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30: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除夕傳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國農歷年12月的最后1個晚上,叫做除夕。除,是去掉的意思;夕,指夜晚。除夕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1夜去掉,迎接將要來臨的新的1年。在中國,除夕,又叫做“除夜”,“年夜”,也叫做“年310”。
在中國民間,除夕的風俗是很多的。 除夕大掃除的風俗由來已久。除夕前幾天,人們要把屋里屋外打掃得干干
凈凈。到了除夕這1天,人們還要進1步大掃除,進行“除故納新”。這種習俗來源于古代的傳說,據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1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著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1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機會,把家里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1年來臨前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里來。
掃除之后,人們就在自己的家門貼上春聯,掛上燈籠,營造出1派節日景象。 在民間,除夕要喝1種叫做“屠蘇”的飲料,它是用酒或水制成的。傳說,在1間叫“屠蘇”的茅屋里,住著1個很不尋常的人,他專門在山林里采集草藥。每當除夕時,他就將配制好的中藥,往鄉鄰的屋里送,并告訴鄉親,來年初1時給全家人喝,可以驅病消災。他還毫無保留地將藥方告訴鄉親,于是鄉親們就稱這種藥為“屠蘇”。“屠蘇”到底是什么?據古代藥書記載,它是由大黃、桔梗等7種中藥研制而成,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夕夜,吃團圓飯,幾乎是每家每戶的傳統習慣。這天,在外工作的人,只要有時間,都要趕回家中,1家人團聚在1起,把最豐盛的食品拿出來,團團圓圓地吃1頓年夜飯。
在中國各地,吃團圓飯并不都1樣。在南方,這頓飯1般有10幾道菜,其中1定要有豆腐和魚,因為這是漢字“富裕”的諧音。在北[!]方,團圓飯大多是餃子,全家人1齊包,這是1種把美味肉餡包在圓形的薄面皮里的食品,包好后,用開水煮熟,加上佐料,全家人坐在桌前,熱熱鬧鬧地聚餐。“餃子”具有象征團聚的意思。
除夕晚上,大人帶著孩子到親朋好友家里送禮,拜年,叫做“饋歲”;邀請別人到自己家1起吃年夜飯,叫做“別歲”;叫完飯,大家互相祝賀道謝1番,各自回家,叫做“散歲”;在家里,晚輩要向長輩行禮,長輩對晚輩囑托幾句,還要給沒有工作的小孩子壓歲錢,并互相祝賀,叫“辭歲”;這時,大家都不愿去睡覺,1家人或看電視、或打牌等等,享受天倫之樂,直到新1年的到來,叫做“守歲”。
“守歲”是最普遍的1項除夕活動。中國古代詩人陸游在“守歲”詩中,曾寫有“兒童強不睡,相守夜喧嘩”的佳句。守歲時,小孩子最高興,平時受大人管得比較嚴的孩子,到了此時也不受規矩的約束,可以同大人們1起高高興興地守歲到元旦天明,充滿了辭舊迎新的歡樂氣氛。
除夕要守歲的原因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之一。除夕之夜講究一見人團圓,而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全家人圍坐在一起,有的家庭一桌年夜飯有時候能吃一夜。但大部分家庭會在在吃過年夜飯后,將茶點瓜果擺滿一桌,全家人圍桌談話。
關于守歲,有三個不同的傳說。一個為,迎接灶王奶奶。相傳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從臘月23開始,“灶王奶奶”便開始收集年夜飯所需東西,直到除夕才收集齊,為了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連夜趕回人間,人們守歲就是為了迎接她。
還有一個傳說為“守歲熬年”。這也是人們最常聽說的一個傳說,即為了一年來一次的年獸,每到除夕之夜,人們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為消磨時光,一家人團聚交談,有祈求平安度過這一夜的意思。時間長了后,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形成了。
守歲還有驅走邪瘟病疫之說。傳說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因此人們在除夕之夜燈火通明,放鞭炮等,就是為了驅走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
除夕守歲的寓意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守歲的“守”,即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希望之意。
除夕守歲要注意的事守歲是漢族民間在除夕的習俗,又稱照虛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歷新年的到來。那么在這歡樂的氣氛中我們有什么需要注意的講究嗎?下面為你講述那些在除夕守歲應注意的風水。
1、如果是自家大門對準鄰居家大門,那么,請務必在自家大門口外面的門框上掛兩個中國結,以趨利避害。
2、大門上的“福”字,千萬不要倒著貼。
3、家中破損的家居要處理:該扔的扔、該修理的修理。千萬不要屆時坐在搖晃的椅子上。
4、晚上所有的燈要打開,一直開它三天三夜。
5、晚上八點之前要燒香拜佛。
6、要穿紅衣裳、掛紅燈,放鞭炮。以圖吉利。
除夕夜吃年夜飯來歷除夕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年夜飯又稱團圓飯。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
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圓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關于年夜飯來歷的傳說流傳著不少有趣的傳說故事。其中,流傳的比較廣泛的,是一則關于人們齊心協力共同抵御“年”的故事。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頭如獅子身如壯牛的兇惡怪獸,到了冬天山中的食物稀少了,便要跑出山來闖進村子,見人傷人,見畜傷畜。因此一到冬天,人人驚恐,村村不安。大伙兒只得搬到遠遠的地方去逃避“年”的傷害。時間長了,人們發現“年”雖兇猛,卻也害怕三樣東西:一是鮮紅的顏色,二是明亮的火光,三是巨大的聲響。于是大家商量,只要家家都具備這三樣東西,“年”就一定不敢進村了。防御“年”進村侵襲的日子,家家戶戶照樣掛上紅色木板,點著火堆,通宵敲敲打打,“年”不再出來危害村民和牲口了,第二天便也相互道喜設宴團聚一起吃飯,歡慶平安。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意義。全村的人聚在一起,為驅逐兇獸獲得的勝利互相祝賀道喜。
除夕夜吃年夜飯注意事項1、皆圍著桌吃飯,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筷子,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員飯的家人擺碗筷,寓意合家團圓,幸福美滿。
2、年夜飯不要吃得太快,每樣菜最好都要吃一口,因含有吉祥意味,所以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預示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征全家福。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
3、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富裕和年年有余之意。
4、如果你家中供奉神靈等,要記得在除夕的晚上飯后二十三時上頭炷香,這是敬拜神靈,祈求期盼神靈在新的一年會保佑自己和家人行大運,吉祥如意,平安健康。
5、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只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講究衛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里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
6、如果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若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
7、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
8、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
除夕年夜飯食物1、餛飩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辟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2、餃子
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后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中國的邊遠地區了。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3、長面
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干面、素面、葷面、掛面……
除夕簡介除夕是春節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燃放爆竹,來驅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除夕的禁忌除夕有很多的禁忌禁忌。如忌言鬼、死、殺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惡聲謾語,忌隨地便溺,忌潑污水、燈油于地等。人們在大年三十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洗澡更衣、打掃衛生,以驅疫病、除惡鬼。尤其是在年夜飯時,有更多的禁忌。
1、長輩給晚輩添飯加菜,如果吃飽了不想要,不能說”不要“,而是說”有了“;如果個別茶果吃完了,要說”吃興了“或”太多了“,而不是直接說”沒有了“……這些吉利話是人們的”除夕功課“,大人要教孩子說,否則新年不順。
2、年夜飯就餐前,必須要先要準備供品祭祀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說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之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意為不能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尊敬;
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以免混淆了澆奠與潑水;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無主鬼魂聽到后,造成小孩夭折。正式進餐時,非常忌諱別人來打擾的,特別忌諱有人來串門,因為這叫”踩年飯“,會使全家人不得安寧。
3、吃完年夜飯后,有除夕守歲的風俗。全家歡聚一堂,圍爐而坐,敘舊話新,暢談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同時,要遵守一些守歲的禁忌,禁忌大聲喧嘩,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魔“;
禁忌將燈油潑地,倘若油味沖淡了酒味,”惡魔“便會醒來,導致禍害接踵而至;禁忌打碎器物,意謂著這年會有”破運“,補救方式是用紅紙包起,口中念”歲歲平安“等吉祥話,并放在神案上數天,即可化解災難。
4、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尤其是懼怕疫病與惡鬼。
除夕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老員外,家里雇了一個好廚師,老員外有一個獨生子被抓去當了兵,眼看要過年了,老員外兩口想起兒子一年都沒給家里來個信兒,也不知道是死是活,就成天板著臉,沒一點要過年的意思。老廚師看在眼里,心里為老倆口傷心,可他也沒什么別的辦法,只想把飯做的好點兒,也叫老倆口高興點兒。
除夕來歷和傳說 除夕夜祝福語大全
除夕的由來
關于年的由來,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現,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夜簡介
除夕夜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而此時也是讓孩子了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機。
除夕夜祝福短信
1、靜候新年鐘聲的敲響,許下心中美好的愿望,今晚是幸福的聚會,今夜是快樂的海洋,親手點燃了煙花,夜空綻放了吉祥,親身體會了團圓,幸福在胸中游蕩,親眼目睹了盛世,享受最美的晚上。除夕夜,等候幸福來臨,快樂放飛夢想,點燃心中激情,拼搏實現理想!
2、爆竹辭舊歲,歡喜過大年;爆竹炸上天,來年賺一圈;爆竹炸得響,錢財如水淌;爆竹炸最后,鈔票賺得厚;爆竹時時放,來年旺旺旺!愿除夕快樂!
3、除夕到,鞭炮陣陣響,響出20xx年的吉祥;煙花滿天放,放出20xx年的希望。也讓我的祝福在你心里綻放爆響:祝鼠年幸福安康,福運無疆!除夕快樂!
4、今夕何夕,又逢除夕。一夜連雙歲,愿您歲歲如意,家興人興事業興;五更分兩年,祝您年年稱心,福旺財旺運氣旺。敬祝您及家人新春愉快!
5、雪里江山美,花間歲月新,和順一門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和風吹綠柳,時雨潤春苗,冬去山明水秀,春來鳥語花香。除夕到來之際,祝您及家人吉祥!
6、除夕像一個完美的句號,又像一個開啟未來的冒號,而我的祝福就像一連串的感嘆號,永無止境。愿你天天快樂,周周開心,月月健康,季季平安,年年幸福!
7、除夕的風兒暖暖的,除夕的焰火艷艷的,除夕的美食饞饞的,除夕的氣氛融融的,除夕的祝福美美的,除夕的時光贊贊的。過年快樂!
8、除夕夜,我把最溫暖、最真摯的祝福給你,愿你的人生有平安相伴,幸福相隨,快樂相守,成功相望,年年歲歲朝朝暮暮都幸福快樂!
9、陽光給你明媚,火光點燃激情;月光給你夢幻,星光喚醒心靈;燈光給你幸福,燭光釋放心聲!除夕鐘聲敲響,新年送給你一生平安幸福!
10、帶上誠摯的祝福,愿除夕的鐘聲,激蕩起祈盼的音符。愿平安、幸福、快樂、健康、好運能夠為你奏響鼠年生活的主旋律。辭舊迎新,愿你鼠年暴吉!
除夕祝福語大全
1、或許給你拜年的人已經排成了長隊,或許送你祝福的人已經濟濟一堂,趁著大年初一,趕緊送上最早最真摯的祝福,愿你萬事如意!
2、春節到,鴻運照,煩惱的事往邊靠,愛情滋潤沒煩惱,鈔票一個勁兒往家跑,出門遇貴人,在家聽喜報,年年有此時,歲歲有今朝。祝:新春愉快!
3、祝你鼠年:大名鼎鼎,大吉大利,大紅大紫,大顯身手,大炮而紅,大鳴驚人,大馬當先!
4、不許動!舉起手來,認識的站左邊,不認識的站右邊想笑的站中間。說你呢!快放下手機,雙手抱頭靠墻站好,仔細給我聽著:祝你新年快樂!
5、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三羊開泰送吉祥,五福臨門財源茂。恭祝新春快樂,幸福安康!!
6、快樂的秧歌扭起來,長長的祥龍舞起來,歡快的舞步跳起來,幸福的歌曲唱起來,祝福的短信發起來。春節到了,祝你快樂不斷,喜笑顏開!
7、祝你新的一年致富踏上萬寶路,事業登上紅塔山,情人塞過阿詩瑪,財源遍布大中華。
8、煙花的一瞬間是快樂;流星的一瞬是祈愿;思念的一瞬是感動。而我只想讓你看到短信的一瞬能夠明白:無論你天涯海角,都會深深祝福你春節快樂!
文/陳書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古代在端午日午時,切菖蒲以泛酒中,飲之可辟瘟疫之氣,故曰蒲節。《帝京歲時紀勝》曰:“五月五日細切蒲根,拌以雄黃曝以浸酒,飲余則涂抹兒童面頰、耳鼻,并揮灑床間帳,以避毒蟲。”這一天,士人還于郊野或演武廳走馬較射,謂之藉柳。傳說師曠在這一天采艾占病,為采艾日。又傳說因五日午時,頭柄星正掩五鬼,送藥行業在此時制百藥,無不靈驗,是古代的制藥日。這天以五彩絲系臂上,謂之“續命縷”,可辟兵及鬼,令人不病。又以石榴、葵花、菖蒲、艾葉、梔子花插瓶中謂之五瑞,可辟除五毒(蛇、壁虎、蜈蚣、蝎子、蟾蜍,民間百姓多用此說)。“榴花角黎斗時新,今日誰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風客,卻隨蒿葉上珠門。”這首古詩是描述當時人們歡度端午佳節的種種習俗。端午節前后,人們除了吃粽子、插艾葉之外,還要給孩子們帶上香囊。
農歷六月初六為天貺節。傳說這天為大禹的生日,故又稱神誕節。《燕京歲時記》曰:“京師于六月六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據《宋史?真宗記》和宋?趙升《朝野類要》所載,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六月六,天書降,詔以此日為天貺節。這一天要辟惡驅蠱。
農歷七月初七為乞巧節。歷史上許多名士在這一天曬衣、曬書,遂成衛生民俗。古人還認為,這一天是化生之日。以蠟做嬰兒,浮水中以為戲,為婦人生子之祥。也有做泥孩兒,巧飾金珠,七夕用以饋送,為天仙送子之祥。
農歷八月初一以朱墨點小兒額,謂之天炙,以厭疫。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漢代時有宮人在九日這天飲酒和茱萸酒,后得長壽,此后民間也在九月九日飲此二種酒。
至除夕,即是年底請儺神驅逐疫鬼,每家又有門神。傳說黃帝時,有兄弟二人,名神荼、郁壘,能執鬼除疫,后世祀以為神,便畫成兩幅圖像,貼在兩扇門上,后世演為對聯。傳說上古西方深山中有惡鬼,名山魈,人犯之即病寒熱,畏爆竹聲。除夕,人以竹燒火中,噼啪有聲,則驚走。火藥發明后,以鞭炮代之。故除夕放鞭炮,意在祛除瘟疫。
舉白旗的由來
文/劉元
兩軍對峙時,戰敗的一方準備投降,就要打出白旗,戰勝的一方則會停止使用武力允許其投降。
在戰爭中使用白旗起源于遠古,但當時白色旗幟代表要求先休戰進行談判,而不表示投降。
當交戰的一方打出白旗時,對方便知道另一方要求談判,于是下令停止一切進攻活動。持白旗的一方則派出軍使、號手、旗手和翻譯到對方指揮部說明條件或意圖。軍使從展示白旗開始到再回到本方為止享有不可侵犯的權利。談判期間雙方誰也不能向對方發動進攻。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漸漸把在戰爭中打出白旗認為是投降,后來,打白旗就成了“投降”的標志,且一直沿用到今天。
“三”為什么在成語中遭貶
挑三揀四、丟三落四、推三阻四……你注意到了嗎?這些含“三”和“四”的成語多為貶義。
細翻成語詞典,發現成語里不光三和四有這個問題,三和其它任何數字只要一碰頭,基本上貶義居多。如“三長兩短”、“三心二意”、“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難道問題出在“三”上?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在浙江,浙江有許多名風名俗和很多地區不一樣。
春節是我國第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民風民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貼對聯,放鞭炮和敲鑼打鼓等習俗。
臘月中旬的時候,鞭炮上市,商店里的老板進來了許多的鞭炮,有手雷炮,甩炮,飛天炮……有許多的小孩子去商店里購買鞭炮,生意非常紅火,我們小孩子玩得高興,老板就開心。
在浙江的春節中,活動豐富多才,帶有民族的的濃郁特色。在農歷臘月二十三的時候,傳說這日是“杜老爺上天”這一天,因此家家都要祭杜神,請求他上天之后多說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說,杜老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的善惡,一旦那家被告,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大罪減壽三百天。
除夕是指每年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過了那一天的十二點。我們就長大了一歲。除夕那天晚上,在我外婆家吃團圓飯,蔡很鮮美,有老鴨煲,美味的蝦,還有好吃的羊肉。壓歲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并勉勵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進不。
這就是浙江的春節。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to Chinese. Is China the biggest, the most livel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cie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s also unique to Chinese festival.
Festival, is the beginning of the lunar calendar, another name is called New Year's day, Spring Festival is the biggest, the most lively, China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cie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s also unique to Chinese festival. Is the most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custom of Spring Festival continues today. The Spring Festival, generally refers to New Year's eve and the first day. But in privat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s from the Greek festival of the day or month, 23 or 24 people, until the fifteenth, among them with New Year's eve and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How to celebrate this holiday, in on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development, formed some relatively fixed customs and habits, there are a lot of handed down also. During the traditional festival, the Spring Festival of the han nationality in our country and most of ethnic minorities have to hold various celebration activities, these activities are to worship deities, worshiping ancestors, blow away the cobwebs, meet jubilee blessing, pray for good harvest as the main content. Form rich and colorful, activities with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On May 20, 2006, "Spring Festival" folk have been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list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state-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
The origi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has a legend, the Chinese ancient times have a kind of call "year" monster, head long feelers, fierce abnormalities. "Year" the elder deep in the bottom of the sea, every New Year's eve just climbed out, swallowed cattle damage lives. Therefore, every New Year's eve that day, the people of CunCunZhaiZhai could flee to the mountains, to escape the "year" animal damage. One NianChuXi, from the village outside a begging the old man. Folks a hurried panic scene, only the east village, an old woman gave the old man some food, and urged him quickly up the hill avoid "year" beast, the old man stroked his beard say with smile: "mother-in-law if let me stay overnight in the home, I must have" years "beast." Old woman continue to persuasion, begging the old man smiling without a word. At midnight, "nian" beast into the village. It found the village atmosphere unlike previous years, village east wife's husband's family, the door stick red paper, candle lit the room. "Year" beast was a shake, long a sound. Nearly the door, hospital suddenly spread "banging spluttered" Fried sound, "nian" shuddered, again dare not go up. Originally, "year" the most afraid of red, fire and exploding. At this time, her mother-in-law's door open and saw hospital a red-robed man laughed. "Year" frightened to disgrace, mess up. The next day is the first day, the people of refuge back very surprised to see the village safe. At this point, the old woman was suddenly enlighted, quickly spoke to the fellow villagers begging the old man's promise. This matter quickly spread around the village, people know driven "years" beast approach. (the legend of hakka) from then on, every year New Year's eve, families paste red couplets, firecrackers; Household candle lit, keeping stay by age. Beginning in the early morning, still walk close bunch of congratulate friends say hello. This custom spread more widely, Chinese the most solemn of the folk traditional festival.
春節,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
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除夕的傳說與習俗
這一年,村里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并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里的人來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里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后不用每到臘月里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后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么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里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于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里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于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墻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于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挨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里。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里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里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由于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里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村里的房子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彭炫”。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里,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在門上,點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是年飯后長輩發"壓歲錢"。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接著就是張貼春聯和門神,并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如今我們過年的很多俗語與習慣都來源于這個傳說:
年初一:人們為了讓自己的后代子孫記得這個救了整個村子的孩子——年,就把天明后的早晨就叫年。又是正月初一 ,所以又叫大年初一。
守歲:大家守著碎竹節等待的過程。守歲就是守著碎竹片的簡稱。
除夕:臘月三十大家守著碎竹節等“夕”的這一夜。
紅布:如今的對聯。
除夕的習俗與傳說,你知道多少?
風俗習慣
undefined
年夜飯
年夜飯也就是團圓飯,借著這個機會,外出的家人都會回家團聚,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這是何等的幸福啊。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undefined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undefined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undefined
貼年畫
年畫,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雕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undefined
貼福字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undefined
燃爆竹
中國漢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undefined
掛燈籠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
undefined
祭祖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國很多地方,這一天,民眾都會在家中擺上豐厚的飯菜,點燃香燭,家長率領子孫們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農村還會在家中焚燒紙錢。大年三十傍晚時分,在祖宗像前點上香燭,倒上美酒,擺上菜肴,全家人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表達“慎終追遠”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過年夜飯之后,人們才開始享用。
undefined
收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
除夕的故事
夕的傳說
話說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惡獸——夕,因冬季大雪覆蓋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莊里去找吃的,因其身體龐大、脾氣暴躁、兇猛異常,給村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都整理衣物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這一年,村里的人們在收拾東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紀約七八歲的孩子,餓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將孩子救醒,并要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惡獸——夕,這個聰明的孩子便與老婆婆一起跟著村子里的人來到了村后的竹林里。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氣逼人,大家冷得紛紛伐竹蓋房、燒火取暖。這個被老婆婆救來的孩子就好奇的問大家:我們這竹林離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會來到這里嗎?有位老人回答他說:“我年小的時候就隨鄉親們來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幾年因為它餓極了也追來過,可是它每次都看到鄉親們在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這個孩子想了想告訴大家:“我有辦法除掉‘夕’讓大家從今以后不用每到臘月里就出來逃難。”大家聽后都非常高興,紛紛問該怎么辦?這個聰明的孩子告訴大家:多砍一些竹節帶著,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們各家的門外掛一塊紅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會來了。鄉親們半信半疑的聽著這個孩子的話,由村里的老者帶著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們由于害怕“夕”會來沒有人敢睡覺,除都在自家的門外懸掛了紅布條之外,就來到村中間的空地上,守著一些從竹林里帶回來的一些碎的竹節。天氣寒冷大家點了火堆取暖,餓了就拿些吃的出來……子夜,便聽到一聲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懼的縮做一團。這時那個聰明的孩子突然間站出來告訴大家說:“我去把他引來,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們守了一夜的碎竹節。”
還沒等還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這個孩子已經來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闖,破壞了很多東西,于是他大聲的叫到:你每年都來,害得百姓不能安居樂業,今天我一定要給你點厲害!!“夕”聽到孩子的叫聲,便循著聲音追來過來,可是它看到家家門墻都掛著紅紅的布條就沒敢進,于是順著孩子的聲音忍著挨餓的肚皮來到了村中央的空地這里。這時孩子大聲地說:“鄉親們,往火里扔碎竹節啊!!”,可是大家因為害怕早已經站在那里礓住了,這個瞬間“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來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們聽到孩子落地的聲音反應過來,紛紛往火里扔起了竹節。由于是砍伐不久,濕濕的竹節遇到旺火紛紛爆裂,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夕”聽到這響聲掉頭鼠竄,沒有再損壞村里的東西。
天亮起來了,“夕”被人們扔到火里的竹節爆裂時發出的聲音嚇跑了,住戶家因為門前掛的紅條,夕沒有進所以保住了,人們心中卻高興不起來。因為那個救了這個村莊的聰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這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為“夕”沒有死,所以每年的臘月卅十,大家都守著碎竹節等待著,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過去了,誰也沒有再見過“夕”,有的只是大家為防止“夕”的到來燃放的爆竹與門前掛的紅布條,然而卻給我們留下了這個傳說與過年的習俗:臘月卅的夜里,大家齊聚一堂吃著年夜飯,一起守歲等待除夕的鐘聲。放爆竹,貼門聯。等到天亮彼此走訪鄰里給予問候與祝福。 初一早上鄉親們彼此走訪看看相鄰有沒有受傷說一些吉祥客氣的話。希望來年的臘月“夕”不再來。
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后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現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后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漢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聯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漢族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一、節日傳統
中國的眾多傳統節日中,首推四個,即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其中中秋和除夕就是與“團圓”有極為緊密的聯系。
唐宋時期,以賞月為中心節俗的中秋節開始出現,到明清,中秋上升為民俗大節,貼近了民眾生活和精神的需要。在國人心中,月亮始終具有柔和與光明的象征,拜月與賞月,寄托著中國人的美好向往。中秋夜,人們沐浴同一輪月光,共享象征團的月餅,品嘗新收獲的瓜果,分享親情與友情,是中國人極為重要的精神需要。更重要的是,中秋節代表中國人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月兩圓”的意境,自古就是中國人特別追求的美好人倫境界。中秋時節,每個家庭都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思念親人,企盼團圓的習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一一團圓,在血親相思的人性情懷上的文化體現。數千年來,每當皎潔的明月懸掛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時波瀾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緒翻涌翩躚,盼著那如月一般的團圓。
在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征團圓的、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團。
除夕作為中國人數千年的核心節日,有著豐富的節俗內容。春節首先代表著溫暖和親情。“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系的更新。其次,除夕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人們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日上,使春節已經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已經被廣大人民充分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征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除夕是中國“第一大節”。它是中國民眾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釋放日,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為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二、神話傳說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團圓意義就更多了,彝族傳說阿詩瑪就講了這么個故事:撒尼族(彝族的一個分支)一戶窮人家生了一個女兒阿詩瑪,她美麗善良,深得父母及鄉親的喜愛,地主熱布巴拉家慕名欲娶阿詩瑪,說媒不成,于是用卑鄙的確良手段搶親。阿詩瑪的情人阿黑哥聞訊趕回,闖過對手設置的重重阻撓。救回阿詩瑪,兩入終在一起。民間傳說白蛇傳中也是如此:千年白蛇精為了報恩,化為凡間女子白素貞,嫁給民間男子許仙,生活原本十分幸福,哪知被法師法海苦苦相逼,定要收復“蛇妖”,白素貞無奈之下水漫金山寺犯下大錯,被關雷鋒塔底;十多年后,其兒子終長大成人,考中狀元,以其孝心感動上天,放出白素貞,一家三口終得團聚。
人們盼望團圓的心理是如此地強烈,即使是最大的障礙一生離死別,也不能夠阻擋:牛郎織女相知相愛,組成幸福的家庭,卻因為天帝的阻撓而被迫分開,織女被帶回天上,牛郎追至,卻被一條銀河擋住了去路,兩不能見,本已是一場人間愛情的悲劇,但終究還是有一年一度的七夕可以讓他們“鵲橋相會”;梁山伯與祝英臺互生晴愫,私定終生,一段佳緣卻因為惡人的破壞而使得梁山伯喪命,祝英臺亦殉情而死,原本生命已經結束,故事也該終結,可兩人最后化成了一對蝴蝶雙宿雙飛,日夜不分。
三、戲劇小說
2.今天,是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年夜飯、貼春聯、放鞭炮。但是,除夕還有一個傳說。
3.爆竹聲聲,消散一年的勞碌;煙花朵朵,迎接新年的光顧;餃子香香,慶祝一年的結束;短信條條,載滿新年的祝福。除夕之夜,愿你快樂數不勝數,開心絕不虛度。
4.冰雪晶瑩瑩,煙花亮閃閃,美酒香香醇,美味熱騰騰,日子紅火火,喜慶甜蜜蜜,團聚樂呵呵,生活步步高,祝福匆匆到;除夕到,愿你全家團圓樂逍遙!
5.接近年夜十二點,整個城市上空火花滿天,絢麗多彩。到了十二點新年鐘聲敲響了,接著又是一陣爆竹聲,新的一年,我又長大了一歲,我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進步,步步升高。漸漸地我睡著了。
6.一到過除夕,二目盼團圓,三更難入眠,四海親朋念,五洲同掛牽,六合共祝愿,七色彩燈懸,八方紅春聯,九州喜相連,十分幸福甜。除夕夜共祝團圓。
7.除夕夜無眠,煙火鋪滿天。家家擺酒宴,歡聲拜新年:祝事事無煩惱,樣樣平順安;賀康樂歡喜年,團聚闔家歡!除夕夜,祝你新年吉祥、萬事如意!
8.綻放的煙花將喜慶詮釋,火紅的對聯將吉祥寫滿,高掛的燈籠將幸福籠罩,香香的水餃將歡樂包裹,真誠的文字將祝福傳遞,除夕愿合家團圓,幸福美滿!除夕快樂!
9.爆竹聲中一歲除,讓爆竹燃放春天生命的綻放,讓爆竹噼啪夏天的熱情和奔放,讓爆竹鳴響秋天收獲的喜悅,讓爆竹升起冬天的幸福和安康,除夕夜,點鞭炮,愿您新的一年四季平安,幸福吉祥!
10.工作如船,成績是帆。春節如岸,家是港灣。借助短信,送去祝愿:洗掉煩惱,
11.又是一年大年節夜,夸姣祝福不中斷。我用煎炒烹炸燉煮蒸,將鼓鼓的水餃做出幸福的味道送您,我用赤橙黃綠青藍紫,讓絢麗的煙花綻放夸姣的但愿給您,我用宮商角徵羽,伴著真情彈奏出快樂的旋律陪您。大年節夜,愿您幸福美滿到永遠。
12.爆竹聲聲除夕到,春風送暖吉祥報。燈火輝煌歌聲高,一年舊塵一帚掃。酒香四溢舉杯邀,圓美一家吃水餃。祝你除夕如意笑,福祿壽康幸福耀。
13.除夕夜,闔家歡,愿君:百事可樂!萬事芬達!天天娃哈哈!月月樂百事!年年高樂高!心情似雪碧!永遠都醒目!新年快樂!
除夕的一天
2009年1月25日,我們熱烈迎來了除夕。
那天上午,我正在爺爺家玩,爺爺喊道:“皓皓!快來幫我貼春聯!”我走過來,問:“為什么要貼春聯哪?真麻煩。”爺爺答道:“當然要貼啦!因為傳說在這個除夕之夜里,總會有一只叫‘年’的怪獸會來吃掉人們的糧食,害得許多老百姓被餓死,人們為了防止它在來搞破壞,就用紅紙與鞭炮嚇跑它,最后那貼紅紙就慢慢演變成貼春聯了。”我的嘴吧立刻成了一個圓,長長的“哦”了一聲。
到了晚上,整個村子都充滿了鞭炮聲、煙花聲,我和表姐、表妹們也玩的不亦樂乎......“吃飯啦!”奶奶叫道,我聽見了,只好戀戀不舍的放下鞭炮,吃年飯去了。
剛一上桌,我就弄出了小笑話。我隨便挑了一個座位,一屁股就坐了上去,大家看著我,都忍不住笑出了聲,我還納悶:什么事這么好笑呀?最后,表姐才告訴我:“嘿!你坐錯座位了,那是上席!”“啊!”我嚇得蹦了起來,臉也漲紅了。換了座位后,我們開始吃飯了。我站了起來,說:“祝大家在2009年這個牛年里牛氣沖天,爸爸不要有牛脾氣;媽媽不要鉆牛角尖;而我也不要做一塊牛皮糖......”大家聽了都直夸我。
這一夜,我高興的一夜都沒睡,因為......新的一年!新的一天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