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11 05:19: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貧困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大力發展貧困地區的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在貧困農村地區,留守兒童、家庭暴力、學校欺凌、情感缺失等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非常明顯,開展有針對性的有效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緊迫的問題。云南省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是部級貧困縣,該縣在扎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同時,充分依托定點扶貧高校和社會各界的專業資源,構建起一套覆蓋縣、鄉、村三級的縣域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并形成了一條“雙線四級”的工作體系。
我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總體來說起步較晚,而且發展較為緩慢,地域差別大,落實難度高。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這也為當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1]。而與此同時,貧困地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相對滯后:大部分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系統培訓與深入了解,導致工作的膚淺、表面化、片面化,甚至是錯誤[2];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配備的情況來看,有的貧困地區全州只有個別幾所學校配有專職心理教師,并且其中一些教師還要兼職其他教學任務[3]。截至2016年11月,我國不滿16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超過九成分布在中西部地區[4]。尋甸縣作為西部農業大縣,也是人員外出務工大縣,全縣77000余名中小學在校學生中,有9000余人因為各種原因成為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由于父母雙方或者一方的外出而導致的親情、親子關系缺失,在家庭成長、學校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響會體現在孩子當下和未來的心理、行為狀態之中[5]。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家庭社會經濟地位低也是導致孩子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自尊的畢生發展觀認為,社會經濟地位等資源是影響個體自尊的關鍵因素[6]。因此,較低的家庭社會經濟地位意味著相對較大的家庭經濟壓力,面臨生活困難時,父母容易對子女施用消極的教養行為,從而引發子女的低自尊[7]。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帶來的另一個直接結果是社會認知的相對落后,社會大眾對心理健康知識了解和掌握的匱乏以及心理健康問題的污名化成為對青少年教育服務的典型障礙。在尋甸縣貧困鄉村調研中,我們發現,對心理健康的認知,雖然多數人都不否認其重要性,但對心理健康的教育方式、心理問題的發現、評估和干預等方面知識和技術的掌握極為匱乏。家長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教師遇到問題無法正確評估干預、學生遇到困難無處求助……這些情況正是該縣大力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出發點。
2尋甸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設計
尋甸縣委政府就推進全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門發文,并成立縣委政府領導做組長的全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實施培訓計劃、關愛計劃、健康計劃、朋輩互助計劃、愛心手牽手計劃等“五個計劃”,全面建設全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設立縣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務中心”平臺,中心配備了先進的心理健康相關設備,并組建了尋甸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名師工作室和輔導員工作室。中心作為全縣心理健康教育的基地和輻射中心,各鄉鎮設立心理健康教育教研組。這個網絡設計完成了政府主導、教育系統全動員、縣鄉村聯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整體布局,其中涵蓋問題解決、知識技能提升和社會認知增強等3條目標路徑。
2.1問題解決網絡
充分依托現行教育體系的完備構架,從村到鎮到縣,以發現評估干預的工作承接模式形成完備的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從發現到干預的鏈條,即鄉村教師發現問題、鄉鎮教研室評估問題、縣級平臺干預問題;同時,下一級將問題及時反饋給上一級,上一級對下一級工作進行實時指導。
2.2學習培訓網絡
根據上述問題解決網絡的需求,對不同級別的教師進行針對性培訓。對鄉村教師,主要內容集中在心理健康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普及學習,幫助教師提升發現識別心理健康問題的基本能力;對鄉鎮一級教研組,主要培養教研組教師的心理問題初步干預能力和心理危機事件的處置能力;對縣級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技能的深入研討、接受高端培訓以及專業督導。
2.3社會認知提升網絡
以科普活動、愛心活動和游戲活動等多種方式推進社會認知提升。在鄉村學校大力倡導對中小學生的心理游戲輔導;在鄉鎮中心學校加強家校互動,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縣級平臺統籌各種社會資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科普活動和愛心活動。形成全社會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正確認知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氛圍。
3尋甸縣“雙線四級”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體系
經過不斷嘗試與修訂,現在尋甸縣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雙線四級”全縣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工作體系.這個工作體系實現了在全縣統籌下,各部門分級分工合作、各級單位各司其職、各種社會力量有效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全覆蓋。
3.1教育輔導條線
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落實,在教育條線,搭建從鄉村到縣級的“四級教育服務工作體系”。第一級針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知識普及,開展游戲輔導,建立學生朋輩互助的機制;第二級在鄉村學校,提升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游戲輔導和心理健康常識教育技能,提升其常見心理健康問題發現能力;第三級在鄉鎮中心學校心理教研室,評估本鎮疑似心理健康問題并進行初步干預,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討,對基層教師開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培訓,應急處理心理危機事件等;第四級在縣級教育主管部門,集中全縣專業力量設立名師工作室,拓展遠程專家資源庫,深入開展全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高級督導,對全縣重點問題進行專業干預,并承擔培訓工作和活動指導工作。
3.2項目活動條線
由共青團、科協、工會、婦聯等群眾組織負責開展,社會各界力量積極參與。尋甸縣共青團充分依托上級團組織和社會志愿者的優勢資源,為全縣心理健康教育開設“小青心”專題公眾號,集中開展主題團日、志愿服務活動;縣科協充分利用科普宣傳的優勢,開展“5.25我愛我系列活動”、“9.25久愛我系列活動”、“家長學校”等宣教活動,在全縣范圍內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科普;各鄉鎮學校依托心理健康教研組,對學校主題活動進行組織和指導,設立心理健康活動室,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支持輔導服務;鄉村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系列心理游戲,設立學生游戲小屋,幫助學生提升自我認知。全縣形成學生和家長喜歡、鄉村學校知識普及、鎮級活動豐富多彩、縣級活動專業廣泛的良好效果。
4實踐成效及討論思考
在定點扶貧高校華東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行業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幫助下,尋甸縣上下激發內生動力,全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會效果。1年多來,全縣共培訓教師、學生和家長數千人次,開展各類心理健康主題活動近百次,成立了尋甸縣心理健康名師工作室,20余名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活躍在健康教育服務的一線。尋甸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和工作體系已經成云南省縣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先行者,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和行業專家的高度評價。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中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制度,重點加強對留守兒童和孤兒、殘疾兒童、自閉癥兒童的心理輔導。加強班主任和專業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設……”[8]這為貧困地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貧困地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國家教育發展的需要,是青少年成長的迫切需求,需要結合貧困地區的實際條件具體推動。由于貧困地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社會基礎和技術基礎均較為薄弱,師資力量也明顯不足,由各鄉村學校自行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短時間內存在很多困難,這就要求由政府進行主導統籌,全社會共同參與進行合力推動。尋甸縣構建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網絡,充分調動了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全面推進縣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的有效工作機制和良好社會氛圍,這在現階段推進貧困地區區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雪平.山西省貧困地區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7,25(1):140-144.
[2]尹麗娜.長春地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需求調查分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12):58-60.
[3]黃晶,李想.湘西貧困地區中小學心理教師培訓策略[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2):16-18.
[4]新華社.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精準摸排數量902萬人九成以上在中西部省份[EB/OL]
[5]張莉.農村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心理、行為狀況比較研究[J].科教文匯,2018(12):144-145.
[7]歐陽智,范興華.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心理資本對農村留守兒童自尊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8,26(6):1182-1185.
[8]新華網.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EB/OL].(2015-01-15)
作者:儲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