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9-25 16:40: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三創新一內核”的軟件工程課程混合式教學創新實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本文基于新疆應用型本科院校軟件工程課程的建設實際,探索新工科背景下,針對學生“理論知識難吸收”,“實踐理論難結合”,“能力培養難考核”問題產生的原因,提出“一能力、兩協同、三段式”的授課體系,以學習需求為導向的拋錨式授課模式,多元動態考核方式的評價體系,并在教學中融入顯隱雙性的思政元素,形成“五色交融”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最后說明教學創新實踐的有效性。
關鍵詞:軟件工程;實踐教學;課程思政;多維度評價體系;
引言
為解決復雜的軟件危機,“軟件工程”作為一門專業的學科得以發展,通過系統化、工程化方法,有效解決了大規模軟件開發的難題,推動了軟件行業的專業化發展。在軟件工程教學中,盡管學生易于理解原理,但實踐中難以嚴格遵循軟件工程標準,導致“學難致用”[1]。因此,如何確保軟件工程知識在實踐中落地,是教學中的關鍵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并創新教學方法。
1 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痛點分析
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應構建專業化且系統性的理論知識體系,強化理論基礎,通過課程實驗、設計、項目實踐及畢業實習等多環節培養學生實踐開發能力。同時,加強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比賽,以賽促學,提升創新能力,應對行業挑戰[2]。但就新疆地區應用型本科高校軟件工程課堂教學實施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理論知識難吸收。《軟件工程》課程中離散的知識學習與綜合的軟件系統開發能力相矛盾,尤其對新疆本地的少數民族生而言,面臨著新的挑戰。如何打消民族生“談軟件工程色變”的顧慮,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是基礎。
第二,實踐理論難結合。《軟件工程》課程知識零散抽象,很少與企業實際項目掛鉤,項目內容單一,很少有跨學科類的綜合實訓,學生無法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架構,對軟件的生命周期和過程模型理解一知半解。如何破解民族生“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困局,培養學生知行合一能力是重點。
第三,能力培養難考核。《軟件工程》通過閉卷考核的形式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但一卷定分不合理且不夠全面有效,不能反映出學生真實的上課表現情況及對對軟件開發的整體掌握,無法評估崗位勝任能力。如何改良“一張考卷定乾坤”的弊端,提升學生收獲感及滿意度,構建多元多維全程評價體系是難點。
第四,思政元素難融合。西部地方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在入學后專業課量大面廣,在保證理論授課時長之下,說教式的思政內容難以讓學生在理想信念上形成共振。因此,如何在教學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融入西部地域文化、西遷精神、產教融合和實踐創新精神,讓學生德育智全面發展,是對軟件工程課程教學改革的亮點。
2 “一能力、兩協同、三段式”漸進式授課新體系
基于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依據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作為實施依據,由基礎到進階,由驗證性實踐向綜合性、設計性實踐過渡的工程能力培養規律[3]。為此,課題組提出了“一能力核心、兩協同機制、三段式進階”的階梯式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新模式,如圖1所示,展示了該模式的具體實施流程和框架。
圖1 教學體系實施框架
2.1 一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
在軟件工程整個教學過程中,重點培養學生從問題分析到設計方案,再到實際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過程涵蓋了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實踐環節。一方面,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由學生調查、發現感興趣的真實個案或問題情境為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課程實踐參與度。另一方面,學生在軟件開發生命周期子階段遇到問題,課下互相研討,制定解決方案,帶著問題和挑戰回到課堂有針對性地學習所需地原理、技術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對原定的實踐方案進行調整。
2.2 兩協同:院企協同是兩個主陣地
院校內成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和信息與網絡產業學院,以課證賽創為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特色,有機融入1+X證書考核內容,充分利用學生創新創業項目,保證學科競賽的穩定、持續發展[4]。根據培養計劃,通過校企雙導師團隊,有序組織學生分到院校外實踐基地開展生產實習實訓和行業實踐,共同助力西部地區重點企業做優、做大、做強,搭建“產、學、研、用”綜合實踐平臺[5],提高團隊教師研發和實踐創新能力,并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培養學生甘愿為西部地區奉獻的家國情懷,打造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
2.3 三段式:三層級實踐能力培養體系
基于院企共建的多場景能力進階任務案例,制定“三層級三循環”教學策略。結合學情分析,關注學生個人差異性,依據任務實施的復雜度,設計初階-進階-高階任務三個層級。每個層級都對接真實工作流程,形成“鞏固-計劃-實施-評價”教學流程。層級間遞進,評價驗收通過即可進入下一層級,驗收未通過,層級內循環。把實踐能力培養全過程劃分為微型項目實訓、小型項目實訓、大中型項目實訓等三個階段,形成由簡入繁、由單項到綜合的實踐能力培養架構,將基礎技能與綜合應用融通,通過多階遞進式訓練,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任務實施思路和方法,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 面向崗位勝任力的多元動態評價新舉措
為了確保新的實踐教學模式能夠切實反映并提升教學質量,應構建與之相匹配的全新考核評價標準。制定一套既科學又全面的考核評價標準,對于確保實踐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和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至關重要,新的考核方式注重對學生實踐過程中的表現、技能掌握和問題解決能力的考查,側重實踐教學環節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如圖2所示。
圖2 多元多維全程評價
其次是崗位勝任能力評價,對標崗位要求,進一步從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2個方面,8個一級指標,23個二級指標,構建崗位勝任力模型。企業工程師提出職業建議,有利于學生及時掌握個人崗位勝任能力和職業競爭力,促進學生職業發展。
圖3 崗位勝任能力評價指標
4“五色交融”軟件工程課程思政內核
已有研究表明[6],課程思政理念對立德樹人成效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培養學生專精覃思的工作作風與一絲不茍的勞動精神,建立服務社會的情懷。在教學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感受職業的榮譽感與社會責任感,在“雙師型”教學團隊的指導下,重點培養學術的職業素養、服務意識與社會情懷[7]。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培養具有高崗位技能、高社會責任感的大國工匠。
4.1 構建“五色交融”的課程思政教育體系
圍繞在中國百年奮斗歷史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紅色”人物,以及推動國際信息技術發展的“藍色”人物事跡,充分挖掘西部紅色革命遺址蘊含的愛國主義、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紅色奉獻精神”,充分發掘西部地區科學家嚴謹治學、勇攀高峰的“藍色工匠精神”,充分挖掘西部地區扎根邊疆、艱苦奮斗、勇于拼搏的“金色胡楊精神”,充分挖掘西部高校在民族危難之際淬煉熔鑄的“西遷精神”等[8],引導學生與黨和國家,與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講好中國故事,使學生能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內化于心,自覺地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隊伍中,提高學生的政治意識、奉獻意識、科學意識和國家安全意識等。
4.2 融系統思維和系統能力培養于課程思政
軟件系統通常是由多個組件、模塊和子系統組成的,它們之間通過復雜的交互來實現整體功能。軟件工程課程教學目標要求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工程性思維,能夠從全局的視角看待問題[9],有助于理解模塊之間的關聯關系與邏輯層次,以及它們對整個系統的影響。在軟件工程課堂中課程思政的融合路徑如下:
圖4 融思政于課程
本次教學改革在本校計算機20-2班級進行了試行與推廣,并與上一屆 2019 計算機班作了比較。因教改后教學目標與考核方式不同,故以學生對本課程的學習主動性表現、學習滿意度,以及崗位勝任能力等方面進行比較。經過教學改革實踐,著力培養一大批能夠扎根新疆,留得下、用得上、干得好的計算機應用型專業人才,成為西部地區信息化建設的骨干力量,服務新疆地區八大產業的飛速發展。
5.1 遞進式學做一體,學生參與度加強,學習興趣濃厚
學生在做中學,主體型學習地位有所突顯,由被動式接受教師所講變為主動探索式學習,結合案例將軟件項目的生命周期的6個子過程所涉及到的理論知識分解到課程教學中來,讓學生模擬實戰。在不斷變化的場景、遞進式的任務實施中,激發學生挑戰的興趣。學生學習風格發生變化,不喜歡動手的分散型學生明顯減少。其次,學生參賽意識凸顯,計算機20-2班56名少數民族學生,69%的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相關的學科競賽,且獲獎率有明顯提升,學生在“挑戰杯”“藍橋杯”等國家級競賽中的獲獎級別也有質的飛躍。可見,“三創新一內核”的混合式教學方式有效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了課程教學質量,增強了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5.2 三段式實踐能力有提升,學校督導/學生評價好
通過三層級螺旋上升的反復實施訓練,學生不段積累實施經驗。對學生學習效果分析后發現,全部少數民族學生各個任務平均成績均達到預期目標。在學期內,由院校兩級督導,同行聽評課評價,均在92分以上。在學期末,學生需在教務管理系統上對教師教學態度、教學方式和教學成效等進行匿名打分點評對比發現,“三創新一內核”的混合式教學體系在實施后,學生對課程的評教滿意度、對教師的匿名評價都明顯提高。
5.3 創設企業情境,思政素養滲透,崗位勝任力有提升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校企深度融合,引入企業真實任務,企業工程師引領,思政元素充分滲透。活頁式教材中融入國標規范和企業規范,課程中始終貫穿行業標準規范,精煉技能的同時強化規范意識[10]、責任意識、服務意識。學生通過完整工作流程、企業情境,逐步明確并掌握職業核心能力和素養,從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轉化率逐步提升。與2019級學生對比發現:第一,計算機20-2班學生在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的培養意識有明顯提升;第二,學生面向崗位的勝任能力顯得增強,能夠與企業準員工對標;第三,個別學生通過項目實戰,與企業簽訂實習協議,“供與需”之間實現了有效對接。
6 總結
在新工科背景下,作為新疆地區應用型本科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必須提高自己的動手實踐能力,本課題在專業團隊的建設和實施下,建立了完善的、有效的專業課程體系和與之配套的工程化實踐教學體系,并融合了“五色交融”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突出了個體發展與國家復興的關系,實現了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雙贏。經過“三創一內核”的軟件工程創新實踐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為進一步加強西部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周澤尋,林曉珊,邱樹偉.融合AI與軟件工程的OBE-CDIO創新創業實踐教學改革[J].計算機教育,2024(04):139-143.
[2]陳雷.基于實踐任務的軟件工程課程教學分析與實踐[J].電子技術,2024,53(03):250-251.
[3]雷晏,付春雷,金世鋒,等.面向卓越工程師教育的軟件工程專業實訓教改研究[J].軟件導刊,2023,22(12):19-24.
[4]章蓀,劉偉,桑小雙.基于學習通平臺的計算機專業混合式教學實踐探索[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4,20(03):177-180.
[5]劉愛琴,張素蘭,謝麗萍,等.基于OBE理念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3(10):77-81.
[6]李勇,張志昌.“紅藍交融”的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3(08):65-69.
[7]張雪亞.多維度軟件工程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辦公自動化,2023,28(20):52-55.
[8]伍春香,杜卓敏,李小紅,等.軟件工程課程教學中的拋錨式教學法[J].計算機教育,2023(10):117-120.
[9]陳燕紅,謝衛國.新疆高校計算機專業課程思政探索與案例分析[J].計算機教育,2020(01):20-23.
[10]王海泉,孫龍.新工科背景下軟件工程創新創意創業課程建設探索與實踐[J].軟件導刊,2023,22(09):209-213.
作者:馮俐 單位:新疆理工學院 發表在《電腦校園 》雜志 2024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