天3小
時以上除體育課
其它無成績優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注:請在符合的相應1項下打“√”
2.統計分析
調查樣本是初一52人,初二48人。初三50人(自己編,也可以整個年級人數,這樣調查結果更具科學性)
影響
因素坐姿
不正看書
多作業
多看電
視多玩電
腦多運動
少成績
差%8.448.588.712.921.686.82.6從上述統計結果可看出這兩個特點:一是越是成績好的學生近視眼越多;二是作業多和運動少是形成近視眼的兩個主要原因。通過這次調查活動,讓學生大吃一驚:難道成績和少運動也是近視眼的一個重要原因嗎?于是又組織學生對此問進行探究活動。該探究活動中我們組織學生進電腦教室進行搜尋查找。綜合學生所搜尋到的種種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三種:
一是遺傳性近視:家長有近視者很有可以會遺傳給孩子。二是發育性近視:眼球前后軸長得過長,形成軸性近視。三是近距離作業時間過長,如長期讀書,寫字,看電腦時間過長,使調節長期處于緊張甚至持續痙攣,不能放松,睫狀肌肥厚,晶體變厚失去彈性,形成屈光性近視。
……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有了自己的觀點,討論的話題一下就多起來了,寫作自然有“料”了。
[學生習作3]:從老師拖堂看我們的休息權
“拖堂”是一種影響學生身心健康、增加學生負擔的行為,是對學生極不尊重的表現。“拖堂”現象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精力。下課鈴聲響后,教室外面有其他班級學生下課后走動聲和喧嘩聲,教室內部有本班學生整理學習用品準備下課的聲音。此時,如果教師繼續再講課,那么想聽的同學聽不清楚或分散了學習精力,不想聽的同學心早已飛出窗外,根本沒有心思再聽下去。教師不辭辛苦地拖堂講課,就是認為要解決的問題很重要,其實在這樣一種氛圍中,什么問題也解決不了。有時學生會把拖堂時沒有解決的問題帶到下一節課上,直接影響了下一節課的有效教學時間和效率。
2、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反感。學生對教師的拖堂行為非常反感,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所學的這門學科和任課教師產生厭惡情緒。拖堂現象犧牲了學生的休息時間,占用了學生準備下節課的時間,使學生在上下節課時總有一種不快之感。拖堂是對學生的不尊重,也是對下節課上課教師的不尊重,使學生感到無可奈何,也會感到教師的無能。
3、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學生經常上課,因而每節課多長時間已經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和生理上的條件反射。下課鈴聲一響,學生自然會有一種放松感,聽課的注意力就很難再集中,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有一種厭惡之感;如果教師再繼續講下去,學生反感的情緒會越來越強烈。教師占用了學生課間休息的時間,學生上廁所和準備下節課的時間就會受到影響。長期這樣下去,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4、影響了和諧的教學關系。課間十分鐘,師生們要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上節課教師如果拖了堂,就會影響值日生擦黑板的時間,影響學生外出或準備下節課學習用品的時間,打亂了正常的教學作息時間。也會直接影響到下節課教師上課的情緒,如果遇到性格粗暴的教師,會把氣撒在學生身上。教師可以拖堂,學生就可以拖作業,教師的時間觀念對學生產生了消極影響。另外,教師拖堂,學生本來要在課間做的事情,就會心急如焚,匆匆忙忙跑著去做,容易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教師在放學時間拖堂,會直接影響學生放學回家的情緒,引起家長的反對和不滿。
教師“拖堂”,就是時間觀念不強的一種表現。不要為拖堂尋找任何理由,最好的教師就是下課鈴聲一響,本節課教學任務立即完成,馬上讓學生下課,自覺養成不拖堂的習慣。
(四)主題活動有事寫
學校每學期都有一定數量的主題活動,如感恩節、體育節、藝術節等等。班級還有主題班會。班主任要根據班級實際情況的需要,可以設計一些針對性、教育性、啟發性比較強的活動。如對人生的討論――“在人生的字典上”;對英雄人物事跡的頌揚――“心中的火炬”;對科學知識的探究――“一把璀璨的金鑰匙”;科技月活動――“地球尋醫”;“鳥類是人類的朋友”;“讓美充滿校園”等等主題班會。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從中感受真、善、美,發現身邊值得贊美的人和事。
[案例四]:感恩我生命中的人。我通過對班上所有學生有關感恩文章的閱讀和整理,我歸納出如下一段詩:
感激生育我的人,因為他們使我體驗生命,
感激撫養我的人,因為他們使我不斷成長。
感激幫助我的人,因為他們使我度過難關。
感激關懷我的人,因為他們給我以溫暖。
感激鼓勵我的人,因為他們給我以力量。
感激教育我的人,因為他們給我開化了的蒙昧。
感激傷害我的人,因為他磨練了我的心志;
感激絆到我的人,因為他強化了我的雙腿。
感激欺騙我的人,因為他增進了我的智慧;
感激藐視我的人,因為他覺醒了我的自尊。
[學生習作4]:父母之愛如四季常青之樹,是我心中一道抹不去的風景線。
五年前,我的爸爸、媽媽踏上南去的火車去廣東打工,把我留在家里由奶奶照顧。當時我認為他們不愛我了,不要我了,我怨他們,恨他們。多少次奶奶讓我接電話,我跑得遠遠的不予理睬。兩年后的一個春節,爸爸、媽媽終于回來了,媽媽一進家門見到我,就一把拉住我抱在懷里嗚嗚地哭起來,是那樣的激動,是那樣的酸楚;我也哇哇地哭了起來――因為我感到委屈,整整兩年我過著沒有爹娘照顧的日子啊!可是我何曾想過父母為誰呢?何曾體驗過舐犢情深呢?
正月初六,人們還沉浸在春節的歡慶之中,爸爸、媽媽卻對我說他們還要去廣東打工,當天就得走。我央求媽媽說:“媽媽,我每天不要零花錢,你們不出去打工好嗎?”媽媽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我們家沒啥錢,你將來上高中和大學還要花許多許多錢,我們不出去掙錢怎么行?”看著媽媽的臉,我發現她比原來黑了許多,瘦了很多,也似乎老了許多。我不知再如何勸阻,只是心里一百個不同意。媽媽松開了拉著我的手,兩眼淚汪汪地跟著爸爸走出家門。
爸爸、媽媽走后,一連幾天我吃不下飯,寫作業靜不下心。奶奶見此情景開導我說:“曉鋒,你是個懂事的孩子,要知道爸爸、媽媽打工很辛苦,一天要干十幾個小時,有時整夜加班不能睡覺。你應該好好吃飯,好好學習,為他們爭光”。聽了奶奶的話,我懂得了父母在外打工非常不容易,可是我不理解他們,我是多么的不應該?。∥液蠡诘娩粶I下。一天晚上,電話鈴響了,我拿起話筒聽到了媽媽的聲音:“曉鋒,你沒生病吧?……學習怎么樣?……聽奶奶話……”,以后每個星期六,總能從電話中聽到千里之外傳來的媽媽和爸爸的問候和叮嚀。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生養之恩我們怎能報答得了呢?我時常告訴自己要自律自強,不讓父母為我的學習和做人煩惱、擔憂。我學習很勤奮,成績也出色。
父愛如山,母愛深似海。讓我們永遠銘記父母的生養之恩,學會感激、學會感恩,讓父母多一絲微笑,少一份憂愁;讓父母越活越幸福,越活越開心。
四、結束語
實踐證明,開展各種課內外活動,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通過參觀、訪問、搞社會調查,接觸社會實際,接觸社會生活,領略祖國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異的家鄉變化,既能開拓知識領域,開闊眼界,豐富生活,又能激發與發展學生的各種興趣、愛好,進一步培養學生寫作的動機。同時,還使學生有機會把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可以更好地掌握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高獲得知識、駕馭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理論聯系實際和手腦并用的能力,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不斷追求新知、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于創造的精神。
什么樣的活動方式最能幫助學生解決“寫什么”的問題,教師應該從實際出發,發揮條件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有選擇地課內外結合,才能更好地開發引導學生的天資和稟賦,啟迪學生的智慧,從而使學生形成能力,提高初中作文教學效果。
總之,我們的作文教學應該是“授人以漁”,而非“授人以魚”,學生一旦掌握了這些知識,就會通過這些知識去輻射自己的感性認識,并能把它們迅速地組織起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別致新穎、匠心獨運的文章就會脫穎而出,作文教學的預期目的也就達到了。
民族文化主題公園成就了存在主義原真性旅游體驗,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利用與保護方面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民族旅游; 空間生產; 符號表征; 主客同位景觀
21世紀以來,以少數民族(族群)文化為旅游消費對象的民族文化旅游日益表現出后現代性的發展趨向①,或者說是一種后現代旅游的趨向。Natan Uriely(1997)認為,學術界關于后現代旅游的社會話語由“模擬的”和“他者的”兩種理論框架構成。模擬的后現代旅游(the simulational postmodern tourism)的學術脈絡聚焦于超現實體驗,指向模擬的主題公園和其他典型的后現代人造景觀;他者的后現代旅游(the other postmodern tourism)概念強調對真實的探尋,指向不斷成長的自然的吸引力和作為后現代表達的鄉村。后現代旅游的這兩種維度構成關于旅游性質互補而不是沖突的觀點。當代中國民族文化旅游的人造主題公園類型與生態博物館(文化生態村)類型,分別是模擬的和他者的后現代旅游的典型代表。而模擬的民族文化旅游的后現代性主要體現在空間生產方面。國內關于后現代旅游的研究非常有限,且相關研究以宏觀理論探討為主,對當代中國民族文化旅游的后現代性缺乏專題的分析探討。本文基于對云南“彝人古鎮” 見下文案例分析。典型個案的田野調查,嘗試對民族文化旅游通過旅游空間生產而體現的后現代性特點及其所體現的社會效應進行分析,并提出作為文化旅游后現代性重要標志的“主客同位景觀”概念。
1 民族文化旅游空間及其生產
空間是后現代研究的重要視角之一。法國批判哲學家Henri Lefebvre(1991)曾提出空間的三重性或稱三層次性,即空間的實踐(spatial practice)、空間的表征(representation of space)與表征的空間(representational space)?!翱臻g的實踐”是作為經濟生產和社會再生產基本過程的一部分,表現為可感知的物理意義上的環境;“空間的表征”是科學家、規劃者、城市主義者、技術官僚和社會工程師等共同生產的概念化的空間;“表征的空間”是與物理空間重疊的屬于居住者生活經歷與經驗的空間??梢?,空間具有物理性、社會性、符號性和可生產性。
民族文化旅游所指涉的空間,是少數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和產品的樣態,是旅游者活動的空間范圍和表現形式。其內涵兼容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和常態民俗生活文化等內容,是具有明確地理空間范圍的旅游主客體互動的社會文化空間。從旅游主體(旅游者)的角度看,“旅游空間有著不同于日常生活空間的特征和符號內涵,它既是獲得旅游體驗的前提條件,也是旅游體驗建構的產物,具有主觀建構的抽象性和劇場化特征”(謝彥君,2010)。從旅游客體(與旅游者相對應的旅游對象)的角度看,“旅游空間是通過旅游產品“量”的擴張與“質”的提高,被旅游規劃人員“有意圖生產出來的旅游產品”(李琮,2009)??梢姡褡逦幕糜慰臻g是物理空間、文化空間、社會空間的疊合空間,涵蓋和體現了民族文化旅游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多層面的現實意義。
空間生產是民族文化資源成為旅游產品和旅游景觀的重要途徑。民族文化旅游所涉及的景觀生產、符號消費、文化體驗、遺產保護等問題,都與空間生產息息相關。民族文化旅游所營造的空間具有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91)所說空間的基本屬性和層次。相對應地,空間的實踐生產,指旅游地空間區位與配置組合、自然地理景觀與民族文化物質載體等物理空間的開發實踐;空間的表征生產,指旅游地標志性旅游景觀符號系統及旅游產品的制造、舞臺化再現與產業化開發,是文化旅游參與體驗的主要空間;表征的空間生產,既相連于旅游地少數民族社會生活層面,又相連于游客的藝術想象和建構,是獲得民族文化旅游原真體驗的重要空間。民族文化旅游空間生產,體現了旅游空間基于主客體互動的文化建構本質。
旅游產品、旅游景觀、文化空間、旅游文化符號等概念與民族文化旅游空間及其生產密切相關,而且這幾個概念的內涵互有交叉(見圖1)。通常意義上,旅游產品是指為滿足旅游者需求而向旅游市場提供的各種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從旅游空間的分層和實際功能看,旅游空間中的物質實體和環境氛圍只是旅游產品存在和呈現的結構要素。但從寬泛的符號消費角度看,“無形的象征、氛圍甚至愉悅感,都可以透過符號價值的交換而被購買,視覺消費成為現代旅游活動的另一重要特點”(宗曉蓮,2005)。所以,作為旅游符號消費必不可少的結構要素,旅游空間中的物質實體和環境氛圍也可被視作旅游產品。可見,旅游空間生產既有典型商品化旅游產品的生產,也有旅游商品依存和呈現所依賴的實體、環境與氛圍的生產,還有旅游者與民族文化旅游地東道主互動的社會關系的生產。旅游空間生產,是較一般旅游產品生產更為復雜的一種復合性生產。旅游景觀包括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人文景觀中,只有向游客開放并且直接服務于旅游需求的才屬于旅游產品。如同樣是民族服飾,只有成為商品交換和舞臺展演道具的才是旅游產品。旅游空間的生產正是通過旅游景觀的規劃設計與生產制造而得以實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空間”定義為:“具有特殊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集中表現”(烏丙安,2005),它強調在固定的地點和時間舉行的傳統的民族民間文化活動。民族文化旅游空間生產的核心內容,強調文化旅游產品的民族性、傳統性、空間場景性,所以,文化空間是民族文化旅游空間生產最核心的內容和主要的產品形式。符號是人們共同約定用來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所有在某種形式上能被知覺并揭示出意義的一切現象都是符號(恩斯特·卡西爾,2004)。旅游可被視作游客對旅游文化符號的消費。旅游文化符號與旅游產品、旅游景觀、文化空間部分內涵疊合。文化空間既是標志性旅游文化符號,還是核心旅游產品和典型旅游景觀。
2 無所不容與符號表征表征(Representation)是指在實物缺席的情況下重新指代這一實物的任何標識或符號集(史忠植,2008)。認知意義上的表征不僅是認知對象的替代物,傳遞著認知對象的信息,它還是反映認知對象的一種內部心理結構,是在思維中被加工的客體(彭聘齡,張必隱,2004)。因此,表征本質上是對某一種事物的加工性的替代。符號表征即用符號指代某種事物。符號和符號所指代對象之間構成了表征關系。 :旅游空間客體生產的后現代性
旅游空間客體作為旅游規劃人員有意圖生產出來的旅游產品,包括旅游地物理空間、旅游景觀符號、旅游商品等游客接觸并參與其中的空間實體及氛圍。
“彝人古鎮”通過吸納整合韓國、東南亞的世界資本而形成了一種獨特旅游消費空間。這個旅游空間提供了從地方性到世界性的文化特色旅游商品,具有詹姆遜所言的被大眾商業文化重新整合的全球性、整體性的后現代“超空間”性質(姜楠,2008)和哈維所說的“以時間的壓縮和空間的分散、多樣為標志”的后現代“時空壓縮”的特點(陸揚,2009)?!耙腿斯沛偂甭糜慰臻g的生產綜合了歷史復原、模擬示范、創新復合等多種方式,在內容上表現出去地方化的無所不容,在形式上表現出地方化的符號表征,體現了古鎮旅游空間客體生產的突出特點。
2.1 內容:去地方化的無所不容
“彝人古鎮”本文個案點“彝人古鎮”是一個典型的后現代人造主題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中國最美十大主題公園”之一。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經濟開發區內,建在原(宋)大理國德江城舊址,占地約3161畝,總投資32億元,是以古建筑為平臺、彝文化為靈魂的大型文化旅游地產項目,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政府確定的十大文化產業之一,是楚雄匯通古鎮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古鎮公司)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綜合試點單位。據公司負責人介紹,“彝人古鎮”還榮獲“中國最高火把”、“規模最大的新建仿古鎮”兩項世界吉尼斯之最。筆者于2011年7月至10月對“彝人古鎮”進行了田野調查,對景區主要的旅游項目進行了參與觀察,與古鎮公司管理人員、導游、祭火表演的畢摩、游客、本地彝族群眾、周邊漢族居民、古鎮經營戶等不同群體進行了訪談。本文所用資料,除特別注明出處的之外,主要來源于此次田野調查。所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地處“彝族文化大走廊”的中心部位,具有“一州連三市”(昆明、大理、攀枝花)的區位優勢,是全國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州府城市楚雄是滇西旅游黃金線上的重要門戶?!耙腿斯沛偂蔽挥诔凼兄行膮^,作為滇中重要旅游商貿區,吸引著全國各地及世界的旅游商品生產商和銷售商紛至沓來,由此形成無所不容的旅游空間,其涵蓋自然風景、民族歷史文化、旅游商貿、旅游地產等諸多內容?!耙腿斯沛偂庇?大分區、70多個小分區,以楚雄州內風光名勝為基本素材,各種木橋、石橋10余座,亭臺樓閣、假山地景若干,是一個集文化、旅游、商貿、地產、餐飲為一體的現代仿古鎮。核心景區德江城已形成清明河、茶花溪和德運路為主的三大商業中心區。
“彝人古鎮”旅游空間提供了從地方性到世界性的文化特色旅游商品。游客可以在喧鬧的商貿街品嘗特色小吃、購買來自緬甸、韓國及國內各地的時尚旅游商品,體驗Spa休閑健身,也可以乘坐游船游覽幽靜的“清明河”,或乘坐洋車、歐式宮廷馬車游覽全鎮。旅游空間內容的無所不容還直接體現在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上。以建筑為例,“彝人古鎮”的建筑風格在以楚雄、武定等地彝族傳統民居為原型的基礎上,博采了大理、麗江、江南水鄉等古園林建筑之長,形成多元建筑文化元素兼容的獨特樣式。再如節日產品,國家法定節日、本土彝族節日、主流的漢族節日均被填充于“彝人古鎮”的節慶時空中,舉辦元旦節、春節、元宵節、正月十五廟會、圣誕節、火把節、彝族情人節、中秋節、光棍節、彝族年、兒童節等眾多節慶活動。
“彝人古鎮”營造了融匯世界文化的全球化旅游圖景,如夏普雷(1994)所言,“在旅游的情景中,后現代最突出的表現是‘去差異化’(dedifferentiation)”,“旅游地呈現同質性、無地方性特征”(王寧,等,2008)。在調研中,筆者就“彝人古鎮”旅游空間無所不包的后現代性曾訪問過旅游規劃管理者、旅游營銷者、游客(含本地市民、外地旅游者、古鎮居民)、本地彝族群眾。被訪者幾乎都認同這種旅游空間文化元素是被移植的、碎片化的、全球同質化的、無所不包的、快餐式的,同時又對其滿足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大眾旅游者的實際功效給予肯定。從這個意義上看,具有后現代旅游性質的“彝人古鎮”,已成為全球化背景下大眾旅游者廣泛認同的、跨越文化邊界與時空范圍的旅游消費空間,而“游戲碎片”(瑞澤爾,2003)也成為“彝人古鎮”旅游空間生產后現代性的必然后果。碎片化的、表層化的大眾旅游消費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旅游空間的文化整體性和深度,從以下被訪者褒貶不一的評論可窺一斑:
古鎮管理人員(LJY,女,40歲):把具有區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商品都集中在一個地方,既豐富了古鎮旅游商品內容、體現了古鎮的民族特色,又方便游客、活躍旅游市場,何樂不為?平常旅游團隊非常多,周末這里就是昆明及周邊城市居民的黃金度假區。
古鎮旅游公司導游(GH,女,25歲):昆明很多旅行社經常安排到大理、麗江旅游的團隊來這里。通常是下午來,住一晚,第二天走。一是體驗彝族文化,省外的客人特別喜歡;二是這里旅游商品豐富,時尚的、傳統的應有盡有,能充分滿足客人的娛樂消費。遇到節假日,旅行社提前一周預約都排不上隊。
古鎮居民(女,經營風味食品):“彝人古鎮”就是個大雜燴,這里是我們楚雄州的大商場、美食城、娛樂場、城市公園,不光外地游客喜歡,楚雄州和周邊州市的人都愛來。
游客(男,昆明游客):這里彝族文化旅游項目設計得還行,特色突出,很熱鬧;但沒深度,只能滿足一般性的旅游觀光和吃喝玩樂。
2.2 形式:地方化的符號表征
“彝人古鎮”旅游空間客體的生產同時包含了去地方化和地方化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內容上去地方化的無所不容,另一方面是形式上地方化的符號表征。霍爾(2003)認為,表征的實踐就是概念、觀念、情感等“在一個可被傳達和闡釋的符號形式中具體化”。這是一個旅游空間及其客體符號化生產的過程:一方面,“彝人古鎮”作為旅游消費空間,從宏觀區位選擇和微觀的旅游規劃布局都被“主題公園”、“文化旅游產業”等符號所定義,呈現為符號化的旅游消費空間;另一方面,作為具體旅游空間客體的標志性文化符號、核心旅游景觀與游客參與體驗空間等均依托傳統彝族文化進行符號化生產,這些體現出“彝人古鎮”旅游空間地方化的符號表征特點。
“彝人古鎮”旅游空間客體的符號化生產,是指標志性景觀符號系統的制造和符號性旅游產品的舞臺化表演與產業化開發,是旅游規劃人員根據彝族文化特色和市場需求,為旅游者認識、了解彝族文化而有意識規劃與生產的概念化的空間想象。但凡被稱作文化遺產的都是最具民族特性的傳統文化,物質文化是其“形”,非物質文化是其“神”。旅游空間客體的符號化生產就是民族文化遺產“形”與“神”結合再現的生產。這些符號化的旅游空間客體,是依托彝族傳統文化遺產、兼顧旅游者“凝視”取向而進行藝術加工、提煉的民族文化再生形態,是彝族文化旅游資源商品化的結果。通常情況下,旅游空間“地方化”符號表征實踐,以表演藝術、禮儀、節慶、傳統手工藝技能展演為主要內容,以游客參與體驗空間的生產為主。“彝人古鎮”以楚雄本土彝族文化為主題,主要景點有:彝人部落、畢摩文化廣場、梅葛廣場、咪依魯廣場、土司府、廟會戲臺、望江樓、威楚大道等。在彝人部落、畢摩文化廣場等核心景點,游客可以體驗到地道的彝家美食、彝族歌舞表演和彝族“祭火大典”儀式;廟會舞臺的方寸舞臺之上不僅有傳統的彝族古音樂節目《威楚余韻》,還匯聚了眾多現代舞蹈、相聲小品等精彩紛呈的文藝節目。《“彝人古鎮”文化旅游景觀及常態活動一覽表》即可領略彝族民族建筑、歌舞表演、《祭火大典》、節慶等旅游產品具有典型的“地方化”特點(見表1)。
舞臺化的文化空間生產與符號表征是民族文化旅游空間生產的主要手段。“為了強化民族表識、民族特色和營造旅游地的民族形象而出現了傳統文化向‘藝術’形式的轉變,即傳統文化游離于現實生活之外,形成了具有表演和觀賞價值的藝術”(劉暉,2006)。作為彝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顯性因子的彝族歌舞藝術,在旅游空間生產中被舞臺化生產為《威楚彝韻》、《彝鄉戀歌》等系列舞臺劇目。彝族火崇拜的祭火儀式也被開發為舞臺節目。畢摩文化廣場的《祭火大典》和彝人部落的《彝鄉戀歌》系列節目(含品彝族長街宴、賞伴餐歌舞表演)是每天的常態活動,也是深受游客喜愛、參與性最強的活動。彝人部落集中展示了楚雄彝族傳統的民居住屋、土主廟、姑娘房、畢摩房、服飾、餐飲、歌舞及釀酒、制豆腐等傳統手工技藝等民俗文化。以《祭火大典》為例,節目雖以祭火為題,但諸多符號化、藝術化的歌舞元素貫穿節目始終。參加祭火表演的,除畢摩是地道的彝族宗教職業者,其余人員均為公司歌舞團的專業演員。畢摩姓魯,是古鎮公司專門從楚雄州姚安縣請來的,除晚上在祭火儀式上擔任重要角色,還在彝人部落里開餐館,有時還有人請做法事。當筆者問及“古鎮的祭火儀式和你們村里的有什么不一樣”時,他說,“火把節的時候會回村里主持祭火,村里一直在做,在古鎮屬于商業化操作,但民族特點得到了體現”。2011年10月6日,筆者親眼所見祭火儀式的火把被當場以1800元高價拍賣。
少數民族節慶是民族歌舞、宗教儀式、服裝、飲食等傳統文化薈萃一堂的文化空間,也是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觀與參與體驗空間。彝族年是“彝人古鎮”新推的旅游品牌。2011年11月19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彝族年活動”在“彝人古鎮”內隆重舉行。大牌坊下松針滿地,號角聲響徹云霄,盛裝的彝族青年男女夾道起舞,客人們喝下熱情的迎客酒。威楚大道上擺了可容納近3000人多達300桌的長街大宴。彝家人祭奠先祖,慶賀豐盈。夜晚民歌對唱、歌舞表演、祭火大典、篝火晚會等
一系列豐盛的文化活動,讓楚雄市民、游客與彝家人共同領略了彝族新年的魅力。
其中不少外地游客是昆明各旅行社與古鎮公司提前預約安排的。彝族新年民族文化符號的集中呈現與儀式化操作得到游客的一致好評,筆者隨機問了幾位外地來的游客“對彝族新年感受如何?增進了您對彝族文化的認識了嗎?”回答多是“太有意思了”、“有彝族的特色”。
針對“彝人古鎮”能否體現楚雄彝族文化特色、其文化旅游的符號表征的社會效應如何等問題,筆者專門訪問了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的SX。他認為,古鎮通過較為系統的規劃設計,把彝族傳統村落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精華,把彝族文化有特色的、能展現的都呈現給了游客,集中展現了楚雄彝族文化的精髓;雖然符號化、舞臺化的痕跡非常明顯,但作為旅游背景下的民俗文化展示,這是無法避免的。綜合“彝人古鎮”旅游營銷者、游客、古鎮居民、彝族文化研究者的觀點,社會對“彝人古鎮”的認可度是非常高的,報告人普遍強調,這樣一個文化高度濃縮的旅游景區,可讓那些旅游行程緊張的游客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內盡可能多地感受到彝族文化的特色。
民俗生活事項被高度符號化似乎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種旅游開發策略。但其后現代旅游的弊病也顯而易見。旅游空間客體的符號化生產是為迎合后現代游客的符號消費欲求、以游客和旅游市場為生產標準、抽取族群標志性的文化符號、采借主流社會文化符號而融匯創造的一種擬態的民族文化景觀,因此,這種“在地化”的符號表征不可避免地呈現出文化碎片的特征與符號拼湊的痕跡。彝族文化真實、完整的文化體系被肢解,文化符號的原有所指被消解,而重新生產出滿足后現代游客符號消費的舞臺化、片斷式、淺表性的所指意義。楚雄彝族的族群形象在“彝人古鎮”這樣一個后現代文化旅游情境中,被塑造為“旅游民族景觀”。
3 去中心化與主客同位:旅游空間主體生產的后現代性
“彝人古鎮”作為民族文化旅游的后現代人造主題公園類型,因其旅游空間與生活空間交融而產生多元主體。多元主體在自娛——表演的旅游場景中主位角色與客位角色的疊合,建構了獨特的主客同位景觀美國語言學家派克從語音分析的音位(phonemic)和音素(phonetic)兩個角度,引出了主位(emic)和客位(etic)的概念,并指出這兩個概念對于語言以外的其他文化現象的研究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后來被運用到人類學田野調查中。主位如同音位,是指從當地人的視角、以局內人標準看待和理解文化;客位如同音素,是以外來觀察者的角度、以局外人標準看待和理解文化。主位與客位之劃分,被用于強調當地人與外來者相區別的文化角色。就民族文化旅游而言,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少數民族文化持有者與游客是兩大關鍵主體。少數民族文化持有者是主位的,外來游客是客位的。具體就本文而言,在“彝人古鎮”后現代的旅游-生活空間中,以彝族群眾為主的多元主體,他們既是古鎮內反映彝族文化的展演性景觀(主位),也是從周邊各地匯聚到此娛樂的游客(客位),這就產生了主位與客位疊合的情況,即“主客同位”現象。相關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如王寧、劉丹萍、馬凌等(2008)編著的《旅游社會學》提及,英國每個城市和鄉鎮都將自身作為旅游目的地來促銷,在這些城市旅游的游客往往就是這個城市的居民,旅游目的地與游客常居地之間的差異(“我者”與“他者”的對立)已顯得不再重要。。與旅游主客體涇渭分明及旅游場域側重以游客為中心的現代旅游不同,旅游-生活空間多元主體去中心化和自娛-表演景觀的出現,是“彝人古鎮”這種少數民族自治地方(楚雄彝族自治州)模擬的民族文化旅游后現代性的突出特點。
3.1 去中心化:旅游-生活空間的多元主體
作為模擬的后現代旅游類型,以人造景觀為主的民族文化主題公園因民族文化主體(文化持有者)與民族文化的分離,換言之,因民族文化主體(文化持有者)的“在場”缺失,催生了旅游-生活空間多元主體的出現。“彝人古鎮”是“景區+社區”模式,由此形成生活空間與旅游空間交疊的結構。據古鎮公司項目部的工作人員介紹,古鎮社區有來自浙江、廣東、上海、北京、成都、深圳、臺灣以及歐美、澳洲、東南亞上千位海內外業主。作為楚雄大眾休閑、娛樂、購物的城市繁華景觀和商貿、地產、文化展示混合的旅游地,“彝人古鎮”成為城市居民和周邊被征地鄉鎮農民的文化樂園。作為全州彝族文化展演的中心,吸引了眾多群眾匯聚于此,以展示、表演彝族歌舞等傳統民俗文化自娛自樂。周邊彝族群眾(彝族文化持有者)、社區居民(商住戶)、游客、景區文化旅游演職人員、城市市民、周邊被征地農民等構成古鎮的多元文化主體。與現代旅游以游客為中心的空間結構不同,作為模擬的后現代旅游類型,“彝人古鎮”旅游-生活空間多元主體作為“聯合旅游者”,在這個“大眾旅游的聯合世界是沒有傳統、是非中心化的”(阿格尼絲·赫勒,2005)。這使得作為彝族文化旅游地核心主體的彝族文化持有者處于去中心化的地位?!昂蟋F代社會的旅游模糊了過去對旅游時間和閑暇時間的區分”,“人們在大部分時間里,都可以作為游客存在,旅游活動與日?;顒硬辉俦幻黠@的區分開來”(潘秋玲,丁蕾,2007)。在“彝人古鎮”的旅游-生活空間中,多元主體中的部分主體,如社區居民(商住戶)、彝族文化持有者、城市市民、周邊被征地村民的身份往往與游客身份同位疊合。換言之,出現在“彝人古鎮”景區內的社區居民(商住戶)、彝族群眾(彝族文化持有者)、城市市民、周邊被征地農民,他們既是古鎮的主人,也是古鎮的游客。
3.2 主客同位:自娛-表演景觀的建構
主客同位的自娛-表演景觀的出現,是“彝人古鎮”作為后現代旅游空間主體生產的標志。它徹底打破了現代旅游主體與客體涇渭分明的角色劃分。自娛-表演景觀的建構主體和展演者是景區內處于去中心化地位的彝族文化持有者,他們具有文化主體與游客的雙重角色。從游客局外人的客位視角看,他們是古鎮民族文化的主人,他們是真實彝族文化的持有者和展演者,他們連同所展現的文化景觀一同構成了旅游空間中被游客欣賞的客體。從他們自身局內人主位的視角看,他們清晰地知道,自己是這彝族文化主題公園(古鎮社區)的真正主人,他們只不過是在景區內休閑娛樂,在古鎮旅游場景的激發下借助于旅游活動或旅游氛圍尋找本真的自我,體驗自己作為彝族文化持有者的存在。他們處于一種文化主體(局內人主位)與旅游客體(局外人客位)同位疊合的“閥限”“閥限”是范·杰內普創立的關于過渡儀式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儀式參加者在儀式過程中處于一種失去所有身份特征,被排斥在社會正常分類體系之外的邊際化狀態。美國人類學家維克多·特納在《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一書中對此概念進行了創造性的發揮,并使之成為人類學儀式研究的核心概念。狀態。根據王寧的觀點(Ning Wang,1999),“存在性真實是指生命的一種潛在存在狀態,旅游中的真實體驗是在旅游的閥限過程中去獲得這種被激活的存在狀態(an existential state of Being)”,這種主客同位者的旅游體驗正是存在主義原真性體驗原真性概念最初源于博物館與哲學研究領域。原真性是旅游體驗的核心概念。目前關于原真性旅游體驗的分類主要有客觀主義原真性、建構主義原真性、后現代主義原真性、存在主義原真性、定制化的原真性等。其中存在主義原真性強調對旅游主體即旅游者自身真實性感受的關注。Ning Wang(1999)認為,存在主義原真性又可以細分為個體內在的原真性(intrapersonal authenticity)和個體間的原真性(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后現代旅游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游客的體驗更強調個體性,注重個人的創造性和參與感,強調人的主觀感受,不再依賴傳統的旅游吸引物,人們注重尋求自我獨特的體驗及不同情緒的滿足”(潘秋玲,丁蕾,2007),“后現代旅游的核心意識是從商業化的旅游向生命體驗的回歸”(白光潤,李仙德,2007)。這種存在主義原真性體驗,正是主體在“彝人古鎮”后現代人造景觀旅游體驗的主要模式之一,它催生了自娛-表演主客同位景觀。
主客同位景觀1:彝人部落內的城市彝族老人
古鎮的彝族民俗活動大多集中于傍晚舉行。每晚7:00-8:20,彝人部落是最熱鬧的地方。這里會有古鎮公司歌舞團為品彝族長街宴的游客進行“彝鄉戀歌”系列歌舞節目表演。與此同時,在彝人部落大門內,還有一隊身著彝族盛裝的老年人在進行彝族傳統歌曲彈唱表演。8:20專業歌舞團表演結束后,他們便會進入部落廣場繼續載歌載舞,歡度良宵。2011年10月5日晚,在這里表演的6女4男系楚雄州武定縣的彝族老鄉會人員,他們白天在城內公園活動,晚上來古鎮表演。據調查,像這樣的民間團隊有10多個,散布于“彝人古鎮”的多個主要景點。多數是由來自州內不同縣份的退休人員組成的彝族老鄉會,受古鎮公司邀請,晚上來古鎮娛樂兼表演,公司發給交通補貼,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既是自娛自樂,又能為古鎮添彩”。
主客同位景觀2:周邊被征地漢族老人
彝人部落、望江樓、廟會戲臺等地,是古鎮旅游開發公司邀請和安排群眾自娛自樂兼表演彝族歌舞較為集中的區域。筆者通過訪談發現,這些自娛自樂兼表演彝族歌舞的人并非都是真正的彝族,部分是周邊被征地的漢族群眾。古鎮已成為他們茶余飯后休閑娛樂的聚會場所。一位歌舞盡興之后準備歸家的漢族大爺告訴筆者,因為楚雄是彝族自治州,平日廣播電視等傳媒對彝族文化的宣傳就比較多,加之村子周邊彝族較多,漢族同胞從小受彝族文化影響,所以普遍都會彝族歌舞??梢?,彝族文化作為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文化地標,無形之中影響了州內其他民族?!耙腿斯沛偂弊鳛橐妥逦幕黝}公園,彝族文化自然成為古鎮排他性的標志性文化符號。
主客同位景觀3:散布景區的本土彝族歌手
在歌舞充斥大眾休閑娛樂空間的年代,“彝人古鎮”也少不了冠以“彝族歌王”、“彝人古鎮情歌王子”、“彝人組合”之名號的視聽娛樂景觀。他們真實的彝族身份和地道的彝族歌曲展演,成為古鎮主街富有原創性和吸引力的旅游景觀。與上述景觀1和景觀2不同,大多數彝族歌手的目的并不是單純的自娛自樂和展演,販賣彝族音樂文化唱片是其主要目的。明顯的商業經營行為,使這類景觀較前兩種主客同位景觀更為復雜。盡管如此,它仍舊具有彝族文化持有者自娛-表演景觀的特質。
由此可見,主客同位的自娛-表演景觀的建構與展演者大多是真實的彝族,也有少數是漢族。無論其民族身份是真實的抑或虛擬的,其在“彝人古鎮”旅游空間所展現的均是彝族文化持有者的角色。正如戈夫曼所言,“在社會劇場或舞臺,自我的表演和呈現受到文化或社會‘劇本’的制約”(王寧,2011)?!耙腿斯沛偂弊鳛橐妥逦幕黝}公園的文化排他性,決定了不論他們是何民族身份,在彝族古鎮,他們就只能建構和呈現彝族文化景觀。事實上這種主客同位的自娛-表演景觀的建構,是開發企業與旅游-生活空間多元主體的互動與共謀?!翱臻g作為主體性存在的策略與場所”(潘澤泉,2009),正是旅游空間設計與開發人員、彝族文化持有者、周邊被征地農民、景區商貿人員等多元主體“通過主體來完成空間的培育、生產和維護”(潘澤泉,2009),其中市民(無論彝族或漢族)的參與互動,對城市民族文化旅游景觀的塑造起到重要作用。
4 旅游空間生產與民族文化保護
民族文化旅游空間生產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政治,不僅充斥著多元主體與多種權力話語的社會實踐,還反映出民族文化資本化和民族文化旅游化保護的社會效應。
4.1 民族自治地方的城市景觀生產
民族文化旅游空間作為少數民族文化與資本、與政治結合生產的社會景觀,具有政治、文化、經濟多重意義。“彝人古鎮”已成為楚雄彝族自治州象征性的城市景觀和彝族文化地標,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色彩?!霸谥袊?,制度結構對空間的塑造最為直接和強烈”(王豐龍,劉云剛,2011)。近年來,楚雄州委提出“打造彝族文化精品、發展彝族文化產業、建設彝族文化名州” “彝人古鎮”項目背景[EB/OL].[2012-03-16].http:∥/show.asp?id=226的戰略思想,“彝人古鎮”開發項目被列為全州文化產業建設的十大項目之一,也因此成為云南省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標志性城市景觀。
4.2 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護
“彝人古鎮”文化旅游空間生產的利益相關者主要有企業、地方政府、旅游地多元主體,各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共謀和權力協作,共同建構了“彝人古鎮”旅游空間。在古鎮彝族文化資本化生產與旅游化保護中,地方政府發揮了主導作用。楚雄州政府從各方面大力扶持和引導古鎮發展,成為地方彝族文化保護與旅游地產業開發的成功典范。開發企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古鎮文化旅游開發的具體組織策劃與運營者,企業充當了具體文化旅游空間的規劃、設計、生產者。古鎮的多元主體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關鍵要素,作為后現代人造景觀和模擬民族文化旅游必不可少的文化展演者與參與者,他們在閑暇娛樂的同時,充分展現了彝族文化的地方性知識。無論真實的或虛擬的彝族文化主體,他們作為古鎮文化的主人,對旅游地的形象建構和本土彝族文化的傳承保護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民族文化旅游景區,作為旅游資源和產品的民族文化處于一種持續的旅游情境與旅游化生存狀態中。筆者將這種通過旅游場景再現和文化再生產方式進行的文化傳承保護,稱作“旅游化保護”(桂榕,呂宛青,2012)。從民族文化旅游與文化保護的角度看,應該“通過無所不在的強調地方本土文化重要性的游客凝視和相應的獲利,使旅游成為保護地方的推動力”(Liu,2005)。民族文化要獲得產品的資格和權利,這在根本上取決于他者的認同。獲取這種認同的基本方式,就是這些文化要素在群體層面上的資本化運用(陳慶德,馬翀煒,2007),“彝人古鎮”民族文化的資本化運作,正是通過旅游空間生產和文化旅游消費形式得以實現。楚雄彝族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資本和公民權的標識,通過“彝人古鎮”旅游空間生產方式進入社會公共空間,激活、保護與傳承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在更大的社會空間中尋找到更廣泛的社會認同。盡管不同區域的彝族族群文化通過文化旅游的舞臺化再生產,在對外民族文化形象塑造中被同質化與象征符號化,但在媒介與文化市場的共同形塑中又不斷激發、建構出新的富有生機的民族性。
5 結語
“彝人古鎮”作為模擬的后現代旅游景觀,它是全球化背景下資本流通與旅游消費空間生產的產物,是民族文化旅游地利益相關者共同建構的社會空間。其旅游空間的生產表現出時空壓縮、無所不容、符號表征以及旅游-生活空間多元主體去中心化、自娛-表演主客同位景觀建構等后現代性特點。與生俱來的后現代性,一方面使其文化生產碎片化、符號化;另一方面,卻成就了人本主義的存在主義原真性旅游體驗,而且在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借助城市景觀建設來開展文化遺產旅游化保護方面具有創新意義。
參考文獻:
[1] 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3842.
[2] Juanita C.Liu.Tourism and the value of culture in regions,Ann Reg Sci 2005,39:19 DOI:10.1007/s0016800402149.
[3] Natan Uriely.Theories of Modern and Postmodern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7,24:982985.
[4] Ning Wang.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9,26(2):349370.
[5] 阿格尼絲·赫勒.現代性理論[M].李瑞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264.
[6] 白光潤,李仙德.后現代旅游探析[J].旅游科學,2007(3):3236.
[7] 陳慶德,馬翀煒.文化經濟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85.
[8] 恩斯特·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46.
[9] 桂榕,呂宛青.旅游-生活空間與民族文化的旅游化保護——以西雙版納傣族園為例[J].廣西民族研究,2012(3):188195.
[10] 霍爾.表征: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M].徐亮,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0.
[11] 姜楠.空間研究的“文化轉向”與文化研究的“空間轉向”[J].社會科學,2008(8):138140.
[12] 李琮.政治經濟學視角下的旅游空間生產-消費模式[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3940.
[13] 劉暉.旅游民族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96.
[14] 陸揚.空間和地方的后現代維度[J].學術研究,2009(3):128133.
[15] 彭聘齡,張必隱.認知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62366.
[16] 潘秋玲,丁蕾.后現代社會下的旅游新趨勢[J].人文地理,2007(5):2428.
[17] 潘澤泉.當代社會學理論的社會空間轉向[J].江蘇社會科學,2009(1):2733.
[18] 瑞澤爾.后現代社會理論[M].謝立中,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3:136.
[19] 史忠植.認知科學[M].安徽: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8:223224.
[20] 王豐龍,劉云剛.空間的生產研究綜述與展望[J].人文地理,2011(2):1319.
[21] 王寧.消費社會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98.
[22] 王寧,劉丹萍,馬凌,等.旅游社會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172172.
[23] 烏丙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文化圈理論的應用[J].江西社會科學,2005(1):102103.
[24] 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黃劍波,柳博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5] 謝立中.“后現代性”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1(5):110114.
關鍵詞:文化旅游產業;投入產出表;產業融合;產業鏈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2-0152-03
一、文化旅游產業的概念
目前對于文化旅游產業概念的界定還沒有統一的論述。徐群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從歷史文化中留存下來進入旅游市場的物質和精神遺產,主要指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宗教民俗設施以及有關的風土民情、民俗禮儀[1]。龔紹方指出,文化旅游產業化就是打造文化旅游產業市場主體的企業化、系統化、市場化、規?;A性產業運動[2]。萬圭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以自然景觀和歷史文化景觀為核心,帶動飲食、交通、娛樂、旅游產品等一系列商業活動配套發展的一個重要文化產業群[3]。李云濤認為,文化旅游產業主要是指由人文旅游資源所開發出來的旅游產業,是為滿足人們的文化旅游消費需求而產生的一部分旅游產業。邵金萍從文化和旅游的本質著手,認為文化旅游產業就是以文化為內容、以旅游為依托的綜合性產業[4]。根據2004年印發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把旅游業歸于文化產業圈層結構的層,這說明現代旅游業越來越成為文化旅游業。
有的學者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文化產業的分支,還有學者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業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這樣的分歧主要是因為目前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界對旅游產業的內涵和外延還模糊不清。然而筆者認為不能簡單地將文化旅游產業納入到文化產業或是旅游產業。它是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滲透交叉的產業,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產業融合的結果。
二、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關聯分析
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性,它的發展離不開食、住、行、游、購、娛等多個行業或其他產業的支持,同時也會帶動它們的發展。被稱為21世紀的黃金產業的文化產業是以文化資源為主要的生產資料,通過對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合理配置,提供文化產品以及為生產和經營文化產品提供物質設備和智力服務的經濟行業。它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上升,逐漸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2010年中國文化產業增加值突破1.1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2.75%。所以說,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將會有光明的前景。本文通過投入產出表分析兩個產業之間的關系,為了使研究更全面,把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餐飲和住宿也加入表中。
本文參照《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把2007 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中的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信息傳輸、計算服務和軟件業,科學研究事業,綜合技術服務業,教育事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旅游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十個部門作為文化產業部門。由于是研究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關聯性,所以把旅游業單獨列出。通過對中國投入產出表的調整合并,得到以下部門的投入產出表(見表1)。
通過表1和表2發現:(1)文化產業對旅游業的投入要大于與旅游業密切相關的住宿和餐飲業的投入,可見旅游業和文化產業的關系十分密切。(2)在旅游產業的總產出中,有近13.6%的投入來自文化產業,而在文化產業的總產出中,只有約0.17%的比重來自旅游業;然而從上頁表1中看,旅游業的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量要大于文化產業對旅游業的投入量??梢婋m然旅游業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較多,但由于文化產業經過不斷發展,內涵和外延比較清晰,已涵蓋文化產品行業、文化服務行業、文化附加值行業和文化制造業,文化產業有很強的擴散效應,產業內的行業與其他行業之間有著高度的投入產出的多向關聯,而旅游業對其產出影響較小。旅游業對文化產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在發展文化產業時,可以借助旅游市場這個平臺,高起點的開拓文化消費市場;旅游為文化資源的開發提供了載體,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提供了平臺,促進了文化的保護和保存。
文化產業在旅游業的產出中所占比重較大,可見文化對旅游的發展有較大影響。表現在:(1)文化資源是旅游產業的資源依托,旅游產品的生產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文化資源的加工。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6年公布的相關文件,文化資源主要包括文化遺產、出版印刷業和著作文獻、音樂、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頻媒體、視覺媒體、社會文化活動、體育和游戲、環境與自然十個方面。中國的文化遺產、社會文化活動和環境與自然等文化資源豐富,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生產資料”。(2)文化產業拓寬和延長了旅游產業鏈。從橫向上看,文化產業融入到與旅游相關的各產業中,增加其附加值,也提升了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從縱向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的生產、銷售、管理、消費等眾多環節滲透、融合,延長旅游產業鏈條。(3)旅游產品因文化的滲透而更富有內涵,形成產品的差異性,提高旅游產品的檔次,最終形成品牌。旅游企業具備先進的企業文化,提升旅游企業的競爭力,文化產業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注入動力和活力。(4)文化產業中的新興媒介越來越多,如:微博、團購等,為旅游營銷提供了新手段。旅游產品借助新媒體、新營銷渠道實現與市場的對接。
從表3看出,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影響力系數較大,說明兩個產業具有強大的輻射作用,能夠有效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文化產業的感應度系數超過產業平均值1,這說明文化產業對其他部門的支撐作用也是相當大的。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旅游業和文化產業關聯度高,而產業關聯是產業融合的一個重要條件,所以兩個產業容易發生融合,且產業融合度也比較高。因此,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加強兩者融合,形成雙贏模式。
三、文化旅游產業鏈的構建及分析
(一)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過程
文化產業鏈是一個關于文化產業中圍繞文化產品而展開的各個環節之間以及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所存在的相互依存關系的概念[5]。文化產業鏈從縱向上看,形成了上游環節的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中游環節的對文化資源的深加工和包裝,提高文化產品的價值量;下游環節的文化產品經營,提供客戶滿意的文化產品。從橫向看,文化產業已涉及新聞出版業、廣播影視音像業、文化藝術業、體育、娛樂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業、文教體育用品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業、文化和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教育事業等。旅游產業鏈是指在旅游者到目的地的空間轉移及旅游消費過程中,為其加工、組合并提供旅游產品,以助其完成到達目的地的旅行與游覽[6]。
由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具有較高的關聯性,再加上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政府管制的放松,文化資源市場化和旅游市場文化需求提高等內外因素的影響,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突破各自的技術邊界、產品邊界、業務邊界和運作邊界及市場邊界,滲透或延伸至彼此的產業活動領域,使得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發生解構,與文化產業(旅游產業)的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各環節進行重組、整合與創新,最終形成文化旅游產業價值鏈和業務流程。
通過融合過程的分析,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在創意設計開發、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都存在很好的切入點。在旅游資源和旅游項目的開發、旅游商品的設計中可借鑒創意、融入文化要素,在文化產品的開發規劃時也要融入旅游的思想,通過兩者的融合產生了許多新的文化旅游產品。文化產品的生產過程或生產基地可以開發成文化旅游產品,如手工作坊、影視基地、創意產業園都已成為新的文化旅游景觀,同時,文化產業可以借助文化旅游增加效益,得到傳播和保護。
(二)文化旅游產業鏈的分析
經過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產生了文化旅游產業,然而文化旅游產業要發展,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就要構筑文化旅游產業鏈,并對其拓展延伸,從而產生規模效應和互動效應。目前,對于文化旅游產業的研究主要是文化旅游產業概念的界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和制約因素,較少研究文化旅游產業鏈的?;谝陨戏治龉P者認為,文化旅游產業鏈是旅游產業鏈和文化產業鏈的接通和對二者的延伸,是以文化旅游為核心,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在為文化旅游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相互結成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戰略關系鏈(如圖1所示)。可見,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的產物,所包含的相關產業以及內部各環節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
1.從旅游環節的角度看,隨著旅游者素質的提高,對旅游過程中關于文化內容和活動的需求增多,要求也提高。世界旅游組織估算,在全球所有旅游活動中文化旅游所占的比例為40%。在歐洲和美國,許多旅游活動都是被旅游目的地的文化遺產、某種藝術等所拉動的。而文化旅游產業是以文化旅游為核心,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產業,并在每一個旅游環節中與當地特色文化的對接,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文化內容,增強了旅游的文化屬性,為旅游者提供了一次完善的文化旅游經歷。
2.文化旅游產業鏈是以文化旅游景區或旅游集團為核心企業。產業鏈的形成需要核心企業的主導,帶動其他相關企業的發展。核心企業在整個文化旅游產業鏈中經濟實力強、輻射面廣、競爭能力大、行業帶動能力強。文化旅游景區可以提供差異性的旅游產品,具有壟斷性;大型的旅游集團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產業內的資源。華僑城緊抓政策導向,開始向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它擁有主題公園、博物館、演出隊伍和電子信息產業,也具備了技術基礎和文化基礎,如果轉型成功可以培育為核心企業,發揮帶動作用。要注意的是,要確立和發揮文化旅游企業在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企業的自主創新,增強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3.從產業關聯的角度看,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涉及不同產業的垂直、水平和斜向合作,包括旅游產業、文化產業、休閑娛樂產業、藝術產業、商業、制造業、金融業、通訊業、IT、教育行業等,實現了跨行業、跨領域的橫向擴張。如利用視頻網絡、微博等對新文化旅游產品體驗進行互動式交流,進而改進產品;還可以通過文化類旅游商品與制造業進行融合。此外,還涉及不同部門領域的銜接配合,包括政府、投資者、產業管理者、教育科研、產品設計和開發、基礎設施等。
4.從產業鏈的縱向來看,文化旅游產業已經形成了上游環節的文化旅游資源規劃、開發;中游環節的文化旅游產品和文化旅游服務的運營;下游環節的品牌包裝與公關營銷。文化旅游產業具有延展性,可以在原有產業鏈要素的基礎上衍生出一些新的要素實現文化旅游產業鏈的縱向延伸。文化旅游產業延伸已涉及出版傳媒、影視、會展、動漫游戲、文藝演出、體育等,而這些動漫、文藝表演等又可以衍生出新的商品市場。
四、總結
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促進中國旅游產業發展方式由量到質的轉變,旅游產業功能的完善和旅游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中國旅游產業的綜合實力與國際競爭力;有利于促進先進文化的傳播,旅游目的地品牌價值的兌現;有利于促進區域經濟的轉型升級、跨越式發展;促進與文化和旅游產業相關的科學技術、裝備制造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提升文化和旅游人才創造力。此外,兩者的融合出現了更多的消費需求、產品變化,從而驅動了企業通過投資、合作等手段,發展文化旅游產業,進而推動了產業鏈的橫向擴張和縱向延伸,實現企業間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和人才互補,獲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提高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徐群.文化旅游產業的定位與開發[J].北方經貿,1999,(12):128-129.
[2] 龔紹方.制約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三大因素及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67-69.
[3] 萬圭.鳳凰縣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思考[J].科技創業月刊,2008,(8):17-19.
[4] 邵金萍.再論文化旅游產業的特征、作用及發展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29-32.
[5] 何群.文化生產及產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 張朝枝.基于旅游體驗視角的旅游產業價值鏈分析[J].旅游學刊,2010,(6):19-23.
[關鍵詞] 韓國;紅樓夢;人物形象;語言藝術
Abstract: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studies on [WTBX]A Dream of Red Mansion[WTBZ] in South Korea are mainly about the ambiguity, structure, narration, symbolism, character image, language etc., and have achieved prominent progress. More detailed studies are carried on in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 images and language arts.
Key words: South Korea; [WTBX]A Dream of Red Mansion[WTBZ]; character images; language arts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到《紅樓夢》的價值,認為“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1],其對《紅樓夢》的評價之高,是之前小說所沒有的。韓國紅學界在《紅樓夢》思想藝術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在多義性、小說結構、小說的敘事方式、語言藝術美、情感藝術美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下面分別就這些方面加以簡要介紹和評論。
一、《紅樓夢》的多義性
韓惠京《〈紅樓夢〉中對多意研究狀況考察》中提到,因為曹雪芹運用了獨特的敘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所以猜想作家的真實意圖很難。當時文字獄盛行,創作文學作品正面對社會進行批判可能很難,因而作者才用含蓄的方式來表現。作家自己已經體驗過很大的煎熬,可以推測他在進行小說創作時小心翼翼,不是直接地觸動現實,而是運用有多樣解釋的象征手法,還經過了“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工作。小說的名稱也有很多個,可知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十分艱難?!都t樓夢》中到處安排暗示和多樣的意味,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擴張了情的意味還原到個人的情;用“真”和“假”的假托法讓讀者自然猜測背后可能有真實狀況的存在,是種關聯著作品意味體系的創作手法。這些原因造成小說剛出來就帶著脂硯齋的批語,之后又出現了很多評點本。在《紅樓夢》的考證、索隱等多種研究樣相(情況)上,堅持了文學的獨立性與文本的周邊化傾向。這樣的多義性的傾向使得文本具有多重闡釋的可能。以后研究家們要努力找到文學的本來的整體性。
韓惠京分析了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的狀況,從理論方面分析表明了《紅樓夢》的多義性,闡明了小說具有多義性的原因?!都t樓夢》中安排眾多的暗示和多義,使得文本闡釋具有多義性的可能。韓惠京的研究使我們可以得出《紅樓夢》主題的多樣化,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二、《紅樓夢》的結構
韓國《紅樓夢》結構方面的研究,有秦英燮的碩士論文《〈紅樓夢〉的主線結構研究》、韓惠京論文《關于〈紅樓夢〉的敘事結構考察——抄點化中心》和高旻喜《〈紅樓夢〉構成狀況研究》等。
高旻喜《〈紅樓夢〉構成狀況研究》提出,無論是在思想深度上,還是在藝術技巧上,《紅樓夢》都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最高峰。他強調分析小說結構是首先應考慮的問題。寫出小說的構成原理與因果關系,是為了突出作品的主題和論旨,選擇和排列眾多的資料(以實際生活資料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這是小說的基本結構。小說的結構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優劣和成敗。
高旻喜看到了《紅樓夢》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強調了小說結構的重要性,小說構成對突出作品主題和論旨的意義,小說結構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優劣成敗等,都是極為重要的觀點。
三、《紅樓夢》的敘事方式
關于這部分的研究有趙美媛的博士論文《〈紅樓夢〉中出現的情的敘事化狀況研究》、《〈紅樓夢〉前五回中的敘事含義分析》和李治翰的論文《〈紅樓夢〉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變革考察》。
趙美媛對《紅樓夢》的敘事構成通過“情”的敘事化樣相上進行分析,分析《紅樓夢》中獨特的美的特質和敘事的革新?,F有的研究是在史實性的美學基礎上進行詳細的現實描寫和反映,或者研究反封建性的側面;趙美媛的論文著眼于《紅樓夢》的主題與構成之間的密切關系的研究,相關地闡述明和明末以后中國的歷史、文化的脈絡,想突破現有研究的局限。分析了小說構成的三大空間:幻想的空間是預示情的世界;現實的空間是展開情的世界;回歸幻想的空間是崩潰情的世界。
李治翰在《〈紅樓夢〉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變革考察》中,認為《紅樓夢》打破了傳統古典小說的敘事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和創新。白話人情小說《紅樓夢》試圖擺脫說話體的敘事模式,經過新的形態敘事模式的變化,形成了個人化、個性化的感憤自敘的作品。觀賞的對象不是聽眾,而是讀者,或者是潛在讀者。《紅樓夢》不是依靠已有素材創作的小說,而是具有自敘傳記特色的文人獨創的作品。
趙美媛通過研究《紅樓夢》的敘事,看到了其中的美的特質和敘事的革新,并分析了小說構成的三大空間。通過這些方面的闡述,可以看到趙美媛獨特的見解,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李治翰通過《〈紅樓夢〉對傳統敘事模式的改革考察》一文,看到了《紅樓夢》在敘事模式方面的質的飛躍,是為讀者或潛在讀者而創作的文人獨創作品,而不同于傳統說話體小說,更不是世代累積型作品。這些都是具有相當價值的闡述,成就突出。
四、《紅樓夢》的象征性
相關論文有高旻喜的《〈紅樓夢〉中出現的暗示研究》,《〈紅樓夢〉的浪漫性小考》,《〈紅樓夢〉第五回設定的太虛幻境的意味》,《〈紅樓夢〉中紅樓與夢的意味》;李星的《〈紅樓夢〉中出現的紅的含義考》;韓惠京的《〈紅樓夢〉的夢與象征性》,趙美媛的《〈紅樓夢〉初5回的敘事含義分析》等。
《紅樓夢》的文學價值很高,這已為讀者和批評家所公認,但到現在為止,《紅樓夢》的主題和包括枝葉問題等眾多問題尚無定論,相互間的爭論也是事實。高旻喜在《〈紅樓夢〉中出現的暗示研究》中認為,研究作家通過暗示的方法如何傳達小說的構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作家常常把小說里面設置了障礙和霧氣,所以讀者經常不理解作家的真實目的,但通過作家的暗示才能明白。當時時代背景是高度的中央集權統治時期,文字獄很嚴重。由于《紅樓夢》是在對當時封建社會有批判見解和人道主義基礎上寫出來的小說,如果作家把批判和追求寫得明白的話,是肯定不容于世的。所以曹雪芹不但要回避文字獄,而且要使作品容易傳播,才使用了隱蔽的手法來創作。作家把《紅樓夢》的大綱安排在前五回中暗示著敘述很適當,以后的事情是前五回的次第展開,引起讀者的興趣并誘導其深思,才創造了生動的藝術效果。前五回中可見:第一,暗示分布很均衡;第二,暗示內埋伏的每回的內容各個獨立;第三,在第一回的暗示作用特別重要,是前五回中的序文;第四,起到復合的作用;第五,通過前五回的暗示能知道小說的主體和中心內容,主題是以現實批判的視角來暗示人生無常,中心內容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的暗示和賈府沒落的暗示來分類,主要登場人物的命運的暗示從第六回以后展開。暗示的表現形態是:第一,從相異敘事主體來看,通過作家介入、啟示者的設定和局外者的視角等寫下來,變化多端;第二,表現手法上,適當插入以小示大、諧音字、真話假說、詩詞曲賦等手法,不但有多視角的暗示內容,而且有良好的觀感體驗。高旻喜認為作家在小說里預設了眾多的暗示,是預示紅樓夢的悲劇結局。這種悲劇性是封建社會的情況下必然的歸結。
韓惠京寫的《〈紅樓夢〉的夢與象征性》,認為《紅樓夢》是以夢幻構圖為中心軸展開內容的作品,是把一塊石頭在人世之間經歷的事情寫成一部小說。作家用石頭的經歷來表現一場夢幻的過程,才在小說總體的構成中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夢,且相互間緊密聯系,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高旻喜通過分析《紅樓夢》產生的時代背景是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并有文字獄的頻繁發生,所以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運用了象征手法。高氏看到了前五回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前五回中第一回又起到重要的象征作用,并且分析了《紅樓夢》象征的具體表現手法。韓惠京則分析了夢幻在《紅樓夢》中的重要作用。
五、《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崔溶澈的《〈紅樓夢〉人物的命名藝術與意味分析》,提出曹雪芹是個語言的魔術師,他運用象征、比喻、對比等魔術藝術的手法,讓人嘆服。真正進入曹雪芹的藝術世界有幾種方法,尤其是登場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蘊涵的意味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在《紅樓夢》里登場的人物大概700多名[2],其中有姓名的人約300多名。曹雪芹一是用傳統的命名方式給他們命名,再就是用他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命名,從而使作品人物相當生動。主要人物的名字在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隱含著人物間的關系,作者安排他們的名字跟主體和內容結合起來了。
蔡禹錫在其博士論文《〈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形象研究》中認為,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是為愛情悲劇而設,王熙鳳的命運與賈府浮沉相關。他分析了王熙鳳的聰明幽默的性格,將其專制管理型管家跟民主管理型的賈探春相對照,以其對賈府上下的態度,對嫡庶的想法,重視人治跟聰明賢德的平兒對照等。小說中王熙鳳主要為補天意識的形象,但描寫是否定的,表示對補天的幻滅的感覺?!都t樓夢》最偉大的藝術成就,是作家創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形象塑造把傳統的平面人物發展到立體的人物加以描寫了,深度地描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繼承發展了古代小說人物塑造的成就,使人物形象描摹的藝術水平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蔡禹錫的博士論文另有《〈紅樓夢〉中尤三姐形象研究》、《〈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研究》、《〈紅樓夢〉中賈探春的形象研究》、《〈紅樓夢〉中關于人物描法試論》。其他相關研究有崔炳奎的《〈紅樓夢〉人物理解》,《〈紅樓夢〉感賞論》,《通過〈紅樓夢〉人物看到人生的藝術》等。
六、《紅樓夢》的語言藝術
崔炳奎在《〈紅樓夢〉的語言藝術美探究》中認為,因為語言是文學的表現道具,所以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和第一要素。文學使用語言來創造形象、典型和性格,通過想象跟事物的形態反映現實的事件、自然景觀和思維的過程,才創造了藝術的形象,給讀者以深刻的影響。為了能產生這樣的影響必須使小說語言具有形象性、準確性和生動性,才能使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加強。他認為文學表現的道具——語言,要使用日常生活中活的語言,因為只有用提煉過的口語才會有生活感、生動感和較強的表現力。中國文學的語言藝術比他種語言美的要素要豐富得多。在《紅樓夢》中文學語言藝術格外突出,表現的生動性、準確性、趣味性方面,《紅樓夢》中都具備了。
關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研究方面,李治翰有博士論文《〈紅樓夢〉之文學言語研究》。他以在120回本《紅樓夢》中的文學語言為研究對象,力圖以體系化的方式,綜合分析人物語言與敘述者語言的形式及功能。李治翰把他的論文分為三章:
第一章,《紅樓夢》人物語言之一——人物對話研究。立足于“對話開始時的對話參與人數”和“對話結束時的對話參與人數”兩個基本點,以及“對話斷續”的重要因素,來區分《紅樓夢》文本里的七種對話類型,分析、說明《紅樓夢》文本里對話的發音形式及其功能。
第二章,《紅樓夢》人物語言之二——獨白與內心獨白研究。獨白時的情境首先將自言自聽的獨白分成“有人聽”、“沒人聽”兩種類型,并以逼真行為標準分為獨白的“生活化”和“舞臺化”兩種表現方式。而沒有說出來的,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的內心獨白,按照敘述者的公開與否,分成“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兩種類型;二是使用方法按照是否連續使用分成“單獨使用”、“連接使用”兩種類型。論文通過準確的數據分析,說明《紅樓夢》文本里獨白與內心獨白的使用情況,表現獨白與內心獨白在兩個部分的不同特點。
第三章,《紅樓夢》的敘述者與敘述者語言研究。敘述者語言在小說中是相對于人物語言來說的,由敘述者發出的語言。他注目《紅樓夢》在敘述者與敘述方式上的轉化,即“敘述者與作家分離”以及“敘述者多角度復合敘述”來分析具有復合功能的《紅樓夢》的敘述者語言,以此證明它確實突破了中國小說的傳統敘事模式。他還分析了《紅樓夢》敘述者語言中的套語問題。
李治翰另有關于《紅樓夢》語言研究的論文《〈紅樓夢〉與北京試論》、《〈紅樓夢〉中對話類型與發話形式》、《〈紅樓夢〉中心理言語考察》等。在《〈紅樓夢〉與北京試論》中,提到作家在第一回中:“我想歷來野史,皆蹈一轍,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別致。”[3]5是闡明了在小說創作上,不想蹈襲現有的因習。李治翰提出,雖然作家沒有使用北京的地名,從第53回中賈府家人的舉動來看,讀者也能知道[3]724。《紅樓夢》中,賈府在北京生活,小說是用北京方言寫的,其中俗語使用多,起到很大的藝術作用。
李載勝寫的《試論〈紅樓夢〉中的俗語運用》中,認為使用多量的俗語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效果。他研究關于在《紅樓夢》中作家使用俗語的狀況。中國現有的俗語是經過很長時間才形成的,這里反映了一般大眾的生活經驗,是有教訓、有智慧的語言結晶體。曹雪芹寫小說的時候費了許多的心血,花了很長時間,這特殊形式的俗語收集、整理、加工和整煉,產生了語言藝術的升華。李載勝將俗語使用的效果加以分類:第一是塑造人物,描寫他們的性格很生動;第二用來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寫;第三是起著內容的媒介作用;第四突出呈現作品的主題,還暗示內容開展。
韓國關于《紅樓夢》的思想藝術成就,在結構、敘事、象征性、人物塑造和語言等方面廣有研究,在各自的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作為世界紅學的一部分,韓國將來的紅學研究將會更加多樣和更為光明。
[參考文獻]
[1] 魯 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307.
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中,中國人民發揮聰明才智,不斷創造、發明并對農業工具進行改進和改良,在制作材料、造型、使用功能、動力和機構等方面由簡單到復雜不斷豐富發展。同時,人們發明創造了大量造型豐富,適合各地地理、地質、氣候條件的農具類型,與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農業產區生產要求以及當地物產條件想匹配。其中既有以曲轅犁、龍骨車、耙、耖、耘蕩為代表的適合水田稻作的工具,也有耬車、麥釤、麥綽、麥籠、耙耱等適合旱地麥作的工具,有以、稻床、連枷、等為主的收獲農具,以礱磨、碓為代表的加工農具,也有與濱海地域風力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相適應的風車機械,與水網密集相適應的筒車灌溉工具,還有適合淡水養殖、捕撈、水上運輸等農業生產活動相適應的魚船、漁網等漁業生產工具,適合陸地運輸的板車等。此外,在長期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創造發明出獨特的農業生產保護輔助工具,如秧馬、竹馬甲等。概而言之,中國傳統農業工具經過長期的發展改進,基本形成了北方以旱地耕作為主的耕-耙-耢農業工具體系,南方以耕-耙-耖為主的水田農業工具體系。同時,在西部多山地區林業工具類型品種較多,在北方畜牧業發達地區分布有豐富的畜牧業工具,在沿江、沿海及水網密集的江南地區則發明使用了大量的淡水漁業工具、海水漁業工具。按照其功能和使用范圍,實物形態的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大致可分為17類(表1)。
二、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及其不屈不撓改造世界的精神,具有重要文化價值。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現代機器大生產的發展進步雖然讓傳統農具在生產中走向衰落,逐漸退出舞臺,許多傳統農耕器具被廢棄、毀壞、消失,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此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卻不會因為其逐漸遠離農業生產而有所削弱,相反,它在農業文化遺產的寶庫里散發出愈加迷人的光彩。它們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又具有良好的藝術審美價值和經濟、教育價值。
(一)歷史文化價值
傳統農業工具的發明和進步,反映出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自然生態狀況、生產力發展狀況、科技發展水平,反映出人類認識水平和創造能力不斷提高的發展過程。夏、商、西周時期,農業耕作逐步擺脫原始農業的刀耕火種,進入粗放耕作階段,人們發明出了木榔頭、石刀、杵臼、青銅犁、鍤、耒、耜、铚、鐮、鏟、錛、钁、斨、桔槔、戽桶、吊桶等。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逐步走向精耕細作,制造農具的材料從非金屬轉為金屬,鐵制農具以其特有的堅硬、鋒利、易造型特點,逐漸取代了木、石材料的農具。秦、漢至隋、唐、五代時期,農具的種類增加,全鐵農具代替木心鐵刃農具,出現旱地整地工具耱、耙、碌碡、石磙,中耕的鋤、鏟,收獲的鉤鐮等,功能不斷細分和專業化,形成比較完善的農具體系。西漢時,發明出世界上最早的條播工具———耬車、碓和磨替代杵臼成為重要的加工工具。工具的發明使得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自然力被應用到生產加工過程,出現了轆轤、龍骨水車、借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的高轉筒車等。宋元之后,中國農業工具的發展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日趨成熟。元代《王禎農書·農器圖譜》中詳細記載的農具達105種。農具進一步細化,出現了適應區域耕作的的專門工具,如江南水田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蕩,播種和施肥聯合作業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3部分組合成的收割作業農具,高效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一些農具附件的發明擴展了農業的動力來源,使得畜力、水力、風力在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中得到普遍運用。明清時期,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農具得到新的改進發展,一方面,發明出新的精細區分功能的工具,如明末的代耕架、北方的露鋤、南方的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另一方面,隨著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既有的農具相關部件的質量也不斷改進。早期簡陋農具的發明讓人類告別依靠采摘和漁獵生存的生活方式,傳統精耕細作農業時期的精細農具則讓人類的生產力發生質的飛躍。農業工具不僅適應了精耕細作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歷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聰明與智慧,是記錄人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提高繁衍生命能力,形成人類文明的重要記憶載體,這類農業文化遺產積淀深厚、內容豐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二)藝術審美價值
人類為生產而發明的農具同樣也體現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和認同。在各類展覽館、博物館中,無論是古代的壁畫、畫像磚、陶器表面的紋飾,或是繪畫、詩歌、文學作品,或是縮微工藝品等,大量的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藝術美感被廣泛運用,給人們帶來視覺和心理的美好感受。一方面,農具豐富的造型、材質、色彩、工藝、功能等,體現了其所在區域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其簡練優美造型、美觀大方的樣式,與當地的文化風格相吻合,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美感。另一方面,農具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民生活方式緊密聯系,與各地區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條件相適應,代表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強烈的鄉土審美取向。如江南地區木質的水車、風車、船型的秧馬;中原旱地農業區的三腳耬車、木質平板車;山區的水磨、水碾、水碓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域美感?!吨袊耖g美術全集·器用編·工具卷》中收集有大量農具實物圖片,較為全面地記錄和反映了農具的美學鑒賞價值。農具體現出樸實、低調、不張揚的美,它與現代文明的時尚美、潮流美不同,內斂而沉著、質樸而靈動,它象征著農耕時代人們恬靜、自足的生活狀態,能使人體會平靜、悠遠與和諧的心境。
(三)文化旅游價值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具有參與體驗性、農耕象征性等,與旅游活動的“游、購、娛”三要素充分契合,體現出豐富的文化旅游價值。傳統農具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展示農耕文明、參與農事操作等,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和多彩的旅游體驗。例如灌溉用的腳踏水車、手搖水車,整地的曲轅犁、鐵搭,平整水田的耙耖,插秧的秧馬,除草的草鞋耙,保護用的竹馬甲、蓑衣斗笠等,不僅制作精巧、造型獨特、富含智慧,也適合作為旅游活動的參與項目進行開發,這也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難得的優勢資源。利用農具優美的造型制作旅游購物品,豐富旅游購物活動是農具文化旅游價值的又一體現。農具象征著與人們漸行漸遠的農耕文明,農具造型的工藝品具有良好的紀念價值和審美價值,開發與農具文化遺產相關的工藝品,可以使傳統技術能得到傳承,產生經濟效益。如,山東臨沂一家傳統農具工藝品廠,把過去的農具按照比例縮小成微型工藝品,然后推向市場,讓這些土掉渣的傳統農具工藝品走向了全國。[1]一些微縮農具還可以作為幼兒玩具、教具、收藏品、旅游紀念品、展品等等,成為進行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研究、保護,以及弘揚當地農業文化的良好載體。旅游業是文化與經濟相交融的新型產業,也是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實現其重要經濟價值的領域。現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無論是有形文化遺產,還是無形文化遺產,都應該在確保文化遺產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盡可能進入市場,并通過切實可行的市場運作,完成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2]。通過開發利用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文化旅游價值,可以實現保護和經濟開發的良性循環。
(四)教育傳播價值
傳統農業時期,農具充分考量了特定歷史時期農業生產的宏觀環境、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的審美旨趣、使用人群的生理特征以及農具自身發展的歷史等諸多綜合因素,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藝術審美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傳播價值。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歷史文化遺產為客觀載體,是弘揚民族精神活力不竭的源泉,以傳統農具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農耕文化,凝聚了傳統農業文化的精華,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通過參觀歷史文化遺產展覽,認識掌握傳統農業工具的使用方法,可以從中了解歷史、陶冶情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勞動人民創造的精巧農業工具文化可以廣泛用于個體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傳統農具的設計理念,精巧構思可以為啟發現代農業科技教育提供思路。近代以來,隨著以機器生產為主的現代大農業的發展,傳統農業工具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實際功能已經逐漸衰退甚至消失,一些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巨大貢獻的農具,如風車、水車等,由于體積龐大、功效有限,很難跟上工業時代的農業生產步伐,在生產中逐漸淘汰,但仔細考察農書著作,如《耒耜經》、《王禎農書》以及相關其他考古記載,人們發現中國古代農具設計蘊含著樸素的生態自然觀思想,在設計制作上表現為追求易于使用、從已經認識的自然界中尋找動力代替或減輕人的勞動、就地取材、仿生設計、融入自然等一系列“天人合一”的理念特點。[3]所有這些傳統農具中體現的低碳環保理念、廣泛的材料和動力源利用思路等,都可為人類設計制造出新的科學、環保、高效的現代農具帶來啟發,提供借鑒,其現代教育傳播價值依然豐富。
三、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方式
目前,收藏和展示農具實物、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制作農具藝術品、在相關的節慶活動中展示利用等,成為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主要保護與利用方式。
(一)博物館、農具館、私人藏館收藏傳統農具
實物類的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分散在“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村)”“館藏文物”等各個彼此不同的遺產保護體系中。博物館及園區展示式保護是目前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主要保護利用方式之一。各級政府、科研機構和鄉村集體等是這些機構的主要建設主體。除中國農業博物館(約有藏品10000余件)、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有古代農業生產工具1000余件)外,政府和集體在貴州、云南、廣西、內蒙古等省、區建立了10多個生態博物館[4],同時還建有農耕文化博物館、農耕文化生態園、農具博物館、農具展覽館等項目(表2)。其中,農業發展較早、經濟較為發達的華東、華北地區的農具收藏保護機構較多。這些機構通過建造博覽園、文化生態園等方式集中保護和展示農業文化遺產,把農具展示與旅游休閑活動緊密結合,將“固態”的農業文化遺產加以“活化”。此外,在工具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過程中,一些熱心文化事業的個人積極參與保護,其中既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也有關注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社會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收藏家,還有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農民個人,他們在全國各地收集、保存了大量農具實物,并開展專題性遺產展示(表3)。如,農業考古和茶文化專家陳文華在江西婺源上曉起村發現并建立了傳統水力捻茶機園[5],江蘇鹽城風車展示園復制展示已失傳的16部大風車、牛車、踏水車等傳統農業生產工具,讓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得到從實物到制作和使用技藝的系統保護和傳承。
(二)政府部門將部分農具制作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國務院批準文化部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多個省市區的文化廳、文化局設置非遺處、非遺科,并在下屬機構設立非遺保護中心。一批有關農業工具的制作工藝被列入全國及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蒙古族勒勒車、拉薩甲米水磨坊、蘭州黃河大水車和竹編、柳編、木船制作、馬具制作等農業工具制作技藝入選名錄(表4)。此外,入選各地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傳統農具制作技藝還有:木船、烏篷船、渡水腰舟、木帆船、桷蓬、樺樹皮船、哈薩克族“獨木船”、羊皮筏子、撒拉族皮筏子等水上交通運輸工具及船模;柳編、竹編、草編、篾編、蒲編、藤編、竹芒編、柳荊編、條編、杞柳編、葦編、蒲葦編、瓷胎竹編、竹麻編扎、旺草竹編、竹木編、朝鮮族稻草編、玉米皮編織、麥草編等編制農用工具;魚籪、漁網、魚叉、漁燈、船用繩結等漁具;風車、水車、龍骨水車、戽桶、手搖水車、吊烏、維吾爾族庫甫(水甕)、水力機械、天車等工具;斗笠、馬尾斗笠、瓦寨斗笠、涼帽、蓑衣、草鞋、棕衣等勞動保護工具;木壟、木犁、谷桶、麥梗、麥梳、耙、箍藍、桑杈、飏車、石碾、水磨、石磨等農業收獲加工工具;太平車木制四輪車、古馬車、大轱轆車、風匣、俄式馬車、木輪牛車、達斡爾車制作、爬犁等陸上運輸工具;馬具、駝具、畜力車套具、驢套具、馬鞍具;鐮刀、雙王鐮、獵刀、阿昌刀、藏腰刀等刀具。一些富有地區特色的農業工具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莛子編織、麻繩制作、藤甲胄編織、魚囤子編織、糜子笤帚扎制、麻鞋編織、箍桶技藝、風箱制作、鐵器鑄造、橡木酒桶、酒簍制作、彈棉花工具、匏器制作;糊倉技藝、竹扎技藝、制缸燒造技藝;連桿、揚叉、釬棍,扁背、短打杵,塘窩、簸箕等。廣西南寧市隆安縣的那桐農具節、山西繁峙耕作工具交易大會、云南保山市丙麻犁耙會有三大農具節也被列入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對傳統農具進行藝術品制作
農具藝術作品的制作體現了普通民眾的創造力,也是對農耕文化的記錄,主要包括實物或微縮農具模型制作、農具工藝品制作、農具繪畫、農具的制作使用專題記錄片、農具圖鑒繪制等。小農具模型制作是指以模型的形式將傳統農耕時期使用的農具進行縮微藝術制作,既可用木、鐵,也可采用其他工藝品材料如竹、蘆葦、稻草、鑄銅等。通過制作微縮農具模型,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如海寧市將小農具模型制作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平湖市新埭鎮魚圻塘村退休老教師于照發利用編織條、稻草、竹子等廢棄物精心制作70多件農耕器具模型,自發辦起一個古農具模型展,傳承農耕文化。重慶市合川區退休工人劉池明制作千件農具模型予以集中展覽。另外,通過繪畫或視頻的方法,將一些傳統農業工具的結構、使用方法、美術和工藝價值等進行完整的展示和呈現,這些畫作和專題片成為一種新的農具文化遺產的保護載體和方式。如山東濟寧市農機所周昕編繪的《中國古農具圖鑒》百米長卷,在“首屆農業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上進行了展覽,受到專家、學者的肯定和好評,被譽為科技與藝術合一的巨幅古農具科技圖譜畫卷。深圳地區的老木匠文業成在空閑時間把自己用過、做過、見過的老寶安地區的傳統農具樣式及其制作方法一一繪制出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材料收集,制作出一部分老農具,舉辦農具展覽。2011年“農業遺產的啟示”專題片中也有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制作使用的動態展示。
(四)通過節慶活動對傳統農具進行活態化保護
農具是生產工具,與農民的生產、生活高度關聯,百姓在農具的制作、賣賣、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地方習俗也是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內容,單獨舉辦的農具文化節慶,或與各地農耕文化節慶、開耕節等結合起來的農具節慶活動等,均成為對傳統農具文化進行活態化保護傳承的主要形式。各地開展農具節慶活動的內容、方式和重點各有不同。始于唐代的廣西桂林灌陽“二月八”農具文化節,起初民眾只是相約二月初八到灌陽縣城趕廟會,并借此機會進行各種農具交易。隨著參加廟會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農具及農副產品交易會,農具節也因此形成并于清朝達到頂峰,形成灌陽一道獨有風景[6]。農具文化節上,不僅有專門的農具實物展示,還有農具使用競技活動,如扭扁擔、板鞋競速、挑擔子比賽等。廣西隆安縣那桐“四月八”農具節是明朝萬歷、天啟年間古駱越人舉行“石鏟祭祀”活動的延伸,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該節慶活動集民俗、文體、商貿活動于一身,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7]。農具節上安排獨特的“祭石鏟”“祭稻神”“招稻魂”“驅田鬼”“求雨”等一系列娛神文化活動,將稻作農具的使用與稻作文化融為一體,成為節日的核心活動。云南納西族棒棒節是麗江的傳統節日也是竹木農具的交流會,各種竹、木、鐵農具品種繁多,既展示了當地的農具文化,也促進了農具的進化發展。在一些綜合性的農耕文化節中,農具文化遺產的區域特色展示成為重點內容,如北京密云農耕文化節、甘肅慶陽農耕文化節、湖南耒陽農耕文化節等都是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節,這些農耕文化節有各自的區域代表性,展示的農具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密云以北方農耕文化為主,慶陽以西北農耕文化為主,耒陽以南方農耕文化為主。再如,浙江云和舉行云和梯田開犁節,有大量江浙地區的農具實物和農具使用的展示,反映出云和梯田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歷史遺存,提升和豐富了云和梯田的文化品質。隨著時代的進步,農具節活動也增加了現代元素,如浙江余姚農機博物館每年舉辦農機文化節,有百米長卷現場作畫、農機文化探源及體驗實踐、農機知識競賽、收割機操作技能大比武、“農機杯”中國畫大獎賽、“農機杯”征文比賽等[8]。這些都是對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化保護傳承的新方式。
四、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改進
近年來,政府和公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人們開始關注農業文化遺產,有關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研究也正逐步展開。文化主管部門、科研機構、旅游經營管理單位、村鎮集體、村民個人等,都在不同層面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保護活動,推動了對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開發。然而,工具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存在途徑方法單一、缺乏系統性等問題,突出表現在保護對象偏重器物層面,開發利用形式過度依賴旅游業。提高對此類遺產的保護利用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從工具收集、制作到理清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關系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梳理,深入挖掘其歷史和區域特色,同時,要將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融入到農業遺產保護的整體體系中,多途徑、多方式開發利用,避免過度依賴旅游。
(一)深入挖掘時代和區域特色
中國傳統農業工具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和區域特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的農具造型、功能各有千秋。從石制農具到鐵農具再到風力、水力、畜力工具;從點播棒到三腳耬車;從杵臼到碓臼再到石磨;從“二牛抬杠”到直轅犁再到曲轅犁,中國傳統農具的改進發展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這其中包含著大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和梳理。在區域特色方面,中國南北農具、水旱農具特點鮮明,如,南方農具經過長期的改良發展,逐步適合江南水田耕作的地理、地質、氣候條件,發明了江東犁、龍骨車、稻床、連枷、礱磨、風車等,種類齊全、數量眾多,自成體系,極具典型的區域文化特色。而北方旱地農具、濱江濱海地區的漁業農具、草原牧業農具等都同樣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區域特色明顯,但由于文化生存的土壤發生了根本上的變異,原本突出的特點和優勢也逐漸消失。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擺脫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眾多傳統農具被現代生產所淘汰和丟棄,在生產中難尋其蹤;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溫室、保護地生產技術的發展,現代農具的改進使用等都使得農具的區域特色不再明顯。目前,各地的農具文化的保護和利用由于大多停留在器物層面,缺少與農具發明使用地區區域文化的結合,因此,保護和利用好此類農業文化遺產,需要深入梳理挖掘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時代和區域特色,還原和再現農具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制作、使用、改進和傳承,在注重農器實物的收集的同時,對制造工藝、名稱演變、使用范圍、使用特點、對區域農業價值,以及人們在使用農具過程中形成的風俗信仰進行同步的整理、提煉,才能達到系統保護利用的目的,從而讓各地的農具文化的光彩再現。
(二)多途徑、多方式保護利用,避免過度依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