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28 16:08:2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鄉村旅游機制的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當前鄉村旅游產業呈欣欣向榮之勢,產業規模逐年穩步增長。但是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構成復雜,政府、企業、當地居民和游客之間的利益訴求的沖突或矛盾將直接影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共生理論則有助于解決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沖突,其基本宗旨是“合作互惠、共同發展”,其終極目標是構建“互惠共生”的發展格局。從共生理論的角度來看,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的沖突,主要包括居民與政府、居民與企業、政府與企業以及居民與居民之間。通過地方政府統籌建立共生系統管理平臺、構建共生體系的利益溝通協調機制、調整和優化共生單元的關系和作用,共同構建互惠型治理機制,解決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沖突或矛盾。
關鍵詞:鄉村旅游;共生理論;利益相關者;共生系統;合作互惠
2022年2月22日,連續19年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近年來的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強調鄉村旅游的重要性。2019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2020年提出與鄉村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相關的政策意見;2021年提出“開發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完善配套設施”;2022年提出“實施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支持農民直接經營或參與經營的鄉村民宿、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由此可見,鄉村旅游已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實現鄉村振興和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之一。然而,開發鄉村旅游并非易事,涉及政策、人才、資金、技術等諸多因素,僅靠某一組織或個體很難完成開發、建設和運營,需要政府、經營者、居民和旅游者,甚至一些非政府組織(如行業協會)等多個主體的共同參與,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鄉村旅游的發展[1]。然而,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可能相互沖突,因此,建立有效、互惠的治理體系,化解彼此間利益沖突,成為促進鄉村旅游良性發展的關鍵。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任務之一,是要改變某一個或某幾個占據優勢地位的利益主體對鄉村旅游開發和運營的絕對主導,構建多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共同決策、相互制約且和諧共生的平衡發展模式。基于此,文章運用共生理論,分析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可能存在的沖突或矛盾,通過構建互惠型的治理機制,為我國鄉村旅游的平衡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議或啟示。
一、相關文獻綜述
“共生”一詞出自生物學,特指不同屬性種類的動植物,通過相互利用各自的特性和優勢,最終實現共同生存的一種現象[2]?!肮采币辉~最早由德國學者AntondeBary提出,之后該理念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研究領域,多用于論述社會人際關系[3]。袁純清則是國內較早開展“共生”理論研究的學者,他認為“共生”在經濟領域可描述成一種可塑造的社會狀態,并且分析了這一“共生狀態”的內部組織,即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和共生模式[4]。如今,共生理論已被廣泛應用于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國際政治學,其基本宗旨是“合作互惠、共同發展”,其終極目標是構建一個“互惠共生”的發展格局。文章運用共生理論分析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沖突治理的問題,是基于以下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任務之一是保證各個合作參與主體(共生主體)共同形成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以此放大合作效應,而這與共生理論所追求“對稱性互惠共生”的理想狀態不謀而合。另一方面,共生理論本質上是對生存狀態和生存方式的反思,文章構建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互惠型的治理機制,同樣也是對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存在的沖突、矛盾、內耗問題的現實反思。因此,運用共生理論分析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沖突和治理問題,二者的出發點和思路是一脈相承的。國外關于鄉村旅游共生發展的研究較早。1984年,Peter&Philip首次將共生理論引入旅游研究領域,認為旅游研究應該與社會心理實現共生,共同推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5]。Viken審視了挪威斯瓦爾巴特群島的旅游業,提出了“旅游業、旅游研究與管理機構”三者互惠互利的共生模式[5]。戴雄武是國內最早涉足旅游與共生領域的研究學者[7]。但是研究的核心是湖泊生態系統的共生,以此為基礎發展旅游業。國內真正意義上的以“旅游+共生”為主題的研究文獻,是2001年鐘俊發表的《共生:旅游發展的新思路》[8],其中分析了旅游視域下共生的意義和價值,并且分析了旅游共生的特征和措施。宋瑞認為借助共生體系,有助于旅游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9]。張金鷗運用共生理論,分析了以景區為依托的鄉村旅游扶貧發展模式[10]。烏拉爾·沙爾賽開則構建了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業、村民和游客為一體的鄉村旅游發展共生體系[11]。丁世華等人認為文旅共生發展有著內在和外在兩個動力機制,前者包括文化整合能力、環境調整能力等,后者包括市場競爭能力、政策推動力以及科技創新能力等[12]。紀金雄認為,旅游共生機制的構建,關鍵在于三個方面的保障[13]。綜上,學界已有不少關于共生理論在旅游領域的應用成果,這為文章提供了扎實的研究基礎。然而,國內對于旅游+共生理論的研究仍存在盲點和不足。例如,國內旅游共生研究較多關注旅游經營者與目的地居民的共生,而對于鄉村旅游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共生問題研究較少。探索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共生問題,可為旅游共生理論作出增量貢獻,也為鄉村旅游領域的相關決策提供理論支持。
二、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旅游產業發展呈現欣欣向榮之勢,數據顯示譹訛,產業規模穩步增長。2011年全國鄉村旅游游客接待規模為4億人次,到2019年增長到32億人次。受疫情影響,2020年鄉村旅游出現放緩的態勢,但是鄉村旅游收入在國內旅游總收入中的占比不降反升,即由2011-2019年的10%-20%上升至2020年的31.39%(如表1所示)。由此可見,鄉村旅游正在逐漸成長為國內旅游消費的主力軍。目前,我國已探索出精品民宿帶動型、景區帶動發展型、旅游扶貧成長型、民俗文化依托型、生態資源依托型、田園觀光休閑型等多種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重點鄉(鎮)分別達到1179個和100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我國鄉村旅游開發依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三、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界定及其沖突分析
(一)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界定所謂“利益相關者”,是指某一事件的起因和結果能夠影響到的所有組織和個人[14]。從鄉村旅游的角度來看,其利益相關者可以分為直接和間接相關者。前者包括地方政府、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可以是居民個人或集體組織)以及游客;后者則包括當地各種旅游、交通運輸、餐飲、住宿、行業協會等。由于間接利益相關者與鄉村旅游發展并非產生直接關系,因此主要探討直接利益相關者的沖突與治理。
1.地方政府
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身兼多職。它既是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規則制定者和執行監督者,同時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直接受益者。通過發展區域鄉村旅游產業,既可以造福一方,提升當地居民的經濟收益和就業機會,還可以創造更大的區域經濟效益,背后所帶來的稅收和財政收入增長是地方政府所喜聞樂見的。而且借助鄉村旅游發展,還可以為地方政府贏得更多的政績。另外,地方政府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也擔負著保障當地居民、旅游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權益的職責。
2.旅游企業
旅游企業可分為業主制、合作制、公司制等不同組織形式,它們既是鄉村旅游的推廣者和鄉村旅游資源的使用者,同時更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受益者之一。旅游企業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利益訴求,是實現自身商業利益的最大化、政府的旅游配套設施更加完善、與當地居民和諧共處。因此,協調旅游企業與當地居民的利益關系,將直接決定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3.當地居民(居民個人或集體組織)當地居民是鄉村旅游開發的參與者,也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受益者。當地居民在直接或間接參與鄉村振興發展的過程中,能夠獲得增加家庭收入、獲取就業機會、改善鄉村居住環境等眾多現實利益。同時,當地居民又是鄉村旅游的基層經營者,其服務態度和服務質量直接決定了游客對當地鄉村旅游的整體印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當地居民和當地旅游資源都是發展鄉村旅游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妥善處理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是鄉村旅游發展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4.鄉村旅游者(游客)
游客是鄉村旅游的需求者,他們參加鄉村旅游活動的利益訴求,主要是希望體驗享受寧靜美麗的自然風光、干凈整潔的鄉村生活、誠信經營的商家、合理公道的旅游產品價格和熱情好客的鄉民,可以說游客的利益訴求與鄉村旅游發展方向是相向而行的。因此,只要保證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保證游客享受到高質量的旅游服務,那么游客的利益訴求基本上就能夠得到滿足。
(二)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沖突
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的矛盾與沖突,主要表現在當地居民與地方政府、當地居民與旅游企業、地方政府與旅游企業、居民與居民之間,并且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所呈現出的矛盾特征也不盡相同。1.當地居民與地方政府從上文對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的分析可知,地方政府與當地居民在鄉村旅游中的利益訴求多數情況下是一致的,都希望借鄉村旅游提高個人或地區的經濟收入,改善鄉村居住環境、豐富鄉村文化生活的政府官員。地方政府大力扶持開發鄉村旅游,本質上也是希望提高當地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生活質量。但是有些地方的政府官員急功近利,為了撈取更大的政績盲目擴大鄉村旅游開發規模,當地居民有時候不僅無法在這種規模擴張中獲取更大的利益,自身利益反而被“犧牲”,進而引發當地居民與地方政府的矛盾與沖突。在鄉村旅游開發和運營過程中,地方政府與當地居民的沖突和矛盾,主要源自當地居民自身財產損失和耕地使用權侵害兩個方面。自身財產損失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官員對入股鄉村旅游的當地居民存在欺騙和私吞款項的行為,而在鄉村旅游后期運營過程中,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也無法得到保障;耕地使用權侵害方面,比如當地政府為了擴大鄉村旅游項目規模,非法占用當地居民耕地,破壞當地居民的農作物、果蔬和其他經濟作物[15]。同時,當地居民除了希望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獲取經濟利益之外,還可以借此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那么當地居民理應享有鄉村旅游項目的規劃與發展權。但是這些權利往往被地方政府所主宰,當地居民的建議可能會被忽略,久而久之一些居民對發展鄉村旅游就產生了抵觸情緒。2.當地居民與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和旅游企業也存在共同利益,即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提升本地或企業的知名度,從而獲取更多的游客資源。但是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問題,導致當地居民與旅游企業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無法實現利益共享。從宏觀層面來看,地域性的鄉村旅游資源和市場都是有限的,在蛋糕大小固定的情況下,當地居民與旅游企業會對有限的利益進行爭奪和博弈,甚至可能引發惡性競爭,最終造成兩敗俱傷。從微觀層面來看,旅游企業對于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景區的運營,確實可以為當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是當地居民在景區從事的多是保安、保潔、服務員等低端崗位,工資收入水平有限。那些重要的、收入豐厚的高端職位多是由旅游企業外聘人員擔任。同時,很多當地居民也會隨著鄉村旅游景區的發展,來兜售農副產品或者開設餐飲、民宿等,但是由于與旅游企業之間沒有形成合作,村民的需求往往會被弱化甚至忽視。對于當地村民來說,既得的利益出現了失衡,旅游企業與村民之間的矛盾沖突也會增加。
3.地方政府與旅游企業
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都是鄉村旅游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雙方的利益訴求是存在一定矛盾沖突的。地方政府發展鄉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希望最大化利用本地旅游資源。旅游企業則不同,它們參加鄉村旅游開發主要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旅游企業更傾向于控制成本,二者發展目標的差異導致出現一系列利益層面的沖突。再比如,地方政府為了促進就業,往往會希望擴大鄉村旅游項目規模,從而吸納更多的當地居民參與其中。但是很多旅游企業更傾向于開發精品化的鄉村旅游項目,一方面鄉村旅游的精品化發展,致使為當地居民提供的就業機會相對有限;另一方面用工門檻相對較高,很多當地居民不符合旅游企業的用工標準[16],這也是當地政府與旅游企業沖突和矛盾的主要來源之一。
4.居民與居民
當地居民是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主體。只有居民之間實現和諧共處,才能真正引領鄉村旅游向和諧共生的方向發展。鄉村旅游發展初期,只有極少數的居民敢于嘗試參與,比如在景區周邊開辦餐館、民宿、農家樂、采摘園等,但這部分居民利益的獲取,也可能招致那些未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居民的不滿,從而埋下了沖突和矛盾的種子。同時,即便是直接或間接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當地居民之間,也可能因惡意市場競爭而產生諸多矛盾。比如,隨著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出現了一大批農家樂,但是多數農家樂屬于低端開發,同質化嚴重、利潤率較低[17]。同時,為了獲取更多的游客資源,同行之間容易出現相互誹謗詆毀的惡意競爭行為。而這些當地居民不和諧的問題,是不利于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的。通過前文分析,不難發現地方政府、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和鄉村旅游者之間,存在互利中隱藏矛盾、共生中蘊含沖突的一種博弈關系。從共生理論的角度來看,地方政府、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和鄉村旅游者便是鄉村旅游的共生單元。所謂“共生單元”就是構成共生關系最基本的能量生產和交換單位[18]。目前學術界一般都將地方政府、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和游客界定為共生單元。地方政府、旅游企業、當地居民和鄉村旅游者在共生關系的聯結下,共同構成了鄉村旅游共生體,其具體共生關系如圖1所示。四、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互惠型治理機制從共生理論的角度構建鄉村旅游利益相關者互惠型治理機制,本質上就是要加強共生單元(利益相關者)的有效溝通,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社會協同,充分調動企業、社區、游客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共同參與的全方位治理,這樣才能保證鄉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19]。
(一)地方政府統籌建立共生系統管理平臺
鄉村旅游是一個利益關系較為復雜的共生系統,要想平衡各利益相關方的關系,需靠地方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統籌建立共生系統管理平臺,從整體上引導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比如,旅游資源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基礎,因此需要地方政府制訂完善的開發保護策略,為構建鄉村旅游共生模式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地方政府應以市、縣為區域單位,建立專門負責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領導小組,并定期召開由各個領導小組參加的聯席會議,從而構建鄉村旅游共生系統的基礎管理平臺[20]。在所有負責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領導小組中,建立鄉村旅游管理委員會和鄉村旅游景區工作辦公室是最為關鍵的。其中,鄉村旅游管理委員會是發展鄉村旅游的具體實施部門,負責制訂區域內的鄉村旅游發展及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相關政策,是統籌協調區域內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部門。該部門要根據本地的鄉村旅游發展特點,來制定具有針對性和差異化的鄉村旅游發展政策。并且通過一系列政策手段,為本地發展鄉村旅游匯聚更多的資金、稅收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保證鄉村旅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鄉村旅游景區工作辦公室則是鄉村旅游政策的具體執行單位,負責對區域內的旅游景區進行日常的統籌管理。同時,鄉村旅游景區工作辦公室還具有打破區域內各個景區的技術壁壘、實現鄉村旅游景區協調發展的職責。在鄉村旅游管理委員會和鄉村旅游景區工作辦公室的組織領導下,召開由多部門和多景區參與的聯席會議,共同制訂統一的鄉村旅游管理規范和標準制度,明確各部門和各景區的利益邊界,從而保證共生體系下各主體都能在政府部門的組織管理下得到各自的權益。
(二)構建共生體系的利益溝通協調機制
良好的溝通協調是鄉村旅游發展共生體互惠共存的基礎,尤其對保證利益相關方中弱勢群體的利益至關重要。只有在共生體系中建立高效的利益溝通協調機制,才能保證鄉村旅游的正確前進方向。構建利益溝通機制包括信息分享機制、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和溝通監督機制三個部分,信息分享機制是指信息分享的發起者(通常是鄉村旅游的經營者)通過信息發布和宣傳渠道,將信息共享給各個共生主體。在構建信息分享機制時,要保證共享信息形式的規范性和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比如通過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將鄉村旅游景區的發展規劃、成本投入、利潤回報等信息共享給各個利益相關者,從而避免因信息不對稱產生利益沖突的問題。利益訴求表達機制則通常是單向的信息傳遞過程,只有為每個共生主體提供能夠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通道,化解利益分配方面的各種疑問,才能將利益沖突和矛盾解決在萌芽之中[21]。為此,可以通過召開股東大會、居民大會,或是建立利益訴求表達的微信群和論壇,為各個共生主體提供利益訴求表達的渠道和空間。溝通監督機制是信息溝通的保障基礎,只有通過嚴格的信息溝通規范審查,監督溝通過程中各種問題的解決落實情況,才能保證最終的溝通結果是積極的。對于利益溝通監督機制的構建,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通過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分析和整合,對監督發現的問題進行分類標記,例如哪些問題是已解決的,哪些問題的解決結果不滿意,哪些問題的解決效率不夠高等。最后,要將監督結果定期在信息共享平臺上公示,這樣才能堅定各個共生主體積極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信心。
(三)調整和優化共生單元的關系和作用
1.地方政府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優化
鄉村旅游發展中地方政府與當地居民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政府對居民利益的侵害,以及居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參與感較低、權益受損害。因此,優化地方政府與當地居民關系的關鍵是為當地居民“增權”。當地居民是鄉村旅游發展最重要的共生主體,如果不能保證其在發展中獲利,是不利于鄉村旅游發展的。首先,對當地居民進行“心理增權”,強化當地居民在參與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為此,地方政府應積極組織開展鄉村民俗文化、文化旅游、生態旅游方面的服務技能培訓,讓居民充分意識到鄉村旅游發展與未來美好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廣大居民自覺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其次,對當地居民進行“社會增權”以提升當地居民的歸屬感。地方政府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同時,應加強對鄉村道路、社區和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構建和諧友善的鄉村環境,以此提升居民的生活凝聚力和文化歸屬感。最后,對當地居民進行“決策增權”,保障居民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各項決策參與權。阿瑪蒂亞·森曾說過:“一個高收入的人卻沒有話語權、選舉權、決策權等其他基本的公民權利,他精神會愉悅嗎?”因此,地方政府應賦予當地居民更多的決策權,比如當地政府、旅游企業和當地居民共同成立鄉村旅游協會,賦予當地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平等決策權,這樣才能建立有效的決策參與機制,切實保障當地居民的權益。
2.旅游企業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優化
在鄉村旅游發展共生體系中,旅游企業與當地居民的關系是復雜多樣的,雙方既可以是合作關系,也可能是從屬關系。因此,優化旅游企業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對于鄉村旅游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不可否認,近年來鄉村旅游已經成為鄉村居民增加經濟收入和就業機會的重要來源。地方政府也希望通過搭建互惠互利的共生平臺,為更多居民走進鄉村旅游產業提供更好的機會。但是旅游企業不能將當地居民簡單地看作是就業者,他們同時也擁有合作者的身份。因此,旅游企業應該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讓更多的當地居民參與到鄉村旅游項目的運營決策中來,尤其不可在項目運營過程中獨斷專權,把當地居民晾在一邊。當然,地方政府也應該加強對當地居民的“誠信教育”,使當地居民認識到誠信合作發展的重要性。其次,旅游企業在開發利用鄉村旅游資源的過程中,也要自覺加強對旅游資源和鄉村生態環境的保護,不能以犧牲當地的自然環境換取商業利益。再次,利益分配時要盡可能照顧當地居民中的弱勢群體,盡量讓所有參與鄉村旅游發展的居民都能夠持續性獲利,這對于旅游企業本身來說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此外,旅游企業在保持鄉村旅游項目開發運營的基礎上,可以將一些新的旅游項目管理理念、創新技術傳授給當地居民,以打通鄉村旅游的下游產業,打造高質量的鄉村旅游產業集群,最終實現旅游企業與當地居民的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3.鄉村旅游者和當地居民的關系優化
某種意義上,鄉村旅游者與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鄉村旅游者希望有個優美的旅游環境,當地居民希望旅游活動不會破壞鄉村環境的“原真性”,希望游客能夠入鄉隨俗,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因此,鄉村旅游者與當地居民的關系,就是最簡單的人與人的關系。只需做到以下幾個方面,便可以實現鄉村旅游者與當地居民的共生:首先,當地居民在為游客提供旅游服務的過程中,要注重服務的細節與質量,為游客提供的旅游服務要盡量突出人文關懷。比如與游客嘮嘮家常,分享田間種植、采摘的經驗與樂趣。這樣可以拉近當地居民與游客的關系,讓游客有一種回家的感覺。其次,做好服務回訪工作。回訪是旅游服務的延續,通過電子郵件在游客生日那天發送生日祝福信息,或者在特殊的節慶日之前邀請其來參加當地特色鄉村旅游活動,這樣可以勾起游客美好的旅游回憶,進而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因此,不能將游客的離開作為服務的終點,應通過回訪加強與游客的聯系,讓游客有一種持續的流連忘返的滿足感。
4.居民與居民的關系優化
鄉村旅游共生體系中,當地居民是最重要的共生主體,只有保證該群體的團結一致、和諧共處和共同受益,才能使其形成利益共同體,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從理論上來說,引導居民與居民之間的和諧共處是最易于實現的,因為地緣相近決定了彼此間具有一定的情感相親。政府人員會升遷,企業員工會跳槽,游客也只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的過路人,只有居民是與鄉村互相依存的。因此,居民與居民之間本身就存在和諧共存的基礎,只需采取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便可以保證居民與居民之間的共生。首先,要建立一個完善的市場管理監督機制,防止居民之間出現爭客宰客、惡性競爭的現象。引導居民形成利益共同體的意識,將競爭關系轉變為合作關系。其次,要善于學習和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科學技術,為游客提供更多優質的旅游產品。做到在沒有外力幫助的情況下,能夠進行旅游產品的創新開發,實現自主發展和自我造血。最后,可以從區域特點出發,加強當地傳統手工藝與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比如,將當地的茶葉加工制作、手工糍粑制作等開發成參觀、參與性的旅游項目。開發這些附加性的鄉村旅游項目,可以進一步延伸鄉村旅游產業鏈,增加居民的經濟收益。
參考文獻
[1]辛本祿,劉莉莉.鄉村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作用機制研究[J].學習與探索,2022(1):137.
[2]韋福巍,黃榮娟,時朋飛.基于共生理論的廣西區域城市旅游協同發展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119.
[3]張偉.共生理論視角下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和農村居民的基本消費研究[J].農業經濟,2019(4):75.
[4]袁純清.和諧與共生[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15..
[7]戴雄武.深度開發湖泊資源發揮多種功能效益———兼談“千湖之省”的治湖戰略[J].農業現代化研究,1988(6):35.
[8]鐘?。采郝糜伟l展的新思路[J].重慶師專學報,2001(3):17.
[9]宋瑞.生態旅游:多目標多主體的共生[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
[10]張金鷗.基于共生理念的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扶貧路徑探析[J].農業經濟,2020(2):50.
[11]烏拉爾·沙爾賽開.共生模式下鄉村旅游發展優化策略[J].社會科學家,2020(8):52.
[12]丁世華,范盈格.基于共生理論視角下的武漢市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探討[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0(5):53.
[13]紀金雄.基于共生理論的古村落旅游利益協調機制研究———以武夷山下梅村為例[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24.
[14]李華強,鄒安瓊,姚沁.鄉村旅游開發中利益相關者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J].農村經濟,2020(2):83.
[15]廖鐘迪.廣西鄉村旅游開發中的利益沖突及化解機制研究[J].新農業,2020(23):51.
[16]劉央.鄉村旅游發展現實問題及建議[J].南方農業,2018,12(34):113.
[17]鄉村旅游重在鄉愁無須把城市現代化搬到農村[J].鄉村科技,2017(36):14.
[18]袁純清.共生理論及其對小型經濟的應用研究(上)[J].改革,1998(2):102.
[19]王克嶺.古驛道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模式選擇的國內外經驗及啟示[J].企業經濟,2022(6):14.
[20]張天才,劉靜,李蕓.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促農增收的路徑探析[J].中國國情國力,2017(1):53.
[21]邵秀英,張金瑞.古村落旅游地及其共生研究綜述[J].中國名城,2021(11):72.
作者:王克嶺 李剛 單位:云南大學 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