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7-05 10:19:0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湖南醫學院校英語教師跨文化素養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基于健康全球化發展,醫療領域的國際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素養的提高成為社會發展的必需。一方面,現代醫學技術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國際間的醫學學術交流以及中國醫生的跨國研究合作正在逐漸演變為一種趨勢。同時,一些流行病及傳染病的傳播處于全球化態勢,這就需要中國醫生與世界各國的醫生合作交流,共同抵抗各種疾病對人們生命健康的威脅。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的外籍居民日漸增多,中國醫生接診的外籍患者量逐年加大。進行跨文化溝通時,醫務工作者本身所固有的思維方式會對異域文化產生影響,容易造成交流誤解與障礙,在理解和行動中產生錯位,發生摩擦,并最終影響工作績效。因此,作為中國高等醫學跨文化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的跨文化素養水平對醫學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1]。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師對跨文化素養持有什么樣的態度,中國跨文化素養培養體系是否符合當今時展的要求,以及如何培養提升衛生健康從業人員的跨文化素養,都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1跨文化素養的內涵
在學術界,不同研究者對跨文化素養提出了不同的內涵界定。歐盟的界定更具科學性和代表性。歐盟指出:跨文化素養是指在多元文化、多種價值觀環境下,作為個體能恰當與異域文化人士進行溝通、開展交際并順利完成工作所需的態度、意志和品質的總和[2]。它是一種體現在具備多元文化素養人士身上的綜合能力,具體表現為處理文化差異和沖突并對其進行思辨的能力,進行語言對比、文化習俗差異對比的能力,以及在與異域文化進行溝通時所展現的知識技能[3]。跨文化素養所需的關鍵能力包括三方面,一是語言層面,即對本族語與外語的掌握能力;二是知識層面,即對本族文化及異域文化的知悉能力;三是跨文化交際能力,即開展文化間的融合與溝通能力[4]。
2跨文化素養培育的必要性
在當前社會發展進程中,健康事業處于中國政府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健康中國2030”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給中國醫學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美國,跨文化素養教育早已成為教師培養的必要組成部分,而國內此項研究還有待開拓[5]。同時,跨文化素養培育模式以西方思想和行為為基礎,具有強烈的歐美化傾向。因此,有必要為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師提供新視角,在多元文化醫療溝通中,實現醫患之間有效的互動,使健康從業人員了解不同文化和視角差異,這是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師跨文化素養培育的優秀問題[6]。
3跨文化素養培育要素
跨文化素養的培育是以提高個體的綜合文化素質為目標所進行的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7]。跨文化素養作為個人在異域文化環境下所展現的技能和特征,它與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工作績效有高度關聯性。在宏觀上,文化適應性、跨文化情感管理能力和行為技能能力是跨文化素養培育的三個重要維度[8]。不僅要求參與者掌握基礎性文化知識,具備一定語言技能和溝通能力,還應該具有文化移情和文化感悟等能力[9]。
4跨文化素養培育路徑
4.1提高教師跨文化知識與適應力
在跨文化知識方面,應以醫學高等院校教師的語言能力培養為基礎,深入強化教師的多元文化知識,提高教師文化溝通技能。在堅持理解與包容態度的前提下,掌握個體與集體、文化平等、民族特性等相關基本知識內容。尤其要深入了解異域文化環境下醫患溝通的技巧和患者思維模式的差異[10]。跨文化適應力包括跨文化溝通能力、文化移情和溝通行為。要求教師在跨文化背景下,增強民族文化認同,轉換視角,理解文化差異,培養協作和包容的品格,尊重文化多樣性,公平對待異域人士,摒棄偏見,掌握溝通技巧,兼容多樣性觀點,開展開放性協商,實施有效溝通[11]。
4.2提高教師的跨文化情感管理能力
跨文化素養的情感維度主要包括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格特征和態度。學者們更多討論的是文化移情的能力。文化移情能力,也稱為文化同感,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得到了廣泛的研究。這一能力可以使個體從對方角度思考文化異同,產生文化移情和同感[12]。這要求高校醫學教師能在一定高度上擺脫自身文化定式,開展文化異同對比,從一定高度上把握不同文化特質。
4.3倡導行動學習法
行動學習法是基于實踐,以待解決的問題為焦點,通過執行與反思實現職業發展的目標。高等醫學教育工作者需要以醫療健康文化問題為焦點,通過合理解決工作中的文化問題,促進教師及衛生從業人員跨文化素養的發展[13]。通過行動學習法,教師及醫療衛生從業人員能在實踐中不斷發現問題并給予解決,在文化溝通中實現跨文化素養的有效提升[14]。可以嘗試構建中西合作的實踐課程體系,借鑒國外教師跨文化教育培養實踐課程,以實踐能力的提升為優秀,以解決文化問題、彌合文化差異為目的,開展文化模塊研究,進行中西方文化歷時與共時比較,調查中西文化醫療和文化差異,確認大健康語境下文化分歧與沖突的關鍵,在行動中提升醫學教師的跨文化素養[15]。
4.4構建多元文化環境
跨文化素養的形成受到民族文化、組織文化和個人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醫學高校教師在異域文化溝通中,容易受到自身文化的影響與限制,難以體驗和感受異國文化[16]。要構建多元文化環境,融合不同文化因素,在多元文化交流環境下,提高教師的跨文化適應能力,可以把來自多種文化背景、多種學科人員進行整合,構建一個文化互通的衛生健康學習共同體,創新教師組織形式,建立跨文化溝通與管理平臺,探索符合醫學院校自身特點和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一體化培育機制[17]。為醫學院校教師構建跨文化研究機制,使文化研修常態化。使教師知悉、對比不同文化,增強批判性思維,在溝通和融合中生成新的文化知識體系,發展溝通技能。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弘揚民族文化,認同異域文化,與國際衛生健康事業接軌[18]。基于以上分析,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師在面對不同文化時應以母語文化為基礎,吸收學習異質文化,提升自身素質。應始終以培養醫學生全球化素養為宗旨,以加強國際醫學交流為優秀,以開拓醫學生國際視野為目標,把文化環境這一動態因素,與跨文化情感管理能力以及行為技巧這些靜態因素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師的跨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肖莉.語言教育中跨文化交際教學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8(11):141-145.
[2]姜亞洲,黃志成.作為優秀素養的跨文化素養:歐盟的經驗與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18,4(11):52-57,105.
[3]顏靜蘭.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育實踐與思考[J].外語界,2018(3):18-23.
[4]呂光洙.試析美國教師教育國際化[J].外國教育研究,2016(28):64-77.
[5]陳淑敏,吳秀蓮.外派管理人員跨文化勝任力開發路徑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28):145-147.
[6]楊秋寧,肖龍海,劉慎軍,等.醫學院校雙向跨文化能力培養框架的構建和實踐[J].繼續醫學教育,2015,29(10):52-55.
[7]潘曉青,朱麗華.英語教師跨文化教學培訓項目初探[J].教師教育研究,2017,29(3):14-18,68.
作者:孫志楠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