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1-15 14:59:4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秀山花燈的舞蹈語言分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963年,德國著名舞蹈家瑪麗·魏格曼首次提出“舞蹈語言”的概念,認為舞者應將自身與周圍的環境空間相結合,將舞蹈的內在意義通過舞蹈動作表現出來。舞蹈語言包括舞蹈動作和舞蹈空間兩部分,其形成與發展需以社會文化環境為土壤,因此顯著地反映了特定文化場域中人們的生存狀態、宗教信仰、情感表達方式及思維認知等。秀山花燈是流行于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的一種民俗表演,也是當地人表達個人愿景和集體情感的一種藝術活動,是集歌、舞、小戲、曲藝、雜技、吹打、儀式為一體的既跨類又綜合的民俗表演藝術,①表演形式非常豐富。秀山花燈的孕育和成長植根于當地的生態和人文環境,其舞蹈語言以身體為載體,通過肢體動作、空間變化等再現當地的社會生活,展現當地的歷史記憶,表現當地的傳統文化。
一、秀山花燈的舞蹈動作
舞蹈動作是舞蹈語言的外在表現,即以藝術化的肢體動作為手段表現舞者的內心情感與舞蹈的文化內涵。秀山縣位于重慶東南邊陲,地處武陵山腹地,與湖南、湖北、貴州接壤,山多路險,交通不便,文化閉塞,縣內生活著以土家族、苗族、漢族為主的16個民族的居民。多民族聚居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當地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與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秀山花燈正是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據秀山縣蘭橋新華楊家花燈班傳承人楊正斌老師介紹,秀山花燈共有300余個舞蹈動作,豐富的舞蹈動作使秀山花燈的表演極具觀賞性。
秀山花燈的演出時間為農歷正月初二至十五元宵節期間的夜晚,其時,村村寨寨跳花燈,家家戶戶迎花燈,熱鬧非凡。秀山花燈的表演有一套完整的禮儀習俗,主要包括“設燈堂(啟燈)”“跳燈”“辭燈”三個環節。首先是“設燈堂”,中間供奉燈神金花小姐和銀花二娘,兩旁供奉祖先及多神牌位,除燈神外,不同流派的信仰之神略有差別。燈師傅用一支香在出燈所用的花燈上燒出一個品字,即“開光”,寓意燈神降臨。花燈藝人載歌載舞表演《啟燈調》,此時,舞蹈是藝人引導神靈的方式,花燈則是神靈降臨后的物化標志。接著,花燈班便挨家挨戶“跳燈”,這是秀山花燈的主要表演內容。花燈班會根據主家身份表演不同的曲目,若主家有60歲以上的老人,就表演《送壽月》,若為行醫之家,就表演《參十三代名醫》。
花燈都以載歌載舞的形式呈現,舞蹈與歌曲不可分離,不同曲目配合不同的舞蹈,表現了秀山花燈舞蹈動作的豐富多變。持續十多天的“跳燈”結束后,花燈班便到河邊燒燈,即“辭燈”,送燈神及諸神歸位,一年一度的花燈表演正式結束。可見,傳統的花燈表演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反映了當地人渴望人神同樂的美好愿景。民俗活動中的秀山花燈以村寨為表演空間,以樸實的歌舞形態演繹傳統民間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秀山花燈的表演方式也不斷變化,村寨不再是秀山花燈唯一的表演空間,民俗儀式、學校課堂、劇場、廣場等也成為其重要的表演空間,以豐富的舞蹈動作表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意蘊。秀山花燈的舞蹈動作主要包括扇法、步法和身法三部分,主角為一旦一丑,旦角稱“幺妹子”,由清瘦嬌小的男性扮演,丑角稱“癩花子”,由經驗豐富的年長男性扮演。表演時,一旦一丑在一張四方桌上對舞,當地稱為“跳團團”。這種一男一女對舞的表演方式無論性別還是動作都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和諧之美,寓意日月同輝。《周易》中的陰陽之學蘊含了我國古典舞形態的審美特征,秀山花燈的舞蹈形態也與之緊密相關。丑角屬陽,舞蹈動作處處彰顯陽剛之美。舞蹈時,以蒲扇為道具,主要扇法有“捏扇”“拱扇”“滾扇”“雙拋扇”等,配合“矮樁步”“拔泥步”“鷺鷥步”“梭子步”“太公步”等詼諧幽默的步法,形成了“回頭望”“古樹盤根”“懶雞充鵝”“太公望”等丑角動作。“癩花子”始終都需圍繞桌子中間的“幺妹子”舞蹈,方桌面積狹小,因此,“癩花子”的上肢動作皆為由內向外的開放性動作。此外,“癩花子”的所有步法均需呈半蹲狀態,將重心放在腳下,謹慎而穩健,落腳輕卻有力,詼諧又陽剛,欲走先出胯,動作夸張大氣,粗獷豪放,以風趣幽默的舞姿丑化自身形象以襯托“幺妹子”,表現了秀山男子對女子的呵護與愛慕。旦角屬陰,舞蹈動作柔美端莊,極富女性內秀之美。舞蹈時,以絲綢折扇為道具,主要扇法有“扣扇”“夾扇”“羞扇”“吹扇”“齊眉扇”“鬢角扇”等,配合“頓步”“一字步”“丁丁步”“悠悠步”等靈動的步法,形成了“單推磨”“單擺柳”“隔簾望”等旦角動作。整個舞蹈過程中,“幺妹子”始終在方桌中間,步小而碎,身體直立向上,呈輕盈秀美之態,上肢動作均由外往內發展,手腕向內繞花運扇,手臂向上或向內推扇,以凸顯美與雅。正如花燈唱詞中所描述的那樣:“欲擺提胯后邁步,兩腳并立回正身,推扇提肘帶動肩,上身肋動臂跟隨,扇花向上肩還原,幺妹最愛單邊韻,端莊秀麗乖巧美。”②
一個舞種的傳衍、發展,不論有多少主體和偶然因素,也無法超越環境為之提供的綜合條件。③具體來看,秀山花燈的產生與發展同樣離不開其生存環境。秀山地區山多林密,道路崎嶇,人們必須以頸硬腰直的體態保持身體平衡。男人們肩挑背負,貨物上肩時需大步屈膝,壓低身體,于是形成了舞蹈中幅度較大的屈膝顫動,挑擔時膝蓋需隨扁擔閃動的節奏上下顫動,以緩解擔子的重量,因此,“癩花子”舞蹈時的顫動是穩健有力的大幅顫動。年輕女性行走時身上一般不會有沉重的負擔,但為保持身體平衡,需有富于節奏的小幅扭擺,于是形成了“幺妹子”舞蹈時輕盈靈動的小幅顫動。可見,顫是秀山花燈舞蹈的動律核心。“幺妹子”和“癩花子”的舞蹈動作雖各具特色,但舞蹈動律卻是相同的,即必須在膝蓋顫動的基礎上進行。“顫動律”與舞蹈中的步法相結合,通常為一步一顫,舞者在顫膝的過程中移動,重心在兩腳之間轉移,身體隨之起伏有致,呈現出悠中帶顫的怡然之態。同時,空間上表現出一種延伸感,節奏上呈現出疾徐有節的動作質感,表現了秀山人穿梭于山水間樂觀積極、悠然自得的生活態度。
秀山花燈的舞蹈動作多為對大自然中動植物的模仿,如“雙蝴蝶”“金鳳點頭”“并蒂蓮”等,并賦以美好的寓意,表現了秀山人對自然的崇拜。舞蹈動作以藝術的方式表現飛舞的蝴蝶、展翅的金鳳、盛開的蓮花,在顫膝的動律中,胯和臀的大幅扭動貫穿其中。無論是“幺妹子”端莊俏麗的小幅扭胯,還是“癩花子”夸張滑稽的大幅扭胯,都是通過肢體動作表現舞蹈意義。庫爾特·薩克斯認為胯舞是敬拜祖宗,緬懷過去的祖輩和祝福未來的小輩,為傳宗接代增添光輝的活動。④在秀山花燈的舞蹈動作中,“癩花子”始終圍繞“幺妹子”,以夸張詼諧的動作討好、挑逗“幺妹子”,而“幺妹子”則以自己最美的舞姿與其附和,二人通過舞蹈表現出人類最原始的主題———求偶,隱喻了人們對子孫綿延的美好期盼。
二、秀山花燈的舞蹈空間
舞蹈被稱為視覺空間藝術,舞蹈空間分為外部空間和內部空間,外部空間是人體結構以外的部分,內部空間是人體通過肢體動作所展現舞蹈內容的空間。⑤秀山花燈的舞蹈空間縱橫交錯,富于變化,內部的肢體動作與外部的物理空間相互交織,表現出豐富的文化意蘊。
高臺是秀山花燈男女對舞的表演空間,在高臺上舞蹈是秀山花燈的一大特色。過去,高臺的層數與主家的身份和地位緊密相關,主家威望越高,高臺就搭得越高。1949年后這種現象逐漸消失,如今的高臺通常搭三層,形成一個寶塔狀,既美觀,又具有很好的穩定性。“幺妹子”和“癩花子”上高臺的動作頗為講究,尤以“癩花子”的動作技術要求高,通常以翻筋斗的方式躍上高臺,非常精彩。據楊正斌老師介紹,楊家花燈班的“癩花子”上高臺時就用食指和中指按在最底層的桌子上借力翻身躍上舞臺,若舞臺搭得高,則需一層一層翻身躍上。“幺妹子”通常以圓場步走到高臺一端,坐在最底層的方桌上,然后雙腳迅速跨上方桌,動作優美。以此方式,二人在伴奏聲中逐層躍上高臺。高臺頂層為一平米左右的四方桌,一旦一丑在此對舞,需以多變的、流動的空間使舞蹈動作更具藝術性和延伸性。整個舞蹈過程中,二人始終呈現出“女高男低”的舞蹈空間結構,反映了當地人的宗教信仰。秀山地區以土家族為主,自古以來就敬鬼神,重祭祀,土家族曾經歷漫長的母系氏族階段,因此,春巴媽帕、佘婆、苡禾娘娘等土家族原始生殖崇拜女神一直以來都受到當地土家族人的祭拜,并且,秀山花燈的主神也為女性。可見,當地的女神崇拜由來已久,這也體現了當地女性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秀山花燈“女高男低”的空間結構正是當地女神崇拜的藝術體現,高臺則以立體的空間形式將舞者與觀眾隔離,在視覺上形成空中舞蹈,使舞者神化,承載舞者的高臺便是象征神圣的限定空間。
除“女高男低”的縱向空間結構外,秀山花燈的男女對舞中還呈現出“男女交錯讓身”的橫向空間結構,即男女舞蹈時始終一前一后或一左一右交錯表演,以達到空間與力量上的平衡,維持高臺穩定。“犀牛望月”“雙飛蛾”等舞蹈造型正是這種橫向空間結構的表現,反映了秀山人追求穩定和諧的生活態度。圓是秀山花燈舞蹈的基本線路,無論“門斗轉”“雙團圓”還是“半邊月”,其舞蹈調度都呈圓形線路,因此,秀山花燈中的男女對舞也稱為“跳團團”。“團”即圓,代表一男一女團在一起越來越近,越來越紅火,象征團圓美滿。據當地花燈藝人介紹,“跳團團”最早是當地土家族人敬神時男女老少圍成圓圈所跳的一種舞蹈,后來運用到秀山花燈中,深受人們的喜愛。從原始的圍圓起舞到后來融入秀山花燈成為一種舞蹈語言,“跳團團”不但表現了當地人的集體記憶及其對族群身份的認同,更是一種文化的延續。“門斗轉”是“癩花子”圍繞“幺妹子”舞蹈的主要線路,源于秀山民間的開門與關門。“幺妹子”在高臺中間舞蹈,似“斗”,“癩花子”以半蹲狀小心翼翼地踩著桌邊圍繞“幺妹子”舞蹈,似“門”,二人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轉動,面對面四目相對,呈現出“門”帶動“斗”轉的空間變化,形成了“門斗轉”的舞蹈調度。“門斗轉”只能轉半圈,如“癩花子”從左至右圍繞“幺妹子”轉動180度,然后原路返回,正如生活中的開門、關門一般。“雙團圓”主要用于“撲蝴蝶”“蝶雙飛”等舞蹈動作,“癩花子”和“幺妹子”同時以逆時針方向轉動360度,并在轉動過程中演繹撲蝴蝶或蝴蝶飛舞的舞蹈動作,進而形成內外兩條圓形線路,視覺上呈現出一高一低兩個圓形,即“同心圓”,寓意二人和和美美,雙宿雙飛。“癩花子”和“幺妹子”站在方桌的兩個對角,一邊舞蹈一邊以逆時針方向轉一個半圓,二人轉動的線路合起來便形成一個完整的圓形,稱為“半邊月”。男女對舞以空間的流動模擬“上弦月”和“下弦月”,并在空間的變化中模擬“滿月”,表現了秀山人對團圓美滿的向往。
“天圓地方”是中華文化獨特的空間觀,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秀山花燈的舞蹈空間就生動表現了這種空間觀。以四方桌搭高臺,代表大地,打造靜止的物理空間,“癩花子”踩著桌邊舞蹈,落腳要穩,時刻保持空間的穩定性,“男女交錯讓身”的橫向空間結構則以力量的作用維持空間平衡,這種空間的平衡與穩定正寓意四平八穩。舞蹈以圓為基本調度,用空間的流動和變化代表天道運行不息,循環往復,寓意天人合一,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方是規矩,是制度,是氣概,是秀山人的為人之本;圓是圓融,是融合,是智慧,是秀山人的處世之道。舞蹈中,方中有圓,圓中見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方直圓曲,剛柔結合,秀山人通過花燈表達了天地相合、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景。
注釋:①《秀山花燈大全》,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第1頁。②趙心憲:《秀山花燈文化生態的考察與思考》,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頁。③資華筠:《〈舞蹈生態學〉學科闡釋》,《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④[德]庫爾特·薩克斯:《世界舞蹈史》,郭明達譯,恒思校,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8頁。⑤劉子秀:《簡析舞蹈編導對空間的表現及運用》,《上海戲劇》,2019年第5期。
作者:劉曉娟 向科霖 單位: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 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舞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