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7 11:06: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幼兒親自然情感培養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親近大自然是幼兒的天性,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引導幼兒釋放自己的童心、天性,通過親自然幼兒教育活動,讓幼兒擁有更多親近、了解大自然的機會,從而用心感知生物、礦物、水、土地、風景、空氣、陽光等,擁有一種最自然、最自由的生活狀態,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促使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同時,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能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讓幼兒擁有更多參與學習活動、鍛煉活動的機會,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以此來緩解幼兒的壓力、提升幼兒的幸福感、穩定幼兒的情緒、提升幼兒的身體動作水平,讓幼兒獲得全面成長、發展。筆者是一名幼兒教師,在日常幼兒教育活動中較為關注親自然課程的開發與利用,本文主要是對如何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展開探析,希望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一、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的價值
陳鶴琴先生曾經提出:“何種環境,可以得到何種刺激,從而得到何種印象。”同樣,在幼兒教育活動中,通過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能培育幼兒關心環境、親近自然、愛護動植物、珍惜自然資源的情感,激發幼兒的環保意識。
(一)培育幼兒良好學習品質
在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中,能培育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通過設計親自然活動,能改變傳統幼兒教育中,教師主導幼兒學習行為的現狀,而是可以在師幼合作、幼兒合作中,讓幼兒收獲更多的知識、技能,促進幼兒的全面化、個性化成長。在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中,幼兒能看視頻、聽故事、查資料、看圖書、親自然,從中來積累更多的生活常識、學習經驗。比如,在“種子的秘密”親自然教育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共同來了解農具,在實踐活動中真正收獲知識、技能,讓幼兒對種植知識、氣候知識、季節知識有全面了解,幼兒在施肥、拔草、松土、翻地中,感知到勞動的成就感,培育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面對困難擁有不退縮的勇氣,為之后參與學習活動、現實生活奠定扎實的基礎。
(二)在親自然中學習自然常識
在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中,能讓幼兒學習更多的自然常識,豐富幼兒的知識結構。幼兒天生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喜愛感,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生活是幼兒向往的,在大自然生活中,能讓幼兒體驗、感知、學習。比如,在“快樂的播種”主題活動中,通過幼兒之間的互動、溝通、討論,讓幼兒感知植物處于不同成長階段、不同季節中的具體變化,從中收獲更多的知識經驗。同時,在親自然教育活動中,幼兒能了解植物成長特點、成長規律,鼓勵幼兒樂于親近大自然、探索大自然,從中收獲更多的快樂。
(三)全面落實生命教育
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能全面落實生命教育,在培育幼兒親自然情感的同時,讓幼兒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激發幼兒愛惜生命的意識。比如,教師通過設立小菜園基地,讓幼兒熱愛自然生命、親近大自然,擁有積極的情感態度、生命態度。一顆種子在發芽、開花、結果過程中,這都是一種成長、歷練,這些都值得幼兒去學習、感悟,促使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同時,在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中,讓幼兒通過施肥、翻地、除草,培育幼兒良好的勞動情感,豐富幼兒主題實踐活動內容、形式,取得理想化的幼兒教育成效。
二、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的特征
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具備“回歸自然”的特征,在設計親自然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盡力保留沒有經過開發的、天然的、原始的原生態自然資源,讓幼兒沉浸在真實的情境和物景中,這樣幼兒才愿意融入多感官去體會大自然,比如,春天的鳥語花香、冬天的浪漫飛雪,讓幼兒在真正的大自然中去發現、挖掘、探索,從中真正積累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同時,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回歸自然、順應自然,盡可能選擇自然材料,不要使用人為改造材料,真正讓幼兒教育回歸于大自然,這樣才能真正讓幼兒釋放童心。“釋放天性”特征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具備“釋放天性”的特征,只有圍繞幼兒的天性來設定親自然活動,才能讓幼兒去深度思考,滿足幼兒的個性化活動需求,激發幼兒的興趣愛好。教師在設定親自然教育活動環境、內容、形式過程中,一定要遵循人性自然的教育理念,不僅要維護大自然的規律和秩序,還要激發幼兒的內在情感,讓幼兒在親自然活動中釋放童心、天性,在自由自在的教育活動中,真正獲得個性化成長與提升。同時,在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中,能讓幼兒感知到大自然的個性魅力,鍛煉幼兒豐富的想象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以此來健全幼兒的人格,讓幼兒形成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三、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的方法
(一)構建幼兒親自然科學教育活動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要想培養幼兒的親自然情感,幼兒園、教師要構建幼兒親自然科學教育活動,讓幼兒從中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科學規律,為之后投入到現實生活、學習活動,奠定扎實、穩定的基礎。求知是幼兒的本能、好奇是幼兒的天性,在日常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帶領幼兒走入植物園中,去了解花草樹木,對樹葉顏色變化、蔬菜播種到采摘、果樹開花到結果、花兒生長規律有全面的認知,讓幼兒感知到大自然的美妙之處。教師只有激發幼兒參與大自然的動機、欲望,才能增強幼兒科學活動的趣味性、生活化、實踐性,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在親自然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科學構建親自然科學活動體系,在《指南》中提出,一定要遵循“喜歡探索,親近自然”的教學原則,通過戶外活動的方式,讓幼兒多感官參與科學活動,以此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從中感知大自然的美好,培育幼兒的親自然情感。比如,到了春天的時候,蠶豆發芽了,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參觀種植蠶豆的場所,觀察蠶豆長出嫩葉的情境,并且要鼓勵幼兒觀察蠶豆的生長形狀,猜測一下可以結出多少顆蠶豆。一段時間之后,教師可以再次帶領幼兒去參觀蠶豆的成長過程,這時候幼兒發現蠶豆開花、長高了,蠶豆的葉子像一個小喇叭。之后,教師要為幼兒講解蠶豆的種植秘訣,如,種植蠶豆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行距,這樣蠶豆才能充分吸收營養。通過自然科學活動,不僅能培育幼兒親自然情感,還能鍛煉幼兒的觀察能力、歸納能力,對大自然有全面、深刻的認知。
(二)創設幼兒園生態環境
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要想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一定要注重創設幼兒園生態環境,讓幼兒以最放松、自然的狀態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這樣才能取得理想化的教學成果。環境是一種特殊的教育資源,在幼兒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優勢、作用,只有為幼兒創設優質的幼兒園生態環境,才能讓幼兒擁有更多探索、尋覓大自然的機會,促使幼兒的個性化成長、發展。首先,幼兒園、教師要為幼兒營造一種自然生態的幼兒園內環境,鼓勵幼兒自主發展、成長。教師要讓幼兒在田園種植中去感知生命的價值,在《指南》中表明,在幼兒教育活動中,要讓幼兒初步了解自然環境和生活之間的關聯性,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擁有較強的環境保護意識。通過種植園環境創設,能讓幼兒多感官參與環境創設、教育活動中,讓幼兒在探究性、體驗性場所中,實現和植物、土地的深度交流與對話。比如,教師可以為幼兒開辟一小塊農耕小田,讓幼兒近距離了解植物的成長。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幼兒搭建菇房,讓幼兒去感知菌菇的生長規律、過程,意識到植物成長無法離開水分、土壤、陽光,鼓勵幼兒一起種植、用鐵鍬挖土,感知到勞動的艱辛,培育幼兒良好的親自然情感、勞動情感,促使幼兒的全面化成長、發展。除此之外,教師要通過區域設置來滿足幼兒的個性化學習需求,培育幼兒的親自然情感,比如,教師可以在操場上,讓幼兒用沙土、輪胎來制作山坡,為幼兒搭建自主游戲空間,幼兒成了工程師、建筑師,真正融入大自然環境中,感知大自然的美好、魅力。
(三)積極尋找周邊自然環境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要想培養幼兒良好的親自然情感,幼兒園、教師要積極利用、尋找周邊自然環境,讓幼兒能和大自然共同成長,獲得理想化的幼兒教育成果。教師要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來感知生活的美好,比如,幼兒園周邊的公園、社區,帶領幼兒去參觀灌木、草、樹木、草坪,親自去感知“大自然課堂”,激發幼兒的親自然情感。首先,教師要結合傳統節日活動,積極開展親自然體驗教育活動。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蘊涵著獨特的意義,比如,在3月12日的時候,教師要為幼兒講解植樹節的由來、意義,并且要鼓勵幼兒和家長一起去種植,從挖土、栽樹苗、填土、澆灌之中,真正用心愛護環境、感知大自然,這將是幼兒無法忘記的人生經歷。其次,教師要善于聆聽幼兒的心聲,從中來抓住有價值的教育話題,以此來構建親自然主題實踐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參觀公園,讓幼兒感知大自然中的美好之處。在公園主題活動中,有的幼兒會發現在樹底下會有小洞,這時候教師要提出問題:“洞洞里面會有什么呢?”幼兒認為里面有鼴鼠、老鼠、蛇等,讓幼兒在自然體驗中,對動物、植物有更為全面的理解和認知。除此之外,教師要科學劃分區域,通過周邊自然環境來開展語言活動,比如,在戶外自然活動中,教師可以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幼兒分工表演小花、小草、樹木、小動物等,讓幼兒之間對話、交流,拉近幼兒和大自然之間的距離,培育幼兒良好的親自然情感。
(四)注重親自然課程的開發和構建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幼兒園、教師要注重親自然課程的開發和構建,讓幼兒教育回歸于大自然之中,通過課程設計、環境創設、主題創新,培育幼兒良好的親自然情感。首先,在幼兒園親自然課程開發與構建過程中,要注重創設靈動環境、多彩班級環境、靜態幼兒環境等,潛移默化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親自然情感。比如,教師要和幼兒共同來改造室內環境、室外環境,借助現有條件來打造具備特色的自然景觀,通過打造功能多樣的花園、果園、草坪,讓幼兒親近自然、感知自然。在幼兒園內部教室環境創設中,要盡可能運用羽毛、石頭、麥穗、木片等自然材料。同時,教師還可以創設收藏區、觀察區、景觀區,在互動、溝通中讓幼兒收獲自然知識,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其次,幼兒園要重視親自然課程的設計,把追求自然作為課程主題,把自然事物、自然現象、自然景觀作為親自然課程內容,把親自然教育融入健康教育領域、社會教育領域、藝術教育領域、語言教育領域中,促進幼兒的全面成長、發展。最后,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要注重提升教師的綜合素質,教師是親自然教育活動的研究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只有對親自然理論、教學方法有更多的了解,才能讓親自然教育活動順利、有序開展下去,鼓勵幼兒作出親自然的行為,為幼兒營造輕松、和諧、健康的教育氛圍,深入挖掘親自然教育中的德育價值、人文內涵,取得理想化的教學成效。
(五)開展幼兒親自然美術教育活動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要想培養幼兒良好的親自然情感,教師要積極開展幼兒親自然美術教育活動,讓幼兒在創造性美術活動、集體性美術活動中,鍛煉自身的動手操作能力、繪畫能力、創新能力,強化對大自然的認知、理解。幼兒自身的好奇心與好動性較為強烈,天生喜愛跑跑跳跳,并且幼兒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由此,在幼兒美術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科學劃分美術教學區域,比如,梧桐區、銀杏區、花園區、假山區、涼亭區等,讓幼兒在不同的親自然美術區域活動中,獲得更多的思考、探索,感知到世間萬物的美好。如,在銀杏樹美術區域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探索銀杏樹,了解銀杏樹皮、銀杏果、銀杏葉的形狀差異、大小差異、色彩差異等,引導幼兒自主獲取自然素材,產生獨特的學習感受,培養幼兒親自然情感。同時,教師要帶領幼兒真正走入大自然生活中,開展游戲活動、競賽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比如:“為什么雪球會變黑?”“為何銀杏果子那么難聞?”“豆莢能夠吃嗎?”以此來觸發幼兒的真實感想,對自然有全面、深刻的認知。在美術區域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把自己所見所想畫出來,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感受,這樣既能鍛煉幼兒的繪畫能力,還能讓幼兒實現和大自然之間的深度互動與溝通,真正激發幼兒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幼兒親自然教育活動中,幼兒園、教師要全面利用社區教育資源、自然環境資源開展教育活動,以此來拓展幼兒的學習空間、生活空間,全面滲透、落實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思想,把大社會、大自然作為幼兒教育素材,讓幼兒在發現自然、走進自然過程中,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展現出幼兒的主體地位,促使幼兒的身心全面成長、發展。
作者:林美欽 單位: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紅樹林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