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審計師

審計師

時間:2023-05-29 17:24: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審計師,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區內部審計人員的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根據中國內部審計協會頒布的《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證書實施辦法》和《廣西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證書管理辦法》(桂內協發〔2004〕11號)的有關規定。廣西內部審計師協會擬舉辦1期內部審計人員崗位培訓班。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培訓內容

(一)內部審計準則和有關法律法規;

(二)內部審計理論與實務。

二、培訓地點、時間

培訓地點:自治區審計廳南寧培訓基地;

培訓時間:*年12月11日至12日,12月10日報到。

13日下午考試。

三、收費標準

每位學員收費400元(含培訓費、教材、資料費、試卷費、場地費、評卷費、證書費等);需要統一安排食宿的每位學員另加收500元,由協會統一開據發票回單位報銷。

往返費用自理,學員憑票回單位報銷。

四、參加人員

尚未獲得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證書的全區專職或兼職內部審計人員。

五、報名程序

參加培訓的內部審計人員可通過如下渠道報名培訓:

(一)認真填寫“廣西內部審計師協會崗位培訓班學員報名表”,(見附表)并在培訓班開班前10天將《報名表》郵寄或傳真到廣西內部審計師協會秘書處。

(二)通過電子郵件直接向廣西內部審計師協會秘書處報名。

協會收到報名表后將按學員報名情況提前通知,請學員按通知具體要求報到學習。

(三)參加培訓的內審人員來參加培訓時,需同時提交身份證、學歷證書或相關資格證書原件及復印件(一式兩份)和近期2寸免冠彩色照片4張,并在照片背后用鉛筆注明姓名及性別,用于辦理崗位資格證書。

六、學習結業

學員按要求修完課程,并經考試合格,頒發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證書。

七、其他事項

第2篇

第一條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科學、客觀、公正地評價審計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和水平,促進審計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根據《審計署高級審計師任職資格評審辦法》(審人發[2002]58號)和我區深化職稱改革的有關精神,結合全區審計系統實際情況,制定本評審條件。

第二條本條件適用于通過國家高級審計師專業考試,且成績達到國家或自治區合格標準的人員。

第三條本條件中的評審范圍是指從事審計工作(含從事會計、財稅、經濟工作并兼任審計工作)的人員和大中專院校中擔任審計教學(含會計、財稅、經濟教學且兼任審計教學)工作的教師、科研單位中從事審計研究(含會計、財稅、經濟研究并兼任審計研究)的人員。

第二章基本條件

第四條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認真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以及有關財經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嚴格履行“依法審計、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合理謹慎、職業勝任、保守秘密、廉潔奉公、恪盡職守”的崗位職責。

第五條年度考核、職稱外語、繼續教育、計算機應用能力等須符合國家及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和要求。

第六條學歷、資歷條件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取得博士學位且獲審計師任職資格一年以上。

二、取得碩士學位且獲審計師任職資格三年以上。

三、取得大學本科學歷且獲審計師任職資格四年以上。

四、取得大學專科學歷且獲審計師任職資格六年以上。

第七條符合第六條學歷要求、符合第三條中從事兼職審計工作5年以上,且已獲得高級會計師、高級經濟師、高級講師、副教授、副研究員任職資格一年以上的人員。

第三章評審條件

第八條理論水平:

一、具有系統、堅實的審計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熟悉相關專業基礎知識。

二、熟悉國內外現代審計及會計、財稅、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及其發展趨勢,并能運用新理論、新方法解決審計工作中較為復雜的問題。

三、了解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各項經濟改革措施,熟悉與審計工作相關的經濟法律、法規,通曉《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及各項配套法規和有關行業審計、會計制度。

四、具有指導中級審計人員學習和工作的能力。

第九條工作能力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擔任過1次以上大中型審計項目(含縣級以上政府財政審計項目、金融機構審計項目、大中型建設項目審計、大中型企事業單位以及相應其他經濟單位審計項目)的負責人或主審。

二、結合國家經濟形勢,組織實施縣級以上行業性審計或審計調查1次以上。

三、主持承辦大中型企業(或事業單位及相應其他經濟單位)審計查證、咨詢服務業務2項以上。

四、承擔重大專案審計工作1次以上,為案件處理、審理提供準確依據。

五、主持或承擔由省、部級以上審計機關或省、部級審計機構下達的審計科研課題1項以上。

六、具有解決審計業務中重大疑難問題的業務能力。

第十條業績成果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有公開出版不少于3萬字的審計著作或譯著。

二、有公開出版發行的審計專業教材。

三、獨立或作為第一作者,在公開發行的專業學術刊物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2篇以上,或在省級新聞出版部門核準的有內部刊號的刊物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3篇以上。

第四章破格評審條件

第十一條對雖未達到學歷、職稱外語、任職資格年限等要求,但業績顯著,品德、知識和能力出眾,為我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在社會和業內享有較高認可度的人員,可破格申報評審高級審計師任職資格。

第十二條破任職資格年限者不得提前3年申報(不含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破職稱外語者,須年滿4O周歲以上,且任職資格年限和職稱外語不得兼破。

第十三條破格人員除具備第三章評審條件外,還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一、任職期間成績顯著,所從事的審計業務工作受到省部級表彰一次以上,或市級人民政府(含自治區業務主管部門)表彰二次以上,或所主持的審計項目有1項在省部級以上審計項目評選中,被評為優秀審計項目。

二、在全國性公開發行的專業學術刊物或全國性學術會上發表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2篇以上。

三、公開出版審計專業著作一部(獨著者字數在10萬字以上,合著者個人撰寫量在12萬字以上)。

四、獲得注冊會計師或注冊資產評估師或注冊稅務師執業資格者。

第五章附則

第十四條凡有以下情況之一者,不得申報高級審計師任職資格評審:

1、偽造證件、證明。

2、提交虛假申報材料。

3、違反審計的有關規定、紀律。

4、其他嚴重違反考試和評審規定的行為。

第3篇

功能型的個人簡歷是寫作的主線以及順序來寫,比如說你所求職的職位需要怎樣能力,以及技能,則就根據所需要技能來寫出自身的優勢特點來。功能型個人簡歷所強調的是于求職職位相關的一些工作經驗,還有相關的一些能力等等,那么自然的一些與工作無關的經歷就直接忽略了,則也便于控制個人簡歷的篇幅。

功能型個人簡歷可以適用的情況也很多,像是一系誒 跨轉移的求職,所申請的職位對相關的技能要求非常高。還有當求職者的的一些綜合實習經歷嗎,以及實踐活動方面非常突出的時候,以這種方式來寫,則可以提高個人與優勢。另外,功能型個人簡歷也可以很好的彌補獎勵過少的不足之處。

下面是小編和大家分享的財務審計師個人簡歷范文,更多內容請訪問()。

個人信息

xxx

性 別: 女

婚姻狀況: 已婚

民 族: 漢族

戶 籍: 江西-萍鄉

年 齡: 28

現所在地: 廣東-深圳

身 高: 165cm

希望地區: 廣東-深圳、 廣東-東莞、 廣東-惠州

希望崗位: 財務/審(統)計類-財務主管/經理

財務/審(統)計類-涉外會計

財務/審(統)計類-成本經理/主管

財務/審(統)計類-成本分析/核算員

財務/審(統)計類-稅務經理/主管

教育經歷

2012-01 ~ 至今 東北財經大學 財務管理 本科

2007-09 ~ 2010-12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 會計學 大專

培訓經歷

2012-06 ~ 至今 深圳注冊會計師協會 審計,會計,稅法、經濟法,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

2010-01 ~ 2010-05 深圳市寶安財政局 經濟法,會計實務 助理會計師

2005-09 ~ 2006-01 惠州市惠城區財政局 會計電算化,會計基礎,財經法規,會計職業道德 已轉入為深圳市會計證

2004-05 ~ 2005-09 德國TUV認證機構 ISO9001:2000、ISO14001:2004培訓 ISO9001:2000、ISO14001:2004稽核證書

**公司 (2010-12 ~ 2012-09)

公司性質: 外資企業 行業類別: 皮革業(家私、造鞋、皮具)

擔任職位: 財務主管 崗位類別: 財務主管/經理

工作描述: 新企業建賬

1、制定符合公司情況的財務管理制度,會計核算系統,規范財務管理,并監督執行;

2、根據公司進展情況向各部門辦理完相應的證件,稅務、區/市外經貿局、外管局、海關、商檢局、順利地進行了直接進出口業務退稅;

3、主持日常財務、會計及稅務管理工作,管理監督基礎財務的工作質量;

4、編制實施企業預算、財務收支和資金籌措計劃,成本費用計劃、負責成本核算和控制、分析;

5、根據財務預算實施情況結果進行財務分析,財務控制,并提出合理管理建議。

6、完成各項財務結算、會計核算,財務報表核算,上報財務執行情況,為管理層提供分析數據;

7、負責免抵退、外匯核銷系統、電子申報系統、個人所得稅及企業所得稅申報、海關帳務、檢驗檢疫局臺賬、統計、報檢,進、出口查車檢驗,報關,結匯、核銷、年審等各部門報表.

8、組織公司的財務管理、成本控制、預算管理、會計核算、會計監督、會計審核、審計、存貨控制等方面工作,加強公司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

9、定期組織資產清查盤點,保證財產安全;

10、確保資金的有效管理,加速資金周轉,考核資金使用效果,掌握公司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及時向總經理提交財務報表、財務報告匯報工作情況。

11、負責部門團隊建設及員工培養,制定財務內部相關指標,做好績效考核管理;

12、全面負責帳務問題處理及稅務的協調工作,商檢局的協調工作,外協各部門的協調工作,維護好與銀行及稅務機關、商檢局、勞動局、外管局的關系并保持友好的合作關系;

13、定期召開盤點會議及管理會議,探討分析成本,有效地改善控制成本.

離職原因: 家里有事需時間長,所以辭職回家

**公司 (2009-10 ~ 2010-11)

公司性質: 合資企業 行業類別: 電子、微電子技術、集成電路

擔任職位: 財務/審計主管 崗位類別: 財務主管/經理

工作描述: 1、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在原財務制度基礎上建全財務制度并監督執行;

2、定期去東莞分廠審核財務單據,復核報銷單,審核財務報表,進行數據分析上報給總經理

3、合理分配安排會計人員,根據各公司的人員配備合理調整

4、主持日常財務、會計及稅務管理工作,管理監督基礎財務的工作質量;

5、編制費用預算,監督,執行,供應商貨款的預算控制批核,

6、財務費用控制,報銷單的審核,稅票的預算,

7、市場部資料評審,報價,

8、編制財務報表及稅務報表,及時向董事會提交財務報表及財務報告匯報公司經營成果和資金變動情況。

9、定期清理往來帳戶,及時催收和清償款項,做好帳務核對,組織審計工作;

10、每月底召開盤點會議,進行各部門盤點并做出盤點報告

11、負責部門團隊建設及員工培訓、培養,制定財務內部相關指標,

12、參與公司投資行為、重要經營活動等方面的決策和方案制定工作,參與重大經濟合同或協議的研究、審查,參與重要經濟問題的分析和決策。

離職原因: 回家

**公司 (2004-10 ~ 2009-09)

公司性質: 外資企業 行業類別: 其它生產、制造、加工

擔任職位: 稅務會計升職為財務主管 崗位類別: 財務主管/經理

工作描述: 歐威爾是一家大型外商獨資企業,主要開發及製造陶瓷及布飾工藝品,是家100%外銷的大型外資企業。2004年加入歐威爾任職會計一職,2008年被財務經理提升為財務主管一職;在職期間主要負責工作內容如下:

一、負責公司的稅務賬(開票出口發票,進項發票掃描認證,編制稅務會計報表,國稅增值稅報表,免抵退報表,企業所得稅報表,地稅綜合報表,財政局報表,統計局報表等等各報表的編制及報送);

二、負責公司進口結匯,延期付匯,出口收結匯及核銷工作、

三、負責公司證件的保管及年檢,變更、增資工作;

四、負責核銷單的領購,備案,提交,核銷工作;

五、負責外協工作,對外協部門交談及辦事;

六、供應商報價單價的審核及應付對賬單的審核;

七、費用報銷的審核及預算;

八、成本控制、監管、分析工作;

九、管理賬審核并出具管理賬報表。

在職其間經常與常平政府,國、地稅局,銀行,外匯局,財政局等辦理業務,與相關部門建立了友好的關系.特別是與國稅局一直保持著很好的關系.

離職原因: 回家結婚

技能專長

專業職稱: 初級職稱

計算機水平: 中級

計算機詳細技能: 1、能訓練應用各種辦公軟件如:Office and Cad 、PORE、 Dreamwavermx

2、熟悉金蝶KIS、金蝶K3、用友,SAP、海關帳務關務通、出口收匯核銷系統,免抵退系統,涉稅通系統電子申報系統,個人所得稅系統、所得稅申報系統、防偽稅控系統,出口發票,普通發票系統報檢系統

3、計算機故障一般問題可以自已解決修理。

技能專長: 一、會計專業知識

對免、抵、退稅務申報,外匯核銷有豐富的經驗,有小規模納稅人和一般納稅人、外資獨資(三資)企業財務五年工作經驗,能夠很熟悉地獨立完成全盤會計工作及財務管理工作。

2、對成本核算有豐富的工作經驗,會計成本預算,監控,費用,成本的控制有豐富的管理工作經驗。

3、熟悉財務各個環節的工作,含商檢局報檢,報關,核銷,外匯結匯,延期付匯,延期收匯,預收外商賬款,退稅等,編制財務制度、財務報表,稅務報表,成本報表,財務管控工作。

4、對新企業開辦,辦理各種證件,設定財務制度,規劃財務工作經驗豐富;

二、ISO專業知識

熟悉ISO體系運作、維護、建立,稽核、能撐握8S、5W1H的管理技巧用于有效的管理,并獲得ISO9001:2000ISO14001:2004內審員證書; 對SA8000客戶驗廠技巧有一定的經驗.

三、具有PCB線路板產品、工藝品產品和家具產品的成本核銷及財務管理經驗.

語言能力

普通話: 流利 粵語: 一般

英語水平: 熟練

英語: 一般 日語: 一般

求職意向

發展方向: 財務審計師,成本經理

自身情況

自我評價: 1、有強烈的企業認同感,性格隨和、待人真誠、工作認真、責任心強、思路敏捷、事業心強、進取心強、適應能力強;

2、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遇有困難,冷靜考慮解決問題的對策;有非常強的抗壓能力

3、團結精神,與同事、其它部門及集團內其它公司積極配合,公司利益至上;

4、擅長觀察問題,解決問題,提升公司效率.

第4篇

為了分析非審計服務對審計師獨立性的影響,本文通過調查了2010年至2012年期間倫敦證券交易所的105家英國上市公司,在參閱了大量審計師獨立性文獻,在“理論”的基礎上創建了一個回歸模型以對調查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討論。結果顯示,審計費用與非審計費用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關系,這種關系表明非審計服務可增強審計師獨立性。

一、 假設:審計和非審計費用之間存在一種正相關關系

下述是回歸模型的公式:

Ln (AF) =a + b1Ln (NAF) +b2Ln (TA) +b3TD/TA +b4CA/CL +b5ROA +b6ROE+b7Opinion +b8Big4 + e

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 a + b1非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b2總資產的自然對數+b3債務總和與總資產的比例+b4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例+b5息稅前利潤和總資產的比例+b6股本回報率+b7建議+b8四大會計事務所+e其他,其中:因變量:Ln (AF)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自變量:Ln (NAF)非審計費用的自然對數;控制變量:Ln (TA)總資產的自然對數;TD/TA債務總和與總資產的比例;CA/CL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例;ROA息稅前利潤和總資產的比例;ROE股本回報率;Opinion建議,已收到合格或修改過的報告的公司 (1)和其他(0);Big 4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 (1)和其他 (0)。

二、數據分析與討論

表1顯示的數據如下:2010年,樣本公司支付的平均審計費用是1,602,000英鎊,2011年是1,609,000英鎊,2012年是1,659,000英鎊;2010年平均非審計費用是1,273,000英鎊,2011年是1,321,000英鎊,2012年是1,309,000英鎊。該表也記錄了不同控制變量的統計數字。最近三年的股本回報率、資產收益率和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的平均值是基本相同的。而且,近三年的非審計費用與總費用的比值也基本保持在45%。由于所有公司都收到了不合格報告,因此決定從公式中刪除意見項。

表1 描述性統計

[Variable\&變量\&Audit fee\&審計費用\&Non-audit fee\&非審計費用\&ROE\&股本回報率\&ROA\&資產收益率\&CA/CL\&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比\&Total Asset\&總資產\&Big 4\&Big4\&NAF/(NAF+AF)\&新賬戶形式/(新賬戶形式+賬戶形式)\&Year \&年份\&Mean\&均值\&Median\&中值\&Std. Dev\&標準差\&Maximum\&最大值\&Minimum\&最小值\&]

共線性指的是解釋變量之間存在的線性關系。當各個解釋變量高度線性相關時,回歸參數的精確度會受到影響。因此,在使用邏輯回歸模型之前必須測定解釋變量間的共線性程度。

表2:相關系數矩陣

[Predictor\&預測因子\&Constant\&常數\&NAF\&新賬戶形式\&ROE\&股本回報率\&ROA\&資產收益率\&CA/CL\&流動資產與流動債務比\&TA\&總資產\&Big 4\&Big4\&Coef\&系數\&]

注:在p值分別小于等于0.10、0.05和0.01時重要性級別分別為*,**和***。

在該表中,回歸結果顯示2011年和2012年NAF的p值分別為0.032和0.008,它們是分別小于等于0.05和小于等于0.01的正值,即使2010年0.735的NAFp值不重要。一般來說,NAF與AF極其正相關,而AF與假說一致。對于股本回報率,2011年和2012年的p值為分別小于等于0.01和0.05的正值,2010年的股本回報率不是特別顯著。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值和AF正相關。三年的總資產p值低于0.01,表示總資產和AF極其正相關。由于三年p值都大于0.1,資產回報率和AF及Big4和AF非正相關。對于以上數據,回歸模型結果證明非審計費用和審計費用正相關。

Solomon (1990)總結出關于審計和非審計費用之間正相關關系的四種解釋。第一,如Simunic (1984)所說,問題公司可能需要較大量的審計服務和非審計服務。第二,Palmrose (1986)認為一些非審計服務可能改變客戶的公司結構,其需要額外的審計工作且收取更多的審計費用。第三,Solomon (1990)指出,如果非審計服務缺乏市場競爭將導致審計費用增加,并且客戶將被要求獲取相關的非審計服務。第四種可能解釋了審計事務所和合伙人薪酬。根據Solomon(1990),正相關的一種解釋是公司需要更多審計或非審計服務的問題。在該解釋中,可以用于衡量公司審計費用模型的影響因素包括資產收益率、股本回報率、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值和總資產。股本回報率、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的比值和總資產的系數是顯著的,然而最近三年的資產收益率卻不顯著,這一結果支持了審計費用和非審計費用相關的解釋。

進一步的假設和計算支持了審計費用和非審計費用由彼此的規模決定的觀點。對于審計費用而言,更多的顧客有更多的貿易和審計的資產負債。審計員有更大的風險,但能從高質量的審計中得到更多。同樣地,對于非審計服務,這些大客戶有更復雜的業務方式,更復雜的稅務問題,更可能籌集資金,并且熱衷合并收購,因而,他們也有許多在這些情況下提供非審計服務的審計員。(Hay,D, el,等等,2006)此外,這一結果與Solomon(1990)指出的結果相似。

本文也以模型的方式分析了審計和非審計費用之間的關系,證明了NAS和審計獨立性之間的正相關關系。同樣地,在本模型分析中,由于問題公司可能需要大量的審計和非審計服務,問題公司在非審計模型中的措施包括資產收益率和目前的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比值。考慮到總債務和總資產的比率,不僅包括長期的和短期的資產,也包括有形和無形資產,過去常常通過判定公司有多少資金是由債務提供來判定公司的財務風險。在非審計費用模型中,審計變化的虛擬變量和非審計費用或自變量無關。

此外,本文有一些不同于以前研究的變量,例如,先前的研究考慮更多的因素,例如子公司數量的平方根,它能產生更多精確的數值來分析假設。上市也是現在不考慮而先前研究考慮的因素,這個因素關注的是該公司是不是上市公司,這就意味著先前的研究把不同規模、不同情形和不同類型的公司考慮在內。先前的研究也將INVERC(存貨清單數額和應收賬款分別對總資產的比率)考慮在內,應收賬款指公司銷售行為已發生但未收到的賬款,該因素非常詳細,因為它通過存貨和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例反映了公司的資產結構。先前的研究也將意見看作一個因素,但在本文模型中,查找的100多家英國公司均未收到不合格評價,因此不使用這些意見。此外,還使用資產收益率、總債務與總資產比和流動資產和流動負債比支持本文假設。

三、結論與建議

第5篇

一、內部控制效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審計師變更的概念

1.內部控制效率的概念

企業為了使企業制定的目標計劃能夠順利完成,使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達到預期的目標,并利用最低的成本獲得最高的回報,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而進行內部控制,而在具體的內部控制的設計和執行時,所體現的控制成效即為內部控制效率,企業的內部控制效率越高,就越能維護財產的安全,越能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越有利于企業的發展。

2.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

由于企業對內部的控制越來越重要,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因此,企業逐漸的開始進行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到目前為止,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已經成為了企業必要要做的一件事情。而何謂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有關專家也做出了具體的解釋,即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企業的管理層以相關的規范標準為前提,合理的對企業內部的控制情況進行評價,并且通過一定的方法形式將自身的控制情況傳遞給大眾的一個過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主要可以分為四類,即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的部分、管理層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注冊會計師內部控制鑒證報告以及企業董事會或獨立董事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獨立意見,其中管理層的財務報告內部控制部分的信息披露具有強制性。

3.審計師變更的概念

企業向審計師提供內部控制信息,審計師就這些內部控制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并給出相應的審計意見。審計師的變更通常情況下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主審會計師事務所發生變更的現象,如審計企業本年度的財務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與審計該企業上一年度的財務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不是同一家事務所的時候,就是審計師的變更。其中根據審計師變更的影響因素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自愿性審計師變更、審計師辭聘以及強制性審計師變更三種。

二、內部控制效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審計師變更

1.內部控制效率對審計師變更的影響

目前對企業內部控制效率對審計師變更的影響,國內外已經有了很多的研究。據有關研究表明,內部效率過低會對公司的財務產生不利的影響,審計師出于對自身利益考慮,往往會選擇逃避審計的風險[1]。企業合理有效進行內部控制,確保會計信息準確無誤并且與實際情況相符,能夠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審計師不需要逃避審計風險,自然企業內部的審計師變更現象也會相應的減少。而當企業未能對企業內部進行有效的控制,內部控制效率不高,對于會計信息的采集、整理重視度不夠,造成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不符,無法對企業的財產安全進行有效的保護,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財務風險不斷的提高,企業就會出現審計師變更的現象[2]。除此之外,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問題,比如利用何種方法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如何使企業的經營活動順利的展開,以及企業是否合乎法律規定等,企業的領導與外部審計師所處的立場不同,需要考慮的問題自然也就不同,因此,在具體的工作中就會產生分歧,在雙方分歧較大的情況下,企業為了維護形象、加強管理控制等的原因,會對企業外部的審計師進行調整更換。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采集、整理企業的財務信息,確保財務信息的高準確率,以相關的法律法規為依據進行內部的控制工作,盡可能的使審計的風險降低,提高企業的控制效率,進而減少審計師變更的現象發生。由此可知,企業內部的控制效率越低,審計師變更越頻繁,反之,企業內部的控制效率越高,審計師變更就越少。

2.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審計師變更的影響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實際上是指企業將與自身內部控制有關的信息公布給大眾的一種行為[3]。企業盡可能的將自身內部控制的信息詳細地傳送給審計師,以此來獲得審計師對企業的信任。目前有很多的企業通過對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與審計師進行溝通,審計師會根據企業披露的信息,向企業提出利于經營活動的意見,對于某些陷入財務困境的企業來說,審計師通過具體的分析研究,分析出合理的鑒證報告,為企業走出財務困境提供有效的幫助。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所傳遞控制信息越有效,審計師評估的控制風險就會越小,減少了評估過程中一些不必要的階段,從而節省了審計的時間和成本,向企業索取的審計費用也就相應的減少。企業更愿意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取最有效的評估,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中和了審計師和企業之間的分歧和矛盾,進而減少了審計師的變更。

3.內部控制效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審計師變更

企業提高內部控制的效率,起到加強企業管理、維護企業的財產安全的作用,同時企業為了達到一定階段的目標任務,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也需要加強內部控制,企業的經濟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將會使企業更愿意披露自己的內部控制信息[4]。據有關專家指出,要確保企業內部控制的高效率,則需要對內部控制的效率進行有效的監督,這項監督工作應該是長時間的、持續的監督,而不是短暫的監督,如何對內部控制效率進行有效的監督,則需要確立一個有效的實施辦法,專家指出,仔細的研究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情況是監督內部控制效率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國已經頒布了相關的法律規范,要求企業必須要對企業內部的控制信息進行披露,并且還規定了相應的披露標準,對某些主動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企業加以鼓勵。企業提高內部的控制效率,會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更加完善,對企業的財產安全、經營管理等都有很大的幫助,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推動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降低審計風險,此時審計師的變更的現象也會變少[5]。相反的,如果企業未能對自身進行有效的控制,內部控制效率低下,所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就會缺乏完整性,不能向大眾就企業的財務信息等與審計相關的內容進行一個很好的傳遞,審計師無法向企業提供一個有效的審計意見,加深了審計師與企業雙方之間的矛盾與分歧,導致了審計師審計風險的提高,提高了審計師的變更率,進而嚴重影響著企業的發展。

三、結束語

第6篇

【關鍵詞】審計師選擇 研發支出 資本結構

隨著企業研發投資增加,資本市場迫切地想要了解企業研發的使用情況和使用效率。為此,財政部和證監會通過修訂會計準則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和準則等多項指導性文獻,規范了我國企業研發支出披露形式的規范性。2006年修訂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要求企業將研究開發活動分為研究和開發兩個部分,并對前者進行費用化,對后者進行資本化。證監會方面,2012年,證監會對《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第2號――年度報告》進行修訂,修訂后的準則對公司年報匯總研發支出的披露作出了強制性規定。

一、研究背景

本文旨在研究:在中國,公司的研發強度是否會影響公司的審計師選擇行為。

有關研發支出與審計師選擇的課題,國內外的研究很少涉足。Godfrey and Hamilton(2005)指出,當企業擁有較高水平的研發投資并且這些投資難以分辨且其結果不能進行可靠的市場價值計量時,經理人雇傭高質量審計師的動機將尤為強烈。同時,如果選擇專業性審計師能夠證實經理人既沒有投機性地轉移無法分辨的未來收益也沒有掩飾自己的“不作為”,那么具有大量研發投資的被審計公司將更可能雇傭專業性審計師(Godfrey and Hamilton 2005)。

但李明輝(2006)對于上述結果在中國是否同樣成立存在質疑。李明輝(2006)指出,外文文獻中有關成本與高質量審計師選擇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是以資本市場和經理人市場高度發達的美國為背景的。在其有關中國IPO公司成本與審計師選擇之間關系的研究中,李明輝(2006)發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以及審計市場背景下,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IPO公司的審計師選擇行為。他給出的解釋是,在當時中國市場不完備的條件下,人不會因為引起成本而遭受相應損失,因此人也沒有動機通過選擇高質量的審計師來降低成本。

二、研究設計

在此背景下,本文將試圖研究在中國資本市場、經理人市場以及審計市場背景下,公司研發支出是否會影響公司的審計師選擇行為。

根據上文的文獻綜述,我們提出本文的假設:

假設:研發支出強度越大的公司,越可能選擇高質量的審計服務。

本文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制的《2014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將審計師分為前十大審計師事務所(即普華永道、德勤、瑞華、立信、安永、畢馬威、天健、大華、信永中和、大信)與非前十大審計師事務所,以此來衡量審計師提供的審計服務的質量。

本文構建的實證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

Y1=BIG4(Y1=1,如果事務所屬于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否則為0);

Y2=BIG10(Y2=1,如果事務所在中國排名前十,否則為0);

R&D=研發支出/主營業務收入;

LEV=總負債/總資產;

SIZE=ln(主營業務收入);

ROE=會計年末凈資產收益率;

OC=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

OPCYCLE=營運周期;

ISSUE=1,如果公司當年增發新股比例>10%,否則為0;

LOSS=1,如果凈利潤10%,否則為0。

三、實證結果

本文選取所有A股上市公司2012~2013財年的財務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剔除了a)金融行業上市公司,b)2012年12年31以后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c)數據缺失項。最終獲得的樣本數量為4781。

在所有樣本中,約有5.29%的選本選用了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約有55.97%的樣本選用了國內排名前十的審計師事務所。A股上市公司選擇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的比例較低。而樣本公司的平均研發支出強度約為3.15%。

為了驗證研究假設,我們以公司是否選用國內前十大審計師事務所作為因變量,排名根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編制的《2014年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同時選取公司的研發支出強度作為自變量,資本結構、公司規模、盈利水平、營業周期、股權集中度、是否虧損和是否增發新股等作為控制。

回歸方法選用logistic回歸,回歸結果如表3.1所示。表3.1的回歸結果顯示,公司是否選擇國內前十大審計師事務所與公司當年的研發強度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p=0.00110)。

此外,如果以公司是否選用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即普華永道、德勤、安永、畢馬威)作為因變量,則公司是否選擇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與公司當年的研發強度并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p=0.392>0.1)。

四、研究結論

通過對2012~2013財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共4781個樣本進行回歸,我們發現公司研發強度越大,越傾向于選擇國內前十大的審計師事務所。但是公司研發強度與選擇國際四大審計師事務所之間卻不存在顯著關系,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由于A股上市公司選擇國際四大的比例過小(樣本公司選擇國H四大的比例僅為5.29%)。

參考文獻

[1]Jayne,M.,& Jane,H.The Impact of R&D Intensity on Demand for Specialist Auditor.

[2]崔也光.企業研發費用信息披露方式的改進.南方經濟,2012(9),116-119.

[3]梁萊歆,熊艷.我國上市公司研發費用披露現狀及其改進建議.財務與會計,2005(10),22-23.

第7篇

一、審計師思維模式與分析程序

思維模式可以影響人們解決問題的進度,形成用以解決問題的決策過程。在分析程序中,審計師首先總是自發地探尋解決問題的思維模式,以引導審計師的思維活動從而為客戶未經審計的會計賬戶的異常差異提供一個合理的解釋(Koonce,1993)。思維模式包括客戶會計處理方法的特點、產業特點、賬戶余額的錯誤頻率、信息收集以及評估過程的陳述性與程序性知識,可以將審計師頭腦中的知識與外部信息進行整合,以得到一個有利于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心理學對思維模式的研究揭示了人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當面臨一個問題時,人們首先提出一個較低效率的思維模式,然后不斷地修正以解決該問題,但轉變思維模式是困難的。認知心理學家調查思維轉換時常運用提示的手段,以促進人們運用知識引導盡快地向高效率的思維模式轉變。提示并不意味著完全給被實驗者提供解決方案,作為一種工具主要用來觀察研究個體面對問題時如何改變對關鍵方面的看法。心理行為學研究中使用提示激發實驗者頭腦中的相關知識,同步運用口述研究法以追蹤實驗者的決策和思維過程,這為研究各種職業活動中人們思維模式的轉變提供了研究范式。Kplan和Simon(1990)使用該方法調查了人們在執行與審計有關的職業化任務中思維模式的轉變過程,設計了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提示以促進審計師連續性地由低效率的思維模式向高效率的思維模式轉變,伴隨著對思維模式轉變過程的觀察,可以再現審計師的思維和決策過程,從而幫助了解整個過程中被實驗者所面臨的困難和克服這些困難的途徑。

二、審計師思維模式轉換與分析程序

不斷尋找高效率的思維模式對解決問題極其重要,而事實上,執行一個任務的過程中轉變思維模式存在很大困難。審計師在執行分析程序過程中,同樣存在轉換思維模式的問題。在Biggs和Bedard(1991)的研究中,指出了提出和修正思維模式的潛在重要性,發現許多富有經驗的審計師無法正確地解決分析程序所面臨的問題。雖然這些審計師都具備一個合格審計師所應具備的知識,但在執行分析程序時,大多被測試者無法運用這些知識解決問題。這是由于審計師最初對問題的思維模式是低效率的,沒有能力迅速將自己低效率的思維模式轉變成高效率的思維模式。為了調查這種解釋的合理性,同時了解審計師思維模式的轉換機制,Biggs和Bedard進行了一項實驗研究,要求審計師執行一個包含制造費用分配錯誤的分析程序任務,選用口述法收集有關審計師思維模式轉變和決策過程轉變的證據,并由新手來進行這項實驗,實驗進行過程中提示作為轉變思維模式的誘因不斷提供給被實驗者,以激發其在執行分析程序中運用自己已經具有的知識以形成高效率的思維模式,提示所反映的內容基本上同審計師在實際工作中執行具體審計任務時可以獲取的各種信息相似。研究發現,10個管理者中僅僅5個,11個富有經驗的審計師中僅有1個正確地解決了這個問題。Bedard在另一項實驗中則給審計師提出了一個任務,該任務中存貨的錯報導致了財務報表的許多不一致。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審計師可以發現財務報表的不一致,審計師之間業績的差異在于如何將各種信息組合起來以形成一個可以解釋異常波動和生成恰當假設束的思維模式,正確地解決了問題的審計師都能將關鍵性的審計線索整合為恰當的思維模式,因此Bedard認為在正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模式的辨認是關鍵的一步,如果審計師無法認識到這一點,將無法成功轉變思維模式,分析程序的執行也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三、審計師思維模式偏誤成因及其對策

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對提高分析程序績效,達到預期執行效果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思維模式偏誤會直接影響分析程序的執行結果。造成思維模式偏誤的原因包括: 第一。審計師的主體因素。認知心理學認為,在執行分析程序的過程中,有限的信息加工和收集能力必然導致包括對確定非正常波動以及尋找異常波動原因在內的審計判斷產生偏誤。首先是記憶的局限性。人類的記憶包括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審計師記憶中的知識和經驗只能是以往經歷過的所有審計事項的一部分,是經過短時記憶過程的遺漏和從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過程中遺漏后的剩余部分,因此是不完整的信息和經驗。從該角度可以更清楚地理解經驗對執行分析程序的意義。其次是知覺的局限性。審計師對客觀事物的感知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在各種審計經驗中,與特定錯誤相關的經驗對審計師的刺激最強烈,因此對分析程序績效意義最大。最后是知識的局限性。正確的審計分析判斷建立在審計師完善知識的基礎之上,知識的完善程度取決于其真實性、穩定性和普遍性。不同個體其知識的真實性、穩定性和普遍性存在很大差別,因此對形成思維模式的影響也不一樣。

第二,任務的復雜性和程序性以及其他環境壓力。審計任務的復雜性和程序性是影響審計分析程序績效的重要變量,在任務復雜性高的分析程序中,需要判斷的程度也比較高,有關判斷信息表現為不充分、不易獲取、變異程度大等。因而,在執行分析程序過程中思維模式發生偏誤的可能性也很大。任務的程序性是指一項審計任務在進行時有章可循,這樣形成的思維模式發生偏誤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分析程序的復雜性依造成財務報表錯報的潛在原因的特征而變化,審計師在執行分析程序中遭受困難有時是因為其所面對的問題表面上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可能很復雜,所以程序性和復雜性的劃分是根據造成非正常波動原因的本質上的復雜程度而言的。審計環境的一些關鍵特征也可能導致審計師在執行分析程序時最初提出沒有效率的思維模式。如復雜的財務報表以及不同審計師對財務報表不一致可能存在不同的思維定勢,這將影響個人決策,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集體意見。除此之外,客戶提供的一些帶有誤導性的信息也會導致審計師產生沒有效率的思維模式。從審計研究文獻看,管理當局對異常波動的有關解釋會影響審計師信息收集過程,而且審計師習慣于尋求管理當局對非預期差異的解釋,這將導致審計師對客戶提供的信息產生過度依賴。如果審計師依靠了不完整或不正確的信息,顯然難以順利地進行思維模式的轉換。

由于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對提高分析程序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對思維模式的偏誤必須采取防治措施。一是實行集體判斷。實踐中,審計工作一般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但許多審計判斷是由個人做出的,由于個人經驗以及認知水平的有限性,通過向他人咨詢

或者廣泛聽取他人意見,可以使認知結果更完美,因而也更能形成正確的思維模式。審計中利用專家的工作其實也是防止思維模式發生偏誤的一種機制。二是運用有關決策工具。決策輔助工具包括能提高分析程序執行質量的全部輔助工具,如決策支持系統、人工化過程以及專家判斷系統等,可以彌補審計人員智力的不足,克服認知能力的局限性,有助于做出正確的判斷。三是從反饋中學習。人的判斷與決策活動是整個人體反饋過程的組成部分。從總體上看,審計分析程序執行過程也是一個“判斷―行動―結果―再判斷”的循環往復過程,整個過程是否有效,完全取決于尋找異常波動的原因是否準確。在這個過程中,反饋之所以可以比較有效地阻止思維模式的偏誤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反饋可以使判斷需要的信息量不斷增加,為正確判斷提供了更多的依據;二是可以不斷得到思維模式偏誤的信息,有利于及時轉換思維模式,從而提高分析程序的績效。

參考文獻:

[1]張繼勛:《審計判斷研究》,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2]Yinig chen and Robert A.Leitch,An Analysis 0f the Rela―tive Power Characteristics of Analytical Procedures.Auditing:A Journalof Practice&Theory,1999.

[3]D.Jordan lowe.The Use 0f Foresight Decision Aids in Audi―tors Judgement.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2000.

[4]Eric N.Johnson.An Examination of Potential Gender―BasedDifferences in Audit Manager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Judgments.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1998.

[5]Urton Anderson.Evaluating the Sufficiency 0f Causes in Au―dit Analytical.procedures.Auditing:A journal 0f Practice&Theory,1998.

[6]Jean C.Bedard and Lvnford E.Graham.The Effects of Deci―sion Aid orientation on Risk Factor Identification and Audit Test Plan一ning.Auditing:A Journal 0f Practice&Theory,2002.

[7]Robert D.Allen,Mark S.Improving Analytical Procedures:Acase of Using Disaggregte Mutilocation Data.Auditing:A Journal 0fPractice&Theory,1999.

第8篇

審計師是指,專門從事檢查并證實公司賬目和報告的正確性和合理性的專業人員,屬于公司的高級職員,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需要自覺遵守并堅持審計原則。在一個企業中管理層的人員具有舞弊的動機和機會,審計師應該突破管理人員的約束,保持職業謹慎、職業懷疑精神[1]。作弊審計策略的重要步驟是要分析舞弊產生的背景,但是隨著舞弊技術的逐漸復雜化,審計師也需要對審計策略進行創新和改進。

一、企業舞弊的誘因

國外對舞弊誘因的研究比較早,并且形成了舞弊風險因素理論,最完善的理論是舞弊風險因子學說、最權威的理論是舞弊三角理論,下面就對這兩種理論做簡單的介紹。

在《The Accountant’s Fraud and Commercial Crime》一書中,首次提出了舞弊風險因子的學說,這個理論被認為是最完善的理論,它將舞弊風險因子分為個別風險因子和一般風險因子,一般風險因子是指可以被控制的因素,個別風險因子是指不可以被控制的因素,當兩種因子結合到一起,并且舞弊者認為有利可圖時,舞弊現象就會發生。“舞弊三角”理論是發表在《Fraud:Bring the light to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一書中,它指出,舞弊發生與壓力、機會、借口息息相關,但是并不是三者缺一不可。關于舞弊手段較全面的介紹是1987年Tresdway委員會的研究報告《無比財務報告:美國公司的分析》,文章中顯示,常用的舞弊手段有:對不恰當收入的確認、對資產夸大、少報費用、亂用資產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對不恰當收入的確認和對資產的夸大[2]。

二、當今社會舞弊手法的特點

所有財政舞弊都是具有復雜性和隱蔽性的特點,然而在新時代,舞弊的特點又有了具體的體現。第一,參與財政舞弊的人員,往往是一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他們對企業內部環境熟知,也對審計師的審計過程有一定的了解,這就使得舞弊的手法有了一定的隱蔽性,而且他們會從不同的途徑舞弊,使得舞弊手法更加復雜;第二,舞弊行為十分嚴密,往往專業的審計師很難發現其中的舞弊跡象,甚至舞弊手法系統化,舞弊計劃做的十分嚴謹。有研究表明,超過九成的舞弊行為是在偶然中發現的,這就說明審計策略需要不斷的改革創新才能保證審計職業的生存和發展;第三,舞弊后果嚴重,近年來,舞弊現象數量上增長遠不及金額上的增長,可以毫不夸張的說,舞弊金額呈現指數化的增長[3]。新時代的舞弊現象,不僅不利于企業的發展,而且嚴重的擾亂了經濟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所以審計策略需要不斷的改進和完善。

三、改進審計策略與方法的建議和意見

首先,需要建立企業內部的審計機構,實行科學化的管理,根據企業的生存環境以及發展背景,設定出一套合理的審計制度,為企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好基礎。要求審計師在取得審計證據之前,審不能完全信任管理層人員,也不能毫無根據的認為管理層人員有舞弊現象,要絕對保持自己的職業懷疑精神;其次,國家需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促進并監督審計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我國的審計事業還在發展的道路上,還沒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審計工作的順利進行,而國外審計工作相對較完善,所以要借鑒國外的經驗教訓,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再次,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審計師的工作,做出正確合理的評價[4]。只有審計師的工作得到了合理的評價,才能更加促進審計師完善和創新審計策略;最后,對審計的管理層人員要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要求他們端正態度,自覺配合審計師的工作,以營造一個良好的審計環境,如果在審計過程中,出現了認為設置的障礙,有關部門需要嚴厲的處理。當然這些之外,最重要的還是審計師本身,只有審計師本事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水平達到了要求,才能最大程度上發現舞弊現象,才能對審計策略進行完善和創新,才能將審計工作做到更好[5]。

四、小結

舞弊是有人可以的利用不正當和不合法的行為進行欺騙,以便達到自己的某種需求,而這個過程中,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隨著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層人員參與舞弊的現象層出不窮,而且舞弊金額呈指數化的增長,這種做法不僅不利于企業健康的生長,而且擾亂了經濟秩序,敗壞了社會風氣。但是識別舞弊跡象是審計工作中十分困難的步驟,這就需要審計師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與專業水平,需要企業和國家制定相應的制度來規范審計工作。我國的審計工作開展的較晚,需要借鑒國外在審計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并結合我國的經濟制度,以完善我國的審計制度。(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

第9篇

    關鍵詞 盈余管理 審計風險 利潤操縱

    盈余管理是一個對會計信息進行合法加工的過程,因為它是在遵守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對企業的盈余進行的管理。管理當局既然要進行盈余管理,必定也是有所圖才會實施盈余管理,相應可能也會采用一些不合法的手段來操縱盈余,審計人員對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動機及具體方法做一番了解與分析,從而確定該企業的會計報告含有重大錯報漏報的可能性并給予正確評估,并相應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也是很有幫助的。

    1 盈余管理產生的條件及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首先,委托——關系的存在及由此造成的會計信息不對稱是產生盈余管理的前提條件之一。一方面如果信息是對稱的,會計信息的提供者與使用者對信息的了解與掌握是相同的,那么管理當局即使有動機,通常也不會進行盈余管理,因為信息使用者很容易發現和識別這種行為。在現實中,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在經營者與所有者之間是普遍存在的,這正好為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提供了“煙幕”。另一方面,審計也是為了適應受托責任的產生而出現的為審查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以獨立第三者身份進行鑒證的需求而產生的。從這一點上來看,盈余管理和審計都是以委托關系所造成的會計信息不對稱為其產生的前提條件的。但不同的是,盈余管理的實施主體為管理當局,他們通過對會計政策的選擇,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而審計主要是受所有者的委托對財務報告質量發表意見的過程,實施的主體是審計師,而且一般是對財務報告的使用者負責,根據我國《獨立審計基本準則》第四條規定:“獨立審計的目的是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會計處理方法的一貫性發表審計意見。”

    其次,除了由委托——關系造成的會計信息不對稱外,如果進行盈余管理不能為進行盈余管理的當事人帶來利益而只有風險時,對于當事人來說是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的,事實上也就不會存在盈余管理了,而且經濟利益在大多數情況下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所以筆者認為經濟利益的刺激對于盈余管理的產生也是至關重要的。委托關系和人的趨利性所引起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使得人們對審計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審計師在審計的過程中,也應充分考慮到管理當局的自利因素來對審計風險進行評估,從而實施必要的審計程序以保證審計質量。

    第三,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的不完善、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導致了盈余管理具有合法性。如權責發生制是國際上通用的會計確認基礎,它雖然很好地解決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問題,但在確認過程中加入了大量的人為因素,需要進行大量的判斷和估計,如費用的預提和攤銷,這一特點為管理當局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間。又如穩健性原則只是對確認可能的費用、損失、收入、利得的一種原則性規定,缺少具體的剛性標準,因此它在會計實務中的應用往往建立在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基礎之上,存在著較強的主觀隨意性,穩健性原則的使用為企業收益平均化和提取秘密準備金提供了便利。這樣的例子很多,這種本來就不是需要嚴格遵守而帶有主觀判斷的會計理論、會計方法和會計政策,使管理當局很容易將經濟狀況進行歪曲,而且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真實的財務報告可供批露。這種不嚴格的會計理論、方法和政策在遇到未來情況不確定時,可能增大審計師與客戶發生摩擦的可能性,而嚴格規定的方法可以為審計師們提供一個方便的避難所。

    綜上所述,委托——關系的存在是為管理當局謀取私利提供了可能,正是這種可能性的存在成為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直接動機,也使得所有者對管理當局提供的會計信息進行審計提供了必要性,從這種意義上說,筆者認為,委托——關系是盈余管理和審計二者產生的共同基礎。

    2 盈余管理的具體動因與審計風險

    2.1 管理當局薪酬計劃動因

    幾乎所有的美國企業都制定了與報告的盈余數字掛鉤的經理報酬計劃,結果導致了經理們自然有動機提高報告收益分配——因為越高的利潤意味著更多的分紅。但是經理們無法控制的外部因素有時會使實際的經濟狀況不盡如人意,而高明的經理人不會濫用利潤操縱的手法,他們為了實現“可持續經營權”,會采用一些比較合法而隱蔽的手段,如利用會計政策的靈活性將收益在各年度間隨意遞延或提前,以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盈余管理正好適應了這種需求。如Healy關于為了獎金而操縱利潤的研究中,就得到了這樣的結論:管理人員的薪酬計劃中,一般都包括有相應的盈利上限和薪酬上限、盈利下限和薪酬下限,如果當年的企業盈余超過與管理當局的薪酬對應的盈利上限時,管理人員會盡量壓低利潤,將多余的利潤向后遞延為以后利潤不足年份儲存盈余;如果當年的企業盈余低于與管理當局的薪酬對應的盈利下限時,管理人員會盡量壓低利潤,盡量將費用計入這一年,“Take a bath”(沖涼),以便下一年輕裝上陣;如果當年的企業盈余界于管理當局的薪酬對應的盈利下限與上限之間時,管理人員會盡量提高利潤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從這一個實證研究的結論中可以看出,不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管理當局都是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的,審計人員在評估審計風險時應考慮到管理當局的薪酬計劃在多大程度上可能引導他們進行多大程度的盈余管理,比如在我國的眾多企業中,經理人的薪酬計劃與企業盈余的聯系便不是十分緊密,審計人員在評估這一部分審計風險時可以適當降低風險防范度;而對于聯系緊密的企業,就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風險防范。

    2.2 規避負債契約限制動因

    債權人在借出資金時,往往會與企業簽訂契約對企業進行限制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如對資產負債率、負債權益比率、營運資金的保持等等的限制。Sweeney在1994年選取了1980~1989年間第一次出現負債契約違約的130家企業研究樣本,對盈余管理進行了研究后發現,在負債契約中,最易違反的是凈財富(net work)和營運資本(working capital)限制條款,當企業管理當局擁有會計選擇的靈活性和將承受違約成本時,他就越有可能做出調增收益的會計變更,以免受有關負債契約條款的限制。如在新的會計準則出臺時,面臨違約的企業會盡早采用那些能調增收益的會計方法,而推遲使用會減少收益的會計方法。審計人員進行審計時,可以通過分析債務合同中的限制條款對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從而確定審計風險。

    2.3 政治成本動因

    政治成本動因假設中指“其他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盈利越大,它的管理人員就越有可能選擇那些將當期盈余遞延到下期的會計程序。”在國外,政治成本動因一般包括行業監管動機和反托拉斯監管動機。一些戰略型企業、特大型企業壟斷性企業在其報告的盈利較高時,會受到大眾和政府的關注,政府迫于壓力,往往會對其開征新稅、增加管制或賦予更多的社會責任。這樣盈利高的企業往往會面臨更高的政治成本,相應也會有更大的動機進行盈余管理以躲開公眾和政府的關注。而且在我國,因為對大型企業的管理人員業績的評價體制使得管理者基于政治動因進行盈余管理的欲望更為強烈,而對上市企業進行行業監管的部門主要是中國證監會,我國上市企業的行業監管動機尤其明顯,但其表現形式與西方國家恰好相反。我國企業應對行業監管的動機主要是設法增加報告期的利潤以達到證券監管業的要求。我國證券市場上“一年績優、兩年績平、三年績差”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

    3 盈余管理的常見方法與審計風險

    3.1 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

    會計準則一般存在多種備選方案,不同的備選方案會造成不同的會計期末利潤。而在計算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時,需要大量的假設和估計,其結果也只能是近似的“精確”。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不是一成不變的,為了更好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企業可以選擇和變動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這就為盈余管理提供了較大的空間。曾報導的美國通用企業變更其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的事件:通過將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由原來的10年延長到11年,使其每年的利潤增加了20億美元,這就是一個通過變更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進行盈余管理的典型例證。對待這樣的會計處理方式,審計人員要分析其變更理由是否充分,如果變更不合理,應該提請管理當局使用以前的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管理當局不予合作時,應在出具的審計意見中進行表達,如果其變更合理,該變更及其影響都要在財務報告中予以說明披露。

    3.2 對應計項目確認方法的選擇和對費用遞延方法的選擇

    隨著現代企業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對應計項目的確認增加了困難,也產生了更大的彈性。由于應計項目是企業利潤的調整項目,企業的盈余管理主要是通過調整應計項目,尤其是應收應付款項、存貨等流動性較強的應計項目實現,。如可以提前確認收入和遞延確認費用來提高利潤,也可以通過相反的方式來調低利潤。這種方法應用很普遍,因為它相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變更而言較少引起人們的注意,對于審計人員來說反倒是一個隱藏較深的“陷阱”,容易使審計人員忽視它。

    3.3 改變交易時間和創建交易

    比如企業為了提高報告收益,可以推遲固定資產的購入以減少折舊費用;或是在年中大量賒銷以增加銷售收入;或是年終超負荷接受訂單,盡可能地多發貨物;向顧客提供特殊的信用條件以盡可能地提前實現銷售收入等方法。大型企業通常可以采取更高明、更隱蔽的方法,如資產的出售或注銷,企業的收購或重組,分企業的開業時間來控制開辦費的確認時間等方式來對企業進行盈余管理。

    3.4 關聯方交易

    關聯方之間由于控制關系,往往以不公平的價格進行交易,成為盈余管理的又一種有效途徑。有時企業通過秘密控制某個企業進行關聯交易進行盈余轉移,而該企業在法律上并不具備成為其子企業的條件,因而不必納入合并報告,此時隱蔽性就更深。通過關聯方交易,企業可以對企業進行大量的盈余管理,造成會計信息的嚴重失真,審計人員對關聯方的關注可以大大降低審計風險。

    4 對盈余管理的認識與審計風險防范

    首先,審計人員應該對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進行分析,如查閱企業的債務契約合同、經理人的薪酬方案以及股票上市配股方案等各種文件增加對企業的了解,評定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如果動機十分充分,則審計人員就應該評估為高風險審計,制定有效的審計程序;反之,就可以實施較為簡單的審計程序。對盈余管理的分析將對降低審計風險和恰當的審計程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對于會計理論、會計方法的不完善以及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筆者認為會計理論界的學者專家應深入對會計理論的完善。而對于會計政策的選擇,應該制定嚴格的會計準則,并且強制對會計準則的執行,減少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第三,獨立性是審計的靈魂,只有審計人員能夠超然獨立于被審單位的經濟壓力之外,審計才能做到客觀公正,確保審計質量。而我國的現實情況不容樂觀,會計師事務所小而分散,從經濟上常常難以擺脫被審單位的依賴,有的甚至達到一家企業的審計收費占到整個事務所收入的很大部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審計人員查出盈余管理內容很大,可能也會屈從于企業的管理當局。筆者認為,我國應加大審計事務所的進入門檻,盡量培育出能在經濟上獨立,并能抵御風險的審計事務所。

    參考文獻

    1 魏明海.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第10篇

【關鍵詞】 盈余管理屬性;異質風險;審計決策

一、盈余管理與盈余管理屬性

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管理層使用個人的一些判斷和觀點,對會計報告盈余進行策略性的調整 ( Watts和Zimmerman,1990),使其達到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企業真實盈余(Goel和Thakor,2003),以影響利益相關者對公司業績的理解或者以報告盈余為基礎的合約(Healy和Wahlen,1999)。管理層通過盈余管理既可向投資者傳遞決策有用信息,也可達到以報告盈余為基礎的契約要求,甚至還可誤導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影響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

盈余管理屬性(earnings management attribute )是指某類盈余管理本質上所具有的內在特性。公司管理層操控應計額進行盈余管理,或者是出于機會主義動機(Christie和Zimmernan,1994),或者是傳遞公司未來經營業績的價值相關性信息(Healy和Palepu,1993)。故盈余管理屬性可以劃分兩類:機會主義盈余管理和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一)機會主義盈余管理

Healy和Wahlen(1999)歸納了機會主義盈余管理的類型并進行了全面的綜述,包括:基于管理層收購、股票發行、股權激勵、內部人交易等資本市場動機的盈余管理;基于滿足薪酬契約和債務契約的契約動機盈余管理;基于規避政府行業監管和反托拉斯監管的監管動機盈余管理。就資本市場動機來說,在管理層收購前,為了降低收購成本,管理層將進行調低利潤的盈余管理,公司出現負的可操控應計額(Perry和Williams,1994)。在股票發行前,為了提高發行價格,公司進行增加利潤的盈余管理(Teoh等,1998)。就契約動機來說,Healy(1985)發現,管理層通過操控流動性應計額以實現其紅利最大化,當利潤預期處于紅利計劃的上限和下限之間時,管理層進行增加利潤的盈余管理,預期盈余高于紅利計劃上限或顯著低于下限時,管理層把當期利潤轉移到下期,實現多期紅利的最大化。Pourciau(1993)、DeFond和Park(1997)還發現,管理層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而進行增加利潤的盈余管理。DeAangelo等(1994)發現,公司采取改變會計方法進行盈余管理避免違反股利約束條件;DeFond和Jiambalvo(1994)發現公司為了避免違反利息保障倍數、權益負債率等債務契約而進行盈余管理;Sweeney(1994)也發現了公司為了避免違反貸款合約進行的盈余管理。就監管動機來說,Petroni(1992)發現保險業存在為規避行業監管而進行的盈余管理;Jones(1991)發現為了保證申請進口減免順利獲批,公司也在申請年度進行調減利潤的盈余管理。我國也有不少文獻表明,上市公司存在為了“保牌”和“配股”而進行相應的盈余管理(陳小悅等,2000;王亞平,吳聯生和白云霞,2005)。可見,公司為了實現各種特定目的而進行的機會主義盈余管理在不同程度地存在。

(二)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當盈余管理能傳遞價值相關性信息時,有助于投資者作出正確決策,優化資源配置,此類盈余管理可稱之為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利潤平滑是一種典型而普遍的盈余管理(Ronen和Sadan,1981;Graham,Harvey和Rajgopal,2005)。Barnea、Ronen和Sadan(1976)指出利潤平滑是一種信息傳遞機制(signaling device)。Dye(1988)也利用重迭代模型從理論上分析了需要利用利潤平滑向潛在的投資者傳遞公司價值的信息。Goel和Thakor(2003)建立的理論分析模型也解釋了公司進行利潤平滑是為了減少感知中的盈余波動(Perceived volatility),從而抑制了投機者搜尋私人信息影響股東買賣股票的流動性。經驗證據中,Subramanyam(1996)發現股票回報率與同期的可操控應計額成正相關;Hunt、Moyer和Shevlin(2000)也發現利潤平滑增強了同期盈余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由于Subramanyam(1996)、Hunt、Moyer和Shevlin(2000)等研究的是同期應計額(盈余)與股票價格之間的關系,而應計額應該反應的是企業未來的盈余和現金流信息。因此,Tucker和Zarowin(2005)采用Collins等(1994)的方法,也檢驗了利潤平滑對盈余信息含量的影響。他們發現收入增加的利潤平滑確實能夠“抓住”未來的盈余和現金流信息,未來盈余反應系數(FERC)在利潤平滑大的公司更高。這些證據都一致說明,有一類盈余管理能夠傳遞價值相關性信息,改進投資者的決策,屬于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屬性與審計師的異質風險

審計師作為重要的公司治理機制(Jensen和Meckling,1976),是對公司盈余管理進行監督和控制的重要力量。審計師對財務報告的審計過程其實就是對被審計單位盈余管理行為進行偵查和糾正的過程,超過審計師所能承受的錯報風險的盈余管理,將可能導致審計師出具非標準意見。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增加了會計盈余的不確定性,審計師面臨的重大錯報風險增加。但會計盈余的不確定性,既可能是管理層的主觀判斷和動機,也可能是管理層對未來的預期(Francis 和Krishnan,1999),兩類不同屬性的不確定性,對審計師形成的重大錯報風險不同。

如果是基于管理層的主觀判斷或者各種機會主義動機所進行的盈余管理形成的應計額,無法與未來盈余和現金流相聯系,未來無法帶來經濟利益流入,降低了盈余的信息含量。一些在IPO過程中進行盈余管理的公司,IPO后業績大幅下滑(李東平,2005),其根本原因在于IPO時表現出來的業績是通過人為操控的應計額所形成的,這些應計額與未來的經營業績和現金流量無關,無法實現經濟利益流入;IPO后一旦不再進行類似的盈余管理,人為操控的應計額下降,沒有了操控應計額的支持,公司的真實業績也就顯現出來,報表業績表現為下滑。因此,機會主義盈余管理降低了盈余的信息含量,不利于投資者正確判斷公司未來的經營前景和投資價值,誤導投資者決策,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機會主義盈余管理容易導致財務報表出現重大錯報風險,對審計師來說,機會主義盈余管理是一種高風險的盈余管理。

如果是基于管理層對未來預期所進行的盈余管理形成的應計額,是能夠傳遞價值相關性信息的,反映了企業未來的盈利能力和經濟利益的流入預期,屬于能夠實現的應計額,不確定性程度較低。這種類型的盈余管理,管理層一般通過選擇會計方法或利用應計項目等方式進行操控,向財務報表使用者傳遞企業未來增長前景的好消息。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導致財務報表潛在錯報風險的概率更低,對審計師來說,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屬于低風險的盈余管理。

總之,機會主義盈余管理形成的應計額不確定性程度高,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形成的應計額不確定性程度低。審計師面對不同屬性的盈余管理,即使在金額一致時,其面對的風險也不同。這就意味著,屬性代表了異質風險,機會主義盈余管理意味著高風險;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意味著低風險。

三、盈余管理屬性與審計師的決策

審計師對公司盈余管理的偵查和辨別,及其所采取的審計意見決策行為,是一個系統的職業判斷過程。盈余管理的存在,增加了公司的錯報風險,不確定性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審計師為了補償不確定性風險的增加,應降低發表非標準意見的可容忍錯報水平。據此分析,存在盈余管理的公司更可能收到非標準意見。而盈余管理主要是通過調節會計應計額來使報告盈余達到理想水平。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會計應計額越高①。盡管會計應計額可比經營現金流量為投資者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Subramanyam,1996)。但會計應計額相對經營現金流量來說,存在更大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是因為管理層的對會計政策選擇的操縱(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另一方面是因為管理層主觀上對未來經營結果的估計存在潛在的估值偏差。因此,盈余管理程度越高,會計應計額越高,風險越高,審計師出具非標準意見的可能性就越大,Francis和Krishnan(1999)把這一現象稱之為審計師的謹慎性。審計師為了保護自己,避免審計失敗造成潛在的訴訟損失,面對風險時,往往表現出謹慎性,Davis和Ashton(1997)、Hackenbrack和Nelson(1996)和Kinney和Nelson(1996)都提供了這方面的經驗證據。

審計師能夠影響公司管理層對會計方法的選擇(Antle和Nalebuff,1991;Dye,1991;Gibbins等,2001),進而影響盈余管理的頻率和幅度。早期,Hirst(1994)采用實驗研究的方法,研究審計師對盈余管理行為的敏感性,發現審計師對增加收入的盈余管理(income-increasing)和減少收入的盈余管理(income-decreasing)的反應不同。原因在于收入增加的盈余管理帶來的訴訟風險更高,相應的訴訟成本也大,出于謹慎性考慮,審計師在收入增加的盈余管理上表現得更為謹慎。Francis和Krishnan(1999)選擇了資產可實現性和持續經營存在不確定性的2 608個樣本公司作為研究對象。在控制了公司財務風險和市場風險變量后,發現,會計應計額越高的公司,審計師越可能針對其資產實現的不確定性和持續經營發表非標準審計意見,對應計額表現出應有的謹慎,而且審計師對增加收入的會計應計額表現出更高的謹慎性,具有增加收入的會計應計額的公司被出具非標準意見的可能性比具有收入減少的會計應計額的公司高。這些研究說明,審計師在盈余管理上的確實存在謹慎性表現,為盈余管理的潛在風險出具非標準意見,而且針對風險不同的應計額,審計師的謹慎性不同。

正如前述,盈余管理按屬性劃分為機會主義盈余管理和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兩類不同屬性的盈余管理,其潛在錯報風險不同。機會主義盈余管理的潛在錯報風險更高,而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的錯報風險更低。因此,審計師在作出審計意見決策時,不能簡單地按審計計劃時確定的單一重要性水平進行決策,而要判斷被審計單位所存在的盈余管理究竟是屬于哪類盈余管理,風險有多高,根據其隱含的潛在錯報風險的高低,再重新修正重要性水平。對于機會主義盈余管理,因其帶來的潛在錯報風險高,可容忍錯報更低,可以確定更低的重要性水平;相反,如果是屬于決策有用性盈余管理,因其潛在錯報風險更低,可容忍錯報更大,可以確定相對更高的重要性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 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和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1):30-36.

[2] 李東平.大股東控制、盈余管理與上市公司業績滑坡[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3] 王亞平,吳聯生,白云霞.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頻率與幅度[J].經濟研究,2005(12):102-112.

[4] Barnea, A., J. Ronen and S. Sadan.1976.Classificatory smoothing of income with extraordinary items, The Accounting Review 51:110-122.

[5] Christie, A. A. & J.Zimmerman.1994.Efficient and opportunistic choice of accounting procedures: corporate control contests. The Accounting Review 69: 539-566.

[6] Dechow, P.M., R.G.Sloan and A.P.Sweeney.1996.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earnings manipulation: an analysis of firms subject to enforcement actions by the SEC.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3 (2): 1-36.

[7] DeFond, M. L. and J. Jiambalvo.1994.Debt covenant effects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accrual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7:145-176.

[8] DeFond, M. L., and C. W. Park.1997. Smoothing income in anticipation of future earning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3: 115-139.

第11篇

關鍵詞:現金流量表; 內部審計; 財務包裝

現金流量表作為企業的三大財報之一,反映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情況,使報表使用者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收益質量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報表使用人、特別是企業投資人正確評價其整體財務安全性和資金流動性具有重要作用,但現金流量表也存在缺陷,同樣需要甄別信息真偽,并使用調整后數據,分析才更有意義。

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分析

(一)查找可疑關聯方交易。借款人通過與關聯方聯手虛增現金流量,一般是在年末將產品銷售給關聯方(不進行實物轉移)并收到全部貨款,第二年初再辦理銷售退回手續。這樣對于借款人來說,當年利潤水平和現金流量都將有改觀。該做法類似于銀行年末突擊發放貸款,次年初收回以增加年末存款的情形。內部審計師通過解讀財報附注資料,查看損益表中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等科目,分析借款人是否存在通過關聯方交易以粉飾現金流量表的行為。如有必要,應調整至正常狀態再進行財務比率的測算和分析。

(二)持續關注經營活動現金流出

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是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主要扣除項,如果借款人為了粉飾某個時期的經營活動現金流量,通過延長向供貨商(尤其是關聯企業)支付貨款的期限,從而減少會計期間內的經營性現金支付,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必然會增加。在申請貸款時,一些借款人為掩飾其資金緊張的不利局面,推遲支付大宗應付賬款、應付票據、其他應付款等流動負債,待貸款發放后再支付貨款,這種行為應引起內部審計師的足夠關注。具體可通過比對貸款前后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特別是報告附注資料,審查借款人流動負債的變動情況,比如貸款發放后較發放前,流動負債有異于平常的變動,理應引起重點關注,并進一步分析是否存在為掩蓋現金流量的不足而推遲支付的情形。

二、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分析

(一)細察非經常交易行為。只從表面上計算財務比率是不夠的,用在銀行信貸風險管理上更危險和不可取,內部審計師應尋找當期財務數據背后存在的非正常東西,如大額固定資產的處置、長期投資的收回等都會引起現金流量表的異常波動,導致上述財務指標偏離借款人正常狀態值。而這種多出現于投資收益、補貼收入和營業外收入等科目中的非經常大額現金流入,往往是不可持續的。因此,剔除這些非經常交易,還原現金流量的本來面目,將是銀行業謹慎經營的必然選擇。從內部審計實踐來看,內部審計師可結合財務報表附注資料,通過分析現金流量表的“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所收回的現金凈額”、“收回投資所收到的現金”等,查看借款人是否存在非經常交易信息,如金額較大,可做適當會計調整后再分析。

(二)分析信貸資金用途與投資活動現金流出的關系

隨著投資渠道的多元化和證券市場的發展,監控信貸資金用途愈發成為銀行經營與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內部審計師審計貸款業務的重點。如果借款人將獲取的信貸資金在貸款行內部轉賬于證券賬戶,會留下審計軌跡;但如果借款人通過多家銀行操作信貸資金,僅通過內部線索就無能為力了,而只能求助于借款人財務報告信息。事實上,一般借款人如果審計期間對外投資現金凈流量為負值,且金額較大,而經營活動凈現金流不足以支持其對外投資,內部審計師應關注其是否利用籌集的信貸資金對外投資。如果由于審計范圍所限不能獲取信貸資金被挪用的確鑿證據,可以作為風險提示要求經營部門落實資金的具體用途。

(三)關注投資活動現金流出部分的完整性

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在現金流量表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不法借款人便將投資活動或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放在其中魚目混珠,以粉飾銷售現金比率、每股經營現金流量、凈利潤經營現金比率、現金利息保障倍數等涉及經營現金流的財務比率。比如,一些借款人把閑置現金投資有價證券,當公司需要現金的時候,再把這些證券賣掉。對于非證券公司來講,這種經營活動并不是公司的主營業務,這種業務的收益應作為投資收益放在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項目中,但有些公司將證券投資收入放在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中。在內部審計實踐中,可以通過查閱多期資產負債表,如果其投資在會計期間有較大幅度減少,而現金流量表中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沒有反映,需進一步審查是否為掩飾經營現金流的不足而放在經營收入中。

三、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分析

目前,借款人在國內發生的與金融機構間的信貸業務,都將記錄在中國人民銀行搭建的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這也給核對現金流量表籌資活動的個別科目帶來便利。內部審計師通過查看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可以分別統計借款人審計期間籌集和償還的貸款總額,與現金流量表中“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現金”及“償還債務所支付的現金”科目相核對。如果兩者均有差額但差額接近,可考慮借新還舊造成;如果僅是“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現金”科目發生額明顯小于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系統中的數額,則應考慮其將籌資現金流放在其他項目中反映的可能性。

四、綜合閱讀分析三張財務報表。現金流量表是動態報表,它能夠反映企業在一定時期的現金流量狀況,但僅從現金流量表中獲取財務信息是片面和不完整的。由于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量表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內部審計師可以通過檢查現金流量表中的“銷售商品收到的現金項目”與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收入以及資產負債表中的應收賬款、應收票據和預收賬款等項目的對應關系,檢查現金流量表中“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與利潤表中的主營業務成本及資產負債表中的存貨、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付賬款等項目的對應關系,檢查現金流量表中的“購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其他長期資產所支付的現金”、“投資所支付的現金”與資產負債表中的固定資產、長期投資等的對應關系。如果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的邏輯關系不一致或差額較大,內部審計師需結合財報附注,查看是否有重要的特殊會計事項,進一步分析差異原因,或作為風險提示要求經營部門進一步核實。

第12篇

85年——89年在西安市公安局十處的開元貿易公司任飲食業與商品零售業會計。我是學工業會計的,我單位人員少,對經濟大家都是一邊學一邊干,所以我常常吃住在單位,不分白晝,終于結合我單位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我單位的會計核算方法。指導出納、保管、柜臺人員記帳,每月盤點、對帳。使我們單位帳目清楚,帳帳相符、帳實相符,經濟效益核算真實,按月足額繳納稅金,受到稅務部門和領導的好評。

89年我考入西安市審計局,參加了一個月培訓之后,分配到商糧貿審計處,參加了金屬材料實行計劃內外統一市場價格情況的調查報告,對市化工原料批發公司89年承包經營審計,對市五金公司審計,主持了市石油公司審計(項目即將結束時,全局工作調整,我被調到行政事業審計處)收繳違紀資金39萬元。每星期三回局里學習我總是利用空閑時間學習法規,記錄了大量的法規、規定和筆記。90年9月至今在行政事業處工作,由于行政事業單位面廣,它包括國家政府的職能部門、政府的喉舌、對外的窗口、科教、文衛、體育以及有管理重要資金的社會團體等,這些單位的收入、支出項目復雜,國家的法規、規定也比較多,單位領導的職位、級別、層次比較高,要求我們審計人員對法規、政策的運用要適當,所以對政策、法規學習等方面抓的比較緊,為了能很好的理解國家的各項政策,我經常收聽中央電視臺的新聞和焦點訪談,收看陜西新聞,西安新聞、經濟半小時、財經報道等節目。由于經濟改革步伐較快,市場經濟取代計劃經濟,這幾年稅收、會計、審計、改革變化都很大,以至于與市場經濟緊密相關的金融學、財政學等學科越來越重要,為了搞好審計,為了能成為真正的合格的審計人員,我在不斷的學習,為了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我學習計算機應用。

工作熱情高,熱愛審計事業,工作責任心強,審計客觀公正,廉潔奉公,遵守審計紀律,遵守職業道德,在工作中服從領導安排,不論領導分配的工作是否有我的名份,不論是做審計、搞調查、還是辦理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專案,也不論是寒冬還是酷暑,我都一絲不茍的完成任務,有時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加班加點,廢寢忘食,受到市上一些領導的好評,在行政事業處工作十一年半中(其中一年抽調到我市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活動半年和我市執行“收支兩條線”檢查辦公室半年多,合計一年多),我完成審計項目101個,收繳違紀資金236萬元,為單位追回資金101萬元,向被審計單位提出各種建議200多條,完成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專案審計3項,完成協助審計調查3項,寫審計信息二十多篇,97年在《城市審計》第3期上發表了“藥品價格混亂應予引起重視”同年在《城市審計》第4期上發表了“對完善“兩條線”三點建議”,在2000年5月5日《中國審計報》上發表了“淺談審計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在2000年《中國審計信息與方法》第8期上發表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審計基本準則》與原準則的區別”,在2000年《陜西審計》第4期上與《審計文摘》2000年第12期上發表了“行政事業審計思考”,在2000年《陜西審計》增刊上發表了“社會環境對審計發展的影響”,在2001年《陜西審計》第4期上發表了“對審計承諾制度的淺析”在2000年《城市審計》第6期上發表了“淺談審計發展與環境的關系”并獲得2000年《城市審計》優秀論文二等獎。

審計中能從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了解入手,進行初步性測試,判斷被審計單位資料的可信度,估計固有審計風險與控制審計風險,決定采用審計方案,決定采用何種方式進行審計,即詳查法還是抽查法,根據對財務資料和非財務資料的初步審核,確定重要性與重要性水平,決定樣本的選取量。在抽樣中,常將隨機抽樣、系統抽樣、隨意抽樣結合起來。在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實制性測試中,對證據的獲取常能靈活應用檢查、監盤、觀察、查詢及函證、計算、分析性復核等方法,對有疑點的問題,緊追不舍敢于碰硬。能指導被審計單位財務工作,能為他們提供會計咨詢、財務咨詢和稅務咨詢等方面的服務。能從被審計單位會計資料中,研究他們存在的深層次問題,應用計算、分析性復核等方法說明問題的重要性,以引起被審計單位領導的重視,對其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漏洞提出改進的建議,受到被審計單位以及領導的好評。

在我抽調到農村社會主義教育活動中時,利用我們的特長,為村里摸清了家底,指導村里建立會計制度,幫助他們建帳。在抽調到“收支兩條線”檢查辦公室工作期間,能完成交給我的各項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安市| 牡丹江市| 波密县| 南康市| 乡宁县| 贵港市| 麦盖提县| 桐乡市| 色达县| 嘉荫县| 蒙山县| 昌宁县| 安西县| 东光县| 信丰县| 丹阳市| 南安市| 海阳市| 阳山县| 沐川县| 南宁市| 资阳市| 武宣县| 海丰县| 来凤县| 鱼台县| 胶南市| 岱山县| 双城市| 永善县| 寿宁县| 克拉玛依市| 化隆| 纳雍县| 柳江县| 石楼县| 吐鲁番市| 莱西市| 曲麻莱县| 宝鸡市| 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