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4 10:48:3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如何滲透,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促進道德品質提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最大的價值就是助力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應重視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的滲透,并從意識層面重視學生良好品質的培養。另外,初中階段的學生模仿性較強,內心多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或是敬仰的人,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把握歷史知識點,以歷史人物或情節為線索,展開深入探究。中學生既會對歷史人物產生感性認知,也會將優秀人物作為自己的偶像,學習他們身上優秀的品質。由此一來,可以實現歷史教學與德育的有機整合,提高學生道德品質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或人物有更全面的認知。
(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初中歷史課堂中滲透德育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對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及教師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課堂中學生不僅要掌握歷史知識,還要在獲取知識的同時發展多項能力。以初中歷史課堂為載體開展德育,能夠有效實現這一目標,促進學生學習水平提升的同時,讓其更深層次地理解歷史知識,進而產生獨到的見解,強化和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具體策略
(一)多媒體立體呈現,全面激發情感
初中階段的學生仍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對事物的認識多處于感性大于理性的階段,且好惡態度明確,日常學習中更容易被特點鮮明、動態的事物所吸引。為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教師應準備直觀、有趣的德育素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設備當前已經在大范圍內普及和應用,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立體呈現德育素材,以圖片、視頻、Flash動畫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使其更快地沉浸在歷史學習中,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教學為例,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明朝時的北京城、明長城等建筑,李時珍《本草綱目》、宋應星《天工開物》、徐光啟《農政全書》等文學作品,教師應借助多媒體開展歷史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電子課件,為學生呈現各類建筑、文學作品的照片和視頻,甚至還可以聯系圖書館,與學生一起閱讀文學作品和建筑的文獻資料,讓學生對幾百年前的文明有更直觀的了解并產生感性的認知。這種直觀、新穎的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其沉浸在古人的智慧中,對建筑、文學作品的作者產生敬佩之情。其次,明長城是本課學習中的一大重點,在學生對這些建筑和文學作品有初步的認識后,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模塊,展開深入探究。教師先利用多媒體出示“秦長城示意圖”“明長城示意圖”,通過對比和分析,引導學生說一說:明長城與秦長城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可以了解到明長城修建的相關情況,認識到秦、明兩朝的長城在地理位置、整體布局、技術設施、工程質量等多方面都有明顯的區別。在教師講解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還可以展示兩朝長城的圖片,讓學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時學生還會產生一些疑惑,如:“我們當前看到的長城,是秦長城還是明長城?”教師要結合史料為學生解答疑惑。由此,學生不僅可以在學習建筑、文學等內容時,對古人產生敬佩之情,還能對歷史事件有更全面的認識,進而產生贊嘆之情。
(二)多結合時政新聞,兼具溫故知新
只要發生過的事情就屬于歷史的范疇,因此歷史并不單純指過去很久前發生的事件,可以說人們每天都在創造歷史。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也應做到與時俱進。當前初中生有著一定的愛國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對一些時政熱點較為關心,教師可以將歷史教學與時政熱點相結合,加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的同時,使學生形成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從大局觀出發看待文明的發展,真正做到“以史為鑒”。而且,將歷史教學與時政新聞相結合,才能讓學生在“溫故”的基礎上“知新”,促進知識與技能的雙向發展。以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教學為例,為幫助學生掌握宋元時期燦爛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概況和影響,教師可以結合國內外出現的時政新聞展開對比分析,有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首先,“四大發明”是本課的教學難點之一,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四大發明”的出現對國內外的影響,可以結合“英國《獨立報》評出改變世界的101個發明”這一新聞進行解讀。通過分析主流媒體的文章內容,學生可以對四大發明有更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接著,教師帶領學生探究活字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的發明過程,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對四大發明有更全面的認識,還能有效拓展知識面,豐富歷史知識儲備。之后,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雕版印刷術、活字印刷術及活字印刷機,讓學生思考三者之間存在哪些聯系。通過觀察,學生可以發現三者之間存在遞進關系,后者比前者的印刷效率更高,技術也更先進,這時教師提出問題:是什么原因使活字印刷機被發明出來?它對世界文明的發展有什么貢獻?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視角從“四大發明”拓展為“世界文明”,教師再加以引導,讓學生認識到雕版印刷術促進了文明的發展,但費工費時且只能印制一種書籍,具有較大的弊端,而活字印刷術的出現,正是人們在技術上的突破,隨著活字印刷術的傳播,加上歐洲工業革命的浪潮,促使活字印刷機被制造出來。印刷術的進步為思想和知識的傳播提供了技術支持,又進一步推動了歐洲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社會得到進步。由此,使學生從客觀的角度分析歷史事件的影響,進而產生更多共鳴,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多開展德育活動,在實踐中滲透
以史為鑒是開展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銘記歷史,了解這個國家的發展,為熱愛這個國家而做出努力,并付諸實際行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初中歷史教學可以圍繞國家紀念日開展德育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知識,通過親身感悟加強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認識,完成德育的滲透。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教學為例,為了在歷史課堂中合理滲透德育,教師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靈活設計德育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國慶節、國家公祭日等設計德育活動,如集體活動、競賽、儀式等。在這類德育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實際行動表達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先烈的敬仰。如為了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教師可以模仿“國慶閱兵”,開展班級閱兵儀式,讓學生通過學習站軍姿、踢正步等,體驗軍人的辛苦,并搜集歷年閱兵儀式中亮相的新型武器,以便更真切地看到我國軍事力量的強大和進步,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安全感。與此同時,還要在教學中引入辛亥革命、中國共產黨成立、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等重大歷史事件,以時間軸為線索,幫助學生認識到新中國成立的歷程。通過學習學生可以認識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我們偉大的祖國從此告別屈辱落后,走向繁榮富強;也標志著中華民族從此邁向偉大復興的新紀元,進而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發展中的一分子,是國家的主人,應該把握受教育的機會,好好學習,立志報效祖國。
(四)以教材為出發點,開展愛黨教育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歷史長河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也是我國近代史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以教材為出發點,著重展示中國共產黨在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能夠加強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生動地呈現這些場景,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光榮發展歷程并合理滲透德育,使學生在了解黨的歷史的基礎上,激發愛國意識和愛黨意識。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教學為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體現,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教材為出發點,加強學生對黨的認識,以實現德育的滲透。首先,在新課導入環節,教師要利用多媒體展示影片片段,讓學生直觀認識到大革命失敗后共產黨和革命群眾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問題:請大家認真閱讀教材,說一說中國共產黨發動了哪些武裝起義?結果如何?產生了哪些影響?學生按照“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的順序展開自主學習,過程中要先認真閱讀課本的內容,并在書中將重點內容圈畫出來。與此同時,教師要利用多媒體設計填空題目,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后結合理解與感悟,獨立完成填空內容,最后由各小組長檢查組員的完成情況,并將最終結果反饋給教師,讓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其次,教師設計合作探究活動,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教材所學知識來探究以下問題:1.為什么我國的建軍節定為南昌起義的紀念日?2.毛澤東同志為什么要領導其部隊向農村進軍,為什么要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3.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了什么局面?其建立的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小組成員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探究問題,如果小組內無法解決,可以由其他小組或教師幫忙解決。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生可以對教材內容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和了解,并對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成立有詳細的認識,激發學生的愛國意識。
(五)通過研究性學習,實施德育
研究性學習是較為新穎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結合歷史教學內容與學生學情,開展相應的研究。由于初中生年齡較小,缺乏自主完成研究的經驗,在選題、設計研究方案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其一定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在有效的指導下完成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研究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形式,以個人、團體等形式展開研究,并在指導中合理滲透德育元素,這樣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歷史學習效果也才能得到質的飛躍。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冊“中國共產黨誕生”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條件及成立的偉大意義,教師可以選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大會議、二大會議等事件,引導學生自行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觀中國革命博物館和中國歷史博物館,游覽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各展覽館的主題為學生講解相關歷史事件,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參觀活動結束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回顧實踐活動中的收獲,并結合教材中的內容展開綜合性闡述。教師為了合理滲透德育,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維:當前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犧牲自己換來的,從他們身上大家可以認識到什么?通過思考和討論學生可以認識到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高尚品德并初步形成愛國意識,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參考文獻:
[1]周麗娟.以史為鑒情感滲透——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J].新智慧,2021(35):62-64.
[2]周亞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J].清風,2021(16):38.
[3]俞修賢.摭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安徽教育科研,2021(21):88-89.
[4]張大龍.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學周刊,2021(15):111-112.
[5]郭少英.立德樹人以德促教——初中歷史德育的滲透[J].吉林教育,2021(Z1):89-90.
作者:張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