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白露的詩

白露的詩

時間:2023-05-29 17:30: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白露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姚正耀[寧波大學,浙江寧波315211]

等君在深山,深山停素云。素云映流水,流水照歡顏。歡顏醉桃花,桃花舞翠柳。翠柳拂玉階,玉階生白露。白露濕褲襪,褲襪著嫩足。嫩足慰芳草,芳草憐古道。古道開畫圖,畫圖悅耳目。耳目新天地,天地存萬古。萬古不朽事,丹心燃火燭。

《等君在深山》開篇就透露出詩人的渴望——等君在深山。這個“君”是指代的誰?是詩人的友人還是愛人?我們姑且先往下看。詩人選用了許許多多的自然之境作為意象,并且這些意象都是小而雅致的,如素云、流水、桃花、翠柳、白露、芳草、古道。這些自然界中再平凡不過的意象恰恰透露了詩人的理想,詩人向往的正是這些普通的田園生活。這樣的景致在遙遠的山林里入目皆是,但對于生活在喧囂鬧市里的詩人而言,入目的卻是鋼筋水泥澆筑的冷冰冰墻面,每日聽到的卻是沉悶暴力的汽車發動聲,每夜入睡前期盼的竟是明日能看到一片以蔚藍做底,白色勾拉出來的天空。詩人在鬧市中仍懷揣著自己的一顆清靜的心,實在難得。詩中的意境多為自然中靜物,只有一個采花少女在晨曦微露時分穿梭于靜謐的林間這一動態的畫面。一個十五六歲的妙齡少女踩著一雙沾惹了點點晨露的玉足在林中跳躍、歡笑,她的歡顏染紅了流水,羞醉了桃花。這樣的一個動態場景的安排,極富有畫面感,使得整個山林都活了起來,少女與山林,人與自然深深切切地融合為一。然而詩人并沒有真正成為這美景中的一幕,因為這一切只是他的一個夢。詩人腦海中浮現的此時此刻的美景,多么渴望能夠提筆把它畫下來。世間萬物外在的形體是會消滅的,但在詩人構思的新天地里,在人的心靈里,永遠有一片凈地,在那里時間是靜止的、是永恒不變的。詩的結尾直抒胸臆,抒發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寧靜生活的向往,對現實無奈的抗爭;詩人對世人發出邀請,渴望與世人共同分享自己內心的純凈世界,從某種角度來看,詩人要塑造這個完美的世界需要世人的努力才能實現,只有人人都保護環境、熱愛自然,生命的凈土才不會在現實中湮滅。所以,文章開頭所說的“君”不是特指某一個人,而是千千萬萬的心向自然生活的平凡人。詩人渴望與這樣的友人共享山野,執手言歡,把酒話桑麻。詩人雖然過著最樸素的生活,仍然做著最遙遠的夢,他的這顆滾燙的赤子之心還將永遠燃燒。

“翠柳拂玉階,玉階生白露。白露濕褲襪,褲襪著嫩足。”這兩句化用了李白的《玉階怨》中的詩句“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大意是:玉砌的臺階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佇立露水侵濕了羅襪。李白的《玉階怨》寫的是一位貴婦寂寞和惆悵的心情,久盼所愛不至,直至夜深還有所期待,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與此詩中詩人的感情大相徑庭。詩人只是借用了《玉階怨》中美好的上半部分意境,“玉階”原義指玉石砌成或裝飾的臺階,象征著高潔的品質,后來亦為臺階的美稱。詩人既然生活在山野里,自然不奢望玉石砌成臺階,自然指代的是普通的石階,但也同樣表達了詩人不慕功利、淡泊出世、寧靜致遠的廣闊胸襟。最后怨婦因為久等愛人而致使白露侵羅襪與少女踩著白露去采花瓣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前者感情憂傷令人同情,后者腳步輕快使人憐愛;前者是一種憂慮的生活狀態,后者則是一種浪漫的、無憂的生活狀態。

全詩最突出的藝術手法便是貫穿全文的頂真。頂真也叫蟬聯、聯珠,是把上一句末尾的詞作為下一句的開頭,使首尾相重合,形式上成為一種鏈式的結構,表達上前后意思緊相扣,氣勢連貫而下。在描寫意象時,條理清晰,從“深山”到“素云”到“流水”到“歡顏”……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同時詩人寓情于景在寫景物的時候用頂真這種手法抒情寫意,格調更為清新。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受到了寧波大學外語學院錢志富副教授的指導)

作 者:姚正耀,寧波大學陽明學院2014級本科生。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第2篇

《詩經》中的一些詩歌,特別是《國風》和《小雅》的詩歌,它們在結構形式上,常常采用一種復疊的手法,即詩歌的章與章的內容和結構基本相同,只是在對應的地方更換幾個詞而已,這種手法就是重章疊句。《詩經》的作者巧妙地利用重章疊句的手法,反復地進行吟詠歌唱,借以營造氛圍,深化主題,淋漓盡致地抒發喜怒哀樂的情感,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使詩歌得以傳達出無窮的魅力。

一、營造詩歌的意境

意境是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它是指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情感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使欣賞者感到回味無窮。營造意境的手法有多種,在《詩經》中,一些詩歌正是利用重章疊句這樣的形式創造了濃郁的氛圍和意境,達到了絕好的效果。如《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

這是一首情景相生的詩歌。全詩3章24句,只更換了幾個字詞,作者反復吟詠,表達了對“伊人”的執著深情及不可求得的悵然情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詩歌一開頭就描寫了一幅蒼涼幽渺的畫面:深秋的清晨,茫茫的河邊搖曳著茂密的蘆葦,天氣寒冷,露水在蘆葦葉上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這是詩人在河邊所見景物,也為主人公抒發內心的情懷提供了一個相適應的空間。緊接著詩歌指出“伊人”在水的另一方,任憑詩人如何上下求索,但“伊人”始終可望而不可即。二、三兩章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只在章節中變換了幾個詞語,進一步宣泄其惆悵之情。因此,《蒹葭》所描繪的景和所抒發的情是相諧相生的,全詩通過這樣復疊的手法,營造出一種朦朧凄婉,情真意切的藝術境界。

二、深化詩歌的主旨

《詩經》重章疊句的形式不僅可以渲染氛圍和意境,同時可以利用這種復疊的形式,反復歌詠,突出詩歌的主題。如《魏風?碩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這是一首控訴剝削階級殘酷剝削奴隸的詩歌,全詩共三章,詩人在每章開頭就把殘酷剝削勞動人民的統治階級比作貪婪肆虐的大老鼠,并憤怒地大聲申斥。詩歌采用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傳達出勞動者對奴隸主貴族的憎恨,并熱情的歌頌了他們向往的理想樂土,具有強烈的反抗精神,加深了詩歌主題思想的發揮。

三、加強詩歌的抒情性

《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抒情言志的走向,特別是《國風》和《小雅》中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結構短小的抒情之作,這些歌曲多表達人們日常的情感,這些情感或快樂或悲愁或憤怒,對吟唱者來說,有時往往情不能自已,于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抒發自己內心的感情,由此造成一種一唱三嘆的抒情藝術。如《王風?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全詩三章,三章詩的內容基本相同,只變換了六個字。這是一首深情的戀歌,一位男子懷念正在采葛的情人。有情人分離,哪怕是短暫的分別,也給雙方帶來無盡的痛苦和相思。雖然只“不見一日”,就仿佛隔了“三月”、“三秋”、“三歲”那么漫長的時間。通過詩人反復詠唱,他心中纏綿盡致的相思之情也層層加深。這種相思之情通過重章疊句的形式得到充分展現,必定也能深深打動讀者。

四、增強詩歌的音樂性

《詩經》本身是一部音樂歌集,它的作品都是可以合樂演唱的。盡管它原先的樂譜已經失傳,但我們依然能夠從這些詩歌重章疊句的形式中體會到《詩經》的音樂特點,即韻律和節奏。如《周南?》:

采采,薄言采之。采采,薄言有之。

采采,薄言掇之。采采,薄言捋之。

采采,薄言之。采采,薄言之。

這是一首明快而優美的勞動之歌。三章詩歌采用重疊的形式,選用簡潔明凈的語言,特別是“采”、“有”、“掇”、“捋”、“”、“”這六個動詞,傳神地刻畫出婦女們采集時從少到滿載而歸的情景,卻沒有雕飾的痕跡,相反這幾個字自成音韻,再加上貫穿詩歌始終的兩個疊字“采采”,使詩歌充滿了音樂美和節奏感,成功地渲染出輕快的勞動氣氛和勞動者愉悅的心情。再如《魏風?十畝之間》: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這首詩寫一群采桑女在勞動結束時呼伴同歸的情景。兩章間變換的八個字,但每句詩歌之后都使用了語氣詞“兮”,既表現出一種悠閑輕快的情調,這正和詩歌內容非常吻合,同時,“兮”字在每句詩歌相同的地方出現,又造成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律,這種裊裊的韻律正體現了《詩經》的音樂性。

第3篇

關鍵詞: 《日出》 陳白露 矛盾性格

凡是看過先生《日出》一劇的人,大概都會對陳白露這個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雖然先生曾有言:“《日出》里沒有絕對的主要動作,也沒有絕對主要的人物。”[1],但是他又承認陳白露“在戲中具有貫穿作用”。[2]作為線索人物,陳白露無疑是《日出》結構的中心。同時,在《日出》的潛在主題――個人在現實中的矛盾處境和內心掙扎這一層面上,陳白露又是當之無愧的意義的中心。本文旨在對陳白露這個中心人物作一番分析。

我們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日出》中所有的人物都是一種“完成型”的性格。這意味著在他們出場前,其性格與形象就已經基本確定并且難以發生改變,這是其情節展開的前提和基礎。潘月亭的老謀深算、顧八奶奶的庸俗空虛、胡四的油頭粉面、喬治張的崇洋、黃省三的懦弱可憐……正是這些“完成型”人物的人像展覽,才將“日出”前社會的種種矛盾與問題深刻地表現出來。陳白露自然也是如此,但她的“完成型”性格又比《日出》中其他人物更為復雜。先生說:“她在矛盾的夾縫里討生活,在極度的矛盾中無法自拔。她追求著她的理想的生活,這就是她生命的支撐。”[3]“造成她悲劇的一生……是罪惡的生活環境,再就是她自己。”[4]陳白露渴望著激情四溢、瀟灑自由的生活,又保持著不合時宜的清高、自尊和善良的本性,正是這樣的矛盾性格造成了她悲劇的命運。而這一點,又是因為她矛盾的身份和處境造成的。

如果要對《日出》中的人物作一個大致的歸類的話,我們當然會根據“損不足以補有余”的主題將人物大致劃分為“不足”與“有余”兩種。而陳白露既算不上“有余”,又難稱“不足”。有人肯定會說,在《日出》中,陳白露是一個身處上流社會的交際花,她享受著潘月亭們給她帶來的豐裕的物質生活,但這也是她“犧牲最寶貴的東西”換來的。她和下層翠喜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所以應該算做“不足”。但是我們應當注意到,若說陳白露是“不足”,她并沒有遭到誰的壓迫,喬治張曾向她求婚,潘月亭也任她取笑,甚至可以說惟命是從,顧八奶奶更把她當作體己人,連胡四和王福生也對她敬畏三分,在關鍵時刻她還有能力幫助小東西。她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愿自主的,并沒有誰強迫她。但若說她是“有余”,她沒有用不名譽的手段去“掠奪”別人,更何況她的地位和個人財產也不允許。

陳白露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矛盾的身份和處境之中。雖然她的身份是個交際花,但她與一般的交際花又很不同。在她身上體現出一種復雜的性格,這種性格最終造成了她的悲劇。先生這樣評價陳白露:“她才二十三歲,時而像是久經風塵,時而又像是單純的少女;時而玩世不恭,時而滿腔正義;時而放縱任性,時而感傷厭世……”[5]“一般的交際花知道怎樣弄錢、存錢,保護自己,根本不會像她那樣揮霍。像她為了小東西對待黑三那樣的舉動,一般的交際花也是不會干的。她在悲觀和矛盾中活著。”[6]我們知道,陳白露是出身在“書香門第”的“高才生”。在墮落風塵前,她還是社交的明星。這一切條件都造就了她自尊、自負的性格。在第一幕前的舞臺提示中就提及陳白露“很驕傲,她生怕旁人刺痛她的自尊心”。她看不起潘月亭、顧八奶奶、胡四和喬治張那樣的人,明白“這些名譽的人物弄來的錢”并不名譽;但她又混跡于他們中間,享受著物質上的豐裕生活。她要尊嚴,又很驕傲。她的優裕生活明明是像潘月亭那樣的人給她的,但她卻說:“我沒有把人家吃的飯硬搶到自己的碗里。”“我的生活是別人甘心愿意來維持的。”“這樣弄來的錢要比他們還名譽得多。”對待潘月亭、喬治張這一行人,陳白露也并不像一般的交際花那樣曲意奉承、唯唯諾諾,反而時刻維護著她的自尊,有時甚至可以說是不留情面。在潘月亭面前,陳白露表現得十分任性,只是為了救小東西才第一次謝謝潘月亭、第一次夸他是個好人。喬治張醉酒后來到陳白露的臥室,她就質問喬治張:“你到這里來干什么?”所以,陳白露和那些喜歡她的男性之間,與其說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不如說是征服與被征服、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更為恰當。當她內心的正義感和同情心被與自己有著類似命運的小東西喚醒,要與方達生去搭救她時,潘月亭、顧八奶奶、胡四和喬治張當面把他倆稱為“瘋子”。因為這樣的行為是顧八奶奶這群人所無法理解的。正如先生所說,陳白露和方達生“這一男一女,一個傻氣,一個聰明,都是所謂的‘有心人’”,[7]卻走錯了房間――身處在一群喪失了道德價值判斷標準的行尸走肉中間。

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做交際花一定不是陳白露的主動選擇,她有她的迫不得已。除了家道頹敗的原因外,應該還有其他的理由。讓我們再回到劇本中來,分析一下舞臺提示中對陳白露的大段介紹。這一段話,幾乎能夠概括陳白露一生的命運。而其中的一句話值得注意:“世上并沒有她在女孩兒時代所幻夢的愛情。”肯定了陳白露在少女時代曾經幻想過幸福而浪漫的愛情,就像許多“未經世故的傻女孩子”一樣“羨慕著自由”、“憧憬著在情愛里偉大的犧牲”。這里暗示著陳白露曾經追求過愛情和理想,但是并沒有成功。這一點在第四幕中得到了確證,當方達生再次勸誡陳白露結婚,并遠離這種奢侈荒的生活時,陳白露終于向他坦白了自己與前夫的婚姻。這段婚姻是陳白露的自主選擇,是她按照自己的理想選擇的對象和生活方式。按照常人的理解這應該是幸福的結合,也理應有完美的結局。然而陳白露卻評價其“平淡無聊,并且想起來很可笑”。這位與方達生多少有點像的前夫“思想起來很聰明,做起事就很糊涂。讓他一個人說話他最可愛,多一個人談天他簡直別扭得叫人頭痛。他是個最忠心的朋友,可是個最不體貼的情人”。他天真而樂觀的性格曾吸引陳白露和他結了婚,去了鄉下,生了小孩。但婚后不久,“新鮮的漸漸不新鮮了,兩個人處久了漸漸就覺得平淡了,無聊了。但是都還忍著”。再后來,“兩個人互相覺得是個累贅,懶得再吵嘴打架,直盼望哪一天天塌了,等死”。直到孩子死了,陳白露與前夫唯一聯系在一起的“繩子”也斷了,前夫就追尋著他的希望而去,至今下落不明。這就是陳白露期待并追求著的愛情。陳白露的這段婚姻生活使她認識到,愛情和生活終非想象中的那般美好。再純真的愛情、再相愛的夫妻同樣可以被生活磨平了激情,正是陳白露所說的:“結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窮,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無聊,厭煩”,而婚姻中的“兩個人仿佛捆在一起扔到水里,向下沉,……沉……沉,……”。

正是這段話透露出陳白露的真正心聲:愛情曾使她絕望。她之所以不愿和方達生離開,是因為她明白即使自己與方達生結了婚也無法擺脫生活中的“平淡、無聊、厭煩”,無法獲得理想的生活。同前夫的決裂,使她對人生增加了空虛感,減卻了熱情。“陳白露的愛情幻想是永遠不得實現的,也不會找到她心目中的‘情人’”。[8]因為她拒絕的不是愛情,不是自由,而是過普通人的平淡生活。這樣一個拒絕做普通人的平凡女人,她怎能不對生活感到絕望?過去她有良好的家世,能夠讓她在社交界嶄露頭角,享受與生俱來的一切――美貌、才華、金錢。而今家道頹落,她又憑什么再受人矚目?美貌和才華只能成為她賺錢的憑借。所以先生會在舞臺提示中說,她清楚地認識到生活的真實與殘酷,并“不時地露出倦怠和厭惡”。她深深地體會到:“生活中意外的幸福或快樂畢竟總是意外,而平庸、痛苦、死亡永不會放開人的。”這是一種悲觀和厭世的情調,暗示著陳白露看透了人生。所以在方達生要娶她時,她會略帶酸辛地說:“愛情?(停頓,撣撣煙灰,悠長地)什么是愛情?(手一揮,一口煙裊裊地把這兩個字吹得無影無蹤)你是個小孩子!我不跟你談了。”陳白露奢談愛情,她明白方達生給不了她理想的生活,更接受不了方達生的感化和信念,并預見到他們的結合必定會同樣將以分離結束。

更進一步地說,方達生與陳白露在性格和信念上本不是一路人。在第一幕中,我們知道方達生為人正直、傳統。他在鄉下住久了,很不適應熱鬧的地方,更看不慣陳白露身邊這群人。雖然他有強烈的同情心和正義感,為挽回小東西的苦難命運付出過努力,他還去過寶和下處找小東西,結果卻被黑三輕易地騙了過去,末了還得給黑三賞錢。可見像方達生這樣忠厚、老實的人,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是難與各種艱險狡詐的人物們周旋的,我們也很容易想象他在現實生活中的窘迫處境了。在第四幕中,方達生居然還建議陳白露嫁給打夯的工人。方達生正是陳白露所說的“書呆子”和“鄉下人”,他無力改變現實的境況,也根本不了解陳白露。而陳白露“出身,書香門第,陳小姐;教育,愛華女校的高材生;履歷,一陣子的社交明星,幾個大慈善游藝會的主辦委員”。她年輕、漂亮,受過良好的教育,更是社交場上的好手。她又怎么可能和方達生這樣老實、古板而困窘的人安心相處呢?

從小的經歷,使陳白露習慣于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活得瀟灑而自由。她接受不了平淡普通的生活方式和處境。她追求過浪漫的愛情,結果真實的平淡生活讓她感受到的卻是苦悶與單調。她不甘于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希冀著一絲激情和快樂,所以她必定還是要投入到上流社會中享受激情而快活的生活。但她又是個有道德、知善惡的人,瞧不起上流社會中的丑惡。陳白露正是懷著這樣一種清醒、自尊和認真的態度在腐朽骯臟的上流社會中尋歡作樂、玩世不恭,在一群自己看不起的人中間保持著不合時宜的清高與自負。她表面上的左右逢源、“頂紅、頂紅”,卻掩蓋不住內心無比的孤傲和寂寞。而她的夢想“等待,等待著有一天幸運會來叩她的門,她能意外地得一筆財富,使她能獨立地生活著”終究是難以實現的。因為那樣的社會從根本上斷絕了個人靠正當手段獲得財富和地位的可能,更何況是那樣一個“天上掉餡餅”的夢想。潘月亭這樣老奸巨猾的人尚且都破產了,她又憑什么等待呢?社會阻止了她個人奮斗和個性解放的可能性,生活中沒有合適她的位置。陳白露無法阻遏這種“向下沉”的人生。方達生也好,其他人也罷,都無法挽救她走出命運的旋渦和絕望。“她是個真正的厭世者,用自己的毀滅來證明自己是徹底地厭世”。[10]所以她會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日出》中的詩:“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了后面。但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

先生這樣評價他筆下的陳白露:“認真、熱情、年輕、沖動,沒有多少人生經歷,卻使她在一時解不開人生的紐結時,向死亡的道路上撞過去。如果她是一個三十幾歲的女人,在生活里‘混’過一陣的話,她是不會自殺的。”[11]若是陳白露甘于做一個普通的“竹筠”,或是她甘于在豐裕中迷醉的話,她都是可以活下去的。但是她不行,她始終還太年輕,對自己的夢想太認真、太執著,也太沖動。因此,在希望的徹底破滅后,她說:“我發現我救不了小東西,正如我救不了我自己。”她以自殺的方式告別了生命,告別了不能實現的夢想。

參考文獻:

[1][2][7][9][11][12].日出?跋.選自《論創作》,分別第41、42、34、34-35、158、44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3][4][5][10].自己費力找到真理――1981年2月17日在北京人藝《日出》劇組的談話.選自《論創作》,分別來自第55、55、54、147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第4篇

哪個浮華聒噪的當下,注定都不屬于沉靜的思想者;而柳綠花紅的盛夏,自然就是女人妖冶的天堂。透過滿眼“毯星”的旖旎風光,我看到了先生筆下舊日的上海灘,和沉溺在十里洋場、紙醉金迷中的那個女人,如今怕是只在教科書里才有提及的陳白露小姐――

這位名噪一時的高級交際花在自己長年居住的酒店接待了從鄉下趕來的方達生,嘗試說服陳白露放棄這里的生活與自己回到家鄉的方達生發現,這個曾經的戀人,昔日的單純與可愛已然蹤跡全無。盡管深深厭惡和鄙視周圍的一切,但她依然抱著玩世不恭的態度終日周旋于潘月亭、張喬治以及顧八奶奶等巨商富賈身邊,維持著自己奢侈生活的假相。當所有的喧囂嘈雜過后,獨自一人的陳白露靜靜地數出足以致命的安眠藥片,讀著自己曾經的詩人丈夫寫下的詞句:“太陽升起來了,黑暗留在后面。但太陽不是我們的,我們要睡了。”

像極了好萊塢慣用的蒙太奇,我的腦海里閃現了一串串的名字以及她們的音容笑貌:原名、藝名;別名,小名;清瘦的,豐腴的;袒胸露乳的,裙裾飄飄的;矯揉造作的,故作姿態的……真可謂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于是,我只好定格在這樣一個特寫鏡頭上:

滑翔機飛過土耳其的高空,藍天白云下,許晴對著鏡頭大聲喊出3個字:愛自己!回聲很長。可是,這時的許晴沒有想到,半小時后,她又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如果說《花兒與少年》第一季讓大家見識了許晴撒嬌的功底,后來,人們翻出了她的家世,才發現情有可原;那么第二季,許晴顯然又讓人們失望了,她性格中完全不同的兩極,在節目中表露無遺。許晴說,她內心還住著一個沒有長大的小女孩,但是中國人向來信奉的是圓融中庸,這也是衡量一個人成熟與否、情商高低、能不能被主流社會認同的最大標配。但是許晴似乎一直抗拒地停留在她漫長的青春期。但我說許大姐,難道你沒聽過這句話:不怕美女賣嗲,就怕徐娘裝嫩嗎?何況此間的楊鈺瑩小姐姐與林志玲二妹妹的娃娃音依然有著極強的穿透力和無窮的魅惑力啊,難道你們依舊在披÷穡

“女人花搖曳在紅塵中/女人花隨風輕輕擺動/只盼望有一雙溫柔手/能撫慰我內心的寂寞/我有花一朵/花香滿枝頭/誰來真心尋芳蹤/花開不多時/堪折直須折/女人如花花似夢/遍地的野草已占滿山坡/孤芳自賞最心痛……”

吟唱這首經典歌曲的女人花梅艷芳早已隨風飄逝,還有多少非花非草的女人前赴后繼,這個依舊是男權統領的社會,什么時候才能充滿陽剛之氣,給人以偉岸的依傍,而不讓我們心愛的女人只有愛過了,方知情為重;醉過了,才覺酒真濃;睡下了,再也看不到星星。

如此慨嘆,只因為這個夏天,北京的天真的很藍;也因為逡巡在酒綠燈紅中的每個女人,都不那么簡單;更因為我深愛著這里閑適淡然的美好生活,和街巷里那些搖曳生姿的所有美眉。

第5篇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我低低地吟誦。抬頭,投過紗窗的格子,我仿佛看見一位伊人海藻般的頭發與她嬌小的背影,不真切的樣子。

我起身,不禁想要脫離這紗窗的束縛,去尋訪,去勘探。

四月,遠沒有五月的明朗,雖已褪去雨水的陰霾,卻也不忘送上簌簌寒風。道路像一條被遺棄的繩子,蜿蜒伸向遠方……

看見河邊的柳樹,頗有一副“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架勢,將枝條浸在水中,風拂過,蕩起一層漣漪。好美,帶著春的味道,與萬物一同釋放生命的光彩。而一旁的你,我來探訪的蘆葦,你的生命已終結,身上的顏色如此頹敗,像夕陽一樣含混,一層黃疊著一層橙,腰間還沾了些許霉黑。可是,你為什么仍挺立著,絕無俯身親吻湖面的意思?你,是不想與它們同走一條路嗎,是想另辟新道,以執著來鐫刻一道凄美的風景嗎?

低頭,我竟瞥見了一星淺綠。哦,蘆葦,是你重生了嗎?我想是的,你定是舍不得這多姿的世界,才又破土而出!伸手扶住一片薄而小的葉片,那上面的脈絡竟是如此特別。一條條線從一點射出,又在一點匯聚,不留縫隙地緊挨著,呈現出均一、穩定的綠。你,一直都是這么與眾不同嗎?即使與萬物共處在這片藍天下,也要擁有不同的姿態,以沉穩來烙印一幅謹慎的畫作?

小心翼翼地貼近,生怕破壞了這個場景。我看到,你的腳踝處泛著深沉的紫紅。你是在提醒我“綠色的生命也有熱血”?誠如是,我定將銘記,也要銘記你至上而下,汩汩而流的熱血!晚風吹來幾片零落的花瓣,落在你掌心的水珠旁,與你羞澀而蒙?的綠相映成趣。音樂中,我仿佛聽見你在吟唱“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我感受到了那份溫馨與纏綿,似乎還觸到了你多愁善感的心。看來,你注定要扮演一個走在不同于常路的小道上的角色,以你的詩意書寫你一生的傳奇!

蘆葦——蒹葭啊,你悄無聲息地將腳步落在不凡之路上,我卻聽到了沉重的回音。你的執著,帶給我倔強的勇氣;你的沉穩,教會我踏實地邁步;你的詩意,引領我叩開文學之門,你用你的一切,向我昭示:無須期盼陽光給自己溫暖,只須靜待雷電,來奏響青春的樂章!

這一刻,我徹底領會到你的意思,我定會以你為榜樣,不走尋常路!

第6篇

我們在閱讀古詩詞時,會發現一個有趣的文學現象——偶合,即后人在作詩時無意中寫出了與前人詩意相似的現象,正如范仲淹在《對床夜話》中說:“詩人發興造語,往往不謀而合。”阮閱《詩話總龜》中記載有這樣一個故事:宋代詩僧惠崇曾寫過兩句詩:“河分崗勢斷,春入燒痕青。”當時的讀書人都很驚喜,然而這卻是偶合了唐人的詩句。惠崇有個師弟向他學詩,學成后就贈詩一首云:“河分崗勢司馬曙,春入燒痕劉長卿。不是師偷古人句,古人詩句似師兄。”對惠崇作了善意的調侃和揶揄。

偶合現象在古詩中是常見的。庾信寫過:“白云巖際出,清月波中上。”杜甫也有詩:“薄云巖際出,孤月浪中翻。”韓愈有詩:“我今罪重無歸望,直去長安路八千。”歐陽修亦云:“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這都是到了“化人為己”的地步了。

一旦詩人發現自己偶合前人詩句后,其態度也不同。據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記載,宋代文學家王禹偁本來學詩白居易,在商州寫了一首《春日雜興》詩:“兩株桃杏映篇斜,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他的兒子看后說:“杜甫《絕句漫興》中有‘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的詩句,兩首詩語句很相似。”因此勸父親修改。王禹偁不但不改,還引以為自豪地說:“我的詩很精到,因此能和杜甫的詩相暗合。”并作詩道:“本與樂天為后進,敢期杜甫是前身。”與王禹偁相反,明代的謝榛是“同者即刪”。他曾寫過一首《牡丹》:“花身默默殿春殘,京洛名家識面難。國色從來有人妒,莫教紅袖倚欄桿。”后來讀到唐人羊士諤《郡中即事》詩:“紅香落盡暗香殘,葉上秋光白露寒。越女含情已無限,莫教長袖倚闌干。”始覺與前人相偶合,就從詩稿中刪掉這首詩。以后讀前人詩,只要發現自己詩中有與古人全句相同的,謝榛就毫不猶豫地刪掉。這是對待偶合現象體現出的兩種不同的創作思想和精神。

第7篇

第一節 如何把握古詩的意象

技術點撥

“意象”中的“意”是指詩人的主觀情感,“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意象”就是蘊涵著詩人思想感情的具體形象,是詩人表達情感的載體。詩歌的意象,包括三個方面:人物意象、物象、景象。

一、人物意象

人物意象指蘊涵詩人情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鑒賞人物意象要注意以下幾點:

1.知人論世,關注背景。“知人論世”主要指要了解詩人的閱歷、情趣、心境乃至創作風格,了解詩人創作詩歌時的時代特點。“知人論世”應注意兩點:

(1)單項思考。了解詩人的寫作背景,有利于掌握他的寫作意圖,或別有所指,或言在此而意在彼。同時,還可以聯系詩人的創作風格,如蘇軾的豪放曠達,杜甫的沉郁頓挫,李清照的柔婉幽深等。

(2)雙向聯系。就是要把詩人筆下的“客觀對象”與他的“主觀情志”聯系起來,兩者之間總有某種聯系,或命運不濟,或遭受打擊,或不被重用,寫物實則寫人,物不過是詩人的“代言人”。常用手法為暗喻、象征、烘托。

2.抓人物形象的語言、肖像、動作、心理和細節描寫。人物形象的塑造離不開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寫,詩歌也不例外。古詩中的人物形象不如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豐滿,完整,它通常描述的只是人物的一個神態、一個笑容、一個動作、一個微妙的心理變化,或一組人物的語言、聲音,或是一個典型的細節等。通過精當的描寫,以簡練的筆法刻畫人物的形象,表現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如劉禹錫的詩句“何處深春好,春深稚子家。爭騎一竿竹,偷折四鄰花”,詩人寫道:哪里的深春景色最好?最美的春色原來是在兒童嬉戲的庭院里。你看他們正爭著騎一竿竹馬,悄悄地去鄰居家折花。詩人用典型的動作“爭騎”“偷折”寫出兒童好動、淘氣的天性,惟妙惟肖,極具情趣。用“竹”“花”寫孩子的,暗示他們將如竹、如花一樣地茁壯成長。

3.關注對人物描寫的側面烘托。側面描寫是不直接對描寫對象進行正面描寫、刻畫,而是描寫與之有關的其他事物,或通過其他人物的評價來表現描寫對象。通過側面烘托、映襯,含蓄地表現出描寫對象的特征,給讀者以特殊的美感。如李白的《子夜吳歌》一詩:“鏡湖三百里,菡萏發荷花。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回舟不待月,歸去越王家”鏡湖方圓三百里到處都是盛開的荷花。五月里,西施到這里來采蓮。若是在若耶溪,來看西施的人就要把若耶溪擠得水泄不通了。詩人用婉曲的手法從側面渲染了西施的美貌絕倫。全詩只字未寫西施的外貌,但是這種婉轉表意的手法卻言已盡而意無窮,足見其藝術感染力的深遠。

二、物象

物象,即飽含詩人主觀情感的事物形象。一般來說,物象所蘊涵的情感是有一定的習慣性的。簡要舉幾例:冰雪的晶瑩象征心志的忠貞、品格的高尚;月引發離愁別緒,思鄉之愁;草木繁盛反襯荒涼,以抒發盛衰興亡的感慨;梧桐、杜鵑是凄涼悲傷的象征;鷓鴣鳥是離愁別緒的象征;鴻雁象征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梅蘭竹菊松和蟬象征堅貞高潔的品質。因此,在古詩閱讀中,學生應抓物象的內涵。

當然也不可一概而論。比如同是《卜算子詠梅》,在筆下,梅是不畏嚴寒、凌霜美麗的形象,表達了他的贊美與喜愛之情;但在陸游筆下則是孤高清絕的形象,寄托了詞人的悲憐與同情。

三、景象

寫景詩中的景象最集中,鑒賞時學生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注意詩人的思想感情。一般來說,除了詩人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外,大多數的寫景詩寄寓著詩人各種各樣的情懷。有的借眼前景物的壯麗抒發個人的雄心壯志,有的借山水寄托堅守信念、樂觀曠達的情懷,還有的在大自然的奇偉瑰麗中感悟人生哲理。當然窮山惡水也會引發詩人凄涼的身世之感,異地山水會讓人有思鄉之念。中國詩人歷來有傷春悲秋的情結,見流水落花而感傷,悲嘆的詩篇不在少數。有些詩人因為仕途不得志被迫隱居,景物之樂,雖然能感受到,但詩人志不在此,美景徒增詩人對現實的不滿。這種情感以南宋詩人居多,學生鑒賞這些詩歌時應結合詩人生活的朝代知人論世。

2.關注詩人寫景時的表現手法。大致說來有幾下幾種:

(1)對比襯托。如唐求的詩句“巖間松桂秋煙白,江上樓臺晚日紅”中“秋煙白”與“晚日紅”色彩對比鮮明,如一幅加彩的水墨畫。

(2)動靜結合。如孟浩然的詩句“天開斜景遍,山出晚云低。余濕猶沾草,殘流尚入溪”,“天開”“出山”是靜景,意象開闊;“斜景遍”“晚云低”頗具動感,給人以清新、明。

(3)虛實結合,即將寫實與想象結合在一起。如李賀的詩句“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詩人寫實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將星空描繪得美妙多姿。尤其后一句,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為畫面加進了醉人的聲響。

(4)渲染色彩。如杜甫的詩句“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青”“紅”二色,令人覺得花紅欲燃,柳青如碧。

(5)觀察角度的變化。①遠近高低變化角度。如杜甫的詩句“河漢不改色,關山空自寒。庭前有白露,暗滿團”,描繪的是月隱云端后的景象。銀河不因月出月隱而改變其明暗,關山也如往常一樣空寂冷峻。院前有白露,在不知不覺中掛滿了露珠。河漢、關山寫遠景,庭露、言近景,遠景近景相映成趣,描繪出月隱云端后的一幅朦朧夜景圖。②東西南北中、前后左右上下的變化。如晏殊的詩句“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曲欄干影入涼波”,描寫的是一處安靜閑適的居住環境,流露出詞人閑適自得的孤高情趣。古雅的小閣樓,低垂的層層簾幕,輕盈的嬌燕在堂間來回穿梭。片片落紅飄灑在庭院中,猶如散在綠毯上的朵朵彩花,分外鮮艷。夕陽晚照,欄影斜映于涼池之中,隨波蕩漾,這是多么悠閑深靜的環境呀。詞中畫面是依據時間的先后,采用視轉景移的方法,從內向外,由上而下,從室中到水面的空間順序進行著墨的。③調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如杜甫的《絕句》一詩:“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雞。”這四句詩描繪了山間村院雨過天晴之后清新明快的景象。詩人調動各種感官綜合感受,使詩顯得錯落有致,情趣盎然。

(6)側面烘托。如王勃的詩句“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詩人寫山中春蘭茂盛,遮掩了小路;城外的莊園中桃李爭艷,絢麗多彩。面對這樣的美妙春光,一切人間俗事都不愿過問,內心無比寧靜,就連鳥的吵叫,也沒發覺。詩人正是用側面襯托的方法,描繪出醉人的風光。

3.掌握寫景詩常用的修辭手法。

(1)比喻,用一種事物或情景來比做另一種事物或情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能夠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2)比擬,把物當做人來描寫叫擬人,把人當做物來描寫叫擬物。比擬使描寫的人、物、事表現得更形象,生動。

(3)夸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能夠更突出、更鮮明地表達事物。

第8篇

是紅蕃茄,紅在地里的紅蕃茄。你們大約不知道,那些在市場上買到的絕大部分蕃茄,你看到它們是紅的,但實際上,在它們還是青綠色的時候就離開了土地,離開了藤蔓,它們被裝進箱子,運進城里,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等你們看到它們的時候,它們已經紅了,它們不是紅在枝頭,而是紅在疲憊的運輸過程里。

我家的花園早變成菜園了,這自然發生的由白到紅,這春天到夏天再到初秋的盼望,這豐收的喜悅比種花或者別的什么事情給我帶來的快樂要多得多。

除了蕃茄,還有南瓜,生姜,辣椒,小蔥和玉米,這70平米的一樓小院,擠滿了各種蔬菜。我是實用主義者。

不僅如此,兩周前買來的紅薯,有一只放在廚房角落忘記吃,發現的時候長出了嫩芽,干脆把它放在盤子里,每天澆水。又是兩周過去,這就長成了我心里想要的樣子:水培盆景。把它放在落地窗前,枝葉就倚靠在玻璃上,它們總是朝著屋外光的方向伸展。過兩天,讓它們轉身,背陰的一面對著光,再過兩天,這背陰的一面又伸展開來……

所有的植物,不管它們怎么長,總能長成我想要的樣子。

白露過后,中秋之前,“且讓我們再次照顧園圃,為花木澆水,它們皆已疲憊,即將凋謝,也許就在明天。而于世界再度瘋狂,被槍炮聲淹沒之前,且讓我們為一些美好的事物高興,為之欣然歌唱。”這是黑塞的詩。

昨天在收獲蕃茄的這小塊土地上種下了芹菜和豌豆,在做這件事時,隱約傳來漫天的呼號,這忽明忽暗的口號聲是從城中心的馬路上傳來的,這聲音在這小方土地上沒有產生任何影響,芹菜還是芹菜的樣子,豌豆也還是圓的,一顆顆鉆進細密的泥土里,而那些大自然里負責松土的蚯蚓也只是被我的鋤頭打擾。

越是這個時候,越能感覺到生命之渺小和卑微,也就安然去過這卑微而又自尊的生活。

可是,“生命是一種博大的東西。”

《海上鋼琴師》里,那個世人無法理解的鋼琴師1900,從出生那天起一直呆在海上,從沒離開過大船。有一天,1900終于鼓起勇氣準備下船了,他走到第三級臺階的時候回望了大海,又轉身回到了船上。“你在海上呆了32年,從出生到現在,從不離開,為什么?現在又為什么想離開?為什么又要回來?”

我只是想從陸地上看看大海,他說。他最終和大船一起消失在海里。也許海洋上的88個琴鍵在他的世界里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也可能在沒有學會與這個世界和平相處之前,這是最好的選擇。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他憑借鋼琴注視世界,并獲取了它的靈魂。

第9篇

重陽登高,帶孩子看山川秀美,不亦快哉。

白露時節,夏季結束,天氣由熱轉涼。而到了寒露時節,秋季也即將結束,這時天氣則由涼轉寒了。這時的大雁大部分已在南方做客,所以有“寒露一侯鴻雁來賓”的說法,深秋的天空中只剩幾只失群的孤雁會偶爾鳴叫。

寒露時,糧食已經收割完,要開始深翻土地了。深翻土地不僅可以將麥秸翻進泥土漚成肥料,還能將鉆進土里準備越冬的小蟲子翻出來凍死。除蟲,漚肥,一舉兩得。這時的大白菜和胡蘿卜都已經長成,想吃當季新鮮的蔬菜就它們啦。

八月桂花香,到農歷九月,寒露的后幾天,就是的天下了。古時候,隱士大多愛菊,所以探訪隱士最好的時間就是在深秋寒露時節,看哪個院子種著,也許那就是棄官歸隱的人家。也因此被稱為“花之隱逸者”。關于的詩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作者正是東晉著名的隱士陶淵明。如今我們可以自己種菊,也可以去公園看菊展,帶著孩子去菊展飽飽眼福吧。一邊賞菊一邊給孩子講講隱士的故事,或者和孩子一起背一首關于的詩,這樣的假日活動很不賴吧?

隨著氣溫越降越低,降到0度的時候,空氣中的水分遇到植物結成露水后便凝結成白霜了。“霜降”就是這么來的。

霜降時節,氣溫已不再適合植物生長,葉綠素開始下降,變成黃葉素或者花素,各種草木要么枯黃要么葉子紅,站在草木之間,滿眼不再是深深淺淺的綠,而是斑斕的紅黃棕,“霜葉紅于二月花”說的正是這個時候。所以這個季節最好玩的游戲莫過于帶著孩子去植物園收集各種落葉回家做標本!一邊欣賞美麗的葉子,一邊認識植物的種類,還可以試著把收集到的葉子拼成一副畫,很鍛煉孩子的創意和想象力喲!

古時候,霜降這天會有閱兵,人們還有吃栗子的習俗,因為“栗”和“力”是諧音,因此討個口彩,希望吃了栗子今后更有力氣。不過鑒于古代沒有大棚,也可以由此斷定:栗子也是當季食品。

另外,柿子在霜打之后澀味就去了,所以霜降之后的柿子太甜啦!

農歷九月初九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二九相重是重九,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九是陽數之級,所以又叫重陽。

重陽節這天有登高的習俗,大概古人也覺得這個季節不冷不熱,又有滿山紅葉可賞,是出游登高的好時間。還記得我們都學過的那首詩嗎?“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有首流行歌曲則是這樣唱的“大雁飛過插滿頭”,總之在這個節日,古人個個佩戴茱萸,要不都不好意思出門,而且一定會全家出門游山玩水,春天出游叫踏青,秋天出游就叫登高。多么有生活情趣啊,我們不妨也借鑒一下哈。

端午節的粽子,中秋節的月餅,元宵節的湯圓,這些都是我們熟知的節日特色食品,其實重陽節也有自己的特色食品,就是重陽糕,“糕”是“高”的諧音,也是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重陽糕一般用白糖和米粉做原料,再加上棗、栗子、松子、核桃之類的干果蒸成,不僅好吃,而且營養豐富。和孩子一起手工DIY一個嘗嘗?在糕上放干果這種艱巨的任務可以讓孩子幫忙來做,由自己參與做出來的美味,孩子們最喜歡了。

第10篇

最好是在暖意和花香交織在清風中的夜晚,如水般澄澈透亮的月光就那么輕輕柔柔地灑落在你的肩上,略帶冷清卻又毫不落寞。愜意地斜倚闌干,翻動早已熟記于心的書頁,讓那些早已作古的詩歌伴著一縷柔柔的茶香,和著一段淺淺的歌聲,穿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眼前重新匯成一出動人心弦、輾轉反側的好戲。一個無傷人生、只關風月的老故事,就這么猶抱琵琶半遮面地款款而來,幽幽地走進你的夢,緩緩地打動你的心,直叫人憶起那些繾綣千年、氤氳萬世的舊時光。

初讀《詩經》,是在一個雨夜。淅淅瀝瀝的雨聲伴著若有若無的蛙聲,伴著沙沙的翻頁聲,時間仿佛靜止,又仿佛是不愿打擾這樣美好的時光,所以故意輕著腳步,屏著呼吸悄悄溜走。偶有生僻的字詞不解其意,想要起身翻找字典,卻發現從不礙事,那看不懂的,一定是最妙的,一定是不需要解其意便懂其情的。我仿佛看見,千年前的一群古人,留些吶喊的、呢喃的、低語的話下來。時間一次次精簡又精簡它們,歲月一回回流傳著又流傳著它們,它們在蜿蜒曲折的歷史長河里丟失著,散佚著,激蕩出一層又一層漣漪,一朵又一朵浪花,直到傳到今天我們手里。傳到我們手里這些,代表的是幾千年來人們共同的熱烈、共同的躁動、共同的思想。因為沒有共鳴的話和片段都已經在千年的歷史中打磨掉了,留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是經過了兜兜轉轉的歲月和細細密密的時光的推敲,都是人們心靈深處最能認可的、最能回味的感情。我忽地就感受到了它的巨大魅力,@些詩歌從來沒有唐詩的慷慨激揚,沒有宋詞的婉約秀麗,也沒有元曲的清新動人。它有的,好像只是古老的故事和歷久彌新的感情罷了。它從來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只是用三言兩語就可以講完的故事,可這些故事里的情,又何嘗只是三言兩語講得清的?

讀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就仿若看見,夜色闌珊,明月當窗,月光如水般幽幽灑在房檐與窗欞,也冷冷清清地灑在女子美麗而憂傷的臉上。那雙幽深的眸子里,一定不只是剛撫的曲子卻無知音欣賞的遺憾,還有著深深地刻進骨子里的思念。思何人呢?又念何物呢?我猜是一日不見卻已覺如隔三秋的戀人吧?想必他著梅子青色的一襲長衣,腰間佩著一塊美玉,一段含蓄而又純真的情愫,就是隔著千年,也從來不輸半分。

讀到“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我就仿若來到春意正濃、柳綠花紅、早已春色滿園的桃園里,或深或淺的紅色,或開或含的桃花,就那樣隨意地迷人眼,而桃花樹下有著桃花顏的少女,就那樣不經意地迷人心。綠葉掩映間,嬌艷肆意的桃瓣更顯明艷,春風飄蕩間,少女銀鈴般的笑聲更顯可人。過路的少年,是被這樣美麗盛開的桃花留住,還是為這豆蔻年華的少女輾轉?

讀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我就仿若來到初生蘆葦青又青的河邊,憂傷的心事化作白色露水凝結為霜,凄涼地附著于殘青的葦葉上。斷腸人跌跌撞撞來到這里追尋心心念念的伊人,逆流而上?追尋的道路長又遠;順流而下?她好像就在河中小島。

讀得越久,品得越深,你就會發現,《詩經》的豪放是外衣,細膩才是風骨,歡喜只是皮囊,憂傷才是靈魂。思無邪只不過是在重筑上次未完成的夢。現代的詩歌總是太過浮躁,囫圇一讀是沒有大問題,細細品味卻總發覺少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少的是什么呢?是經時光風霜后的厚重?是歷歲月滌蕩后的自若?還是那一份帶著哀愁的、款款而來的雋永和深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啊,古老《詩經》上的每一個字,都在細細揣摩后方顯韻味,深深體會后方顯風骨。

浙江省長興縣雉城中學指導教師:謝雪梅

喜歡《詩經》,不是因為這本詩集承載了千年的贊譽,不是因為后人冠其六經之首千載膜拜傳揚,只是因為它樸實天然的表達態度,正如評論者所形容它――“仿若山間溪泉,潺潺自流,新妍明麗,悠雅清揚,經卷翻覆之際如見清露被初陽照耀,邂逅這一抹盈盈閃映著的翠色鮮亮”。作者無疑是一個把《詩經》融入其精神內質的人,所思、所錄都是那般自然美好。在她的筆下,我們讀到了“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刻進骨子里的思念,見到了“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少女桃花顏的明艷與悸動,感受到“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憂傷婉轉的氛圍和對美好伊人心念不舍的追尋……

【適用文題】漫卷詩書滋味長;美好的遇見;讀書的時光……(平子)

第11篇

我快速穿好衣服,走出了家門去散步,天上的白云漸漸多了起來,陽光也再不是黃色的光暈,而是白色的,刺眼的光芒。陽光直直射在大地上,沒有了熾熱的感覺,只有適宜的溫暖。

圍欄上的爬山虎已沒有了往日的新綠,只有失去了光澤,暗綠色的大葉子垂在淺棕色的枝條上。枝條下是變成土黃色卷曲的干涸葉子,它們已沒有了枝條上葉子的最后生機。哦!不,這些葉子還活著,它們等待著風兒的邀請,當秋風跑過來,它們便伴著風,唱著一首名為“嘩啦啦”的歌曲,一起跳著無盡的探戈。可心急的風兒趕著時間,它們急急來了又匆匆走了,落葉望著好友的離去,也許有些失望,可卻并不灰心——等下一位秋風來臨,它們依舊跳著舞,那時,一定是另一種的舞姿。

哦,秋天,你雖沒有春的希望,夏的生機,冬的靜謐,你卻有你的詩意,你的收獲。你的手輕拂過大地,染重了果實,壓彎了枝頭,農民伯伯笑開了花。哦,秋天,你有你的美。

你是曹丕:“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你是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你是盧殷:“秋空雁度青天遠,疏樹蟬嘶白露寒。”

你是岑參:“秋風萬里動,日暮黃云高。”

你是白居易:“山明水靜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你是李白:“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第12篇

登飛來峰

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1.這首詩中“浮云”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從這首詩中領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兩句采用 手法,點名飛來峰上千尋塔的高峻陡峭。

二、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使至塞上

王 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1.詩人要到邊塞,山高路遠,覺得自己好像是“ ”又似“ ”一般,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了幽微難言的愁苦之情。

2.詩中五、六兩句傳頌千古,它好在哪里?請簡要賞析。(從意境、色彩、用詞三方面來寫)

相關鏈接:《紅樓夢》里香菱說:“這‘直’字似無道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到像是見了這景的。”

3.結合詩句,談一談王維“詩中有畫”在本詩中的體現。

4.用自己的話描寫“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展示的千古奇觀。

三、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蒹 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濉K蔞Т又,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b。

1.詩中為愛情設置了一個特定環境:

,來表現主人公對愛的純潔和執著。

2.全詩反復鋪排描寫,渲染撲朔迷離的尋愛歷程,極富 美、 美、 美、

美。

3.從文中找出幾組近義詞寫在下面。

4.詩歌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象?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

5.這首詩是怎樣表現主人公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四、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觀滄海

曹 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 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

2.后兩行詩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樣的氣勢?

4.為什么說這首詩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

5.這首詩具有怎樣的風格?

五、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飲 酒(其五)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指作者的 生活。“真意”是指 。

2.詩中描寫的景物具有 的特點。

3.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詩歌頌了熱鬧的田園生活,突出表現了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理。

B.“悠然見南山”中的“見”字用得好,表現出詩人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采菊時,山的形象無意中映入眼簾的。

C.這首詩在藝術上的特點是情、境、理三者的渾然融合。在幽美淡遠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構成的境界中,蘊含著萬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D.“真意”和“忘言”的關系是說此情此境讓人體會到生活的真諦,而這種“真意”只能用心靈去感受,因而詩人只好“忘言”了。

六、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1.“風正一帆懸”以“一帆懸”之小景,寫出了

之大景的神韻,為后人所稱道。

2.“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歷來得到人們的好評,請選一個角度,作簡要賞析。(不少于20字)

3.請描述“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你腦海中出現的畫面。(不少于40字)

4.有評論者認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富有“幾何美”:煙直(豎線)、長河(橫線)、日(圓),本詩中與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七、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春 望

杜 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

,實際上寫的是 。詩的前四句統領在一個“ ”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 到 。

2.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畫面:

含義:

3.請聯系全詩談談你對作者用“草木深”三字寫景的理解。

八、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山居即事

王 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1.詩中寫作者獨自隱居山中時的心態寫照的句子是什么?

2.請你賞析頷聯中“遍”字的表達效果。

3.王維的詩歌稱“詩中有畫”,請你結合本詩談談此特點。

九、閱讀詩歌,回答問題。

送沈之福之江東

王 維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注釋]罟(gǔ)師:漁人。臨圻(qí):近岸之地,這里指江東。

主站蜘蛛池模板: 恩施市| 澄城县| 蓬安县| 宜城市| 海南省| 田林县| 灌南县| 遂宁市| 天水市| 漳州市| 灵山县| 容城县| 亚东县| 旅游| 会同县| 岐山县| 永宁县| 出国| 七台河市| 邵武市| 铁力市| 雷州市| 博罗县| 牡丹江市| 三都| 宜兰县| 吉木乃县| 龙海市| 凉城县| 体育| 玉门市| 亚东县| 余干县| 明光市| 南昌市| 西盟| 洪雅县| 黄骅市| 咸阳市| 金华市| 多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