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9 09:51:0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自然教育下兒童活動空間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自然教育對指導人們了解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方面有著重大作用。隨著近年來“自然缺失癥”的人群不斷增長,自然教育在青少年成長中所發揮的作用也不斷得到重視。本研究論述了森林公園開展自然教育的情況和作用,并介紹了森林公園兒童活動空間面向青少年的自然教育的優勢,由此提出了森林公園兒童活動空間實施自然教育的意見與措施,為以后我國森林公園的自然教育建設提供案例與參考。
關鍵詞:自然教育;森林公園;兒童活動空間自然教育即以自然為背景,以人為媒介,運用科學
高效的教學方式,讓孩子們深入自然界,利用系統的手段對自然界訊息進行合理收集、梳理、編制,從而實現對社會科學邏輯思考的教育教學過程[1]。也是推動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人民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2]。近年來,由于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升,常年生活在都市“鋼筋混凝土”環境中的人們,需要踏出家門、走入自然,感受和享受自然的恩賜。自然教育在中國也隨之逐漸盛行,相關機構快速增長,自然體驗更是成為自然教育的重要發展內容。兒童友好型城市建設理念的推進,使得我們生活的社區、公園、街道等公共活動場所也逐步向兒童友好的方向改進,“為兒童設計”這個領域已成為廣大設計師需要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的領域。與此同時,也有更多的建設項目引入自然體驗、天然農耕、博物游覽、科普探險等自然教育的相關活動,可見自然教育的市場需求十分旺盛[3]。而森林公園的自然資源優勢明顯,是最為合適的自然教育載體。隨著和兒童相關的業態逐漸成為文旅地產行業中最大的熱點,其中兒童活動空間建設更是重中之重,且與常規公園兒童活動空間設計有所區別。
1自然教育理念下森林公園兒童活動空間設計的現狀
雖然近年來我國兒童游憩空間數量不斷增加,但存在游憩場地設施類型及功能單一,多為電動機械式的兒童游樂場與活動場地,缺乏創新和創意,且場地自然性低、安全性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相應的服務設施缺乏等主要問題。目前國內針對單項產品、材料的安全有標準,對于設計場地的安全卻少有條款要求,這都是在未來設計中需要進一步改善的地方。《中國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規范》于2020年4月通過了全國初審,對兒童友好觀念從結合城市到結合社區,由大方向逐漸向小方向、細方向發展。該階段從安全、視覺等多種不同研究角度出發開展兒童活動空間的研究,并且關注留守兒童、殘障兒童等特殊兒童群體的活動空間設計研究,從而推動兒童活動空間在學術研究層面的更深入研究與發展。在具體建設方面,高密度的城市發展所帶來的城市綠地缺失,使得青少年選擇“正規”場地(主題公園、住宅區草坪等)運動的耗時及頻次遠小于“非常規”場地(街頭空地、馬路二側人行道等)[4]。與此同時,我國城市中的兒童活動場所也越來越多地趨向于設備化、室內化,戶外的青少年活動區域也基本采用色彩豐富的地面鋪設加上電動器械式的游樂設施,缺乏創意。此外,我國在兒童活動場所規劃標準和國家標準方面并沒有相應政策,直到2021年1月《兒童戶外游憩場地設計導則》團標標準草案發布,才有了專門關于兒童游憩場所的有關設計標準。在設計理論方面,相關研究學者發現,在對兒童樂園的滿意度評價中,孩子們對公園的重視程度依次是:安全>興趣與成長>兒童適宜性>便利性>舒適性[5]。兒童戶外區域的游戲大致可分為角色型、運動型、智力型、模仿型、冒險型、建構型等[6],兒童活動的具體內容大體包括爬行、學步、跳沙坑、探險、滑梯、騎車、捉迷藏、秋千、圖形教學等[7]。各個階段孩子的身心、社會活動特點都有所不同,不同年齡段的兒童在戶外玩耍行為表現出不同的年齡群體特征。另外,孩子們的戶外運動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有表現欲強、傾向創造性游戲、注意力游走等特征[8]。西方國家的兒童活動空間大多在森林、草地等自然環境中,游戲設施大多采用自然木材這樣取之自然的材料,對自然環境下的活動空間情有獨鐘。而我國的兒童活動空間正在建設發展中,但現有的開放式公園中,兒童的活動空間往往依靠電動設備,脫離了原有的自然空間,缺少了主體性、創造性,使兒童的自主娛樂變成了一種被動的、機械的消遣,也束縛孩子的自主想象空間。對于德國和歐洲等西方國家先進兒童場所設計的借鑒,觀其表面不如解其規則。除了設計中的“形式”和“主題”,更應該首先了解那些優秀兒童場所設計背后的邏輯———兒童場所的出發點是尊重兒童的天性,滿足兒童身心發展訴求,將自然教育融入場地,在玩耍中促進兒童的運動發展、認知發展和社交發展;再者,對于兒童來說,安全永遠都是一個合格的兒童活動場所應該優先保證的內容,而“絕對的安全”并不存在,把握“安全-挑戰”的平衡,是塑造一個高品質、受歡迎的兒童場所的關鍵之一。所以,在城市中怎樣提供自由、安全、舒適、高品質的室外無動力兒童活動空間,成為當今亟待解決的課題。
2自然教育理念下森林公園兒童活動空間設計的意義
關注兒童活動空間與自然教育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為了人們“自然缺失癥”的療養與孩子們身心的健康發展,更重要的是通過回歸自然、接觸自然,在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施加影響,反過來讓青少年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形成正確的、健康的、可持續的、互補的自然倫理觀。首先,目前隨著城市的高速發展,人們對公共綠地的功能品質需求也日益上漲,而在高密度的城市發展中,城市綠地的分散確實是必然的,使孩子們缺少戶外活動的地方[9]。但從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角度考慮,森林公園最適宜成為給孩子們一個可以親近大自然、緩解“自然缺失癥”的活動場所。森林公園的無動力兒童活動空間的設置相較于其他城市空間,具備了安全系數高、利用周期短、維護費用較少、趣味性強、互動性高、體驗性獨特等優點。無動力游樂設備可和大自然進行高度結合,由于設備可進行原創設計,而且設備形式新穎、貼合主題,能使孩子沉浸其間,最大限度滿足孩子攀、爬、走、蹦、滑的不同運動需要。可以讓孩子放下手里的電子產品來到戶外玩耍,通過對真實大自然的了解,能增強他們對自然的感知力。其次,我國許多國家森林公園為創建自然教育基地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創造了良好條件。作為以樹木為主的陸生生態系統,其植被繁茂,動物種類繁多,自然景觀優美,空氣清新,給參觀者帶來了最佳的休閑感受,還可引導各個年齡段的兒童到一起嬉戲玩樂,從而增強了孩子們的互動,減少了孩子孤獨癥的出現概率,促使兒童身心的健康成長,同時通過利用公園內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地質地貌資料為兒童開展自然教育,一舉兩得。最后,兒童在森林公園進行活動的同時,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自然審美能力與色彩感知水平。森林景色中的四季變換能帶給兒童一種新奇和愉悅的感受,在開闊眼界的同時也會增強兒童對環境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感知力。
3自然教育理念下森林公園兒童活動空間設計方法與策略
3.1兒童參與空間活動
作為自然教育理念下的森林公園在建設兒童活動空間時,并不能簡單地用一個固定的常規場地來劃定兒童活動的區域范圍,應當充分利用整座森林公園的自然資源來為兒童教育和活動提供支持,同時這也是森林公園相比其他城市公園空間所具備的巨大優勢。在注重孩子在景觀參與度的同時,保持空間的創造力與獨特性,讓孩子在參與的環境中能夠釋放全部活力,在整個空間中充分釋放自己的好奇心、創造力,寓教于樂。可將兒童活動空間分為4個部分:走進自然、認識自然、探索自然和回歸自然。走進自然空間是以激起兒童對自然的興趣為主要目的,是自然教育的第一個過程。強調參與者在環境中親自參與,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來獲取自然信息,通過接觸、觀察、感悟來學習。該區域臨近入口,漫步自然之路,親近樹木蒼翠的環境,與熙熙攘攘的喧囂大都市形成鮮明對比,激起兒童的探索欲。認識自然空間主要是提供觀察科普思考的場所。該區域為豐富植物群落,營造良好鳥類棲息環境,種植具備自然審美性植物。此外,利用陶藝、昆蟲、植物、種子等趣味館、自然教育體驗館、大自然課堂、棧道和平臺,供兒童觀察、識別動植物,認識自然,讓兒童感受到季節的不同變化,將自然教育和近自然理念融入其中。探索自然空間旨在調動兒童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探索自然,通過情景模擬,使兒童學習自然知識,感受自然的魅力,親身探索自然,思考自然與人之間的關系。回歸自然空間目的在于建立與自然連接,認識、探索、思考自然,最后熱愛自然,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公園的采摘、林下種植的活動,為人與自然建立了連接,兒童在種植、采摘果蔬中享受自然帶給他們的快樂,在加工自己勞動所得的農產品中得到滿足,這不但承擔著整個園區的自然教育活動,同時也為緩解兒童的“自然缺失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2植物選擇
森林公園內最不可缺少的便是許許多多的植被,植物種植可以縮短孩子們和大自然之間的距離,所以在森林公園的活動場所景觀規劃和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就必須充分關注植物。為使孩子對大自然有良好的認識,在活動范圍空間中的植被類型應有多樣性,栽培植物時要充分考慮植被的種類、色彩與造型的搭配。保護原生樹種,保存古樹名木和現存樹木,培養地區性樹木和特色植被群體。因地制宜修復、增加植被覆蓋率,遵循適地適樹、四時景致的原則擴展森林,以充分發揮植被的綜合功效作用,提升景區的生態與環境,涵養水源。在空間上疏密有致、分布均勻,力求展現三季開花、四季有景的天然生態景觀。在空間周邊,應選擇高大蔭濃的樹木,利于夏季遮陰,如紅花荷是常綠喬木,高達12m,花期3-4月。紅花荷花紅色,花大,是紅花荷屬中花最大的。紅花荷開花的時候掛滿枝頭,形成密林。紅花荷花期由外部眺望內部,一層層紅花荷層層疊疊,營造強烈視覺沖擊,形成公園特色植物景觀名片。紅花荷枝繁葉茂,除了開花時帶來美的視覺享受,還能阻隔外面的噪音和塵土,凈化空氣。同時適當搭配植物顏色,以提高兒童的感知力,如流蘇樹樹形優美,四月開花,固有“四月雪”之稱。花色白中透黃,開花時漫山白色花團簇擁,銀裝素裹。在季相變化上,如以早春開黃色花的金縷梅為基調樹種,進行孤植或叢植,搭配種植其他常綠喬木。金縷梅和木本曼陀羅都是香花樹種,種植在駁岸和道路邊緣,為人在園中游覽時提供良好的嗅覺體驗,金縷梅枝條優美,花期時滿枝開滿黃金色的花,與枝條組合形成優美的植物景觀。植被規劃須與公園建設方向、主題相契合。在選擇樹種時,應注意速生和慢生相結合,同時考慮樹木的美化作用,選擇花、果、形、色的樹種,形成復合的植物群落,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并重。提倡“綠化、美化、香化、彩化”,從而使自然生態內容豐富、環境優美,創造出充滿生機的綠色空間。
3.3安全
兒童的心理發展中各個時期都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幼兒以前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較差,需要在父母的嚴格監管下進行戶外活動;兒童階段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逐步增強,但自我意識相對不強,在生活中面對的風險因素逐漸增加,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很容易忽視周圍環境,這需要更多地考慮空間安全問題;青少年期逐漸完善,擁有了相應的自我意識,對風險可進行自主評估。在地面的設置上,由于幼兒期的孩子興趣較高,對周圍環境好奇心強,所以地面高度應適當,不要設計成高度差很大的階梯,在地面有斜坡的活動區域,應盡可能減少斜坡變化,以使場地盡可能地平整,在學齡期和少年期活動時,地勢的高差大反而更能夠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但高差變化不宜超過12%。而在場地鋪裝的安全設置上,在主要道路應選用有透水性、平坦、抗滑性的建筑材料,在兒童活動場所鋪設時,要選擇橡膠、塑料等具有緩沖作用的柔軟建材,以保證活動場所的安全[10]。在水體景觀設計中,應嚴格控制水體的流量,避免水流過大,在水域四周應設置圍欄,但每條圍欄的空隙也不可太大,以防小孩越過。在植物的選擇上,應根據不同區域的天氣和季節合理安排,選取無毒、無刺、無異味、無飛絮且不易引起病蟲害的植物。
4結語
綜上所述,以森林公園為載體的兒童活動空間建設和尋常的戶外兒童活動空間建設不同,森林資源作為天然的自然教育資源,其優勢是其他類型的城市公園所不具備的,在兒童活動空間方面,更適合通過自然環境發展兒童身心健康的同時,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自然觀與環保觀,利用自然教育資源來促進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存。孩子的自然教育不但要給孩子創造良好發展的環境條件,更是給孩子在未來的生存空間中播下美與善的種子。
參考文獻:
[1]劉靜.自然教育理念背景下的小學校園軟質景觀設計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7.
[2]李廣元,方蒸蒸.森林文化課滲透生態倫理教育的路徑選擇[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16(02):183-185.
[3]張干榮,洪維.廣東蓮花頂森林公園開展自然教育的SWOT分析[J].林業科技情報,2019,51(03):112-114+121.
[4]翟寶昕,朱瑋.大城市兒童戶外活動的時空特征研究——以上海為例[J].城市規劃,2018,42(11):87-96.
[5]陳婷婷.廣州市新建兒童公園使用后評價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6]高松.居住區兒童戶外活動空間規劃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9.
[7]胡劍鋒,劉暢,曹弈璘.鄰里交往空間實踐探索———親子成長與運動活力視角下的社區公園[J].風景園林,2018,25(02):116-122.
[8]武靜.基于兒童探索行為的“野趣”景觀設計探析[J].美術大觀,2019(10):112-113.
[9]羅雨雁,王霞.景觀感知下的城市戶外空間自然式兒童游戲場認知研究[J].風景園林,2017(03):73-78.
[10]郭東閣.友好型兒童戶外空間景觀安全性規劃設計[J].河南農業,2020(24):63-64.
作者:胡柱臣 張繼蘭 孫婷婷 史鵬飛 單位:西南林業大學園林園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