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5-11 02:57: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線下課堂教學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線下課程討論的重要性
基于微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線上部分,相當于傳統課堂,是知識的傳授的主體部分,這部分學生可以根據自身學習情況反復學習,如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在答疑解惑區提問,也可通過知識討論區對知識進行剖析。而線下的課堂,是對知識的有效補充,教師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更能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課上的討論更能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到心中有數,及時調整學習進度和深度。再完善的線上課程也缺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此線下的課堂是重要得和必要的。
二、線下課程討論的內容設置
線下的課堂是線上課堂的深入和有效延伸,因此在線下課堂的內容設置時,主要以課上的內容為中心,圍繞中心進行設置,在答疑解惑區及討論區,針對學生提出較多問題的知識點設置問題,并結合當前學術前沿,有效擴展知識范圍。線下課程討論的內容設置主要是:(1)線上內容知識的加深;(2)線上內容的前沿介紹及文獻閱讀;(3)線上內容的實際應用;(4)綜合幾個知識點的內容理解。比如在生物化學課程講解染色體時,介紹由6個核小體旋轉一圈構成30nm染色質螺線管,這是線上講解的重點內容,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國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解析出4個核小體旋轉一圈的30nm螺線管模型,并在2014年的《Science》上發表,在線下課堂中就可以以此為前沿內容擴展,通過對文獻的閱讀,討論文章是怎么得出這個結論的、這個結論是否會顛覆現有的6個核小體旋轉一圈的30nm螺線管模型等,這樣通過基礎內容和前沿內容的結合,一方面加深對染色體結構的掌握,另一方面通過文獻的閱讀,了解科學家對問題的思考及論證過程,了解前沿內容,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力。
三、線下課程討論的實施
線下課堂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設置好內容后學生一般會以3~4個人組成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小組內選舉一人進行講解,組內成員補充,其他組成員可進行提問。在討論過程中需要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共同探討,這是主動思考、主動學習的過程,但有些人可能濫竽充數,面對這些問題,可采取捆綁式,既小組內成績全部一樣,在講解前采用隨機方式,選出代表小組講解的同學,這樣,每個人講解的幾率均等,每個人都必須參與討論和結論的形成,促進主動思考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協調組織課堂,并隨時了解學生掌握情況,最后對整個課堂進行總結,包括知識點總結及學生發言情況總結,并做好記錄,成為期末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討論課教師都要經過精心的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話題設置時要由簡入難,循序漸進。其實這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線上講解DNA的化學組成及結構和線下課堂討論可以從幾個角度入手:(1)偵探破案時取得現場頭發、血液等有什么用處;(2)親子鑒定的依據;(3)應用熱點話題,比如曹操的后人如何得知自己是曹操的后人的;(4)人類基因組計劃有什么用處;(5)通過計算算出大概2米長的DNA是如何放置到只有0.06毫米的細胞核中的。這樣學生對DNA的理解逐漸加深,并能夠將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幾輪的教學實踐過程發現,學生剛開始以討論課為負擔,后逐漸轉變,愿意并主動發言,學習氛圍逐漸濃厚。通過與非課改班相比較,課改班學生思維活躍,勇于表達自己看法,提出問題與自己的見解,并通過查找論證問題,得出解決方案。同樣是課堂教學,但基于微課程的混合式教學中的課堂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完全不同。傳統課堂是知識傳授的主體,而基于微課程的混合式教學中的課堂教學是知識的延伸和深入?;旌鲜浇虒W是線上課程的知識傳授與線下課程的討論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微課程教學、課堂教學的優點,線下課程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討論課程時,學生主動思考,主動解決問題,并培養團隊合作意識?;旌鲜浇虒W過程在不斷摸索中,但最終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治勇,李國慶.對建設網絡公開課優質資源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7(1):91-96.
[2]王攀峰,張天寶.試論傳統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及其面臨的困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5(31):49-53.
[3]熊素娟.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J].職教通訊,2016,6:61-66.
[4]李珊珊,楊研,趙艷,等.基于網絡課程平臺生物化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的應用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7:67-68.
作者:李珊珊 劉麗杰 李波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