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2 06:05:2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全民藝術教育普及工作思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藝術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及現狀
錢學森說“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2015年1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意見》要求積極開展全民藝術普及。同時,為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這無疑對高校藝術教育普及提出了高標準和嚴要求。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文化理解的工具,幫助學生去了解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本國或他國作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它也是一種獨特的交流方式,使人愉悅,提高審美素養。藝術教育的過程,也是一個學會溝通、個人實現的過程,有助于培養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創新能力。21世紀的國家發展、經濟騰飛需要科技創新型人才,要求培養具有“科學思維+人文藝術素養+專業知識+工程能力”的全面發展型人才,而藝術教育正能幫助人們獲得這種創新創造能力。具有藝術學科優勢資源的高校開展藝術教育普及研究工作對國民綜合素質提高、民族自信心提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校優勢資源下科普工作模式探索
高校應重視社會化科普服務工作,堅持依托學科優勢,充分展示學科特色,加強資源整合力度,提高資源共享水平。發揮高校科協的組織職能與科普實體相結合,啟動科普基地建設。以藝術設計類高校為例,學校應依托藝術學科優勢相關工藝室(實驗室)、工程中心、展廳(博物館)、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資源,完善功能區規劃,為科普活動的開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加強與當地政府科協組織、社會科普主體、企業、藝術館文化館等的合作交流,擴大基地科普資源的影響力和受益面,深化資源與公眾的對接、融合。規范藝術教育普及成員隊伍,成立專兼職結合的基地管理與藝術普及團隊,組建學生社團,完善科普激勵制度。調研社會群眾藝術普及需求,加強中華傳統優秀藝術文化普及,探索科普教育模式及創新方法。高校藝術教育普及基地致力于打造一個能夠激發群眾藝術興趣,傳播藝術知識與傳統優秀文化,培養藝術人才,提高全民藝術審美素養及提升民族自信的科普場所;利用自身優越的科研資源、團隊優勢,以藝術研究帶動科普,建設成為一個藝術普及教育研究機構;同時通過將藝術普及工作與藝術人才培養相結合,建設成為一個培養創意人才、藝術類創新創業人才的基地。
三、高校藝術教育普及的實現途徑與創新方法
高校傳統的藝術普及模式途徑主要為開展藝術公共選修課、展演、公益講座等,在當前新形勢和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傳統的高校藝術教育普及模式一是不能滿足不了服務對象的多元化需求,二是輻射范圍窄,系統性程度及吸引力較低。因而高校應著力開展新形勢下藝術普及機制創新研究,不斷拓寬服務領域、擴大服務對象、豐富規范科普內容、提升科普創新能力。
(一)打造多層次的藝術教育普及平臺
高校平臺與藝術研究資源豐富,為滿足校內外不同程度的藝術普及對象需求,開展多層次的藝術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從藝術知識的普及、藝術欣賞的普及到藝術技能的普及、藝術活動的普及。應聯合多方資源打造多層次平臺,如建立校內藝術教育普及平臺、校企合作藝術教育普及平臺、社區藝術普及輻射平臺。校內藝術教育普及平臺依托高校展廳、博物館、研究室、工藝室等資源建立,形成藝術教育公共知識的普及平臺。通過公共課、選修課、講座、展覽、藝術手作等形式形成系統藝術知識認知教育,普及藝術常識,讓人們了解藝術起源、特點、特征、規律,欣賞藝術作品,提高藝術鑒賞能力等,實施過程中重視科普教材的規范化。校企合作藝術教育普及平臺依托產學研平臺建立,實現藝術與產業、科技結合的教育普及模式。近幾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步伐不斷加快,離不開藝術教育的推動作用。生活中的藝術往往不是一件件單獨的藝術品,而是與生活用品、空間等相結合,如服裝服飾、家居產品、文創產品、環境藝術等,這些除了藝術設計還與工藝、技術、技藝有關。校企合作藝術教育普及基地向對產業端有興趣的科普對象提供參觀學習服務,有利于激發科普對象的創新理念與實踐能力。社區藝術普及輻射平臺依托中小學、文化景區、文化館、藝術館等資源建立,由高校聯合校外平臺定期舉辦組織藝術活動,藝術展覽、藝術演出、文化訪談等,面向全民開放,擴展了藝術教育普及輻射范圍。
(二)重視項目體驗式普及與文化傳習
藝術教育普及在方法上具有很強的自由性,蘊含個性發展的特征,群眾接受藝術普及不應為被迫接收,高校應創造主動獲取的途徑,大力鼓勵開展藝術實踐活動,增加藝術技能的普及比例,提高藝術實踐能力,激發創造能力。依托高校工藝室、手作室資源,建立多個藝術方向的實踐科普體驗區,面向師生、校內外藝術愛好者及從業者開放,打造互動共享平臺,設置科普體驗情境,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實踐與思考。以藝術設計優勢高校為例,結合特色學科,如建立紡織服裝工藝科普互動區、印染刺繡編織工藝科普互動區、飾品制作科普互動區、繪畫創作科普互動區、木藝陶藝科普互動區等,加強中華傳統優秀手工技藝的普及傳習,使科普對象在欣賞藝術作品,進行手作體驗時,感慨傳統藝術技藝的魅力,全面了解藝術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推廣新媒介下的藝術教育普及模式
隨著新媒介平臺日趨多元化的發展,使線上教育和藝術文化傳播方式變得更加多元化。當下藝術教育普及應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構建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課程教學、文化傳播模式,規劃建設一批高質量藝術教育普及慕課,擴大優質課程覆蓋面,實現網站數字資源服務、微信文化知識傳播。新媒體的特性與藝術普及的多樣性結合,形成與其他基礎學科所不同的多媒體學習、傳播、發展和推廣形式,展示了網絡的包容性和藝術的多樣性。高校應利用智力資源,向校內專業師生、社團、藝術愛好者征集網絡藝術普及素材,不斷豐富科普內容,結合熱點提高科普素材的關注度與趣味性。如結合《延禧攻略》劇集向公眾進行緙絲、絨花、點翠、刺繡等非遺藝術的普及;結合室內流行風格向公眾普及莫蘭迪色系;結合《知否》向公眾普及朝代服飾美學;結合話題、時尚熱點、知名設計師、藝術家等向公眾普及流行元素、藝術創作等。由高校藝術教育普及平臺審核,提高藝術普及專業度。
(四)藝術教育普及與創新創業工作相結合
《高校美育意見》指出:促進高校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與各學科專業教學、社會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在高校大力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當下,將藝術教育融入創新創新教育,將對學生、社會青年的人生規劃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是創新,創新創業教育的優秀是培養人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將藝術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可以使學生、社會創業者成為符合社會發展和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這些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必須落在實實在在的素質教育、素質普及的過程中,將創新創業的過程審美化。這就要求高校建立以藝術教育普及為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增強校園藝術普及與創新創業氛圍,引導大學生、創業者積極參加藝術普及實踐活動,培養和提升其創新能力。
【作者簡介】翟恬(1989-),女,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
【參考文獻】
[1]凌輝,周勇義,張媛,黃凱.北京大學科普教育基地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10).
[2]陶娟.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美育融合策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7).
[3]線晨.新媒介生態下人文藝術科普的傳播現狀分析[J].新聞傳播,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