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4-02 09:14:3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學生黨建網絡載體建設研究,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已逐漸成為高校開展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載體。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全面增強執政本領,不斷推進工作形式的創新,要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1]。網絡載體可克服傳統載體篇幅、表現力、傳播速度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豐富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因此,有目的、有計劃地推進基層黨建的網絡載體建設,不僅是完成當前基層黨建信息化建設目標的現實要求,更是匹配教育對象的成長階段與特點、適應社會發展趨勢以及提高育人實效的本質需求。
載體是主體為實現事物的發展目標、內容和任務所采用的形式和手段[2],往往發揮著中介的作用。在基層黨建工作中,黨建工作載體由主體、工具、內容和形式四大要素組成[3],是連接黨建工作過程的不同主體的一種物質形式,具有指向性、中介性、可操作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高校基層黨建的載體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目前,高校的黨建載體呈現出網絡化、信息化的發展趨勢,網絡載體因其便捷性、及時性、全面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在強化高校基層黨建的作用愈發突出。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強調高校要加強平臺建設,特別是網絡教育和宣傳的平臺建設,提高黨建信息化水平[4]。中共教育部黨組還指出,高校要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點,結合大學生的思想實際,開展以專題學習為重點、網絡學習為輔助的多主體、多渠道、多層次的學生教育體系,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因此,網絡載體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黨建工作發展新階段的新媒介,在強化高校基層黨建、提高黨員理論修養和政治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有學者認為,當前基層黨建載體包括組織載體、活動載體、文化載體和網絡載體四大類[5]。一部分高校順應“互聯網+”的發展趨勢,積極開展“互聯網+黨建”、“智慧黨建”等工作,以新媒體、新模式打造黨建工作平臺,利用大數據推進黨建工作的發展和創新,建立了網上黨校、黨建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平臺,使線上宣傳和線下教育充分結合,適應了當前學生碎片化的閱讀習慣,有效提高了學生參與高校基層黨建的積極性。但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基層學生黨建網絡平臺尚存在建設不足、運營不佳等問題,突出表現為缺乏針對性與可讀性的宣傳內容和重點不突出的教育形式難以滿足學生自我成長的需要。為調研學生對高校基層黨建網絡載體的需求特點,面向南開大學、天津大學等天津市十所高校學生黨員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為提高調查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客觀性,調查采取隨機不記名抽樣的方式,兼顧不同高校類型、不同專業的人數比例,調查對象包括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個群體,發放并收回有效問卷1137份,其中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有效問卷分別為596份、377份和165份。
二、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互聯網載體建設的機遇
在新時期,高校基層學生黨建網絡載體建設具有與時展契合、受眾支持率高以及技術發展成熟等優勢。
(一)黨建網絡載體建設順應時代潮流
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57.7%,10-39歲的網民群體占總體網民的70.8%,20-29歲的網民群體人數占總體網民的27.9%,青年群體中的互聯網普及率和使用率較高。而在不同身份群體中,學生群體人數最多,占比達24.8%[6]。在針對學生業余碎片化時間分配的調查中,分別有43.6%、59.4%和55.9%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表示業余時間主要用于使用微信、QQ、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互聯網及其產品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交往的重要工具。調查研究發現,高校學生黨員了解黨建信息和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的渠道也發展為以網絡新媒體為主,通過黨建教育課程、教育活動、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渠道接受黨建教育的人數比例分別為28.8%、13.2%、28.2%和29.8%,其中以本科生通過網絡新媒體參與高校基層學生黨建的人數比例最高(31.5%),高于碩士研究生(27.6%)和博士研究生(28.5%),高校逐漸形成了以網絡形式為主、傳統形式為輔,以課程為基礎、實踐為支撐的學生黨建教育模式。因此,強化基層黨建平臺信息化建設順應了時展潮流。
(二)黨建網絡載體建設獲得受眾支持
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當前高校開展黨建教育工作需要構建黨建網絡載體,分別有72.7%、75.9%和64.6%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對高校建設一個重精、重簡的黨建工作平臺表現出支持態度,并表示會關注此類網絡學習平臺。他們認為,這種精簡的黨建工作平臺有利于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強化黨建知識學習,不斷提升自我理論水平。超過半數的學生黨員認為,組織觀看黨史紀錄片、愛國教育影片、反腐倡廉、偉人或楷模事跡等電教專題片是學習黨建理論、提高政治素養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通過接受這種視聽結合的、強感染力的教育方式,學生能夠將黨建理論和知識內化于心,有助于做到入耳、入腦、入心、入行。同時,大多數調查對象認為利用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有助于掌握黨建知識和學習國家時政知識。他們對網絡平臺和信息化途徑的黨建知識教育形式的認同感也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其對黨建工作網絡平臺的支持態度。這表明互聯網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促進作用得到大多數調查對象的認同,網絡載體建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黨建網絡載體建設具備技術優勢
過去,依托傳統載體的黨建工作對主體的共同在場性有較高的要求,這往往要求參與主體有高度的時間靈活性和統一性。但當前,高校學生普遍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和科研壓力,甚至有少部分學生在外開展課題研究或出國聯合培養,對參與基層黨建往往有心無力,但網絡載體很好地彌補了傳統載體和活動形式的不足。依托網絡載體的時空脫離的對話和交往替代了線下面對面的互動形式,組織會議、理論學習的時間不再局限于某一個時間點,而是擴展為一個有限的范圍。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在一定時間內自主選擇接受基層黨建工作的時間和地點。此外,不同載體形式和表現形式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充分展現,拓展了原有的單一黨建載體與工作形式。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的信息交流與互動平臺,學生不僅可以以極低的成本通過網絡獲得更多、更及時的信息資源,而且可以通過信息定制和主動搜索等方式在網絡上充分了解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與知識。因此,互聯網載體拓寬了信息資源的來源,有助于提高黨建信息的數量和質量,高校基層黨建載體的網絡化建設可充分利用網絡的資源、速度和個性化優勢,為廣大師生提供了一個具有較高自主選擇性和高度整合的學習平臺,提升其參與黨建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高校學生黨建網絡載體建設的挑戰
在認識到高校學生黨建網絡載體建設種種機遇的同時,也要充分認識到參與主體特點、載體建設、運營管理等方面帶來的挑戰。
(一)教育質量可控性降低
傳統黨課是教育主體與受眾的面對面互動講授過程,而網絡載體允許黨課教育主體與受眾的時空脫域,這意味著教育主體難以對受眾反應進行監控與評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可控性降低。在網絡載體,學生群體的身份由原本只能被動接受教育的客體轉化為需要主動尋求知識、接受教育的主體,因此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學習習慣將對教育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不同學生群體在運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和自我教育的自覺性存在顯著差異,調查結果顯示,有22.9%的研究生和41.6%的本科生難以堅持政治理論學習,因此網絡載體教育質量尚有待強化。
(二)黨建網絡載體建設困難
網絡載體建設是當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黨建網絡載體建設工作離不開物質條件與時間精力的投入,缺乏可用于網絡載體建設的專項經費和黨務工作者事務繁多是高校學院層級基層黨建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尤其是建設功能豐富、頁面精美、模塊可調、操作簡便的黨建網絡載體,其經費投入大、精力投入多、建設周期長,黨建網絡載體建設存在較多的現實困難。此外,當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任務繁重,專職組織員或黨建專干等黨務工作者往往分身乏術,難以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設計規劃黨建網絡載體的建設工作。另一方面,在黨建網絡載體建設過程中學生黨員參與度往往較低,其真實需求難以在網絡載體中得到滿足,建設的網絡載體常存在針對性不夠、吸引力不足等問題。
(三)黨建網絡平臺運維不佳
由于缺乏固定的運行團隊加之黨務工作者事務繁多,黨建網絡平臺信息更新速度滯后甚至長期沒有內容更新的情況不在少數,不少平臺淪為“僵尸網站”或“僵尸號”。此外,部分學院僅將基層黨建網絡載體建設視為一項任務,基層黨建網絡平臺建成后就疏于管理、疏于更新,忽視了網絡載體在當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深化基層黨建實效的作用發揮,形式化問題較為嚴重。同時,不少黨建網絡平臺的內容缺乏梳理與創新,傳播形式單一、呆板,僅僅是將傳統的黨建工作搬上了新媒體平臺,沒有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與方式開展網絡黨建工作,教育內容不匹配黨員需求,存在平臺號召力不強、粘性不足等問題,從而降低了學生黨員群體使用黨建網絡平臺的積極性。部分黨員在學院硬性要求下注冊黨建網站賬號或關注黨建微信公眾號,但參與度和活躍度極低,成為了“僵尸粉”。調查結果顯示,分別有50.3%、44.6%和46.8%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將黨建工作內容乏味、形式呆板和缺乏吸引力視為當前基層黨建工作存在的最突出的問題。
四、互聯網時代加強高校學生黨建網絡載體建設的對策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理應成為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和工作開展的重要陣地。但目前,互聯網在強化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有限,黨建網絡載體建設有待強化。如何借助網絡平臺和平臺資源,推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向縱深化、多樣化發展,強化基層黨建網絡載體的思想引領作用,實現黨建育人目的,這是新時期發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的重點和難點。為更好地應對高校學生黨建網絡載體建設存在的問題,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優化網絡載體建設:
(一)對癥下藥,提高學習主體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不同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習慣,不同學生群體間的學習自覺性也存在一定的差異。為優化高校基層黨建網絡載體建設,基層黨總支應基于學生群體特點、喜好與需求,針對性地建設網絡教育平臺,為學生提供有意義、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同時,還要完善黨建網絡平臺的學習機制建設,有重點地加強對學生網絡學習情況的監督力度,可以定期設計黨建常識網上小測試等方式,強化學習效果,提高學生黨員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同時,還可通過調查和經驗總結發現不同學生類型的特點與需求,可以將學生身邊的典型人物、典型團隊、先進事跡和精彩活動放在網絡平臺上進行重點宣傳,激勵優秀黨員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的持續發揮,通過設計黨建宣傳與教育內容,將培養重點放在思想引領與學生成長需求等方面,激發學生黨員或黨支部不斷爭先創優的動力,形成你追我趕、共同進步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不同主體參與基層黨建工作活動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二)改變觀念,推進高校基層黨建網絡載體的建設
學院應重視網絡載體建設,樹立起對黨建網絡載體的性質和重要性的正確認知,完善經費保障機制與人員保障機制,切實推進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載體的建設與完善。學院黨委應統籌部署,投入專門經費建設黨建網絡載體,同時建立一個黨建網絡載體建設與運營團隊,遴選吸收一批政治素質高、熱心黨務工作的優秀學生黨員參與建設與運營工作,解決當前專職黨工作者事務繁多、網絡載體建設精力投入有限的困境。這支學生隊伍能敏銳感知學生黨員群體的需求與興趣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及時學生們關注的校內外熱點事件,使黨建網絡載體更接地氣,更有針對性與吸引力。而專職黨務工作者負責常態化培訓工作隊伍和及時把關黨建網絡載體的內容,起到政治把關作用。此外,學生黨員工作團隊通過打造、維護和運營一個有學科特色的黨建網絡平臺,能在實踐中快速提升自身的黨性修養與思想政治素質,在學生群體中可更好地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三)大力探索,推動黨建網絡載體形式與內容的創新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應發揮互聯網載體的個性化、便捷性、表現力強等優勢,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和建設理念,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的海量優秀資源豐富教育內容,以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和社會發展需要為目標,針對不同群體的特點和需求,創新黨建網絡載體的形式與內容,挖掘學生關注的熱點事件,用微漫畫、微視頻等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正向引導,推進高校基層黨建網絡載體的建設。推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內容和形式的發展創新,還需要黨支部建立起傳統載體和新載體的有機互動關系,在發揮傳統載體形式作用的基礎上吸納網絡載體的優勢,使網上黨校和黨課教育、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推動高校基層黨建工作形式的創新。高校基層黨建要積極適應、利用互聯網的話語資源,拓寬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內容領域,以新載體、新內容推動基層黨建工作內容入耳入腦入心。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侯靜.對高校基層黨建工作載體創新的認識[J].紅旗文稿,2014(3):31-32.
[3]方巖俊.淺談基層黨建工作載體的創新[J].黨建研究,2006(12):40-41.
[4]中共教育部黨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教黨[2017]8號)[Z].2017-03-01.
[5]劉金勝.基層黨組織黨建載體創新實踐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4):70-71.
作者:蔡圳陽 單位:中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