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20 11:07:1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與會計的關系,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政府會計的研究角度
經過對文獻的梳理,近幾年對政府會計的研究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兩個角度:
(一)會計學本身的角度,即狹義的政府會計。在準則執行方面,李建發、張津津和張國清等(2017)基于政府會計準則的頒布和實施初步建立起準則執行的框架,該框架包括六個方面,具體包括強制型同形制度壓力機制、規范性同形制度壓力機制、模仿性同形制度壓力機制、管理組織機制、配套措施和機制以及其他機制。劉子怡(2017)從我國政府會計準則執行的層級性特征和多屬性特征出發,分別提出政府會計準則執行的協同策略和合作策略。周曙光和陳志斌(2018)從我國政府會計人員的執行能力的角度,提出改進會計職稱評價機制,推進政府會計領軍人才建設,完善繼續教育機制的政府會計人才培養路徑。路軍偉、王舒慧和劉瑤瑤(2020)通過實驗發現,宣傳培訓可以提高政府會計人員的準則執行效果,但并不能提高其執行意愿,而增加抽查監督并實施一定程度的懲罰時可以提高政府會計人員的準則執行意愿。周曙光和陳志斌(2021)遵循“理論解析-現實環境-框架構建”的邏輯思路,進一步構建起制度保障機制、執行控制機制、認知驅動機制、執行反饋機制、審計協同機制、人員技術支持機制組成的政府會計執行框架。在政府財務報告方面,潘琰和蔡高銳(2016)對政府財務報告和GFS(政府財政統計框架)、SNA(國民賬戶體系)在數據信息生成流程、概念框架、推行狀況、報表體系、編制基礎等方面進行了比較,提出政府財務報告應該與GFS、SNA相銜接和協調,使得政府財務報告的微觀信息可以轉化成GFS、SNA的宏觀信息。姜宏青和李科辰(2017)基于不同的信息需求將使用者分為核心需求者、中間需求者、松散需求者三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政府財務報告分析體系。王茉(2018)比較了美國模式、英國模式和法國模式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差別,并借鑒其先進經驗,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的對策和建議。宋達飛和叢樹海(2019)從信息需求的角度,結合使用者與政府的互動關系,將其劃分為社會公眾和利益相關者兩類群體,并從其核心信息需求出發,設計多個具有代表性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分析指標。趙軍營(2021)采用相似系數公式定量分析的方法,發現中國與澳大利亞,中國與國際公共部門合并財務報表準則的相似度較低,這會影響中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國際可比性,提出中國合并報表準則既要適合中國的國情,又要逐步提高國際協調性。在政府會計信息方面,王芳、譚艷艷和嚴麗娜(2017)對比了不同監管機構對政府負債的界定,提出對政府負債的界定不一致,政府負債信息披露不全面不完整,未經過規范的會計程序等問題,提出了政府負債信息披露的具體架構,并提出披露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劉曉紅(2018)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發現公眾網絡的關注度和城市發展水平會顯著正向影響政府會計信息網絡公開的質量。周詠梅和信玉(2018)從七個維度構建政府會計信息的透明度評價指標并對我國省級政府的會計信息透明度進行測度,發現我國政府會計信息披露不論是在數量方面還是質量方面與透明度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我國省級政府會計的透明度整體較低且各省存在很大差距。王卓君和郭雪萌(2018)基于理論和實證的研究方法發現政府會計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會降低社會資本和和政府方面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從而促進政府與社會資本的PPP合作。陳志斌和吳敏(2018)從政府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視角出發,研究了內部使用者、準內部使用者和外部使用者的政府會計信息使用在行政權力運行的不同環節是如何發揮規范和保障作用的。王芳、沈彥杰和高女杰(2020)對省級政府債券發行時披露的信用評級報告進行研究發現,我國債券市場的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在不同地區、不同層級和不同類型的債券間存在較大的差別,這主要跟政府債券的市場化機制不健全、財政管理失衡、財政實力不均和披露管制缺位有關。
(二)跨學科的角度,即廣義的政府會計。從公共財政的角度來看,戚艷霞和荊新(2016)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44個國家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政府財務報告信息和以收付實現制為基礎的政府預算會計可以顯著提升財政管理透明度。并且在控制國家制度環境因素的基礎上,提煉了政府會計影響財政透明度的跨國共性因素,為我國政府會計改革提供了國際借鑒。王雍君(2016)認為政府會計是財政管理的基礎技術。預算授權是財政控制的基礎,支出周期是對預算授權的刻畫、追蹤和監控,兩者是政府預算會計理論基礎的兩大支柱。戚艷霞(2016)提出應當進一步研究政府會計和政府財政統計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明確兩者的差異并推動兩者的銜接,實現從微觀政府會計到宏觀財政管理的轉化,從而促進財政的可持續發展。李宗彥和郝書辰(2017)研究討論了英國政府整體報告與財政可持續報告、公共部門財政報告之間的協同,分析其整體報告參與財政治理的路徑,結合英國經驗并基于財政治理的的角度對我國政府財務報告的編制提出了建議。章貴橋和李增泉(2018)認為有效利用政府會計信息可以增強政府預算投資效益、健全政府財政預算績治機制、增加地方財政收入。張軍、劉波和陳文川等(2020)認為作為現代財政制度基本工具的政府會計未能覆蓋財政資金運行過程,因此要進一步深化政府會計改革,并且結合現代財政的構建過程,構建了政府會計作用機制,即會計信息提供和會計控制作用機制。從政府審計的角度來看,尹啟華(2017)研究認為政府財務報告必須通過政府審計才具有公信力,而完善基于權責發生制的政府綜合財務報告不僅可以反映政府的資產負債和收入費用狀況,還可以增強各級政府的財政透明度。牛艷芳、孫瑜和周傳皓(2018)指出政府會計核算數據是政府預算審計中碎片化最嚴重的數據,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會計數據的集中分析效果和政府審計的質量,因此應該對會計核算數據開展質量評價,建立會計核算數據質量評價體系,這也將為全面推行政府財務報告建立良好的數據基礎。
二、政府會計改革與全面預算績效管理的關系
國際政府財務管理協會(2018)提出,審計報告和年度財務報表提供的必要的基本財務數據是實現績效問責的基礎。徐經長和何樂偉(2018)提出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是政府會計改革的重要動因,我國政府預算會計和政府財務會計并行的制度設計就是以全面預算管理為導向的,政府會計為全面預算管理的實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證和科學的管理理念。王澤彩和胡志勇(2019)提出近幾年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改革出現了自組織的現象;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政府會計改革和預算績效管理改革不管在理論、制度設計還是實踐方面都呈現出弱協同性,即預算績效管理改革促進政府會計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會計改革助力績效管理改革的推進。袁月和孫光國(2019)提出預算績效管理和政府會計都屬于國家治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之間相互影響。以預算績效管理為核心進行協同有利于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
三、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視角下政府會計改革實踐與研究
(一)核算基礎角度。馬蔡琛和苗珊(2019)提出預算績效管理對會計信息的披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收付實現制政府會計難以滿足這一要求。收付實現制政府會計一方面為預算中服務和產出成本的衡量提供標準;另一方面為部門之間的比較創造條件,同時也允許部門根據成本對項目的優先性進行排序。馬蔡琛和桂梓椋(2020)認為我國當前的公共管理更加注重高層次的績效目標,此時收付實現制的局限性凸顯出來,而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則大大提高財政數據的質量,是更為合適的核算基礎。因此,提出要逐步推進政府會計權責發生制的改革。在權責發生制的具體轉化路徑上要采取漸進式的改革模式;在改革步調上要與政府財務報告保持一致;在執行機制上要采取可靈活調整的柔性執行機制。王澤彩和胡志勇(2019)指出我國權責發生制政府會計改革雖然已取得很大成就,但是仍需進一步完善,比如政府部門和單位的項目和分類不科學導致成本信息缺乏可比性。(二)政府財務報告角度。王澤彩和胡志勇(2019)指出應根據政府綜合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建立全面的績效分析指標,并根據行業的職能和特點分別設置績效指標,同時提出指標分析體系可以從政府運行成本、信息透明度、生態環境質量、資產負債率、公共風險防范能力、人均GDP等幾個方面進行考慮。袁月和孫光國(2019)提出應該著力解決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編制的難點問題,建立統一規范的政府會計核算系統,考慮企業會計準則和政府會計準則的協同修訂以統一政府部門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會計核算口徑,進一步提高政府綜合財務報告的可利用程度。為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提供財務信息支撐。Brusc(2019)提出預算績效管理信息可以幫助公眾了解公共部門和政府的資源使用情況和目標實現情況,所以應該將績效報告當作政府財務報告的一部分。
(三)成本會計角度。靳新(2017)認為成本會計屬于財務會計的分支,應該包含在政府財務會計的范圍內,成為連接收入費用和資產負債的橋梁。政府預算會計和政府財務會計組合構成政府會計的基本體系。袁月和孫光國(2019)提出推行政府成本會計核算應該靈活借鑒分步法、分批法、作業成本法和標準成本法等企業成本核算方法,為政府,部門和單位預算支出和預算評價提供信息支持。王澤彩和胡志勇(2019)認為政府成本會計的推行會極大地提高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的深化,并從各種費用的區分,部門和單位的項目分類、設置,成本核算主體和成本核算方法等維度論述政府成本會計,并提出修正的完全成本法、估計成本法、市場采購或購買價法可適應我國政府領域的特殊性。此外,王澤彩還提出,在政府成本會計實施中應該充分考慮基層政府和各個小部門、單位的困難,同時結合不同行業、領域和層次的特點有選擇地推行成本的核算。姜宏青和王翔(2020)從“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要求出發,從信息的供給和需求的角度論述了建立政府成本會計的必要性。并綜合考慮政府組織績效和成本的特殊關系、績效管理的信息需求提出建立分層交叉的政府成本會計信息體系,實現預算績效管理和政府成本會計信息的融合。
(四)管理會計角度。林麗妍(2016)從政府績效性受托責任的角度出發論述構建政府管理會計的必要性,并從政府管理會計的目標、主體和對象、會計方法、政府管理會計報告四個角度初步構建起政府管理會計框架。王澤彩和胡志勇(2019)認為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各政府各部門各單位要圍繞“五年規劃”制定并實施長期規劃,加強成本管理與控制。當政府管理會計達到較高水平時,內部控制報告、成本會計報告、績效評價報告都可以通過管理會計報告整合完成,管理會計報告將極大緩解政府部門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周衛華、楊周南和趙金光(2021)提出在當今數字經濟的發展背景下,政府會計應該從反映職能向管理職能拓展,政府管理會計可以將業務和財務活動結合以實現“業財融合”,在規劃決策控制評價方面都將發揮巨大的作用,政府管理會計是未來政府會計的發展方向。
(五)統一框架角度。王澤彩和胡志勇(2019)認為政府績效的評價分為“人、財、物”三部分,而政府會計和預算績效管理是實現“財”的績效評價的重要手段,因此政府會計改革和預算績效管理都要在政府績效這個大框架下進行考慮和設計。
(六)立法保障角度。王澤彩和胡志勇(2019)認為各部門和單位不重視預算績效管理導致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流于形式,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立法保障。要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各部門單位領導的權利和責任,明確公共部門需提供的信息類型和范圍,明確績效評價和績效審計的區別等。
(七)信息技術角度。UrbanAsk(2016)提出,我們應該對大數據技術對政府會計和預算績效管理的作用做出充分肯定,同時也應該注意到大數據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呈現出體量大、種類多、速度快等特點,這也可能導致績效評價中相關性的復雜化。馬蔡琛和桂梓椋(2020)提出建立財政大數據處理平臺,建立財政數據共享信息平臺來打破信息壁壘,建立常態化數據管理機制和數據管理標準,并且將政府會計核算系統與國庫結算系統、國有資產管理系統等子系統全面銜接。姜宏青和王翔(2020)提出運用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打破會計核算的時空界限,關聯起不同時空的成本信息,將預算資金流動與會計分期和會計主題的拓展結合。
四、總結及評述
首先,從政府會計的研究角度來看,政府會計從只關注自身的狹義的政府會計的角度逐漸向跨學科的角度發展,廣義的政府會計在多學科融合的條件下將具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有利于形成更豐富更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其次,從政府會計改革與全面預算績效管理的關系來看,兩者都是國家治理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會計為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提供財務數據基礎;全面預算績效管理推動政府會計改革,兩者呈現出協同性。最后,從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視角下的政府會計改革實踐與研究來看,本領域內學者主要從核算基礎、政府財務報告、成本會計、管理會計、統一研究框架、立法保障和信息技術等角度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以上分析和評述,筆者認為還應該從對以下方面進行深入研究:(1)在統一研究框架的基礎上,進一步討論政府會計和全面預算績效管理的關系以及協同問題;(2)進一步分析全面預算績效管理對政府會計信息提出的要求。
主要參考文獻:
[1]李建發,張津津,張國清,趙軍營.基于制度理論的政府會計準則執行機制研究[J].會計研究,2017(02).
[2]劉子怡.中國情境下政府會計準則執行策略的理論框架構建[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7.31(05).
[3]周曙光,陳志斌.政府會計準則執行的行為分析、能力需求與培養路徑[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8.32(04).
[4]路軍偉,王舒慧,劉瑤瑤.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執行機制及其有效性研究———對宣傳培訓和抽查監督的考察[J].會計研究,2020(08).
[5]潘琰,蔡高銳.完善與發展我國政府財務報告體系的思考——基于政府財務報告與GFS、SNA比較的新視角[J].財政研究,2016(06).
[6]姜宏青,李科辰.我國政府財務報告分析體系構建研究[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7.31(03).
[7]王茉.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的國際比較與借鑒[J].財會通訊,2018(34).
[8]宋達飛,叢樹海.信息需求視角下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分析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9(02).
[9]趙軍營.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可比性研究———基于政府合并財務報表準則相似性分析[J].會計與經濟研究,2021.35(01).
[10]王芳,譚艷艷,嚴麗娜.中國政府負債信息披露:現狀、問題與體系構建[J].會計研究,2017(02).
[11]劉曉紅.公眾網絡關注度與地方政府會計信息網絡公開質量[J].山東社會科學,2018(08).
[12]周詠梅,信玉.我國省級政府會計透明度評價[J].會計與經濟研究,2018.32(03).
[13]王卓君,郭雪萌.政府會計信息披露、官員晉升激勵與地方政府選用PPP模式[J].當代財經,2018(10).
[14]陳志斌,吳敏.政府會計信息對行政權力運行的影響路徑研究[J].會計研究,2018(10).
[15]戚艷霞,荊新.政府會計確認基礎對財政透明度影響的跨國實證分析[J].財經論叢,2016(01).
[16]王雍君.預算授權、支出周期與預算會計理論基礎建構[J].財務與會計,2016(23).
[17]戚艷霞.以政府會計“良制”促財政“善治”[J].財務與會計,2016(07).
[18]李宗彥,郝書辰.財政治理視角下的政府財務報告改革———英國的經驗與啟示[J].財政研究,2017(09).
[19]章貴橋,李增泉.財政預算軟約束、棘輪效應與政府會計治理效能[J].會計研究,2018(12).
[20]張軍,劉波,陳文川,崔強.現代財政制度構建中政府會計功能作用機制研究[J].會計研究,2020(09).
作者: 曲澤心 單位:上海國家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