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5 05:10: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工匠精神在職業教育中的運用,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所謂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對待自己的工作采取一種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態度,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極致。對工匠精神進行解讀,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清當今職業教育在培養目標上存在的差距,為擺脫職業教育困境提供良好的基礎。
一、解讀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早可上溯到《詩經》:“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大意是指君子修養德性就像加工骨器和玉器,切了還要磋,琢了還須磨。朱熹解讀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②清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曾說“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大意是指當某項技藝,達到頂峰后,再進一步便接觸到了“道”和“神”,即與天地之間的規律相通。這一切,都向世人展現了中國古代的工匠精神。全國人大代表、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工匠精神是指對每件產品都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視技術為藝術,既尊重客觀規律又敢于創新,擁抱變革,在擅長的領域成為專業精神的代表。”王麗媛認為:“工匠精神是從業人員對待職業的一種態度和精神理念”[1]徐健認為:“工匠精神是指敬業奉獻的工作態度、技藝精湛的工作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2]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總結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極致的行為表現和價值追求。它體現的是一種職業精神和敬業態度,其優秀是對產品品質的完美追求。筆者認為,上述觀點已經從總體上概括了工匠精神的一些重要特質,但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并沒有解讀工匠精神相對明確的基本內涵。筆者進一步認為,工匠精神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來進行解讀。其一是在態度層次上,從業人員要高度認可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干一行,愛一行,始終以一種認真、熱愛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崗位。既然已經選擇了這個行業,就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而應沉下心來,愛崗敬業。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工匠精神就不應當簡單地理解為只是技術工人才應具有的素質,應該是所有的人在各自崗位上都應具備的素養。所以工匠精神應該成為一種民族精神,深植于每一個人的心中。其二是在行為層次上,從業人員要表現為專注細節、敢于開拓創新。工匠精神所提倡的專注細節,并不是簡單地重復過去、因循守舊,而是更加提倡在傳統和已有的技藝基礎上推陳出新。它首先強調要傳承,并且是原原本本地傳承。但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傳承,還要創新,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實現技術和工藝的創新,這才是它的優秀所在。其三在精神層次上,從業人員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也就是要有把產品的品質從99%提高到99.99%的一股精氣神。對自己所從事工作的每個細節都進行嚴苛的要求,對自己所生產產品品質的卓越追求是工匠精神的完美體現。對于一個純粹的工匠,他所從事的這份工作不僅僅是自己養家糊口的飯碗,更是一種執著堅守,對產品的品質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信念。
二、職業教育面臨的困境
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日益受到國家的高度重視。國家也從戰略層面指出職業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依然存在許多困境。下面筆者將從國家、院校和學生層面來進行具體分析。
(一)國家層面
1.辦學規模。職業教育作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首先應該在辦學規模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國職業教育辦學規模相比職業教育發達國家仍顯不夠。我國的高職院校從上世紀90年代的幾百所迅速增加到一千多所,在校生也從只有一百多萬猛增了十倍,達到了一千多萬。現在我國高職院校的辦學規模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職教育的辦學規模相較以前可以用突飛猛進來形容。但這是縱向比較,如果與職業教育發達國家進行橫向比較,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例如,在德國、瑞士、奧地利、比利時等國家,高職的辦學規模超過高等教育辦學規模的70%。2.教育層次。我國高職教育不僅在辦學規模上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差距,而且在職業教育層次結構上也不夠健全。我國中職和高職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直到現在還存在培養目標定位模糊、教學內容和方法重復等問題。在職業教育高度發達的德國和日本等國,早就建立了從中專、大專到本科、碩士、博士等一整套完備的職業教育體系。但我國目前的職教體系從中專到大專,很少有本科,更不要說碩士和博士了,這直接導致我國職業教育的教育層次不夠高,所培養的職業技術人才“不能很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優化升級對高級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的系統培育、傳承與沉淀更是無從談起。”[3]3.校企辦學。《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企業可以聯合舉辦職業院校,也可以與職業院校合作辦學。企業有責任接受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盡管國家強調了企業在校企合作辦學中的責任和義務,但沒有將此上升為企業的法定義務,這就導致了企業對職業教育的參與度較低,甚至很多企業對待校企合作只是名義參加、掛牌參加。因此,很多前沿的技術就難以進入職業院校的教學體系中去,職業院校也很難掌握最新科技動態和市場需求,難以保證職業院校的教學能緊跟市場和前沿,制約了創新型高素質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培養,這一切都是校企合作辦學企業沒有真正參與進來所導致的后果。
(二)院校層面
1.專業設置。專業是職業院校與社會發生聯系的橋梁和紐帶,專業設置會直接影響職業院校的培養模式、發展方向及社會美譽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專業設置是職教的關鍵和優秀。但是在現實層面,卻有相當數量的職業院校沒有設立專門的專業設置研究機構,并且不熟悉開發新專業的方法。在設立新專業時,對社會需求的數據缺乏有效的調查研究,缺少科學有效的專業論證和預測,最終產生專業設置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利局面,沒有辦成既與當地主導產業發展趨勢相適應又與職業院校自身辦學條件相協調的專業。另有一些職業院校不考慮自身辦學條件,只是一味迎合社會、家長的口味,瞎趕潮流,造成辦學質量不高,畢業生素質很難滿足社會需要的局面。總之,職業院校專業設置的不科學,對職業教育為經濟和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產生很大的負面作用。2.人才培養。人才培養中過分強調專業知識的獲得和技術能力的養成,而對文化、精神育人存在很大的誤區,認為文化、精神層面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虛無縹緲的東西,不如知識、技能來的實在。這些認識上的偏差,導致以工匠精神為優秀的職業精神未能完全滲透進專業教學之中,也難以貫穿人才培養的始終。職業精神培養的缺少,只是把學生當成技術的載體,嘗試把其培養成具有高技能的所謂人才,體現了“技能第一”的功利主義觀念,卻偏離了人才培養育人的最終目的。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分重視學生知識技能的獲得,卻忽略了以工匠精神為優秀的職業精神的培養,在這種理念指導下培養出的學生缺乏可持續發展能力也就不足為奇了。3.教師隊伍。教師隊伍的素質問題也是職業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職業院校的教師大多是本科院校培養出來的研究生或本科生,他們是從本科校園畢業后直接來到職業院校的教師崗位,基本沒有經過專業實踐訓練,從事職業院校的教師工作后,由于繁忙的教學工作和生活瑣事的羈絆,很少深入到企業一線,即使能下企業實踐,也常常是走馬觀花,很難靜下心來進行有效的專業實踐,自身就不具備工匠精神,所以要求他們能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就是勉為其難了。職業院校也有部分兼職教師,他們大都是在企業一線工作過的能工巧匠和工程師,但是由于職業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大,他們的力量也很難發揮。總之,現在職業院校的教師隊伍,是很難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的。
(三)學生層面根據第三方、非政府教育數據機構麥可思
的數據顯示,高職高專2017屆畢業生半年后的就業率為91.9%,首次超過本科畢業生就業率,比2016屆上升了0.4個百分點。但是高就業率并不代表就業的高質量。還是麥可思的數據,2017屆大學畢業生畢業半年內的離職率為34%,其中高職高專院校2017屆畢業生畢業半年內離職率高達43%,離職人群中98%是主動離職,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高職高專畢業生的高離職率呢?筆者認為,至少有兩個原因:其一是高職高專畢業生缺少一個科學的職業生涯目標規劃,盲目跳槽從而造成離職率很高;其二是缺乏工匠精神。雖然高職高專畢業生由于具備職業技能使得他們能很快找到工作,但由于他們缺乏工匠精神,在敬業精神、精益求精方面存在巨大缺憾,因此,他們的離職率大大高于本科畢業生。
三、培育工匠精神,走出職業教育困境的方式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職業教育在許多層面仍然存在問題,那么如何走出職業教育的困境呢?筆者提出,應該讓工匠精神滲透進職業教育的始終和各個環節以此走出職業教育的困境。
(一)構建一套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國家應該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匹配度,進一步構建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全面建立職業教育總量規模和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著力培養多層次、高素質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為我國經濟建設轉型升級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4]國家還應科學合理地制定中職、高職的培養目的、招生規模以及教學方式和內容,按照社會對職業教育畢業生的職業能力要求去設計職業教育的培養計劃,重點要將學生應具備的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貫穿于整個職業教育的始終。國家還應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進一步發展技術本科,并逐步試點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形成從中專、大專到本科、碩士、博士等一整套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總之,國家應構建一套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能大規模地培養出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多層次、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
(二)從制度上規范校企合作的實施
隨著工業社會取代農業社會,傳統學徒制那種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已經不是主流。當現代的工匠主要由各種職業院校以規模化的方式培養后,校企合作日益成為職業院校的學生獲得職業技能、打造工匠精神的最優方式。可以這樣說,校企合作是當今職業教育最有生命力和光明前景的一種培養方式,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國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前進方向。所謂校企合作,通俗地講,就是學生一方面在職業院校獲得理論知識,另一方面也通過在企業的實習得到工匠精神及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校企合作可以發揮出職業院校和企業這兩個主體在職業人才培養中所具備的長處,可以讓學生得到理論和實踐的全面體驗,從而成為真正的職業人才。由于校企合作自身具備無可比擬的優勢,所以現在成為發達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方式,并從立法上來保障,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和監督制度,從制度上規范校企合作的實施,而這恰恰是我國目前所欠缺的。所以我國應借鑒發達國家在發展校企合作中的上述經驗,并結合自己的國情特點,建立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校企合作的法律規范體系,同時,還要制定激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政策,比如規定若企業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給予稅費優惠政策。還要成立專門的校企合作管理機構,管理相關校企合作事項,使校企合作得以順利開展。國家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的實施,使得學生能夠得到理論和實踐的全面體驗,實現從知識到精神的高度交融,培養出真正具備工匠精神的高素質人才。
(三)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
將工匠精神作為職業院校貫穿始終的辦學理念,這一點對于職業教育來說尤為重要。職業院校應在職業教育中融入文化育人的理念,將職業素養、工匠精神貫穿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之中。首先,發揮思想政治課主陣地作用,將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課的日常教學之中,讓職業院校的學生意識到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其次,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課的教學和實踐之中。其一是在專業課教學目標中專門增加學生要有效認知專業中蘊藏的工匠精神,讓學生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就能認知、感受工匠精神。其二是讓學生在實踐課中親身體驗工匠精神,感受到那種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營造一種工匠精神體悟的氛圍,讓學生能切實地感受到工匠精神所能帶來的意義和價值。再次,職業院校還應制定科學合理的畢業生評價體系,其中,畢業生是否具備工匠精神應該作為一條重要的評價標準。
(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
教師是職業教育發展成敗的關鍵,可以這樣說,要想培養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質量學生,首先必須要有許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職業院校的教師除了要有必備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以外,還必須具備工匠精神。這不光是時代賦予教師的責任,更是教師工作的現實需要,我們要讓工匠精神在職業院校的教師中得到落實、發揚和傳播。職業院校教師必須具備的工匠精神具體內涵包括哪些方面呢?1.他必須是一名教學工匠,需要具有敬業奉獻的品格,有現代職業教育教學理念作為指導,能熟練運用現代職業教育的先進方法進行傳承工匠精神的正常教學;2.他還必須是一名技能工匠,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專注態度,他還必須具備精湛高超的技術技能。現在,我國仍然沒有職業院校教師的專門培養機構,絕大多數職業院校的新入職教師來自于本科院校畢業的研究生,這些研究生理論知識和專業素養大多是過關的,但是普遍存在欠缺技能和工匠精神的現象,那么該如何培養這些新教師的工匠精神呢?首先應建立長期有效的師資培養機制,以源源不斷地培養具備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其次,應充分利用職業院校已有的教師資源,以老帶新,形成傳、幫、帶的良好氛圍;最后,應該加強校企合作,讓企業和市場培養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師資隊伍。只有先培養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才能更好地指導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
參考文獻:
[1]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壇,2014(22).
[2]徐健.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的極致綻放[J].江蘇教育,2015(44).
[3]伊煥斌.工匠精神與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0.
[4]伊煥斌.工匠精神與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3.
作者:祖偉 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