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美貿易摩擦

中美貿易摩擦

時間:2023-05-29 17:29: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美貿易摩擦,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美貿易摩擦

第1篇

提要:中美自從兩國建立貿易關系以來就在摩擦和曲折中發展。本文從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特點、影響及我國的策略等方面對中美貿易摩擦進行綜述。

關鍵詞:中美;貿易摩擦;綜述

一、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一些研究者從中方和美方兩個方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從美方的角度來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丁家云2004;于鐵流、李秉祥,2004;苗迎春,2004;岳晉峰,2005;周駿宇、周文貴,2007);美國全球戰略中包含遏制中國的策略(丁家云,2004;苗迎春,2004;陳泰鋒,2005;王麗娜,2008);美國國內政治的干預(丁家云,2004;陳泰鋒,2005王麗娜,2008;甄亞麗,2009);美國產業結構調整的結果(陳泰鋒,2005;韓國立,2007;王麗娜,2008);美國經濟的衰退(成健,2009);美方對國內市場份額進行戰略調控(甄亞麗,2009等因素是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從中方的角度來看,我國商品結構不合理、檔次低質量差(丁家云,2004;陳泰鋒,2005;成健2009);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增長過快、出口秩序紊亂(丁家云,2004;陳泰鋒,2005;韓國立2007);外貿依存度過大(陳泰鋒,2005);外貿經營體制不完善(成健,2009);應對貿易摩擦的戰略戰術不高(陳泰鋒,2005)等因素是導致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也有研究者從心理、制度以及政治角度研究了中美貿易摩擦的成因。李春頂(2007)認為,從心理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摩擦源于美國人的失衡心理、妒忌心理;從制度角度來看,美國的政策制定制度決定了政府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因此一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影響到資產階級的利益,他們就會制造障礙,貿易摩擦由此而生;從政治角度來看,中美貿易摩擦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美國的“集體行動”等政治行為以及美國制造的“中國”。

還有研究者從經濟因素與非經濟因素兩個方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進行探討。趙書曉(2010)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產生,從經濟因素方面來講,一是由于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外貿規模逐年擴大,導致了中美貿易的不平衡;二是我國的產品出口主要依賴美國市場,美國以“反傾銷”為理由頻繁挑起爭端;三是美國出于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保護,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和糾紛;四是在對華貿易中,美國難以發揮其比較優勢;五是生產力迅速膨脹與市場擴大之間的矛盾。從非經濟因素方面來看,則是由于美國的各種政治和社會力量力圖使中美貿易關系按自己的意圖發展,如國會的介入和干預、媒介的負面宣傳以及兩國間的意識形態模式差別等。

此外,研究者還分析了中美貿易摩擦的客觀必然性。周駿宇、周文貴(2007)認為,中美貿易摩擦的發生并愈演愈烈有其客觀必然性,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是世界經濟失衡、美國經濟中各方面矛盾日益凸顯以及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正常”反映;另一方面中美之間發生貿易摩擦是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中國的國際經濟地位迅速提升的必然產物。成健(2009)認為,由于非均衡收益格局的存在以及經濟全球化使貿易摩擦成為一種必然。

二、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

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中美貿易摩擦發生的次數增多、頻率加快、范圍也在不斷擴大(丁家云,2004;崔日明、李兵、趙勇,2007;周駿宇、周文貴,2007;甄亞麗,2009)。

2、貿易摩擦重點由低附加值產品擴大到高附加值產品(丁家云,2004;岳晉峰,2005;韓國立,2007;甄亞麗,2009)。

3、貿易摩擦的形式多樣化(丁家云,2004;岳晉峰,2005;周駿宇、周文貴,2007;韓國立,2007)。

4、貿易摩擦開始從微觀層面向宏觀層面轉化,宏觀經濟摩擦成為中美經貿摩擦的新焦點(丁家云,2004;岳晉峰,2005;韓國立,2007)。

第2篇

【關鍵詞】貿易摩擦囚徒困境博弈

中美貿易摩擦現狀

近年來,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美貿易摩擦日益頻繁且不斷升級。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1月至2010年7月間,美國正在實施的對華貿易救濟措施共73項,其中同時采取反傾銷與反補貼措施的17項,單獨采取反傾銷措施的37項,單獨采取反補貼措施的1項,特保措施1項。以上統計數據尚不包括美國正在進行的對華商品的貿易救濟措施調查。從立案頻率來看,美國在2008年之后采取貿易救濟措施的頻率明顯增加,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期間采取的貿易救濟措施占總量的46%。同時涉案金額也在不斷增加,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美國對中國貿易救濟調查涉案金額約50億美元,占同期我國總涉案金額的54.42%。“美國油井管‘雙反’案涉案金額32億美元,是迄今為止中國遭受的金額最高的貿易救濟措施之一;美國輪胎特保案涉及18億美元,其涉案金額在所有對中國采取的特保調查中也是最高的。”①

可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為了轉移國內的經濟壓力,美國頻頻向中國出口商品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同時運用技術貿易壁壘、勞動貿易壁壘等非關稅措施來限制中國商品的流入。針對美國的種種貿易保護行為,中國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對美國商品也采取了雙反調查,直至采取雙反措施。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彼此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貿易保護主義悄然抬頭。

對此問題,許多學者已從政治、社會、產業經濟、宏觀經濟等角度進行了多方位研究。筆者擬運用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模型來解釋并說明中美貿易摩擦,并根據博弈論的基本原理,對中美貿易摩擦的解決提出自己的對策建議。

中美貿易摩擦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

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博弈論中的囚徒困境模型所設定的是,兩個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房間里接受審訊。如果兩人都坦白,各判刑8年;如果兩人都抵賴,因證據不足各判1年;如果其中一人坦白另一人抵賴,坦白的當場釋放,抵賴的則要被判刑10年。表1中給出的是囚徒困境的支付矩陣。這里,每個囚徒都有兩種策略選擇:坦白或抵賴。其中每一格的兩個數字代表對應策略組合下兩個囚徒的支付(payoff),其中第一個數字是囚徒A的支付,第二個數字為囚徒B的支付。(表1)

在這個例子中,不論對方如何選擇,個人的最優選擇都是坦白。例如,如果B抵賴,A坦白的話可以不必坐牢,不坦白的話被判1年,所以坦白要優于不坦白;如果B坦白,A也坦白的話被判8年,不坦白的話將被判10年,坦白依然優于不坦白,這樣坦白就是A的占優策略。同理,坦白也是B的占優策略。其結果就是,每個囚徒都選擇坦白,各判刑8年,(坦白,坦白)構成了該博弈模型的納什均衡。“所謂納什均衡指的是這樣一種策略組合,這種策略組合由所有參與人的最后策略組成,即給定別人策略的情況下,沒有任何單個參與人有積極性選擇其他策略,即沒有任何人有積極性打破這種均衡。”②

囚徒困境模型反映了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之間的矛盾。從整體來看,兩個人都抵賴,最后各判1年,對兩囚徒而言是最理想的結果,但這個結果在每個參與博弈的理性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無法實現。每個參與人均滿足個人理性,選擇對自己而言的最優策略,其最后的結果就是每個人都坦白,兩人都被判8年。每一個體的理性選擇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

囚徒困境模型在經濟學上有廣泛的應用,如寡頭企業之間達成的限產提價的卡特爾協議、公共產品的供給、軍備競賽等。這一模型同樣可延伸適用于法學。假設博弈中的所有參與人事先約定某一行為規則,作為當事人之間的協議,則當事人是否會自覺地遵守該協議,取決于這個協議的結果能否構成一個納什均衡。如果構成納什均衡,則沒有人有積極性背離協議;反之,如果一個協議的實施結果不構成納什均衡,它就不可能自動實施。在這種情況下,協議要想獲得實施,就需要外在強制力的約束;協議實施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外在強制力的約束效果。

中美貿易關系中的囚徒困境模型。WTO的法律規則是成員方之間達成的協議,其核心內容為開放市場,實現貿易自由化。

從理論層面分析,排除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實現自由貿易,可以充分發揮各國的比較優勢,在世界整體范圍內提高生產效率。就單一國家而言,自由暢通的國際貿易也有利于國內社會整體福利的提高(但可能會影響某些特定主體的利益,如類似產品的國內生產商)。因此,可以假設如果兩國均清除各種進口壁壘,實現自由貿易,其各自的所得為8;如果兩國均采取貿易保護,比較優勢難以發揮應有作用,資源沒有被充分利用,各自的所得為5;如果一方實施貿易自由策略,對進口商品僅征收較低的關稅且不采取任何旨在限制進口的非關稅措施,而另一方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在正常關稅之外,設置種種貿易壁壘限制商品的流入,其結果就是,采取貿易自由策略的一方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國外市場,其所得為4,而采取貿易保護策略的國家則保護了國內市場同時也可開拓國外市場,其所得增長為10。兩國各自的策略選擇與所得可用表2表示:(表2)

根據對囚徒困境模型的分析,中、美兩國為了實現個體理性,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會采取(貿易自由,貿易自由)這一策略組合,因為貿易自由不是占優策略,雙方均有動機改變自己的選擇,最后必然穩定在(貿易保護,貿易保護)這一結果上,該結果正是此博弈模型的納什均衡。可見,選擇貿易保護是各國追求個體理性的結果,這一結果必然導致兩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且逐漸升級。同時,上述結果也說明了WTO的各項法律協議無法自行實施,需要外在的強制約束力,此種強制約束力在實踐中主要表現為WTO的爭端解決機制。

中美貿易摩擦困境的破解

中美貿易摩擦背后有其深刻的經濟原因,解決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問題,從博弈論的視角,可以考慮以下三種路徑:

利用WTO的爭端解決機制來改變博弈參與人的所得,從而獲得新的納什均衡。表2所列出的囚徒困境矩陣是在沒有考慮外在強制性制約機制的前提下給出的。如果外部存在一個高效且強有力的違反規則懲罰機制,即當博弈參與人違反自由競爭與市場準入規則,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策略時,會受到相應的懲戒,則其選擇貿易保護主義的所得將減少,借此可以改變矩陣的結果,并可能形成(貿易自由,貿易自由)這一新的納什均衡結果。遺憾的是,目前的WTO爭端解決機制尚不能滿足這一要求。WTO爭端解決機制雖然自運行以來廣受贊譽,但WTO畢竟只是一個國際經濟組織,難以像國家一樣設置凌駕于當事方之上的強制執行機構。筆者認為,目前WTO爭端解決機制的關鍵性弱點在于專家小組或上訴機構作出的報告難以保證充分履行,當敗訴方不主動履行時缺乏強制執行的機構與制度設計,這主要囿于WTO的法律地位與性質,以及WTO爭端解決機制制度設計本身的缺陷。

通過無限次重復來破解囚徒困境。表1表示的是一次性完全信息靜態博弈模型,如果博弈無限次,則參與人的激勵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一個參與人適用觸發策略,意味著只要其對手在博弈中一直采取合作策略,則該參與人也會繼續采取合作策略;但是一旦對手在某一個階段采取背叛策略,將會觸發該參與人在之后一段時期內采取不合作策略,甚至永遠采取不合作策略,從而對對手實施懲罰。”③通過無限次重復博弈,可以走出囚徒困境。在中美貿易關系中,由于雙方均是對方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且此種狀態還將長期存在,因此雙方之間進行無限次重復博弈的條件是存在的。在這一前提下,根據觸發策略,其中一個國家采取合作策略,雙方就有可能走出囚徒困境。

增加威脅及允諾的可信性。在博弈中,任一參與人均可發出如下信息:如果對手采取與自己利益相違背的行動,那么他將在博弈中遭受損失,此為威脅;如果對手采取對自己有利的行動選擇,那么自己也將采取對他有利的行動,此為允諾。威脅具有威懾的功能,允諾具有誘導的功能。如欲通過無限次重復博弈來破解囚徒困境,要使雙方合作,離不開有效的威脅與允諾,且威脅與允諾的可信度越高,雙方越可能走向合作。在中美貿易摩擦中,欲提高中國威脅與允諾的可信度,最終還是要靠我國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一方面要提高美國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另一方面要通過開辟新的海外市場,以及不斷擴大內需等方式,使中國擁有更廣闊的市場空間與替代選擇。

(作者單位: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法律系)

注釋

①nbfet.省略/index.php/department/view/id/13885/dep/dwmygl。

第3篇

摘要:中國是世界上的紡織品出口大國,美國是我國出口的一個重要對象,在2005年1月1日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中國紡織品出口環境產生了新的變化,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并沒有結束,中國迎來了紡織品服裝出口的后配額時代,美國以特保措施、反傾銷、綠色壁壘等措施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本文分析了中美紡織貿易摩擦對中美雙方各有何影響,以及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來給政府和企業以警示,使他們盡早采取相應措施。

關鍵詞:中美;紡織貿易;摩擦

2005年1月1日,實施了30多年的紡織品配額制度完全取消,國際紡織品貿易一體化。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進口國,中國是世界上的紡織品出口大國,中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迎來了后配額時代。中美紡織貿易摩擦正以各種形式頻繁發生,對此中國應高度重視并應采取應對措施。降低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給中國帶來的不利影響。

一、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的影響

中美紡織貿易摩擦頻繁發生,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貿易戰是一把雙刃劍,傷到他人的同時也會傷到自己,這對中國和美國都會產生正面和負面的影響。

(一)對美國而言

1.對美國的負面影響。

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貿易戰是一把雙刃劍,美國極有可能會遭到中國的貿易報復。中國的紡織品成品半成品不能出口到美國,美國國內的零售商和原材料生產商也不能正常生產,使其利潤降低。紡織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美國的勞動力價格相對較高,中國的勞動力價格較低,中國的紡織品價格較低,低價的中國紡織品在美國的銷售受到限制,這樣美國國內紡織品價格上升,美國消費者不得不承擔高昂的紡織品價格,對紡織品的需求降低,不利于美國紡織企業發展。

2.對美國的正面影響。

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中國向美國出口紡織品困難加大,大量的中國紡織品無法在美國正常銷售,中國紡織品在市場上的數量大大減少,紡織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的紡織品價格較低,在美國市場具有一定競爭力,中國紡織品數量的減少使得美國本土的紡織品生產商少了一個競爭對手,美國紡織品生產企業的銷售量便會提高,利潤提高,從事該行業的人員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也會得到改善。

(二)對中國而言

1.對中國的負面影響。

配額取消后,美國對中國紡織品需求增加,中國的紡織品產量上升,由于紡織行業進入門檻較低,大量生產資料涌向紡織部門,但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大量的中國紡織品無法在美國正常銷售,中國紡織品商人的利潤和收入降低。紡織品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由于紡織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會導致中國的就業率降低。

2.對中國的正面影響。

中美紡織貿易摩擦對中國也有正面影響。它使得我國紡織品生產企業開始思考,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積極采取措施加以改正,積極設立科研部門,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走品牌戰略,注意保護環境,提高企業的自身素質,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強競爭力。

二、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

前文已經闡述了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的影響,那么何為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中美紡織貿易摩擦的產生,中美雙方都有責任,不能把責任都推到美國身上,中國也應該從自身尋找原因。

(一)從美國方面考慮

1.美國自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抬頭。

中國是世界紡織品出口大國,自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大量我國紡織品出口到美國,紡織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我國勞動力相對美國價格較低,我國充分利用勞動力優勢使紡織品成本降低,價格在美國市場上有很強的競爭力。美國市場是高度自由競爭的市場,中國紡織品進入美國市場后,將導致美國國內紡織品價格的下降,紡織品部門的資本收益率會趨于下降,紡織品部門的產出將會受到影響。中國的紡織品對美國形成巨大壓力,美國國內紡織產業競爭力下降,美國便會在公平貿易的政策下加強貿易保護。

2.美國國內政治因素影響導致中美紡織貿易摩擦。

中國紡織品占領美國市場,嚴重影響美國紡織產業,紡織產業工人收入降低,紡織業作為美國傳統支柱產業,從事紡織業的美國勞動者人數眾多,工會便會向政府施壓,迫使政府頒布紡織品貿易保護政策。政府官員為了自己的選舉利益,爭取更多的選票,也會制定針對中國紡織品進口的貿易政策。

3.歐美大環境對美國產生的影響使得美對華加大貿易摩擦。

在2005年1月1日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中國出口到歐洲的紡織服裝品數量大幅增長,這也存在一定的隱患,引發歐洲對我國展開貿易戰,如歐盟重啟對華聚酯纖維面料反傾銷調查,對紡織服裝品要求產地證明等,這些都會影響到美國對華紡織服裝品的態度。

(二)從我國自身考慮

1.中美貿易長期不平衡。

表現為中美雙方國際收支的統計口徑和統計方法不同,美國用的是“原產地”原則。這就將中國從香港或者其他國家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都算入中國,美國用的是到岸價格,與中國的算法差了運費和保險費,美國也沒有包括他們優勢的服務貿易。

2.國內紡織產業結構不平衡導致摩擦產生。

中國紡織產業結構不平衡,企業多以小型為主而且分散,缺少市場競爭力;大型企業大都缺少核心技術,跨國資源配置能力不強。中西部差距依然較大。配套原材料發展比較緩慢,普通纖維產品生產量較大,產能增長較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種多樣化纖維卻比較短缺。紡織產品生產多集中在勞動密集的服裝加工中,且競爭十分激烈;而高技術含量的紡織品生產較少。

3.中國紡織品生產企業自身存在問題。

中國紡織服裝企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長三角”以及渤海灣地區和山東。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我國紡織生產企業利用豐富的廉價勞動力資源大量生產。紡織企業自主生產性不強,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不能自主設計,生產適合銷路的產品,產品出口主要是定牌、貼牌加工,缺少自己的優勢品牌。有些紡織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參考文獻:

[1]洪涓,張家艷.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6,4

[2]王世平,趙春燕.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5,22

第4篇

【關鍵詞】 中美貿易 貿易摩擦 原因 對策

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關系自建交以來獲得了迅速而全面的發展,貿易的飛速發展給兩國人民帶來了實惠,為兩國關系的發展提供了動力,但貿易摩擦也在不斷增加。自中國加入WTO后,中美貿易摩擦進入了新階段,中國市場地位的確立、反傾銷、知識產權保護、人民幣匯率、對華出口管制以及貿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構成了中美經貿中摩擦加劇的焦點問題,引起了中美兩國政界與經濟界的不安。從中美貿易發展的過程看,兩國的貿易摩擦主要是由多種原因綜合導致的。

1. 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

1.1美國的角度分析

1.1.1美國國內貿易保護主義蔓延。在有競爭力的產業里,美國極力倡導自由貿易,但對于一些“夕陽產業”,則實行貿易保護主義。這些“夕陽行業”在世界市場上缺乏競爭力。按照古典貿易理論,美國應從有比較優勢的國家例如中國進口,以節約資源,提高福利水平。但美國一些制造商認為中國廉價產品的大量涌入對美國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就業帶來巨大沖擊,于是紛紛轉向政府尋求保護,促使貿易保護主義蔓延,從而導致中美貿易摩擦增加。

1.1.2美國對中國采取歧視性貿易政策。根據中美達成的協議,中國入世15年內美國仍可以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而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反傾銷協議,對于從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的產品實施反傾銷調查時,可用替代國類似產品的國內價格來比較,這就導致美國對世貿組織反傾銷條款的濫用。這種非市場經濟待遇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定價策略及有效應訴形成了很大障礙,這也使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

1.2從中國的角度分析

1.2.1中國出口的產品結構低下、出口市場過于集中。一方面,中國出口的產品主要是勞動密集型或技術含量低的產品,這些產品差異化水平較低,具有較強的可替代性,在國際市場上不僅與發展中國家存在出口競爭關系 ,與發達國家也存在越來越多的競爭。而美國的該類產業處于比較劣勢,在就業、結構調整、產業聯系效應等壓力作用下,美國并不情愿讓出既得利益。因此,頻繁對中國的出口產品發動反傾銷。另一方面,我國的出口貿易地理方向主要集中在美、日、歐盟三大地區,而這三大地區既是全球經濟衰退的主流,也是非關稅壁壘的發源地,無形中增加了貿易摩擦。

1.2.2我國企業缺乏行業自律性、出口秩序混亂。中國企業素有“薄利多銷”的傳統,有時為了在國際市場上占領份額,無利也要大量銷售。而我國政府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又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最終不是被進口國反傾銷,就是被當地消費者放棄購買。這種低價出口和出口的無序增長,不僅使我們喪失了應得的利潤,更加大了我國遭遇貿易摩擦的可能性。

總之,中美貿易的不平衡是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本原因。造成貿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所以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價格較低,同時美國消費者也需要購買價格低廉的中國產品。而美國卻對其技術密集型產品設置了很多出口限制,使中國不能從美國買到技術密集性的產品,從而發生貿易不平衡,進而引發貿易糾紛。

2. 解決中美貿易摩擦的對策

2.1美國應采取的對策

2.1.1美國應該首先肯定中國的出口貿易對其產生的積極影響。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利益,也給世界其他國家特別是美國提供了發展的機遇。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大量的錢。

2.1.2美國應該改變貿易政策。自從1989年以來,美國政府和國會一直對我國實施高科技出口限制,也因此近年來美國高新技術產業喪失了很多良機。這種政策不僅妨礙了兩國的貿易平衡,還損害了美國的利益。所以,美國需要調整現行的貿易政策,不要一直強調限制中國的進口,而應注重擴大對中國的出口,這才是緩解中美貿易關系的關鍵。

2.2中國應采取的對策

2.2.1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體制的摩擦是引發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比如對中國貿易摩擦影響最大的特保條款,就是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因此,中國應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使中國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國家, 縮小與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體制差異,使美國縮小對中國出口技術產品的控制范圍,從而使中國得到需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 ,最終使中美貿易實現平衡、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2.2調整出口產業結構

我國出口的產品大多是科技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很容易被替代。如果不及時把勞動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調整,我們的出口貿易在國際市場上將很難發展。而優化出口產業結構的關鍵是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根本上是要依靠科技創新,為科技創新和應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這樣才能不斷提高企業進行科技創新的積極性。而且當前經濟全球化時代,一國產業結構的調整要融入到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框架內,才能做到有效地緩解貿易摩擦。

2.2.3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

目前中國的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這也是造成中國與美國出現貿易爭端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我們要進一步調整出口的地區結構,實施國際市場多元化戰略。除了繼續鞏固傳統的北美市場外,我們還要盡力向一些經濟水平較好的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擴展,如中東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在開拓了新市場的同時又減少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以達到對外貿易在地理分布上的平衡,從而減少摩擦。

2.2.4引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規范出口秩序

企業在不斷降低產品成本的同時要創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現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相反,如果僅僅片面追求"薄利多銷",不僅使產品利潤很低,而且會給進口國家帶來反傾銷借口。另外,企業要規范出口秩序,堅決打擊和抵制任何擾亂進出口經營秩序的行為。

2.2.5充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

WTO爭端解決機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效解決糾紛與爭端的辦法。作為WTO的成員,我們要按照WTO規則來健全貿易救濟措施和安全保障體系。在中國與美國的貿易摩擦中,只要中國嚴格遵守了WTO規則,就應該積極尋求世界貿易組織的裁決和保護,將兩國的貿易爭端置于統一公平的規則下進行解決,從而消除中國出口面臨的不合理限制。若美方出現違背世貿組織原則、濫用貿易救濟措施等錯誤做法,我們應立即通過世貿組織啟動貿易爭端解決程序,以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

結束語

目前我國已經成為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動力,從歷史上看,任何一個國家在崛起的過程中都伴隨著各種貿易摩擦,而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也將是長期存在的。因此,我國應在充分把握和理解WTO 規則的基礎上,以科學的手段維護自身的經貿權益,妥善處理好中美貿易間的矛盾,弱化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只要雙方有誠意解決問題,加強溝通與協調,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中美一定能邁向真正“戰略合作伙伴”的互利關系。

參考文獻:

[1] 田勇營.中美貿易摩擦的原因[J]. 河北企業, 2007(06).

[2] 王勇.中美經貿關系[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7.

[3] 聶晶晶.我國在中美貿易摩擦中的應對策略[J].中國商界,2009(07).

[4] 高永富.中美貿易不平衡問題及其解決途徑研究[J].國際貿易,2009.

[5] 陶文釗.中國入世以來的中美經貿關系簡析[J].外貿經濟,2005.

第5篇

一、摩擦不斷,中美貿易往來不減反增

(一)貿易摩擦是中國崛起的伴生現象經過三十多年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上升。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貨物進出口僅206億美元,居世界第32位。35年間,中國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6.4%,幾乎每4年翻一番。2010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中國取代穩坐60多年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交椅的美國,成為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中國的崛起不僅改變了亞太地區的經濟格局,而且在國際經濟上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2006年美國是127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而中國是70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僅僅5年之后,兩國的地位就互換了,中國成為124個國家的最重要貿易伙伴,而美國的數字減少至76個。2014年前9個月,中國對海外投資額同比增長了22%。投資分布從非洲到拉丁美洲、從美洲到歐洲。2014年全年,中國對海外的直接投資將首次超過外國對中國的投入。中國將在國外擁有大量股本,成為美國越來越強勁的競爭對手,對美國產生了無形的壓力。因此,美國采取多種手段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加之,美國當前正處于金融危機之后制造業回歸和再工業化的關鍵時期,國內貿易保護主義者認為對華巨額貿易逆差是失業率上升、經濟增長乏力乃至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的重要原因,所以對華實行貿易救濟調查等的貿易保護愈演愈烈。據統計,在中國2001年入世之后,美國已經15次把中國告上世貿組織,是該組織其他成員中國次數的兩倍還多。在2014年年初僅44天中,美國平均每4天發起一場對華的貿易調查或爭端。

(二)中美貿易持續增長,依賴加深中國在過去35年能實現令世界矚目的迅猛增長,很大程度上應該歸功于美國大量進口中國產品。中美兩國互為主要貿易伙伴,1981年中美雙邊貿易額僅為50億美元。2013年,中美雙邊貿易額5590億美元。在21世紀以來的13年中,中美貿易年均增長17.6%。即使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加劇的情況下,中美貿易也不減反增,中國已經連續10余年是美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國際貿易增長乏力的情況下,美國對華出口仍增長迅速,這為其創造出許多就業崗位,對降低失業率和經濟復蘇有著重要意義。

二、中美貿易摩擦成常態,合作互利是主旋律

(一)中國與美國差距依然巨大,美國在世界的優勢地位將繼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的研究報告中預測,根據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14年的GDP將達17.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的17.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到2019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過美國20%。但是,按人均計算,中美差距仍很大。按IMF數據,假設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的人均GDP(購買力平價法)年均增長速度是6%,美國是3%,中國要趕上美國還需52年。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已經持續了一百三十多年,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美國的產值占世界的份額一直在1/4左右。雖然受經濟危機沖擊,美國經濟增長乏力,但仍居世界強勢地位,遙遙領先于其他國家,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軟實力、世界一流的科研創新能力,無以倫比。

(二)中美貿易摩擦將長期存在,呈常態化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和貿易上地位的不斷強大,以及中美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美國從維持自身全球霸主地位和全球戰略考慮,都將在各個領域打壓中國,阻礙中國在世界上影響力的增長,從這個意義上說,中美間的貿易摩擦將只會增而不會減,而且必將長期存在。縱觀歷史發展,經貿關系密切的國家產生摩擦是一種正常的經濟現象。美歐之間、美日之間等都曾有過貿易摩擦的經歷。

(三)與中國合作是解決美國經濟脆弱問題的出路歐盟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是世界經濟最重要的力量之一,與美國一直有良好的經濟關系。但是金融危機和債務危機使歐盟經歷了宏觀經濟的嚴冬,失業率一直高企,正處于6年來第三次衰退的邊緣,走向停滯和通縮。奧巴馬政府為復蘇美國經濟,提出大力振興國內制造業,推動出口大幅度增長的再工業化戰略,美國產品的出口只能倚重中國正在迅速擴大的市場和強大的購買力。據美國經濟分析局統計,2013年美國對華出口比2012年增長10.15%,美國對歐盟出口比2012年減少1.22%。“中國需求”能為美國經濟和民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能實現經濟繁榮,創造眾多就業崗位,增加收入。中國正在進行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需要美國大量的服務產品、高技術、人才和經驗,是美國的重要機遇。中國是美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一大進口來源地。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13年美國對中國出口1220.2億美元,增長10.4%,占美國出口總額的7.7%,提升0.6個百分點;美國自中國進口4404.3億美元,增長3.5%,占美國進口總額的19.4%,提升0.7個百分點。從投資領域看,截至2013年底,中美雙向投資累計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美國企業對中國的依賴程度達到10年來的最高水平,英特爾、百勝餐飲集團等37家標準普爾500指數成份股公司約18%的營業收入來自中國。中國始終穩居美國最大債權國地位,持有美國國債約1.3萬億美元。中國是支持美國經濟穩定的重要力量。

三、理性處理貿易摩擦,促進中美貿易持續發展

在新的形勢下,為了應對來自美方不斷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我們要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改變處于全球產業鏈“微笑曲線”最低端加工制造環節的現狀,研發自主品牌,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的服務與質量;培育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優勢,加強與貿易伙伴的務實合作,實現對外貿易持續健康發展。對美國的貿易保護措施,我們要積極應訴,維護產業安全和企業合法權益。兩國政府應該通過經貿洽談、貿易協定、高層會晤、建立諸如中美貿易投資協定的系統性合作框架等多種方式,找到理性、成熟、雙贏的處理辦法,維持中美經貿關系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中美雙邊投資談判如能達成協議將有利于中國未來加入TPP談判,爭取在太平洋地區的貿易主動權,此外,還能避免中國在美國投資時受到各種無端因素的限制。適時在美設廠,將出口與當地就業相結合,改變單純出口貿易方式,也能有效減少摩擦。

作者:姚麗芳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

第6篇

關鍵詞:貿易摩擦;保護貿易政策;綜合競爭力

一、美國為什么對我國出口紡織品頻頻發難

(一)導致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國外因素

第一,美國借對中國紡織品的制裁緩解貿易逆差及失業壓力。長期以來對華貿易的巨額逆差使得美國國內許多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頗為不滿,他們聲稱中美貿易中的巨大逆差有損美國利益因而應對我國輸美產品予以設限。而我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又以勞動密集型輕工業產品為主,因此當美國以縮小貿易逆差為理由而采取保護性貿易政策時,作為我國出口重頭的紡織品自然是首當其沖了。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額劇增。美國卻認為是低價進口紡織品大量涌入美國市場造成了美國國內產業工人的失業,盡管事實證明美國國內失業率與貿易逆差之間并無直接聯系,但美國政府則聲稱鑒于“公平”起見,須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紡織品采取以抵制政策,因而作為美國紡織品的主要進口國,我國的進口紡織品成了美國國內失業問題的“替罪羊”。

第二,美國對WTO體系下的特保條款和非市場經濟條款肆意濫用。根據中國加入WTO時在《中國加入WTO議定書》和《中國加入WTO工作報告書》中做出的承諾,如果世貿組織成員在確定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由于市場擾亂、威脅和阻礙這些產品的有序發展的話,在與中國磋商未果的前提下則可對中國的出口紡織品進行限制,而由于相關文件中對于“市場擾亂”及“威脅、阻礙相關產品的有序發展”的標準沒有做出明確規定,美國則擅自將此標準當作“自由裁量權”而加以濫用,對我國的進口紡織品肆意制裁。

在對于反傾銷和反補貼的確定上,按照WTO的非市場經濟條款規定,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界定價格要低于市場經濟國家,這也意味著從2008年特保條款到期到2016年我國“非市場經濟國家”有效期結束的八年間,反傾銷與反補將成為美國限制我國紡織品進口的主要措施。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國出口紡織業的弊端

第一,出口紡織品同質化嚴重,單位創匯額低。我國出口紡織品多年以來主要有中低檔產品構成,因此在國際市場上難免要走低價競爭的道路,從而給了進口國的貿易保護政策以可乘之機。產品范圍的狹窄、營銷路徑單一使得我國紡織品出口一旦遭遇制裁往往涉案金額巨大,損失慘重。

另外,與我國其他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一樣,我國的出口紡織品也有技術附加值與品牌價值低的通病,大多數出口紡織品都是國外品牌的貼牌、定牌生產,只能賺取不到10%的加工費,而自主出口產品質量差,檔次低,雖然出口量大,但價值低廉,創匯少。

第二,我國的所謂“非市場經濟地位”是導致我國出口紡織品在美國頻頻遭遇特保調查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國加入WTO議定書》中的“非市場經濟條款”已成為進口方對我國紡織品予以制裁的有力把柄,因而我國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確立將對中美紡織品貿易爭端的解決乃至化解與其他進口國的貿易摩擦都意義重大,這也是我國政府外交工作的一項艱巨任務。

第三,出口紡織品行業協會調控能力欠缺。在對美國出口中頻頻遭與特保與反傾銷調查中,我國紡織品行業協會責無旁貸。紡織品出口量增長失控,出口價格失調,在貿易風險之前缺乏相關的預警信息等等,這些都或多或少的反映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職能上的不力。與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業協會相比,我國的行業協會起步較晚,機制也欠完善。最典型的就是我國行業協會的雙重管理體制即所謂“半官半民”性,使其社會職能不明確,而且我國缺乏與行業協會職權相應的法律法規,這些都導致了我國紡織行業協會的活動范圍受限,執行力度欠缺,從而無法實現對出口紡織企業有效的宏觀協調作用。

二、我國紡織品出口如何面對新一輪的挑戰

第一,從根本上改變增長方式,從量的優勢轉向以質取勝。要想讓我國出口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真正站穩腳跟的關鍵在于“質”而非量,即提高出口紡織品質量與品牌價值,提高高檔產品在出口紡織品中的比例,從而增加單位出口品的出口利潤,讓種種保護貿易政策無從下手。針對當前我國出口紡織品中貼牌生產比例大,且國內品牌價值低、數量少的現狀,政府部門及行業協會應當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對我國紡織品出口行業結構進行根本上的結構調整,從生產和定價兩方面著手對行業結構進行整治。在出口紡織品的生產方面執行統一嚴格的質量標準,尤其在安全與衛生標準方面向西方主流標準看齊,建立完善的監管體制;在定價方面,必須理順當前低價競爭的價格體制,通過引入相關的最低工資制度、勞保制度、稅收制度等將出口產品價格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在紡織行業內形成定價策略高度統一的“卡特爾”,對個別企業在貿易中追求短期利益的“個人行為”堅決予以杜絕,這樣才能夠保證在長期中所有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要使我國出口紡織品在海外市場能夠穩據一席之地,品牌戰略是我國紡織行業的必經之路,我國應通過技術與資金支持在紡織企業中扶持起一批自主名牌企業,通過過硬的質量和高端定價以及一系列完善的營銷網絡在進口國確立起鞏固的市場地位,扭轉國際市場上中國紡織品以往粗制廉價的形象。

第7篇

美國和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強的發達國家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兩國關系在國際政治和經濟方面舉足輕重,中美貿易關系的發展是世界關注的焦點。

中美自從建立貿易關系以來,雙邊貿易關系就在摩擦與曲折中前行。伴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美經貿關系實現較快增長,相互已成為重要貿易伙伴,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2003年,美國對中國接連提出傾銷指控,其中11月24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初步裁定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彩色電視機存在傾銷行為。之后美國開始對中國采取頻繁密集的攻勢。盡管目前中美貿易摩擦的涉案金額占中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還很小,但在微觀上可能造成產業層次在局部市場上的毀滅性打擊。盡管中美貿易從未因貿易摩擦的影響而減速,但激烈的貿易摩擦令人堪憂。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中美雙方貿易摩擦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最惠國待遇問題、貿易平衡問題、市場準入問題和知識產權問題等。加入世貿組織后,由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并受過渡期特殊安排的影響,摩擦焦點發生了新變化。有些摩擦難題,如最惠國待遇、市場準入、勞改產品等問題,隨著兩國關系的發展尤其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而解決或弱化。另外一些摩擦,如反傾銷、紡織品配額、農產品以及知識產權問題等,成為目前的主要問題。

中美貿易摩擦發生的原因錯綜復雜,摩擦性質以及美國貿易救濟的手段各有差異,因此我國在應對時也應多管齊下。針對中美貿易摩擦的新變化,我國應以平穩的心態對待中美貿易摩擦,在WTO整體框架內尋找解決的途徑,并應該對摩擦問題進行細分研究,根據摩擦性質及影響的不同采取差異性策略,有效控制和緩解摩擦,促進中美經貿和諧發展。

二、中美貿易摩擦問題的細分研究

隨著中美兩國雙邊貿易額的擴大、經貿聯系的加強,中美貿易摩擦出現了數量增加、領域擴大的趨勢,中美經貿摩擦的形式也更加多樣化。根據摩擦的性質及影響不同,可以劃分為以下兩個層面。

(一)商品貿易層面的摩擦

商品貿易摩擦是我們最常見到的摩擦形式并構成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部分。目前,中國面臨的商品貿易摩擦主要有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別保障措施和技術貿易壁壘。

從摩擦商品結構看,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主導,美方對這類產品采取越來越多的反傾銷、保障及特別保障措施等。美國的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自由貿易的嚴重扭曲,美國企業界也非常清楚,這種自由貿易的扭曲將會損害美國的社會福利水平,拒絕中國商品也將使美國零售商面臨巨大市場風險和損失。但中國部分產業與產品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較大,如中國對美出口的服裝、鞋類等勞動密集型產品,貿易摩擦的出現,使從事對美出口的眾多中國企業也蒙受了相當大的損失。 當然,該類產品摩擦也不全是負面影響。勞動密集型產品是我國優勢產品,美國限制這些產品的進口,實際上是保護了美國沒有優勢的產業,有利于美國的弱勢產業,但不利于美國經濟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對我國來說,長期的發展要求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即要求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中的比重相對下降,而資本密集型產業比重不斷提高。美國對中國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限制在某種程度上能夠促使中國的產業調整,有利于我國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

隨著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化,主導產業和主要出口產品往往是貿易摩擦的重點。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美國對中國發起調查的行業和產品逐步呈多元化趨勢。涉及五礦、化工、輕工、紡織、食品、土畜、機電等多個行業。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的升級,貿易摩擦的重點開始由輕工、化工等低附加值產品擴大到機電等高附加值產品。

中國向美國出口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大多數是采用加工貿易的方式,主要利用我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從日本、韓國等進口各種零部件,加工裝配后出口到美國。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工廠導致中國出口速度增長,對美國國內市場及相關產業造成競爭壓力,自然引起貿易摩擦。

相對于美國對中國出口的限制,其對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的限制更為嚴格。與日美半導體貿易摩擦等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摩擦不同,在現階段,中美高新技術產品的貿易摩擦不是由中國對美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擴大對美國同類產業造成沖擊而引發的貿易摩擦,而是由美國嚴格限制對華高科技產品出口引發的貿易摩擦。從中美兩國貿易進出口比較優勢來看,美國應該出口本國的優勢產品高新技術產品,進口本國的相對劣勢產品輕工和紡織品等。美國嚴格限制對華資本密集型的高檔次產品或高技術產品出口對我國相關領域的發展非常不利,并導致中美貿易收支不平衡持續擴大。但對美國卻十分有利,保持了美國在產業領域內的優勢,另外還考慮到安全等因素,由此對中國在開放市場等制度層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制度層面的摩擦

主要包括知識產權摩擦、匯率制度摩擦、勞工標準摩擦以及中國進口和開放市場摩擦。

我國與美國知識產權摩擦一直沒有間斷。加入世貿組織前中美已經發生三次知識產權摩擦。加入世貿組織后,美國為了強化本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保持其技術上的壟斷優勢,加強了對華知識產權的保護和監督力度。美國指責中國企業現在對美國企業全面侵權,知識產權摩擦已成為中美經濟摩擦的新焦點。2005年美國商務部長唐?埃文思訪問中國前對記者說,布什政府希望看到“盜版者被判處徒刑,并受到嚴厲的刑事制裁……”。美國貿易代表在年度特別301條款報告中,將中國列為301條款重點監督對象,并稱如果中國未全面履行中美知識產權協議,將對中國貿易實施制裁。美國“337條款”引發的知識產權摩擦也不斷增長。美國已把中國當成頭號公敵,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采取的態度十分強硬,堅決嚴厲打擊制裁。然而對于發展中的中國來說,知識及技術進步主要還依賴對外國的模仿學習,如果完全按照美國的標準履行知識產權保護,對美國先進技術是一種保護,但對我國經濟發展及技術進步卻是一個嚴重的障礙,我國也是很難辦到的。

中美匯率之爭近年亦不斷升級。美國稱“中國的匯率政策使美國產業和工業生產蒙受了巨大損失”,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直接原因,不失時機迫人民幣升值。穩定的人民幣匯率對中國來說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幣大幅升值不利于我國擴大出口,增加外商投資成本,不利于外國游客來華旅游,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也產生不良影響。中國已幾次小幅上調了利率,但美國一些國會議員仍不滿意,認為人民幣匯率偏低使得中國商品大量進入美國,剝奪了美國數百萬人的就業機會。一些有影響的國會議員則威脅說,如果不在這方面采取行動,他們將重新提出旨在制裁中國的相關法案。此外,美國國會還通過議案,要求政府就匯率問題與中國政府展開談判,并每半年向國會提交一份報告,確定中國是否是“操縱匯率的國家”。為此,中國政府已作出了讓步,并且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改革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攬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使矛盾得到了緩解。

2004年勞工標準摩擦已成為導致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包括SAI(社會責任國際)制定的SA8000在內的企業社會責任標準對國際貿易的影響日益擴大,甚至成為某些國家炮制貿易壁壘的借口。

中國在加入世貿組織15年內仍被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對中國出口產品采取“替代國”等歧視性辦法,加劇了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為了監督中國履行入世承諾,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美國形成了由政府、企業、國會組成的多層次的監督機制,對中國的貿易、投資、出口管制、人權、法律、宗教政策等一系列問題加以指責。由于中國入世承諾涉及經濟政策、貨物貿易政策、服務貿易政策、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制度等各個方面,從而是否履行入世承諾成為中美經濟摩擦的新焦點。 美國要求中國開放市場,這對美國向華出口產品、在華投資大有裨益,但對中國產業發展卻是一個相當嚴峻的考驗,中國市場開放,美國及各國產品和企業進入,對中國各行業尤其是弱勢產業乃至宏觀經濟運行都產生很大沖擊。

三、中美貿易摩擦解決對策

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和地區在經濟快速增長和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貿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中美兩國隨著貿易往來的頻繁和貿易量的增加導致貿易摩擦是歷史的必然。中美雙方經濟的互補需求遠遠大于摩擦沖突,中美兩國都從貿易中獲得很多實惠,這是一種雙贏的局面。因此,中美貿易摩擦只是兩國經貿交流中所出現的一些不和諧音符,不會影響中美貿易發展的大局。但中美貿易摩擦畢竟給兩國經貿關系蒙上了陰影,給中國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理性分析、積極對待。

商品層面的摩擦,我國可以在勞動密集型產品方面作出適當讓步。這樣不僅可以緩解中美之間的矛盾,同時對于中國出口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也起到積極作用。我們可以借鑒日本的經驗,美國對紡織品設限,我們可以考慮機電產品的出口,對機電產品設限,再轉向更高的行業,當然,產品的質量是最重要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低檔、低價是我國產品在美國屢屢遭遇貿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我國在作出適當讓步的同時,應提升商品檔次、質量和價格,這是減少貿易摩擦的根本出路。

美國限制對中國資本密集型產品尤其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我們應積極商討,據理力爭,絕對不能輕易讓步。該類產品對美國有關產業影響比勞動密集型產品大,美國控制比較嚴格。好在我國該類產品大多數屬于加工貿易,有些零部件還是從美國等進口的,我國還可與提供部件的其他國家協調,展開多邊談判,這樣受到的限制和壓力反而減少了。

在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中,還有一個問題不容忽視,就是我國政策的協調。過去,產業政策鼓勵相對資本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而貿易政策則刺激了勞動相對密集的加工出口的增長。鼓勵出口創匯,出口貿易結構就偏向勞動密集型產品,加工貿易成分提高。這種政策不協調減緩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現階段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需要加大技術開發的力度,提高本國的工業化水平,提高出口產品中熟練勞動和知識技術要素的密集程度,在對勞動密集型產品進行改造的同時,提高對高新技術產業和規模經濟產業的資金資助和政策支持力度。

如果說商品層面摩擦屬于短期的、表面的和微觀的問題,那么制度層面的摩擦則是深層次的、涉及宏觀經濟的大問題,中國在此方面問題的處理上還很被動,需要大力采取行動。

美國對知識產權摩擦態度強硬,而中國在這方面還很落后,對美國還有很強的依賴性。中國要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但需要的時間還很長,中國侵權行為在一段時間內還很難消除。現階段中國要有充分的準備去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知識產權之爭,中國政府需要委婉斡旋,盡量減少沖突,同時也要讓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知道,中國政府正在采取措施作出最大努力,但知識產權保護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也需要美國政府合作共同推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美國動用超級301條款直接制裁有悖于WTO原則,中國也不能一味退讓,可借助國際法,在WTO框架下解決問題。

應對中美知識產權摩擦的同時,還要告誡中國的企業,一定要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現在一方面我們有企業侵權,另一方面中國又有大量的商標和祖傳秘方等在國外被搶注,實在讓人痛心。另外地方政府在知識產權保護中也要起到應有的作用。地方政府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就業、稅收問題,要看到侵害知識產權會長時間損害當地的投資環境、打擊創新的積極性,不利于整體經濟的發展。

中國在匯率問題上幾次作出了讓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摩擦,但美國仍未得到完全滿足,還在繼續對中國施壓。對此,中國也不能一味讓步。一國匯率政策和貨幣政策象征一國的經濟,匯率政策的制定是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服務的,中國應采取穩健的貨幣政策,根據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自身需要穩步調整,不能跟在美國和國際輿論的后面行事。

關于中國的市場開放問題,開放市場對中國的確沖擊很大,我國有些產業市場競爭力還很弱,因此必須慎重采取行動。市場只能緩步放開,雖然這會引起美國的不滿,雖然拖延開放不是最佳辦法,但從保護我國產業角度來看也只好如此,對此我國可以向WTO保障機制提出保護申請。在逐步放開市場的同時,我國還要力爭市場經濟地位早日得到承認。中國面對大量反傾銷調查,如果個別行業能在政府的指導下,積極參與應訴,提供充分信息,證明自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作的,在這個問題上就會有所突破。

第8篇

【關鍵詞】 貿易保護主義 中美貿易摩擦 貿易爭端

一、中美貿易摩擦原因及現狀

金融危機使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中美貿易摩擦不斷。2009年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決定對中國輪胎特保案實施為期三年的限制關稅,向中國發起了大規模的貿易戰。輪胎特保案涉及的金額達到22億美元,影響了中國數十萬人就業。2011年美國與中國產品貿易摩擦案件共計221起,其中反傾銷174件,反補貼47件。2012年3月美國僅在3天時間內就向中國產品發起了5次反傾銷、反補貼調查,這些都反映了中美貿易之間的摩擦頻率之高和數量之多。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多年前已轉移至國外。而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對美國進行出口的產業多為加工制造業,這種貿易結構的不同必然導致中國長期對美國保持著巨額的貿易順差。美國有部分人認為,美國的高失業率和企業效益不佳是由于中國大量的低成本勞動密集型產品沖擊了美國同類企業。近年來雖然我國出口貿易結構在不斷優化,但出口產品仍處于國際分工價值鏈條的低端。2011年我三大產業出口比重分別為第一產業34.5%,第二產業57.4%,第三產業8.1%。加工制造業由于缺乏技術含量和自主品牌,導致許多產品在消耗了大量資源出口之后只換回了微薄的經濟利益,同時還不斷地被指責為傾銷。2009年的輪胎特保案、2010年1月的金屬絲網托盤和電熱毯發起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2011的銅版紙雙反調查、2012年3月的汽車零部件調查等,都集中反映了中美貿易摩擦主要發生在加工制造業。

相關利益集團和美國政治因素也是造成中美貿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歐美債務危機的影響下,美國近年來經濟持續低迷,GDP增長緩慢,國內的失業率高,出口萎縮,政府財政赤字高企。在這種環境下,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必然重新抬頭。危機后美國國內各利益集團,尤其是制造業利益集團和勞工集團,打著保護國內產業工人和市場的旗幟,向政府施加壓力,中國必然是被重點關注的國家。同時,在美國的政治選舉中,選民最注重候選人是否能為經濟做出貢獻。國會議員為了爭取選民支持,必須要做出維護相關產業和工人利益的姿態。美國國會在對外貿易政策領域有較大的影響力,國會議員對政府施加壓力對中美兩國的貿易摩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中國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所存在的問題

目前中國政府應對中美貿易摩擦所采取的應對策略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美國發起的貿易摩擦訴諸世界貿易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另一種就是對美國出口的商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并對國內相關受害企業采取貿易救濟。面對美國頻繁對中發起的貿易摩擦,雖然中國政府也采取同樣的方法進行還擊,對美國出口中國的商品進行反傾銷、反補貼和貿易救濟調查,但與美國相比少之又少。2010年1月到6月,僅半年時間美國就對中國產品實施了171起貿易摩擦案件,而中國對美國產品僅發起了43起“雙反”調查。不難窺見,中國政府采取的措施很難在貿易戰中取勝。

面對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中國企業缺乏應訴自主性。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中國企業應訴率逐步提高,2011年平均應訴率達到89.7%,其中對美國的應訴率達100%。在應訴率提高的同時,還是有很多企業應訴不太積極。從目前情況分析,中國企業應訴不積極有以下原因:一是一些企業不知道應訴的一些規定和程序,缺乏相關知識;二是企業多存在畏難情緒,他們在與外方打交道時怕麻煩、怕花錢,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甘愿退出國外市場;三是中國行業組織和出口商會對企業的應訴支持不夠,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案件,相關信息少,語言障礙大,很多企業得不到基本的指導和幫助。另外,部分中國企業法律意識淡薄,法制觀念差,尤其是在知識產權方面,時常遭到美國利用337條款發起的調查。

三、對策建議

1、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分散風險

長期以來中國對美國的對外貿易依賴程度過高,這十分容易形成買方壟斷,造成美國對中國出口商品和價格形成控制,最終產生貿易摩擦。如今在美國經濟萎靡、市場需求減少的情況下,中國政府需尋求其他的貿易伙伴,實施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以此減少貿易摩擦。中國應積極對外開拓其他市場,加深與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東盟的貿易合作,減少對美國的過分依賴,分散風險。同時,我國政府需要持續推行“走出去”戰略,出臺各種優惠政策鼓勵中國企業對美國進行直接投資。這樣做既可以適當轉移中國對美的出口,有利于平衡雙方的貿易差額;也可以巧妙地避開美國針對中國設置的貿易壁壘和人民幣升值的貿易障礙,減少貿易摩擦。例如,海爾剛剛進入美國的幾年,一直保持著平均140%的銷售增長率,隨著企業的不斷發展海爾在美國的品牌信譽和銷售額不斷提高。2011年海爾空調在紐約創下了7小時銷售7000臺、平均3.5秒就賣一臺的銷售奇跡。2012年4月19日海爾空調成為了美國第二大著名零售渠道塔吉特的獨家家用空調供應商。

第9篇

【關鍵詞】紡織品 貿易摩擦 貿易逆差

一、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現狀

(一)中美紡織品貿易歷程

歷年來,美國是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和最大的海外市場。紡織品及服裝是中美貿易中貿易量最大的商品,也是中國對美出口最主要的商品。

從中美紡織品貿易歷程來看,自入世以來中美紡織品貿易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至2005年這四年間,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呈現出持續較快增長的趨勢;第二階段是2005年全球紡織品服裝配額取消后,我國紡織服裝出口出現“井噴”現象,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良好勢頭。然而,2006年歐美各國開始對我國紡織品設限,2007年歐美各國紡織產品進口增幅進一步放緩;第三階段是2008年次貸危機起,國際經濟形勢開始影響到我國的實體經濟。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現狀

自中國與美國建立經濟貿易關系以來,雙邊經濟貿易摩擦就與之相伴,如影隨形。紡織品貿易摩擦更是雙邊經濟貿易摩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也是中美貿易關注的重要焦點之一。2005年1月1日,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取消后,我國對美紡織品出口額劇增,“井噴”的現象可以說是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2009年1月1日起,我國不再對輸美、輸歐紡織品實行紡織品出口許可證管理,這樣一來,我國紡織品出口進入自由貿易階段。據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統計,從2006年1月到2008年7月,合計兩年半的時間,全球對中國紡織品發起反傾銷、特保等貿易救濟措施共18起,金額高達5.4億美元之多。

二、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中國紡織業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出口創匯產業,其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保持在1/5 以上。紡織品貿易順差,成為中國外匯收入和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

(一)對國內就業的影響

從長期來看,出口額每增加1%,就業人數就會增加0.68%;從短期來看,出口每增長1%,就業人數就會增加0.48%;從動態影響來看,出口沖擊對紡織工業就業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具有較長的持久效應,但是,短期效應大于長期效應;從貢獻率來看,在所有因素中,出口對就業的貢獻率一直最大,基本保持在12%左右。

在我國,作為吸納就業人口最多的傳統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2008年以來,我國紡織品企業的生存壓力加大。特別是歐美紡織品設限及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頻發,使得我國紡織品工人面臨失業。

(二)對整個國家經濟的影響

對國家經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紡織企業的影響和對棉農的影響兩個方面。現在,國家對紡織行業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強,把紡織行業定為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對于其促進就業、穩定社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出口創匯等作用寄予厚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政府已多次上調紡織業出口退稅率,支持紡織工業應對出口頹勢。然而,2008以來,紡織行業出現的“倒閉潮”陰影開始引發市場的極度不安,經濟無不受到嚴重影響。出口紡織品服裝的成本增加,產品競爭能力下降。為了應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紡織品服裝企業被迫使用進口原材料,增加檢驗項目,取得各種認證,改進技術工藝,加大技術改造投入,這些都使出口產品成本上升,增加企業負擔,使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失去了價格優勢與競爭優勢。出口企業減少了貿易機會,減少了國外市場分額甚至退出國外市場。國外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名目繁多,限制內容多變,而我國企業情報系統落后,對進口國有關法規、標準、認證規定收集不及時或不全面,致使有些企業貽誤了成交時機,或被迫取消定單。

不僅如此,紡織企業的不景氣直接影響到我國棉農的利益。受全球經濟下滑和我國紡織服裝產品出口受阻等影響,最近一段時期,我國棉紡產品價格持續走低,下滑勢頭明顯,全行業面臨巨大虧損風險。

三、我國紡織品屢遭指控的原因

(一)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中暴露的我國出口紡織業的問題

(1)生產成本大幅上升。隨著美國的次貸危機,美元貶值,通貨膨脹水平上漲,造成了原材料、能源動力等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而且勞動力成本上升,節能和控污等費用增加,都使得企業成本不斷上漲。

(2)中低檔產品比例過高,產業結構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紡織品在國際市場上走低價競爭道路。我國紡織工業在跨國產業鏈上獲得的市場價值只有15%~20%。我國自主出口產品質量差,檔次低,無法與國際品牌相抗衡,雖然出口量大,但價值低廉,創匯少。

(3)中國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加大發生貿易摩擦機會 美國、歐盟分別是中國的第一、第二大出口市場,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占到我國紡織品出口總量50%以上。1~3月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的召回通報中,涉及中國紡織服裝類產品的數量同比增長近兩成。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加劇了競爭,極易引發貿易摩擦。

(二)導致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國外因素

(1)次貸危機下外部需求減弱。美國是我國紡織服裝的重要輸入國。由于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經濟低迷,歐盟、日本等我國其它主要貿易伙伴國的進口需求也可能會下降。

(2)次貸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美國利益受損,一心保全國內產業,努力發展紡織業以穩定國內就業,對于國外的經濟沖擊異常敏感,極有可能會采取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

(3)關于“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非市場經濟地位也是美國對我國實施反傾銷的一大誘因。中國雖已加入世貿組織,但美國仍然可以把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對于非市場經濟國家出口產品的反傾銷與反補貼的界定價格要低于市場經濟國家,此行為進一步損害中國紡織品出口。

四、我國紡織品出口如何面對新一輪挑戰

對整個國家來說,中國面臨著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的巨大沖擊,如何解決摩擦問題關系到中美兩國經濟政治能否長久積極穩定的發展。我國應采取以下措施積極應對:

(1)增強應變能力,規避匯率風險。企業要增強對人民幣升值的整體認識,了解人民幣升值的內在規律及未來走勢,掌握企業外貿定價、風險轉嫁、匯率避險及應收賬款保值管理的基礎方法和實際操作,更好的應對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風險。

(2)加強技術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我國紡織業要由以往以低成本、廉價勞動力為優勢的傳統制造業向注重研發、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型制造業轉變。首先要加強紡織品的技術創新改造。其次要培育自主品牌。最后要積極開展國際生態認證,著力打造國際知名品牌。

(3)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實施多元化市場戰略,有效降低出口集中度,應對發達國家市場萎縮、應對貿易保護和穩定出口市場份額的重要選擇。

五、小結

對于中美貿易摩擦,特別是在全球金融危機這一特殊背景下,打貿易戰只會兩敗俱傷。美國對中國出口設限和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傷害的是兩國企業和民眾的利益。“斗則兩傷,和則雙贏”。面對全球經濟陷于低迷,內需不足,外需減弱,我們雙方應以積極的姿態,看重長遠利益,努力尋求通過博弈和協商來解決問題,為建立良好的國際貿易環境及兩國經濟的復蘇而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雪,劉濛,王樂.中美紡織品貿易摩擦問題分析[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8,(7).

第10篇

關鍵詞:反傾銷;自由貿易;消費者剩余;希克斯補償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194-06

由于2008年全球性經濟危機影響,各國經濟遭受不同程度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貿易阻力增大,貿易摩擦頻發,中國深受其害,研究中美貿易摩擦尤具重要現實意義。本文選擇典型的貿易摩擦形式反傾銷為研究對象,首先從經濟學角度進行理論分析,然后對中美貿易摩擦現狀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一、文獻綜述

雅各布·瓦伊納(Jacob Viner,1923原版,2003中譯版)較早研究傾銷問題,他把傾銷定義為“全國性市場之間的價格歧視”,認為傾銷一般是壟斷,為處理存貨、發展新市場、消除競爭、獲得規模效益等,往往損害進口國相關產業發展,所以1904年加拿大頒行第一部反傾銷法,之后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反傾銷(AD)動機很多,最初由經濟損害引發,為了打擊不公平貿易行為;而當今世界經濟中反傾銷盛行,反傾銷法被濫用,戰略保護、實施報復、政治原因等引發了多起反傾銷案(Prusa & Skeath(2002)、Prusa(2005)、Feinberg & Reynolds(2006))。Prusa(2005)指出一個世紀前,傾銷是國家重視的問題,而現在反傾銷是更大問題,這非常值得深思。

各國反傾銷行為將影響世界貿易形勢。如果各國采取報復性反傾銷能力強且報復威脅可信,各國將減少反傾銷行為,Blonigen & Bown(2003)認為這種國家間反傾銷報復的威脅減少反傾銷行為的機制可能使所有國家陷入“冷戰”局面。如果出口較少、對方采取報復性反傾銷威脅不可信,那么可能出現反傾銷等各種保護措施盛行局面。Bown(2004)提出國家即使不能實施反傾銷報復,也傾向于采取其他保護措施來報復對其實施反傾銷的國家。Prusa(2005)由于申請反傾銷保護的產業出口往往并不多,他們不會害怕其他國家采取報復性反傾銷措施,尋求反傾銷保護的成本不高,所以會出現反傾銷盛行的場景,直至威脅到歐美大國利益才會促使修正AD規則。

就中美貿易摩擦而言,沈國兵(2007)認為美國從中國進口增加是美國發起反傾銷的主要決定因素,謝建國等(2011)研究表明中國對美實施報復性反傾銷影響美國對華的傾銷裁定,中國報復能力越強則美國做出肯定性裁決的概率越低,克魯格曼等(2011)認為中國由于快速出口增長和社會主義屬性(被美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成為遭遇反傾銷較多的國家。反傾銷必將影響發起國的經濟福利,Gallaway等(1999)用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測算美國反傾銷、反補貼稅法造成的福利損失,估計1993年整體經濟凈福利損失達到40億美元,高于當年美國其他進口限制計劃(除多纖維協定)。Prusa(2001)研究表明反傾銷往往引起其他未被保護產業效仿,很容易被濫用,征收反傾銷稅平均造成進口額下降30%~50%,即使沒有征稅,反傾銷行為也會導致貿易扭曲。

自由貿易符合經典的國際貿易原理,貿易是一種互惠的間接生產方式,還可以提高全社會的平均生產率(Amiti & Konings(2007)、Bustos(2011)),對貿易雙方整體而言反傾銷是最差選擇,貿易自由化才是理性選擇。

二、微觀層面分析

從微觀層面進行一般性分析,通過個人效用函數推導出需求函數和支出函數,然后分析進口、征收反傾銷稅引起的價格變動對單個消費者效用、支出的影響,以及對單個生產者利潤的影響。借鑒產權理論,這里需要界定進口商品在國內“低價消費權”或“高價出售權”,然后通過市場機制協調自由進口和征收反傾銷稅引起的利益分配問題。現代社會宣揚“尊重人權、自由競爭”,所以消費者有權利在低價格水平獲得滿足,自由進口、促進競爭是符合民眾利益的。當國內廠商和政府對進口狀態不滿,征收反傾銷稅以減少進口量,受益企業和政府應對由此造成的消費者利益損失做出補償。若補償后企業和政府的凈收益為正,則征收反傾銷稅是有利可圖的。

(一)消費者決策及受價格變動影響

1.兩種需求函數及價格效應

首先考察單個消費者i的消費決策,可從兩個角度確定最佳消費組合:既定收入水平的效用最大化、既定效用水平的支出最小化。根據微觀經濟學原理,這兩種屬于對偶問題,得出的均衡結果是一致的(平新喬,2001)。

選用Cobb-Douglass效用函數:Ui(x)=xα

1ixβ

2i.(x1i、x2i >0),假定消費者選擇商品1和所有其他商品的消費量,分別用X1i、X2i表示。消費者決策可表示為:

max Ui(x)=xα

1i·xβ

2i

s.t. p1x1i+p2x2i?yi 或mix p1x1i+p2x2i

s.t. xα

1i·xβ

2i?ui

運用拉格朗日法則求解,可得消費者i的兩種需求函數:

(1) x*

1i(p,yi)=

x*

2i(p,yi)=

(2) xh

1i(p,ui)=

α-1·

α-1·ui

xh

2i(p,ui)=

α·

α·ui

(1)為馬歇爾需求函數,表明商品消費量與收入水平正相關,與商品自身價格負相關,而與其他商品價格無關。聯系效用函數,在商品價格一定的條件下,消費者收入增加可以提高效用水平;但在收入不變的條件下,價格上漲將使效用水平降低。值得注意的是需求價格彈性為-1,① 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商品價格上漲1%,將使得需求量下降1%,對該商品的支出份額不變;② 考慮到效用需求彈性,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考察商品價格上漲1%,將使得效用水平降低α個百分點。③

(2)為希克斯需求函數,需求量與所有商品價格相關。消費者為實現一定的效用水平,當一種商品價格上漲時,會減少這種商品的消費,同時增加其他商品的消費。具體而言,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商品1價格上漲1%,將使其需求量下降(1-α)%,其他商品的需求量增加α%。④ 在希克斯需求函數基礎上,可得到支出函數:

e(p,u)p1xh

1+p2xh

2=

α·

1-α·u

據此可以計算價格變化時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希克斯補償:⑤ 在其他商品價格不變條件下,一種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若要達到原效用水平則需增加支出;隨著價格持續上升,為維持原效用水平支出將越來越多,但邊際支出在逐漸下降。原因可能在于價格變化的替代效應所發揮的作用在逐漸增強,消費者大幅度削減漲價商品的消費量。從支出價格彈性可知,商品價格每上漲1%,就要多花費原來支出的α%才能維持原來的效用水平不變。

2.分析自由進口和征稅引起價格變動后的消費者效用、支出變化及征稅補償

(1)如果自由進口使得國內商品1價格水平下降比例為d,那么在消費者收入不變、其他商品價格不變情況下,該商品的馬歇爾需求將增加,效用水平上升

α-1;在維持消費者原有效用水平情況下,該商品的希克斯需求將增加[(1-d)α-1-1],節省開支[1-(1-d)α]。

(2)如果對進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進口成本增加、進口量下降,假定使商品1價格上漲比例為g,那么在消費者收入不變、其他商品價格不變情況下,該商品的馬歇爾需求將減少,效用水平下降1-

α;在維持消費者原有效用水平情況下,該商品的希克斯需求將減少[(1+g)α-1-1],增加開支[(1+g)α-1]。

(3)以自由進口時消費者效用水平為基準,若企業或政府對征稅引起的漲價給消費者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則對單個消費者的補償額度(CV)應為:

CV=Δe=e(p1,u)-e(p0,u)=[(1+g)α-1]e(p0,u)

假定:p1=(p1

1,p1

2)=((1+g)p0

1,p0

2),p0=(p0

1,p0

2)

如果其他條件不變,商品1價格上漲1%,支出份額占總支出的1%,那么應補償原來支出額的0.01%,才能使消費者滿足原效用水平。顯然,征稅引起的價格上漲比例越大,消費者對該商品的支出份額越高,則補償比例也越高。

另一種是斯勒茨基補償,是為維持原消費計劃不變所進行的補償,當價格上漲時,斯勒茨基補償通常會超過希克斯補償。

3.對所有消費者的影響

假定國內所有消費者具有相似的偏好,同樣的支出安排,面臨相同的市場價格和供給,總效用、總支出分別為個人效用、個人支出的簡單加總,以上分析對其他消費者同樣適用,所以可將上述分析結果推廣至所有消費者的情形:

(1)馬歇爾需求情況下,對商品1的總需求與總收入水平正相關,與商品價格負相關;對商品1的支出份額保持不變為α,若商品價格上漲比例為g,則總需求將減少,總效用下降1-

α。

(2)如果是希克斯需求,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商品1價格上漲比例為g,將使其需求量下降[(1+g)α-1-1],就要增加開支[(1+g)α-1]才能維持原來的效用水平不變。

(3)若企業或政府對征稅引起的漲價給消費者造成的損失進行補償,則補償額度為原來總支出、漲價比例(g)、支出份額(α)的函數,是原來總支出的[(1+g)α-1]倍;原來總支出水平越高,價格上漲比例越大,對該商品的支出份額越高,為維持原效用水平所需的補償比例也越高。

(4)根據希克斯需求函數,價格上漲后消費者剩余損失為原來總支出的[(1+g)α-1]倍,恰好等于希克斯補償;根據馬歇爾需求函數,漲價造成的消費者剩余損失為原來總支出的[αln(1+g)]倍。

(二)生產者決策及受價格變動影響

微觀經濟學中的廠商理論解釋了理性的生產者總是追求企業利潤最大化,按照MR=MC原則確定最佳產量、價格以及最優要素組合。

考慮簡單供給函數,q=mp-n(m,n,q>0,p>>0),價格變動對廠商產量的影響:設=θ,?=·=>1,則===?θ>θ,供給量變動與價格變動方向一致,但幅度更大。假設規模報酬不變,要素組合及其價格不變,那么生產成本與產量正相關,不妨設成本函數為C=cq(c>0),利潤函數為:

π=pq-cq=(p-c)(mp-n)=mp2-(n+cm)p+cn=m(p-)2-

在完全競爭市場,價格由市場供需決定,廠商決策均衡點在MR=P=c=MC,只能獲得零利潤,正利潤僅出現在不完全競爭市場。當p>>c>0,廠商才會有產出并盈利,利潤隨著價格上升而快速增長。

(1)出口商決策:價格歧視。不完全競爭廠商可能在完全隔離的差別需求彈性市場上制定歧視價格,以實現利潤最大化,需求彈性取決于商品質量、替代性、社會偏好、收入水平等因素。差別定價均衡條件為:MR1= MC1,MR2=MC2 (如圖1所示)。由于MR=p(1-),?=·?1|>1,MC1=MC2,有P2

(2)進口競爭者決策:寡頭情況。假定中國某商品的出口企業是同質的,具有相同的邊際成本,價格、產量決策完全相同,因此不妨作為一個整體考慮。類似的,將美國同類商品的生產企業也看做一個整體,這樣美國市場上該商品供給結構類似雙寡頭情況。中國生產集團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制定的價格策略是既定的,在產品同質、無生產能力約束條件下,若美國生產集團制定的價格較低,則美國集團將會占據整個市場;若更高,則會失去整個市場;若相等,則會分割市場,因此市場份額取決于相對價格水平。此外,差異化產品之間不完全替代,進口品低價銷售對本土產品市場份額影響小于完全替代的同質產品情況。假定差異很大的兩國資源稟賦及要素價格不變、且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轉,在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產業,如勞動密集型產業,傾向于制定較低出口價格,且從長期看,對美國同行形成定價約束及競爭壓力。美國集團一旦認識到這種利潤威脅,積極向美國政府尋求貿易保護,對中國出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從而抬高美國市場價格,刺激美國企業擴大生產,增加收益。

征收反傾銷稅影響范圍極廣,不僅中國出口企業受損,還會影響到美國消費者、同類和相關產品生產者以及政府部門,下面從宏觀層面進行分析。

三、宏觀層面分析:局部均衡AD-AS圖形分析

圖形分析法是研究反傾銷問題常用方法之一,簡單、直觀,本部分首先進行基本分析,將封閉經濟和開放經濟加以對比,然后又對自由進口和征稅情況進行對比,分析進口及征收反傾銷稅造成的經濟影響;接著討論供給價格彈性和需求價格彈性對各種經濟變量的影響;最后討論反傾銷稅率的影響。為了分析方便,本部分考察美國單一進口品市場的局部均衡情況,假定需求缺口完全從中國進口,美國官方征收反傾銷稅后國內價格將回歸正常水平。

1.基本分析

由圖2可知,自給自足狀態的國內價格和產量分別為P0、Q0。一旦市場放開,引進大量廉價品,本地市場價格必然大大降低,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假定分別用P1、D1表示;國內企業由于沒有利潤不愿意多生產或者生產能力不足以滿足消費需求,假定供給量為S1;需求缺口和進口量相等,即D1-S1= T1。進口造成的價格下降使生產者收入減少,生產者剩余損失為圖中梯形P0P1AE面積;而消費者從中獲益,消費者剩余增加部分為圖中梯形P0P1BE面積,相互抵減后總的福利增加可用圖中陰影三角形EAB面積表示。如果對受損的生產者進行補償,那么自由進口促使帕累托改進。

大量進口造成的極低的國內價格水平誘使企業和政府認為出口商以不正當競爭手段向國內傾銷,損害了產業利益,威脅到產業發展,那么政府將按傾銷差價征收反傾銷稅以彌補產業損失。由下頁圖3可知,假定征稅后市場價格恰好回升到正常水平P2(仍低于封閉國內市場出清時的價格P0),此時國內需求受到抑制減少為D2,國內供給則有所擴大變為S2,因征稅進口量降低至T2=D2-S2。征稅也將引起各市場主體的福利水平變化,分別為:消費者福利受損,對應圖中(a+b+c+d)部分面積;生產者受益,a部分面積可表示生產者剩余增加值;政府得益與否還要取決于征稅成本,c部分面積僅表示政府的征稅收入。假定社會總福利為消費者、生產者和政府收益的簡單加總,并假定征稅成本為零,則圖中陰影部分(b+d)的面積代表總福利損失。

2.價格彈性效應

當供給價格彈性較小時,即總供給曲線更陡,廠商可能受到生產能力約束,價格上漲時產量增長幅度較小。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消費者剩余損失與上述標準情況相同,而生產者剩余增加值更小,需求缺口更大,如果完全從國外進口,則政府征稅收入增多,在無征稅費用時,此時總福利損失小于標準情況。

當需求價格彈性較小時,即總需求曲線更陡,消費者對價格上漲反應程度較小。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消費者剩余損失更大,生產者剩余不變,需求缺口更大,若完全從國外進口,則政府征稅收入增多,在無征稅費用時,此時總福利損失也小于標準情況。

假定傾銷稅率既定,且政府征稅無成本,國內的需求缺口仍完全從傾銷國進口,那么價格彈性將增強或減弱各經濟變量在征稅前后的變動量,但不會改變變動方向,具體的影響關系可歸納如下:

3.反傾銷稅率影響

反傾銷稅率與美國官方設定的正常價格水平一致。如果設定較高的正常價格,征收較高反傾銷稅后回到正常價格水平,此時,需求量更低,消費者福利損失更大;而國內產量增幅較大,生產者獲益更多;由于進口被大大壓縮,政府的稅收收入未必會隨著稅率提高而增多,還要考慮進口下降比例和稅率增加比例的對比關系。總之,總社會福利損失將更大。

四、中美貿易摩擦分析及結論

中國和美國是當今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兩大經濟體,互為對方的重要貿易伙伴。自2001年中國入世后,中美雙邊貿易額增長迅速,2012年將接近5 000億美元,① 1—11月美方貿易逆差為2 003億美元,同比增長8.3%。中國為美國的首要進口來源地、第二大貿易伙伴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與這種密切貿易關系相伴的是各種貿易摩擦,尤以頻發的反傾銷調查和征收反傾銷稅最為引人關注。中國商務部的資料顯示,在過去五年多時間里,美國針對中國發起近30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經濟危機后調查更加頻繁。

美國對華反傾銷案涉及多個行業,改革開放初期以中國的傳統優勢產業紡織服裝業為主,近年來擴展至化工、機械制造等產業,去年開始集中對太陽能電池板所屬的新能源產業發起反傾銷、反補貼調查。對華反傾銷案件數在逐年增多,做出肯定性裁決的比例一直較高,中國早已取代日本成為美國反傾銷調查的最大涉案國。② 由于勞動力資源豐富、工資水平低,中國制造的產品性價比較高所以暢銷全球,這難免會使美國同行和政府部門懷疑存在傾銷。在裁決傾銷行為時,美國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往往選用其他市場經濟國家數據代替中國數據,勢必會將基于比較優勢原理的正常出口誤判為傾銷從而征收反傾銷稅,這對中國企業是不公平的,同樣也會造成商品自由流動和國際競爭機制的扭曲,也將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和社會福利,將不利于全球貿易和整體福利改善。

除了第三部分分析的損失外,實際上由于一些原因,福利損失往往更大:企業游說政府對進口品征稅過程中產生的費用不應忽略;征稅過程中發生的各種成本,諸如市場調查成本、測算費用、人工費用等;征稅造成商品多樣性降低,價格水平上升會助推國內總物價水平上漲、降低實際收入水平,這也將增加實際損失;經濟連鎖反應和中國伺機報復,以及征稅保護阻礙社會生產率提高等,加上這些成本,征收反傾銷稅對美國所造成的損失被低估,而傾銷損失則被夸大。

綜上分析,美國對華商品征收反傾銷稅的行為缺乏經濟學依據。采取反傾銷的貿易保護政策,會使國內消費者福利受損,某些尋求貿易保護的企業受益,所謂“促進公平競爭”,只是采取反傾銷措施的借口。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場聯系更加緊密,競爭更加激烈,中國商品憑借比較優勢對外出口,有利于進口國的福利改進。而美國官方忽視了可競爭的國際市場,認為中國商品占據美國市場將損害產業利益的擔心是多余的,貿易保護只會兩敗俱傷。國際經濟史上,自由主義和保護主義不斷更替,對各經濟主體的利益影響也不斷變化,但從長遠來看,美國最優的貿易政策就是自由貿易,中國也是如此,自由貿易是國內自由競爭的國際延伸。

①中國商務部網站數據。

②1980年以前(1955—1979),美國發起反傾銷調查223起,最大涉案國家為日本,對日反傾銷調查約占總案例數的25%,其次還有加拿大、法國、德國等。由于當時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且開放程度很低,中美貿易量很小,遭受反傾銷調查也較少,主要有1978年聚氯乙烯薄片和薄膜反傾銷案。數據來源USITC網站的Import Injury Investigations Cases Statistics(FY 1980—2008)。

參考文獻:

[1] 保羅·克魯格曼,茅瑞斯·奧伯斯法爾德.國際經濟學:理論與政策:第8版[M].黃衛平,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 平新喬.微觀經濟學十八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 沈國兵.美國對中國反傾銷的宏觀決定因素及其影響效應[J].世界經濟,2007,(11):11-23.

[4] 謝建國,周婷婷.報復性反傾銷與美國對華傾銷裁定[J].世界經濟研究,2011,(11):46-53.

[5] 雅各布·瓦伊納.傾銷:國際貿易中的一個問題[M].沈瑤,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374.

[6] Thomas J.Prusa & Susan Skeath (2002).The economic and strategic motives for antidumping filings.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Vol.

138,No.3,pp.389-413.

[7] Thomas J.Prusa (2005),Anti-dumping:A Growing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The World Economy,Vol.28,Issue 5,pp.683-700.

[8] Robert M.Feinberg & Kara M.Reynolds (2006).The Spread of Anti-dumping Regimes and the Role of Retaliation in Filing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Vol.72,No.4,pp.887-890.

[9] Blonigen,Bruce A.& Chad P.Bown (2003).Antidumping and Retaliation Threat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60,pp.249-273.

[10] Chad P.Bown (2004).Trade disput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tection under the GATT:an empirical assessment.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62,Issue 2,pp.263-294.

[11] Michael P.Gallaway,Bruce A.Blonigen,Joseph E.Flynn (1999).Welfare costs of the U.S.antidumping and countervailing duty law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49,Issue 2,pp.211-244.

[12] Mary Amiti & Jozef Konings (2007).Trade liberalization,intermediate inputs,and productivity:evidence from Indonesi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7,No.5,pp.1611-1638.

[13] Paula Bustos (2011).?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and Technology Upgrading:?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on Argentinian

Firm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101,No.1,pp.304-340.

Economic Effects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USA Anti-China-Dumping

ZHOU Cong-hui

(Business School,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

第11篇

關鍵詞:出口;貿易摩擦;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3年5月13日

知識產權摩擦是中國在出口貿易中繼“兩反兩保”后面臨的一種新型出口貿易壁壘,在此領域與中國存在嚴重沖突的國家當首選美國。當美國認為其貿易伙伴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做法對美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對知識產權的市場設置了障礙,并且造成了美國公司和個人的損失時,其一貫做法就是以征收高額關稅或限制進口等手段相威脅,迫使該貿易伙伴改變其法律、法規和做法。

一、中美知識產權爭端現狀

長期以來,中美兩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矛盾一直十分尖銳。1996年的第四次談判中美簽訂了三個中美知識產權協議。之后,美國同意將中國從“特別301條款”的重點國家名單中去除,中美知識產權糾紛暫告一段落。早在1989年,美國就將中國放到被認為在這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觀察國家”之列,一年后又被列入“重點觀察國家”。1991年美國就此對中國發起“特別301調查”,并在當年對我國公布了價值15億美元的報復清單,雖然雙方通過磋商于1992年就此達成了和解,在1999年3月份簽署了《中美知識產權協議》,使這一摩擦暫時得到了平息。2005年4月,美國又一次將中國列入“重點觀察國家”名單之中。2006年4月28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2006年度“特別301”報告,將其48個貿易伙伴列為“重點觀察名單”和“觀察名單”,中國、俄羅斯、阿根廷、巴西等13個貿易伙伴被列入“重點觀察名單”,中國排位第一。2007年4月9日,美國貿易談判代表施瓦布宣布美方決定要將中國知識產權等問題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更進一步暴露出中美兩國在此領域的矛盾。2009年3月20日WTO爭端案專家組提出裁決報告,該報告駁回了美方的絕大部分主張,廣泛地肯定了中國的知識產權制度。2010年4月美國再次將中國列入“優先觀察名單”。

二、我國出口企業應對國外知識產權貿易摩擦的策略

(一)我國出口企業應積極應訴。某些美國企業利用中國企業不夠強大,在短時間內無法快速反應,大多不主動應訴等特點,投機于關稅法“337條款”,頻繁使用這一手續最簡單又“一箭多雕”的法律手法,這是為什么美國對中國企業的“337調查”尤其多的原因。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公司受到美國企業侵犯專利權的指控最多,SONY、東芝、日立、TDK等公司都曾常是“337調查”對象,與中國現在的情況非常相似。當初日本企業在美國侵權訴訟面前確實普遍持回避姿態,非常容易以一定的代價與對方達成和解,從而使美國公司更加得理不饒人。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得克薩斯州一家公司日本7家公司,最后這7家日本公司每家付出了高達3,000萬美元的專利費,美國這家公司從1986~1993年獲得了巨額專利費收入,這使得美國公司開始群起效仿,讓更多的日本企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20世紀九十年代初,日本公司開始直面美國企業界的這種知識產權挑戰,局面得以逐步緩解。現在日本企業已非常有經驗處理這類訴訟,在美國積極申請專利以防止被“337調查”,利用美國“337條款”打擊來自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

我國出口企業在決定不應訴時考慮更多的是應訴成本太高。其實企業在決定是否應訴時,除了要考慮應訴成本,應更多地考慮不應訴帶來的機會成本,即研究實際損失和潛在損失,這個成本很可能就不僅是該企業,而且將使該行業長期失去美國市場。

(二)我國企業應制定中長期應對措施。首先,在產品出口前,中國企業應提前做好準備,包括請專家分析產品的專利保護狀況,以免成為侵犯專利權的被告方。以OEM方式出口的企業,應注意下單的外商是否擁有該產品的商標、專利、著作權等證明文件。若下單外商既非權利人又無適當的授權證明文件,則應在合同中訂立條款――外商承擔任何知識產權侵權責任并賠償所有損失。如果美國專利或其他知識產權所有人認為中國企業侵權時,一般會發出一封“停止侵權警告函”,要求當事人停止侵權行為,也可能會建議當事人從專利所有人那里取得專利許可,收到此類信函后,當事人應積極回應,否則很可能遭到知識產權調查;其次,企業應加大自身的研發力度,開發享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熟悉知識產權保護途徑和法律救濟途徑,建立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并積極在美國和歐盟這樣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較健全的國家申請自己的專利和注冊商標,建立自己的專利組合,這樣才能更好地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在知識產權的競爭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也是本國產品進入他國市場的重要策略,可以阻止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進入,利用他國的知識產權規則來促進出口。

(三)有效地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組織在多家企業乃至行業遭受到知識產權侵權調查時,應加強企業間的協調與整合工作,在指導企業應訴,特別是幫助應訴企業建立合理的費用分攤機制方面應發揮積極作用。

發生于2003年針對我國電池生產行業的“337調查”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2003年4月美國勁量和永備電池公司包括8家中國企業在內的26家公司侵犯它們的無汞堿性電池專利。所有被的各國電池企業商量著要聯合起來,結成一個“統一戰線”。但就在庭審開始之前,新加坡的金山公司以及日本富士、日立萬勝等率先與美國勁量達成了和解,以支付數百萬美元賠款的代價換取美國勁量撤銷訴訟。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電池企業也開始尋求和解的可能,但美國勁量提出的和解條件是要求中國企業支付數百萬美元的賠償費,還要求對每個電池征收專利費,同時要求由指定的商銷售。此時,中國電池工業協會通過同各會員單位的協商,作出決定,被訴的7家電池企業負責70%的訴訟費用,其余30%的律師費由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其他的會員單位支付,最終中國電池企業贏得了這場訴訟。

(四)完善貿易糾紛的國際協調機制。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糾紛主要發生于美國和歐盟,對比中美間的糾紛,中歐間知識產權摩擦的處理效果較好,這主要得益于中歐政府間有關知識產權對話。通過對話,大家增進了了解,并認識到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解決問題。中國在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確實存在不足,但中國政府對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著充分的認識,也正在努力完善保護的各個環節,摸索各種有效措施和途徑。

對于“337條款”,包括歐盟、加拿大、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和瑞士在內的一些國家和地區一直認為該條款違反了WTO中關貿總協定第三章第4款中的國民待遇原則,而且不能依據第二十章的一般例外原則予以免責。1987年4月22日,歐盟曾就“特種聚醯胺纖維”一案涉及的“337條款”問題提出質疑,并提請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專家組通過爭端解決機制予以解決。

我國也應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協調,特別是在有重大知識產權摩擦發生時,中國不妨援引歐盟的做法,并聯合歐盟等國對一些國家的國內法提出質疑,同時積極參與制定知識產權保護新規則活動,防止少數發達國家把自己的標準作為國際標準強制推行。

(五)營造尊重知識產權的國內氛圍

1、應加大研發資金投入力度。企業創新的主要途徑就是進行研發,我國的科技投入在總量上雖有所增長,但與發達國家都有很大差距。我國人均科技投入的數據更是大大低于發達國家。我國今后除了要進一步加大政府的科研投資力度外,還應鼓勵企業重視研發投入,同時要合理引導科技投入結構,重視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2、國內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原因分析。國內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是國內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很多國內企業,尤其是有品牌和技術優勢的企業經常受到知識產權問題的困擾,他們一些具有功能或外觀專利的產品易被其他企業仿冒,且沒有有效的解決途徑,企業的研發投入得不到應有回報,導致企業不再花費大量的財力和物力投資于創新,更有甚者,也加入仿冒行列。

3、從制度上保證國內知識產權保護戰略體系形成。僅僅研制出了高新技術還不足以擁有市場競爭優勢,只有擁有有效的知識產權戰略特別是專利戰略才能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市場競爭優勢。知識產權戰略的一個新趨勢是將專利與國際標準結合起來,標準本來屬于技術的標準化領域范疇,但是美國將專利制度與技術標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之利用其技術優勢進而占據知識產權的有利地位。誰掌握了技術標準的制定權,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由于專利與標準的聯系日益密切,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都在力求將專利變為標準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標準化成為專利技術追求的最高形式。而且,發達國家也正通過控制國際化標準為他國產品的進入設置技術貿易壁壘。因此,中國公司如若能先把規則性的東西做成國際標準,然后把這種標準性的路徑全部設定成專利進行注冊,則將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在不消耗國內有限資源的情況下,也能夠實現我國經濟的騰飛。

主要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

貿易摩擦;重商主義;中美貿易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2)07-0077-02

歷史上,我國與美國一直有許多貿易往來,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更是日益頻繁。在國際貿易為雙方帶來利益的同時,貿易摩擦也顯現出來,且越來越影響兩國經濟的發展和福利的改善。將用重商主義的觀點,淺析中美兩國貿易摩擦產生的原因,并提出政策建議。

1 文獻綜述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貿易順差一直存在且不斷擴大。面對次貸危機的影響,中國的貿易伙伴都采取各種各樣的貿易保護政策以避免損失,中國進入了與貿易伙伴摩擦的高發期。對此,不少學者都做了深入研究。

從微觀角度看,完全競爭市場上的自由貿易是沒有貿易摩擦的,只有當市場產生了不完全競爭,甚至處于失靈狀態時,貿易摩擦才會出現。要消除貿易摩擦,必須完善市場經濟,確保“看不見的手”能充分調節經濟。此外,政府的干預會影響國際貿易的利益分配,若分配不合理,則會產生貿易摩擦。

部分學者還對貿易摩擦的復利效應做了分析。貿易摩擦對經濟體帶來的效應有兩種可能性:第一,所有的國家都因貿易摩擦而導致福利惡化,比如關稅看起來會使征稅國獲利,其實兩國均無法獲利。第二,一些國家福利的改善以另一些國家福利的惡化為代價,即國際貿易是“零和博弈”。

以上文獻探討了貿易摩擦成因和對貿易國福利的影響,較為深入。而本文將從重商主義出發,以中美兩國為例,探討對外貿易中,貿易摩擦的成因和政策建議。

2 重商主義視角下的中美貿易摩擦

2.1 中美貿易摩擦表現形式

中美兩國有著不同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存在貿易不平衡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現象。從表1表2的統計數據來看,兩國的貿易摩擦主要產生于兩個方面。一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領域,二是中國沒有優勢的技術知識領域。

根據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一國應該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以實現本國利益最大化。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具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自然資源,但在科技上卻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根據比較優勢,中國應當出口勞動力密集型、原材料密集型的初級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高級產品。現實中也是這樣的,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大多都是些農產品、日常用品、紡織品等,而從美國進口的高端科技產品、飛機等都是技術密集型的。

由于中國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這些勞動力中大多都是不熟練工人,因此廉價是中國勞動力的一大特色,也是一大優勢。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也就是由其所包含的勞動量來衡量的。因此,中國生產的初級產品大多都是廉價產品,與其他國家比起來便宜不少,在國際市場上很受歡迎。如中國出口到美國的鞋子、衣服,價格都比美國本土或者其他國家生產的低,人們紛紛選擇“中國制造”的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美國本土和其他國家的產品遭到排擠,進而導致一些工廠倒閉,使得部分美國的“本土品牌”走向滅亡。

相反,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科技力量、技術力量都無法與美國相比,對高科技產品主要依賴進口。而在當今時代,一個掌握核心技術的國家,總能主導相應行業的發展,同時,利用先進技術,也能先于一步開發、獲得資源,為將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像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自然是希望本國獨自掌握核心科技,不與他國分享,以此達到壟斷的地位,遏制其他國家的發展。因此,美國對中國的出口產品中,一些高尖端科技產品往往都會受到限制,以此來阻止高新技術的傳播和分享。

2.2 中美貿易摩擦特征

從中美兩國近些年的貿易摩擦來看,紡織品、鋼鐵、輪 胎等都有涉及,而且數量和規模越來越大。中美貿易摩擦的特點有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形式多樣化,數量上升。在國際市場上,中國頻繁遭受著國際貿易糾紛,與美國的貿易摩擦更是越來越多。連續12年,中國成為遭遇反傾銷調查次數最多的國家。而從“兩反兩保”到技術性貿易壁壘,再到環境、勞工保護壁壘,形式和數量越來越多。

其次,貿易摩擦的范圍不斷延伸。從進出口的商品,到進出口的服務,人民幣升值、產權保護等,都成為了貿易摩擦的載體,而且還有向更多方面蔓延的趨勢。

2.3 中美貿易摩擦產生原因

從中國看,一方面想通過出口來獲得外匯收入,增加國民財富,另一方面想通過進口來促進本國高新技術的發展。從美國看,一方面為了保護自己本土的產業,另一方面為了獨享先進技術,保持自己在科技方面的領軍地位。由于兩國貿易目的上的部分差異,兩國都會通過國家政權來干預對外貿易,采取相應措施,實現本國經濟利益最大化。

從重商主義來看,國際貿易中一國順差產生,本國的社會財富增加。由于國際貿易是“零和博弈”,必有其他國家遭受損失,導致其社會財富減少。因此,這些國家為減少逆差的進一步擴大,平衡國際貿易,就會發動貿易糾紛,產生貿易摩擦。

3 政策建議

貿易摩擦是不可完全消除的,為了更好地應對貿易摩擦帶來的挑戰,必須在政策方面有所作為,以減小貿易摩擦帶來的損失,實現互利共贏。

從國家方面來看,中國既已加入了WTO,就應該以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姿態來要求自己,積極完善本國經濟體質,改善本國經濟環境,在國際貿易與合作上同世界接軌,避免因政策沖突帶來的國際貿易摩擦。在出現了貿易糾紛和貿易摩擦時,應當利用好WTO爭端解決機制,運用成員國的權利,學會用法律武器維護本國廠商的利益,而不是一味向大國妥協。此外,還應當完善本國的法律,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從政府方面來看,現階段中國需要轉變外匯儲備戰略,合理控制外匯的規模和結構。在進出口方面,應減少初級產品的出口,增加服務出口和具有科技含量產品的出口。同時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提升產品的科技含量,以此改善本國的進出口結構,平衡國際貿易。

從企業方面來看,那些依賴出口實現經濟效益的企業應當實施多元化戰略,開辟新的貿易渠道,降低發生貿易摩擦的風險。這類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發揮產品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各國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產生貿易摩擦是難以避免的,與其接受不公平的結果,不如積極尋求合理途徑解決,實現經濟互惠,尤其是本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福利的改善。

參考文獻

[1]胡方.日美經濟摩擦的理論與實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1.

[2]黃強.國際貿易糾紛的重商主義視角分析――以中美貿易順差為例[J].經濟師,2009,(5):74-75.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曲县| 烟台市| 佛学| 焦作市| 德昌县| 绩溪县| 缙云县| 康平县| 富蕴县| 鹤岗市| 北碚区| 剑河县| 肃南| 会宁县| 长治县| 二连浩特市| 运城市| 宜章县| 平舆县| 厦门市| 额尔古纳市| 丘北县| 叶城县| 十堰市| 大冶市| 禹城市| 万盛区| 广汉市| 昭平县| 虎林市| 临汾市| 西和县| 两当县| 会同县| 榕江县| 中西区| 自治县| 开封县| 浪卡子县| 张北县|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