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10 08:48: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校本德育課程開展策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德育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靈魂。少年兒童認知水平低,理解能力不足,無法完全理解德育的內容和重要性,教師如果以填鴨式的說教、灌輸、包辦等手段實施教育,就會出現教育脫離學生實際的現象,收效甚微。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中,充分挖掘校本德育課程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體驗教育活動,扎實推進德育工作,不斷增強校本德育的實效性。
一、以黨建引領為核心點,落實德育工作主體責任
黨建引領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核心,為德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促進了學校德育工作穩步、扎實地推進。
(一)政治引領
少年兒童處于成長和發展的初始階段,正是學習習慣和價值觀念得以塑造的關鍵時期。發展心理學指出,處于童年時期的孩子猶如一張白紙,給予他們什么樣的教育就會使他們成長為什么樣的人。這些無一不體現著小學階段學生的可塑性。
(二)組織保障
學校聚焦學生德育課程建設,圍繞“三全德育”目標,建立以“綜合指導部”為中心的“1+3”組織機構,切實提升德育活動各環節的執行力,持續強化課程實踐的實效性。“1”為綜合指導部:由校長室成員、專家等組成,負責德育課程建設的總體部署。“3”為策劃運行部、宣傳推廣部和外延拓展部三個部門:策劃運行部由德育處成員組成,主要負責德育課程的設計、開展和評價等;宣傳推廣部由辦公室成員組成,主要負責活動的報道,提升活動的影響力;外延拓展部由教務處成員組成,主要負責搜集校內外素材、探索新思路等。學校成立德育課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統籌項目實踐研究推進中的各項工作;成立學校學生德育課程項目建設行動小組,具體完善項目方案,推進項目實施,規劃協調和檢查評比,收集實踐過程材料,總結匯編研究成果。
(三)師資引領
學校開展的德育活動充分發揮校內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以黨工團帶隊,引領學生參與德育活動實踐,提升學生的品格修養。同時,打破校內與校外的藩籬,吸納家長和教師共同擔任活動輔導員,定期組織輔導員學習、交流,以提升他們對德育實踐活動的意義、育人價值的認識,提高活動的組織能力,在活動中家長和師生同服務、共成長、互影響、同進步。
二、以創新課程為著力點,夯實德育工作建設基礎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以創新課程為著力點,把德育知識滲透到各學科日常教學中,有利于學生獲取道德認知。學校德育實踐活動能把學生的德育認知轉化成行為,是課堂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學校德育課程是一個道德認知的過程、道德情感升華的過程、道德踐行的過程和人的社會化過程。不斷創新的德育課程應該是不受教育時間和空間的約束,內容靈活多變,貼近學生實際,只要學生親身參與體驗活動,就會受到啟迪和教育,進而把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轉化為內在品質,把德育目標內化為自身的基本素質。
(一)集中力量用好道德與法治課程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思政教育的“魂”,講真生活,受真教育,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在實處。我們運用道德與法治課程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善行,注重實踐體驗,在活動中提出問題,進行獨立反思或小組合作思辨,在課堂上升華為品格,將德育浸潤在學生心中,使學生將其內化為個人的德行。將道德與法治和語文、音樂、美術等課程相融合,充分挖掘這些學科中的育人資源,引領學生圍繞德育主題,將學科知識學以致用,并積累轉化為真實生活所需的綜合素養,逐漸形成愛國、奉獻、盡責等優良的品格,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二)創新教育資源,服務德育課程建設
學校注重創新教育資源,拓寬校本德育課程范疇,組織專家、教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編寫《善行讀本》,《善行讀本》分為《先賢篇》《先烈篇》《先鋒篇》《先進篇》四個篇章,內容選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燦爛文明史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事跡,并特別注重與本土的文化歷史相結合,每個故事都突出與少年兒童品格契合點,深度挖掘人物事件背后的品行支撐,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閱讀,留給學生思辨提升的空間。學生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尋先賢、尋英烈、尋好人、尋模范、尋先進和尋鄉親等,發現并體悟他們身上的優秀品質。學生在“六尋六悟”的實踐活動中對代表性人物有了更直觀的認識,在對不同對象的學習中有了更深刻的體悟,積極開展“紅領巾爭章”活動,做好學生的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
(三)引導開展有效德育活動
德育實踐活動作為校本德育課程的重要內容,是少年兒童在當今時代錘煉高尚品德的行動。新時代少年兒童要善于從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汲取道德營養,從英雄人物和時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風范,在自身內省中提升道德修為,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引領社會道德風尚。開展活動時,活動輔導員要關注學生的參與度和活動成效,鼓勵全員參與,以大帶小、強帶弱,相互促進、共同成長,使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感受德育力量,實現情感升華。在實踐活動過程中,教師還要及時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幫助他們將點滴零散的收獲進行提煉總結,鼓勵他們及時記錄并且樂于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
學校德育工作要結合自身特點,轉變思想觀念,發揮地方優勢。學校也要結合自身的現有資源,充分融合學科課程,切實開展德育活動。德育實踐活動要從學生的需要和原有認知出發,結合校內課程和校外活動,選擇恰當的德育素材,如:豐厚的地方人文資源、豐富的實踐活動資源、多樣的校內環境資源等豐富實踐活動形式,抓準生長點,促進學生成長。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地域特點,創新探索,充分挖掘鄉土人文資源。學校地處江蘇省句容市,市里的茅山鎮革命老區擁有“新四軍紀念館”“新四軍紀念碑”等紅色文化資源,這是特別有效的育人場域。學校要充分利用好革命先烈事跡、革命精神、革命歌謠等紅色資源,深入推進革命傳統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的開展。同時,該地區種植業資源豐富,活動輔導員要抓住農耕時機開展豐富的勞動教育,引導隊員們抓住本地資源和自身特長進行調查與探究,以自己的視角尋覓勞動的快樂,培養隊員們愛農村、愛勞動的情感,鼓勵隊員們以自己的方式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校本德育實踐活動,體現出點面結合、綜合交叉的活動特點,形成滿足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需求、螺旋上升的體悟實踐,讓學生在品行涵養的過程中好學力勤、磨煉自我、立定志向,形成堅定不移的砥礪品格。學校利用好鄉村地域的鄉土資源來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是非常有效的。
三、以多元群體為支撐點,優化德育工作生態圈
我們需要在不同的主體空間、不同的場域構建與德育課程相匹配的環境文化,如校園環境、教室環境、家庭環境和社會實踐基地環境等,全方位、立體化地實現育人目標。
(一)面向校園,打造“規范育人場域生態圈”
注重教室環境布置。學校打造“溫馨教室”,將班級的櫥窗、板報、圖書角等充分利用,用于張貼學生實踐活動的照片和心得體會;設立具有儀式感的“宣講臺”,方便學生宣講德育小故事等。營造校園環境氛圍。學校利用校園長廊懸掛各類“小小踐行者”模范和“實踐小達人”的照片;“讀讀書吧”精選相關校本課程書籍,方便學生借閱;“紅領巾小舞臺”為學生實踐活動所編排的課本劇、繪本劇等劇目提供展演的舞臺;“踐行研討室”用于討論實踐活動的設計、開展和評價方案等,邀請家長和社會機構與學校共同商討實踐活動方案,并交流感想;“紅領巾電視臺、廣播站”播放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精彩片段的影音資料,互享體悟心得;“紅領巾創作間”是學生用繪畫、文字、課本劇等形式對實踐活動的體悟進行多元創作的場所。
(二)面向家長,打造“好家校善合作生態圈”
學校擁有關心學生身心健康、關注學校長足發展的各個行業的優秀家長群體,家長自身有著豐富的閱歷、廣泛的興趣愛好,是學生學習上的啟智之師和生活中的成長導師。學校成立“家長義工團隊”,為學校的發展助力,開發“家長進課堂”課程,組織家長走進校園,打造“多師課堂”,使家長與學生一起實踐探索,循階而進。學校根據校本德育目標提供課程預選單,由各班家長主動報名申請。家長結合自身專長,自主選題上報,由班主任進行匯總。家長在進課堂授課中得到磨礪,自我成長,這股力量又轉回給學生,激勵他們成長。
(三)面向社區,打造“實踐基地有效生態圈”
學校與革命紀念館等共建“校外學生實踐基地”,讓學生的品格提升擁有身邊的“孵化器”。同時利用社區廣場、公園等場所,搭建舞臺,用演、說等方式走向校外,向社會展示少年兒童德育實踐的成果。學校還將文明辦、婦聯、共青團委等所轄成人志愿團隊引進校園,通過宣講,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活動的熱情;通過創設平臺,讓成人志愿者引領德育實踐活動,通過示范指導,提升活動育人效能。陶行知先生說過:“德育是做人的根本。”校本德育課程建設,要重視發揮黨團組織的引領作用;注重以踐行正確、科學、先進的育人理念和辦學思想為目標;形成一支專業化、境界高的育人隊伍;重視理論基礎,創新德育實踐課程活動;善于借助社會力量,激發學生自覺踐行的內驅力,從而確保德育內容有效落實,提升德育工作的實效。
作者:羅先云 單位:江蘇省句容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