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1 08:36: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案例教學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或一類特定的課程,而是一種教育教學理念。其基本涵義是:大學所有課程都具有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雙重功能,承載著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使命。有機化學是中醫藥院校中藥學、藥學等專業的基礎課。在我校開設有機化學課程的學院有中藥學院、基礎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等,每個學年學習該課程的學生達600多人,課程影響范圍大。有機化學課程思政體現了有機化學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化學教師的育人職責,是新形勢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需要。有機化學課程主要學習有機物的結構、性質和反應,有機物的結構抽象,反應復雜,加上學時緊張,傳統的有機化學教學較少涉及化學發展歷史等與人相關的內容,實施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有一定難度,而如何挖掘隱藏在化學知識背后的課程思政資源,是值得每位化學教師深入思考的問題。
1思政案例的挖掘和整理
課程思政實施難點在于缺乏專業思政素材以及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的緊密融合。案例教學是有機化學課程融入課程思政、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的重要手段,有機化學課程主要學習有機物的結構、性質和反應,據此設計了多個特色鮮明的典型案例,把抽象的化學分子與化學家和化學史聯系起來,通過中國故事和中國元素有效推進有機化學課程思政,同時通過引入學科的最新進展,與時俱進,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1有機物結構案例:反應停———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精神
以沙利度胺(反應停)引發的悲劇為例,講解手性藥物不同異構體的藥理作用以及手性分子拆分的意義,并以此告誡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要秉持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介紹南開大學周其林團隊在不對稱合成方面開展的研究工作,該團隊研發出有高選擇性和高效率的手性螺環催化劑。其中手性螺環銥催化劑是迄今為止最高效的手性分子催化劑,該催化劑在酮的不對稱催化反應中轉化數達到450萬[1],這是目前文獻報道的活性最高的分子催化劑,已經超越了酶的催化活性,該手性催化劑已被用于多種手性藥物的生產。基于在手性螺環催化劑方面的杰出貢獻,周其林院士團隊獲得了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通過案例學習使學生意識到有機化學在醫藥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也證明了中國人在化學領域做出的貢獻,培養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
1.2有機物性質案例:青蒿素———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中醫藥是中國的名片,青蒿素已經成為中醫藥的名片。在有機化學緒論課教學中,以大部分有機物不溶于水為切入點,學生觀看青蒿素發現過程視頻,教師向學生介紹有機化學發展簡史,給出青蒿素化學結構式。通過問題導向和情景代入(見圖1)互動式教學開展課程思政:青蒿素是一種有機物,“如果你是屠呦呦,你準備怎樣尋找抗瘧藥物?”(學生回答:查找文獻。)“如果你是屠呦呦,你準備怎樣提取青蒿素?”(學生回答:水或者乙醇煎煮提取。)“早期水煎煮提取青蒿素失敗,如果你是屠呦呦,你準備怎樣改進,怎么想到的?”(學生回答:乙醚低溫提取,查閱文獻《肘后備急方》受到啟發。)“為什么乙醚提取青蒿素就成功了?”(學生回答:青蒿素遇高溫分解。)“為什么青蒿素遇高溫分解?”(學生回答:青蒿素中的過氧橋結構高溫不穩定。)通過青蒿素的曲折發現過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意識到傳承經典、弘揚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養成多看文獻、勤于思考的學習習慣,同時學習屠呦呦以身試藥的奉獻精神,敢于同困難作斗爭的堅強意志。在知識傳授中實現價值引領,引導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在價值引領中實現知識的升華,順理成章地引入本節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物的結構與性質,同時深刻理解有機物結構與性質的關系。
1.3有機化學實驗案例:阿司匹林———培養學生的醫德
傳統有機化學實驗課教學一般是教師講解示范,側重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實驗課考核主要依據實驗數據和實驗報告,課程思政的融入有待加強。以阿司匹林的制備實驗為例,圍繞阿司匹林的發展歷史[2-3]進行課程思政:讓學生了解藥物發現與合成的發展過程,認識到有機化學在中醫藥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1.3.1發現
阿司匹林源于楊柳的提取物。在很久以前,人們就發現了柳樹的藥用價值。利用楊柳樹的液汁治療普通疾病引起的發熱和疼痛,在世界各地早已廣為流傳。古代中華醫藥有用柳枝接骨減少疼痛的臨床實錄。楊柳能治病來自它本身所含有的水楊酸,水楊酸的副作用很強,對胃刺激性大,會導致胃痛甚至出血,當時認為是水楊酸的酸性所致。
1.3.2改進
1853年法國化學家熱拉爾最早用水楊酸和乙酸酐反應制得乙酰水楊酸,有化學家在乙酰水楊酸的合成和分離提純上加以改進,遺憾的是沒有進行專利登記,也沒有提出它在醫療上的使用前景。
1.3.3上市
1897年德國化學家菲歷克斯·霍夫曼(FelixHoffm-an)通過修飾水楊酸合成了高純度的乙酰水楊酸,霍夫曼確認水楊酸被酯化后,生成的乙酰水楊酸不僅酸性降低,還保留了水楊酸治病的藥效,同時毒性和副作用卻大為降低,用來治療父親的病痛效果也很顯著。他的父親患有嚴重的風濕病,但因為水楊酸的副作用而拒絕服藥。于是,霍夫曼決心改進水楊酸。1899年菲歷克斯·霍夫曼合成的乙酰水楊酸化合物被注冊為“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也給拜耳公司帶來了巨大的收益和良好的聲譽。
1.3.4阿司匹林發明權之爭沒有定論
1949年猶太人艾興格林發表了一篇紀念阿司匹林面世50周年的文章,當時,艾興格林有10名助手,霍夫曼只是其中之一,任務是按照他的指示具體操作。而斯納德在查閱拜爾的檔案時,看到了菲歷克斯·霍夫曼的筆記本,從記載的關于阿司匹林的過程來看,菲歷克斯·霍夫曼的確只是個操作人員,并不明白實驗的真諦。
1.3.5化學家霍夫曼的爭議
1897年德國拜爾公司的化學試驗員菲歷克斯·霍夫曼,力圖降低嗎啡的成癮性,通過對嗎啡的羥基乙酰化反應,合成了一種名為二乙酰嗎啡的制劑,結果卻獲得成癮性更強的毒品海洛因(heroin,意思是“英雄式的新發明”)。1910年,美國的醫院里出現了大批海洛因吸食者。同時國際禁毒協議也越來越嚴格,拜爾公司等廠家最終于1930年停止了海洛因的生產。從阿司匹林到海洛因,都是羥基上的乙酰化反應,但結果大相徑庭。引導學生思考并得出結論:有機化學實驗不僅僅要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更要解決為什么做、為誰做、能不能做的問題。在探索科學、追求真理的過程中,必須要有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家國情懷,才能運用科學造福人類而不是毀滅人類,引導學生正確面對榮譽,使學生意識到醫藥專業人員醫德的重要性,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勿忘初心,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3.6研究進展———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陳學思院士和宋萬通副研究員團隊利用Passerini三組分反應將阿司匹林與4-甲酰苯硼酸頻哪醇酯和5-異腈-1-戊炔反應,設計合成了對活性氧(ROS)敏感的阿司匹林前藥(PBAsp),之后利用銅催化的點擊化學反應將PBAsp與疊氮改性的葡聚糖(Dextran-N3)鍵合,制備得到一ROS敏感的阿司匹林高分子鍵合藥(P3C-Asp)。P3C-Asp在水溶液中可以自組裝成納米膠束,靜脈注射通過EPR效應被動靶向作用到達腫瘤組織后,在腫瘤組織大量ROS的刺激下快速釋放阿司匹林活性藥物,抑制環氧合酶-2(COX-2)及其下游產物前列腺素E2(PGE2),改善腫瘤的免疫抑制微環境。
1.4化學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作用———課程思政的時效性
2020年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全球暴發,以此為契機,深入挖掘化學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經典案例,比如在雜化化合物的學習中引入實例:典型藥物———瑞德西韋,介紹中國科學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貢獻,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張萬斌團隊關于瑞德西韋及其類似物的不對稱催化合成研究[6],從廉價易得的磷酯底物出發,首次實現了瑞德西韋的高收率和高立體選擇性的不對稱催化合成。該方法不但割除了手性拆分工藝,同時也縮短了瑞德西韋的合成路線,既節約了原料,又提高了合成效率,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的結合,增強有機化學課程思政的時效性,使學生深刻領略到有機化學的魅力,增加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增強學生相信科學、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充分發揮化學課程的育人功能,構建有機化學課程思政育人新模式。
2有機化學課程思政的實施和評價
2.1有機化學課程思政的實施
有機化學課程思政的實施分為課前挖掘、課中融入、課后鞏固與反饋3個階段,將線上、線下等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應用雨課堂平臺開展教學。課前,教師設計思考題,發布教學資源、學習課件;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雨課堂課程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思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課中,師生開展互動和討論,教師針對重點和難點答疑解惑,同時進行課堂測試,學生之間開展互動交流、小組討論,解決學習中遇到的難點和疑點問題,鞏固所學知識。課后,教師歸納總結,通過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教學調整和優化。學生開展深度的自主性學習,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由于課件可以回看,學生第一次學習沒有搞懂的內容,通過多次學習得以掌握;教師開展課程答疑和作業講評,通過分析教學數據和學生反饋情況,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和思想狀況,優化教學過程,進而提升教學質量。開展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有助于學生樹立中醫藥文化自信,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及中醫藥專業的熱情。
2.2有機化學課程思政的評價
有機化學課程思政的評價應緊密圍繞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展開。課程思政的評價向來是課程思政的難點,價值觀融入不像化學知識那么容易量化考核。本研究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經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對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2019級制藥工程專業學生(共48人)有機化學課程思政開展情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實施課程思政后97%以上的學生認為提升了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可見有機化學課程思政總體上受到學生肯定和認可,值得進一步推廣。學生行為可以通過數據定量考核,以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為例,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但是實驗課不能局限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更不能把正確操作并獲得好的實驗數據當成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的唯一目標和最高標準,否則可能會引發實驗數據造假現象。有機化學實驗教學除了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動手能力外,還應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團隊合作精神,而這是學生完成有機化學實驗以及以后走上工作崗位的必備素質。有機化學實驗課程思政評價除了依據實驗數據和實驗報告外,還要融入思想品德內容,包括實驗產生的垃圾是否分類處理,實驗結束實驗室衛生情況,實驗廢液是否回收處理,課間回答老師問題是否活躍及出勤率等,以避免學生產生實驗課只注重實驗數據和實驗報告的不良傾向。通過傳授有溫度、有厚度的知識,實現科技與人文精神交融,發揮化學知識的育人功能,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引導學生去感受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共生關系,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同時讓學生意識到,單純依靠醫學技術進步,不能完全解決環境污染引發的疾病。課題組依托多個教學研究課題,精心設計一系列課程思政案例,開發思政案例資源庫,使有機化學課堂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構建有機化學課程思政與案例教學的深度融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厚植家國情懷———有機化學課程思政的改革與實踐”,獲得2020年廣州中醫藥大學課程思政案例二等獎,2021年廣東省本科高校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課程思政優秀案例二等獎。
3結語
優秀的案例資源是案例教學成功實施的基礎。選擇的案例既要緊扣化學知識又要融合思政元素。思政案例的運用過程不能只是講故事,而是要引發學生思考,堅持問題導向,在師生互動中實現情感交流。案例教學是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的重要手段。為此要大力推進有機化學課程思政,實現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為一體,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從而培養出醫德高尚的中醫藥人才。
參考文獻:
[1]謝建華,周其林.手性物質創造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科學通報,2015,60(28/29):2679-2696.
[2]汪芳.縱覽阿司匹林發展歷史[J].中國全科醫學,2016,19(26):3129-3135.
[3]劉剛,張恒,馬瑩,等.大學有機化學實驗課程中的思政案例設計[J].大學化學,2020(35):1-8.
[4]基浙東,鮑政捷,黃澤君,等.有機化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以有機化學史上幾位著名的“霍夫曼”為例[J].當代化工研究,2019(16):83-85.
作者:陳傳兵 何建峰 王濤 李熙燦 朱麗萍 龍泳伶 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