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9 11:56:5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非遺影像中的文化內涵,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摘要:近年來,隨著媒介融合趨勢的深化發展,非遺題材的記錄影像生產已成為媒介內容競爭的熱點。一方面,多元化生產模式和全媒體傳播帶來的社會影響,極大地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宣傳、保護與發展;另一方面,在媒介競爭思維與消費邏輯主導下,缺少價值引導的商業表征與過度消費帶來的粗制濫造與同質化,導致非遺記錄影像生產與傳播中文化失真、內涵模糊、文化靈韻與審美意蘊缺失等現象突出,值得重視。本文試圖通過回溯非遺記錄影像的歷史淵源,從其核心功能、文化內涵表達與審美意蘊呈現等角度,對融合媒介背景下非遺記錄影像的表達策略展開探討。
關鍵詞:媒介融合;非遺記錄影像;文化內涵;審美意蘊
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影像(以下簡稱非遺記錄影像),指通過影像方來式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產生淵源、傳承體系、實物場所、文化記憶與底蘊,其形式包括非遺紀錄片、非遺影像志、網生非遺記錄視頻等。2011年2月,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法制基礎。2022年1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臺了《關于推動新時代紀錄片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要求推動落實“中華傳統文化紀錄工程”,這為新時期非遺記錄影像的創作生產繁榮、行業主體發展和傳播能力提升,提出了具體的指導原則和工作目標。
一、融合媒介視域下非遺記錄影像的積極實踐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媒介傳播方式已呈現出多元與融合態勢,傳統電視、網絡平臺、移動視頻的競爭與融合構成了當下視頻傳播的全景視域,極大地拓展了非遺文化傳承發展的媒介空間。截至2022年6月,我國即時通信用戶規模達1027億人。①數字技術的普及帶來的技術賦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近幾年來,大量的非物題材記錄影像,以紀錄片、專題片、網絡短視頻等形式,通過傳統電視媒介與網絡平臺的傳播,帶動了更多的觀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和喜愛。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傳承》《手作中國》等非遺題材紀錄片的傳播,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受到了包括年輕一代人在內的廣泛關注,開創了國內非遺題材記錄影像傳播的新局面。當前,非遺題材記錄影像從內容生產到傳播形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在數字技術與網絡新媒介加持下,與以往單一的專業生產模式相比,已拓展成為網絡用戶生產(UGG)、專業生產(PGC)與行業生產(OGC)并行的多元生產模式。②網絡平臺在通過助力用戶制作原創非遺題材影像,借助于互聯網及移動終端社交媒體平臺上,取得了非凡的傳播效果。據《2022抖音非遺數據報告》顯示,在抖音“非遺合伙人計劃”“看見手藝計劃”等助力下,抖音上國家級非遺項目相關視頻播放總數達3726億次,獲贊總數為94億,抖音視頻覆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達9974%。③非遺學者、專家和紀錄片專業人士是我國非遺記錄影像創作的中堅力量,專業領域生產模式主導下的作品具有深度的非遺知識體系和專業的影視制作流程,如陶藝專家李見深的《小塔則》,紀錄片導演鬼叔中的《玉扣紙》《羅盤經》,以及“國家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所制作的紀錄片等,呈現了完整的非遺傳統技藝與文化精神,對非遺項目的保存與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以電視臺、行業部門為生產主體的非遺紀錄片,在傳統媒介上對非遺文化的傳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如隨著中央電視臺《傳承》《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片子的熱播,在全社會范圍內有力地推動了非遺文化的宣傳與普及。在政策扶持、技術賦能與社會資本的合力下,不斷迭代更新的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格局變革,促使國內非遺記錄影像生產模式和傳播方式發生巨大轉變,在全媒介領域內帶動了非遺文化全社會影響的擴張,對推動我國非遺文化的傳承發展、強化民族文化自信,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融合媒介場域中消費邏輯的文化反噬
效應數字媒體與傳統媒體的不斷融合與競爭,構成了我國媒介生態的新格局。依據爾迪厄媒介場域理論,當媒介場域發生變化,場域內出現了新的行動者(新的媒介傳播方式介入),慣習(文化實踐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媒介資本對文化資源爭奪和轉化方式也出現了新轉向。反映在當下的媒介場域,則是依賴于傳統媒介(電視、電影)傳播的非遺記錄影像,進入互聯網時代后,隨著媒介變遷,已“處于不同位置的媒介機構及個人,在慣習的指引下,依靠各自擁有的資本進行斗爭的場所”,④換言之,融合媒體時代,非遺題材影像已成為傳統媒介、互聯網平臺、自媒體平臺相互爭奪的內容資源。而非遺記錄影像本身承載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功能———通過記錄來保存、呈現非物遺產文化本身內涵與獨特意蘊以確保其文化傳承性,在融媒體時代媒介商業策略———通過迎合受眾、制造熱點、追逐點擊率的不斷表征和形塑下,已淪為“被觀看”的大眾文化消費品,由此產生的文化反噬效應,值得引起重視。
(一)文化失真與內涵模糊
非遺記錄影像中的失真是指在對文化遺產進行影像記錄的過程中喪失了其真實性。融和媒體背景下,以“點擊經濟”“眼球經濟”為價值訴求的傳播倫理,過于追求市場熱點和速度,影像制作者對非遺項目的歷史文化淵源調查不足,對其傳承過程、傳播機制、開發利用等各環節沒能體現出持有非遺的社區、群體和有關個人的文化身份,導致其獨特的文化特質沒能被客觀反映出來,弱化了非遺文化的傳承價值。如某網絡平臺播放的關于四川道明竹編的非遺紀錄片中,由于缺少嚴格的歷史文脈梳理和田野調查,未能聯系地域、歷史、風俗等地理與人文背景,對道明竹編自秦朝以來民間生活中所扮演的生產工具、日用器物與文化消費品的演變邏輯缺乏系統性的描述,對其歷史文脈挖掘不夠,將一個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民間非遺文化簡單地物質外化,過度強調其現代商業價值,強調竹編技藝與現代工藝結合帶來的開發利用效應,模糊了道明竹編作為巴蜀民間地域文化產物的歷史內涵,弱化了其文化傳承價值。此類案例在當下的非遺記錄影像表達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文化靈韻與審美意蘊缺失
非遺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蘊含著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淀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文化基因和審美意識,具有工具、產品、技能與藝術的多重屬性,能夠在歷史長河中被保留、傳承和發展,不可否認具有文化與審美的靈韻。如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蜀繡,憑借其嚴謹細膩的工藝,光亮平整、淡雅莊重的審美風格,傳承兩千年之久,被視為巴蜀地域文化的重要文化表征之一。但當前媒介環境中的很大部分非遺記錄影像,尤其是以網生非遺記錄影像為主,由于制作者對非遺項目本身所蘊含的審美意蘊感受與認知不足,抑或一味模仿、文本盜獵、制作手法簡單粗暴,導致非遺項目本身文化靈韻與審美意蘊表達不足,文化吸引力與繁殖力喪失。
三、融媒背景下非遺記錄影像文化內涵表達與審美意蘊呈現策略
(一)方法論的回歸———影視人類學的溯源
最早的非遺記錄影像,源自早期人類學研究中的影像紀錄。從早期視覺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包括電影、攝影在內的影像方式,普遍被認為是具備一種對現實進行“客觀真實”記錄的功能,這種客觀真實的影像,可以彌補文字記錄的不完善。人類學家早期研究活動中的紀錄影像早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研究的先行者,在早期人類學家基于影視人類學研究拍攝的影像中,不管是民族志攝影、民族志電影、紀錄片、手繪圖畫或者是多媒體資料系統中,照片、錄像帶與電影膠片記錄的人類文化活動中,涵蓋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內容和題材,如生產技藝、宗教儀式、民間藝術、口頭文學、傳統禮儀、民俗節慶等,這些人類學影像記錄和保存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貌,為正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留下了可視的客觀證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實踐方式、表現形式、歷史傳承與知識體系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而與之共生的實物形式、工藝技能、表演儀式、文化場所與歷史環境,形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符號表征系統,而影視人類學采用的田野調查、觀察式及參與式等研究方法,遵循人類學理論與原則,能夠深度描繪出非遺文化及其生成空間的特性與全貌,在解碼非遺文化內涵的過程中,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可見,影視人類學的影像描述方法,可以為非物影像記錄深層次的反映非物質文化內涵與價值提供學科引導。從影視人類學的溯源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立足于經驗實證的影像記錄拓展了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同時,人類學家留下來的包含非物質文化在內的大量影像成果,在更早的時間內已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和發展做出了實踐貢獻;另一方面,借助于影視人類學的研究方法,如田野考察、觀察式、參與式記錄等方式,從人類學的角度來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書寫方式,并通過拉近專業學術成果和非遺項目的距離來挖掘表述潛力,更有利于全面立體地呈現非遺項目的文化形象與深層底蘊。
(二)再現與表現———文化審美的影像建構
在審美感受中,意蘊是文化藝術產品內在精神理念,具有普遍性、自由性和實體性,是遠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心靈體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審美意蘊呈現,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加以理解:一方面,是指非遺文化在歷史沉淀的過程中,本身所蘊含的獨特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文化基因和審美意識;另一方面,是非物記錄影像通過影像元素的運用、視聽語言的組織,來表現非遺文化所采用的視聽呈現形式。前者是內在靈魂,后者是其外化形式,審美體驗則是在兩者和諧統一的愉悅體驗中來實現的。當然,非遺記錄影像的核心功能是通過影像方式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與內涵,來實現對非物質文化的的保護、記錄傳承、發展,因此,其外化形式的邊界在于,既要呈現出非遺文化本身的審美意蘊,又要真實反映出非遺文化的歷史演變、文化空間以及形態功能等客觀特征。首先,非遺記錄影像必須確保非遺項目的本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是指其構成的基本性質、基本結構、基本功能、基本形態和作為主體的個人、社群、族群對該事象的價值評估。⑤本真性是非遺文化保護傳承的核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喪失本真性意味著該文化的消亡。對于非物記錄影像制作者來說,非遺文化本真性在影像制作的前期可以借鑒影視人類學的“深描”方法,通過田野調查、文獻與史料研究、實物考察、文化空間考察等方式開展深度研究,確定素材范圍并基于客觀真實性來加以甄選。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遺文化的本真性不是一個絕對或靜止的概念,而是一個歷時性范疇,包含了非遺文化在保持其文化基因的前提下所呈現的活態傳承與創新傳承。與影視人類學注重的工具性觀察記錄與學理性闡釋分析不同,非遺記錄影像在呈現非遺文化的本真性時,需要重點關注非遺文化傳承群體在堅持非遺基本要素的基礎之上對于非遺項目的活態傳承、創新性傳承。其次,要善于圍繞人的故事化敘事來挖掘非遺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的代際傳遞為傳承方式,人是文化的實踐、延續與發展的主體,因此,對于其文化內涵的挖掘與呈現,要“以人為本”,以傳承人、生產者及非遺族群為主體構建非遺的敘事表達,通過挖掘人在非遺文化傳承與生產過程中的行動、經歷、狀態、心理等,來呈現隱含在文化歷史生產中沉淀的精神、觀念、審美與情感價值。通常而言,影像創作中的影像敘事采用的是故事化的敘事策略,包括對故事的發掘、組織、講述方式的整體設計考量等。與傳統影視故事化敘事中的虛構策略不同,非遺記錄影像的故事化敘事,需要建立在對真實的傳承人、素材、史料與事件的利用之上,并盡可能秉持客觀的講述態度,采取過程化敘事和不干涉的方式來實現,因為一但脫離真實性原則,非遺記錄影像的價值標準就不復存在。遵循真實性原則,并非簡單的復制或羅列客觀事實,而是需要建立冷靜客觀的觀察方式,通過對人物與事件的選擇、敘事視角設定、沖突與懸念強化、敘事時間組織、時空并行與轉換等技巧,來達到一種客觀的、再現的、情節化的敘事處理??v觀近幾年來非遺記錄影像的成功作品,無一不是以人的塑造和表達為核心敘事,來呈現非遺文化的內涵價值的。再次,非遺記錄影像的視聽語言設計需要把握好“再現”與“表現”的關系。紀錄片的客觀真實由素材決定,紀錄片的藝術審美則受創作者的主觀意識左右。非遺記錄影像本質上是屬于一種再現性的藝術表達,一方面,影視聽語言的運用須確保對非遺文化準確與深度的表達,防止失真和失質;另一方面,巧妙而恰當的視聽修辭手法運用,可以提升記錄影像的藝術表現力,增強非遺文化的審美感受,擴大其傳播影響。因此,在客觀記錄性與視聽語言的主觀審美性之間做出精準的掌控,把握好“再現”與“表現”的分寸,是非遺記錄影像視聽語言處理的關鍵。非遺記錄影像中的“再現”,是指對非遺文化進行客真實觀記錄并得到鏡頭素材,包括非遺文化的歷史信息、實物形態、工藝流程、傳承人身份、生成與展示空間、傳承形式等,在這些素材的獲取過程中,拍攝者要盡量避免過于主觀的人為干預和設計,以確保鏡頭中的畫面信息真實客觀。非遺記錄影像中主觀性即記錄影像的“表現”性,是指創作者基于某種影像審美風格對素材的主觀創造性利用,包括運用象征、暗示、隱非遺保護109喻、強化、對比等手段,對畫面符號、元素、節奏、空間、景別組接、聲畫關系等視聽要素的控制和設計,以便獲得一種有意味的影像形式和特定的情感傳遞。非遺記錄影像中的再現性與表現性,是一種主客觀性的辯證統一,如果忽略“再現”,就會喪失非遺文化的本真性,但是僅強調“再現”而忽略“表現”,則會導致一種乏味的表達,在喪失掉影片風格的同時,也會失去對非遺文化“靈韻”的表達。要注意的是,非遺記錄影像不是簡單的遵循一種自然主義的方法來“對現實進行描摹”,而是紀實性與審美性、客觀性與主觀性的、本真性與藝術性的巧妙融合。以美國“防波堤”工作室出品的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彩色玻璃非遺紀錄片《玻璃匠人》為例,在短短十分鐘的影片中,創作者利用音樂、聲音與畫面剪輯,把文化與歷史背景、傳承人心得、工藝過程、彩色玻璃制品的視覺效果有節律的融合在一起,在呈現傳承人者對玻璃藝術執著追求的同時,構成了一部節奏明快、韻律十足的紀錄片,把普萊森特維爾彩色玻璃工藝的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引人入勝。這種作品值得我們借鑒。
結語
網絡時代快速、碎片化、非理性視覺體驗的傳播特點及浮躁的傳播生態,導致當前非遺記錄影像生產中存在大量同質化、表淺化,藝術手法僵化等問題,如何避免記錄影像因文化內涵與審美意蘊的表達缺失而喪失其文化屬性,防止非遺記錄影像偏離保護和弘揚非遺文化的核心功能,是在實踐中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非遺記錄影像呈現非遺項目所特有的文化內涵與意蘊,需要在倚仗對非遺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視聽美學的適度構建基礎上,來達到一種文化精神層面上的審美呈現。一方面,不同于虛構影像的敘事美學,非遺記錄影像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影像方式去闡釋文化現象及其背后的歷史流變淵源與文化心理,客觀真實性是其不可違背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影像語言具有強大的虛構現實功能,如何利用視聽美學來呈現非遺文化的靈韻與意蘊,在客觀真實與審美呈現之間找到恰如其分的表達定位,是衡量非遺記錄影像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注釋:
①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可見
②毛國樨:《“看見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像記憶與意義生產》,華中科技大學2020年碩士學位論文。
③《抖音2022非遺數據報告:瀕危非遺視頻播放量同比增長60%》,可見
④丁莉:《媒介場域:從概念到理論的建構》,《社科縱橫》,2009年第8期。⑤劉魁立:《物質文化遺產的共享性本真性與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山東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王曉峰,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駱韜穎,西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本文為2020年度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民族地區非物遺產影像記錄中的審美意蘊呈現與文化傳承價值研究”(項目編號:2020SYB3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王曉峰 駱韜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