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3: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培根隨筆主要內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現在,我們很多時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培養,而對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有所忽視。其實,我們的日常行為,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大部分是在幼年養成的。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可見,良好習慣的養成應從細節著手。而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良好習慣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以身作則,潛移默化
打鐵必先自身硬。習慣的養成往往是由模仿開始而漸漸形成的。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老師和父母是他們接觸最多、影響最大的人,潛移默化作用最大。教師的言行時刻在影響著學生。要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首先教師自己要做好表率。新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由于剛入學,習慣還沒有形成,多數學生寫字姿勢不正確,糾正其寫字姿勢就成了開學初教師每堂課的主要內容。勤督促,多鼓勵,讓學生在寫字前首先想到要保持正確的寫字姿勢。好習慣的養成貴在堅持。想要學生有一個好的寫字習慣,在平時寫字時就要做到姿勢正確,教師板書要認真寫字,字跡工整美觀。在寫字教學時,教師和學生可以采取比賽的形式來延長學生正確寫字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會照著老師的樣子模仿。小學生自尊心很強,自信心卻很脆弱,在寫字中,發現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只要學生有點進步,哪怕是一個筆畫,一個字,一次作業,教師都要及時抓住大力表揚。寫得好的還要在全班進行展覽,這樣一來他們競爭意識強了,寫字也認真多了,速度也就提高了。
二、抓好第一次,邁好第一步
學生的許多不良習慣,都是在其形成的最初階段,由于我們沒有留意學生的行為,更未去有意指導,以至于一誤再誤,成為第二天性。所以,對于孩子的行為表現,我們要格外留意,用心觀察,發現問題及時教導,以免錯誤產生。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這方面的養成教育尤須加強。對于第一次犯錯誤的人和事要認真對待,不能草草了事,要讓他對這次錯誤有一個深刻的記憶,那么下次犯的幾率也會有所降低。只用教師這一雙眼睛去看學生難免會有遺漏,最好的辦法是調動學生的力量,讓每名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人可管,互相監督。無論是看紀律的、抓走廊跑步的、檢查站排速度的還是教室保潔員,都要讓一個人去負責。對他們匯報的結果也要高度重視,獎懲分明。
三、堅持原則,不要有例外
習慣有好有壞,習慣養成得好,終身受其福;習慣養成得不好,則終身受其累。英國哲學家培根在《隨筆集》中曾經指出:“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應該通過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種好的習慣。”
要求學生做到的就要“四堅”——堅持、堅決、堅定、堅硬。發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很好地解決它。對于一年級的新生來說,開學就要教育他們真誠待人、誠實守信,不亂花錢,不帶錢來上學。如果出現孩子背著父母在家里的儲蓄中拿的情況,教師要針對這個問題及時地對學生做說服教育,與學生達成協議,放學后主動把事情告訴爸爸、媽媽,承認錯誤。為教育全體,教師也可以在上課時利用5分鐘的時間把這件事用童話故事的形式講給全班同學,讓同學分辨是非。放學后和家長電話聯系,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最終將問題解決。
一年級的小學生,在上課之前,教師利用幾分鐘的時間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是非常必要的。課前教師把本節課課堂秩序比賽標準公布:如果這節課哪個小隊能認真聽講到最后,哪個隊就會加上1分,每隊的分數累積到5分時,相應的小隊成員也會每人得到1面紀律紅旗。在課堂上鼓勵的話語和指名的表揚總是要貫穿整節課。對于個別學生的溜號,任課教師不要等到下課解決。不僅會當場扣掉個人的小紅旗,對本小隊的分數也會有影響,集體意識不能忽視。這項措施對于其他科任課同樣有效。
關鍵詞:美育 英美文學教學 素質教育
英美文學課程作為我國高校英語專業本科生的主干課程之一,長期以來在各類高校外語院系的教學計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近年來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之風的盛行,英語專業的教學越來越注重實用性、工具性而忽視了其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功用。在許多高校外語院系,英美文學的課時和內容大大被壓縮,外語教學的重點已由文學轉為語言技能、翻譯實踐和英美問題等,著重培養學生實用性的語言交流和具體的實踐能力。鑒于此況,筆者認為在當前的新形勢下,怎樣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加強美育滲透,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品位的審美能力,培養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是一項函待解決的課題。
一.美育概述
1.美育的定義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王一川,2003:150)。從性質上講,美育就是以形象思維為特征的情感教育,從內容上看,美育它不同于普通的知識教授和技能培養,而是一種終身性的素質教育,對人的全面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把美育擺到比智育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學生的能力和修養。
2.中西方美育觀的歷史演變
不論在西方還是在中國,美育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問題。
古希臘和羅馬時期是西方美育的發展期,出現了富有價值的美育理論探討。在《理想國》中,柏拉圖指出:“培養理想國公民早期教育要用音樂陶冶心靈”(毛宜國,2005:120)。柏拉圖把音樂作為教育的基礎。他認識到藝術對人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將美育視為塑造特定人格的重要手段。亞里士多德也強調音樂美化心靈的作用。在他提出的和諧教育中,與書寫、體育、繪畫教育相比,音樂教育處于最核心的位置。亞里士多德放棄了柏拉圖視理智為人格結構中最高統治者的看法,提出理智和感性兩種心理功能應全面發展,達成和諧的人格。他確立了感性與理性、美與善的協調在公民美育中的重要地位。
雖然在西方,藝術教育和美育思想的歷史悠久,但是“美育”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卻是由近代德國浪漫主義劇作家、詩人、美學家席勒于18世紀末首先提出的(李莉,1997:96)。席勒在西方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論述美育理論的專著《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出“游戲說”,強調“只有人在充分的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只有在這種狀態下,人的感覺與理智的方面才能保持和諧的關系,并且只是通過一種持續美的體驗,政治制度才能將自由與秩序結合起來(Beardsley,2006:203)。席勒的美育觀念的出現,不再僅僅把審美教育當成是塑造國家公民的一種手段,而是把它看作是培養和諧人格、解決人性矛盾的有效方式,是建構健全的審美文化所必需的社會力量。
中國美育觀演變的特點是既有悠久的美育傳統,同時到現代又注重借鑒西方美育經驗。先秦時期就有制樂成禮的記載,禮樂成為青年教育的選修課。對禮樂的重視事實上體現了先秦時代人們對建立一種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社會制度的要求。與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相似,孔子也非常注重音樂的作用,主張“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認為人格修養的整個過程都必須貫穿美育(李莉,1997:96)。
盡管中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詩教”、“樂教”的文化教育傳統,但作為現代意義“美育”則是20世紀初由王國維等人從西方傳入的。在《論教育之宗旨》中,王國維先生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審美教育”,將美育提升到與德育、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主張教育的宗旨在于使人成為“完全之人物”,即人的能力和諧發展。人的能力分內外兩者:精神和身體。精神之中又分為知、情、意三個部分。教育也分三個部分智育、德育、美育即情育(李莉,1997:97)。
二.高校實施美育的重要意義
首先,在高校實施美育,能夠培養學生具備超越功利的審美態度。在現實世界中存在著太多的無奈與缺憾,常常會使人感到苦郁和愁悶,這主要歸因于主體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功利之境。要改變這種狀態,人必須到沒有利害關系的大自然和藝術殿堂中去。因為只有在這里,主體才會忘卻世俗的需求,功利的追求,并且通過審美實踐和非實用性的自省,使自己最終達到最高的自由境界,保持人性、人心、人生的平衡和諧。其次,在高校實施美育,能夠幫助學生塑造完美人格。美育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和欲望,使人的情感得到疏導,道德得到升華,精神得到慰藉,從而使感性和理性意識實現和諧交融,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而當審美情感與道德認識相契合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時,審美情感便會內化為一種行為動力,從而驅動道德認識、道德理想向道德行為轉化。在審美教育中,在一定意義上健全了個體的人格心理,實現了人的自我完善。美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直接關系到人、自然、社會三者間的良性和諧循環發展。因此要全面發展教育,培養知識、能力、情感等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則美育不容忽視。
三.英美文學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英美文學課程內容豐富,其作品凝聚著豐富的自然美、思想美和藝術美,不僅是學生了解認識異域世界的途徑,而且在對培養學生人文素質、道德修養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英美文學教學中滲透美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在鑒賞文學作品的自然美、語言美、思想美、形象美和藝術美時,提高他們發現美、欣賞美、理解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那么,英語教師在英美文學教學中如何真正做到以美啟真、以美啟智、以美育人呢?筆者將講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這一問題。
1.思想之美
優秀的文學作品總是凝聚著崇高的思想,不僅可以慰藉人孤寂的心靈,還可以陶冶高尚的情操與塑造偉大的人格,為人類開拓廣闊的精神空間。在英美文學的教學中,老師應該通過作品中偉大思想的分析,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代表詩人丁尼生的《尤利西斯》以戲劇獨白的形式寫成,描寫了從特洛伊戰場上歸來已同妻兒團圓并重新成為Ithaca國王的古希臘神話英雄Ulysses不甘心安逸的生活,不顧年邁體衰,召集舊時的隨從意欲再次出海,探尋未知。在詩中,丁尼生通過Ulysses之口,表達了他自己勇敢面對生活中的斗爭的決心和勇氣,以及他那個時代的不安氣氛和求索渴望。分析完這首詩歌之后, 教師可以提出如下題目供學生討論:你有人生目標嗎?人生的意義何在?Ulysses的生活目標,生活態度給了你怎樣的啟示?這樣在學生經過討論之后, 必定會對人生目的、人生價值、人生態度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做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又如著名的文學家培根在他的隨筆“論學習”一文里,闡釋了對學習的成熟的看法,其中關于“知識”,“能力”,“智慧”的關系的詮釋發人深省。在這三者中,“知識”處于最基礎的地位,在教育中,受教育者首先必須獲得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其次,在一定的知識基礎上,應該著重培養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把知識轉化成能力,那么知識就是死的知識,并無實際作用。有能力者比有知識者對社會的貢獻更大,他們的知識更具有實際用途。最后,“智慧”是一種最高層次的東西,處于由知識、能力等組成的金字塔的頂端,追求“智慧”應該是人的最高追求。因此,大學生不僅應在學習中慢慢積累知識,學會逐漸把知識轉化成應用知識的能力,更應注意不斷提煉知識、綜合各種能力、使之升華到智慧的最高境界(林燕平、董俊峰,2007:122)。學生通過對“論學習”一文的學習,在“知識”、“能力”、“智慧”的金字塔的攀登中定會悟出許多人生道理,思想境界得到升華,個人素質的提高自不待言。
2.形象之美
在英美文學作品所塑造的人物長廊中,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展現了作者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及審美理想。人物形象有的美、有的丑,而那些具有崇高品德和偉大人格的形象往往起著榜樣的作用。
美國19世紀影響最大的浪漫主義小說家霍桑,在其表作《紅字》中,塑造的海斯特·白蘭是一位堅強的敢于抗爭命運的女性形象。因為犯下通奸的罪行,加爾文教罰她胸戴紅色A字,忍辱含垢度過殘生。在受到這種奇恥大辱后,她沒有放棄生活,沒有屈服于壓抑人性的宗教道德,而是以種種勇敢的行為向愚昧的傳統挑戰,證明了自身存在的意義,也向人們展示出婦女的強大生命力。也正因為如此,她胸前的紅字的不再是受辱和犯罪的恥辱火印,而是激勵精神復活的標志,是女性意識覺醒的象征。教師在對海斯特這一人物形象分析的同時,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女性應該怎樣在逆境中求生存,怎樣通過努力贏得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權利,怎樣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等這一系列問題進行探討和思索。
3.藝術之美
約翰·濟慈是19世紀英國最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他善于在詩歌中創造具有靈性和鮮活生命的“美”,包括語言的美、意蘊的美以及繪畫的美。這一美學追求在《希臘古甕頌》里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首詩里,詩人通過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創作了詩畫交融的兩件藝術作品:一首真正的詩歌和一只想象的雕刻藝術品——古甕。詩中,動態的詩與靜止的畫互相融合,詩歌傳達的時間與繪畫展現的空間互相交替。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本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觀點,他認為美的境界是理想世界中的最高境界,真正的詩人可以見到最高的真理,而這最高的真理就是美。濟慈在《希臘古甕頌》中賦予了這句至理名言以嶄新的含義:藝術與現實世界是分不開的,只有真實的才是美的;而所謂“真”就是指現實世界的經驗靠藝術捕捉下來就成了永恒的美。事實上,濟慈是借古甕向我們揭示人不可能脫離“真”去尋找“美”,這一人世的真諦。通過對《希臘古甕頌》一詩的分析與賞讀,從意象、音韻及語言三個方面探討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濟慈的詩歌的唯美特性,學生自然會對濟慈詩歌中“美”與“真”的內涵形成一定的見解和感悟:只有美的,才是真的;只有審美的經驗,才是真的生活經驗;只有對美的追求,才是人生的真實意義。
4.自然之美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一方面,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程。但另一方面,由于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破壞了生態環境,使人類與自然的距離也越來越遠。而英美文學作品卻恰到好處地為我們提供了“觀賞”自然風光的絕好機會。
在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作家中,華茲華斯以其獨特的藝術個性和創作理論深刻影響了他同時代以及后來的詩人們。華茲華斯一生都和大自然聯系在一起,他歌頌自然,贊美大自然的景色,被雪萊譽為“謳歌自然的詩人”。他的名作《獨自云游》堪稱浪漫主義詩歌中的一朵奇葩。華茲華斯認為自然萬物是那么和諧,自然有著與上帝一樣的創造力,人與自然相依相伴,不可分割。自然界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給人以積極向上的力量,仿佛就是能把人類從機械呆板的城市生活中解救出來的“上帝”。人只有回歸自然.感受自然帶來的歡樂,才能避開現代生活的沉悶停滯,才能享受健康快樂。因此,當自然純美的水仙花出現在他的眼前時,他浮想聯翩,感受至深,水仙成了他愉快的旅伴,帶給他寬慰和愉悅,特別是當他孤寂和憂郁之時。通過對此類詩歌的學習討論,學生可以認識到自然給人以力量和愉悅的同時凈化了人的心靈,陶冶了人的情操,從而激發了他們熱愛自然,善待自然,熱愛生活,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思想和愿望。
綜上所述,英美文學教學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對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因此,文學教師應該努力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路子在文學課中滲透美育,把文學課上所講述的內容與社會和人生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我們的學生盡快成熟起來、盡早成長起來。
參考文獻:
【1】Beardsley, Monroe C. 西方美學簡史[M].高建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2】李莉,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戰略地位[J].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第78期,95—101頁,1997。
【3】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7。
【4】毛宜國,中國美學史學研究[M].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5】聶振斌,中國美育思想述要[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
【6】唐靜文,在新形勢下寓美育于英美文學課程教學中[J],《新余高專學報》,103—105頁,2005。
【7】席勒, 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8】王守仁,英國文學選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9】王一川,美學與美育[M]. 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