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10-26 02:56:2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藝術教育建筑交流空間設計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藝術教育關乎心靈,是人的基本素質;高校所具有的精英性、學術性與民主性特點使之成為國家推進藝術教育的主力軍[1]。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08年至2015年,全國藝術普通本科在校人數由82.5萬人逐年遞增至148.9萬人,高校藝術教育建筑也得到了迅猛發展。作為承載藝術類專業師生行為與功能需求的物質資源,良好的空間環境對激發師生活力與創造力并進一步促進藝術類學科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型教育建筑不僅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生活空間,還要提供討論、展覽、休息和獨處思考等多種空間形式;在設計中,對非正式交流空間的理解與關注既是知識經濟時代人們獲取信息手段變化的結果,也是現代人情感得以滿足的需要[2]。
一、藝術教育建筑中的非正式交流空間解析
藝術教育建筑是指藝術類專業的教育建筑,通常包括教學、實驗、科研、行政及配套服務用房等。高校藝術類專業可以分為三類:純藝術、師范藝術、應用藝術[3]。其中,應用藝術類專業學生畢業后多從事設計類工作,如環境設計、建筑設計、服裝設計、廣告設計等。近年來,更加貼近大眾生產、生活的應用藝術類專業發展很快,本文理論分析及案例討論的主要對象是應用藝術類學科教育建筑。藝術類專業教學方式與師生行為特點決定了藝術教育建筑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交流活動。藝術類專業師生往往個性活躍、多才多藝,善于表達并樂于表現,其行為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除了常規的集中教學及課堂實驗,還有小組討論、個別輔導、模型制作、評圖看圖等教學活動,以及多種多樣且頻繁發生的娛樂休閑、展覽展示、相互討論等“課外活動”。這些活動涉及的對象包括集體、小群、個體各類使用對象,涉及的空間包括大、中、小各類交流空間;藝術教學的過程亦是一個創作的過程,自由的交流可以促進信息快速流動與思想激烈碰撞,無論是對專業能力的提升還是學生個人的成長,都具有重要作用。交流是分享、建立共同看法的行為,是知識、技術轉移的過程;參與人員通過正式與非正式的方式分享知識和信息[4]。非正式交流相較于正式交流具有更多的優越性,首先,非正式交流多為主動產生,是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選取某一主題進行平等交談,交談的氛圍更為輕松愉悅;其次,非正式交流形式更為自由隨意,交談的地點、內容選擇廣泛,因而發生得更為頻繁;最后,非正式交流強調參與者的互動,交流內容可以得到快速反饋,大大增加了交流的效率[5]。因此,正式交流之外,促進非正式交流的產生將有助于知識與信息的快速傳播與共享。高校教育建筑是知識獲得與傳播最重要的場所之一。教育家紐曼在《大學的理想》一書里曾寫到,學生在大學中的主要才智收獲,并不主要來自對具體知識分支的學習,而更多來自生活于洋溢著普遍知識的氛圍中[6]。藝術教育建筑內各種非正式交流活動如小組討論、評圖看圖、展覽展示、聚會閑聊等發生得更為主動與頻繁,而利于形成更加開放互動、更具創新活力的教育環境;同時有研究顯示,非正式交流能更好地實現知識共享特別是隱性知識的傳播[7],進而有助于促進創新創意的產生與設計靈感的迸發。合理地組織和設計非正式交流空間,努力實現空間環境對于使用人群的行為活動產生積極影響,促進各類非正式交流更高頻次地發生,對營造新型教育建筑內部空間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二、藝術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間組織
結合知識及信息的傳播方式與建筑內使用者流線的動態特點,可將穿插于整個藝術教育建筑并呈現出一種網絡形態的非正式交流空間抽象為點、線、面的有機組合構成。其中,點是指整個非正式交流空間網絡中的節點空間,知識和信息在這里交換,如各類小型交流平臺,通常適用于小群體即2-4人的交流對象,次數更為頻繁、內容亦更加深入;線是指編織這一空間網絡的各類線性空間,是人員流動、信息傳遞的路徑,包括所有的水平及豎向交通空間,由于空間的流動性特點,主要適用于小群的交流,交流較為頻繁但內容多淺嘗輒止,不會久聊亦不會深入;面是指多種交流行為發生的場所即面域空間,有大量的人員聚集、信息匯聚,并在這一空間分散與傳播,如建筑門廳、展廳、中庭等,適用的交流群體數量范圍更大,通過空間的劃分或限定,2-4人的小群體與5-10人的小團體都可以在其中進行較深層次的交談。點線面的結構劃分并不意味著空間之間是孤立存在,相反,點線面有機組合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合理的規劃與設計使之成為藝術教育建筑非正式交流空間活力與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形成激發創新創意產生的新型學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藝術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間設計——以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為例
2005年,同濟大學在原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的基礎上,成立了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2018年QS世界排名第18(數據來源: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官網),現已成為全世界頂尖設計學院之一,其“藝術與設計”學科入選2017年國家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學院共有三座教學樓,分別為IF樓、IT樓、IS樓,總占地面積共計4742.5平米,如圖1。IF樓(InnovationField),意為“創意工場”,共三層,設有多個實驗室和實踐基地;IT樓(InspirationTank),意為“靈感智庫”,俗稱“堡壘”,建筑由玻璃外墻環繞,樓內三層空間為各專業教室;IS樓(InteractionShelter),意為“交互天地”,俗稱“大棚”,改造自原上海巴士一汽維修車間,主要包括憤怒小鳥廣場、報告廳、圖書館、展廳等,是學院最為開放和交互的場所。空間組成上,設計創意學院的非正式交流空間占比遠大于一般教育建筑的非正式交流空間所占比例,其中,IF樓與IT樓以實驗室、教室等正式交流空間為主,使用者行為主要包括上課、做實驗、模型制作、材料加工等,局部穿插非正式交流空間,體現方式為以節點空間與線性空間元素為主;IS樓則含有大量的展覽、咖啡茶飲、運動休閑等非正式交流空間,使用者行為包括看展、交流、討論、打乒乓球等。除了沿南側外墻布置部分行政辦公用房外,設計者將報告廳、會議室等正式交流空間嵌入原工業廠房的穹頂之下,打破了原有大空間一望到底的節奏,增加了室內空間的豐富性與層次性,如圖2。下文將主要從節點空間、線性空間、面域空間三個角度以及包含于其中的“不定空間”方面結合實例探討各類非正式交流空間設計策略。
(一)節點空間設計:賦細微處以精彩
節點空間屬于小尺度的非正式交流空間,尺寸通常為6㎡(2m×3m)以下,適合2-5人的小群體交流討論。其地點設置往往兼顧交通的便捷性,交流發生頻次較高,討論的內容亦較為深入。節點空間位置可分為三類:一類是與水平線性空間即各類走廊相結合,通過廊道一側的欄桿外凸或空間附加形成節點空間,具有交通便捷性的同時具有一定的領域感,構成了穩定的利于非正式交流發生的空間特性;第二類是與垂直線性空間即樓梯、坡道等相結合,通過梯段、樓層的平臺擴大構成節點空間,與交通流線關系緊密,具有更高的交流發生可能性,但較容易受到交通的干擾;第三類是與功能用房相結合,位于出入口周圍,作為附加空間,同時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設計時可通過引入陽光、通風及良好的景觀,配備促進深入交流的設備,如可移動黑板、小型書架、雜志架、座椅、電腦電源及網絡接口等,來增加節點空間的活力與吸引力。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節點空間設置包含上述三類,如圖3。在建筑內部的走廊、樓梯與實驗室的門口等設置了可供師生進行非正式交流的節點空間。其中,與水平交通空間結合時增加了玻璃門,引入景觀、通風采光的同時更加強了交流空間的領域感;位于樓梯樓層平臺的節點空間加入了雜志架與面對面的雙人小沙發,提供一個可供休息交談的小空間,增加了空間的使用率;實驗室入口空間配備了可移動白板與座椅形成了可供交流討論之所,特殊的地點及討論內容更容易引起實驗室出入人員的興趣和共鳴,引發更廣泛和更深入的交流。設計創意學院內的不同類型、各有側重的小空間設計組成了豐富多彩的室內節點空間,對于觸發高頻率、深層次的非正式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二)線性空間設計:破冗長線之單調
線性空間是建筑室內承載信息傳遞、人員流動的交通空間,包括內廊、外廊、連廊及垂直方向的樓梯、坡道等,其最大的特征是觸發信息交換的可能性更高,但往往交流的內容深度較淺,長時間駐足交談的意愿較低。傳統的教育建筑由于追求較高的建筑使用系數,交通空間設計僅僅滿足消防疏散之用,環境質量重視程度不夠,如昏暗冗長的內廊、尺度僅夠通行的樓梯等,因此,非正式交流發生頻率偏低。新的教育建筑開始注重從設計改善交通空間環境的質量,通過適當加寬線性空間寬度、賦予空間內涵信息、引入自然通風采光等方式增加空間的事件性與話題性,引發人流駐足,激發深入交談的欲望與可能性。設計創意學院水平線性交通空間主要體現為建筑內廊與外廊,其中內廊由于光線不足,需要設置合適的光源照明,同時通過加寬走廊、布置陳設與展覽等增加走廊空間的吸引力,另外,專業教室臨內廊的墻壁材質處理為玻璃,大大削弱了教室與廊道的隔離之感;外廊則通過引入自然通風采光改善環境質量,同時通過引入室內臺階、地面材質劃分、局部空間擴大并置入家具等方式打破線性通道的冗長與單調。垂直線性交通則在滿足消防疏散的前提下,設置開敞樓梯,并將之置于有趣的大空間中,劃分區域的同時增強了空間使用率與事件性,使樓梯成為駐足拍照、交流討論的理想之所。最后,結合藝術類專業特點,發揮師生興趣與特長,在墻面繪制或裝飾體現專業特色的標志或墻繪,增強空間的文化特質,形成獨特的場所記憶,如圖4。
(三)面域空間設計:點與線交織成趣
面域空間是建筑內部信息傳遞與交流行為大量聚集的場所,可以看作是人員與信息流動線路中的樞紐,既有線的流動,又有點的安定,空間主要包括常見的門廳、中庭、過廳以及部分建筑設置的用于休閑活動的屋頂花園與底層架空等。其中,門廳、過廳及中庭主要承擔的是交通集散的功能,是建筑內部公共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通過空間圍合與限定,合理地進行區域劃分,使交通流線與人員駐足交談相對獨立,整體空間里流動的區域與安定的空間相互交織而由各得其所;空間布置可以引入多種觸發行為與交流發生的功能,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如信息、咖啡茶飲、零售小賣、打印復印、運動健身等等。屋頂花園與底層架空等往往通過營造具有良好綠化、開闊視野的空間環境給使用人群一個休閑放松的非正式交流場所。設計創意學院內的面域空間具有極強的吸引力與活力,建筑門廳及與門廳相連的展廳部分成為展示學院精神文化與師生創新能力的舞臺。同時又通過靈活的區域劃分,將展示、演講、咖啡、休閑座椅、運動設施如乒乓球桌等置于大空間中,使各類活動形式趨于多樣性,相應的各種行為呈現豐富性,大大增加了利于非正式交流的空間特征即事件性與駐足交談的可能性.
(四)不定空間:“無”和“有”靈活可變
“不定空間”即“不特定空間”,由日本著名建筑師槙文彥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具有復雜性和偶然性,而空間被設計為特定功能的做法會阻礙或限制使用者的自發行為,不利于形成充滿活力的室內環境。因此應考慮空間的不定性設計,使有限的空間去適應人們的多種活動和人際交往[8]。設計創意學院的“不定空間”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設計師賦予的空間靈活多變。在進行原建筑改造設計時,選擇“點到即止”,設計師安排了很多開放性空間,讓使用者在建筑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9]:如IS樓的門廳在使用過程中被師生改造為閱讀、展覽、會客等可以進行多種復合活動的功能空間;另一類是師生根據獨有的使用經驗,設置一些功能不定空間,由使用者針對自身需求提前預約,通過后自行布置使用。
三、結語
建筑空間資源是高校教育發展與學科建設的重要硬件基礎,也是學院文化與教育理念的物質載體,空間環境設計直接影響到其中使用人群的行為活動。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的各類非正式交流空間層次不同、大小各異,且能夠面向不同師生群體、適應多種行為需求,大大提高了內部公共空間的使用率與活力,形成了良好的空間氛圍。文章基于此案例探討促進非正式交流空間的設計策略,以期為以后的藝術教育建筑空間設計提供有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唐景莉.藝術教育是全民的教育[N].中國教育報,2014-11-03(010).
[2]何境堂主編.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57.
[3]徐元卿.高校藝術教學建筑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8:16.
[4]邱建發.研究型大學的協同創新空間設計策略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4:73.
[5]金潔琴.網絡環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論與模式探討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5:7-8.
[6]約翰?亨利?紐曼.徐輝等譯.大學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
[7]王輯慈.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30.
[8]宋澤方,周逸湖.大學校園規劃與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48.
[9]鄒子敬,劉健.工業遺產適應性再利用中的“嵌入”策略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大樓改擴建設計[J].時代建筑.2016.(3):124.
[10]李鑫,佘怡寧,周文輝.包豪斯教育理念對現代數字媒體藝術教育的啟示[J].設計,2016,29(1):110-111.
[11]付力婭.從藝術教育的角度談實體展館與網上數字科技館的關系[J].設計,2016,29(7):92-93.
[12]任紹輝,郭智磊.后現代風格在建筑室內設計中的應用方法研究x[J].設計,2016,29(7):154-155.
作者:楊培 丁繼軍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