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0 09:01: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英語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探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自“雙減”政策頒布以來,各地各校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落實文件精神,紛紛出臺校本作業實施方案、校本作業管理細則及作業公示制度,對作業設計提出了新要求。從區域推進情況看,英語作業布置在作業量與時間的控制上有了進一步的規范,對作業批改、講評等有了統一要求,作業形式也有了新樣式,但是還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教師沒有真正去思考如何優化作業設計,大多數作業仍是從傳統作業題中精挑細選,仍然存在著為分數而做題、作業內容零散等現象;作業的命制不能體現現代教學理念,即使做到了控時限量,學生的作業負擔變輕了,但是在“增效”上沒有實質性的改變,而“減負”與“增效”在“雙減”背景下應該特別被同時關注。為了讓作業發揮真正的價值,教師不能就作業而論作業,只有將其放入教學系統中通盤思考、統籌安排、合理設計,才能收到提質增效的效果。
根據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理念,教師要在課標理念的指引下,根據單元內容及總體目標要求,結合學生的學情與需求,整體制定單元課時教學目標、整體安排單元課時教學內容、整體設計單元教學過程和方法、整體安排單元教學時間、整體設計單元作業等。由此可見,作業的單元整體設計是整個教學系統中的一個環節,而科學合理地整體規劃和實施單元教學是確保有效進行單元整體作業設計的前提。實踐證明,教師從大單元的視角來審視教材、規劃實施教學有利于整體把握教學內容,整體建構單元教學框架,形成單元知識教學的序列,增強課時與課時教學之間的聯系,可以避免教學內容的窄化、教學目標的降格及學生能力的降低問題,能極大地提升單元教學的效果。作業設計的關鍵是內容設計,而作業內容主要是隨著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變化而變化的,在單元整體理念引領下的單元及課時教學目標設置與內容的選擇會更加科學合理,所以單元整體作業設計也就更具針對性、有效性。
(二)進行單元整體作業建構
1.進行單元作業目標的整體架構
教師根據單元教學總目標科學合理地設置單元作業總目標,并根據課時教學內容與課時教學目標設計出合理的課時作業目標,形成單元作業目標的整體建構圖。在這個單元作業目標系統中,單元作業的總目標起著統領的作用,單元各課時作業目標之間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共同作用于單元作業總目標的達成。
2.進行課時作業內容的序列建構
單元整體教學理念下的各課時目標之間環環緊扣、層層遞進,課時內容之間特別關注重點內容的持續貫穿與推進、相關知識的不斷豐富,所以課時作業內容也相應地要有序建構,形成序列分布。首先建構作業內容的寬度系列,教師要在單元作業總目標的指引下,設想體現檢測目標達成的適度課時作業內容。考慮到為了體現課時之間的遞進關系,在課時作業內容的安排上要做到主題知識有序呈寬度分布,引導學生的知識學習走向知新、知寬、知聯,讓學生的所學、已學、可學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更為豐富的主題表達體系,對應學生對單元學習程度“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未盡然”的變化。其次建構作業內容的深度系列,教師要緊扣單元課時教學內容,按照“詞句—對話—主題表達”的思路逐層安排同一課時的作業內容,聚焦核心詞匯,也凸顯主題整體教學。其中每一項中的小題也需根據難易程度排序,不同課時作業內容的安排上也要體現課時之間的趨深之勢,特別強調針對核心詞句和主題表達在各課時作業中的層次要求,建構時要遵循語言學習的規律,堅持從語言的模仿練習向語言的創新使用逐層進階,為學生掌握知識、達成教學目標做好每一步扎實的奠基。此二步確保作業內容與教學內容同步,作業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鞏固、拓展所學,切實發揮作業應有的作用。作業作為教學環節的一部分,它應該和教學的培養目標一致,共同指向學科育人、核心素養的養成,尤其要突出對學科關鍵能力的培養。
二、以關鍵能力培養為準則體現作業設計
(一)關注語言的情境性,培養學生真實的語言交際能力
語言是情境的產物,學生應該在情境中運用適當的語言進行有效交際,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也要將應測的語言點放入合理的語境中進行測試,切不可純語法測試。通過對比可以看出,有了合理的情境創設后,語言表達就更具完整性,學生不再是簡簡單單地靠語法記憶來完成題目,而是設身處地進入情境,代入角色,在大腦中迅速調取有效的信息進行得體的表達,同時深入了解該語言的運用場合及其功用。這樣,就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及對相關語言運用的體會,其中作業起到了檢測與鞏固的作用。
(二)突出語言的豐富性,鍛煉學生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
梅德明指出:課外作業的目的不僅是學習課堂的知識點,還要學習知識串、知識塊、知識系統以及跨學科知識。教師在進行英語作業設計時,一方面要聚焦本單元、本課時的重要內容,另一方面也要打通前后知識和生活的鏈接,甚至思考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嘗試從多元的角度去設計,讓題目內容更加靈活生動、豐富多彩、貼近生活。
(三)體現語言的思維性,提高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也是思維的工具,教師在作業設計時要突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把學生從知識點的記憶者轉化為問題的主動探究者。因此,教師要避免布置一些抄抄寫寫的機械作業,應設計適量的簡單模仿練習,盡量多一些將語言運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結合起來的練習。以語篇教學作業為例,教師要避免通過讀讀背背的作業來檢測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記憶與背誦,而應設計讓學生嘗試繪制思維導圖,并根據思維導圖復述或背誦課文的實踐性作業。為了完成這樣的作業,學生必須完全理解課文內容及把握課文框架,才能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將課文的脈絡清晰地勾勒出來,這就培養了其精準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學生還可以以思維導圖為支架有序地復述或背誦課文內容,這就培養了其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借助思維導圖,教師能夠很好地將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思維品質的培養結合在一起,發揮多種效能的作用。通過作業進一步助推學生自主學習走向深入,促進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更好地內化與吸收,學生從被動完成作業者變成自主建構、不斷成長的學習者。
(四)傳遞語言的文化性,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離不開對其背后文化的學習,而學好文化、理解文化、提升文化意識才能更加得體地運用語言。譯林版英語教材中涵蓋了豐富的中外文化知識,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也要將它融于作業內容設計中促進學生深化理解和增強意識,培養和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文化知識融入語境完整、語言豐富、語意深厚的語篇中,引導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再一次深刻理解文化知識、把握文化內涵,在比較和鑒別中外文化的異同中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以提質增效為宗旨進行作業形式優化
(一)體現多種技能的作業
英語教學歷來強調學生聽、說、讀、寫技能的培養,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根據課時教學需求,針對不同課型進行相關能力的作業設計。如單元的第一課時語篇教學重在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朗讀、理解、模仿,課時作業采取聽、讀、說的形式相對多一點,而后面的語法課、綜合復習課中說、寫的比重要大些,這就體現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從大量的語言輸入走向順利的語言輸出。另外,教師也可以根據所學內容、最近時事等科學設計探究性作業和實踐性作業,探索跨學科綜合性作業,走出作業布置的傳統區域,探索更利于學生能力發展的作業形式。
(二)突出多效一體的創新作業
課堂教學已經經過了幾輪改革,而有的作業形式始終如一,教師總是要求學生在默寫本上根據自己念的中文來默寫幾個英文詞句,或在抄寫本上抄幾遍單詞或句子。這類作業特別強調檢測學生的記憶能力,而非真正的語言運用能力。為適應新時代課堂作業的改革,教師要嘗試提升作業的有效性。例如,教師把所要檢測的核心詞句采用看圖填詞的形式將默寫、抄寫合二為一,也可以采用聽力的形式,將要抄寫、默寫的核心詞句放在情境中進行聽寫,這樣改變了原來被動的做法,不僅達到了核心詞句的檢測目的、鍛煉了學生的聽力、減輕了教師的負擔,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切實提高了作業效率。
(三)彰顯尊重學生個體的作業
作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分層作業、彈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教師布置的作業應難度適中,確保學生有能力完成;嚴格控制作業量、作業時間,確保學生愿做作業;作業有趣味性,使學生能獲得成就感,保持做作業的興趣;作業的設計和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同步,或提前進行作業指導,讓學生有方法做,不會產生畏難情緒。通過練習,培養學生靜心思考、用心書寫的良好習慣;通過作業檢測與鞏固,幫助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收獲感,提高學習自信心;通過優化作業形式,提高學生的美育鑒賞度,讓作業成為增強學生學科學習情感的手段。綜上所述,教師要進行單元整體作業設計,把課時教學目標作為課時作業設計的方向,把課時重點知識作為作業設計的主要素材,縱橫聯系,突出能力培養,兼顧素養養成,優化作業形式,才能使作業更具針對性。作業的改革就是學生學什么就考什么、怎么學的就怎么考、學到什么程度就考到什么程度,真正推動教、學、評一體化。
作者:潘開英 單位:江蘇省江陰市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