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9 09:36: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實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以及《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習綱要》的頒布,為高質量開展學校安全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應把握以培育學生安全素養為目標導向、以構建安全教育課程群為實施抓手、以營造家校社育人生態為實施保障的實踐邏輯。立足新時代對學校安全教育的新要求,對山西省53所中小學校安全教育實施情況的調研發現,安全教育重管理與輕教育現象凸顯理念滯后、安全教育內容零散與安全課程結構失衡導致實踐低效、安全教育主體單一與安全實踐場域封閉導致價值乏力等問題較為突出。學校要從理念重塑、課程統整、師資培養、場域拓展四方面著力,促進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有效落地。
關鍵詞:學校安全教育總體國家安全觀安全素養個體安全國家安全國際安全
學校安全教育,事關青少年健康成長,事關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形成,事關平安中國建設。黨中央、國務院把學校安全教育擺在突出位置?!蛾P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等系列政策,圍繞國家安全,強調增強學生國家安全意識,提高維護國家安全能力[1][2]?!渡踩c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要求將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學課程教材,推動“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理念入腦入心。如何對標時代要求,在研判學校安全教育現存問題的基礎上,探討突圍路徑,促進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落地生根,是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須探尋的重要課題。
一、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的實踐邏輯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新時代國家安全的理論創新,要求學校樹立系統思維,構建以培育學生安全素養為目標,以多科目有機協同的安全課程群為抓手,以家校社為育人生態的實踐邏輯,推動學校安全教育體系化建設。
1.以培育學生安全素養為實施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增強全民安全意識和素養。對于中小學安全教育而言,安全素養強調學生具備守護自身安全、維護國家穩定和世界和平發展的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安全與健康意識、抗挫折與自我保護能力、愛國主義情懷、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等要素,是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行為的有機統一。安全素養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奠定了學校安全教育以安全素養的培育為目標。概言之,安全素養的形成是安全知識獲得與安全行為養成相統一的過程。其中安全知識獲得既是對人類改造世界過程中總結的安全經驗學習,又突出安全知識在應對各類風險等真實情境中的轉化與運用,強調安全知識的情境性和實踐性,是培育學生安全素養的條件性資源[3]。安全行為養成是學生結合已有的安全知識和經驗,強調通過以行踐知的方式,達到安全知識、安全意識和安全能力的有機統一,實現安全素養的提升。
2.以構建安全教育課程群為實施抓手
首先,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集成性特征是學校安全教育構建多科目有機協同課程群的理論依據??傮w國家安全觀的集成性表現為國家安全涉及領域廣泛,是關涉國家政權等傳統安全與糧食、文化、環境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學創始人劉躍進教授認為,“國家安全是一個國家所有領域、所有方面、所有層級安全的總和”[4]。覆蓋領域十分廣泛。英國沃里克大學教授巴顯·布贊也主張構建寬泛的安全概念,強調以國家安全為中心,個體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本單元,國際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延伸,囊括出重大安全問題的各個社會領域[5]。國家安全領域的寬泛性,決定了安全教育學科在內容上的交叉性。其次,中小學課程綜合化趨勢和課時限制是構建安全教育課程群的現實依據。中小學以綜合課程為主,強調將相關聯的兩個或多個學科知識合并,形成新的課程形態。如道德與法治包含政治教育、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歷史與文化教育等多種學科知識,科學包含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知識。安全知識隱含于各類課程之中,而當前中小學階段難以實現專門安全課程落地,建設多科目有機協同的安全課程群成為學校安全教育的現實出路。
3.以營造家校社育人生態為實施保障
學校與家庭、社會相聯動是落實國家安全政策的迫切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將4月15日作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要求各級各類學校、社區、各種社會機構開展維護國家安全的主題活動。這一論斷表明,維護國家安全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安全宣傳教育并非學校單一主體之責任,家庭和社會力量同樣不容忽視。學校作為保障學生健康成長的主陣地,應重視系統、全面地傳授安全知識,全方位培育學生應對安全風險的能力。社會和家庭在育人方面與學校具有內在一致性,均強調個體健康成長和社會穩定發展,但具體著力點又有所區分。家庭場域適合學生個性化培育,側重安全知識的言傳身教;社會作為重要的實踐場域,應培育學生應對風險的能力。家校社基于共同的安全育人目標協同合作,有利于構建安全教育育人新格局。
二、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的實踐困境
基于對山西省53所中小學校安全教育實施情況的實地調研,發現多數學校以主題活動為主,缺乏對安全教育工作的系統設計,潛藏著窄化、碎片化等風險,與新時代對學校安全教育的新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與《意見》中指出的“既是國家安全教育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也是全民國家安全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黨和國家的一項基礎性、長期性、戰略性工程”[6]地位不相符,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安全教育重管理與輕教育現象凸顯理念滯后
面對全球復雜多變的安全形勢,以安全宣傳為主的社會教育難以滿足時代要求,學校教育逐步成為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徑。調研發現,多數中小學依舊保持“重管輕教”的安全觀念,尚未確立“素養本位”的安全教育理念,與社會發展所需安全人才應具備的特質存在一定差距。
(1)安全教育觀念落后制約育人功能
受制于安全管理重于安全教育觀念,部分學校領導、教師堅持以“零事故”作為研判學校安全的標準,認為只要無事故就等于守住了學校安全。規避有安全隱患的事物本無可厚非,但一味將其奉為圭臬易導致矯枉過正,忽視了學生的發展需要。此外,部分學校對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安全教育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設置缺失,導致安全教育處于邊緣地位?!吨行W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要求中小學開設專門安全課程,事實上,大部分學校的安全教育只是“課程表中的內容”,未能真正落地。
(2)安全教育目標片面窄化育人功能
相對重視知識、技能等可視化、可測量的外在指標,學校安全教育忽視學生精神與心理塑造,教育目標片面。將安全育人功能窄化為一維的基本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易造成學生頭腦中形成的陳述性、程序性安全知識彼此割裂、缺乏內在關聯。當遇到危害個體生命財產、國家安全利益的危機事件時,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化解風險的安全行為,不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對“有本領”安全人才的要求。集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和安全能力三者于一體的安全素養是學校安全教育的生命力,厚此薄彼的教育目標定位勢必窄化立德樹人功能的發揮。
2.安全教育內容零散與安全課程結構失衡導致
實踐低效《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5211號建議的答復》(教政法建議〔2020〕72號)指出,深入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要統籌國家安全教育與公共安全教育,將公共安全教育內容納入國家、地方和校本三級課程管理體系,利用相關學科內容強化國家安全教育。調查發現,部分學校安全教育仍以一般性主題教育活動為主,與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學校王穎李丹妮董新良: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的實踐困境與突圍路徑·21·安全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程度偏差。
(1)主題教育內容零散有礙素養養成
調研顯示,中小學安全教育主要依托主題活動開展,且主題來源單一,主題內容零散、表層化。在安全教育主題來源方面,多依據安全教育日、4·15等關鍵時間節點制訂。安全主題的制訂與專門安全課程或相關學科課程包含的安全內容關聯度較弱,且內容深淺不一,安全主題教育未能發揮知識向能力轉化的橋梁作用。就安全教育主題內容而言,表現為活動主題集中,僅關注區域內威脅個體生命安危、經常出事故的領域,如交通安全、意外傷害等,對于非傳統安全領域涉及較少甚至不涉及。這與系統化實施學校安全教育理念相悖,學生難以獲得指向安全問題解決的結構化知識。
(2)安全課程結構失衡有損統整效果
一方面,安全教育與學科內容交而不融,教育組織較為單一。《綱要》指出,安全教育的學科滲透不限于思政課程,與多種學科息息相關。如歷史、信息技術、科學、生物等基礎學科與安全教育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內容素材交叉的現象,但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于教師安全教育意識淡薄或對安全課程理解不足等問題,導致安全教育常常被一帶而過,甚至不管不顧。另一方面,學科課程之間融合度低、滲透生硬。如安全教育與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等基礎課程在目標、素材等方面有一定的關聯性,然而由于缺乏安全教育與相關學科內容的深度統整,未能充分發揮安全教育課程協同作用。加之學校安全教育政策對于其學科滲透的規定較為寬泛,可操作性不強,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易出現安全教育內容交叉、重復、空白等現象。
3.安全教育主體單一與安全實踐場域封閉導致價值乏力
個體健康成長、國家安定和諧是家校社共同關注的基礎性問題。家庭和社會是學校安全教育實施網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在安全教育實踐中,學校成為安全教育主要主體、主要場域,呈現出“孤島”狀態,難以實現新時代育人要求。
(1)單一作用主體導致價值薄弱
囿于家校社三方對安全教育管理的邊界模糊,部分學校未明確自身在安全協同育人中的中心作用,未能充分發揮其主導、統籌管理作用,缺乏與家庭和社會有機銜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部分家庭放大學校的安全教育責任,對于孩子安全教育的投入不足。社會沒有盤活各類安全教育資源(如自然資源、基地、公共場所等),未能將自然或社會存在的各類資源轉化為安全教育課程或教學可用的素材。學校、家庭和社會三者之間彼此割裂,尚未達成安全教育合作機制,難以實現安全育人合力或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割裂實踐場域導致價值低效
一方面,學校內部安全教育資源利用不充分。各級各類學校局限于主題活動中安全要素的呈現,缺乏對各類課程教材、課件等內容資源的利用。同時,忽視了教師、學校行政管理人員等人力資源開發以及校園文化建設在安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學校、家庭、社會三方的安全教育資源缺乏有效整合。主要表現在未能將家庭和社會中的安全素材或人力資源統籌設計在安全課程與教學各環節,以至于現存的安全教育內容單薄、缺乏生動性,安全育人的實效性不強。此外,未能充分結合中小學生已有經驗、現實生活和社會實踐,發揮不同類型資源在安全課堂教學、實踐體驗中的作用,導致安全教育資源整體功能難以發揮。
三、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的突圍路徑
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面向未來與世界,內容更加綜合、形式更加豐富、主體更加多元,學校要站在“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戰略高度,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瞄準“增強全民安全意識和素養”目標任務,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科知識邏輯,從理念重塑、課程統整、師資培養、場域拓展四方面著力,促進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有效落地。
1.理念重塑:樹立育人導向的安全觀
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安全理念,能夠為學校安全教育提供目標引領。總體國家安全觀統領的安全理念強調以人為本,既重視通過剛性力量(管理)保障學生生命安全,又重視利用柔性力量(教育)塑造人的安全品質和能力。具體表現為處理好安全管理與教育、安全教育與“五育”兩對關系。(1)安全管理與安全教育相融合在學校安全工作中,要走出“以管代教”“重管輕教”的誤區,應在正確認識安全管理的同時重視安全教育功能的發揮。首先,學校要摒棄“不出事就是安全”“發生安全事件必須追責”等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模式,堅持基于學生在校期間人身和財產安全、著眼學生終身安全健康、服務國家安全穩定發展相結合,形成學校安全教育意識[7]。其次,正確認識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側重外部客觀危險控制的安全管理不可或缺,但安全事故發生的背后往往是安全教育的長期缺失。安全教育側重內部主體能力培養,意在學生獨自面對危險時有能力自我保護,進而做出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的行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相輔相成,方能將外顯的防范規則內化為學生的安全理念和行為,保障學校安全高質量發展。
(2)安全內容與“五育”相融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指明了學校安全教育最本質的價值追求。學校要著眼學生終身安全,以《綱要》為指導,整合各類安全教育內容,補全生物安全、深海安全等新型安全教育內容,著力構建融個體安全教育、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際安全教育為一體的安全育人新格局[8]。在此基礎上,采用學科內融合和跨學科融合兩種方式,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學科內融合強調以專門安全課程為載體,深入挖掘與德、智、體、美、勞相關聯的內容,形成具有安全課程特征的單元教學??鐚W科融合多用于安全教育多學科課程群或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適合采取項目式或主題式教學,注重在真實情境中引導學生調動各類知識解決安全問題[9]。
2.課程統整:注重安全教育學科滲透
學科滲透是安全教育課程建設的重要環節,是推動學校安全教育從一般性主題教育活動走向系統化課程實施的主陣地[10]。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導向下,安全教育必將走向課程統整。課程統整強調安全教育學科統整和跨學科統整的綜合[11],與《綱要》中規定的學校要把握安全教育學科滲透相一致,這為各學科滲透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1)明確不同學段滲透內容與方式遵循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特征,安全教育的實施在內容上也應呈現出階段性差異。整體而言,小學階段應凸顯安全知識學習的綜合化、生活化,中學階段應增加安全知識學習的專業性。具體而言,小學低年級注重與學前教育的銜接,以心理健康、防欺凌、防拐騙等個體安全教育為主,適當拓展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際意識培養。小學高年級依據《綱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課程標準,注重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明確總體國家安全觀總論、國土安全、軍事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生態安全、海外利益安全八個領域知識[12],在科學教材中明確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兩個領域知識,在語文教材中明確文化安全領域知識。中學與小學高年級安全教育教學貫通銜接,強化國家認同為主的各類安全知識,將文化自信、主權政權安全等內容納入歷史教學中,將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地理信息保密等內容納入地理教學中。
(2)挖掘關聯學科中的相似基因
立足不同學科性質、特點,以任務、主題或項目的形式,選擇性地將安全教育意識、知識或技能嵌入學科教學中,保證安全教學融入的適切性。具體而言,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各領域內容為核心,采用大單元和項目化的學習方式,統籌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教師教學與學生體驗兩對要素,破解學校安全教育內容交叉、重復、空白等問題,實現安全教育專門課程、相關學科滲透與主題活動深度融合?!按髥卧獙W習,以內在關聯的知識為線索,將相關課程的教學時序集中安排,實現安全知識的深度學習。項目化學習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依托,強調以安全主題為統領,指向某一安全問題的解決,實現安全能力的提升。
3.師資培養:全方位提升教師安全教育素養
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和思想、塑造靈魂和生命的時代重任,是安全教育的關鍵要素。教師勞動的示范性和學生學習的向師性,決定了教師須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對于學校安全教育而言,需要從教師考核和培訓兩方面入手,覆蓋入職培訓、在職培訓全過程,提升教師安全教育素養,保障學校安全教育高質量實施。
(1)推行教師安全教育素養考核機制
要在明確以測試教師安全教育素養為目的前提下,制定考試內容和分值比例,側重考核教師對安全、安全教育的理解,倒逼準教師主動涉獵安全領域知識,實現安全教育素養的提升??荚噧热菘蓞⒖肌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國家安全知識百問》《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系列政策編制,以選擇題或案例分析題呈現,增強考生對安全教育的重視。此外,在選聘教師時,具備相關專業背景者可優先考慮。
(2)拓展教師培訓渠道和內容
結合政策要求,在拓寬培訓渠道基礎上,明確重點培訓內容。首先,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推動中小學積極聯動專業力量,與高校協同推進安全教育開展,邀請經驗豐富的安全教育專家或研究團體舉辦主題講座和學術沙龍等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活動[13],指導學校相關社團的活動等。與此同時,學校要鼓勵學科教師形成安全教育教研團隊,參與安全教育聽評課、教學大賽、課題申請和編寫教材等活動,對安全教育理論、安全教育教學活動、學科滲透等展開專門教研。其次,將相關學科教師列為重點培訓對象,將安全教育內容提煉成系列性安全培訓主題,以服務學科教師安全教育能力的提升。
4.場域拓展:充分利用家校社安全教育資源
校園安全事關廣大學生健康成長、億萬家庭安居樂業和整個社會和諧穩定。安全教育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支撐,不僅是學校場域的事情,同時需要家庭和社會積極關注并予以支持。學??山嫾倚I缍喾胶献髀搫拥陌踩逃C合支持體系,包括學?!彝ァ鐣?、教師—家長—他人等教育合作關系網,實現和諧的育人生態。
(1)組織專家、教師與家長共同研發安全教育模式或校本課程
學校需積極尋求高校相關研究團體、專家的指導和支持,將安全教育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結合校情探索不同形式的安全教育模式。如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依托陜西師范大學資源,結合校情與學情打造了“12339”國家安全教育模式[14]。與此同時,依據教師任教學科和個人特長,選擇相關聯的安全領域,開發安全教育校本課程或開設安全教育選修課程?;诩议L知識背景、職業背景等因素,邀請家長作助教,協助教師研發安全教育課程。如學??蓪鞒泻霌P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作國家安全教育之“文化安全”的藍本,組織語文、道德與法治教師作為研發課程的主導力量,聯合部分家長,為課程研發提供鮮活的素材,推出詩文吟誦、曬家風等必修課程,豐富安全課程的內容和形式。
(2)統籌學校和社會豐富學生安全實踐活動
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廣播、宣傳欄布置、校報、社團創建等方面,安排獨立的安全教育版塊,開展與學生身心發展相適應的安全知識宣傳或安全活動。如在升旗儀式中,設置“時事熱點”專欄,由學生代表整理好近期國內外發生的科技、軍事、社會等方面的時事新聞,增強學生關心國家的意識。同時,依托社區環境,搭建安全教育實踐平臺。在傳授安全知識的基礎上,將商場、科研院所、公園等公共場所作為活動基地,帶領學生開展“節約資源”“社會交往”“愛護環境”“模擬急救”等主題活動。針對社區老人、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士及貧困戶等群體,開展“關心弱勢群體”“愛心義賣扶貧幫困”等社區支援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下的學校安全教育是一項需要長期探索的系統工程,理論的研究能夠為學校安全教育提供方法論指導,而更關鍵的是各級各類學校需要拓展思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學校資源、信息技術等在內的安全教育資源,積極研發安全教育課程,形成新時代學校安全教育典型,推動總體國家安全觀統領的學校安全教育有效落地。
參考文獻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實施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04):4-6.[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大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3-5.
[3]崔允漷,郭華,呂立杰,等.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標準與實踐向度(筆談):《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J].現代教育管理,2022(09):6-19.
[4]劉躍進.系統思維下的大安全格局與理念[J].人民論壇,2021(08):16-20.
[5]布贊.人、國家與恐懼:后冷戰時代的國際安全議程[M].閆健,李劍,譯.北京:中央編繹出版社,2009:362.
[7]董新良.學校安全:理論、實務與案例[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9:20.
[8]董新良,桑曉鑫,李縣慧.總體國家安全觀視域下學校安全教育一體化:理念、目標與體系構建[J].中國教育學刊,2021(11):50-54+92.
[9]崔瑞霞,石中英.試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價值觀的論述[J].教育研究,2022,43(10):14-25.
[11]劉登琿.課程統整的概念譜系與行動框架[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1):38-53.
[12]楊帆,鐘啟旸.美國中小學國家安全教育的落實過程研究:基于夏威夷州的田野調查[J].外國教育研究,2022,49(04):36-49.
[13]郝篆香,蔡敏.美國中小學安全教育的實施及其啟示:以南卡羅來納州為例[J].外國教育研究,2011,38(11):31-36.
[14]侯西科.小學階段探索“12339”國家安全教育模式:以陜西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實踐為例[J].中國教師,2021(07):32-34.
作者:王穎 李丹妮 董新良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山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