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農產品安全

農產品安全

時間:2023-05-29 17:30: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農產品安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產品安全

第1篇

第一條為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維護公眾健康,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指農產品為食用農產品,是指來源于農業的初級農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可食用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第三條本市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和監督管理活動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并設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機構。負責初級農產品種植養殖環節的技術服務和質量安全監管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農產品流通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及不合格農產品的處理;

商務行政管理部門負責畜禽屠宰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

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部門負責農產品加工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

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農產品在餐飲消費環節的質量安全監管;

環保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安全的監管;

財政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經費保障。

第五條市、縣(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提高公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第六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納入財政預算,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站),保障人員編制和工作經費。

第七條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對違反本辦法的行為有權舉報。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為舉報人保密。舉報經調查屬實的,受理舉報的部門應當給予舉報人獎勵。

第二章生產管理

第八條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做好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規模化、標準化建設,轉變農產品生產方式,改善農產品的生產條件。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應當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協助政府部門進行

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的管理。

第九條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農產品生產的指導,制定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生產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程,定期對可能危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進

行監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結果。

第十條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本地區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質量安全管理。應當根據農產品品種特性、區域自然環境及土壤肥力條件,會同環保部門定期對本地區生產區域農業環境狀況進行監測評

價,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提出禁止生產的區域和品種,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并在禁止生產的區域設置標示牌,標明名稱、地點、范圍、面積和禁止生產的農產品品種等內容;在環境監測超標區

域內禁止進行農產品的生產。

第十一條環保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基地周邊工業企業排污行為的監管。禁止企業向農產品生產基地排放重金屬、硝酸鹽、油類、酸液、堿液、有毒廢液、放射性廢水和未經處理的含病原體

的污水等有害有毒物質,或者傾倒、填埋有害的廢棄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二條農產品生產基地應當按照有關規定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鼓勵使用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可降解農膜等生產資料。要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檔案,詳細記載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使用以及防疫、檢疫等情況,確保產品的可追溯性。

農產品生產基地應當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制度,對生產的農產品進行自檢或者委托具備資質的機構進行檢驗,經檢驗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得上市銷售;生產基地對其生產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負直接責任。

第十三條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禁止下列行為:

(一)使用甲胺磷,甲基對硫磷,對硫磷,久效磷,磷胺,六六六,滴滴涕,毒殺芬,二溴氯丙烷,殺蟲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劑,狄氏劑,汞制劑,砷、鉛類,敵枯雙,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強,氟乙酸鈉,毒鼠硅等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及其混和配劑。

(二)使用鹽酸克侖特羅、萊克多巴胺、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鹽酸多巴胺、西馬特羅、硫酸特布他林、苯乙醇胺、班布特羅、鹽酸齊帕特羅、鹽酸氯丙那林、馬布特羅、西布特羅、溴布特羅、酒

石酸阿福特羅、富馬酸福莫特羅等“瘦肉精”產品及“三聚氰胺”等國家禁止使用的有害化合物作為獸藥和飼料添加劑。

(三)使用氯霉素等違禁的抗生素類藥物及有害激素等。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止行為。

第十四條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適期收獲、屠宰和采集,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蔬菜、水果等農產品的收獲應當符合國家和本省有關安全間隔期的規定;畜禽、水產等農產品的屠宰或者捕撈應當符合國家和本省有關休藥期的規定。

第十五條鼓勵農產品生產者按照有關規定申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

第十六條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加強對本地區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質量安全監管,落實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

第三章加工管理

第十七條農產品加工企業應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跟蹤制度。對其采購的農產品及其原料應當按照規定索取檢驗合格證明,保留原材料、半成品的檢驗記錄。

第十八條農產品加工經銷企業和銷售者在清洗、整理、加工、保鮮、包裝、儲存時必須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禁止下列行為:

(一)使用甲醛、甲醛次硫酸氫鈉;

(二)腌制農產品過程中使用敵敵畏;

(三)違規使用色素;

(四)違規使用保鮮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

(五)使用硫磺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六)其他違法行為;

第十九條經初級加工、包裝的農產品,必須采用符合衛生標準的包裝材料和容器,并在產品包裝物上附具標識。標識應當以中文標明產品標準代號、產品名稱、凈含量、生產基地、加工單位的名稱和

地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等。

第二十條畜禽及其產品經過定點屠宰、集中檢疫合格后方可銷售。畜禽養殖場、屠宰場及其他禽畜生產場所發現經檢疫不合格、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產品、染疫的畜禽及其產品、染疫畜禽的排

泄物等,應當及時向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在其指導下進行無害化處理。

第四章經營管理

第二十一條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經營農產品應當經過檢驗、檢測、檢疫,符合國家和省市質量安全標準,未經檢驗、檢測、檢疫或經檢驗、檢測、檢疫不合格的農產品不得經營。持有認證機構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有效證書的,憑認證證書免檢進入市場銷售。

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產品,憑產地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出具的質量合格證明直接進入市場銷售。

其他農產品必須由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等進行檢驗檢測,檢測合格后方可進入市場銷售。

對以上進入市場銷售的各類農產品,由市、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機構進行監督抽檢。

第二十二條畜禽產品必須接受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監督、檢查,經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檢疫合格,出具檢疫證明,加蓋驗訖印章后方可進入市場銷售。

第二十三條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配送中心及加工企業在農產品經營中,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制度,與各經營者層層簽訂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書;

(二)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配備專職質量安全管理人員和檢測設備,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程;

(三)建立健全進銷貨臺賬制度,如實記錄索證索票農產品的名稱、產地、生產者、生產日期、保質期、進銷貨日期、產品質量安全證明的登記號等內容,并保存兩年以上;

(四)建立健全進貨查驗制度,對沒有質量合格證明的農產品按批次進行檢測或委托檢測,定期向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報送檢測報告,并公布檢測結果;

(五)發現不合格農產品,應制止銷售和轉移,并報告工商、農牧主管部門;農牧部門委托有資質的農產品檢測機構進行檢驗,并出具檢驗報告;工商部門依據檢驗報告,依法進行下架、銷毀等處理,并在媒體上公布。

(六)運輸、儲存需冷藏保鮮的農產品配有冷藏設施;

(七)對場地及使用器械定期消毒,保證經營場所清潔衛生;

第二十四條新建各類規模化農產品市場必須建立農產品檢測機構,并配備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基礎設施,檢測機構由農牧部門進行審核后商商務等相關部門進行審批。

第二十五條農牧部門檢測機構應當對進入市場的農產品進行抽檢,亦可委托有資質的農產品檢測機構對生產、經營的農產品進行定期抽檢,并將抽檢和處理結果定期公布。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對檢測結果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檢測結果之日起3日內,向本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上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申請復檢。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二十六條農業、質檢、商務、工商、食藥等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生產經營者違法行為記錄制度,對違法行為的情況予以記錄并公布;對有多次違法行為記錄的生產經營者,吊銷許可證照。

第二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農產品,不得銷售:

(一)含有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獸藥或者其他化學物質的;

(二)農藥、獸藥等化學物質殘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

(三)偽造、盜用、冒用有關認證證書、標志和檢測合格證明的;

(四)含有致病性寄生蟲、致病性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

(五)使用的保鮮劑、防腐劑、添加劑等材料不符合國家有關強制性的技術規范的;

(六)其他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

第二十八條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計劃,對生產中或市場上銷售的農產品監督抽查,并具體行使下列職權:

(一)對農產品生產、初加工、包裝、貯運、經營等活動進行現場檢查;

(二)依法對違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行為進行調查,對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有權進行查封和扣押;

(三)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監督抽查和日常監測;

(四)查閱、復制與農產品質量安全有關的記錄、檔案等資料;

(五)會同工商部門監督當事人對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農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銷毀,處理、銷毀的費用由違法者承擔;

(六)會同有關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事故進行調查;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

第二十九條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監督抽查不得向被抽查人收取檢測費用;抽取的樣品不得超過規定數量;上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監督抽查的農產品,下級農業行政管理部門不得另行重復抽查。委托檢驗檢測按照相關標準向委托人收取檢測費用。

第三十條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故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采取緊急控制措施,并及時向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報告,農業行政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當立即趕赴現場調查處理,并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

第三十一條充分發揮農產品檢測機構的職能,以國家認可的快速檢測方法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其檢測結果相關部門應當予以認可,確有爭議的,委托本級或上級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復檢。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二條違反第十一條規定,向農產品生產基地排放有毒有害廢棄物的,由環保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處罰。

第三十三條違反第十二條規定,未按規定建立質量記錄檔案或者偽造質量記錄檔案的,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仍不改正的,處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四條違反第十二條規定,未建立質量檢驗機構開展自檢工作,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五條違反第十四條規定,采收、銷售未達農藥安全間隔期的農產品,或者屠宰、捕撈、銷售處于休藥期內的禽畜、水產品的,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采取措施處理受污染的農產品,沒收違法所得,并可處以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六條違反第十三條、十八條、二十七條規定,由工商、農牧等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立即停止銷售,追回已經銷售的農產品,對違法銷售的農產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者予以監督銷毀,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七條違反第二十條規定,對病死、染疫禽畜及其產品、排泄物等未進行無害化處理的,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處以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八條違反第二十三條規定,未配置質量安全檢測設施、專兼職檢測人員,或者未建立相應的檢測工作規程和管理制度的;發現不合格農產品,未制止出售和轉移,或者未及時報告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的,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處以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辦法規定,假冒、偽造、轉讓、買賣、超范圍使用認證證書、標志、標識的,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害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拒絕現場檢查或者在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由農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并處以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一條農業行政管理部門及其他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不履行法定監管職責,侵害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權益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指農產品質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

第2篇

關鍵詞:農戶;農產品;安全生產;庫爾勒市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4-0008-05

在農產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人們對其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要保證農產品安全就需要從源頭抓起,從農產品的種植開始調控。農戶是農產品種植的主要經濟組織,其決策主導著農產品的生產,主觀意愿影響著農產品安全生產。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只有得到農戶的支持與參與,才能長足發展,因此通過分析農戶個體以及其主觀認知、行為等對農產品生產安全的影響,找出其中影響較大的因素,結合這些因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意見或可行性建議是至關重要的。庫爾勒市既連接著南北疆,又是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其地理位置具有典型性,同時庫爾勒市極具特色的農產品生產情況使得農戶安全生產更具有代表性,為此,項目組選取庫爾勒市農戶作為調查研究對象,對庫爾勒市的農業生產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庫爾勒市農產品安全生產情況,以期為加強庫爾勒市農業生產實力,促進庫爾勒市的農產品品質的提升,增進農業信譽,同時對庫爾勒市農產品的遠銷有極大的促進意義。

1 文獻回顧及評述

近年來,隨著社會各界對農產品安全關注程度越來越高,對農產品安全的研究也越來越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關于農產品安全的研究方向也很廣泛,但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法規制度、農戶生產行為現狀及影響農戶安全生產的因素等方面。國外研究方面,政府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有效管理和法律規章制定是十分注重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強調全程性管理,如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澳大利亞等農業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詳細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同時隨著市場的要求不斷地進行修訂,積極引導農戶進行農產品安全生產。還有不少學者研究了影響安全生產的因素及生產意愿,如Just和Zilberman的研究表明,農場主的風險態度、生產技術、農場規模等對其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水平均會產生影響[1]。Kishor對尼泊爾農戶進行實地考察,發現女性農戶由于文化程度較低具有較高風險的施藥行為[2];P.C.Abhilash在農藥施用行為方面認為政府嚴格實施各種不同法律法規能夠起到規范農藥生產、分配及施用的效果[3]。此外西方主要國家還十分注意發揮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和銷售者及其聯合組織在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方面的作用。國內研究方面,近年來我國也在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在法律法規、執法監管、檢驗監測標準化生產以及重大活動保障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威脅當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薄弱環節。諸學者對此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如杜斌、康積萍等結合計劃行為理論分析陜西眉縣206戶獼猴桃生產農戶安全生產意愿的影響因素,得出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等變量對農戶安全生產意愿均表現出顯著正向影響[4];楊子剛、寧艷波等對吉林省305個農戶進行調查,研究顯示農戶的年齡、文化水平對安全生產有著直接影響[5];羅松遠認為,中國廣大小麥種植農戶對化肥農藥使用和田間管理技術的認知度會影響到農業技術進步[6]。

綜合上述文獻來看,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農戶安全生產的行為及影響生產者生產安全農產品的因素,但是國外學者研究針對的是大農場的生產者,這與中國廣大分散的農戶實際情況相差甚遠。國內學者對有關農戶生產層面的研究比較薄弱,更多的研究還是集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狀研究、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研究、認證體系等方面,而且對農戶生產行為更多的研究集中在農戶生產的影響因素上,目前從農戶生產行為的角度進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研究雖然己有涉足,但都不夠系統和深入,還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旨在從農戶安全生產的認知、生產意愿及影響因素等進行全面的研究分析。

2 庫爾勒市農業發展概況

庫爾勒市地處新疆中部、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東北邊緣,目前市區總人口近100萬人,境內有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塔里木河,以此孕育著市內農業的發展。市轄9鄉、3鎮、5個國有農牧園藝場、5個街道辦事處,土地總面積70.902萬hm2,其中耕地面積4.6萬hm2,可墾耕地9.333萬hm2,農作物播種面積10.991萬hm2。庫爾勒市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氣候溫和,土質肥沃,物產豐富,光熱水土資源十分豐富,特有的水土孕育了特有的農產品資源,良好的水土光熱資源十分適宜香梨、棉花等經濟作物的生長。該市2015年香梨種植面積已達1.767萬hm2,結果面積0.36萬hm2,生產香梨總產4.0萬t,因盛產香梨而被稱為梨城。同時庫爾勒市也是傳統產棉區,1995年被列為國家百強產棉市,到2015年棉花種植面積10.47萬hm2,占庫爾勒市農作物種植面積的93.06%,總產約161 767t,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7 328.3元,年均增長11.9%。

3 數據調查來源

農戶安全生產狀況的基本數據資料來源于兩條途徑,一是實地調查獲得,二是問卷走訪調查獲得。調查方式采取普查。調查開始前,項目組成員咨詢了專業導師和有關專家的意見,并檢驗了問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對問卷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行了修改。調查人員按項目要求進行了培訓。調查共收回問卷300份,經由人工檢查剔除無效問卷16份,有效問卷284份,占全部問卷的94.6%。因為庫爾勒市農作物種植主要以棉花、香梨為主,兩種作物的種植面積占全市農作物種植面積的93.21%,所以此次調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種植棉花與香梨的農戶為主。

4 調查分析

4.1 農戶基本情況 該項內容是反映農戶生產的基本特征狀況,主要包括農戶性別、年齡、民族、教育程度、種植作物等。由表1數據可知,庫爾勒市農業生產中主要勞動力為男性,占比89.02%,極少數中青年女性也存在勞動行為。勞動力年齡集中在40~50歲,基本為中年勞動力。少數民族農戶占比較少14.37%,大部分仍為漢族農戶85.98%,整體受教育水平較低,受過專業培訓的僅占9.77%。

根據被調查農戶的農作物種植結構情況看,見表2所示,棉花占比57.97%,香梨占比10.62%。可以看出庫爾勒市農戶農產品種植以經濟作物為主,糧食作物較少。

4.2 農戶的農產品安全生產認知及意愿 這一部分主要從農戶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了解情況、農戶對耕地與安全生產的理解、農戶對農業發展效益情況以及政府政策的認知等方面進行了調查,具體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從農戶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理解程度來看,有92.69%的農戶對于農產品安全的理解為:無公害、綠色有機、品種多,問及具體種植意愿時絕大多數則不太愿意種植,在種植過程中有43.91%的農戶表示并不關注農產品安全生產情況,農產品是否安全生產無所謂,并將安全生產內涵與高成本掛鉤,認為安全生產會導致成本上升,收益降低。

由于耕地質量與農產品的質量息息相關,在安全生產中作為最基礎的環節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從農戶對耕地質量與安全生產的認知來看,有64.57%的農戶認為耕地質量下降了,主要原因是化肥農藥的過度使用、農用廢棄物的后續處理不完善、灌溉水的污染以及農機產品的不合理使用等方面,但由于前兩者而導致耕地質量下降的占了70.47%,可見耕地的再生與持續利用受到了一定的威脅(表3)。

從農業經濟效益狀況來看,68%的農戶認為種植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是下降的,10.86%的農戶認為種植作物的收入沒有明顯變化,21.14%的農戶認為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究其下降原因的調查,數據顯示,50.21%的農戶認為與市場價格的變化有關,26.36%的農戶認為消費者選擇了及其他產品導致,只有23.43%的農戶認為與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有關,以上數據表明大多數農戶并不認為農產品質量與經濟效益有很大的相關性,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的認知還有待加強。

此外,農戶對政府規定關于農業安全生產的相關政策法規并不熟悉,也無心去關注。據調查數據顯示,僅有22.67%的農戶了解國家關于農資使用的規定,會關注最新動態及信息,77.33%的農戶對于安全生產的相關政策較為陌生甚至并不了解,表示政策的落實太遙遠與自己無關。

4.3 農戶的農產品安全生產行為 這一部分主要從庫爾勒市農戶的農資購買途徑、農藥使用、農用品后續處理等方面進行調查分析。具體數據結果:庫爾勒市農戶購買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66.64%為自由購買,僅有11.29%的農戶會到政府指定的地點購買;7.19%的農戶選擇根據龍頭企業的導向進行購買;9.76%按照合作社要求進行購買;有5.13%的農戶選擇了其他購買方式,這樣多渠道的購買方式特別是半數以上農戶自由購買的行為,使得農產品參差不一,沒有統一標準,加之農用品使用方式不規范、后續處理問題突出,則無法保證農產品質量。對農藥的使用調查可知(見表4),農戶在農藥使用時更多的依據來源于個人經驗,施藥大多數選擇在蟲卵和幼蟲期;調查中還了解到絕大多數農戶對于農藥尤其是劇毒農藥對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危害是有著清醒的認知的,依然有52.98%的農戶使用過劇毒農藥,主要原因是殺蟲效果好,占比為58.98%,較少的農戶關注價格,農戶認為相比購買農藥的成本來說,預期的后續經濟效益要大。

此外農產品安全生產中農藥與農資的使用及后續處理情況也是重要環節。在使用農藥時,有51.19%的農戶在施用農用品時選擇隨意操作,48.81%的農戶選擇聽取銷售商或他人意見。而關于農資的后續處理,33.54%的農戶對于使用過的農資進行了回收處理再利用,66.46%的農戶選擇隨意丟掉,另有74.23%的農戶認為影響農產品安全生產的主要因素為農藥、重金屬的殘留,表明農戶雖然認識到但卻沒有積極性去妥善處理,使得農資等農產品生產的輔助資料后續處理不完善,從而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性。

5 影響庫爾勒市農戶安全生產的因素分析

5.1 農戶安全生產認知不夠 調查表明,雖然農戶對農產品安全性有一定的認知,卻在種植實施時將理論與現實分割,將農產品安全與農產品安全生產分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在進行生產決策時以低成本高收益為原則。即使有部分農戶正確認知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卻將農產品安全生產與高成本掛鉤。圖1中農戶對于安全生產的理解反映了問題所在。農戶認為在成本與收益、出售、政策建議、與處理等方面的困難與問題阻礙了安全生產的進行。有47%的農戶認為安全生產農產品會帶來高成本;二是農戶在購買及使用農藥時憑自己已有經驗來推測,且使用后的善后問題也對農產品生產的安全造成了影響。庫爾勒市農戶購買農藥的不同選擇行為也說明庫爾勒市農業生產方面既缺少政策規定等方面的指導,也沒有龍頭企業的強有力帶動,沒有生產方面的合作。三是農戶方面雖然意識到了耕地質量的下降及其原因,卻在種植過程中仍舊實施非安全生產的操作。調查中顯示的農戶對于農產品市場、耕地質量、農產品收益的不樂觀預期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農戶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積極性。

圖1 農戶對農產品安全生產的表達

5.2 資金短缺使農產品安全生產行為受限 農業生產是在多種因素混合作用影響下進行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戶經濟行為以增收為主要目的,經濟因素依舊起著主導作用。庫爾勒市農戶進行農業生產的資金來源中,有66.25%是通過銀行貸款與其他借貸款,而來自政府支持的資金僅為3.9%。因此庫爾勒市農業安全生產受經濟方面的影響較大。部分農戶對于農業安全生產的理解方面將安全與高成本等經濟內容相關聯,拒絕進行所謂“高成本”的安全生產。倘若政府能在資金上加以支持,農戶的安全生產意愿還是相當高的。由圖2數據顯示,農戶對于政府的支持是持有樂觀態度的,65.8%的農戶愿意在政府的支持下從事安全農產品的生產,22.28%的農戶會考慮補助金額因素。農戶的態度也反映了農戶對于政府支持力度的期待。

5.3 技術指導不夠,專業技術人員缺乏 技術進步直接影響農產品的投入產出關系,調查反映了庫爾勒市農業機械化程度較低,技術水平落后,農產品投入產出效率低下。據2015年數據顯示,庫爾勒市農業機械總量為66 297臺,人均機械擁有量僅0.066臺,每hm2耕地上擁有機械14.4臺。而且從上述圖1中數據顯示有34%的農戶表示農產品安全生產無人指導,不清楚安全生產標準和技術,從表4中農藥的使用情況也說明了庫爾勒市農業種植過程中農用品技術的落后,農業種植中,對病蟲害防治技術仍停留在較低水平,農戶施藥方面的技術指導幾乎空白,農戶實施時僅憑借經驗進行。以上表明了由于技術的局限使得農產品的安全生產并未得到落實。雖然大部分農戶意識到問題所在,被調查的農戶也表示愿意努力生產安全農產品,但農戶對于如何處理這類問題欠缺必要的技術指導。由表2農戶情況可知,受專業教育的農戶僅9.77%,農戶對于安全生產技術十分陌生。這說明農戶的農產品安全生產、教育、培訓方面技術的缺乏,農業技術人才比較匱乏。

5.4 農產品市場不規范 農產品市場是影響農戶生產安全農產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場導向會對農產品的種植與農戶生產的經濟效益有著直接的聯系,而市場若不規范也就無法為農戶帶來正確的導向。在調查中市場價格、需求等因素的波動對農產品的生產行為及收益產生較大影響,同時農產品銷售困難,農資市場中假農資也影響了農產品安全生產。據調查數據顯示,農戶在農產品生產中遇到的,關于農資價格、農產品價格、銷售困難方面的風險占45.3%。農戶對于農業效益的預期也并不樂觀。

5.5 政策推行落實不完善 據調查顯示,無論在農產品安全生產的宣傳推廣、技術指導、政策支持、市場規范還是優惠與配套措施方面,政府的支持力度都是急需加強的。由于政府資金支持力度過低,農戶進行農產品安全生產的積極性并未得到充分調動。

6 對策建議

6.1 強化農戶農產品安全生產的認知 調查結果表明農戶的安全生產意識并不是很高,對安全生產的理解有偏差,還需要強化農戶的安全生產意識,明確安全生產的內涵與重要性,用長遠的發展的眼光看待農業生產,明確農產品安全生產標準,認識到安全農產品的生態與經濟效益,讓農戶認識到生產安全農產品的重要性。建議政府加強農業生產的基礎知識的普及與安全生產的宣傳。如對農資的后續處理問題進行輔導,目前農戶大多數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或是模仿周圍人的行為進行生產,不愿去費心考慮如何能種植出更安全的農產品。如果農技推廣部門能夠針對農戶的生產安全行為進行實地指導,使得農業生產活動有章可循,農戶還是會很愿意接受并照做的,這不但減輕了農戶的負擔,也會大大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還有對于農藥的使用,應明確高毒性農藥的危害性,明確農藥殘留和不安全農產品對健康造成的危害,提高鑒別農藥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引導農戶正確的選擇與使用農藥,同時還減少耕地污染,保護了生產環境,就保障了農產品的生產安全,提高了農產品品質。

6.2 加強技術引導及技術型人才的培養 先進的技術能提高經濟利益,農民就一定樂于采用。目前庫爾勒市以種植棉花香梨等經濟作物為主,而兩種主打作物也由于品牌效應的帶動,使得其對質量的要求就會較高,安全生產達標程度也相對較高。因此有必要對農產品進行安全生產的全過程進行規范的技術指導,對農產品安全生產加強科學研究,重視農產品檢測,加強土壤改良,從生產源頭把關,同時也要加強新品種推廣力度,要不斷研發新技術,提高農用機械的普及與使用效率。此外還要加強新型農業人才的培養,加強教育資源的支援力度,通過指導培訓等方式,提高農戶的教育程度,提高農民專業操作能力,使農戶能夠很好地進行農產品的安全生產。

6.3 規范農產品市場 庫爾勒市農產品市場的不規范也是影響質量安全的因素之一,為此要大力夯實農產品安全生產基礎,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加大農產品市場維護力度,對農產品市場進行正向引導,加大力度打擊假冒農資產品,嚴格化肥農藥的買賣規格,規范農用品的產銷與后續處理,建立合理的規范化的農產品生產機制,完善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與此同時在保持庫爾勒市棉花與香梨的市場優勢同時,開拓更廣闊的營銷渠道,發展國內外市場,只有市場的健康發展,才能促進農產品安全生產。

6.4 加大政府對優質農產品的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農戶進行農產品安全生產 政策的支持對農戶農產品安全生產發展有著重要的激勵作用。政府宏觀調控的目的是為了促使農戶自愿生產安全農產品,而農戶是否生產安全農產品又與其經濟效益密切相關。因此建議庫爾勒市政府采取優惠政策激勵農戶進行農產品安全生產。例如建立健全農產品安全生產的財政補貼政策,加強資金扶持力度,鼓勵農戶購買優質農資,對優質農產品進行生產投入等。在農戶貸款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在安全農產品的銷售方面給予信息支持和補貼優惠政策。這樣安全生產就有了確實的支持,實施才能指日可待。當農戶生產安全農產品所需的成本被高經濟效益所彌補,農戶就會考慮經濟效益和安全并重,而不是單純地從收益方面考慮,從而也會盡力生產安全農產品。同時充分利用國內有關省、市的對口支援政策,加強在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與扶持。

參考文獻

[1]Just,R.,D.Zilberman.Stochastic Structure,Farm Size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nDeveloping Agriculture[J]. Oxford Economics Papers.1983,35(2):307-328.

[2]Atreya K.Pesticide use knowledge and practices:A gender differences in Nepal[J].Environmental Research,2007,104:305-311.

[3]P.C.Abhilash,Nandita singh.Pesticide Use and Application:An Indian Scenario[J].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09(165):1-12.

[4]杜斌,康積萍.農戶安全生產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14(3):71-75.

[5]楊子剛,寧艷波.農戶農產品質量安全行為的調研報告――基于吉林省305 個農戶的調查[J].當代生態農業,2012,(3-4):31-35.

第3篇

浙江省食用農產品安全管理辦法全文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和效益,保障人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食用農產品生產、加工、儲運、銷售、使用和管理的單位與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食用農產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的領導,把提高食用農產品質量,保障食用農產品的安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增加投入,組織和引導食用農產品生產、加工者按照有關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促進營養、衛生、安全的食用農產品的發展。

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管理與食用農產品的監督檢驗,保障食用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

第四條 省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職責分工,按下列規定分別負責食用農產品的監督管理:

(一)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規劃和組織建設,種子(包括種畜禽,下同)、肥料、農藥、獸藥(包括魚藥,下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畜禽及其產品的檢驗檢疫和監督管理,組織食用農產品生產地方標準的擬訂和實施,綠色農產品產地認定和技術推廣等。

(二)省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水產品的生產基地的規劃和組織建設,水產種苗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食用水產品生產地方標準的擬訂,綠色農產品(水產品部分)產地認定和技術推廣等。

(三)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林產品生產基地的規劃和組織建設,林木種苗生產、經營、使用的監督管理,食用林產品生產地方標準的擬訂,綠色農產品(林產品部分)產地認定和技術推廣等。

(四)省經貿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的行業指導和管理等。

(五)省食品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加工和流通領域衛生安全的監督管理等。

(六)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國家標準的組織實施,地方標準的制定和組織實施,食用農產品加工的質量衛生安全抽查和監管等。

(七)省工商行政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市場交易秩序的規范管理和監督,假冒偽劣產品、無照加工和經營等違法行為的查處等。

(八)省環境保護行政部門負責食用農產品產地環境及污染源的監督管理等。

市、縣(市、區,下同)農業、漁業、林業、經貿、食品、質量技術監督、工商、環保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內食用農產品安全的監督管理。

計劃、財政、公安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根據職責分工,做好食用農產品基礎設施的扶持、經費的投入以及其他相關的監督管理。進出口商品檢驗部門依法對進出口食用農產品實施監督檢驗。

第五條 鼓勵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成立或者加入行業協會。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的行業協會應當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協助行政機關對食用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管理。

鼓勵和支持行業協會制定并推行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活動行業規范,為會員提供信息和技術方面的指導和服務,督促會員依法從事食用農產品的生產、經營活動等。

第六條 政府鼓勵并扶持有關合作經濟組織和檢驗機構等組織為食用農產品生產和經營活動提品運銷、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產品檢驗、標準化指導等各類服務。

第七條 轉基因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按照國家規定執行。

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目錄的食用農產品及其加工品,必須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標識或標注。

第二章 食用農產品生產

第八條 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會同省農業、漁業、林業、環保、食品行政主管部門,制定食用農產品及其產地環境、生產、加工、包裝、儲藏保鮮、檢驗檢測方法等地方標準。

生產、銷售的食用農產品應當符合國家或者地方標準規定的質量衛生要求。

第九條 食用農產品的生產灌溉用水、養殖用水的水質應當符合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標準。

禁止向食用農產品生產場所排放重金屬廢液、放射性廢水、未經處理的含病原體的污水、有害氣體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或者傾倒廢棄物和生活垃圾。

第十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農業、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健全全省農業生產環境監測網絡,組織對全省食用農產品生產場所的土壤、水等生產環境進行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

農業生產環境和場所中的重金屬、抗生素殘留、農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得進行蔬菜、瓜果、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的生產。

第十一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嚴格按照生產技術規程組織生產,適期收獲、屠宰、捕撈和采集,提高食用農產品品質。

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的收獲必須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安全間隔期。畜禽、水產等農產品的屠宰或者捕撈必須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休藥期。

第十二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應當按照《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及國家有關規定使用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

鼓勵使用有機肥、微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和可降解農膜。禁止濫用獸藥、農藥及其他危害食用農產品質量的農業投入品。

第十三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禁止下列行為:(一)使用未經國家或省批準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二)使用鹽酸克侖特羅(俗稱瘦肉精,下同)等國家規定的禁用藥物;(三)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四)使用國家和省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禁止情形。第十四條 綠色農產品實行產地、產品認定制度。綠色農產品產地認定由省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綠色農產品產地、產品認定證書由省農業、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有效期為3年。期滿繼續使用的,應當重新辦理。

綠色農產品產地、產品認定的具體要求和程序由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制訂,報省人民政府批準。

第十五條 使用綠色農產品證書、標志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綠色農產品標志可以在被認定產品的產品包裝、產品廣告上使用,不得擅自擴大使用范圍;(二)不得轉借、轉讓綠色農產品證書、標志。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偽造或者冒用綠色農產品產地、產品認定證書和綠色農產品標志。

第十六條 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的食用農產品生產實行生產安全跟蹤制度。生產過程中應當有完整的生產活動記錄,包括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情況以及防疫、檢疫情況,土壤、水等生產環境檢測情況。

鼓勵其他食用農產品生產者實行生產安全跟蹤制度。第十七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對其生產的產品質量負責。

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應當對生產的蔬菜、瓜果、水產品、畜禽產品等食用農產品進行質量檢驗。檢驗合格的,附具產品質量合格證。

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其他食用農產品生產者對食用農產品生產實行產品質量合格證制度。

第三章 食用農產品貯存、運輸、加工

第十八條 實行定點屠宰的牲畜宰前必須進行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檢測由當地人民政府指定有資質的檢驗機構承擔。

需要檢測的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目錄,由省農業、食品、藥品監督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公布。

禁止屠宰明知使用過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物的食用動物。第十九條 加工、貯存、運輸食用農產品的機械設備、工用具、包裝材料等物品應當符合國家或者省規定的有關安全衛生標準和要求。

食用農產品使用保鮮劑、防腐劑等食品添加劑應當符合國家安全衛生標準。

第二十條 在水產品、畜禽產品、蔬菜、瓜果等食用農產品初級加工、加工中禁止下列行為:(一)水產品浸泡過程中使用甲醛、甲醛次鹽酸氫鈉;(二)水產品腌制過程中使用敵敵畏;(三)加工過程中使用色素;(四)使用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第四章 食用農產品銷售、使用

第二十一條 食用農產品經營者在銷售過程中禁止下列行為:(一)銷售使用過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食用動物及其產品;(二)銷售使用有害有毒物質進行過初加工或加工的食用動物產品、水產品、蔬菜等食用農產品;(三)銷售施用過甲胺磷等高毒、高殘留農藥的蔬菜、瓜果等食用農產品;(四)銷售禁止銷售的假冒產品及其他不符合產品質量安全要求的食用農產品;(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禁止銷售情形。第二十二條 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檢驗制度,對進場交易的每一批產品進行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按下列規定予以處理:(一)檢驗合格的,準許銷售;(二)檢驗不合格的,予以無害化處理或者銷毀;(三)連續三次檢驗不合格的,取消該經營者進場交易資格。綠色農產品可以實行抽檢或者免檢。

第二十三條 集貿市場應當建立銷售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制度,與銷售攤點簽訂銷售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協議,明確各自的質量安全責任,具體辦法由省食品、工商行政部門制定。オ

銷售攤點應當建立食用農產品進貨臺賬,索取產品質量合格證、檢疫證等有關憑證。銷售攤點對其銷售的產品應當附具注明商品名稱、攤位號、銷售日期等內容的銷售標志。

第二十四條 超級市場、配送中心應當對其銷售的食用農產品質量負責,建立相應的產品驗貨、檢驗制度,保證銷售的產品符合質量衛生安全要求。

第二十五條 學校、醫院、機關、企事業單位等集體供應伙食的單位應當建立購貨臺賬,注明所購商品名稱、產地、數量、日期,并附貼檢疫證、產品質量合格證等有關證明。不得采購無檢疫證、產品質量合格證的食用農產品。

舉辦重大公共活動、重要會議采購食用農產品的,除依照前款規定外,承辦單位還應當將食用農產品留樣備查;有條件的,可以送交具有相應資質的檢測機構進行檢驗。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六條 農業、漁業、林業、食品、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主管部門依照職責分工,依法實施監督管理時,行使下列職權:(一)查閱、復制有關資料;(二)進入生產、加工、銷售和使用場所、倉庫進行檢查、抽樣;(三)對涉嫌違法生產、加工、銷售或使用的食用農產品采取登記、保存等措施;(四)監督銷毀禁止生產、加工、銷售、使用的食用農產品;(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權。第二十七條 檢驗機構應當具備相應的檢測條件和能力,經計量認證后,方有資格接受有關單位和個人的委托,從事食用農產品的檢測。

有資質的檢驗機構取得省農業、漁業、林業、質量技術監督、食品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資格認可后,可以接受相關監督管理行政部門的委托,從事食用農產品監督檢驗的檢測工作。

第二十八條 環境保護、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食用農產品生產環境的監督檢驗。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肥料等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驗。食用農產品生產環境、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驗結果要向社會公布。

農業、漁業、林業、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行政主管部門對生產、銷售的食用農產品要定期進行監督檢驗,對檢驗不合格的,應當向社會公布其品名、品牌、生產單位和地址。

第二十九條 食用農產品監督管理部門以及受委托從事食用農產品監督檢驗的檢驗機構不得向社會推薦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及其產品,不得以監制、監銷等方式參與產品經營活動。

第三十條 消費者有權就食用農產品質量、保質期、安全性等有關問題向生產者、加工者和經營者查詢,向農業、漁業、林業、食品、工商等監督管理部門投訴。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應如實回答消費者的查詢。接受投訴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處理消費者的投訴。

發生食用農產品安全事故的,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及時向所在地縣以上人民政府及其農業、漁業、林業、食品等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接受報告的監督管理部門要立即采取相應措施,調查事故原因,依法處理違法行為。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以及牲畜定點屠宰廠(場)有下列行為的,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將有關案件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一)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飼養食用動物的;(二)明知是使用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飼養的食用動物產品,而提供屠宰等加工服務或者銷售該產品及其制品的;(三)依照法律規定應當處以刑罰的其他行為。

第三十二條 有關單位和個人違反本辦法第九條規定,環境保護或者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進行調查,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環境保護行政部門應當依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或者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基本農田保護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第三十三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者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由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收獲、屠宰、捕撈或者采集,并按下列規定予以處理:(一)已經收獲、屠宰、捕撈或者采集的,應進行無害化處理,不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予以銷毀;(二)已經銷售的,責令其限期收回,并予以銷毀。對前款行為,可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第三十四條 綠色農產品標志使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收回綠色農產品證書及標志,并向社會公布:(一)有效期屆滿未按規定重新申請的;(二)擴大綠色農產品標志使用范圍的;(三)擅自轉讓、轉借綠色農產品證書、標志的;(四)產品監督檢驗兩次以上不合格的;(五)使用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的;(六)其他違反法律、法規行為,不能再使用綠色農產品證書及標志的。

有前款第(二)、(三)、(五)項規定情形的,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情節輕重及危害程度,可處以20xx元以上20xx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由農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監督管理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活動,收繳偽造、假冒的綠色農產品證書或者標志,并處以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農

業、漁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七條 牲畜定點屠宰廠(場)違反本辦法第十八條規定,屠宰的畜禽未經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的,由經貿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可處以10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經市、縣人民政府批準,取銷其定點屠宰廠(場)資格。

第三十八條 食用農產品批發市場、超級市場、配送中心未按照本辦法規定建立食用農產品質量檢驗制度,對進場交易或銷售的食用農產品未進行質量檢驗的,由工商或者食品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可處以500元以上20xx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 食用農產品生產和經營者違反本辦法規定,生產、加工、銷售的畜禽、蔬菜、水產品等食用農產品中含有重金屬、農藥殘留等禁用的有毒有害物質或者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過國家或者地方標準的,由農業、食品等行政主管部門給予無害化處理;不能進行無害化處理的,予以銷毀;可處以1000元以上20xx0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辦法的其他行政處罰,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執行。

第四十一條 市、縣人民政府未按本辦法第十八條規定,指定有資質的檢驗機構對實行定點屠宰的牲畜進行宰前鹽酸克侖特羅等禁用藥品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檢測的,由行政監察機關對直接主管的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二條 農業、漁業、林業、食品、質量技術監督、工商等監督管理機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行政監察機關或者監督管理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一)對食用農產品生產場所未按本辦法規定進行重金屬、抗生素殘留、農藥殘留檢測的;(二)未按規定程序進行綠色農產品產地認定的;(三)未履行保密義務,泄露申請人商業秘密或者技術秘密的;(四)對應當及時移交司法機關的案件沒有移交的;(五)向社會推薦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企業及其產品以及以監制、監銷等方式參與產品經營活動的;(六)對消費者的食用農產品質量舉報,沒有依法及時處理的;(七)因監督管理不力,導致本行政區域內食用農產品質量下降,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故的;(八)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營私舞弊的。有前款規定第(七)項情形的,對上述監督管理機關的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三條 本辦法下列用語的含義是:食用農產品:是指通過種植、養殖、采集、捕撈形成的,未經加工或者經初級加工,可供人類食用的產品,包括蔬菜、瓜果、茶葉、食用菌、牛奶、畜禽、水產等動植物、微生物及其產品。

綠色農產品:是指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符合國家有關標準和規范的要求,經認定合格獲得認定證書并允許使用綠色農產品標志的未經加工或者只經初加工的食用農產品。

第四十四條 本辦法自20xx年12月1日起施行。

食用農產品安全消費1.什么是安全的食用農產品?

2.我國食用農產品的安全現狀如何?

3.如何安全消費食用農產品

4.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標志是什么?

5.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特點和關系是什么?

6.食用農產品標準包括哪些?是如何分類的?

7.食品標簽中的HACCP、GMP、.SSOP、ISO等標識代表什么含義?

8.常見的食用農產品標準代號有哪些?

9.《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對農產品的包裝和標識有哪些要求?

10.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哪些農產品不得在市場上銷售?

11.買到假冒劣質農產品后該怎么辦?

第4篇

一、主要做法:

1、加強組織領導,細化整治方案。為了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我局成立了由韓林麟副局長任組長、局有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活動工作小組,確定了責任人和承辦單位。同時各區縣農業局按照本方案細化工作任務和工作要求,明確工作進度和時間安排,做到有階段安排、有重點活動、有檢查指導、有責任追究、有總結提高,確保各項工作目標和任務落到實處。各成員小組分別制定了《種植業(果品)產品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生鮮乳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飼料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獸藥及獸藥殘留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專項整治行動實施方案》《農資打假專項治理行動實施方案》實施方案,確保此項工作落到了實處.

2、突出工作重點,抓好自查。從3月10全面開展了自查工作,截止4月25日,全市聯合執法檢查15次,先后檢查農資銷售,農產品產、銷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11個,自查率100%,自查有問題59個企業,自查階段各項任務圓滿完成。經過對自查階段工作梳理、分析,發現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農產品種植企業超劑量使用農藥問題較為突出;二是農藥銷售企業以肥充藥、過期產品銷售、產品以次充好、進貨臺帳不全亟待治理;三是“三品”生產企業存在產品包裝不規范、品牌意識不強、管理制度不健全、標準化生產意識不強等問題;四是一些養殖企業濫用抗生素、未按合理休藥期組織生產;五是農產品檢測資金投入不足,檢測機構存在設備老化、檢測設施配備低下,例行監測頻次較少等問題。

3、強化輿論宣傳,加強指導服務。自活動開展以來,我市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專項整治內容和農產品安全消費等相關知識,及時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強大宣傳聲勢,營造良好了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我局把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活動與春季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緊緊抓住春耕生產的大好時機,通過流動宣傳車,深入城市街道社區、農產品批發市場、集貿市場、連鎖超市,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共出動流動車40臺(次)、制作光盤10盤、發放宣傳資料1萬多份,收到了較好的宣傳效果。系統技術人員充分發揮發揮技術優勢,指導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按標準化組織生產。各小組成員單位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專項整治內容和農產品安全消費等相關知識,及時曝光典型案例,發放《簡報》共2000份,利用《簡報》宣傳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管理辦法、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等,向農民普及農業生產知識和法律法規,形成了強大宣傳聲勢,為下一步工作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存在問題:

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活動工作開展主要問題:一是存在認識不足、體制不順、力度不大、手段不強等問題,影響了整治工作及時、全面地開展,導致整治工作不到位。二是工作開展不平衡。部分區(縣)的個別部門啟動速度較慢,行動相對滯后,直接影響到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活動的整體進展。三是一些成員單位向基層延伸不夠,存在上熱下冷、上緊下松的問題。四是信息報送不及時。

三、下一步工作重點:

自查階段各項任務已全面完成,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暨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年活動將進入集中整治階段,為了確保工作質量,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推進綜合執法、開展檢查監測。全面加強農業執法,重點推進區縣級農業綜合執法,加大動物防疫監督、植物檢疫執法力度,強化執法能力建設,提高執法水平。加大對禁限用農藥、獸藥和禁用化學品清理檢查力度,加強對農產品違規生產行為的檢查,對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地區的檢查。全面加大監測力度,擴大監測品種,增加監測頻次,制定并組織實施農業投入品和主要農產品殘留監控計劃,重點開展對主要生產基地、規模養殖場、飼料加工廠、農產品批發市場以及農業投入品的監測和監督抽查。

2、強化督導整改、及時查處曝光。強化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工作的督導檢查,對于監督抽查和執法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督促相關單位或個人及時進行整改,確保整治工作取得實效。針對執法檢查和監督抽查中發現的問題,依法進行嚴厲查處。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和添加有毒有害物質的行為,嚴厲打擊非法制售假劣農資的行為,集中曝光一批違法違規企業。

3、加強指導服務、完善制度建設。充分利用媒體,大力宣傳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禁限用農獸藥知識,加大培訓力度,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特點、產業特點、地域特點,指導生產者科學、合理使用農業投入品。引導農藥、獸藥、飼料、飼料添加劑經營企業,建立進貨查驗、進銷臺帳等質量保證和安全管理制度;指導規模種植(養殖)場、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生產企業,完善種養殖生產檔案、投入品使用記錄等各種追溯制度;推進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規范“三品”認證行為及生產管理制度。

第5篇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目標,努力提高應對國外綠色壁壘能力,從2007年開始,我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實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確保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提高了農業產出效益,促進了現代農業持續健康發展,被省和國家質檢總局譽為“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國推廣。

通過推行區域化管理,我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先后有7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合作社,為中直機關以及魯商集團、上海聯華、百貨集團等國內大型超市配送農產品30多萬噸。繼獲得供港、供澳、供博蔬菜直供資格后,又成為唯一的廣州亞運會蔬菜直供基地。今年4月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姜異康來我市調研時,特別對我市深化提升區域化管理“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率先發展、打造優質安全農產品“品牌”的創新性舉措給予了高度評價。市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全面推廣‘模式’,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全覆蓋”,寫入了市政府工作報告。我市先后被評為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011年,全市實現農產品出口創匯2.8億美元,同比增長36%;農民人均純收入7680元,比上年增加1630元。

(一)逐步完善了政府主導、科學指導、部門聯動、龍頭帶動、全民行動的“兩導三動”工作推進機制。市政府成立了由32個部門和單位組成的食品農產品出口質量安全區域化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由市長擔任,并下設辦公室負責具體工作。鎮級也成立相應機構,配備專業人員,對區域化建設在政策和技術方面進行指導和督促檢查。

(二)建立健全了組織領導、質量標準、控制管理、科技服務和檢驗檢測“五個體系”。在嚴格實施已有國家級和省級標準的同時,參照日本、歐盟等國際農業操作規范,研究制定了與農產品質量標準相配套的生產技術操作規程33個,參照出口國食品衛生標準,制定生產標準200多個。按照“基地規模化、形式多樣化、生產標準化”的要求,已建成通過認證或備案的標準化種植基地70萬畝、養殖基地775個。對基地建立管理檔案,實行統一生產資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組織生產、統一質量檢測、統一收購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確保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全部嚴格實施標準化。

(三)從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入手,基本形成了環環相扣的質量安全監管防線。對生產經營國家明令禁止的農業化學投入品進行嚴打和整治,對現有農業化學投入品銷售網點,進行全面規范,依托社區服務中心,實行備案和準入制度,推行連鎖加盟、定點直供的經營模式。目前,已建成市級農藥電子交易市場1處,市級獸藥配送中心1處,市級化肥配送中心1處,鎮村農藥連鎖直營店819處,獸藥連鎖直營店69處,社區化肥直營店120處。先后核準了217家農藥生產企業的1177個產品和175家獸藥生產企業的1451個產品,作為農獸藥專品予以備案。設立市級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在重點蔬菜生產區建立12處快速檢測點,外貿食品公司投資2000多萬元成立全省首家自有出口蔬菜檢測中心,并取得國家實驗室認證資格。

二、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市在區域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還存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標準化基地雖然初具規模,但受土地、水資源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基地發展不平衡;二是隨著種植養殖基地的不斷發展,檢驗檢測能力不足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三是農業化學投入品專營專供體系需進一步完善,地下農業化學投入品的交易規范難度仍然很大;四是隨著農產品交易量的擴大,現有的交易市場功能、設施等已不能適應實際需要;五是監管力量不足,責任落實不夠到位。

三、下步工作建議

一是大力實施品牌農業戰略。“農產品出口第一縣”、“放心菜”目前已經成為我市的品牌。要繼續在發展有機、綠色、無公害“三品”認證產品、擴大基地面積、爭取地理標志產品上下工夫,大力培育國家、省名牌產品。要積極引進國際著名品牌,將建成國際食品農產品生產企業的原料供應基地。在鞏固國際貿易市場的基礎上,全面開拓國內中高端市場,促進市場多元化發展,爭取國際市場出貨值、國內高端市場銷售量都大幅增長。要高度重視龍頭企業的培植和發展,充分發揮好示范帶動作用。

二是全力建設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的模范區。在建成國家級示范區的基礎上,突出抓好有機、綠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示范園區建設,積極打造高端農業聚集區。最近,市委下發了《關于加快現代園區建設的意見》,建議市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認真研究落實,抓住機遇和優惠政策,促進工作更好發展。

第6篇

關鍵詞:農產品安全知識;知識轉移;Agent

中國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07)17-31191-02

Research of Agent Based Farm Product Safety Knowledge Transfer Model

LIU Ju-xin1, ZHAN Jin-chuan2, LIU Zhong-ying1

(1.Economics & Management School of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China;2.Shanghai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Co., Ltd, Shanghai 200060,China)

Abstract:There is increasing number of people wh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farm produ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ow to us I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arm product becomes a focus in research area. From the view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article research the farm product safety knowledge transfer mode, and use agent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it, trying to find a wa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arm product.

Key words:Farm Product Safety Knowledge; Knowledge Transfer;Agent

1 引言

目前,全球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不容樂觀,食源性疾病發病率不斷上升,惡性農產品污染事件眾多,世界范圍內由于農產品安全衛生質量而引起的農產品貿易糾紛不斷。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及時發現隱患,防止大規模食源性疾病暴發,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突出問題。隨著知識管理理論研究與應用逐步成熟,知識管理為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

本文結合知識管理中知識轉移理論,分析了農產品安全知識類型及知識轉移類型,并選取知識轉移過程相對復雜的“專家轉移”為主要研究對象,利用人工智能技術(Agent),構建農產品安全知識的專家轉移模型。

2 知識轉移概述

知識的獲取、轉移和創新是知識管理過程中的主要活動。知識轉移可以理解為知識的接受方吸收轉移過來的知識,并將其調整和進一步地發展為自身知識體系一部分的過程。

迄今為止,知識轉移理論及方法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Daniel Kim提出的OADI-SMM(Observe-Assess-Design-Implement with Shared Mental Models)循環模型;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Gunnar Hedlund提出的知識傳遞和轉化的動力等。本文主要參考華盛頓大學管理科學教授Nacy M.Dixon的研究成果。

Nacy教授根據知識的預期接受者、任務的性質以及被轉移的知識的類型等標準提出了組織內部知識轉移的五種類型:連續轉移、近轉移、遠轉移、戰略轉移以及專家轉移,并指出要建立有效的知識傳遞與轉移系統,必須保證知識轉移的方法與待轉移的知識類型相匹配。五種類型的知識轉移見表1。

我國學者在知識轉移理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王開明對知識轉移與擴散的過程和機理進行了研究;王君提出了一種基于Multi-Agent的組織內知識轉移模型框架,并給出了該模型中實現知識轉移的關鍵技術和搜索算法及其時間復雜度分析;吳冰研究了供應鏈中知識轉移的過程,指出知識轉移情境、轉移雙方的知識轉移能力以及轉移知識的內在特性是知識轉移過程的三個要素。

3 農產品安全知識轉移模型

3.1 農產品安全知識轉移類型

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監控過程中存在知識轉移現象。從知識轉移發生的頻率分析,可將存在的知識轉移分為兩類。

表1 五種類型的知識轉移

一類是經常發生的知識轉移,具有常規性特征。例如道口檢驗檢疫過程中常涉及的出入境農產品檢驗檢疫知識,如何判斷某類農產品是否感染疫病、是否具備禁止入境的條件等。由于該類知識轉移具備常規性,所轉移的知識也相對固定,知識轉移的源方和受方也相對固定,因此本文界定該類知識轉移為上文所提到的“近轉移”。由于對于與此類知識轉移類似的知識管理方面研究較多,例如供應鏈知識管理等,且該類研究較為成熟,因此本文不將“近轉移”作為研究重點。

另一類知識轉移發生頻率相對較低,涉及的知識屬于顯性知識,且為一般常規性知識。同時,雖然知識的接受方各不相同,但類似知識的使用場景具備很高的相似性。例如生豬養殖企業對于生豬養殖過程中某種藥物特性、使用規范和技巧等相關知識的需求。由于該類知識轉移發生頻率相對較低,所涉及的知識為顯性知識且具備常規性,而且源方和受方對于知識的使用場景具備相似性,因此本文界定該類知識轉移為上文所提到的“專家轉移”。由于該類知識轉移所涉及的源方和受方具有多樣性,輻射范圍廣,使“專家轉移”的實現相對復雜,因此本文將“專家轉移”作為研究重點。

3.2 基于Agent的農產品安全知識專家轉移模型

3.2.1 Agent技術概述

Agent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產物,稱為智能,又稱智能體,是指具有感知能力、問題求解能力和與外界進行通訊能力的能持續自主地發揮作用的一個軟件實體,由自含式軟件程序構成,利用儲存在知識庫里的知識執行任務。Agent技術是分布式計算的一個分支,廣泛應用于商業、制造、金融、電子商務等領域。

與其他計算實體相比智能具有以下特點:(1)自主性:Agent能夠在沒有外界直接操縱的情況下自主運行,且對自己的行為和內部狀態有一定程度的控制能力。(2)主動性:Agent能夠遵循其承諾采取主動行動,表現出面向目標的行為。(3)應激性:Agent能夠感知其所在的外部環境,并能夠針對一些特定事件做出相應的反應。(4)社會性:Agent可通過通訊語言(ACL)與其他(或人)進行交互,通過協商、協作共同完成復雜任務。(5)智能性:Agent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能比較準確地揣測用戶意圖,并能將復雜的任務加以分析、分解,有針對性地提供信息、解決問題。

3.2.2 農產品安全知識專家轉移系統體系結構

農產品安全知識專家轉移系統以各農產品安全管理系統為基礎,以各農產品安全管理系統作為主要農產品安全數據和信息來源,Internet等外部信息源為輔。信息收集平臺獲得的信息由數據倉庫系統進行信息整合,最終為農產品安全知識庫提供知識。農產品安全知識庫則為農產品安全知識轉移系統――基于Agent的專家轉移系統提供最終用戶需要的知識。該系統體系結構如圖1。

圖1 農產品安全知識專家轉移系統體系結構

3.2.3基于Agent的專家轉移模型

Agent技術在農產品安全知識專家轉移系統中主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獲得用戶需求,自動檢索及過濾知識和檢索結果的推送。該專家轉移系統主要由知識搜索Agent、知識過濾Agent、用戶Agent、學習Agent四個子系統組成,如圖2。

(1)知識檢索Agent能夠盡快地在知識庫內搜索所需知識并對得到的結果進行處理。知識檢索Agent根據用戶輸入搜索需求提取關鍵詞,處理轉換成知識庫搜索的處理格式,進行知識庫搜索,并將搜索結果存儲在文檔數據庫中。

(2)知識過濾Agent根據過濾算法和用戶需求對動態檢索結果流進行過濾。信息過濾方法有多種,如基于關鍵詞向量法、基于文獻集的方法、多Agent過濾法、進化式信息過濾法等。基于關鍵詞向量的信息過濾法是一種相似過濾方法,可操作性強,它是將表征信息單元的關鍵詞與Agent搜索關鍵詞看作兩個向量(v1,v2),并對其進行余弦cos(v1,v2)夾角計算,得出兩個向量之間的相似度,其值越大說明向量越相似。當相似性達到一定的度,該信息單元就被保留下來。在計算知識庫檢索結果與用戶需求相似度時,可以使用類似方法。設wj為搜索結果j的關鍵詞權重向量,p為該Agent給出的標準關鍵詞權重向量,兩者的相似度即Rj=cos(wj,p)。知識過濾Agent將搜索回來的文檔按相似度降序排列并將前面的文檔推薦給用戶。

圖2 基于Agent的知識轉移模型

(3)每位用戶都有一個用戶Agent,用戶Agent動態派生,其生命周期隨著用戶退出系統而終止。用戶Agent負責與用戶交互,獲取用戶需求,并將知識過濾Agent的過濾結果動態地生成網頁,主動推送給用戶。用戶Agent在負責智能化人機交互管理的同時,還負責保證用戶界面的友好性和統一性。

(4)學習Agent根據用戶對過濾結果的評價反饋進行學習,從而動態地修改知識庫中的知識。

知識檢索Agent、知識過濾Agent、用戶Agent和學習Agent互相協作完成用戶所需知識的檢索和推送任務,實現農產品安全知識的轉移。

4 結束語

目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門,如何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主動性及其對于農產品安全知識的獲取水平是提高農產品安全的關鍵。對于農產品安全知識轉移模式及其應用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的主動性及其對于農產品安全知識的獲取水平,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政府預防和應對突發重大農產品安全問題的決策水平,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本文對該領域進行了初步探討,如何使農產品知識轉移模型投入實際運用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Nancy M. Dixon. Common knowledge: How companies thrive by sharing what they know[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2.164-168.

[2]詹錦川.信息技術在上海食用農產品安全監控中的應用――以商品豬肉安全監控為例[D]

[3]忻淵,黃立平,詹錦川,朱軼峰. 標準數據庫在農產品安全監控中的應用[J]. 安徽農業科學. 2006,(09).

[4]野中郁次郎. 論知識創造的動態過程,組織學習與知識創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Hedlund Gunnar. A Mode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N-Form Corporation[J].Strategy Management Journal.1994,(l5):73-90.

[6]胡斌,劉仲英. 基于智能的多維拍賣模型的設計[J]. 計算機工程與應用. 2005.1.

第7篇

一、行動目的

這次大檢查行動以貫徹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為主線,以檢查責任落實為手段,以查處投入品違規使用為重點環節,以蔬菜,食用菌為重點領域,集中打擊生產銷售禁用農藥行為,加強對農民的宣傳教育,規范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和使用行為,全面排查,徹底整頓。強化工商部門監管職責,切實堵塞監管漏洞,營造大檢查的社會氛圍,全面提升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二、行動重點

(一)要進一步完善農產品市場主體準入制度,建立健全主體信用分類監管體系,規范經營主體準入行為,依法確立農產品經營主體資格。

(二)要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準入體系,積極引導和監督農產品經營者建立和落實進貨檢查驗收、購銷臺賬、質量安全、場廠掛鉤、場地掛鉤以及不合格農產品退市等項制度,加強經營者自律,嚴防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農產品進入市場,依法嚴格規范農產品經營行為。

(三)要強化農產品市場監管,對切實關系群眾人體健康的蔬菜、瓜果等入口農產品作為監管重點。要求大型農產品市場、超市配備檢測設備,采取以市場開辦單位自檢為基礎,工商部門抽檢為保障,社會檢測部門復檢為補充的三級監管模式。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和有毒有害及不安全農產品的違法行為,并把農產品市場監管作為整頓規范市場秩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的重要任務,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強化基層工商所的日常監管和市場巡查,加強對流通領域農產品質量監管,依法查處農產品違法大要案件,切實維護農產品市場交易秩序,保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三)開展農產品包裝標識執法檢查。組織檢查農產品批發市場、超市等重點場所,重點檢查:包裝物或標識上是否按規定標明品名、生產者、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質量等級等;使用添加劑的農產品,是否按規定標明添加劑的名稱;屬于農業轉基因生物的農產品,是否按規定進行標識;需要實施檢疫的動植物及其產品,是否符具檢疫合格標志、檢疫合格證明。

(四)廣泛開展質量安全宣傳培訓。一是加強對執法人員的培訓,切實掌握執法要點,做到嚴格執法、公平執法、文明執法,樹立農業部門執法監管的社會形象;二是加強與新聞媒體的聯系溝通。借新聞媒體之力,營造執法監管的社會氛圍,推動專項整治掀起新的。

四、實施步驟

(一)動員部署階段(*月*日*月*日)

對轄區內的情況及監管對象進行全面摸底,確定重點整治區域、對象,并進行整治前的全面部署。

(二)集中整治階段(*月*日至*月**日)

根據所制定的專項整治方案,認真組織開展好集中整治工作,確保整治措施的落實。

(三)鞏固提高階段(*月*日至**月**日)

對前期整治工作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單位開展回訪,防止死灰復燃,同時,對專項整治工作開展情況進行總結。

四、行動要求

(一)切實加強對此次專項檢查行動的領導。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專項行動領導小組,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分管副局長為副組長的領導小組,對全局各單位進行總動員,采取集中行動,開展執法大檢查。

第8篇

第一條為加強農產品產地管理,改善產地條件,保障產地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農產品產地,是指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生產的相關區域。

本辦法所稱農產品產地安全,是指農產品產地的土壤、水體和大氣環境質量等符合生產質量安全農產品要求。

第三條農業部負責全國農產品產地安全的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產品產地的劃分和監督管理。

第二章產地監測與評價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管理制度,加強農產品產地安全調查、監測和評價工作,編制農產品產地安全狀況及發展趨勢年度報告,并報上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五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下列地區分別設置國家和省級監測點,監控農產品產地安全變化動態,指導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和保護工作。

(一)工礦企業周邊的農產品生產區;

(二)污水灌溉區;

(三)大中城市郊區農產品生產區;

(四)重要農產品生產區;

(五)其他需要監測的區域。

第六條農產品產地安全調查、監測和評價應當執行國家有關標準等技術規范。

監測點的設置、變更、撤銷應當通過專家論證。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農產品產地安全信息統計工作,健全農產品產地安全監測檔案。

監測檔案應當準確記載產地安全變化狀況,并長期保存。

第三章禁止生產區劃定與調整

第八條農產品產地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產地安全標準,并導致農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應當劃定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

禁止生產食用農產品的區域可以生產非食用農產品。

第九條符合本辦法第八條規定情形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劃定禁止生產區的建議,報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省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專家論證,并附具下列材料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一)產地安全監測結果和農產品檢測結果;

(二)產地安全監測評價報告,包括產地污染原因分析、產地與農產品污染的相關性分析、評價方法與結論等;

(三)專家論證報告;

(四)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及相關處理措施的建議。

第十條禁止生產區劃定后,不得改變耕地、基本農田的性質,不得降低農用地征地補償標準。

第十一條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禁止生產區設置標示牌,載明禁止生產區地點、四至范圍、面積、禁止生產的農產品種類、主要污染物種類、批準單位、立牌日期等。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和損毀標示牌。

第十二條禁止生產區安全狀況改善并符合相關標準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提出調整建議。

禁止生產區的調整依照本辦法第九條的規定執行。禁止生產區調整的,應當變更標示牌內容或者撤除標示牌。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將本行政區域內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劃定與調整結果逐級上報農業部備案。

第四章產地保護

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推廣清潔生產技術和方法,發展生態農業。

第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農產品產地污染防治與保護規劃,并納入本地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規劃。

第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采取生物、化學、工程等措施,對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和有毒有害物質不符合產地安全標準的其他農產品生產區域進行修復和治理。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采取措施,加強產地污染修復和治理的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宣傳培訓工作。

第十八條農業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審核后,報有關部門審批。

已經建成的企業或者項目污染農產品產地的,當地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報請本級人民政府采取措施,減少或消除污染危害。

第十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禁止生產區生產、捕撈、采集禁止的食用農產品和建立農產品生產基地。

第二十條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向農產品產地排放或者傾倒廢氣、廢水、固體廢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質。

禁止在農產品產地堆放、貯存、處置工業固體廢物。在農產品產地周圍堆放、貯存、處置工業固體廢物的,應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對農產品產地安全造成危害。

第二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或者使用農業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城鎮垃圾、污泥等固體廢物,應當經過無害化處理并符合國家有關標準。

第二十二條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合理使用肥料、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農用薄膜等農業投入品。禁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淘汰的或者未經許可的農業投入品。

農產品生產者應當及時清除、回收農用薄膜、農業投入品包裝物等,防止污染農產品產地環境。

第五章監督檢查

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農產品產地安全的監督檢查。

農業行政執法人員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應當向被檢查單位或者個人出示行政執法證件。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拒絕檢查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發現農產品產地受到污染威脅時,應當責令致害單位或者個人采取措施,減少或者消除污染威脅。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拒不采取措施的,應當報請本級人民政府處理。

農產品產地發生污染事故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調查處理。

第9篇

【關鍵詞】 技術生態化 武漢城市圈 農產品安全 社會管理

一、引言

武漢城市圈是湖北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同時也是該省重要的農產品生產與加工基地。因此,該地區農產品的安全狀況直接關系著全省農產品的整體安全狀況乃至食品安全的狀況,也關系著圈內千家萬戶的健康。同時,武漢城市圈的發展重點是加快“兩型社會”建設,重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市化的同時大力搞好生態文明建設,著力推進技術生態化,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農產品安全和技術生態化對于武漢城市圈發展和兩型社會建設成敗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二者在一定層面上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技術生態化”是使技術發展朝著遵循生態學規律方向轉變或轉化。它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技術應用要遵循生態學規律,即不能超過自然生態系統的承受力,不能破壞生態平衡。這是自然生態系統給人類變革自然的活動設定的最低限度。二是技術系統本身應按生態學原理組織起來,即模仿自然生態系統,優化技術系統的內部結構,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拓展和深化人工自然。王子彥、陳昌曙(1997)詳細探討了技術生態化的層次,劉怫翔、張欣(2001)分析了工業技術生態化的實現方式,羅天強等(2006)認為技術生態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通過多層次的技術生態化系統地實現,其系統構成包括宏觀層次的國家技術體系生態化、中觀層次的區域技術系統生態化和微觀層次的企業技術生態化三個層次。

從社會管理創新的角度,技術生態化的社會系統控制需要通過如下四種途徑實現:一是政府管理。包括完善促進技術生態化的政策法規體系;制定和實施生態科技和生態產業發展規劃;強化政府監管、示范和引導工作。二是生態消費。社會的生態消費一旦形成將對企業技術創新生態化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三是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技術生態化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將會推動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更好地履行生態責任。四是社會生態倫理價值觀內化。通過大力宣傳和內化,全社會形成倡導綠色、崇尚生態、主張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倫理價值觀,并使之成為政府決策者、企業決策者、公眾及消費者的自覺行動,推動技術的生態化發展。

技術生態在“綠色產品”的生產計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武漢城市圈農產品安全與技術生態化密切相關。我國在農藥用量上居世界第一,化學肥料的運用每5年翻番增長,因淋濕揮發損失有50%以上進入周圍環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赤潮、地下水污染,使蔬菜、飼料及生物受到危害,同時也會降低水產,造成稀有水生動物的滅絕,而且誘發人類消化系統癌癥。一些地方為了片面追求商業利潤,將色素、甜味劑、發酵劑、漂白劑、防腐劑,甚至連激素都加入所謂人工種植或養殖的農產品中,因此,倡導和實施技術生態化,生產“綠色農產品”成為當下農產品安全最迫切的任務。

二、武漢城市圈農產品安全的現狀分析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安以質為本,質以誠為根。食品安全是武漢城市圈最大的基本民生問題,而農產品質量安全又是食品安全的源頭和基礎。2013年武漢城市圈農產品安全管理的亮點不少,成效顯著。湖北省自2010年起實施產地準出制度,自2012年1月起,對凡在本省內農產品市場銷售的所有農產品全部實行市場準入。自2012年10月1日起,實行以有標準化生產記錄、有產品自檢或委托檢驗檢疫合格證、有包裝(鮮活畜禽、水產品除外)、有標識為門檻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對從事農產品購銷的單位或者個人銷售的農業“三品”實行以有包裝、其他食用農產品以有標識為門檻的經營場所準出制度。自2013年5月1日起,全省所有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面實行“四有”要求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產地準出制度。

武漢市政府常務會議決定從2013年7月1日起率先實行全新的食品藥品監管體制,將原先屬于質監、工商的食品安全監管職能,統一劃歸食品藥品監督局。食品藥品監督局各區分局下放區政府直管,設立街(鄉、鎮)食品藥品監督所,實行新的全鏈條食品監管模式。這種新體制打破食品安全監管“分段治水”格局,完整鎖定食品安全監管的責任主體。農業部門負責種植養殖環節監管,食品藥品監督部門負責食品生產、流通和餐飲等環節監管,共同承擔全鏈條食品安全監管職責。此舉在全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尚屬首例,杜絕了以往多頂“大蓋帽”,管不了一棵“毒豆芽”多頭管理、相互推誘,導致監管失效的現象。

第10篇

“菜籃子”問題事關公眾身體健康,農產品的農藥殘留是個“硬杠桿”。為杜絕高毒農藥流入市民“菜籃子”,目前,義烏市強化各項措施,并出臺《義烏市開展禁限用農藥專項治理行動實施方案》,把推進禁限用農藥專項執法,深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工作擺上了重要日程。

實名購買,臺賬記錄專柜經營可追溯

“禁限用農藥分為兩種,包括國家明令禁止生產銷售使用的33種農藥和在蔬菜、果樹、茶葉、中草藥上不得使用或限制使用的19種農藥。”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實施方案下發后,我市將深入開展清查活動,徹底收繳明令禁止的高毒農藥。

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必須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的農藥超標問題。結合禁用高毒農藥清查行動,我市將落實農藥經營登記備案制度和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實現農藥經營能控制、可追溯,農藥監管制度化、規范化。

“限用農藥經營要建立專門臺賬、專柜經營、銷售實名登記。”在執法局綜合業務科,有一本剛印制好的臺賬,賬本內設有表格,第一項就是填寫購買者姓名,以及購買證明、住址、電話、購置品種和數量等信息。“屆時,臺賬會發放到每個有資質的農藥經銷點,登記造冊后,以備追溯。”綜合業務科一位工作人員說。

專項治理,杜絕違禁農藥流入生產環節

禁限用農藥專項整治工作貫穿全年。“蔬菜、水果、茶葉主產區,部分標準園和現代農業園區,以及農業經營單位,是此次查處的重點區域。”執法人員說,檢查中嚴格堅持“五不放過”,即對問題產品沒有按規定處理的不放過、違法行為未受到處罰的不放過、涉嫌犯罪案件沒有移送的不放過、該吊銷證照未提請吊銷的不放過、該取締沒有取締的不放過。

高舉農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利劍,有效凈化“菜籃子”需要企業和市民的配合。“一方面,對農藥經營單位和農業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村生產基地企業負責人,要進行一次培訓、一次約談、簽訂一份承諾書;另一方面,實行有獎舉報,鼓勵市民監督身邊違法生產、經營、儲存、使用禁限用農藥的單位和個人,經查實的給予一定獎勵。”

據悉,在集中整治期間,我市農業、綜合執法、工商、質監、公安等部門密切配合,加強部門聯動,形成執法合力。對查處的單位和個人,情節嚴重的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11篇

關鍵詞:農產品安全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5-0017-1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目前農業發展的一個主要矛盾。農藥、獸藥、飼料和添加劑、動植物激素等農資的使用,為農業生產和農產品數量的增長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帶來了隱患。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的餐桌污染。說明農產品安全還存在著諸多問題,既有監管與觀念方面的問題,又有機制與管理方面的因素。

1 農產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農產品監管存在的問題

我國現行農產品全過程質量監控難度大,主要表現在:一是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產生責、權、利脫節。因此造成非法生產、使用違禁農藥的行為屢禁不止。如:甲胺磷等高毒農藥,一般不允許用于蔬菜、茶葉等農產品作物中,但由于其殺蟲力強,農民將其濫施于蔬菜造成中毒的事件時有發生。此外一些高毒性與高殘留品種的農藥,在農產品中仍有較高的檢出率。出現這些現象,說明我們的監管部門在一些監管環節上沒有做到位。監管的程序不規范,監管的力度不夠。二是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對農產品安全認識不足,法律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生產經營者不按農產品生產的規定和技術操作規程進行生產;部分農民仍然在施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生產經營者為了獲得更多經濟效益,噴施農藥安全間隔期沒到就采收商品上市,造成安全事件增多。三是監管人員素質不高,對農產品安全的認識不足。四是執法中沒有統一協調,導致執法困難。五是對農產品安全宣傳力度不夠。

1.2農產品檢測體系還很薄弱

突出反映在監測隊伍、檢測手段比較薄弱,檢測人員業務水平還需不斷提高。最近幾年各市、縣陸續成立了農產品檢測中心及檢測站,但只有部分檢測單位開展了農產品檢測工作。還有一些縣級檢測機構還沒有開展農產品檢測工作,究其原因是檢測人員文化素質低,檢測設施還無法滿足檢測的需要;市一級檢測中心的技術人員雖然文化素質較高,但檢測設備的投入不足,不能完全滿足農產品檢測的需要。加之,隨著食品安全形勢要求及檢測標準的不斷提高,獸藥、飼料檢測儀器設備奇缺,蔬菜農殘檢測設備損壞或老化突出,急需進行設備添置、更新和維護。

2 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對策和辦法

嚴格貫徹執行《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大《食品質量安全法》的學習宣傳力度,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開展工作:

2.1強化源頭監管,加大宣傳培訓力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出臺,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農產品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對于全面加強和改進農產品和食品安全工作,依法規范農產品和食品生產經營活動,切實增強農產品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規范性、科學性、有效性,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具有重大意義。要貫徹《食品安全法》,將法律、法規的各項職責不折不扣地落到實處。

2.2切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

針對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隱患仍然比較突出的實際,圍繞食用農產品生產環節,以當前風險高、隱患大的農產品和農業投入品為重點,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整治活動”。

2.3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

一是加快農業生產方式轉變,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這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的明確要求,更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治本之策。二是切實加強對廣大農民群眾的指導和服務。在開展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的同時,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和技能培訓,將科學施肥、合理用藥的知識和技術交到農民群眾手中。三要以治理糧、菜、果農藥殘毒問題為重點,繼續開展農產品農藥殘留例行檢測,有針對性地開展農藥殘留專項監督抽查,嚴把關口,最大限度地減輕藥殘對農產品的污染。積極推進風險監測工作,加大對禁限用農藥特別是高毒高殘留的整治工作。應根據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標準,進一步加大對用藥、用肥不科學、不合理的監控力度。同時,開展好測土配方施肥,不斷改良土壤,嚴控污染,較好地保護生產、生態環境。逐步建立從基地到餐桌的全過程的質量過程。

2.4積極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和“三品”認證

要繼續把農業品牌化和農業標準化結合起來,在嚴格準入條件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優質安全農產品品牌,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為消費者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農產品。這樣,有利于增強農產品生產者的榮譽感、責任感,同時,通過市場激勵機制提高其從事標準化生產的自覺性、積極性。

2.5進一步完善各級農產品檢測體系

針對當前檢測監管不到位,管理難度大;檢測設備設施缺乏,難以滿足縣鄉級農產品質量監管的技術支撐體系和監管網絡的建設力度,制定各級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檢測人員管理措施,盡快建立起布局合理、設備齊全、職能明確、責任到位、運行高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第12篇

關鍵詞:農產品;安全;監管

中圖分類號:S3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332053

問題農產品流入市場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更危害了人們生命健康,嚴重破壞社會和諧。作為一名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基層工作人員,深切體會到,農產品質量安全離不開職能部門的有效監管,更離不開農業標準化建設。

1 旬邑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

1.1 農產品安全生產基地建設發展迅速

目前,旬邑縣果園面積33333.3萬m2,建立果品貯藏冷庫32座,貯藏能力14.12萬t,使蘋果年供貨期達到10個月;全縣生豬存欄59.8萬頭、大家畜存欄6.8萬頭、羊存欄15.3萬只、雞存欄90萬羽、獺兔養殖15萬只,果園散養雞10萬羽,設施大棚蔬菜187座。

1.2 生產技術規程完備

目前,已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市級現代農業園區6個,省級農業標準產業化龍頭企業6戶、市級農業標準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龍頭企業生產基地13333.3萬m2;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20個,會員人數3.8萬人,補貼各類農機具1407臺。

1.3 產品認證發展較快

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旬邑縣生產的紅富士和秦冠蘋果準予使用"綠色食品"質量證明商標,旬邑縣榮獲"全國無公害農產品(果品)生產示范基地"、"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等稱號。先后認證“旬寶牌”、“馬欄紅”蘋果,“豳寶”牌土甜瓜等無公害食品8個。

1.4 檢測中心健全完善

2013年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配齊人員,配全儀器設備,常規性的農產品質量檢測順利開展。

2 旬邑縣在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急需增強

從生產銷售過程看,生產者和經營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淡漠,部分基層干部消極對待;政府層面的宣傳引導不足,在強化意識方面辦法還不多,措施還不夠有力。

2.2 農產品安全生產水平有待提高

雖然旬邑縣相繼制定了蔬菜、水果、畜禽等農業主導產業方面的地方標準,但專業合作社較少,組織化管理不足,不能集中解決農戶缺乏相關知識的漏洞,導致在作務時還存在不科學、不規范的現象。

2.3 農產品安全監管隊伍需要完善

目前,旬邑縣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三品”認證等體系還不夠完善;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還不健全,技術指導服務不到位。

2.4 農產品安全監管能力有待提升

由于食用農產品范圍寬泛、品類繁多,目前,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財力、技術等可以保障對其實行全程監控、全面監管。

2.5 農產品優質優價市場有待進一步建立

旬邑縣優質優價意識還不強,群眾受限于購買力和辨別能力等因素,導致冒牌產品和劣質產品在旬邑縣不同程度的存在。成熟完善的優質優價市場機制,是提高優質農產品的競爭力的機制保障、是大眾參與質量安全監管的體系平臺,不成熟不完善的優質優價市場機制則極不利于保障優質農產品競爭力。

3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對策措施

沒有農業標準化,就沒有農業現代化,也就沒有農產品安全保障。農業標準化的實現,離不開對農產品有效的監管,有效監管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

3.1 通過多元化宣傳,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

旬邑縣要充分利用網絡、報紙、墻體、手機、衛星等宣傳媒介,大力宣傳農產品安全的重要性,多曝光典型案例,引導群眾提高辨識力和警戒性。要組織開展多形式、多元化的科技培訓,加強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技術、質量安全、農機具科學使用和農化肥料限制使用規定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強化全民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使農民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自覺遵守標準化、無公害要求,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安全優質農產品。

3.2 通過隊伍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

從旬邑縣實際出發,要組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領導機構,明確誰牽頭主抓,誰協同配合,變九龍治水為統一管理,解決責任缺位、執法打架等問題;要建立專職隊伍,明確職責分工,例如成立綠色基地認證隊、科學技術指導隊、質量監督檢測隊、產品安全執法隊等;要建立鎮村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業技術推廣等基層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形成縣鎮村三級防控監管網絡。

3.3 加強執法,依法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持續推進標準化、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要全面推行農產品全程記錄制度,強化事前事中技術培訓、監督指導和事后追蹤問效,確保生產方的生產銷售記錄完整;要嚴厲打擊冒牌劣質農產品,發現一例,制裁一例,以強有力的法制措施為消費者打造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消費環境。

3.4 健全責任溯源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源頭查溯

要嚴格控制農產品入市,嚴防問題農產品易流入市場,造成市場混亂;要加強事前監管預防,構建應急體系,以形成一種事前、事后雙保險的全方位監管模式;要健全檢測結果追究制度,對不達標、不合格產品要堅決一查到底,找到原因,揪出責任人,嚴格落實整改措施,后期必須跟蹤問效,看是否整改到位,是否還存在違規現象。

3.5 提高組織化水平,提供優質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兴县| 乌鲁木齐县| 冕宁县| 肃宁县| 江门市| 泸西县| 蒙阴县| 恩平市| 七台河市| 四会市| 桂平市| 临桂县| 湛江市| 明水县| 深州市| 保亭| 绥德县| 乡城县| 鄂托克前旗| 天门市| 青阳县| 库伦旗| 托里县| 聂拉木县| 浦北县| 北京市| 剑川县| 平顶山市| 北票市| 鹤庆县| 交城县| 太白县| 雅江县| 青阳县| 合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留坝县| 寿阳县| 富源县| 安徽省|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