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5-29 17:24: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長歌行漢樂府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出處:樂府詩《長歌行》。
樂府詩:秦有樂府,為少府屬官。漢初設樂府令,掌宗廟祭祀之樂。漢武帝立樂府,制作雅樂,采集民歌。漢樂府詩主要保存在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十二類中的七類里,雅樂在《郊廟歌辭》類,《鐃歌》十八曲在《鼓吹曲辭》類,民歌主要在《相和歌辭》、《舞曲歌辭》和《雜曲歌辭》類。漢樂府民歌內容豐富,反映了當時廣闊的社會生活,藝術上剛健清新,其五言、七言和雜言的詩歌形式,是文人五七言詩歌的先聲,是中國詩歌史上寶貴的財富。
(來源:文章屋網 )
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2、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么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利希頓堡
2、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于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
3、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5、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
6、學之廣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晉·葛洪
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10、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警世通言》
11、業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毀于隨。--韓愈
12、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注釋:《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目的、意義、態度和方法。中學語文課本中節選了文中的四段,著重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意義和學習應持的態度。勸,是勸勉、鼓勵的意義。唐代顏真卿也做過一首《勸學》詩。2007年,日本朝日電視臺播出了一部名為《勸學》的電視劇。
1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注釋: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配置樂曲、訓練樂工和采集民歌的專門官署,漢樂府指由漢時樂府機關所采制的詩歌。這些詩,原本在民間流傳,經由樂府保存下來,漢人叫做“歌詩”,魏晉時始稱“樂府”或“漢樂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詩,亦稱“樂府詩”。
14、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B.V
15、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1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18、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注釋:《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20、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21、知而好問,然后能才。——《荀子》
22、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勞
23、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華羅庚
那么,詩詞歌賦如何同語文教學結合,又怎樣發揮其作用呢?
一、造成氣氛,激發興趣
講課前,利用三五分鐘指導學生抄錄背誦有關的詩詞,不僅利用點滴時間傳授了知識,且書聲瑯瑯,情緒昂揚,造成了課堂上應有的文學氣氛,使學生從心理上把語文課同其他課區別開來,有利于集中注意力,上好語文課。同時,多次這樣訓練,潛移默化、熏陶感染,可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例如,學習《雨中登泰山》,抄錄杜甫的《望岳》一詩或李白的《游泰山》,指導朗誦,領會意境,引起學習欲望。學習《勸學》,抄錄背誦漢樂府詩《長歌行》,體味詩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純真感情和所包含的哲理,使學生產生對課文的喜愛之情。學習《〈指南錄〉后序》,背誦《過零丁洋》或岳飛的詞《滿江紅》,激發師生對祖國的摯愛情感,造成濃厚的學習氣氛。
二、補充課文,加深理解
利用詩詞歌賦同課文在內容上的聯系,適時引入教學環節,作為課文的補充,以利于加深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南州六月荔枝丹》,將白居易的《荔枝圖序》抄錄給學生,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比喻說明法的特點及由整體到局部的說明順序,還可使學生了解:古人早已對荔枝不耐貯藏有真切的認識、生動的記載,體會課文引用古詩文的準確、精妙。學習《秋色賦》,把歐陽修的《秋聲賦》印發給學生。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將峻青筆下絢麗多彩的秋色同古人筆下肅殺悲涼的秋景加以對比,從而體會出課文作者寫秋色的時代特征,有利于領會文章主旨。
上述兩例,前者可在課文講讀后抄錄補充,以印證體會;后者在講課前印發補充,以對比認識。有些詩詞歌賦,根據需要,亦可在講課過程中補充。
三、追根溯源,領悟題旨
有些課文,涉及作者的思想淵源或人物的精神品德。這時,有必要借用詩詞歌賦追根溯源,使學生從思想本質上認識作者的人格、情操、愛憎,以更準確地領悟課文的主題,體會文章的感情。
例如,學習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飲酒》,可同時學習作者的《五柳先生傳》,使學生了解作者的處世態度,以盡快地把握詩的主題。唐弢的《瑣憶》以魯迅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貫穿全文的紅線,故教師可將全詩《自嘲》介紹給學生,使其認識魯迅先生鮮明愛憎的思想根源,幫助學生領悟作品主旨。
四、聯系體會,借鑒練筆
在寫作教學中也可提供有關詩詞為寫作引用材料,使之聯系所寫內容,體會意境、感情,達到借鑒、練筆目的。
如布置學生寫《我愛校園的綠樹》,練習用比喻寫景狀物,描寫校園里的白楊、垂柳、果樹等,可提供賀知章的《柳枝詞》,使學生回憶、觀察垂柳的情景,體會“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意境,借以描寫垂柳的情態。寫《春蠶賦》,練習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可提供李商隱的詩《無題》,使學生在吟誦過程中體味“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品格,將物的生物特征與人的精神品德聯系在一起,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寫法和主題。
五、了解民俗,開闊視野
許多詩詞歌賦反映了我國民俗節日的來歷及有關情景。適逢民俗節日,可向學生介紹有關的詩詞,吟詠背誦,借以了解民俗節日的情況,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
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向學生介紹重陽節的來歷及有關習俗:登高、賞菊、飲酒、插茱萸等;吟誦的詞《采桑子·重陽》和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清明之前,可向學生介紹清明的來歷;講述丙辰清明天安門廣場悼念的情景;抄錄杜牧的詩《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