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7:4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九年級英語單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以前,我總能聽到:“唉,九年級的學生真苦哇!”聽了我也不以為然。心想:哼,不就是多上了一節晚自習嘛!
轉眼間,我在九年級上了一個多月了。說起九年級的生活,那就是一個字--累。每件事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酸甜苦辣,今天我也真正的體會到了:九年級的學習的確是苦。每天都有試卷,報紙。對了還有課文還要背誦,英語單詞還要默寫……結束了一天的題海浸泡,我們來到寢室沒有的以前的高談闊論,我們倒頭就睡。甜美的夢還沒結束。刺耳的起床鈴又響了。一番手忙腳亂之后,我們又開始了新一天的“浴血奮戰。”
我們就這樣為中考努力著,我們很苦,我們也擁有別樣的快樂:你看,“數學大王”正為做對一道附加題而欣喜若狂呢。“馬虎妞妞”那燦爛的微笑來自本次英語作業得到了:best。就來以前在八年級的“調皮鬼”昨天夜晚還在加班背誦“晉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魚為業……”這不今天早自習第一個就順利過關了,那高興勁不亞于得了世界冠軍。
我們的生活是緊張的,我們手忙腳亂的穿好衣服后,卻發現和室友穿錯了,我們在爽朗的笑聲中交換著衣服。我們在忙里偷閑中寫下了自己的感受,登上了“小荷”時,我們又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我們在緊張的學習中獲得了快樂。我們在拼搏中找到了自我。我愛這苦中品樂的九年級生活!
(指導教師 高立娟)
摘要:目前,在中學生日常學習中,朗讀和背誦的時間還是偏少。而這一點往往被我們所忽略。通過朗讀可以增加學生的語感以及對于整體句子和文章的把握程度,李陽瘋狂英語的教學模式就是采用這種辦法強化記憶和表達能力的。掌握英語朗讀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從而為我們的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背誦;朗讀;英語;語感;句子
任何一種語言口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語言材料大量有效的輸入與積累。我們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與人交流的都是漢語,即使學了英語,也是“啞巴英語”。因為平時幾乎不說,更談不上運用。因此我們的學生也就很難從生活中得到輸入英語語言材料的機會;學生在每周有限的幾節英語課當中所學到的聽說訓練,由于平時很少說英語,課堂上所學的英語句子除了早讀外,其他時間也很難運用、復習和鞏固。更何況現在大部分學生早讀時根本不開口讀英語,其原因還是平時缺乏練習,課堂上老師教的課后不能及時在遺忘之前得到鞏固,從而導致好多學生不會讀英語單詞、句子、課文。這樣的語言環境及所帶來的后果嚴重的影響了學生的聽說訓練,也限制了學生口語能力的發展。
正如發展經濟要走中國特色的道路一樣,學習外語也要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教學方法和途徑。我認為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來說,朗讀和背誦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對初學英語的初中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朗讀和背誦是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和英語成績的有效途徑,也是必經之路。朗讀和背誦也是克服當前中國學生的“啞巴英語”的有效途徑。更為重要的是朗讀和背誦還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第一,朗讀和背誦幾乎可以不受環境的影響,對環境的依賴較小,容易得到保證及滿足,我們只要給學生有自由支配的時間和讀背的內容,學生就可以在課外時間一個人完成,無需找伙伴做訓練對象。
第二,朗讀和背誦同樣也不受時間的限制。它不需要學生專門用大塊的時間來完成。它具有機動靈活的特點。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朗讀和背誦的時間,課前課后,飯前飯后,甚至于在上下學的路上,學生都可以自由地讀和背。
第三,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積累大量實用的英語短語、句子、習慣用語;可以擴大視野,在腦子里儲存大量有用的詞匯、短語、習慣用法;通過朗讀和背誦,可以了解英語國家的生活、風俗習慣、人文、歷史、地理知識等,還可以動員眼、耳、口等感覺器官同時參與學習,綜合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形成了英語語感。語感一旦形成,在以后的學習中,好些句子就會脫口而出。比如有一道填空題,你甚至不知道這個句子的具體意義,你卻能說出該填什么詞,這就是你的語感。這樣就可以自然的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在口頭和筆頭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形成一定的靈感,有時甚至可以猜對模棱兩可的答案。
第四,堅持不懈的朗讀和背誦也是訓練語言、語調、語流和連貫性、流暢性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有助于改進語音。通過朗讀,尤其是模仿正確、地道的英語語音語調,可以糾正和訓練自己的語音語調,掌握說英語的種種技巧,如連讀、失去爆破、同化、重讀、弱讀等,從而迅速發展口語表達能力。口語能力提高了,英語成績自然就提高了。試想,你可以脫口而出的句子,還不會運用嗎?
因此,在初中階段尤其是初一的英語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朗讀和背誦。初一英語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入門教學。學生剛接觸英語,對英語的好奇心強,學習積極性高,學習興趣濃厚。教師如果能抓住這個時機,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學生大聲朗讀,積極背誦常用的句子,精彩段落和一些習慣用語,打好堅實的學習英語、運用英語的基礎,對以后的教與學將十分有益。八年級、九年級的學生之所以學不好英語,與在七年級沒有打好朗讀和背誦的基礎有很大的關系。由于七年級時不讀、不背或者是讀和背的少,導致學過的單詞、短語認不得,不會讀,到了八、九年級,即使想學好英語,由于大量的單詞不會讀,而使有的同學對英語望而卻步,逐漸喪失信心,終至放棄。現在的八、九年級的學生,有的同學有學好英語的愿望,但由于以前學過的單詞不會讀,課文不會讀,而不知從何下手。
如果一開始就養成了朗讀和背誦的好習慣,能大聲的朗讀,積極的背誦,讀得多了,背得多了。自然就會記住其中的一些句子、段落、習慣用法。長此以往,就很自覺的去朗讀、去背誦英語,還愁英語學不好嗎?因此,我想對七年級的學生說:“珍惜時間,在學英語過程中,請盡量的放出聲來朗讀英語,力求把一些范文,精彩的段落、句子背下來,這樣堅持下來,你就會發現學英語其實很輕松。”八、九年級的同學也不必灰心喪氣,從而對英語學習失去信心。俗話說,“亡羊補牢,猶未晚也”,這句話用英語說就是It''''snevertoolatetolearn.(學不晚。)所以,只要你們能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多讀多背一些實用的英語句子,形成一定的語感,英語成績照樣也可以提高。
一、調研目的:
為了解班里學生英語學習現狀,即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對聽、說、讀、寫的掌握程度及在實際學習中是如何進行聽說讀寫來提高英語水平的。
二、調研時間:20xx年12月04號
三、調研地點:XX縣第五中學九年級38班各班教室
四、調研對象:XX縣第五中學九年級38班全體學生
五、調研內容:
1、你平時是否開口大聲地讀英語?
A、通常B、有時C、(幾乎)決不D、不知道
2、你能聽懂別人說英語嗎?
A、通常B、有時C、(幾乎)決不D、不知道
3、你能隨心所欲地說英語嗎?
A、通常B、有時C、(幾乎)決不D、不知道
4、你有好的記生詞的記憶力嗎?
A、通常B、有時C、(幾乎)決不D、不知道
5、你喜歡背誦生的語法規則和生詞嗎?
A、通常B、有時C、(幾乎)決不D、不知道
6、你認為學英語最大的難題是什么?
A、單詞太多記不住B、語法不好學C、口語說不好D、其他
7、你現在最想提高的是?
A、英語口語會話能力B、英語閱讀能力C、英語寫作能力D、英語應試能力E、其他
六、調研過程:在各班進行問卷調查,最后進行統計、分析
七、調研結果:
從本次調研得出的結果看,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不容樂觀,應引起極大的重視。題項1、2、3中,反應了學生平時講英語及應用英語的局限性。學語言的目的在于能熟練地運用語言進行日常交際。然而,學生平時卻是有時或偶爾地開口講英語,而且不能隨心所欲地講英語,甚至聽不懂別人講英語。到目前為止還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有人雖然筆試會得高分,但需要運用英語時卻出現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這不能不說是我們實際教學中的一大遺憾。這也說明了我國英語的教育現狀尚不能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時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許多弊端。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鼓勵學生多開口、勤開口,而且要盡量創設真實、寬松的語言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多創造講英語的機會,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讓學生樂學、善說英語。而且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調研結果還表明,學生在背誦新的語法規則和生詞時,存在一定的困難,如單詞太多,記不住;語法太雜,不好學(如題項4、5、6)。所以在指導學生記憶英語單詞時,要避免孤立、機械性的記憶,應依據情景、上下文及句子來記憶單詞。至于語法問題,教會學生巧記語法規則的同時,對部分容易混淆的語法現象要進行比較、分析,并應有相關的語法專項及辨析習題,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輕松、自然地掌握語法。另外,依據題項7,表明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的不足,他們急切想提高閱讀理解能力。這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豐富的語言信息資源、開闊的視野、豐富的語言知識,擁有較大的詞匯量,還得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及文化習俗、背景等;同時必須具有較快的閱讀速度,較強的推理、歸納、判斷及解題能力。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克服畏懼及焦爐心理,加強閱讀訓練,指導學生閱讀技能,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英語 單詞 記憶方法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英語語言學家威爾金斯在《語言學與語言教學》中這樣說,可見詞匯在英語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通過我5年的英語教學觀察,一部分學生學習英語最大的障礙就是單詞記憶。經常有學生對我說,單詞記下很快就忘記了,也不會用。再者,據我觀察,學生花大量時間記憶單詞,但是效果很不理想,有些學生在英語早自習的時候一直記憶單詞,下自習抽考卻連5個都背不出來。
通過5年的英語教學經驗積累與觀察,我就如何快速牢記單詞提出自己的幾點意見、建議:
一、根據音標記單詞。
同學們老是抱怨單詞太多太長、不好記憶,其實根據音標記憶單詞是既快捷又可行的一種方法。任何單詞的發音并不是胡亂捏造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哪個字母、字母組合發什么音是有規律可以遵循的,關鍵也是元音的發音。
比如字母i,它的發音通常是/i/、/ai/。元音字母o在重讀音節時讀/u/。根據這條規則,go、hope、home、note等詞,不用費什么勁就記住了。
通過不斷的積累,學生們很快會掌握通過發音記單詞,有些單詞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記憶,只要發音正確,根據音標就可以拼出來。
比如人教版九年級英語單詞conversation,我們可以根據發音把它劃分開:con/ver/sa/tion。
又比如pronunciation,可以分為pro/nun/ci/ation。還有chemistry、memorize,ability、convenient、introduction、international、competitor、laboratory……這些單詞雖然很長,但是都是符合發音規則的,只要能正確地發音,加上發音規則的掌握,很容易就可以拼寫出來。
今年我所任教的九年級是新組成的班級,學生來自全縣各個鄉鎮,英語基礎參差不齊,并且英語學習能力不高。在前兩周,我通過每天15分鐘時間講解單詞的發音及音標,教授通過音標記憶單詞的方法。學生剛開始由于音標不熟悉,速度很慢,可是等到學到第三單元的時候,學生記憶單詞的速度已經很快了,等到第一學期結束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已經不需要領讀單詞了,自己就會拼讀。當然,根據音標記憶單詞的關鍵是一定要準確把握單詞發音。剛開始我采用反復領讀的方式,然后4人一小組齊讀,相互發現發音缺陷,最后自己讀。后來先4人一小組試讀單詞,然后我再領讀,讓他們自己發現他們自學發音中的不足。不管用什么方式,一定要先讀準確單詞的發音,之后記憶造句表達才能順理成章。
二、交互式記憶。
好多學生在我抽查單詞的時候總會說:老師您說漢語或者英語可以嗎?主要是因為學生經常不能將單詞的英語、漢語意思對號入座。解決這種問題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交互記憶,在單詞拼寫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可以拿個東西先遮住英語,看著漢語說出英語,然后交換,看著英語說漢語,反復幾次,單詞的意思就記憶牢固了。還可以采取的方式是同桌互相考查,一個說漢語,另一個拼讀英語。這樣不僅提高了互助學習的能力,也可以提高記憶速度。
三、化整為零,利用零散的時間記憶單詞。
在每周早自習時間,我要求學生朗讀課文、背誦句子對話,但是好多學生每天整個早自習都會在背單詞。問之原因,告訴我說沒有時間記憶單詞。針對這種情況,我提出的建議是利用零散的時間記憶單詞,每天可以有目標地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寫下幾個單詞,可以寫在一張自制的卡片上,也可以寫在一小片紙上,也可以是專門的一個小本子,當然都是便于攜帶的。
因為我們學校的學生全部是寄宿制,而且學生公寓離教學樓有很長的距離,在每天往返公寓的4趟時間內,可以有目標地記憶單詞。食堂吃飯采用每2個班級一個窗口排隊打飯,也可以在排隊等候打飯的時間記憶單詞。時間就像海綿中的水,只要我們愿意擠,總還是有的。這樣,每天40分鐘的早自習至多花費10分鐘來鞏固和復習前面的單詞,剩下的時間更多的應該用來朗讀課文、記憶句子和對話上面,久而久之,學生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便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多重復,多積累,多練習。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文化教育;策略分析
初中英語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語言文化形式,在中學教學中占據著較為重要的地位。在英語學習中教師需要在提升學生英語基礎能力的同時,滲透文化知識,從而激發學生英語興趣,為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在初中英語教學中,通過英語語言文化的教育,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文化知識,并感受到英語文化的整體氛圍。同時,在英語教學中,為了實現文化教育的穩定提升,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并通過對學生主體能力的強調,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從而提升初中學生對英語文化的認同感,為其英語能力的綜合提升提供有效支持。
一、實現英語教學中文化背景的融入
在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中,為了實現文化教育內容的有效融入,教師需要認識現代文化教育的核心含義,在英語專業知識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到西方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等,通過對文化教育內容的有效完善,實現英語教學文化的有效滲透。同時,在該種背景下,英語教師需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將英語文化直接介紹給學生,并在備課中選擇針對性的文化信息,實現文化教學與初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滲透。通過文化教學的融合,可以改變以往教學中出現的限制因素,活躍課堂氛圍,為初中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提供有效支持。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語九年級Unit6 When was it invented?課程教學中,在something、somebody以及someone單詞學習中,在引導學生學習something時,可以運用“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的句式進行課程的引導,針對這一內容教師引入文化內容。如,在中文情景下,通常會用“不用了、別麻煩了”等語言進行回答,這種語言形式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的特點,而按照英國習慣,若果想要,不會推辭,所以會用“Yes,please”,如果不想,會運用“No,thanks”的說辭,充分體現出英語語言的直接性特點。而且,在語言文化滲透中,教師可以通^中西文化的對比,實現英語課堂中的文化滲透。
二、實現英語教學中單詞文化的滲透
對于初中英語教學內容而言,在一些英語單詞講解中,教師可以將其作為文化教學的切入點,開展文化滲透的教學形式。對于單詞以及句子教學內容而言,其作為一種簡單性的詞語內容,通過詞語文化的解讀,可以提高學生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認知,并加深對英語文化的理解,實現初中英語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有效滲透。如在單詞“honey”詞語講解中,對于honey一詞,其表面是蜂蜜的含義,在中國文化中會將其簡單的理解為“蜂蜜”,但是,在英語語境中,會將蜂蜜作為甜蜜的象征,從而引發成為一種形容詞,也就會翻譯為“甜蜜的”。通過這種差異性單詞含義的理解,可以充分展現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學生在該種學習背景下,可以激發自身的學習興趣,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的有效滲透。
三、構建多元化的文化教學方法
第一,利用多種手段讓學生進行英語文化的體驗,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運用多媒體,進行外國藝術、歷史遺跡風土文化的視頻播放,使學生在學習中對文化內容 有直觀感受,有效增加學生的英語素養,為學生的興趣激發提供有效支持。第二,角色扮演。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讓學生熟悉對話內容,并為學生制定角色,進行課程角色的模仿。例如,在進行人教版初中九年級英語“Unit12 Life is full of the unexpected.”課程教學中,在學生掌握過去完成時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情景對話中的角色扮演,并掌握by the time , gotten,oversleep等重點詞匯,加深學生在情景學習背景下對文化的認知,掌握過去完成時的基本特點,從而為初中英語課程教育體系的完善提供穩定支持。
四、結語
總而言之,在現階段初中英語教學課程構建中,教師需要認識到文化教學的重要性,通過文化滲透,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提升學生的主體意識,從而為教育的創新提供有效支持。同時,在新課程標準下,英語教師在文化滲透中,也需要組建多元化的文化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創新性的學習空間,增強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從而為初中英語課程教育體系的創新提供穩定支持。
參考文獻:
[1] 翟麗娟. 初中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J]. 學周刊,2014,(09):172-175.
【關鍵詞】課外活動;語言環境;形式多樣;能力
英語課外活動是學校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范圍之外,對學生實施有計劃、有組織的英語教育教學活動,是整個英語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與英語課堂教學密切相關,是實現英語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增加課堂上語言實踐的廣度與密度的有效途徑①。搞好英語課外活動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北京外國語大學陳琳教授說過:“課內所設置的情景不管如何逼真,都是假的,只有學生日常生活中運用語言,才是真正掌握語言。”陳琳教授強調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重要性,強調課內課外相結合,將課內所學的知識技能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②。英語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緊密相聯,是使學生開發創新思維,盡快掌握英語知識與能力必不可少的輔助形式。它能鞏固、加深、擴大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能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樂”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英語交際的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有利于對英語語言國家的了解;有利于學生磨練成具有開拓創新的一代人。
我曾經在班里做過“英語學習與說英語的問卷調查”:14%的學生在課外會想到說英語;86%的學生課后基本上不接觸英語;當聽到有人在說英語的時候93%的學生是采取回避;80%的學生認為產生英語“聾啞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比如香港的中學生英語口語水平要高很多,產生這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香港英語環境好――英語電視節目的,電臺英語廣播24小時播放,英語報刊、雜志隨處可見,即使是香港普通市民也會在一個漢語句子里夾著一兩個英語單詞。這些為香港的中學生用英語、說英語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使他們自覺的沒有壓力的說英語,長時間如此他們的英語水平自然會提高。因此我們作為英語教師,要積極創設形式多樣的又可行的語言環境,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
開展課外活動有各種各樣的形式,下面我所列舉的是我和我的同事們用過的方法,感覺挺不錯。
一、創設開放性語言環境
1、實物情景。實物是最簡單的情景設置方式,可以在學習內,也可以在班里;教師可以攜帶一些實物、模型,也可以是學生的學習用品、所穿衣服及教室里的教學用品等。學校可以在校園內建立一條模擬的“商品一條街”,分“GIFT SHOP”、”“CLOTHES STORE”、“FRUIT SHOP”、“BOOK SHOP”、“TOY SUPERMARKET”等等,學生們在里面用課內所學到購物的對話內容進行英語對話,讓學生買賣都用英語;還可以搭建“動物園”,用白紙繪畫比較常見的動物并寫上英語單詞。當教授到有關動物的課文時,教師可以帶學生來認識這些形象逼真的動物,用英語向學生講解這些動物的習性。比如《新目標》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這一單元的內容就是讓學生學會描述動物,我們就可以充分利用這“動物園”讓學生們鞏固所學知識。我們也還可以搞“釣魚結對”、“踩腳印”、“英語沙龍”、“智力大沖浪”、“猜謎語”等活動,使學生們能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了解很多有趣的課外知識,還培養了英語交際能力③。
2、圖畫情景。因為實物情景有時受到條件的限制,有些實物我們教師不便帶進教室,這時圖畫情景就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如家庭擺設、交通工具等。特別在描述一個事件,表達一連貫思想的時候,圖畫情景具有不可替換的作用。如果教師能當場畫簡筆畫,那效果則更佳。比如上英語課外活動前讓學生們填寫ID CARD,告訴他們這是準備乘“飛機”前的個人“護照”;又如講《新目標》Go for it 九年級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前,可以讓同學們先看Self Check中的圖片,與同學們一起了解世界名景,積極創設環境讓學生在趣味盎然的玩中學英語。
3、 英語角。在校園里選定一個休閑的地方如旗桿下面或操場的綠蔭下,由英語老師引出一個與課本知識相關的話題,然后老師與學生或學生與學生之間分小組相互對話。比如就《新目標》Go for it 九年級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這個話題,讓學生們自由交流,由淺入深,允許他們從一句漢語句子里夾帶一兩個英語單詞,提高到能用幾個英語句子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他們會感受到這樣的變化,從而更加愿意去主動學習英語,為將來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作好準備。
二、利用多媒體創設語言環境
飛速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在當今教育領域的應用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標志,它能使教與學產生最佳效果,為我們英語教師創建語言環境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使學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鐘里真正學到更多的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媒體教學使教學場景不受時空限制,將所學的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以鍵盤一按,鼠標一點便“上天入地”,“呼風喚雨”,形象直觀鮮明,引人入勝④。特別是中學英語教學,大多數是情景對話,教材單調的文字、靜態的圖畫,如果教師一味的教說、學讀,無疑會使學生厭倦。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集動畫、聲像相結合的動態方式傳送語言和非語言信息,讓抽象化的課本知識變為具體化、直觀化,強烈的媒體信號使學生的中樞神經處于興奮狀態,個個思維敏捷,發言踴躍,使學生樂學、愿學、積極主動去學。利用多媒體的豐富性、科學性,配合其他的活動比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自創表演、學唱名歌、名片欣賞等。創設和模擬真實生活情景,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更有效地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比如看了一段名片錄像后,把原聲去掉,讓學生借助畫面配音;或給出一系列動畫如看電視、打籃球、跑步等卡片,讓學生猜他們在干什么,來鞏固“現在進行時”的用法;或根據不同的形象的表情如驚訝的、高興的、沮喪的等動畫,與學生一起做游戲,認識并運用表達feeling的英語單詞,使學生在輕松的、形象直觀的教學氛圍中把握和運用知識。我們教師可借助形奇的多媒體,極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面,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課外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開展課本劇表演等英語比賽
課本劇表演是搞好英語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皇帝的新裝》、《小紅帽》、《小蝌蚪找媽媽》等同學們熟悉的故事,可以讓同學們以英語劇的形式把它們搬到舞臺上。依據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在表演中讓學生發揮想象,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學生之間合作學習、合作表演,進而共同提高水平,讓學生在原有語言能力的基礎上有更大的空間,展示自己的交際能力,促進英語課外活動的搞好。
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要能達到用英語交流的目的,必須學會首先朗讀英語。朗讀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說英語的能力。英語朗誦比賽是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強化英語閱讀與欣賞能力的好方法,能夠促進學生了解英語語言國家的背景、生活習慣、政治、文化、禮儀等,通過語言實踐讓學生的語音、語氣、語調、閱讀能力都會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比如組織學生就《新目標》Go for it 八、九年級Reading內容進行朗誦比賽,既能鞏固課本知識又能鍛煉口頭表達能力。這個活動可以說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體現,也是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
四、運用日常會話創設語言環境
聽和說是英語交際能力的組成部分,抓好聽說訓練,使學生在英語環境中增強語感。在日常生活中英語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英語,盡量多地進行日常會話,通過日常會話讓學生把課本知識靈活運用于實際生活,比如談談朋友、天氣、愛好、學習情況等,長期堅持下去,肯定能促進學生英語交際水平的提高。這樣很有利于英語課外活動的順利開展。
當然,在開展英語課外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耐心細致的教育,建立和諧開放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從內心深處對老師產生好感和信賴;其次要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如看病、問路、購物、采訪、招聘等情景既要有趣,又必須為學生所熟悉,也要與課文主題相關。另外,教師要及時客觀評價學生。對學生所取得的成功進行肯定,讓學生知道哪里發揮得較好,以后在課外活動中再發揚,讓學生嘗到成功的愉悅。他們就會更熱情、更大膽地投入到英語的課外活動中去⑤。缺點也要指出,以便學生改進,明確努力方向,激勵學生“能飛則飛”,進一步發展特長。學生正是在“參與活動――得到評價――修正思維――再次參與活動” ⑥這樣的活動中不斷體驗課外活動的過程,并從中積累知識和技能,提高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 楊連瑞等主編《英語教育學》山東大學出版社,1995年。P373
[2] 英語輔導報初中教師版2001-2002學年第2期
[3] 鮑東明“讓學生在情趣中學英語”《英語輔導報》小學教師版2001-2002學年第17期
[4] 王玲芳“讓最具魅力的CAI走進我們的課堂”《英語輔導報》初中教師版2001-2002學年第15期
新學期開學以來,根據學校工作部署,初中教務處緊緊圍繞“質量立校、科研興校”的工作思路,堅持畢業班抓成績、八年級抓特色、七年級抓習慣,努力打造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學環境和教學特色,秉承“鶴立太行”的指導思想全力以赴的努力工作。
一、常規工作持續抓
1、配合九年級做好學生日常上課督導工作,讓學生形成搶時間學習、下力氣訓練、比認真實驗的良好氛圍。配合七八年級利用自管會成員嚴查學生坐姿,教師侯課情況,改進學習狀態。
2、每日三餐飯后校長及時到九年級查看學生學習狀態、跟實驗到實驗室、跟訓練到操場,我主要檢查七八年級的學生學習狀態,發現問題現場解決,各年級有問題的及時和年級主任溝通解決,堅持問題不過夜、解決在平時。對于個別上課狀態不佳的教師及時溝通交流,幫助教師加以改進。
3、抓常規、抓規范。堅持每大周檢查教案、聽課筆記,不定期檢查作業,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公布,對不注重常規工作的教師重點檢查,督促整改。
4、抓集體備課。堅持集體備課四定原則“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主備人”進行檢查,對未按要求進行的備課組嚴厲批評,并重點檢查出現問題的備課組。不定期召開備課組長會,強調規范集體備課出現的問題,真正把集體備課落到實處。
八年級第一次月考后試行各備課組特色備課,要求明天下午第三節利用學生自習時間各備課組根據本學科特點制定行之有效的集體備課,形成各具特色的備課成果。每個備課組每周一上交本組一大周的備課行事歷并嚴格實施,第三次月考各科成績差距明顯縮小,集體備課初見成效。
組織七年級教師到八年級參加集體備課活動,隨后在七年級認真推行特色備課,由于備課時間較短和組織落實等問題導致效果不明顯,需在下一學期下大力氣組織實施。
5、組織學科內年級公開課、新教師匯報課、學科公開課、初中優質課比賽。本學科老師積極參與聽評課,通過活動提升教師業務能力和水平,同時涌現出***、***、***等一批教學能手。通過活動使實效課堂模式進一步生根發芽、良好發展。
6、組織各年級周練、兩次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試。認真組織、嚴格考風,以考風帶學風,基本形成我校正確的考風考紀。
周練堅持隨堂考與定時考相結合,堅持組織到位、認真考試、及時檢查,以考促教。四次月考嚴密組織,要求按時到崗、堅守崗位、及時閱卷、及時公布、及時核對,堅持獎罰分明,促進了良好的考風考紀的形成。
7、根據中考評分要求推行各科評分標準,將卷面分數納入考核,使平時考試像中考,力爭以后中考似平時,引導學生正確發展。
二、特色工作創新抓
1、七八年級數學天天練。提前和科任教師交流,形成共識,堅持提前根據知識點形成題庫,學生每天都有具體的基礎題做,把功夫用在平時,形成學新習舊、溫故知新的良性學習循環。并計劃在實施這一方式一段時間后,再分層訓練,真正起到鞏固基礎、培優補差的作用。
2、七八年級英語日日清。根據英語的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逐步形成上午第一節課前10分鐘記憶英語單詞的習慣。讓學生和老師形成每天課外時間的合理利用,到什么時間學什么科目。
3、為做好以上兩項工作,堅持督促整改到位、交流改進到位、獎勵鞭策到位。堅持微習慣微養成,微評價微展示,努力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數英兩科的提高措施。
4、根據春夏早晨時間特點,逐步形成學生晨跑前誦讀習慣。八年級試點、七年級跟進,班級抓落實、年級抓督促。
三、臨時工作認真抓
1、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方法。組織六年級英語張君宇老師上好“英語自然拼讀”講座,積極推廣該方法在年級的運用。
2、做好向市推選優質課人選。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學科組推選、學校組織聽課、客觀打分、公示結果,努力把關乎教師切身利益的事情做好。
3、做好市第五批學科帶頭人、市第七批骨干教師推選工作。成立領導小組、形成推選方案、征求教師建議,組織評審小組認真審核,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進行評選、公示、上報。
4、按時參加市教體局關于體育、實驗的工作會議,做好上傳下達工作,合理安排工作,確保按時上報。
5、組織實驗、體育模擬考試,為兩項考試優異成績保駕護航。
6、做好在編教師信息審核和證書管理,并做好其他臨時性工作。
7、組織全校語文老師參加市中小學語文教師培訓工作。
8、堅持各職能部門有機聯動,高效工作。
四、不足和整改措施
1、常規檢查納入考評不足,下一步與備課組長溝通交流,根據學科特點重新制定合理的考評細則,然后納入考核。
關鍵詞:復習;精巧;有效
九年級英語總復習由于時間受到嚴格控制,要在短短的兩個多月時間里完成初中三個學年所學到的全部知識并非輕而易舉之事。如何有效地搞好九年級英語考前復習,把準知識的重點、難點和考點,爭取在中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呢?
一、復習計劃要精
從近兩年來的中考命題來看,命題注意了基礎知識和學科能力的比例,更重視語境和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增加了語用考查的比重,突出了情景語言,在語境中考查考生的識記、理解、綜合、運用能力。在宏觀上基本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但在微觀上,題型在原有基礎上均有一定的改動,更加突出了語用能力的考查。
首先,師生應反復多次地學習分析《教學大綱》,吃透其精神,并且將《教學大綱》中規定的初中各學段的“四會”、“三會”知識點(大到語法體系,小到重點單詞)編排成一個“知識結構表”,教師依據所編知識網絡來制定總復習計劃,學生也可以按圖索驥。其次,師生應討論研究近幾年的中考英語試題,對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和自己所編“知識結構表”,列出所考查的知識點及其頻率和未考查到的知識點,從中領會到中考命題的思路和意圖,據此揣摩當年的中考命題走向,進而確定總復習的策略和著重點。再次,測試命題也要做到“綱舉目張”:每次在自己的測試命題中,運用“雙向細目表”確定測試內容要點(體現“雙基”要求)和題型要求及其分數分布。這樣堅持下來,測試命題就自然地形成了一個知識體系。根據該體系,不僅明確地知道復習中落實了什么和未落實什么,牢牢駕駛復習方向,而且還準確地掌握了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遺漏和欠缺,以便有效地進行補救。筆者所擬訂的總復習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以課本為主的復習。這個階段按每單元進行全面復習,但要突出和解決重點和難點。在復習每一冊之前都應該提前準備整理好單詞、詞組和句型并打印出來分發給學生,讓學生背、默,并且每天課堂上有教師組織聽寫20~30個單詞,教師或同學批改并登分,再反饋給學生,學生再訂正,對于默寫不出來的學生,不厭其煩地進行個別輔導。對于滿分的同學就把名字宣讀出來進行全班表揚,熟記單詞的同時還要對單詞進行歸類。
但有時復習課本知識時經常會碰到學得好的學生不想聽,學得差的聽不懂,最后大家都不愿聽的尷尬局面,以致經常聽到教師抱怨:復習時間越久效果越差。筆者認為,復習課不僅僅是對知識的再現過程,不是“炒冷飯”,而是進一步知新的過程。因而“以課本為本”決非死記硬背,也不是課本知識的簡單重復,而是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進行精煉、活用和深化的過程。
第二階段是針對考標進行專項復習或者說是專題訓練。讓學生掌握好考標的各考點,突出重點,還要授之以漁;突破難點,更要培養能力。現以詞匯、句型和動詞時態的復習為例分述于下:
(一)詞匯復習采用下列方法:
1.字母變化復習。復習單詞時通常可以以某個單詞為基礎,加、減、換、調一個字母就成了一個新單詞。如:①前面加字母:lick—flick;②后面加字母:bell—belly ③中間加字母:widow—window;④后面減字母:lunge—lung;⑤換字母:weed—feed;⑥調字母順序:bar—bra等。
2.聯想法復習單詞。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所處的環境、所見到的事物聯想相關的英語單詞。例如:打籃球時聯想ball,(play)basketball, (play)baseball, (play)softball等;吃水果時聯想pineapple, pear, watermelon, orange, peach等。
3.歸類復習。把所學的單詞全部進行歸納、分類、整理,使其條理清晰。例如:①題材分類法:如名詞分為動物、植物等。②同義詞分類法:如influence—affect;③反義詞分類法:如below—above;④同音詞分類法:如would—wood;⑤形近詞分類法:如violet—violent;⑥陰陽性比較法:如male—female;⑦一詞多義:如study可表示v.學習,n.書房.air v.晾干,n.空氣。
4.理解復習。通過正確理解單詞的本義、引申義和比喻義等來復習一詞多義的單詞。例如:freeze(v.結冰),既然結冰說明天氣冷,所以又可以譯成冷藏、貯存;水結成冰是固態,不能流動,又可以引申為(畫面)定格,(工資或現金)凍結。
(二)句型的復習:一般采取句型轉換或改寫句子的方式來進行操練和鞏固。例如:
1.…so…that…,…too…to和…enough to…
He is so weak that he can’t lift the basket./He is too weak to lift the basket./He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lift the basket.
2. both…and…和not only…but also…
Both my father and my mother like English./ Not only my father but also my mother likes English.
3. neither…nor…和either…or…
Neither I nor he knows the answer. Either he or I know the answer.
4. It takes sb.some time to do sth.改寫為sb.spends some time (in) doing sth.
It took me two days to finish my work. /I spent two days (in) finishing my work.
第三階段是進行綜合練習和選用模擬考卷,考前沖刺。通過教、學、練、考的有機結合后,引導學生系統、完整地掌握知識,扎實、有效地提高能力,分析各模擬試題時,重在要學生明白各考點在哪,善于揣測出題人的意圖,以利于以后的觸類旁通。綜合練習是一種通過全面的復習,使學生所掌握的各種知識更加鞏固和扎實的手段。綜合練習的內容是根據中考試題的總設計,一般按詞匯、選擇填空、漢譯英和綜合應用(完形填空,閱讀理解)作文等六個部分的題型訓練,在全面復習鞏固的基礎上進行模擬考試。學生經過考試、講評、操練,再講評,再考試,直至過關或基本過關為止。
二、課堂上練習要精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努力使“重復”變為生動積極的“再現”,寓能力培養于整個復習過程之中,切忌教師“壟斷”復習課堂。當然,復習的練習選擇要精,難易要適當,典型題型強化訓練。練習題的設計要有一定梯度,滿足不同程度、不同類型學生的需要,要由專項訓練過渡到綜合訓練。通過復習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使他們獲得成就感。這樣,學生就會積極與教師合作,爭取更大進步,切實做到讓學生減負。
三、復習課充滿新意,要講究技巧
教師經常在復習課滔滔不絕,講得口干舌燥,復習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深感上復習課累,復習課難上。學生上課按教師要求背記詞語,背誦對話和課文,強記語法規則。由于內容無新意,學生對機械性重復記憶感到索然無趣,參與意識不強,難以增強學習興趣。復習課如果上得不好,往往會變成舊課的重復,或者是新課的“再版”。這樣不僅不能發揮復習課的作用,而且會使學生因乏味而降低學習興趣。怎樣才能讓復習課保持新鮮感,并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中去,從而提高復習課的效果呢?教師必須注意引導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參加課堂活動,讓復習課堂充滿“磁性”。復習中如果做到“五新”,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內容新
如果復習課所復習的內容都是已經講過的,學生肯定不愿再聽,復習效果也肯定不好。為了激發學生在復習課上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將舊內容翻新、引伸,把有關知識點串起來,讓學生覺得有新穎之處,自然就會認真聽課。
2.題型新
復習課既要有專項操練又要有綜合操練,特別是拓展題目,要以舊帶新、舊中含新、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比如在做簡單的閱讀時,可以挖出個別詞,改成首字母填空,這樣把考察詞匯和理解能力結合起來,一舉雙得。
3.感覺新
在復習過程中要讓學生一直感到新鮮,那么在課件的制作上就要下功夫。所制課件在課上要變靜為動,活生生、變小為大看得清、變繁為簡條理明、變虛為實印象深。要在短短的45分鐘內,既完成了復習任務,又使學生感到趣味性、科學性。
4.方法新
根據教學要求,盡量把傳授知識和游戲融為一體,設計一些適合教材和復習知識的游戲。英語復習課常用的復習方法應是聽說法、作業法、提問法、討論法以及傳統教學法相結合的方法,各種方法應交替使用,使學生不厭倦某一種方法。在講解典型練習題的時候,切忌不要為了講題而講題,應教給學生審題的方法和技巧,找題眼,抓關鍵。在實踐中采取“雙基內容反復講,共性問題全班講,少數人問題小組講,個別人問題抽空講”的方式,重點突破學生學習中的薄弱環節,使學生通過復習查漏補缺,體驗進步,增強自信心,更加認真復習。
5.觀點新
今天我們面對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的要求,實施素質教育,為了實現國家戰略必須依靠科學和教育,這是是教育改革的主題。
現行的多數英語課堂教學,由于各種升學要求和壓力,老師們往往強調對已有知識的記憶和對部分知識人為的挖掘。以各種填鴨式教學方式甚至所謂的高壓政策,來要求學生,并由此形成了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交流協作僅僅在于老師和學生之間。在這種情形的課堂里教學,學生面對的是絕對權威的教師,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學習依賴于教師,老師剝奪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只能用記憶來完成,已經習慣了老師的指導,學生充滿對教師權威的恐懼,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精力集中在教材現有知識的結論。而最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能力的知識獲得的過程在教學中得不到重視,對學生的終身發展最為有用的表達能力、與人合作交往的能力等得不到尊重和發展。另外,學習評價以考試成績為標準,熱衷于分數排隊,造成學生之間關系緊張、冷漠甚至敵對,課堂中缺乏一種坦誠合作、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對于以學生為中心的評價:應該是多元的、過程性的。
一、課前抓好預習工作
剛剛進入初中的學生,英語課堂教學活動(熱身),老師常常使用講故事和其他有趣的英語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學習。到了八、九年級還是需要讓學生自己調整,不能夠都是讀英語單詞,背英語單詞或寫單詞,為了追求升學率,尤其是九年級的教學更是如此,長久下去,學生對于學習就會覺得疲勞。記得剛工作不久,同辦公室的某老師經常下課后抱怨,某某太差了,或有些老師抱怨說,某班太差勁了,上課死氣沉沉的,沒人舉手,一上課就沒精打采的。其實這和學生的課前預習活動關系很大,最有效的方法是結合初中英語教學的要求,對類似的新聞廣播,演講時間,顯示時間、隨機欣賞經典英文歌曲等等。學校要有一定課前預習學期計劃,讓這些課前預習學期計劃成為上課前一個項目持久的開展。還要進行每個學生課前活動的材料收取一定時間進行展示評比工作。例如每天播放時,要求廣播員工每天做好廣播前的準備,內容要做到新奇、學生對之有興趣,播放員必須整合新聞材料并進行加工成有意義的東西,可以檢查播放后聽眾對這次播放效果的狀態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進行小組討論,然后進行修改和匯編。
二、課堂提倡自主學習
大多數英語老師在教學時只重視結果,不重視推理過程,不注意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只追求的是學生學習結果準確性,對不正確的錯誤的思維過程不去進行矯正,時間一常形成學生思維上的不良習慣;教師圖省事,延遲時間,不給學生充足的思維時間,縮短應有的思維過程,學生不能理解的結果。當然,形成老師說的頭頭是道,學生學習摸不著門道的被動情況,所以,我們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體驗的思考過程,去生成,去適應,不斷體驗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經歷思維和經驗,然后學生將形成能力,獲得思維品質。
1.探究新知
研究性學習是基于“問題”探索性學習,“問題”是載體,是入口,學生探索性學習中,提出“問題”,通過對問題的探索激發學生學習的渴望,教師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去探索。因此,適當的“問題”是英語教學成功的關鍵,它能夠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信息,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思維原料,讓學生通過思維充分發揮和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出問題,比如,8A Unit5 Reading,我已復習已有知識導入新課的, 用幻燈片出示第四單元剛剛接觸的野生動物的圖片,及野生鳥類(Name the birds and describe the birds),既復習了舊知又再次喚起了學生保護野生動物的共鳴。然后展示有關丹頂鶴的圖片導入新課,并提問他們居住在哪兒?由此引出了扎龍自然保護區,緊接著濕地遭到破壞,許多野生動物失去生存地,我們人類應該去怎樣保護。
2.樂于思考
當代教育學家沙塔諾夫強調:“在教室里創建一個共同的精神上相互尊重、平等、心理舒適的課堂氣氛是我們每個老師必須做到的事情。”所以,課堂上學習氣氛好差對學生獲得知識非常重要。我們的英語課堂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上自由,在思想上無拘無束,在思維上能夠積極碰撞產生火花。可見,構建良好的教學氛圍是非常重要的,英語課堂上應該營造我們需要的氛圍,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學習。
三、重視學生主體地位
目前,多少地方,多少學校都在高唱“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中心”、“把課堂還給學生”,不少老師疏忽了自己的“教學核心地位”,把教學時間過多的奉還學生。有些學校規定教師上課講解不許超過多少分鐘,目前,許多地方領導、許多學校領導都提倡“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在這一點上我并不反對,尤其是對滿堂灌的課堂教學應該如此,但是許多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自己的“教”的主導地位,給予學生學習的空間太多。一些學校規定教師講課不超過多少分鐘,基礎薄弱的學生不能自己學習,老師給再多的時間也不能自己獲得知識。我認為,該講的還是要適當的講解,而且要講透,尤其對畢業班的學生,否則,課堂時間就浪費了。
四、解決課堂教學問題
1.語法錯誤
學生回答問題時常常會造成語法錯誤這是難以避免的, 中途打斷學生的講話糾正他們這些錯誤,顯然是不會達到我們所要的效果,因為這不僅削弱了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學生會因為錯誤就不敢再大聲說話。我們可以設計一到兩位Grammar Police。比如,第三人稱單數沒加“s”,他們就有權開一張個別的罰單,通常只注明時間、人名和差錯原故,一課超過五次的罰唱一首英文歌或講一則英文故事。
2.聲音太輕
【摘 要】農村地區學生學英語起步晚,英語詞匯量積累少,面對初中新教材龐大的詞匯量和學生們聞所未聞的新興名詞,使得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日益降低;再加上農村中學的教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和水平存在一定的不足,給英語詞匯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在保證學生心理優勢的前提下,怎樣才能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呢?
【關鍵詞】 農村中學 英語學科 詞匯教學
國家英語新課程要求從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程。九年級結束時應達到第五級的基本要求;高中畢業應達到第八級的基本要要求。第五級要求的詞匯量為 1500-1600 個單詞和 200-300 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第八級要求的詞匯量為 3000 個單詞和 400-500 個習慣用語或固定搭配。與教學大綱中固定的詞匯量有較大的提高。隨著學生學習詞匯的不斷擴大,很多學生的學習信心逐漸降低。那么,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在保證學生心理優勢的前提下,怎樣才能有效地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呢?
一、利用教學語言的藝術性,激發學習興趣
對農村學生來說英語就象封建時期的四書五經一樣枯燥,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興趣成了教好英語的重中之重。教學語言的運用是一門藝術。這種語言藝術使用得當與否,對教學效果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講解詞匯時如果教學語言單一枯燥,學生也必然會覺得索然無味。如果把講解詞語與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幽默,笑話、習語諺語及相關詞語典故相結合的話,不僅可以活躍氣氛和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以擴大其知識面,開闊其視野,例如,在講 like 單詞時,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幫助我很輕松地教會了學生其用法。一個在賓館實習的學生在招待外籍客人時很禮貌的問道:“Are you like potatoes?”外籍客人聽后很生氣。后來那個學生才知道“Are you like potatoes?”是“你像土豆嗎?”“Do you like potatoes?”才是“你喜歡土豆嗎?”學生們聽后哈哈大笑,并對 like 這個詞的用法有了較深刻的印象。
二、創設語境,用情景教學詞匯
農村因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教師的課堂教學模式很單調而死板,英語學科除了考試外在農村幾乎無應用場所,這使得學生、家長對英語產生了距離也降低了學習興趣。在課堂上我們可以通過創設適當的語境,進行詞匯教學,這樣不但可以克服死記單詞,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并加深記憶,而且有助于學生把所學單詞在交際中恰當的使用。如在教學表示具體動作的詞run,walk,dance,sing等時,就要真正活動起來,教師先示范,一邊動一邊說,再命令學生做動作,然后讓一部分學生做動作,另一部分學生回答教師的問題等;以教與病有關的單詞如cold,fever,cough,flu,toothache等時,就可創設一個醫生看病的情境,教師指定一個學生當醫生,另外幾個學生扮病人集資進行對話表演,例如:Doctor:What’s wrong with you?studentA:I have a cold, Doctor: You should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tudentA: OK, thanks doctor.” ...
三、強化語音教學,打好詞匯教學基礎
在農村大部分家長的英語水平幾乎為零,再加以網絡、媒體、電子工具書這些資源的短缺,使學生不懂不會的內容無法解決。針對這一難點,我采取了由音到形再到義的順序。音是學生接受一個詞的最初印象,如果讀不出音就記不住形,無音無形就更談不上義。因此,要牢記一個單詞首先應把音念準,要念準單詞就必須認真聽,然后反復模仿,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讀音規則,音節劃分,以及各字母在其音節中的讀音。因為有了正確的發音。才有正確的拼寫。如:horse,house,sheep,ship,shirt,skirt等。有時用順口溜巧記 oo 發短音的單詞,如“好腳站在木頭上,遇到老 K 發短音”(good,foot,stood,wood,book,cook...)。英語單詞大部分是符合讀音規則的,對于很長的單詞要求學生按音節劃分來記憶。一個單詞,不管有幾個音節,只要讀得準,一般都能拼得準,無需一個一個字母地死記硬背。如:dic-ta-tion,mag-ni-fi-cent,e-xa-mi-na-tion 等。久而久之學生嘗到使用讀音規則記憶單詞的甜頭,便自覺地學習讀音規則,并運用到實踐中,使單詞記憶由難變易。
[1] 教育部. 全日制英語課程標準修訂稿[M]. 北京師范大出版社,2004.
[2] 張艷秋. 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幾點做法[J]. 中學生英語,2011(3).
關鍵詞:初中英語;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有目的地創設情緒和形象結合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課文內容的體驗和理解,促進他們能力發展的教學方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成功地運用情境教學法,能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把枯燥的英語單詞的記憶和語法的學習融入情境教學中,實現知識淺顯化和易懂化,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培養他們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如何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成功地運用情境教學法,這是擺在廣大英語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下面結合教我的教學經驗,就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法作了幾點探討:
一、創設引人入勝的意境
創設意境是利用圖片、音像、視頻和電影等創設生動形象的情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激發他們學習興趣和思考積極性,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英語運用能力。
1、利用圖片。教師可在上課前準備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圖片,在上課的時候展示給學生。學生對圖片進行觀察之后,針對圖片上的內容進行對話交流。如在教學七年級下冊Unit 4 I want to be an actor時,首先,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色彩逼真、形象生動的各種職業和環境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各種職業和工作環境。然后,引導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職業進行對話交流。這樣,學生輕松記住了一些職業名稱和工作地方的單詞,并掌握了以下句型:What does he\\she do?Where does he\\she work?。
2、利用英語電影。教師可結合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實際需要,合理地選擇題材上貼近真實生活,情節上豐富生動,語言上通俗易懂的英文題材的電影作為情境。如在教學九年級Unit 4 What would you do?時,首先,我提供原廣東版英語教材高一必修3 Unit3《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一文給同學們閱讀,使他們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觀看英文電影《百萬英鎊》。在觀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各自的心得體會。這樣,激發了學生興趣,加深對英語國家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的了解,培養他們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3、利用英文音樂。教師可挑選一些韻律較強的歌曲展示給學生欣賞,并教會學生演唱。如在教學一般將來時時,我展示《Our School Will Shine》這首歌給學生欣賞,當學生對這首歌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時,我趁熱打鐵教會學生演唱這首歌。這樣,學生通過反復吟唱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鍛煉了口語能力,并掌握了一般將來時的基本結構是:主語+will do。
二、創設發人深思的問境
創設問境是設置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帶著問題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
1、巧妙提問。教師要設置有針對性、新穎性和層次性問題作為問題情境。如在教學方位介詞時,我突然故作焦急對同學們說:“我的英語書不見了,大家能不能幫我找到?”,當他們顯得很驚訝的時候,我問學生:“這句話用英語怎么表達?”,同學們回答:“Oh,my god.Where is my English book?I cant find it.who can help me find it?”,進而我引導他們猜測我的英語書可能在什么地方,要求用帶有方位介詞的英語句子來表達,同學們踴躍參與,紛紛回答:“Is it in your bag?Is it on the desk?Is it under the desk?Is it at home?”等等。這樣的巧妙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使他們積極思考,培養了他們英語運用能力。
2、引導學生質疑和發問。教師要為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鼓勵他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同時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給予及時中肯的評價。如在教學定冠詞時,我展示兩個例子:have lunch,in the earth,并鼓勵學生提出質疑和發問。這時,不少同學提出疑問:“為什么earth 前加the,而lunch前怎么不加a 或the?”,我讓他們思考、交流后解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物必須加定冠詞,三餐前不加任何冠詞。這樣,通過質疑和發問,學生更牢固地掌握了所學知識。
三、創設靈活多樣的動境
創設動境是設置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情境,使學生真正做到動腦、動口、動手,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
1、小品表演。教師可設計與學生生活貼近的小品表演任務,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完成。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Unit 2 Whats the matter時,我指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改編成小品,讓口語表達能力好的同學扮演醫生和病人的角色進行排練,上課時候表演給同學們欣賞。這種親身體驗的方式把學生吸引到語言學習的交流活動中來,使他們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
2、進行演講比賽。教師可指導學生開展演講比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如在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 3 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時,我設置了以“when the UFO arrived”為題的演講比賽,要求學生提前準備演講內容,在下節課進行演講比賽。這種比賽,鍛煉了學生口語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自信心。
【關鍵詞】初三英語 復習 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根據人體大腦發散性思維特點借助線條、顏色、圖形等方式劃分知識主題、側重點、關聯性等,便于人腦記憶和理解知識。對于初三英語復習來說,教師可借助思維導圖模式創新學生思維,鞏固英語基礎知識,最重要是讓學生運用全新的思維去學習,培養制圖構建知識體系能力,除了為中考最好準備,也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在初三英語復習中應用思維導圖對提高復習效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思維導圖在詞匯復習中應用
課程標準指出,要求英語教師幫助學生掌握英語單詞拼寫和具體發音,還要在特定環境內能準確應用詞匯。初三英語復習課除了要讓學生掌握英語詞匯性質和含義,也要掌握再特定語境內詞匯的意義。相關研究學者認為,所謂有意義的學習是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上融入全新的知識并能準確將新舊鏈接。也有學者認為可以將學習分為上位學習和下位學習。所謂上位學習即總結原有的知識概念,下位則是學生直接學習和演繹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初三英語詞匯復習中的思維導圖以上位學習為主,英語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對整體詞匯知識進行總結。
圖1即詞匯復習思維導圖。主題詞匯為“active”,某初中英語教師就引導學生關注該英語單詞的詞性。首先active是形容詞,意指“活躍的”,相關詞組為“take an active part in it”。教師在復習詞匯中要幫助學生掌握詞的含義、詞類、具體單詞形式。其次通過思維導圖指導學生復習active的名詞activity、動詞act、副詞形式actively。在復習詞形時,學生會在教師給出下級分支上列舉典型的的例子中逐漸養成整體思維習慣,最終會以嚴謹的邏輯思維方式解題。
二、思維導圖在語法復習中應用
語法在初中英語復習中十分重要,通常要注重語言的意義、形式和運用三個方面。某初中英語教師就在語法復習中借助思維導圖并附上幾張生活化的圖片,使語法復習生活化,從而是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
圖2是思維導圖模式下的語法復習構架,圖的中心是網絡紅人小胖,學習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此時教師發出問題“What is he like?”多數學生會積極回答,教師再發出問題:“Does he smile?”學生回答“yes”。急繼續問“what food does he like?”由于學生會此類問題很感興趣,因此也有多答案。教師順勢引出英語句子“What is his chinses name?”不少學生在網絡上都見過小胖這張圖,進而有學生回答“Xiao pang”。教師再引出句子“People call him xiao pang,DO you like him”,有的同學回答yes,有的則回答no。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思維導圖中的顏色和圖像下逐漸掌握句子成分,建構較為完善的的語法結構體系并提高邏輯分析能力。
三、思維導圖在閱讀復習中應用
中考英語必考的考點之一即閱讀能力,《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對初三英語閱讀能力明確指出:“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能準確理解文章情節,找出文章主題并對故事情節發展和可出現的結局進行預測。”相關調查研究顯示,雖然學生在閱讀復習中花費了大量時間和鞏固,然而一旦碰見難度較高的閱讀理解題目,依然會出現嚴重的失分情況。總結其原因可得知,英語教師對英語語言內容和形式講解等方面過于重視,而忽視培養學生分析閱讀語篇結構和技能。還有一部分原因為英語教師過于注重閱讀結果,沒有為學生制定詳細的閱讀策略,長此以往使學生對閱讀語篇的整體理解造成嚴重影響。某初中英語教師就在英語閱讀復習中運用思維導圖來強化學生閱讀篇章意識。
四、結語
總之,復習課的目的為在學習過新知識的一段時間內檢驗已學的知識并總結知識掌握情況,通過復習對沒有掌握牢固的知識重點和難點進行修正補充。思維導圖能借助不同顏色、線條、圖形標示每個單元的重難點,還可以更形象的方法對容易混淆的知識實施記憶加工,便于其更好地融入到知識體系中。在初三英語復習中運用思維導圖能促使學生有效整合各種零散的知識點,加強自學能力,提高復習效率的同時也調動學生參與復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