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3: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生命的藥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當我讀完這篇文章,就被主人公“艾迪”和“德諾”所感動,他們使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友誼。“德諾十歲那年,因為輸血不幸染上了艾滋病?;锇閭內级阒?rdquo;。這句話說明德諾很孤獨,只有艾迪跟他玩耍。艾迪也曾嘗試給德諾喝用花草熬成的湯,可是他的身體也并不見好轉。“艾迪的媽媽也不讓他找德諾玩了,她怕一家人都染上這種可怕的病毒。”可是艾迪不顧媽媽的反對,還是經常來找德諾。有一次,艾迪在雜志上看到奧新爾的費醫生找到了可以治艾滋病的植物,便不顧一切帶著德諾去奧新爾,但由于路途遙遠,藥和錢不夠用了,所以又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過了不久,德諾住進了醫院,艾迪就常常去看他,也常常搞惡作劇,有病的德諾躺在床上裝死,艾迪就到醫生那里說他的好朋友死了,看到醫生緊張的樣子,他們就開心地大笑不止。又有一次,他們還是用這種方法來騙醫生,可是德諾這次真的死了。
友誼,是世界上最真摯的愛,讓我們獻出自己的愛心吧!讓我們一起給別人送去生命的藥方。
河北石家莊新華區國泰街小學六年級:張萌清
《生命的藥方》講的是在美國有倆個小男孩,他們的名字叫:德諾和艾迪。他們共同守護著一份友誼的感人故事。
文章講述了,德諾不幸患上了艾滋病,他的朋友們全都躲著他,只有艾迪和以前一樣,同他一起玩耍。終于有一天,艾迪的爸爸媽媽再也不給艾迪去找德諾了,他們怕一家人都染上這可怕的病毒??蛇@并沒有阻止兩個孩子的友情。艾迪千方百計的為德諾尋找治病的藥,一個偶然的機會,艾迪在雜志上看到一個消息,說新奧爾良的費醫生找到了治療艾滋病的藥物,這讓他興奮不已。他并不知道新奧爾良離他們那里有多么的遙遠,就帶著德諾上路了,這天晚上月明星稀,看著滿天閃閃的星星,艾迪告訴德諾:“到了新奧爾良,找到了費醫生,他就可以像別人一樣,快樂的生活了?!笨墒亲詈笥捎诼烦烫h,失敗了。
不久德諾住進了醫院,艾迪依舊常常去病房看他,兩個好朋友在一起時,病房里充滿了甜蜜而又溫馨的笑語。他們有時還會合伙開玩笑嚇護士,看見護士們上當的樣子,兩個人都忍不住哈哈大笑。
秋天的一個上午,德諾的媽媽上街買東西去了,病房里只有艾迪和德諾兩個人,夕陽照著德諾那蒼白的臉,艾迪問他:“想不想在玩玩裝死游戲?”德諾點點頭。然而這回,德諾沒有在護士摸他脈時忽然睜眼笑了起來,他真的死了。那天,艾迪陪著德諾的媽媽回家。兩人在路上一直無語,知道分手的時候,艾迪才抽泣說:“對不起,我沒能為德諾找到治病的藥?!钡轮Z的媽媽淚如涌泉:“不,艾迪,你找到了?!彼o緊摟著艾迪,“德諾一生最大的病其實是孤獨,而你給了他快樂,給了他友情,他一直為有你這個朋友而得到滿足……”
英語里有一句諺語:“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币馑际牵骸袄щy時候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是絕不會拋棄你,是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幫助你,關心、照顧著你的人,這個人才稱的上是一個——好朋友。在文中,德諾染上了艾滋病,艾迪沒有拋棄他,遠離他,而是同他一起玩耍,為他找醫生,在醫院陪伴著他,給了他一生最大的快樂!
海口市第十三小學六年級:莫澤興
追求超越自我的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實,他們盡其所能享受、翔、做事并付出,除工作和賺錢以外,他們的人生還有其他意義。
一個人在現代社會生存,知識面越廣,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否則很容易變成鼠目寸光的人。這不但不利于自己事業的發展,也很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上立足,最終只能為時代大潮所拋棄。
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醫生,曾經遠近聞名。但自從他出了醫科學校之后,診病下藥無不用些老法子,于是漸漸步人沒落之途了。他明明應該把門面重新漆一漆了,明明應該去買些新發明的醫療器械及最近出現的著名藥品了,但他舍不得花錢。他從不肯稍微劃出些時間來看些新出版的刊物,更不肯稍費些心機去研究實驗種種最新的臨床療法。他所施用的診療法都是些顯效遲緩,陳腐不堪的老套,他所開出來的藥方,都有是不易見效的、人家用得不愿再用了的老藥品。他一點也沒留意到,在他診療所附近早已來一位青年醫生,有最新最完美的設備,所用的器械無不是最新的一種;開了來的藥方,都寫著最新發明的藥品;所讀的都是些最新出版的醫學書報。同時他的診所的陳設也是新穎完美,病人走進去看了都很滿意,于是老醫生的生意,漸漸都跑到這位青年醫生那里去了。等到他發覺了這個情形,已經悔之不及了,“不進步”則使他失敗,無人過問了。
成功的動力源于擁有一個值得努力的目標和拋開自我,我眼尋求生命的直諦。沒有生活目標的人,生活的層面十分狹隘。他們總是只關心自己,只關心眼前的一點利益。這種人就像井底之蛙。胸懷大志的人所顯露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他們勇于超越自我,全力以赴圓自己心中 的夢。
來吧,讓我們都超越自我,做一個超越自我展望生命的人,讓每一分每一秒都活得很踏實!為我們美好的明天,越變越藍```
無數次的疑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們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間明悟過來,我們的生命本沒有意義,是荒誕離奇的,但是我們卻可以賦予生命意義。
如《命若琴弦》中 的老瞎子,他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彈琴,似一只飛蛾,用盡生命的所有精華,撲向那令人絕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斷了的琴弦,滿是他對光明的希望。在山路上,風吹雨打日曬,因為彈琴,而變得滿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彈一唱,絢爛了整個山野。老瞎子的師傅留下的那張無字藥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殘酷的現實。老瞎子為之生為之亡的東西,居然僅僅是一張白紙,或許正是最后的發現,才讓老瞎子絕望吧。但是希望是不斷傳遞的,老瞎子認真地把無字白紙放進琴匣中時,撒了一個謊,他對小瞎子說,是他記錯了,只有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才可以去抓藥,那時,才會獲得光明。
我想象自己,應該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無知但對一切充滿好奇。以一腔孤勇,去面對愛情,殊不知,現實是愛人離去。為什么我們是瞎子,因為我們是瞎子。這是怎樣的發問和回答 啊,我無所適從。
似乎我也應如老瞎子一般,為我的生命賦予一個意義。不斷的前行,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充實生命。一筆一劃的勾勒,繪成我理想中的樣子。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輩子,說說唱唱地度過。
家人,朋友,那些與我有著聯系的人,都與我的生命接軌。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從未想過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想簡簡單單的幫助身邊的人,或許這就是我為生命賦予的意義吧。
但是又會幻想,若在亂世中,我絕不應該這樣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歸宿,讓我明白,死亡或許是個必然,我們萬不應該恐懼或害怕,但是我們應該讓死亡有意義,老瞎子于悲痛中傳遞出的希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藍圖。
有所希翼,才會不斷前行。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無意義的流逝,我們要創造自己的價值。 老瞎子的價值在于那彈斷的琴弦中,我們呢?我們是否應不斷的詢問著自己,你彈斷了多少琴弦,何時才夠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斷,但是卻有韌性。
愿生如春花直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角色轉換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思想自新課程實施以來,不僅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與生機,同時也打破了傳統教學造成的禁錮。在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求將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給學生更多的主動權與自,讓學生有更充裕的學習空間與時間,從而全面提高學習素養與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必須轉變教學角色,在打破應試教育造成束縛的同時,激發學生思維,讓語文教學更具有生命力和色彩。因此,在現代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徹底轉變教學角色,在推動新課改實行力度的同時,激活教學課堂,讓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身心都得到全面發展。
一、從剖析師轉變成引路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材具有無邊的魅力,在教材編輯中,文章都是精心挑選,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內容。但是,在教學中,受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影響,很多老師都成了教學的剖析師,將生動、有趣的教材進行分解,得到詳細的知識點,經過分解的文章在學生的眼中不再擁有優美的情境、濃厚的感情以及文字魅力,而是段落結構、中心思想以及詞語的闡述與解析,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文章魅力。
在新課程實施后,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提倡進行個性化與情感教學,同時這也是新課改對閱讀教學提出的要求,是學好現代語文的重要方法。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該注重學生思想與主體地位,不能以老師閱讀替代學生學習實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每篇文章都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通過豐富的語言形式與文化內涵,讓情感與認知得到統一。例如,在《生命的藥方》這篇文章中,作者講述了兩個友誼跨越生死的少年,同時這也是對人間真情的贊歌。對于這篇文章的重點是生命的藥方到底是什么?是關愛、友情?還是對孤獨、寂寞的心靈的慰藉?在這篇課文教學中,老師應該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朗讀、思考,讓他們自己從朗讀中主體體會生命的藥方以及友情的可貴,同時這也是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轉變角色的過程。在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領悟文章大意,如:你第一次看到這個題目,你有哪些感想?然后讓學生帶著不同的語氣朗讀該文。通過看圖說話,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小結性思考,讓學生從老師的引導中順利過渡到對友誼的詮釋,友誼就是兩個身體擁有一顆心,使痛苦減半,使快樂增值,它是黑夜里的星星,沙漠的綠洲……最后,讓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后,讓生命得到升華。
另外,在小學語文教材選材中,很多作品都是對生活、人生、景物的真實投入與情感體驗,所以在內容把握上,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緊緊抓住課本內容,也只有這樣才能進入語言情感。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將剖析者轉變成引導學生個性化學習、閱讀的領路人;老師應該給學生更加充足的閱讀空間與時間。在深情并茂的朗讀中,讓學生主動將自己帶入如畫如詩的語言境地,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各個教學活動中,通過情感閱歷、生活體驗以及基礎積累等,對課文內容進行個性化認知。在這種教學方法中,老師通過指導者與引導者的身份,能更容易帶領學生進入書本,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在切身體驗、感悟中,生成獨特的知識見解,同時課堂也能聽到更多同學的聲音;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中,形成思想碰撞與啟迪。
二、由“保姆”轉變成扶持者
從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情況來看,很多老師由于不放心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工作精細化,甚至將所有的知識問答都采用逐條回答的方式,擔心學生不清楚。這種保姆式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沒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進行思考,長此以往,還會讓學生產生懶惰情緒,等著老師解答,從而喪失主動思考的能力與學習方式。對于這種現象,老師應該尊重學生、信任學生,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進行自動探索與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老師應該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與引導,鼓勵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思考、學習,從而形成和學生共同學習、進步的局面。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鼓勵學生提問,讓學生大膽發表意見和個人見解,對于學生發出的疑問,通過合作學習與自主探究,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讓學生真正參與、感受探究性學習的快樂與成就,從而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獨立地進行思考。也只有在討論與交流中,才能讓學生學會怎樣利用已有知識解答問題,形成知識運用的過程。
三、結束語
隨著新課改的實行,新的教育形勢要求我們轉變教學思想、觀念,在迎合時展的同時,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努力研究新課程,在老師角色轉換的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葛方吉.新課程下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角色轉換\[J\].中國校外教育,2013,(07).
\[2\]劉艷旭.淺談試教法在小學語文教學法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17).
為什么叫《黃帝內經》呢?既然有《黃帝內經》,那么有沒有《黃帝外經》呢?
中國現存的第一部目錄學著作――班固寫的《漢書?藝文志》中記載,古代醫經有七部,第一部叫《黃帝內經》,第二部叫《黃帝外經》,還有《白氏內經》《白氏外經》《扁鵲內經》 和《扁鵲外經》,還有《旁》。只是《黃帝外經》和其他醫經都已經失傳,現在傳世的就只有《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什么意思呢?內經,不少人認為是講內在人體規律的,也有人認為是講內科的。但我認為,《黃帝內經》 是一部講“內求”的書,要使生命健康長壽,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內求,所以叫“內經”。也就是說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藥,實際上《黃帝內經》整本書里面只有13個藥方,藥方很少。它關鍵是要往里求、往內求,首先是內觀、內視,就是往內觀看我們的五臟六腑,觀看我們的氣血怎么流動,然后內煉,通過調整氣血、調整經絡、調整臟腑來達到健康,達到長壽。所以內求實際上是為我們指出了正確認識生命的一種方法、一種道路。這種方法跟現代醫學的方法是不同的,現代醫學是靠儀器、靠化驗、 靠解剖來內求。中醫則是靠內觀、靠體悟、靠直覺來內求。
《黃帝內經》的內求還用于養生,換句話說,養生要靠內求。
可是非常遺憾,縱觀中國歷史,很多人都走偏了,他們走的是外求的路子。在歷代皇帝當中,很多人都是去找靈丹仙藥以求得長生。秦始皇派徐福去海外找仙藥,結果仙藥沒有找到,連徐福也一去不復返了。后來還有一些皇帝也去找靈丹妙藥,煉外丹、吃外丹。結果呢?據統計中國歷史上有二十多位皇帝吃了外丹仙藥而死。他們都忘了內求,忘了真正的上等藥物正是體內的精氣神――“上藥三品,精與氣神”。
《黃帝內經》告訴我們要內求,是要我們往里求。這是提示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關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你自己的內求當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長壽的。
現代人為什么對內求這么陌生,有點不舒服,總是馬上想到吃藥?平常更是想不到內求。我把現代人不內求的原因歸結為三個“不”。
第一是不愿意內求,不愿意內觀,不愿意內煉。為什么? 因為內求畢竟太困難了,你要自己往里看,我們長眼睛就是要往外看的,往里看能看到什么?往外看多容易啊,往里看太困難了。你看去照一個X片,做一個CT、核磁共振,多容易啊,還要內求什么?內煉也很苦啊,買點藥來吃多么簡單,又何必要那么辛苦地自我修煉呢?可是請大家想一想古代養生大家、歷代高壽長者,以及歷代的名醫、大德、高僧、高道,誰不是內求、內煉的。比如說李時珍就發現《黃帝內經》經絡的秘密,經絡就是內觀、反觀、向里面看才看出來。所以他有一句名言,經絡是“內景隧道,唯反觀者能照察之”。
第二是不敢內求。自己內求,靜下心來往里看,一閉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沒有。很容易出現幻覺,心中一緊張,就有點害怕,有點恐懼,所以不敢內求。
第三是不屑于內求。總是覺得內求是虛的,神神秘秘的, 能有什么效果啊。還不如買點藥來吃,藥物是實實在在的,吃了之后就有反應。內求要自己鍛煉,自己調理自己的經絡、臟腑、氣血,這些東西存在嗎?練了之后有效果嗎?一旦看不見,一旦沒有立刻的效果,馬上就否定它:肯定沒有這些東西。
久而久之,我們現代人就越來越偏離了《黃帝內經》的思想,越來越丟棄了我們這位偉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來的稀世珍寶。這非常可惜。
超過10%的糖尿病患者在其一生中至少接受過一次外科手術,同時外科手術患者中約有2%合并糖尿病,在老年手術患者中,這個比例更可高達5%~10%。因此,糖尿病患者了解圍手術期的血糖管理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在接受外科手術之前和手術后期,應密切監測血糖,特別注意心血管和腎功能情況,根據病情需要,用胰島素強化控制血糖,以利于減少感染發生率,促進切口愈合,順利度過手術關。
術前檢測項目
在接受外科治療的糖尿病患者中,約70%之前已明確診斷糖尿病,另外30%的患者是通過術前檢查發現糖尿病的??梢?術前常規檢測血糖是非常必要的。對外科疾病和糖尿病嚴重的患者,還需檢測血電解質和酮體水平,及時處理危及生命的酮癥酸中毒。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發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而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腦卒中又是引起糖尿病患者圍手術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術前應充分評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同時注意血壓、血脂及腎功能等相關化驗指標,全面了解手術風險。
血糖控制目標
醫生會依據患者外科疾病的輕重緩急、手術大小及血糖情況制定圍手術期血糖控制方案。
對于擇期手術,應控制血糖接近正常水平,以糖化血紅蛋白小于8%為宜。眼科手術對血糖的要求更高一些。對于限期手術,如惡性腫瘤切除等,應盡量控制空腹血糖在10毫摩爾/升以下,在術中和術后再用胰島素,進一步控制血糖。如遇急診手術,則需根據具體情況,權衡手術急迫性和患者有無糖尿病嚴重的急性并發癥,如酮癥酸中毒或高滲性昏迷,決定急救措施。如手術能暫緩數小時進行,則積極控制血糖、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如為內臟破裂大出血或呼吸道梗阻等危及生命的情況,則在緊急手術的同時,密切監護,術中應用胰島素,糾正機體代謝紊亂。
血糖控制方案
對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的、操作時間短于1小時的、無需禁食的小手術,一般不用改變既往效果良好的血糖控制方案。如果為椎管或全身麻醉下進行的需禁食的中、大型手術,圍手術期可能需將原口服降糖藥改為注射胰島素。在禁食期間,通過靜脈輸注含葡萄糖、胰島素和氯化鉀的補液,保證能量供應、血糖控制和電解質平衡,必要時再另行皮下注射相應劑量的胰島素。待術后飲食過渡到基本正常狀況、切口愈合、無嚴重并發癥后,恢復手術前的用藥方案。有些患者聽說要用胰島素就非常緊張,生怕以后不能擺脫,其實無需有這種顧慮。圍手術期的胰島素應用是暫時的,只要手術不直接針對胰腺,術后恢復順利,大多數患者日后還是沿用術前的治療方案。
血糖切勿過低
值得注意的是,圍手術期的血糖水平一般只要求接近正常,不能控制過度。低血糖對患者的危害遠遠大于暫時的高血糖。而非糖尿病患者在麻醉和手術的應激狀態下,也會出現一過性的血糖升高,多數無需特別處理。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實,反映了學生對生命的冷漠,甚至冷酷的現象。兒童少年是未來的希望,只有注重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才能解決以上問題。我對我校八年級學生進行了有關生命意識的問卷調查。結果如下:96.67%的學生能夠同情理解生命,但對生命只有膚淺的認識。83.33%的學生缺乏精神支柱,還有近一半的學生對挫折的耐受力差。通過分析我認為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我認為每個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而且要深入挖掘教材、生活中有關生命教育的點點滴滴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
1、生命來之不易
講解《人的生殖與發育》這一節時,抽出5—10分鐘時間對學生進行有關生命珍貴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以受精卵開始的,通常情況下男性一次能產生大約700萬—1億個,而這些到達卵細胞內受精的只有一個。正常女性在她可以生殖的時間里可以產生約400—500個成熟卵細胞。如此多的生殖細胞卻只有一個和一個卵細胞(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子女)可以有機會完成受精作用,這個幾率可謂非常低了。也就是說,今日的你在受精階段就至少已經戰勝了成千上萬億個和幾百個卵細胞。當然受精卵形成只是生命的開始,還要經歷母親的十月懷胎,從胚胎、胎兒、嬰兒、兒童,成長到青少年,成為一個中學生,這個過程中,只要一次疏忽或照顧不周,生命可能從此就消失了,而你今天居然健康地坐在教室里,可見你在過去是多么勇敢、強壯。到今天遇到一些困難:如學習成績不理想、家庭矛盾、某些教師不喜歡等,你又有什么理由輕易放棄生命呢?不僅不能輕言放棄,你還要珍愛來之不易的生命,抓住大好年華,珍惜時間,好好學習,努力實現人生的價值。由己推人,你要學會尊重他人的生命,與同學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2、正視困難
學習了《生物進化的原因》,知道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斗爭,有些斗爭非常激烈。只有獲勝者才有生存的機會。在這里要明確這樣的觀點:生物在生存斗爭中,雙方都會得到完善。比如:在獵豹與羚羊的生存斗爭中,獵豹和羚羊的個體中只有強健、機敏的才有機會存活,獲得繁殖的機會。生存如此,學習、工作、做人也是一樣,你只有在學習競爭中,才能變得更出色。所以你要正視學習、生活中的困難,把它看做前進的動力,勇往直前。
3、順利度過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個人的黃金時期,這時身體會發生劇烈的變化。隨著身體的變化,心理上也發生很大的變化,表現為性意識開始萌動,逐漸樂于接近異性。學到這里時,我會對學生進行引導:你對異性有好感是正常的心理狀態,不要想象的特神秘或有犯罪感。更不是成年人的戀愛。男女同學應正常的交往,建立真正的友誼。你要把握好大好時光,把精力集中于勤奮學習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上,健康地度過人生的黃金時代。
4、珍愛其他生物
人與其他生物都是生物圈中的成員,我們應和睦相處。如:觀察植物在原環境觀察不要采集。進行動物觀察實驗后,要把它們放回大自然中去。學習制作動植物標本時,告誡學生不能過量采集等。
5、樹立信念、鍛煉意志
由于醫療救護技術的日臻完善,許多生命被挽救回了,人的壽命得以延長。但對于晚期癌癥病人而言,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疾病治愈的希望非常渺茫,一般延續生命的醫療方法,不僅未能帶來治療的希望,反而更增加了病人身心的痛苦與不適,剝奪了病人生命的最后尊嚴和生存質量。因此,科技的進步也許能延長人的生命,但卻無法消除死亡帶給人們的恐懼與悲傷,而臨終關懷則提供了滿足病人臨終前所需要的各種服務。臨終關懷是近代醫學領域中新興的一門邊緣叉學科,是社會的需求和人類文明發展的標志。
臨終關懷的定義:臨終關懷(hospitalpice)是一種為臨終病人在生命的最后階段所提供的特殊服務,是對臨終病人及家屬所提供的一種全面的照護,包括醫療、護理以及其他健康服務,以滿足病人及家屬的身體、生理、社會文化及精神的需要。增強人們對臨終生理、心理狀態的適應能力,其目的是使臨終病人的生存質量得以提高,能夠舒適、無痛苦、有尊嚴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途,并同時維護家屬的身心健康。我國目前對臨終的時限定義為當2病人處于疾病的末期,死亡在2-3個月內不可避免時,為臨終階段。
1背景資料
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住晚期癌癥患者10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齡50-85歲,平均年齡為歲。
2護理措施
2.1環境舒適安靜:臨終護理病房:臨終關懷病房具有四個特點,明亮、寬闊、安靜與溫馨。
2.1.1病房設施家庭化,為使病人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和諧,病房的一切設施和格局力求美觀大方,整齊協調,使病人心情舒暢,病房里可放置盆景和插花,并配置電視機和收音機等以增加生活內容和樂趣。
2.1.2建立適合臨終病人的陪伴制度,改變原有的探視時間規定,視病人和家屬的需要而定
2.2注重舒適護理
2.2.1疼痛護理:
(1)疼痛的心理護理,對于臨終病人疼痛是最主要的不適,患者對疼痛的恐懼往往超過對死亡的害怕,所以痛yi降低,患者對輕微的疼痛都難以忍受,所以要指導患者應用放松療法,如緩慢的深呼吸,放松全身肌肉,聽音樂,和患者說說值得回憶的往事,來分撒患者的注意力,更使患者處于安靜舒適的環境中,以取得安全感和舒適感。
(2)藥物控制疼痛,采用WH0建議推廣使用的“三階梯鎮痛療法”,根據疼痛的程度按階梯由弱到強逐漸提高,給予止痛藥物。
(3)按時給藥 這里強調的是按時而非按需給藥,以保證對癌痛患者疼痛的持續緩解.根據不同患者制定個體化用藥方案,按照藥物的起效時間,持續時間,藥效高峰時間科學給藥,以保證患者無痛生存,提高生活質量。
2.2.2日常生活的護理
(1)保持環境安靜,定時通風,進行護理操作時,注意動作輕柔,說話輕,走路關門輕,以減少不良刺激。
(2)為病人做好基礎護理,保持病人頭發,指甲,皮膚清潔,保持床單位整潔干凈,對于這類臨終病人更應做好預防壓瘡的護理。
(3)為患者準備適宜的飲食,根據病情和患者的喜好,給予宜消化富營養的飲食,進食困難的可通過靜脈補充營養液。
2.3做好心理護理
2.3.1為病人營造一種具有親情的社會環境下,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個體差異實施不同的心理輔導,用高度的同情心和親切感,了解和理解患者,鼓勵其說出內心的苦悶和憂慮,用良好的態度、語言、行為、和表情來影響和改變患者的心理情緒。幫助他們從死亡的恐懼和不安中解脫出來,建立良好的心理狀態。
2.3.2尊重病人,維護患者形象的完整,假發是否戴好,殘缺部分是否遮蓋好、是否整潔無異味等都是臨終患者比較注重的,護理人員應以高度的責任心、深厚的同情心服務于病人,以親切關懷的態度去安慰病人,使病人感覺到自己仍然在被人們關注,幫助病人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而安然離開人間。
2.3.3重視家屬的思想工作,家屬是病人的親人,在治療過程中病人能否處于最佳心理狀態,家屬的作用并不可忽視。當病人家屬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經無法挽回時,精神上是個沉重的打擊,表現十分悲傷。護理人員要注意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動關心引導他們,以減輕心靈上的痛苦,并講清家屬情緒的好壞可直接影響到病人的情緒而不利于治療。因為嚴重的心理創傷對疾病的緩解極為不利,如果家屬能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也就穩定了情緒。所以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醫務人員、家屬應努力共同為臨終病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人間的溫暖和社會的尊重。只有這樣才能減輕病人臨終前的心理壓力,克服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在充滿溫情的氣氛中離開人間。
3討論與結果
在6000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尤爾地區,蘇美爾文明盛極一時。蘇美爾醫學是我們所知的最古老的醫學,其基礎是占星術。因為蘇美爾人相信,人從一生下來就得服從于星相昭示的命運,他們試圖闡明星際運行和季節更替之間的關系,以及季節的轉變和人類身體的失調有著怎樣的關系。
考古學家在美索不達米亞發現了許多粘土碑,碑文是神職人員撰寫的醫學文章。他們認為血是生命機能的源泉,肝臟作為血液的匯集中心而成為生命的大本營。正是這個原因,古代英雄們在即將進行大事活動時,都要用動物的肝臟來占卜吉兇。這種概念更增強了這樣一種說法:生命的延續依靠服用滋養品維持血液更新。
蘇美爾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逐漸衰落,后被征服了美索不達米亞的亞述人和巴比倫人吸收過來,成為古代世界文明的中心。他們建立了以國王為中心的政治系統,國王宣稱他是天神與黎民之間的代言人。在蘇美爾時代就很重要的天文學家和占星學家,在此時變得尤為重要。因為發現神的旨意以便讓國王執行是非常關鍵的。
很多其他的疾病被人們所知,如不同種類的發熱、中風和瘟疫,一些粘土碑上還描述了眼、耳、皮膚和心臟的疾病,以及風濕病和大量的性病。牙痛被認為是由于一種蟲子啃噬所致,直到18世紀之前,這種說法在歐洲都是很流行的定論。這些病魔由天上的主神釋放出來,以懲罰一個人或一個國家犯下的罪惡。當這種情況出現時,巫醫們立即介入,以發現導致這種狀況的問題所在,并舉行相應的驅魔和救贖儀式。
亞述和巴比倫的醫學是宗教巫師的特權,他們向天神負責;而普通醫生則是局外人,對他們做的手術的成功與否負責。漢謨拉比(前1948——前1950)是一位偉大的國王,他在歷史上首次界定了職業的劃分系統和犯罪的定義范圍,現在法國的羅浮宮還收藏著銘記他的《法典》的石柱。關于醫生因不能勝任或疏忽導致的不良后果,一些法令還制定了不同比例的罰金和懲罰措施。
例如,法典第215條規定:如果醫生做一項較大的手術或治療眼病時,他應能收到10枚銀幣。如果病人是一個自由人,他應付5枚銀幣,如果是個奴隸,他的主人應代他付2每銀幣。但如果病人因為手術死亡或失明,那么醫生的雙手就會被砍掉。
公元前2000年,偉大的漢謨拉比王統治時期,巫醫是對神祗負責的,而普通醫生則只對俗眾和統治階層服務。
盡管亞述和巴比倫的醫生是在巫術的基礎上建立了醫學理論,但他們仍花費很大的精力觀察自然,以不斷提高醫術水平。舉例來說,對于眼部疾患,他們開出的處方是一杯啤酒和洋蔥片,這確實很對,因為洋蔥可以刺激眼淚生成,而眼淚中含有一種有機成分——同功酶。然后,醫生會用橄欖油按摩眼部。但最后還要加上一種對付惡靈的儀式:用混合著青蛙膽汁和酸奶的汁液涂敷在眼上。醫生們會開出多種多樣的藥方來治療各種疾病,其中有:水果、花、葉子、根莖和諸如橄欖、月桂、水仙、水蓮、桃金娘等植物的外皮;還有馴養和野生動物的各種臟器,一些礦物質,如銅、鐵、鋁。另外,一些動物的排泄物也大有用處,這在原始人類中應用得很普遍,可能用來驅魔,使病人擺脫病痛,即使是在200年前的歐洲也是這樣來做的。
亞述醫生把藥做成丸劑、粉劑和灌腸劑,甚至也有陰道栓劑和栓劑。醫生把裝有藥物、繃帶和醫療工具的箱子帶在身邊,如果有了新的發明,經過討論商議,就會把它記錄在粘土碑上。
粘土碑上記錄的癥狀很引人關注。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關于肺結核的:“病人多咳,痰中帶血,呼吸聽起來像笛鳴,皮膚濕冷,但腳是熱的,多汗,心跳劇烈……”
巴比倫的許多挖鑿遺址再現了巨大的石板排水溝,這可能是排污系統的一部分,這些遺址以及早期的地中海文明遺址都發現過石塊搭制的廁所。這些原始的設施顯示社會文明對健康負責的逐步發展的認識狀況。
司馬遷經常在文末用“太史公曰”的方式來發表自己對歷史人物的看法,抒寫他復雜深邃的歷史情懷,教學《史記》,我以為他最為復雜的內心,表露在《屈原列傳》的最后,而這一節文字又相當讓人費解。其文曰:
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鵬鳥賦》,同生死,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矢志不渝的報國理想,光彩照人的人格高標,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頌,讀其文,想其人,思其遇,我們不能不為他痛心嘆息,但是,報國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人格也不是生命的唯一價值。就報國來說,君主時代,它要落實到具體的國家和代表國家的君主身上。面對楚懷王這樣一個昏聵無能,心胸狹窄,利欲熏心的君王,我們到底是執著的愛他,忠他。最后吊死在這一棵樹上,還是實行“賢臣擇明主而事”的變通法則,去尋找生命的另外出路?司馬遷困惑了??鬃邮ト?,為“行其道”而“歷試于天下”,屈原懷抱經緯,為什么不能另尋出路,施展大才?這個追問。使司馬遷想起了賈誼,想起了他的《吊屈原賦》,賈誼說:
“盤桓在這樣混亂的世上遭受禍難啊,也是您(按:指屈原)的原因。無論到哪里都能輔佐君主啊,又何必留戀這國都?鳳凰在千仞的高空翱翔啊,看到人君道德閃耀出的光輝才降落下來;看到德行卑鄙的人顯出的危險征兆啊,就遠遠的高飛離開。那窄窄的小水溝啊,怎么能夠容下吞舟的巨魚?橫行江湖的鱔、鯨啊,(離開水之后)也將受制于螻蟻。”
針對屈原的遭遇,賈誼一方面認為圣人的神德可貴,屈原應“遠濁世而自藏”,離開這個渾濁的社會而自己隱居起來,另一方面又認為屈原無論到哪里都能輔佐君主,而不必留戀楚國的都城:“歷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可是離開了楚國的都城,遭流放在外,又如何去“相其君”呢?這好比賈誼,自己被遠貶長沙,又如何實現自己的抱負?司馬遷懂得賈誼的意思,于是他就史論史,給屈原開了藥方:你屈原有那么大的才干,為什么不學圣人去“歷試天下”?然而,春秋時代周王室的一統天下(實亡卻是名存),又怎么和戰國時代的群雄逐鹿相提并論呢?圣人周游列國,目標是實行王遭,屈原“游諸侯”,雖說是“何國不容”,但作為祖國的楚國就只能被吞并滅亡。這一點司馬遷不可能不知道。面對這樣的處境怎樣自處?屈原其實并沒有別的出路!去,不僅“興國反覆”的愿望無法實現,而祖國也將面臨覆亡的危險;就,楚王為群小所包圍而又至死不悟(“終不悟”)而自己終歸不存在有希望的一天,這是時呢,命呢,還是運呢?
司馬遷再度困惑了。賈誼離不開君臨天下的漢文而別尋出路,只能“憂傷病沮”(蘇軾語),郁郁而死;自己橫遭牽陵之禍而幸有修史之任可以立言,假使自己身處屈原之世而換居賈誼之位,又該是怎樣一種命運呢?“自古圣賢皆寂寞”,歷史帶給圣賢們的共同命運和普遍意義上的傷痛,使得司馬遷放不下屈原,于是他向著人生更深遠處思考了,他同樣想起了賈誼,想起了賈誼鵬烏入舍因貶長沙(“誼即以謫居長沙”)的“自廣”(自我寬慰)之辭: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摶;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廠
萬物,包括古來的賢哲,都免不了要受變化莫測的自然和社會法則的支配,生當然由不得自己,死又怎么能自己做主?生死尚且由不得人,遇合得失誰又能理清楚它的頭緒?!可是厄運為什么總是偏愛“正道直行”的君子?而奸佞邪惡的小人為什么又總是能夠得勢受寵呢?這是真正叫人困惑的根源。
讀《鵬鳥賦》,對賈誼“同生死,輕去就”的人生態度,司馬遷為何會“爽然自失”?其實,這里的“自失”,不僅有司馬遷對屈原人格精神的贊美,有對不平世道的控訴,在更深刻的意義上,更包含著對偉大人格和道德價值的終極思考。
4月19日凌晨,復旦大學女教師于娟因為晚期乳腺癌病情惡化,離開了這個世界,留下了傷心的父母、老公“光頭”和兩歲的兒子“土豆”。她眷戀這個世界。她在與疾病糾纏的兩年中,開博客,寫微博,寫日記,在生死之間寫下讓許多網友深深感動的文字。她的博客題目是“活著就是王道”。一則新聞背后是社會心理的一次值得注意的脈動。網友們慨嘆生命的脆弱,驚覺健康的珍貴。于娟在日記中說:“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么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人們紛紛在日志中引用這段話,因為他們被觸動了,我們似乎已經看見了他們在壓力中掙扎的疲憊身影。
美國知見心理學大師恰克?史匹桑諾博士認為,四季時序的變化,時間的流轉,正是集體意識發展走向的一個隱喻。于娟辭世的這個星期是4月的第三個星期,恰克?史匹桑諾博士說,它在心理層面的意義,是從此前的一次高峰體驗中“擺蕩回去,并讓我們看到我們一直抓著的黑暗故事,生活已是如此破壞不已,而透過比較,看到什么對我們才有真正的價值”。在于娟事件中,我們已經感受到生活的破壞性,但愿我們真的能由此而看到“什么對我們才有真正的價值”。恰克?史匹桑諾博士提醒說,4月的內心主題是:“我們該休息,復原并且重建自己?!逼鋵嵳娴挠行?,怕那些在微博里發出聲聲感嘆的網友們,終日為壓力而苦惱,卻從未從各自忙碌的生活里真正爬出來過,就像恰克?史匹桑諾博士說的那樣:“我們大家都想象我們還有無限的時間,除非我們已經到達了金色夕陽的年紀?!?/p>
于娟曾經認為自己的身體很棒。她在日記中說:“回想10年來,基本沒有12點之前睡過,學習、考GT之類現在看來毫無價值的證書、考研是堂而皇之的理由,與此同時,聊天、網聊、BBS灌水、蹦迪、吃飯、K歌、保齡球、吃飯、一個人發呆填充了沒有堂而皇之理由的每個夜晚,厲害的時候通宵熬夜?!彼稳葑约菏恰鞍疽箍瘛薄3酥?,她還有習慣吃“怪”物的飲食習慣:“除了常見食物,我還吃過孔雀、海鷗、鯨魚、河豚、梅花鹿、羚羊、熊膽、熊肉、麋鹿、馴鹿、麂子、錦雉、野豬、五步蛇……這些很多人見都沒見過的東西?!彼堰@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做了個總結,就是只為“那一刻”的“感官享受”??墒?,為什么偏偏要追求那些浮云般的“一刻”呢?其實還是緊張的生活壓力,“突擊干活”的能量揮霍,需要找一個宣泄和刺激的出口?!澳且豢獭钡摹案泄傧硎堋焙徒舆B不斷的奮斗拼搏,構成了此消彼長的惡性循環。就像她所說:“名利權情錢,沒有一樣能夠帶得走。到了這樣的境地,什么都不重要。不希望所有人到了生命盡頭,才意識到這輩子白活了。”活著要有分寸和尺度,要有節奏和方向,但“名利權錢情”肯定都不是。如果她曾經更早地珍惜和守護生命中更重要的一切,那些能夠帶得走的,那些擁有過就已無悔的,那些與生俱來一直擁有的,她就不會長久地陷入那種拼搏與宣泄的惡性循環之中。于娟說,“在dealine(最后限期)之前突擊作業的同志們”不在少數。這不是個案的問題,這是時代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里,一個女性,本來身心就柔弱,需要自己和家人好好用心呵護,卻被全副武裝地推到前線,推上戰車。這是女性的進步與解放,卻也同樣構成女性的傷痛與悲哀。女性的勇敢和力量是值得尊敬的,但是,生存壓力的沉重,以及“成敗論英雄”的邏輯的無情挑戰,都讓女性不得不在強大的慣性之下,過度揮霍與濫用自己的生命能量。電影《旅行家和魔術師》的導演宗薩欽哲說:“孩子們務必學習那些在現實世界看來未必有用的東西,譬如:詩歌、歌曲、音樂、舞蹈或古舊語言……至少作為他們學習內容的一部分。這將在他們的生命中開啟一個全新的世界或維度,以使他們不單單是通過數學、指數和國民生產總值(GDP)來看待周遭世界?!迸跃拖窈⒆樱齻儽緛硎撬龅?,透明的,是一個混濁世界的清新希望。女性內心的柔軟,性情的溫婉,靈性的敏感,都是這個世界值得保護的財富,而不是僅僅讓她們去做那些“有用”的、“數學、指數”的事。3月22日,于娟在博客里說:“我要休息,休息一下,想想為啥是我得癌癥的性情因果??床柌∠騼惹螅艺抑掳┑那橹緝纫颉!彼姆词∈菍訉由钊氲?,她隱隱意識到了身體崩潰背后“性情”的損害。只可惜對于她那脆弱的身心來說,這種向內的反省已經來不及了。
僅僅是簡單地活著而已,那絕不是“王道”。無論女性還是男性,活著,就必須活出真正的自己,活出生命超越“有用”層面的使命與價值。否則,活著就變成一種快速耗盡或者慢慢枯萎的過程。在古老的易經哲學里,革卦的卦象就形象地揭示出這種生命枯涸的困境。兌卦在上,是川澤水草的形象;離卦在下,是大火燃燒的形象。整個卦象聚合起來,“澤中有火”,內蒸外灼,草木必然枯涸,在這一幕古老的畫面里,我們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能量的流失,看到了倉促離世的于娟,和今天每個辛勞而又疲憊的人。那么,該怎么辦?革卦的智慧就是“革”?!跺柁o》說:“其志不相得曰革?!鄙肋h不能僅僅活著而已,每個生命在最初的起點,都有著向上生長的心志,那不是金錢和榮譽而已,不是奮斗和消磨而已。人們往往為現實而壓抑它,為功利而傷害它,為貪欲而遺忘它,結果遠離了真正的自己,“不相得”就是這個意思?!案铩必缘某趿?,爻辭說:“鞏用黃牛之革?!币馑际怯命S牛的皮革束縛著,你說捆綁得有多結實!《象傳》說,這樣被捆綁的生命是“不可以有為”的。在現實功利的捆綁中,身心俱疲,甚至病入膏肓。“不相得”就是這么可怕!“革”就是改變?;蛘吣阕约簛砀淖儯銇頀昝摵头纯?,你來復原和重建;或者它直接來改變,把一個枯涸的生命結束掉,開啟一個新的循環。在這個時代,于娟的悲劇幾乎是每個人的悲劇。
《象傳》說:“革,君子以治歷明時?!边@是孔子給我們時代的迷失者開出的藥方。君子領悟到自然界澤水漲落、草木枯榮的周期變化,從而修治歷法,明確時令。我們很久前就已經不再用老黃歷來指導生活,所以,也許不能一下子明白這句話的深意。我們習慣用的西元時間系統,那是一個一直向前、永不回頭的軸線。開弓沒有回頭箭,發令槍一響,這些可憐人就一個勁兒向前跑,一直到死亡。于娟就是這樣死去的,只不過,她在臨終之前已經意識到稍稍放慢腳步。但是,古時候,歷法是一個封閉的周期循環。向前走也能慢慢回到起點。人們在老黃歷面前,總是一次次停頓、回頭,度過節日,欣賞生活。“治歷明時”,就是要在時間面前,生起一種謙卑而從容的態度。有人說,趕時間是通向地獄的道路。因為那時人在瘋狂地催迫著自己,毀滅著自己。魯迅先生曾對那群隨著山羊筆直向前趕路的綿羊大吼:“往哪里去?”綿羊匆匆趕赴屠宰場的步伐節奏,就像今天我們很多人那樣,它是死亡的節奏,不是生命的節奏。
活著,就是要讓自己的身心服從于一個更廣大的系統。在自然永續循環的歷法當中,一個人像一棵樹。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生命的花朵次第開放?!秱鞯罆防镎f:“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這段話簡直就是“治歷明時”的君子所言。對神秘而豐富的生命來說,有勞作的時間,也一定要有“閑坐小窗讀周易,不覺春去已多時”的時間。那不僅是健康的保證,也是生命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