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4 11:21: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引言
在軟件開發的生命周期中,軟件測試是保障軟件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所有高校的軟件相關專業都開設了軟件測試技術課程,但當前軟件測試教學普遍存在跟不上市場需求變化、教學方式單一、教學評價片面等問題[1]。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大數據作為一種軟件形態,具有類型多、數據量大、價值密度低、處理速度快等特點[2]。相對于傳統軟件測試,大數據測試在測試目的與測試流程方面有很多不同,此外大數據帶來的海量信息以及智能算法對于軟件測試教學過程的開展有很大影響。如何利用大數據技術,合理構建促進師生互動交流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并通過全面獲取學生的學習數據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是當前軟件測試技術教學面臨的新任務、新挑戰。本文深入分析當前“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并結合大數據技術,重點從課程教學內容體系的完善、教學模式的混合、考核評價的多元化等方面進行改革探索,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
2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
目前,“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3-5]。(1)教學內容體系跟不上市場需求發展。軟件市場的蓬勃發展導致軟件測試人才極其緊缺,但由于傳統的培育模式存在滯后性,軟件測試人才的培養過程和目標與市場存在脫節,使得大量軟件工程類專業學生(主要包括軟件工程、軟件測試等)難以勝任軟件測試崗位需求。同時,軟件開發和測試已經進入大數據+云計算的新階段,大數據作為一種新的數據形態,也為軟件形態帶來了新的要求和變化。相比于傳統軟件,大數據軟件在思維模式方面也存在很大差異,而且所需結果通常也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這些都為軟件測試行業帶了新的困難和挑戰,需要對現有的軟件測試課程內容體系進行完善。(2)教學形式無法激發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能動性。現代社會環境的發展變化使得大學生極其追求個性的發展,但目前大多數高校采用的傳統教學形式仍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形式使得學生參與程度低,學生極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缺少與其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等,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使整個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學生很容易失去學習興趣,實際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非常欠缺。而MOOC、SPOC、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自主性提出更高要求,且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師生互動短板,教師難以監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無法保證學生的最終學習效果。同時,不同的學生對于軟件測試技術的認知角度和理解程度也不一樣,教師很難了解眾多學生不同的知識薄弱點,只能憑借課堂經驗強調相同的知識重點,忽略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如何混合不同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進行主動探索,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原則,落實“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是目前軟件測試技術課程面臨的另一難題。(3)教學評價無法反映學生真實水平。傳統的教學評價形式包括課堂教學互動、期末測驗等。其中,課堂教學互動效果好但很費時間,使得課堂教學內容不夠充分;而利用期末測驗等形式來決定課程成績仍是目前很多高校課程評價的現狀。但將這種評價形式應用于軟件測試技術課程很難準確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這主要是因為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比較側重實踐操作,書面考試無法客觀考察學生的實踐操作水平;而且這種評價使學生不重視平時學習的過程積累,只在乎最終的考試結果。也有一些教學評價在傳統的“課堂教師評價”基礎上簡單結合了線上教學的“網上自動評分”的形式,看起來兩者兼顧,但這種評價方式對于學生的學習成果仍然不能做到客觀、全面,同時不能有效發揮基于大數據的學習分析技術優勢,無法激勵學生自覺提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如何全面考察學生掌握軟件測試技術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并利用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大數據精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狀態,及時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是當前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測試技術”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
3教學改革措施
針對當前“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將大數據技術引入整個軟件測試技術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包括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實施過程、教學評估方式等過程。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3.1教學內容體系
以人才市場對軟件測試專業的技術要求為導向,基于大數據技術獲取主流招聘網站對該專業的最新崗位要求,主動對接人才市場需求,預測軟件測試專業發展和人才需求,設置專業定位。對與學校合作的實習企業江西聯微進行走訪調查,分析軟件測試崗位的核心能力,明確專業能力指標,制訂軟件測試課程的學習內容。在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中的學習資源更加充實了教學內容,除了來自課程教材,還包括百度文庫、51testing等網絡資源,以及軟件測試MOOC課程等。同時,在傳統軟件測試教學內容體系中引入大數據項目測試內容,并結合具體的大數據項目案例進行大數據功能測試。
3.2線上線下混合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大數據技術及資源引入線上線下教學模式,靈活采取多種教學形式,使得學生不僅掌握理論知識,還鍛煉了綜合素質。對于概念性內容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使得學生盡快熟悉相關概念及理論,進入軟件測試課程學習狀態。在中后期具體軟件測試策略和方法的學習中,穿插采用教師講和學生講兩種教學形式。對于課程后期側重實踐性技能的軟件測試工具的使用介紹,則采用翻轉課堂形式,由教師課前提供教學資料,學生學習后在課堂上自主練習討論。這些混合式教學方法使得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還鍛煉了團隊合作、語言表達等能力,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同時,為了提高課程的線上教學質量,將經典案例庫和習題集根據知識點和難易程度進行分類標記,并收集歸類輸入數據庫后,定期采用機器學習方法對新穎案例和習題進行識別并自動更新。根據學生在線學習的行為數據,例如學習時間、案例學習、習題解答、測試結果等,利用深度學習技術挖掘出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以及比較薄弱的知識點,從而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個性化教學,盡量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
3.3多元能力評價體系
為了精確評估學生的學習能力并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狀態,改變傳統的課程評價模式,構建多元化的能力評價體系,基于學生的線上線下教學大數據進行評價,加大工程實踐技能、語言表達能力、個人組織協調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在學習成績評定中的比重,全面評定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程度。根據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大數據和相關記錄,對學生能力評價指標進行歸納分類,確定了線上學習指數、線上互動指數、線下學習指數、實踐能力指數以及自主學習指數等一級指標。每個一級指標分別包含若干二級指標。通過對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賦以相應的比重,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具體如表2所示。其中,實踐能力從原先的20%提升到30%,加大了對學生軟件測試實踐技能的考察;而自主學習為新增一級指標,在組隊講解過程中主要考察學生的個人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翻轉課堂則主要考察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兩個二級指標在自主學習指標中各占50%。同時,根據以上各項指標的比重,建立學生成績數據庫,并設置成績閾值為60分。基于學生在各階段的學習情況,實時更新每位學生的能力評價體系分數。在期中階段對于分數低于閾值的學生,大數據系統自動生成《學生課程評價》報告,通過郵件發送給相關學生,同時發送短信提醒,告知這些學生在該課程學習方面存在的短板,需要及時查缺補漏。
4教學改革實踐效果
為了驗證本文提出的教學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將華東交通大學2019級軟件測試技術專業4個班級的學生作為實驗對象。第一個教學班(包括2019級1、2班62個學生)作為實驗組,采用本文提出的教學措施;第二個教學班(包括2019級3、4班63個學生)作為對照組,依然使用傳統教學方式。實踐效果顯示,新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1)學生成績顯著提高,大數據測試能力提升。根據課程期末考試成績對比(見表3),對照組課程成績普遍在中等(約占41%),優秀的學生很少(約占5%),甚至還有部分不及格學生(約占11%);而實驗組的學生平均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以良好居多(約占37%),而且優秀的學生數量明顯增多(約占16%),不及格的學生數量大大降低(約占3%)。其中有關大數據測試的試題(共20分),實驗組平均得分為16.35分,對照組平均得分僅為9.25分。這說明本文的教學改革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尤其是大數據測試方面的知識。(2)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實踐能力得到提升。根據線上教學平臺統計,實驗組的學生在線學習時間平均每周1.2小時,課后自主獨立完成教師發布的題目,完成率達到92%,優秀率為83%。在軟件測試實驗過程中,實驗組設計的測試用例發現的缺陷比對照組普遍要多,甚至在基路徑測試項目中多了36%,說明學生的軟件測試實踐能力也得到提升。有9名學生通過考試取得了軟件評測師等相關證書,并且有意向從事軟件測試職業的學生比例也比對照組高56%。(3)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鍛煉。采用混合形式教學,使得學生由“填鴨式”聽課轉變為頭腦風暴、共同探討的形式,使得學生對軟件測試技術的理解從課堂學習中走出來,既很好地掌握了這門課程的基本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實驗組的學生問卷調查顯示,87%的學生能有效地和班上學生交流、溝通學習內容,92%的學生知道自己對哪個知識點最感興趣,85%的學生能自主決定學習的時間和進度,93%的學生認為混和式教學模式的學習效果比較好,在學到更多知識的同時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
5結論
在大數據背景下,“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順應社會發展需求,實現了精準的軟件測試專業人才培養;利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形式促進教學模式的創新,針對不同學習需求的學生進行了個性化教學;構建多元化的能力評價體系,精準地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評價和行為預測,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艷梅,王榮存,薛猛,等.專業認證背景下的“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計算機教育,2019(9):155-158
[2]王秀娟.關于大數據背景下的軟件測試技術研究.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20(7):55-56[3]王軼辰,曹志欽.基于混合式學習的軟件測試課程設計.教育教學論壇,2019(21):160-162
[4]孫晉永,蔡國永,汪華登,等.以學生為中心的“軟件測試”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教育教學論壇,2020(38):160-161
[5]趙麗萍.基于CDIO模式的“軟件測試技術”實踐教學研究與實踐.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7):21-22
作者:嚴麗平 宋凱 袁朝暉 趙麗萍 單位:華東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