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21 02:59: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高校青年教師職業能力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發生了改變,更多精準的信息與優秀的資源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了互通與共享。這對所有高校教師而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它改變了高校教師的教學環境、教學資源與教學方式。高校教師若想在這種大背景下發揮服務教育的作用,就要重新對自身的職業能力定位,積極迎接挑戰。
1當前高校教師職業能力的狀況
現如今,我國高校教師的職業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但現在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較為死板,科研成果與社會經濟沒有很好地融合起來,高校教師職業能力提升的空間有限[1]。
1.1高校教師缺乏對職業能力構成體系的認知
通過數據發現,近90%的高校教師了解教師能力體系的構成,但了解自身職業能力要求的寥寥無幾,這就造成高校教師缺乏對職業能力構成體系的認知。
1.2缺乏影響教師職業能力的相關機制
每所高校都擁有激勵教師職業能力的體制,但這仍然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職業能力。高校在對教師進行評定考核時,是從職業技能、科研成果、教學任務、管理方式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定的。在這當中,科研成果與教學方式較為突出,極容易對個人任務與教學任務偏少的教師形成不客觀的評價,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與教學態度,最終就會制約高校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
1.3高校對教師的職業能力培訓較少
教師職業能力的提升主要取決于教師的興趣愛好以及相關職業能力的考核機制,并且深受教師個人主觀意向的影響。就目前高校而言,有針對性的職業能力培訓非常少,所以開展高校職業能力培訓尤為重要。
1.4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機制的缺乏
高校教師職業能力的判定受傳統的職業能力評定和教學質量評估所制約,傳統的評價體制更重視對教師科研成果的考核,忽略了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培養。這就造成高校教師職業能力出現發展單一的情況,滿足不了當今社會發展與學生的實際需要。
2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互聯網+”已經逐步深入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在學生的課堂學習、教師的教學方法、學校的評價系統等多方面都存在“互聯網+”的影響。類似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教學變得多樣化,對知識碎片的收集也變得更加頻繁,對教師教學能力的培養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2.1“互聯網+”下的機遇
2.1.1優秀的網絡資源可以更容易獲取
在開放的網絡資源下,更多優秀的微課、免費公開課能提供給高校教師。這些能使高校教師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時間、地點的約束,并可以充分借鑒優秀的教學資源、教學方法直至自己完全掌握。還可以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情況與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對比分析,更容易找出自身的不足。
2.1.2教學過程的良性反饋
在教師傳統教學過程中的反饋是需要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實現的,而且這些反饋也僅僅來源于學生。但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開放的數據資料、多樣化的評價群體都可以有效地幫助教師分析自己的教學能力。還可根據數據分析,哪些教學內容能成為學生學習的關注點,并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與學生進行互動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1.3翻轉課堂的合理使用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更多優秀的教學軟件App也被帶到課堂當中。這些便捷軟件的應用可以使教師在手機上實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還可以與學生進行線上溝通,實時答疑解惑,將普遍性問題進行匯總,然后集中講解。這種形式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也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2.2“互聯網+”背景下的挑戰
在網絡教育信息和網絡數據增長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法、思維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理念都將發生重大改變。高校教師應該更迅速地將互聯網與教育融合起來,更換新的教學理念、創造新的教學模式、掌握新的教學技能。但大多數高校教師并不理解“互聯網+”會給教育教學帶來哪些影響,也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機[2]。但隨著類似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形勢的互聯網教學的興起,教育變革勢在必行。它將使教學環境、教育資源、教學理念都發生重大的改變,也將使高校教師的職業能力面臨更大的挑戰。
2.2.1與課堂教學活動相關的挑戰
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教師課堂教學活動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也成為被挑戰的一項。伴隨著各個環節的變化,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對課堂的期望,而教師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順應改變也將成為必然[3]。
2.2.2來自互聯網下大數據方面的挑戰
在當下社會,各行各業、各種領域都擁有海量的數據資源,教育部門、商業部門以及政府部門也都開始根據不同的數據資源開展量化進程。曾有分析表明,一名學生在一節普通的課程上所產生的全部數據多達5個G,經過歸類、分析量化后的數據也有百兆左右。如此龐大的數據資源,如不經過系統性的提取、研究、分析,那么單純依靠互聯網的數據統計功能對教育本身來講將毫無意義。如何妥善處理好這些資源,需要掌握教育學、計算機學、統計學等多方面學科知識,這也將成為高校教師所面臨的巨大挑戰,很多發達國家已經將統計數據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證的一項重要考核指標。
2.2.3在信息素養方面的挑戰
高等教育已經開始向信息化、網絡化的方向改變,這種改變無疑將重新塑造高等教育的生態系統。在“互聯網+”的時代,教育信息量龐大,教育形式種類繁多,并且價值密度低。那么更精確、更細致地找到哪些信息對學生來講是必需的,哪些信息對教學科研是有價值的,哪些信息是可以被合理利用的,如何準確辨別不同信息所帶有的價值性與創造性,如何正確引導、培養學生利用網絡資源來進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學習能力,這些都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4]。
3高校教師在“互聯網+”背景下如何提高職業能力
3.1教學觀念的轉變
“互聯網+”最直接體現在技術層面上的轉變,但其深層次的卻是理念的不同。所以,高校教育在依托“互聯網+”的過程也并不僅局限在技術上、手段上的變化,更要從理念層面上進行改變。多樣化、多類別、快節奏等因素已經成為當前知識與技術發展的突出特點,這就要求高校教師有更高端的境界、更廣闊的思維以及更深入的思想。從社會的人才需求上看,高新技術人才、創新技術人才的需求比例將大大提高,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選擇方面也變得更廣泛、更靈活。在外界條件刺激下,高校教師也要快速地適應發展中的社會,培養、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準確認識新型人才在“互聯網+”背景下的重要性,利用互聯網創建新的教學模式。
3.2職業定位的改變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學活動已經不是單純、單向地傳輸知識,教師也不只是知識的供應者,而是肩負著引導作用。在新形勢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大大提高,重新確立和鞏固了主體地位。作為教師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做出相應改變,以新的視角重新正確地定位職業角色。高校教師應做一名引路人,按照教學的要求,引領學生進入知識殿堂,啟發學生的自主學習。高校教師也是一名導航者,在學生出現錯誤、迷失方向的時候,正確、及時地對學生進行規范指導,提高成功率;師生之間也是亦師亦友,要減少權威式的死板教學,以平等身份進行知識探討和交流;高校教師也是一名設計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設計與規劃,制訂合理的學習步驟,清晰地指出總體目的與階段目標,要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章可循;高校教師更是一名監督員,時刻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當行為進行指正與批評,帶領學生走上正確的軌道。3.3教學方法的改進傳統“黑板、粉筆”的課堂模式正在逐步變革,更多高科技、現代化的教育模式也逐漸被普及。這些新的形式、新的手段創造了新的平臺,教學方法勢必也將帶來創新。教學方法的改進不僅僅表現為教學工具、教學模式的更新,更主要的是利用這些優秀便捷的資源來創建更加自由、開放活躍的課堂。高教教師應積極探究傳統教學與“互聯網+”的優劣勢,取長補短、完美融合,構建更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5]。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給高校教師及高校本身帶來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高校教師更應該積極順應時代的變化,在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職場定位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準確轉變與改進。
參考文獻:
[1]錢靜珠,丁國勇.“互聯網+”時代高校青年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0):78-81.
[2]錢靜珠,管國鋒,程本松.高等工科院校青年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現狀分析與提升策略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9):183-186.
[3]李芒,李子運.“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師發展的新思路[J].中國電化教育,2016(10):11-17,50.
[4]劉剛,李佳,梁晗.“互聯網+”時代高校教學創新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7(2):93-98.
[5]張雪磊.“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發展[J].中國成人教育,2017(20):140-143.
作者:周銘懿 張振 單位:錦州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