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0 08:52:2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作業設計統籌優化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教學中,作業常會遇到如下問題:內容上,有時缺失設計感、缺乏目標意識,指向單一,表述不規范,有時與作業目標脫節;結構上,有的題目分布不合理,缺乏整體性、序列性,作業功能比較單一。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加強校本作業的研究與管理將是落實義務教育減負提質的關鍵舉措。
一、作業統籌管理“上位”思考
(一)目標
教師對作業要有清楚的認識,將作業與教學一體化建構,達到學科育人的目的。要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從而系統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要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為課堂提質增效。作業設計要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讓每個學生都學得會、學得好、學得足,真正做到提質增效。
(二)內容
(1)內容設計:學科作業設計與統籌。(2)組織實施:整體規劃設計,作業分層彈性個性化。(3)保障機制:家校社協同、資源統籌、高質量作業體系。(4)步驟:作業統籌、作業公示、作業指導、課后服務、作業批改、作業反饋、改進教法、嚴控作業總量。加強反饋指導,加強學科組、年級組作業統籌,合理調控作業結構。
(三)實施
1.搭建團隊成立以學科帶頭人、學科組長及骨干教師為主的統籌作業管理小組。2.專人專項(1)學科組長:針對本年級的教學進行單元作業設計,并進行整體結構化建構。(2)骨干教師:帶領“種子”教師進行單元作業設計實施,使之案例化、模板式。(3)一般教師:在單元教學中實施并檢驗實施效果。
二、整合優化的過程
(一)單元內容的結構化梳理
1.“教學評”一體化下的系統作業
作業設計是依據一定目標,通過重組來完善或者自主開發等多種形式形成作業的過程,它強調過程。作業設計者依據“教學評”一體化做好“雙減”下作業改革,只有充分考慮目標、功能、類型、時間、難度、評價、情境等,才能設計出一份比較完整的系統作業。
2.建構合理的單元化課程
學科組長針對本年級的教學進行單元作業設計,從而進行整體結構化建構。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為例,8個單元的人文主題分別為:觸摸自然、革命歲月、策略單元(有目的閱讀)、美好心靈(小說)、習作單元(圍繞中心意思寫)、保護環境、藝術之美、走進魯迅。學科組長及骨干教師對整本書進行系統整理,把各單元內容提及的語文學科素養及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進行結構化梳理,建構更合理的單元化課程。
(二)主題任務下的邏輯化建構
在學科組長指導下,骨干教師帶領“種子”教師進行單元作業設計實施,使之案例化、模板式。單元作業設計內容一定要從目標和內容出發,明確單元作業的內容、題型、難度、時長,合理設計課時作業,選擇加工組織、情景素材,形成多種類型的作業,確定必做、選擇作業以及作業的評價反饋方式。
1.解讀單元架構,明確學習目標
準確、適切、明確的學習目標是有效學習的關鍵點。學習目標具有導學、導教、導評功能,只有能準確體現學科價值、可操作、可測量的學習目標才能起到統領教學與評價的作用。教師要能夠通過分解課標、分析學情和研讀教材,對文本進行深入的挖掘,制定指向學科核心知識和關鍵能力的學習目標,解決“教什么”的問題。
2.整合重組內容,架構學習任務群
以統編版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我們對語文要素在整本書中的橫縱向聯系、單元課文內容分布及要素任務落實分配進行解讀,并梳理出以“理想和信念”為主題的三大教學任務群:溯源立志、品讀銘志、抒寫壯志。我們將語文要素與課文內容整合在這三大任務群中,共計12個課時。整合后,每部分都緊扣單元要素,并且層層遞進,螺旋上升,再通過相關資料的搜集、梳理、擴充、運用,使學生在深刻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書中人物的一片丹心,進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和信念,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梳理語文要素,確定核心目標
從單元整體視角考量,對現行教材進行大單元整體建構,在整合單元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的基礎上,聚焦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提升,確定單元核心學習目標。
(三)統籌作業設計,梯度提升素養
單元作業設計是單元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單元教學活動相比,更聚焦于學生獨立或協作完成的任務。單元作業可以增強同一單元不同課時之間的結構性和遞進性,有助于從單元整體視角系統思考培養目標、教學評價、單元作業、教學資源等,在提升作業設計整體質量的同時,可以進一步提升教師對課程的整體把握和系統設計的能力。本單元作業設計重視語文核心素養,在“讀紅色經典繪丹心長卷”的單元作業任務驅動下,呈梯度性落實各要素。設計本單元作業框架時,有查閱相關資料制作詩集、分類梳理資料制作英雄譜、尋訪紅色足跡、觀察采訪、寫心愿等多種形式作業,設計及建構在不同層面上的作業以期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作業設計與單元整體學習框架相匹配,很好地把教學和作業關聯在一起,勾連了作業內容、目標指向、類型、結構等。本作業設計具有培養核心素養的功能價值,學生通過搜集資料、進一步梳理查閱的資料獲得情感體驗,從而拓寬知識的廣度。本作業設計豐富多彩,有基礎、拓展和探究實踐。教師通過作業層層進階,幫助學生建立課內外信息的關聯,遷移、運用“關注外貌、神態、言行的描寫,體會人物品質”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多種作業的實踐中完成對人物形象的深刻認識和對文本的理解。
(四)構建多元評價體系,發揮育人價值
1.制定評價任務,匹配學習目標
只有認知水平與學習目標、學習過程一致的課堂評價才能發揮其診斷學習結果、監控學習進展、調節教學的基本功能。評價標準既是教師收集、反饋、解釋學生學習信息的重要參照,也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持續激發學生學習、達成目標的驅動作用。在評價設計中,教師通過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既能評價學生是否真正地走進了人物的內心,又能對多維聯結的資料查閱、梳理情況進行評價,了解學生對語文要素的落實情況,再通過學生的創意表達,評價學生是否真正地習得了寫法。閱讀看聯結,表達看轉化,聯結與轉化互為評價,這也體現了雙減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的學習模式。
2.靈活分享作業,發揮育人價值
教師倡導對話、點評和建議等方式,在小組內靈活分享作業,充分發揮作業分享的育人價值。小組活動之初,同學們先通過自己完成作業的經驗研討出一定的評價標準,再分享作業,然后根據標準進行推薦展評,最后推選出本組比較好的幾個同學向全班匯報。師生、生生在共同制定評價標準的過程中,進一步厘清和界定學習及作業目標,明確“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好”。學生主動參與制定評價標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探究學習結果的過程,評價與學習同構,課堂評價自然融入教學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參照評價標準不斷修正、規范自己的學習,然后依照評價標準采取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學習,完成自我認知、自我促進,提升素養。統籌優化作業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相融合,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從文字閱讀走進真實情境探究,突破學生對文本固化、淺顯的認識,使學生的認識向鮮活、立體、真實的理解與感受進發。統籌優化作業調動了學生學習內驅力,激發了學生深入探究的學習興趣。
三、形成作業的管理與反饋機制
“雙減”要求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為此學校教學處加強專業指導,完善管理機制,明確作業設計質量標準要求,規范作業編制流程,明確作業質量要素,研究作業規劃細目表,落實作業庫更新優化制度和每周作業校內公示制度。
【參考文獻】
[1]楊夕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再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0(35).
[2]李新.適應性學習系統中的差異化作業設計與應用[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9.
[3]畢延冰.小學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6.
作者:趙瑞蓮 單位:北京市石景山區古城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