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4 10:55: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意義
近年來,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與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有了一定的變化,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再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立德樹人”的號召下,如何令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好、更快地實現從知識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轉型,逐漸成為了廣大教師所共同探索的一項問題,在這一方面,“核心素養”概念的出現,給予了教師一定的啟發。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具體包括政治認同感、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意識四項內容,是對學生在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后,應當形成的一系列必備素質、關鍵品格的概述。現階段看來,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狀況不容樂觀,如很多學生對各類德育知識的理解都局限于理論層面,難以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利用其更好地改善生活,實現人生價值。同時很多教師也未及時結合課程改革的要求,革新教學理念、教學模式,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轉型,而是片面地沿用應試教育手段,以單一的教學方式,督促學生“死記硬背”各種道德與法治知識,這顯然是不妥當的,長此以往,學生很難知行合一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難以實現長遠的成長發展。為解決如上問題,教師應積極學習核心素養教育觀念,采用各種先進的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教育觀滲透至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改良傳統教學弊端,提升教學成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課程改革、素質教育背景下,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有利于促進學生的進步發展,令學生得以知行合一地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應得到教師的全面重視。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育策略
(一)滲透政治認同感
1.要讓學生堅定中國立場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政治立場,主要指的是讓學生樹立堅定的愛國信念,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充滿自信心。教師應做好如下幾點: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愛國主義視角出發,引導學生做合格公民,在大是大非面前,學會捍衛祖國的榮譽,同時也能找準自身在社會中的位置,懂得順應時代形勢,將個人價值實現與“中國夢”的實現結合在一起;其次,教師應培養學生正確的國際觀念,引導學生在肯定中國立場的前提下,投入到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浪潮之中,為中國贏得更多的世界贊譽;最后,應引導學生形成大局意識,在關注中國發展的同時關注世界的發展,時刻準備為時代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2.引導學生宣傳中國正能量
為學生講述與祖國發展歷程有關的事件,為學生出示真實的愛國案例,引導學生宣傳中國正能量,也是培養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必要途徑。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搜集素材,在課堂中創設真實的社會情境,引導學生將自己代入主人公視角,學習政治知識,形成穩固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教師應多為學生出示一些體現“中國正能量”的案例,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中國的強大,形成更為堅定的愛國主義信念。例如,在教學“改革開放”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布置預習作業,如,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互聯網、圖書館、博物館等渠道中,搜集資料,了解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在課堂中,教師可為學生出示相關統計資料,讓學生了解改革開放后,我國居民在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等方面出現了怎樣的變化,讓學生切實認識“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意義,形成堅定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意識。最后,教師可升華課堂主題,引導學生思索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自己可以為國家、社會做出怎樣的貢獻,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啟發學生將課堂中學過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主動宣傳中國正能量,做“中國夢”的實現者與踐行者。
(二)培養理性精神
近年來,社會環境日新月異,培育學生理性精神,讓學生得以在激烈變化的時代浪潮中,始終位于不敗之地,顯得尤為重要。為達到如上教學目標,教師具體應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
1.展示學生的思維
所謂展示思維,主要指的是利用各種知識可視化手段,如多媒體技術,構建課堂情境,將學生帶入到具體的道德與法治情境之中,引導學生產生一定的思索或疑惑,并對此展開反思,在此基礎上,形成具有普遍意義的理性思考。如在教學有關“集體生活”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出示如下三例填空題,讓學生填空:①集體使我();②我在集體中();③()的集體讓我()。通過如此簡單的提問,調動學生的主動思索,啟發學生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感受“融入集體”的重要性,擴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化學生思維的深度,促進學生理性精神的形成。
2.深化學生的思維
所謂深化學生的思維,主要指的是以問題驅動方式,引領學生進一步思索課堂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見解,令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變得由表及里、由內而外,令學生的思維穿越問題的表層,到達問題的要害處,獲得最為深刻的道德與法治啟示。這種深層次學習,離不開教師的追問,也離不開學生本人的反思。在課堂中,教師可為學生出示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情境,學生的觀點難免會產生一定的分歧,此時教師便可指引學生從深層次角度出發進行思考,令課堂話題變得更為深入。如可提問學生如下問題:“這樣的問題我們還需要討論嗎?”讓學生思考是否需要討論,討論有何意義,此時很多學生便會開始思索,在實際生活中自己遇到的相關事件,認為有必要討論這一話題。之后教師便可繼續追問:“為什么有必要討論這一話題?”將話題引往更深處,實現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培育學生的理性主義精神。
3.拓展學生的思維
在圍繞道德與法治知識或問題,展開一系列的求索、探討后,學生會形成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深刻見解,經歷完整的知識遷移過程,在腦海中形成系統且完善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體系,獲得理性精神的成長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以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為目的,營造良好的課堂思考環境,給予學生擴展自身學習思維的條件,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形成真實的想法,找到問題的答案,深化、擴展自己的認識。
(三)培育法治意識
目前我國已全面進入“依法治國”的軌道,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至關重要,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性,為其終身的成長與發展打下良好的鋪墊,讓學生從小學會懂法、守法、用法,堅持依法辦事,在遇到問題時,也能夠第一時間拿起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成為具備良好的法律知識儲備、健全的法治思維與堅定的法治理念的新時代青少年。教師具體應做好如下兩方面的工作:
1.正確解讀教材
相較于舊版教材,初中《道德與法治》新教材極其重視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將法律意識滲透至初中各年級,以各種方式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法治教育,這體現了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教學思路、教學模式的變化。為提升教育成效,教師應正確看待教材變化,正確解讀教材設計意圖,適時革新教學理念,積極將教材內容與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核心素養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更為明確地認識法治的道德意蘊,實現“法治育人”。
2.構建法治參與環境
在結合教材內容,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方向后,教師應積極利用各類先進的教育技術,為學生構建豐富多彩的法治參與環境,如“模擬法庭”等,同時也應積極開展基于法治教育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深入法院、檢察院了解法治實施的具體情況等,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內容的實踐認識,給予學生正確的價值導向,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與發展。
(四)培養公共參與意識
在培養學生公民意識的方面,最有效的方法莫過于組織學生參與各類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社會環境中,進一步內化課堂中學過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形成使用先進理論指導生活實踐,為創建和諧社會貢獻一份力量的意識。教師具體應做好如下兩項工作:
1.加強教學引導,深化思想認識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面向學生做好教學引導工作,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學生的思索,讓學生學會承擔社會責任。鑒于初中生思想較不成熟,教師可多引導學生考慮承擔社會責任、踐行公共參與的作為方式,讓學生學會合理、得當地踐行公共參與,如教師可引導學生思索自身作為初中生在社會層面的角色擔當,讓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從“力所能及”的角度出發,思索對于一些社會問題,自己應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感知“社會責任”的意蘊。
2.結合實際案例,培養實踐意識
教師應對學生給予“身臨其境”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如可為學生出示社會案例,并引導學生思索:若我在現場(或我是當事人),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例如在教學“社會責任”相關知識內容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出示如下案例:某企業未經允許,私自向水渠排放污水。教師可引導學生對這一案例展開研究,如可提問學生:“你如何看待該企業的行為?”“如果你目睹了企業的排污過程,你會怎樣做?”“如果你采取的行為未能有效阻止企業的違法排污行為,你還知道哪些方法是可以制止企業的行為的?”讓學生認識到面對此類問題,自己應當怎么做,且對“怎樣做”形成一定的認識,在教師層層遞進的設問下,學生會形成一定的社會責任感與公共參與意識,在社會生活中,面對各種復雜多變的問題,也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極有利于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生成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日益推進、素質教育全面開展的時代背景下,教師應正確看待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感、理性精神、法治意識與公共參與意識,增強學生對各類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地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積極踐行道德與法治知識,促進學生的進步發展。
【參考文獻】
[1]康俊林.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深度教學實踐探索[J].考試周刊,2022(7):135-138.
[2]朱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研究[J].學周刊,2022(7):82-83.
[3]米登宇.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道法教學策略摭談[J].基礎教育論壇,2022(2):70-71.
[4]李效清.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策略研究[A].2021教育科學網絡研討年會論文集(下)[C].2021.450-452.
作者:曹曉秋 單位:蘇州市常熟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