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公文范文 中醫臨床護理學研究3篇

中醫臨床護理學研究3篇

發布時間:2022-12-20 17:59: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中醫臨床護理學研究3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臨床護理學研究3篇

中醫臨床護理學研究篇1

課程建設是學校教學基本建設的核心內容,是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是落實一流專業培養方案的最小單位。當前,打造線上、線下、線上線下混合、虛擬仿真、社會實踐五類一流“金課”,淘汰“水課”[1],成了高校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催化器。中醫臨床護理學“金課”建設的落腳點在于課堂教學,在于不斷優化和改進課堂教學的過程[2]。中醫臨床護理學是廣西中醫藥大學護理學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開設在第三學期,共85學時。本課程團隊致力于打造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兩性一度”混合式“金課”,將智能教學環境、先進教學理念和優化教學設計很好地融合,從課程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組織、教學評價、教學效果七個方面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進行實踐探索,發揮了學生學習的個性特點,激活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程度和課堂的參與度。本文主要對其混合式課堂教學設計、實施情況及教學效果等方面加以探討。

一、教學設計

混合式“金課”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發揮混合式“金課”在現實教學中的導向、動力、牽引作用,把握好主體性、基礎性和科學性三大原則與要求。第一,主體性原則。課程的主體是學生,能否調動學生全員參與和有效促進學生高層次思考,是“金課”教學設計首先應考慮的問題。第二,基礎性原則,教學目標是“金課”教學設計的方向盤,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是在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的認知加工并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混合式“金課”教學內容如何增減,學習內容如何聚焦并匹配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又不增加學生的認知負荷,是“金課”教學設計的主要挑戰。第三,科學性原則。“金課”設計的科學性原則應重視全腦教學,以全腦教學為導向,融合看、聽、做、說大腦中多個感官通道,讓學生自始至終在混合式的學習環境中處于輕松、愉悅的參與狀態,提高學習積極性,并增強學習的效果[3]。本課程團隊基于“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1]和混合式“金課”教學設計的原則,根據中醫臨床護理學教學目標對混合式教學方案進行整體化設計(見圖1)。主要做法:一是從內容和形式上注意線上與線下的銜接與助學性,二是重視線上碎片化學習與線下課堂系統學習優勢互補。統整教學資源,確保“金課”目標達成和教學活動順利開展。

(一)確立課程目標

中醫臨床護理學是中醫護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在中醫臨床內、外、婦、兒各科的具體實踐,既具有豐富的現代護理學內容,又具有鮮明的中醫護理學特色[4]。因此,課程以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主線,響應學校“融通中西、互通人文、接軌國際”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的辦學定位,依據復合型中醫特色護理人才的培養要求,聚焦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維度確立了本課程目標。知識目標:學生能描述中醫內、外、婦、兒各科病證特征、病因病機和辨證要點等基本知識。能力目標:學生能應用中醫思維辨別病證、辨證施術、辨證施膳、辨證施藥等護理措施解決臨床護理問題,具有自主學習與深度學習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創造性思維(CreativityThinking)、溝通交流(Communication)和團隊協作精神(ClaborationSpirit)的“4C”職業素養。素質目標:學生能積極應變、主動作為,形成認真嚴謹、尊重生命的情感態度。推進中醫護理適宜技術進社區,踐行仁愛、仁心、仁術,增強職業認同感,厚植中醫藥文化與家國情懷。

(二)明確教學理念

課堂的教學問題根本是理念問題,也是“金課”教學的核心,更是實現護理學本科教育向以學生為中心轉型的主旨。因此,本課程依據最近發展區理論和OBE成果導向教育理論,以信息技術為驅動、學生職業發展為中心、學習成果為導向,確立了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和人格養成四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理念。

(三)統整教學資源

建設“金課”的重要載體是教學資源,它應能夠促進學習者知識的良好建構[3]。因此,本課程在教學實踐中立足中醫臨床護理學科知識體系對SPOC內容進行專題設計,摒除傳統教學中知識學習的簡單重復,對教學內容進行專題統整,以問題為導向開發或整合教學資源。線上學習以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為主,選用精品在線課,根據自己的要求增減視頻內容,包裝成自己的SPOC實施翻轉教學。線下課堂中選取中醫臨床護理學教學重難點知識進行研討交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完成理論知識的鞏固、拓展與創新,從以教為主轉變為學教并重。本課程選定線上優質慕課資源,創立本地課堂。引入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中醫臨床護理學”“內科護理學”等在線優質MOOC課程資源作為混合課程的線上教學部分,同時適當運用數字化教學工具如雨課堂等進行改造與優化教學。課程團隊錄制SPOC課程,適時補充閱讀材料和作業,使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案迭代更新,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教學資源。

二、教學實施

中醫臨床護理學混合式教學,以廣西中醫藥大學護理學本科專業2016級、2017級、2018級大二學生620人作為實施對象。本課程以優質的慕課資源為基礎,建立了教材學習通道、課件學習通道、視頻學習通道、討論學習通道等多通道師生交流混合式教學流程,讓所有的專業教學內容、思政元素在最適宜的通道得以開展。線上通道營造學習氛圍,讓學生進入“教學場”中,高度集中地集體完成一次教學活動,增強儀式感;線下通道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每位學生能夠最大程度地享受到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并隨時隨地個性化地完成學習任務[5]。

(一)以學思結合、思維引領、案例貫穿教學活動,融合課程思政元素

本課程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博愛與護生的職業道德、人文修養與中醫藥傳統文化等有機融合,針對教學中的重點問題,如在中醫臨床護理學發展簡史的知識點中通過名言名句及名人故事分享,介紹針灸銅人的歷史及習近平總書記將針灸銅人帶出國門的故事,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中國人案例,增強護生學習好中國傳統醫藥的信心,激發厚植中醫藥文化與家國情懷。在辨證施護的課堂教學中融入中醫大家孫思邈蔥管治尿閉、張仲景蜂蜜治便秘等妙手回春高超技術為護生開拓中醫護理思維。在健康服務實踐中將專業課程第一課堂與實踐育人第二課堂有效銜接,指導學生真正服務社會,踐行仁愛、仁心、仁術,增強職業認同感。線上線下結合,以學思結合、思維引領、案例貫穿設計教學活動,應用豐富的慕課資源解決知識的攝入與積累,潤物無聲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提高護生學習中醫臨床護理的興趣,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醫之美,領悟中醫護理之趣。

(二)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為導向,組織“三段五步”教學活動

本課程將主體轉變為學生實行“三段五步”教學法。“三段”即“自主學習,合作交流,鞏固拓展”,“五步”即“導入定向、嘗試實踐、點撥歸納、應用延伸、檢測評價”提升學習挑戰性,促進思考與深度學習。線上線下教學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具體教學組織和教學策略歸納如下。課前自主學習,驅動預習。課前教師在慕課堂平臺發出思考題、病案討論資料、辨證施術視頻等學習資源,創建討論活動,線上答疑,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收集學生在線學習情況,根據課前學習反饋,重構教學內容,聚焦教學重難點。學生線上學習案例,觀摩視頻、繪制思維導圖,制作匯報課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課中深度學習,合作交流。采用BOPPPS有效教學結構優化教學過程,保證教學質量。實施翻轉課堂教學,通過智慧教室、課堂互動,現場匯報交流、角色扮演實操促進學生深度合作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高階思維。通過觀摩視頻、現場演示、繪制思維導圖、成果展示、角色扮演等多元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有動力做課堂的主人翁,使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深度學習。課后應用延伸,深化拓展。學生通過健康服務實踐活動推進中醫護理適宜技術進社區,線上分享人文·中醫·護理故事,以挑戰性學習任務增強實踐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實現專業課與思政課教學的同向同行、共振共情。

(三)過程動態評價與終末評價相結合,采用多維度考核評價方式

本課程重點考核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及應用知識的能力。如在實驗生課堂教學中,以案例為主線,護理程序貫穿對學生的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辨病辨證、辨證施護和健康教育進行全面的檢測;建立師生、生生互評的評價模式;引入發展性教學評價機制,動態測評學生智力、情感與技能的發展情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課程構建形成性評價方案,設為過程評價和終末性考核兩大環節,采取動態評價與終末評價相結合,實施多維度考核評價。理論考試實行終末客觀評價,占總評成績的60%,采取閉卷考核方式。過程評價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語言表達、溝通技巧等能力素質進行動態評價,占總評成績40%。其中,成績評定線上學習占15%,線下學習占25%(見圖2)。而線下學習由課堂案例分析討論10%、實驗課10%和課堂評估5%三個部分組成。

三、教學效果

本課程結束后從慕課堂、雨課堂等SPOC平臺中獲取學生學習數據,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習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一)線上教學效果

本課程對2017級、2018級學生,中醫臨床護理學雨課堂課后在線測試成績進行分析(見表1)。結果表明,本門課程學生在線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參與率分別達到94.6%和94.7%,參與程度和學習積極性的不斷提高,說明這一教學方法已被同學們所接受。兩個年級學生的中醫臨床護理學在線測試成績無顯著性差異(P>0.05)。其成績平均值由2017級的84.5分增長到2018級的90.0分,說明該教學模式具有穩定性,并且明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可以成為檢驗學生并提升學習效果的一種有效工具。

(二)整體教學效果

對2016級、2017級和2018級學生期末綜合成績進行分析,三屆學生在0~59分數段和60~70分數段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在71~80分數段、81~90分數段和91~100分數段占比呈逐年上升趨勢。這一結果說明,由于是第一批受試學生,2016級學生綜合成績明顯要低于2017級和2018級的學生,且結果還顯示三屆學生不論學習基礎如何,參與混合式教學的學生,不及格率都大幅下降,優秀率明顯上升,尤其是設計型題目得分提高,說明能力有所提高。另外,從問卷調查的結果來講,學生對混合式教學、特別是討論課環節的認可度也比較高。由此可見,中醫臨床護理學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已初見成效。

四、教學反思及改進

以新醫科、新理念、新內涵、新定位推動醫學教育發展,統領醫學教育的創新,對醫學人才的要求更進一步提升,對高校醫學人才培養工作提出挑戰[6]。目前“金課”和“四新”概念的提出,是課程教學提質增效的關鍵環節,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環節。因此,中醫臨床護理學的課程團隊開展對“金課”教學目標、內容體系和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索。

(一)課程以BOPPPS教學模組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行為的發生

本課程在教學實中,借力在線優質課程資源,重構了教學空間。將智慧教室、MOOC、雨課堂智慧學習平臺全方位融合,學習環境由傳統的排排坐改為團團坐;空間上從教室向圖書館、實驗室和網絡上進行拓展,內容上從教材向參考資料擴充,實現空間和內容上的開放,師生時空異步創新了課堂新形態。此外,課程基于BOPPPS有效教學結構設計MOOC+習題和MOOC+案例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多元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表現自己、有動力做課堂的主人翁,使學生在知識內化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學生資料搜集、資料分析和匯報展示等多種能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行為的發生。

(二)課程將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融合實施,激發課程育人的創新活力

本課程推進了現代信息技術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將教學內容與課程思政元素融合實施,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思政元素,在課堂講授過程、臨床案例討論、實踐教學等環節中,把思政教育的“鹽”溶入專業課程的“湯”里,防止“貼標簽”“兩張皮”的課程思政要求,提升了教師思政認知與應用水平。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將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溝通能力、協作能力的“4C”素養和仁心、仁愛、仁術的“三仁”育德元素“如鹽入湯”進課堂,為課程建設注入“靈魂”,為課堂教學增加“活力”,體現課程高階性。

(三)課程創新課堂新形式,實行“三段五步”教學法提升課程挑戰度

本課程實踐中,實行“三段五步”教學法,建立中醫思維、知識能力的融會貫通進階式結構,提升課程的挑戰度。課程打破重教輕學傳統,以“學生發展·學生學習·學習效果”為中心,突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加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強調真實問題的解決,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升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創新課堂新形態,以思維引領、案例貫穿實現教學理念從“重知輕行”向“知行合一”轉變,教學目標從以知識傳授為主向能力培養轉變,教學方式從灌輸式教學向對話式教學轉變,教學活動從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轉變的“四個轉變”,助力護生的職業發展、提升健康護理能力。總之,課程作為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金課”作為新時代的精品課程,混合式“金課”更是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的精品課程,不但要實現專業培養目標,更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7]。本課程在實施過程圍繞如何實現翻轉以及各教學環節如何設計,教學環節之間如何實現融合進行實踐探索,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得到提高。同時,本課程還需要進一步關注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教學目標的層次性,針對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教育教學、啟發引導要分層進行,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更大提高。

作者:馬秋平 劉裕君 高慧 單位:廣西中醫藥大學

中醫臨床護理學研究篇2

近年來,中醫護理技術在疾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等方面的優勢逐漸受到臨床重視。《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相關院校應加大力度對中醫護理人才進行培養[1]。中醫護理學是護理專業學生主修課程之一,理論性、技術性均較強,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多選擇使用傳統傳授性教學模式,護生對理論知識、操作技術的接受存在一定被動性,難以對其綜合素質進行有效培養[2]。視頻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設計教學視頻并進行教學活動,教學內容圖、文、聲并茂,可有效提升教學過程的形象性、直觀性和生動性,使護生主動學習,進而達到提升教學有效性的效果[3]。本校近年來通過視頻教學模式展開中醫護理學教學,并以2018級2個班的護生為研究對象展開調查,發現該教學模式在提升護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能力等方面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校2018級高職護理專業2個班的護生,依據中醫護理學教學模式分為兩組。對照組46名,男生11名,女生35名;年齡17~19(18.12±0.54)歲。觀察組48名,男生13名,女生35名;年齡17~19(18.40±0.24)歲。納入標準: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護生;授課教材一致;知曉研究,并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留級生;因特殊原因請假時間>2周或休學;依從性差,無法配合研究等護生。本研究滿足《赫爾辛基宣言》內容,且兩組護生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通過常規方法展開中醫護理學教學。教師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對教案進行編寫,予以理論知識講解,并配合操作技能示范、案例分析等,再組織護生自主練習,教師予以指導。觀察組通過視頻教學模式展開中醫護理學教學。①視頻設計與制作:對中醫護理學中重點理論知識、操作技術進行選取,如刮痧、艾灸、情志護理、穴位按摩等,設計并制作成視頻,視頻時間控制為15~20min。②視頻發放與學習:課前,教師提前將視頻發放給護生,組織護生對視頻進行觀看,初步學習相關中醫護理操作流程。課堂上,教師結合視頻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并示范相應的操作技術,隨后組織護生依據視頻對操作步驟進行演示,教師則予以評價與指導。③課后學習:教師發布課后作業,提供情景模擬腳本,指導護生依據課堂上學習的中醫護理技術以小組形式進行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例如,設計病人腦卒中后肢體功能障礙中醫護理的案例,護生分別扮演病人、護士、醫生等角色,對病人實施綜合性中醫護理,并將護理過程拍攝成視頻。隨后,教師組織各小組相互觀看視頻,找出其中的不規范操作,并予以指導。

1.3觀察指標

①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教學前后對兩組實施學習積極主動性量表(ALS)、積極主動學習能力量表調查,了解其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ALS量表共5個維度(學習驅動力、學習目標、深入學習、控制學習、扎實學習),21個條目,總分21~105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學習意識越強[4]。積極主動學習能力量表共21個條目,自“從不”至“總是”分別計1~5分,共105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學能力越強[5]。②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能力。從中醫護理學的題庫中選擇題目設計理論考試試卷及實踐操作腳本,組織護生進行期中、期末考試,理論考試以閉卷形式進行,技術操作能力隨機選擇腳本進行操作,滿分均為100分。③護生對教學方法的支持情況。完成一個學期的學習后,設計調查問卷,從對此教學方法的態度、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操作技術、加深理論知識理解、提升團隊意識、提升批判性臨床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綜合素質幾個方面對護生展開調查,各方面分別設計反對、一般、支持3個選項,發放給護生當場填寫后收回,統計支持率。1.4統計學方法以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定性資料行χ2檢驗,以頻數、百分比(%)表示;正態分布定量資料行t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非正態分布行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討論

中醫護理學是高職護理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是基于中醫學理論體系指導對疾病預防、治療、保健、康復等進行研究的學科,其中涉及較多的中醫基礎知識、操作技術,理論性與實踐性均較強[6-7]。近年來,中醫護理技術在疾病防治、保健中的優勢不斷顯現,臨床上對中醫護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斷增大,對中醫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不斷提升,這就需要護理領域增強對中醫護理人才的培養力度[8-9]。然而,現階段護理專業開展中醫護理學教學時,教師多注重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并予以案例解析,教學過程中教師居于主導地位,學生則被動參與學習,難以達到有效提升其綜合素質的效果。視頻教學模式與傳授-接受的傳統教學模式不同,強調教學過程中護生主動者的位置,通過教學視頻的制作、觀看,引導護生進行自主學習,可使其綜合素質得到有效培養[10-11]。本研究通過視頻教學模式展開中醫護理學教學,結果顯示,觀察組教學后ALS、積極主動學習能力量表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視頻教學模式可有效促進護生學習主動意識、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應用視頻教學模式實施教學時,學習內容、操作技術被制作成視頻,護生通過觀看視頻進行知識接收、操作訓練,教學內容更具直觀性、豐富性,可使護生學習興趣、自我動機信念增加,主動進行學習,進而達到提升護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的效果[12]。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教學后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能力的期中、期末成績均較對照組提高(P<0.05),提示在中醫護理學教學中應用視頻教學模式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護生成績。通過視頻教學方法實施中醫護理學教學時,教師制作教學視頻,并提前發放給護生進行學習,課堂上再次結合視頻進行講解,課后則引導護生進行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并錄制操作過程,護生全程自主操作知識、操作技術獲取的過程,可使其在自主操作、感受的過程中加深對臨床理論知識、操作技巧的印象,進而達到提升其理論與技術操作成績的效果[13]。不僅如此,通過視頻教學模式展開教學后,護生在學習主動意識、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后,可主動展開學習,有效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互結合,進而達到提升成績的效果。中醫護理學涉及較多的基礎知識,強調對護生中醫護理基礎理論、護理操作技術進行培養,通過對此課程有效學習,可使護生掌握扎實的中醫護理知識,為后期進入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14]。因此,在對此課程展開教學時,教師應對護生認同度、支持度較高的教學模式進行選擇,使護生能夠主動學習,在學習過程中最大獲益,促進其綜合素質有效培養[15]。本研究中,觀察組護生對教學模式的支持率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通過視頻教學模式進行中醫護理學教學可提升護生對教學方法的支持率。視頻教學模式將教學內容設計制作成視頻,使護生直觀、生動地進行學習,感受到學習過程中的樂趣與成就感,進而提升護生對教學方法的支持率。

3小結

視頻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護理學教學,可有效提升護生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能力,且護生對此教學模式的支持度較高。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不足,僅選取了2個班的護生為研究對象,且觀察指標較少,可能致使片面性、局限性結論出現。因此,后續的研究中需進一步增加樣本量、觀察指標等,客觀分析視頻教學模式應用于中醫護理學教學中對護生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能力的影響。

作者:陸雪痕 單位: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中醫臨床護理學研究篇3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脊柱科常見、多發疾病之一,患者臨床表現不盡相同,但均以頸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癥狀為主,長時間低頭、勞累、受涼后易誘發本病。因手術治療創傷大、風險高,所以臨床多主張保守治療,以減輕不適癥狀、延緩病變發展、減少反復發作次數為目標[1]。目前西醫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可暫緩疼痛、麻木等癥狀,后期療效欠佳,易于反復發作,且不良作用大。中醫特色護理技術的加入使得療效得以提高。黃美藹[2]通過實踐發現活血化瘀中藥熱敷配合穴位按摩治療CSR療效優于常規治療及護理,復發率明顯減少。任喜榮[3]發現活血化瘀中藥熱敷配合穴位按摩治療CSR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治療組,可明顯改善頸椎活動度。對歷代臨床文獻進行研究發現:臨床重治療輕預防,使得疾病遠期療效受限。治療與預防并重才是治療CSR的主導思想。故本研究將中藥熱敷、穴位按摩、頸椎操3種中醫特色護理技術聯合應用于常規治療及護理中,優勢互補,發揮疊加效應,增強療效,促進頸椎功能恢復。

1一般資料

將2020年5月—2021年6月入組CSR患者94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共47例,男性23例,女性24例;年齡35~75歲,平均為(61.32±4.74)歲;病程3~7年,平均為(5.26±1.18)年;風寒閉阻型12例,氣滯血瘀型13例,痰濕阻絡型5例,肝腎不足型11例,氣血虧虛型6例。觀察組共47例,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齡36~75歲,平均為(61.83±4.59)歲;病程2~8年,平均為(5.31±1.09)年;風寒閉阻型9例,氣滯血瘀型15例,痰濕阻絡型7例,肝腎不足型7例,氣血虧虛型9例。2組患者均出現程度不等的頸肩背部酸困、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肌力減弱等臨床癥狀,查體可見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及椎間孔擠壓試驗均為陽性,經頸椎X線、或CT、或MRI方可確診。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臨床癥狀、體征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對CSR進行診斷。①主癥:頸肩背部酸困疼痛,頸部肌肉僵硬,伴上肢放射性根性疼痛、麻木感,頸項部及上肢活動受限;查體:病變部位有壓痛,可觸及條索狀硬結,臂叢神經牽拉試驗(+),椎間孔擠壓試驗(+)。②頸椎X線、CT、MRI均支持CSR的診斷,表現為頸椎生理曲度改變、骨質增生或骨贅形成、椎間盤脫出或突出、椎管狹窄等。

3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CSR診斷標準;②年齡35~75歲;③入組前VAS評分在4分以上;④患者入組前15d未接受有關CSR的治療;⑤患者簽署相關文件。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頸椎手術病史者;②現有頸椎手術指征者;③經檢查發現存在頸椎其他疾病者,如頸椎結核、腫瘤、脊髓型頸椎病等;④因其他疾病所致頸肩背、上肢疼痛、麻木者;⑤伴有嚴重基礎疾病者;⑥妊娠、哺乳期婦女。

4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消炎、消腫、鎮痛等對癥治療,具體用藥量、時間、次數依病情而定。從宣教、飲食、運動、心理等方面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及護理基礎上結合中醫特色護理技術進行治療。中藥熱敷:乳香30g,沒藥30g,當歸30g,獨活45g,生草烏60g,生川烏60g,木瓜30g,川芎60g,續斷30g,廣木香30g,白芷30g,威靈仙30g,桑寄生30g,姜黃20g,紅花20g,透骨草30g,赤芍30g,羌活45g,桂枝20g。將以上藥物加入適量冷水后分別裝入3個特制藥袋中,放入蒸鍋中中火緩慢加熱,大約30min后取出,再分別放入3個外包裝袋中,取一個在患者前臂內側進行測溫,溫度適宜后熱敷于患處,待患者無溫熱感后進行置換,3袋/次輪換,1次/d。穴位按摩:患者取端坐位,運用、拿捏等基本推拿手法緩解肌痙攣,然后重點在頸夾脊、風池、肩井、阿是穴上進行點、按、揉,手法力度由輕到重,以患者能耐受為度。30min/次,1次/d。頸椎操:患者身心放松,在護理人員帶領下進行保健運動。雙腿自然分開,兩眼平視前方,間距同肩寬。頭部按一定順序進行十字型彎曲運動,前彎—復位—左彎—復位—后彎—復位—右彎—復位,反復運動25次;左前彎45°—復位—左后彎45°—復位—右后彎45°—復位—右前彎45°—復位,亦反復運動25次;雙上肢上舉拉伸,與身體位于同一平面上,緩慢行頸部順時針旋轉運動,再行逆時針旋轉運動,反復運動25次;最后進行回頭望月,搖轉雙肩,旋頸望踵、雛鳥起飛等運動功能鍛煉。以上運動的幅度、次數等均依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2次/d。2組均治療12d,觀察組治療順序:常規治療?穴位按摩?中藥熱敷?頸椎操。

5觀察指標

①VAS疼痛評分:告訴患者疼痛分值在0~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越嚴重,讓患者自行為疼痛程度打分,根據分值進行療效評定。②CASCS評分:對患者的主要癥狀、體征及日常工作、學習、生活能力分別進行評分,最后算出總分值,用以評定頸椎活動功能的狀態,評分越高代表功能恢復越好。③QOL?BREF評分:對患者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環境領域、社會關系領域分別進行評分,以觀察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的變化情況,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5]。④復發率比較:對患者治療結束后3個月進行隨訪,觀察其復發情況,計算復發率,以評估治療的遠期療效。⑤臨床療效: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來評估CSR治療效果。治愈:頸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等癥狀消失,生活恢復正常;顯效:頸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等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長時間低頭、勞累后偶發,其余時間基本正常;有效:頸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等癥狀較治療前緩解,日常生活仍受限;無效:頸肩背部、上肢酸麻、疼痛等癥狀與治療前無異,或加重。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安市| 广宁县| 乌海市| 太康县| 石台县| 栖霞市| 同江市| 咸丰县| 囊谦县| 永仁县| 清丰县| 铁岭市| 台南县| 旌德县| 古浪县| 麻阳| 舒兰市| 小金县| 平乐县| 黄平县| 西充县| 灌阳县| 炉霍县| 友谊县| 凭祥市| 游戏| 岳池县| 北碚区| 江北区| 灵武市| 长兴县| 民县| 西华县| 乌兰浩特市| 民权县| 长阳| 寿光市| 鹰潭市| 万州区| 万安县| 乳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