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農業機械論文3篇

農業機械論文3篇

發布時間:2023-01-13 10:1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農業機械論文3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農業機械論文3篇

農業機械論文篇1

1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背景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21%的人口,農業機械新技術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糧食等農副產品的需求增長較快。同時,城市化發展使我國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也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戰。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但是由于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力度,我國農業機械化率已由2012年的55%提高到2022年的72%,預計到2025年提高到75%。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機械化率分別達到97%、84%、89%,初步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中依靠人推馬拉的落后局面。但是相比于歐美等發達國家,我國的農業機械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可靠性不足、品種不齊全、功能單一等問題。因此,有必要加大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將我國從農業機械大國轉變為農業機械強國。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應用推廣不僅能夠加速農業機械技術的更新換代,淘汰落后機械設備,還能促進農業機械新技術的研發,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2新形勢下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的意義

2.1提高農業機械化率推進農業現代化有助于改變我國農村生產生活的落后面貌,而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但是該形式在面對市場經濟浪潮時普遍缺乏技術和資金,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大規模生產的需求。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要根據我國農村現實情況,選擇合適的農業機械新技術進行推廣[1-3]。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迥異,對于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要因地制宜,對于適合現代農業機械作業的地區,要充分發揮現代農業機械效率高的優勢,而對于丘陵、山地等地區,則要選擇適合當地農業實際需求的機械設備。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滿足我國不同地區、不同農業類型對于機械化生產的要求,能夠提高農業機械化率。

2.2將農業機械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要想發揮農業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不僅要加強科研投入,增加科研產出,還要注重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應用技術,提高社會生產力。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能夠將最新的研究成果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淘汰落后的生產方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目前,我國對農業科研已投入大量資金,但是在實踐中,科研成果轉化率一直低于30%,大量農業技術無法應用于農業生產,造成了科研資源的浪費。農業機械新技術作為科研成果之一,是連接科研人員與農民的紐帶,只有加強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才能更好地獲得農民的信任。將實驗室中的農業科研成果順利轉化為生產力,可以從根本上提高農業科研轉化率,發揮農業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2.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現代農業生產要求規模化、品質化、專業化,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缺乏統一標準,生產規模偏小,無法滿足市場經濟條件下對農業供給鏈的要求。現代農業要求在種植中實現規模化的同時還要形成產業鏈,從播種、生產、收獲、加工、運輸等環節實現工業化流程,盡可能形成標準化操作,提高農產品的品質。傳統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化應用較少,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勞動力供給不穩定,且成本逐年上升,極大地影響了農業的產業化[4]。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代替了大量人工勞動,提高了農業生產環節的效率。同時采用機械化操作,還能提高農產品品質,對于一些不易保存的農產品,經過深加工,價值可以成倍提高,改變了農民出售價格低廉的初級農產品的情況,有利于農業轉型升級,向著高附加值方向轉變。

3新形勢下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原則

3.1堅持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薄弱,農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缺乏抵御風險能力。因此,在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過程中,要將新技術風險盡量降低,保障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過程中,要考慮到農業生產經濟效益,面對我國農村土地資源緊缺的現狀,要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切實通過新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農業機械新技術要著眼于解決目前農業生產中的突出問題,解決農民生產中反映的各種困難。對于未經過市場檢驗的新技術,在推廣過程中要慎重。此外,還要考慮到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費用,不能將這部分成本轉嫁到農民身上。

3.2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應以自愿為原則在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中,應當充分考慮農民的顧慮和疑問,采取自愿原則進行技術推廣應用,避免強制推行的做法。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為了快速實現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普及應用,采用強制方式進行推廣,做法過于簡單粗暴,極易傷害與農民的情感,非常不利于后續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此外,農業生產受到地域性限制較大,在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損失,如果采用強制推廣的方式,一旦出現問題就需要推廣者向受損失農民進行經濟賠償。因此,相關工作人員在進行農機新技術推廣過程中,應秉承農業勞動者自愿的原則開展該項工作,對技術進行詳細講解,使其自愿選擇該技術[5-7]。

3.3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要因地制宜農業生產因其自身特點,受氣候、地形等的影響較大。因此,在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中,技術人員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采用科學的方法確定新技術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條件。具體的推廣工作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1)對當地的農業基本情況進行調研,深入農村,對當地的氣候、光照、降雨、地形等農業生產要素進行詳細考察和分析,掌握一手資料;2)根據調研資料,確定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內容和推廣形式,制定推廣應用流程;3)選擇特定區域進行試驗,通過建立試驗基地的方式,收集各種數據并總結經驗,為大面積推廣應用農業機械新技術做準備[8]。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要因地制宜,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服務農業生產。

4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存在的問題

4.1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體系不完善由于國家對農業機械服務網點的建設不足,導致鄉鎮級別的行政機構普遍缺乏農業機械推廣服務站,部分現存的農業機械服務站也由于資金和技術投入力度不足,無法承擔起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工作。目前的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與應用主要為兩種方式:1)依靠農業機械廠家建立以銷售網點為基礎的推廣場所,讓購買農業機械的客戶在銷售網點接觸新的農業機械與生產技術;2)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代表的科研機構定期深入一線,到農村推廣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實踐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由于我國農村市場廣闊,以上兩種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方式雖然能夠實現新技術的推廣,但仍然存在推廣速度慢、滲透率較差等問題。此外,在實際工作中,由于工作條件差、收入水平不高等問題,從事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的技術人員越來越少。

4.2農業機械推廣人員綜合能力有待提升農業機械推廣人員不但要具備豐富的技術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深入鄉村,與農民建立互助互信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取得農民的認可,將新技術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目前的農業機械推廣人員綜合水平不高,無法滿足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中對推廣人員的綜合能力要求。例如,在實踐中,農業機械推廣人員要深入一線與農民建立互信關系,當農業機械出現故障時,如果推廣人員沒有一定的維修能力現場幫助農民解決問題,就很容易讓農民產生不信任感。此外,農業機械設備新技術屬于新事物,需要農民花費較長時間進行反復學習、使用并進行反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推廣人員有一定的耐心服務農民。

4.3農民對農業機械新技術應用積極性不足目前,我國農村經濟不斷發展,農民收入增長明顯,但是由于農業生產方式和種植規模的限制,廣大農民并沒有迫切的購買需求,即使有需求也會考慮到自身資金承受能力,如果購買費用較高,往往態度更不積極。農民是農業機械設備的主要購買者,在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及應用的過程中,農民的顧慮較多。比如,新技術存在一定的技術風險且需要花費較長時間去學習,由于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農民對于農業機械新技術相關知識的學習還存在一定難度。上述問題均對現有的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提出了新的挑戰。

5新形勢下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策略

5.1改進推廣方式,完善推廣策略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傳統的面對面進行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的方式已稍顯落后,如今,運用互聯網思維,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借助手機平臺,將推廣內容更精準地推送到農民手中。在推廣方式上,改變以往枯燥說教的形式,注重運用短視頻、小品、訪談記錄等形式推廣內容,傳播農業機械新知識與新技術,提高推廣效率。在推廣策略上,做到因地制宜,結合地區的種植、施肥、田間管理等情況推廣針對性的農業技術,切實提高地區內的農業生產水平,促使農業技術轉化為農業生產力,給農民帶來看得見的收益,增強農民對推廣人員的信任感,為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應用奠定基礎[9]。

5.2以政府為推廣主導,完善評估反饋機制政府要積極發揮導向作用,加強農業技術服務站的建設,在政策層面加大扶持力度,實現政府宏觀調控,使政府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推力。構建完善的評估反饋體系,能夠及時反饋農業技術推廣的效果,實現對推廣方式的改進。在推廣工作中,要注重信息技術的使用,拓寬農業技術推廣的渠道,利用網絡、手機等新媒體渠道傳播推廣農業機械新技術,同時發揮好傳統媒體的作用,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效率。

5.3注重農業機械新技術應用推廣示范區建設為了更好地發揮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應用的示范作用,要重視示范區建設,與當地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等進行合作,建設示范基地,增強農戶對新技術應用的直觀感受。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優勢,高效率利用水、土、光、熱等農業資源,形成集節能、節水、節地、高產、優質為一體的高效機械種植模式,同步提高土地的經濟效益和生物學產量。除此之外,各地可以依托示范基地,組織當地農民參觀學習,幫助農民學習現代農業種植方式,親身體驗農業機械新技術對于提高糧食產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巨大作用。

5.4提高農技推廣人員的綜合素質要充分重視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綜合素質的培訓,切實保障推廣人員待遇,逐步改善目前推廣工作面臨的各種困難局面。基層政府要發揮農業科研院校與廣大農業技校的技術優勢,組織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定期參加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專業素養,確保推廣方式與推廣理念符合時代發展要求。同時,要加大對農技推廣站的資金投入,加強信息化建設,發揮網絡、手機等的作用,切實提高農民的思想認知,使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與配合[10]。

6結語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形勢下,農業機械新技術推廣面臨著種種困難,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重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站的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增加人員儲備,改善推廣硬件。此外,廣大農業技術推廣者要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發揮互聯網作用,改革推廣方式,創新推廣內容,更好地服務于我國農業生產。

作者:馬芬花 單位:甘肅省臨夏州職業技術學校

農業機械論文篇2

1現狀

鎮江市位于江蘇省西南部,屬于寧鎮揚丘陵地區,市域內土地類型呈現多樣化,農作物類型差異較大,其中丘陵地區面積占比約63.4%,是江蘇省丘陵面積比重最大的地級市之一[5]。與江蘇省其他地區相比,鎮江丘陵地區具有農耕土地分散、破碎化程度較高的特征,農業機械的大規模推廣存在一定的困難[6]。據2021年鎮江市年鑒統計,鎮江全市農作物機耕比重達93%、機播比重達77%、機收比重達84%,大中型拖拉機、小型拖拉機、聯合收獲機分別達5029臺,11481臺,3102臺,養殖機械、林業機械、設施機械等實現穩步增長。2021年鎮江市農業總產值達145億元,其中谷物及其他作物產值38億元,蔬菜、園藝作物產值達81億元。鎮江市目前已經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包括耕種管收烘干等),鎮江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52萬kW,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近80%,居全省前列。鎮江市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機械化推進情況整體良好,但是在農業機械產業轉型升級、智能化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何在鎮江丘陵地區實施農業機械的轉型升級,推動農業機械的高質量發展,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2存在的問題

2.1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目前,鎮江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產品集中在中大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等糧食作物機械方面,智能化產品較少,設施機械所占比重較少,養殖機械、林業機械等集約化現代化機械更少,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不能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鎮江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仍然面臨著“機”和“地”的雙重制約,這也進一步限制了鎮江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進程。

2.2農機產品創新能力存在不足目前,鎮江丘陵地區的高端農業機械產品大多由國外制造商供應,缺乏大量基礎性的技術研究支撐,核心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核心關鍵技術處于被“卡脖子”狀態。雖然農機產品銷售量較多,但由于基礎技術體系沒有掌握,導致農機企業產品扎堆現象比較嚴重,呈現低端產品不良競爭、高端產品較少企業涉及的特征;再者由于創新能力薄弱和農業機械企業與科研單位生產研發能力較弱,導致鎮江丘陵地區高端農機人才后繼乏力,農機高端產品創新能力存在嚴重不足,制約農業機械的進一步發展。

2.3新型農機服務主體實力不強鎮江丘陵地區地形地貌復雜、作業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明顯影響農機服務的效率和作業速度,隨著精準農業、養殖自動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農業機械的轉型升級提出更高要求,根據區域生產特點開展個性化的農機定制服務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能力不強、服務范圍較窄、技術技能型人才相對不足,鎮江丘陵地區急需一批既精通農學園藝知識又懂得智能農機使用維修操作技術,且具備經營管理的新型農機服務型農民,帶動農業機械產品的推廣。

2.4丘陵地區農機作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機作業基礎設施是農業機械化的前提,鎮江丘陵地區地型復雜,機耕、機庫棚、農田宜機化等農機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丘陵地區地型不同于平原地區,每塊耕地之間有較大的落差或者相距甚遠,田塊細碎、高低程度不同,基礎設施不完善,農業機械設備無法開展機械化作業,導致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水平提升緩慢。

3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機械轉型升級路徑

3.1推進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智能化圍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鎮江市主要糧食作物的機械化智能轉型升級,數字賦能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同時探索畜牧、林業、漁業等其他領域的全面機械化。結合鎮江丘陵地區種植、養殖模式等特點,融合農機農藝,制定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方案和裝備清單。運用新技術、新管理、新模式,加快鎮江丘陵地區農業機械裝備轉型再升級。

3.2農機裝備結構調整鎮江丘陵地區現有的農業機械裝備制造過多集中于稻谷、小麥等糧食類農業機械,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銷量下降的現象。要加大自動導航農機、果蔬采摘機器人、養殖機械無人化、設施農業機械、林業機械等研發力度,推動農業機械產品的橫向發展,使農業機械種類向設施農業、林業、畜牧、漁業等領域的生產機械化延伸。

3.3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提升圍繞提高農機服務的供給水平,倡導建設多層次、多類型、全面覆蓋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效組織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涉農企業主導的經營性、合作社主導的互助互利性和新形態企業主導的社會服務體系,探索智慧農場、智慧牧場、智慧漁場等農機服務新模式和新業態,有效解決鎮江丘陵地區粗放管理的狀態,形成多元共享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新格局,不僅可以推動農業機械化的轉型升級,還可以進一步引領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的健康發展。

3.4改善農機作業基礎設施持續改善鎮江丘陵地區的農機作業條件,統籌政府、社會、企業、科研院所各方力量,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理、土地綜合整治,加快機耕道建設、地塊建設、場庫棚等農機化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丘陵地區的農田宜機化改造,改善農田基礎條件,為鎮江丘陵地區農業機械轉型升級提供更加有利的條件。

4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機械轉型升級對策

4.1加強農機人才建設,培養新型農業人才在農機行業構建自主可控的第三代農機的創新體系,加大農機科技人才的投入力度,建設農機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吸引更多的中高端技術人才加入新型農業人才隊伍,從而實現城鎮化發展和鄉村振興的良性互動;再者制定和完善相關的政策措施,依托重大農機科研項目,確保農機科技隊伍建設出人才、留得住,對于在鎮江丘陵地區有特殊貢獻的人才,給予重獎激勵,造就一批站在農業機械科技前沿的科技領軍人才;加強農機人才體系建設,搭建農機人才梯度體系,推進農機實用型人才培養,促進農機行業高質量穩定發展。

4.2開展產學研合作,提高農機科技水平引導開展廣泛的產學研合作,目前鎮江地區有本科院校5所,高職院校4所,完全可以通過項目實施、試驗示范、機具引進等形式,促成鎮江市農機裝備企業與科研院校廣泛開展合作,共同研究制定和完善符合鎮江丘陵地區不同作物、生產環節、適宜品種、機具配套、農藝模式的標準和規范,提升企業產品綜合質量和創新能力,推動農機農藝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的形式,支持本土農機裝備企業參加國內外農機產品展銷展覽活動,提升鎮江丘陵地區農機裝備企業的知名度、影響力和競爭力。

4.3面向丘陵地貌,發展特色智能農機依據鎮江丘陵地區的需求和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機的需求,以及本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特征,提出適合鎮江丘陵地貌的智能化、信息化農機裝備與技術發展方案,完成新型智能農業、林業等機器人的研制,實現農業機械的無人導航、自主避障、地圖構建、數據回傳等功能,著重發展適合鎮江丘陵地區的巡檢機器人、植保機器人、旋耕機器人、采收機器人、播種機器人等,面向丘陵地貌,發展鎮江特色智能農機,完成農業機械的迭代優化;同時建設具有鎮江市特色智能農機示范基地,打造鎮江市智慧農機研發中心,推動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加速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的進程。

4.4落實綠色發展,實施生態保護工程生態環境發展是長久之計,要推進鎮江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可持續發展,就必須明確未來的發展目標,研發適合鎮江丘陵地區的綠色高效農業機械,大力推廣免少耕播種、秸稈覆蓋、植保防治等技術,減少農用土地污染、節能減排,推進農業機械可持續發展、高效發展,強化高新技術集成配套,為農業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技術基礎,協調好農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實施好生態保護工程。

4.5黨建引領服務,推動農機轉型升級組織“農林田間日”系列活動,發揮人才優勢、技術服務優勢、精神引領優勢,助力鎮江丘陵地區鄉村振興戰略。聚焦惠農助企,推動“三下鄉三服務”走深走實。通過搭建“農林田間日”活動平臺,讓新型農民更加全面和直觀地了解農業機械轉型升級,提升農戶購機積極性和生產企業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切實做到惠農助企,充分發揮黨建引領、服務發展的作用,從而進一步推動鎮江丘陵地區農業機械轉型升級。

5結語

丘陵地區的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關系到主要糧食作物的全程全面機械化的實現,也是現代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當前,隨著精準農業、養殖自動化、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對農業機械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更高要求。文章結合江蘇省鄉村振興實施背景,圍繞鎮江丘陵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現狀,指出了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問題,探究鎮江丘陵地區農業機械轉型升級的路徑并給出具體的發展對策和建議,以期為鎮江丘陵地區農機化發展、智能化轉型提供參考。

作者:高帥 王艷莉 于泓 馮英娜 姜寬舒 單位: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農業機械論文篇3

近年來,我國已基本實現了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為了進一步助推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廣大科研工作者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物聯網、自動化技術與農業機械相結合,推動我國農業種植向智能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不僅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更提高了生產效率,實現了標準化、高效化的耕種,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1]。

1全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白皮書2021》中的數據,全國2021年農作物耕種機械化率增長迅速,現已達到了平均72.03%的綜合機械化率,相較于2020年提高了0.78個百分點。在耕地方面引入機械作業率為86.42%,機器播種率為60.22%,機器收割率為64.66%。糧食作物的綜合機械化率有快速增長趨勢,水稻、玉米、小麥等常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較高,如圖1所示,其中以大中型拖拉機為主。另外,北斗、5G等信息技術逐漸成熟并投入到了農機裝備生產一線,加裝北斗衛星導航的大中型收割機已有60多萬臺投入農業生產,植保無人機9萬多架,比上年增長39.22%。

2自動化技術在農機設備方面的應用

2.1診斷機械故障農業機械設備在開展項目作業的過程中,無法完全避免的就是設備的故障問題。由于農田作業環境比較惡劣、障礙物較多,農業機械難免會出現問題,若是設備出現比較常見的問題,都是通過儀器來進行檢查再診斷,但是這樣的檢查效果并不好。如果出現了一些復雜的零件損壞問題,人工和儀器都很難檢測,無法有效進行診斷,很可能會引發一系列的安全隱患,嚴重時會造成內部精密零件的損壞。利用農業自動化技術能夠準確分析系統所提供的信息,并通過分析得出設備出現的常見問題及其原因,從而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提高診斷率[2]。

2.2自動控制配電系統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核心部分就是可編程的邏輯控制面板,它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夠將整個電網連接起來,確保電網的正常運轉。在農業自動化技術發展的過程中,可編程邏輯控制面板逐步取代了機電控制面板,實現了對配電系統的自動控制,成為目前農業機械設備應用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保證整個農業生產過程的順利。

2.3提高農業機械的安全性和靈活性以往的農機自動化技術主要是依靠技術工人進行實際的操作,并且農機傳統的自動化僅限于幾個較為簡單、單一的技術動作。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技術、物聯網技術逐漸滲透到各行各業,也為我國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將技術人員設計好的算法應用到農業機械設備中,可以進行一些較為復雜的工作,相對于傳統的自動化控制技術來說,不僅在技術層面進步較大,還可以保障操作者的安全,機械的靈活性更強,縮短了作業時間,大大提高了農機的工作效率[3]。

2.4智能化監控溫室大棚在溫室大棚內種植的作物,大部分是較為嬌貴的品種或者反季節蔬菜水果,這類作物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非常高,若是外界自然環境滿足不了作物的生長需求,就需要靠人工來進行溫度和濕度等的調節,以此來保障所有作物的正常生長。并且,溫室大棚內的溫度、濕度要完全按照作物的生長規律調節。基于此,溫室大棚內的自動化檢測設備能夠起到良好的監控作用,實時檢測棚內整體的溫濕度,操作人員可通過遠程系統對棚內進行自動化灌溉、溫度調節,僅僅需要1~2人,就可以實現對大棚的全面管理。這樣不僅降低了人力資源的成本,節約了時間,而且整個大棚的生長環境也都能夠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求。目前,大部分的溫室大棚接入了自動化監控設備,整體的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另外,自動化檢測設備不僅能夠監控作物的生長狀態和發育過程,還可以根據實時情況開展自動灌溉或噴藥工作[4]。若是某一區域的植物極度缺水,監控設備檢測到后,會自動進行灌溉工作;若是發現病蟲害,就及時噴灑農藥。通過監控,最大程度上降低了農作物的損耗。

2.5自動化節水灌溉在生產中,農作物需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等定期進行灌溉。每種作物的生長周期不同,所需要灌溉的綜合水量也不同。由于我國特殊的地理環境,很多地區較為干旱,年降水量不足,大部分作物都需要人工來澆灌,雖然能夠滿足作物的需求,但是效率不高,而且會浪費大量的水。采用自動節水技術裝備,既能合理地降低人力、物力和時間,又能節約水資源。自動節水裝置配有自動傳感器,能利用計算機技術對作物進行動態監測,分析作物的生長狀態是否缺水,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澆水,同時還能夠智能設置供水量,選擇澆水方式,包括噴灌、滴灌等。這樣既能保證水分的充分利用,又能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避免因澆水不足或者澆水過量而造成損失[5]。

2.6其他應用衛星遙感技術是通過機器的傳感器,對周圍的物體進行感應,處理匯總信息并傳遞信息,對信息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保障測量的精確度。遙感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的范圍較廣,包括但不限于土地、水、森林、草原等資源信息的收集、處理,可每天24h工作,成本較低,覆蓋的領域較廣[6]。遙感技術能夠快速檢測到100m~800m范圍內的信息,并通過成像技術傳遞給操作人員以便掌握實時數據。農業自動化技術可以應用于不同的方面,不僅僅局限于溫室大棚的管理中,更多的是應用到農業機械的研發生產上,將現代農業技術與計算機技術進行融合,以實現自動化、精準化作業。例如,2BS-JT10型精密蔬菜播種機,集合了土地整理、播種、覆土以及壓實等流程,更能夠同時進行10行播種,工作效率非常高,節約了90%以上的人力。安裝北斗導航系統的拖拉機在整地收割方面的精準度有了較高提升,作業期間,能夠將直線誤差控制在±2.5cm/100m,使廣大農民親身體驗到了農業自動化技術的便利。

3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短板

3.1區域發展不平衡我國地域遼闊,地勢復雜,這給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大部分的農業機械在平原、丘陵都能夠很好地進行作業,但是到了山地崎嶇路段,狀況頻發。同時,農機的創新發展問題突出,為了平衡我國南北地域之間的發展差異,必須加大科技、資金力量的投入,研發出更多適合在丘陵山區工作的農業機械。

3.2設施裝備發展不均衡如今,我國的農機以中小型為主,主要用于耕種、收割,缺少秸稈處理、田間雜草處理機器等。常用于小麥、玉米等農作物的田間作業,特色農牧少,例如當前種植藕,從耕種到采摘,都需要人力來完成,沒有專業的農業機械。針對農機裝備發展不均衡、研發力度不夠等問題,我國還需要進一步調整農機研發資源結構,引入高技術型人才,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繼續向前推進[7]。

3.3農業機械創新能力不足當前我國農業設備制造企業研發力度不夠大,據了解,農業機械相關企業的研發能力較弱,甚至有的企業一年的專利僅有一兩個,遠遠不夠支撐創新能力的提升。當然,企業與科研單位的研發不僅僅需要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持,重型智能機器由于其自身的研發難度,還有很多難題需要科研人員來攻克。與此同時,外國的知名品牌高度壟斷市場,也增添了我國農業機械創新難題[8]。

4推進農業機械自動化發展的策略

4.1加大農機科研投入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農業機械研究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許多優秀的高效自動化技術、系統智能化程度較高的農業機械早已進入農機消費市場,在整體上推動了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智能化系統的發展。但是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機自動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仍較為落后,發展的道路還很長。因此,國家應該加大農業科技研發投入,制定相關的獎勵措施,給予農業科技研發充足的資金和資源,鼓勵農業科技工作者努力研究,開發出符合中國農業生產規律的高效、自動化、智能化的農業機械,同時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利用效率,保證科技成果能被充分利用,發揮出其自身價值。

4.2對傳統農機進行自動化改造當前,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中,使用了許多常規農機,有些農機已經達到了半自動化的水平。要加快農機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必須結合當前農機的實際情況以及當前農機的特點,對現有農機進行智能化、自動化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大中型農機上,進行自動化技術和智能化系統的更新,可以大大提高農機的工作質量和工作效率,同時也可以減少購置自動化設備的成本[9]。在進行傳統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的升級和改造時,要注意與原有的機器設備特點相結合,以保證自動化系統和裝備的可靠運行,保證其安全性。

4.3擴大農業機械自動化的發展領域在農業生產領域開發自動化技術,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國現有的農業生產效率,而在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還要擴大自動化和智能化的范圍,擴大到所有的工業領域,不僅包括農產品加工、貯藏及畜牧養殖、水產業、林業等行業,還要使農機自動化技術在更多的行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4.4推廣節約型、環保型自動化農機裝備在灌溉方面,農業機械不僅要保證相關的設備能夠分析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還要對灌水時機、灌水量進行智能識別與自動化操作,符合節約用水的原則,提高水資源的綜合使用率,減少水資源的浪費。與此同時,在收獲季節,也要針對收割機進行設計與規劃,不僅要提高農產品的收割率,而且要降低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程度[10]。另外,機械本身更要重視裝備的節能水平,降低能耗,達到節約燃料的目的。

5結論

綜上所述,農機自動化技術是我國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的基礎,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在農機自動化控制、澆灌、收割等方面的研究較為深入,取得了很好的成果,為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和產業化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但在農業機械自動化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科研工作者應該緊抓研發,綜合發展農機自動化技術研究,進一步提高計算機視覺技術、施肥灌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為我國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陳治瑀.自動化技術在農業機械中的應用特征與發展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2(8):78-80.

[2]黃耀東.農機發展的出路在于智能化和自動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2(3):125-127.

[3]王自強.農機自動化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2(2):48-50.

[4]寇元金,劉毅龍.我國農機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農機,2021(6):119-120.

[5]孫鴻雁.農機自動化實現智慧農業的必經之路[J].農機使用與維修,2021(11):153-154.

[6]王曉龍.農業機械自動化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與發展[J].南方農機,2021,52(20):153-155.

[7]朱文軒.農業機械自動化在現代農業中的應用與發展分析[J].南方農業,2021,15(30):207-208.

[8]崔躍峰.淺談自動化技術在農業機械制造中的應用[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0(3):36+34.

[9]席猛.農業機械設計制造中自動化技術的應用探析[J].山西農經,2019(4):127.

[10]竇興玉.關于自動化技術在機械設計制造中的運用探討[J].農業裝備技術,2022,48(3):47-48+52.

作者:蔣建洲 單位:江西制造職業技術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孜县| 绥德县| 基隆市| 依安县| 定兴县| 灌南县| 永修县| 塔城市| 邓州市| 昭苏县| 白河县| 山阴县| 襄樊市| 新平| 扶余县| 石河子市| 车险| 平邑县| 齐河县| 永清县| 曲阳县| 岳普湖县| 保亭| 勐海县| 荣成市| 萝北县| 尼玛县| 宁陵县| 红桥区| 镇雄县| 清远市| 河津市| 锦屏县| 微山县| 澳门| 虞城县| 乐亭县| 长宁县| 涿鹿县| 柳江县| 遵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