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2-03-19 08:58: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篇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探討,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確立誦讀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起點,也是一堂課的優秀和靈魂,因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用心確定教學目標。古詩詞篇幅雖然短小,但其中精煉的文字、逼真的意象、真實的情感、悠久的文化,都需要制定清晰、全面、適當的教學目標。清晰是指教學目標的表述要簡明;全面是指教學目標的覆蓋面要廣,要能夠促進學生的多種能力發展;適當是指教學目標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學生的能力范圍內能夠達成目標。
(一)轉變觀念,注重學生誦讀興趣的培養
從教師自身角度來講,應該不斷更新教育觀念鞏固專業知識。一方面教師要通過前沿的教育理論來指導實踐,試圖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如何根據學生的回答來引導學生,則對教師的基本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師對文本有獨到的見解、文化底蘊足夠深厚,才能夠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另一方面教師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形成自主學習的技能。研究表明,對事物產生興趣,智能便會得到充分的發揮。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動優美的語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趣味化的教學設計來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
(二)發展能力,重視學生古詩詞語感的養成
語感是指對語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語感的形成不是短時間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累。關于語文是什么,歷來爭議不休。葉圣陶先生曾經給出過定義:“口頭為語,書面為文。”但其中的文是指文字還是文學,人們一直在爭論。關于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卻十分明確,那就是培養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種能力我們把它稱為語文能力。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種能力。“語感教學的著力點在于引導學生對古代漢語詞匯和句式的“眼到、口到、心到”的操練,學生的自誦自悟、熟讀成誦是教學方法,由此獲得真實的體驗,培養敏銳的文言語感”[1]。
(三)誦讀詩詞,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古詩詞意境深遠,需要我們反復誦讀才能夠領悟詩詞中的美。反復誦讀,是有感情地讀,在誦讀的過程中品味語言,體會情感,帶著自己對詩歌的理解進行再創作,讀出自己的理解,達到提高學生鑒賞能力的目標。鑒賞能力是具有主觀色彩的,對于不同的詩歌,有著不同的理解,從而誦讀出不同的感覺。一千個讀者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進行鑒賞時要與其他作品聯系起來進行比較,同學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研讀探討。反復誦讀不意味著過度解讀,在誦讀作品時,我們可以根據作品中的意象的特點、情景的變化,采用不同的鑒賞方法。在篇幅短小的古詩詞中出現的常見的意象,就可以將意象接連起來,從而感悟到詩中的情思。朱自清曾經說過:“欣賞是情感的操練。”[2]一些難懂晦澀的意象,我們可以通過想象去感受與體會。
二.明確誦讀教學要求
《課標》要求教師不能成為死板的教書匠,而應該潛心研究教育教學。要想成為一名稱職的教師,就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學會用前沿的教育知識來豐富自己的教育實踐,提升自身的教學魅力。
(一)加強誦讀節奏指導
節奏,是音節跟隨句式長短、句意變化交替組合而產生的語感。聞一多先生認為中國的詩詞講求格律和平仄,正所謂“戴著鐐銬跳舞”。在漢字中,一般由兩個字構成節奏單位,古詩詞的節奏大多根據句中字詞相互押韻所構成。格律詩可以分為五種,分別是: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和排律。在誦讀時受格律的限制,同時也要注意句式的排列,才能體現其節奏感。五言律詩中的二、四,七言律詩中的二、四、六為節奏點上的關鍵字,在誦讀時要十分注意這些關鍵字;古體詩主要包括樂府等,句式長短不一,韻律相對來說也沒有那么嚴格,但在誦讀時可根據詩詞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變化來進行處理。此外,誦讀時還應該注重停連,停連是指誦讀作品時氣息的中斷和延續,在七言絕句中一般劃分為三個語節。古詩詞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具有和諧的韻律,絕句、律詩、詞。曲大多是一韻到底,所以在誦讀時,要注意韻腳的表達,平仄對應,才能使節奏鮮明,讓人感覺到音韻動聽。古詩詞大多為格律詩,在誦讀這些作品時不能拘泥于格律要求,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千里江陵一日還”與“夜半鐘聲到客船”都是七言律詩,兩句的韻腳、平仄都相同,但前一句表現的是歡快的心情,后一句表現的是夜深人靜的感覺,在誦讀時應該進行不同的處理。徐恒認為誦讀對聲音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準確規范,清晰流暢;圓潤集中,樸實明朗;剛柔相濟,虛實結合;色彩豐富,變化自如。”[3]“古詩詞的教學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同時陶冶他們的思想感情。”[4]在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古詩詞知識,還要教會學生誦讀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二)加強誦讀狀態指導
應該開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作為非智力因素,對初中生的認知活動產生著巨大的作用。誦讀者應該掌握誦讀的主動權,擁有操控能力,既不脫離文本,也不至于不可自拔。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論綱》中認為:“人的情感決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進下發展、成熟的。”[5]教育與情感二者相輔相成,缺少其中一個大腦都不能充分的發揮完整的功能。
三.豐富誦讀教學方法
筆試通過深入細致地研究,得出了改善初中古詩詞誦讀教學方法陳舊的方法。
(一)利用現代教學技術,加深體驗
大多數語文老師習慣采用板書來完成教學,多媒體教學只在公開課中才運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化的趨勢要求語文教師具備運用信息化的能力。知識的更新速度很快,我們不能保證自己掌握的知識永遠不過時。因此,教師應該利用網絡了解學科的新動向,將新知識與課本上的知識相整合,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和思維。例如,由中央電視臺和教育部聯合推出的“中小學語文示范誦讀庫”日前正式上線。這些“有聲語文教材”涵蓋了全部中小學語文課文,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用標準的中國聲音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平等的享受到教育資源。“誦讀庫”的建立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同時有助于提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二)豐富誦讀實踐活動,增加積累
在課標中要求7—9年級的學生背誦優秀詩文80篇,因此積累古詩詞是初中生語文學習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在課堂中可以讓學生積累整合古詩詞,例如在講解李白的《送友人》時,讓學生注意積累送別詩,并且歸納唐朝送別詩的特點。初唐時的送別詩有王維的“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盛唐時的送別詩有王昌齡的“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晚唐時的送別詩有韋莊的“止竟多情何處好,少年長抱少年悲。”不同時期的送別詩各有不同,或是闊別或是惜別。在學習的過程中注意分類整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恰當運用多種誦讀方法,增強效果
豐富誦讀形式,更能夠讓學生發現誦讀的美,為誦讀效果增光添彩。常見的誦讀形式有三種:獨誦、對誦、合誦。首先,獨誦是指一個人誦讀,這種誦讀形式可以展現誦讀者的個人風采,大部分的文學作品都可以獨誦,但是表達個人心緒的作品更加適合。
四.完善誦讀教學評價體系
評價能夠激勵學生更好的學習,也能夠讓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語文課程評價也能夠真實的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教師的教學情況。在進行語文課程評價時要注重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整體性、評價方式的創新性。
(一)評價主體多元化
語文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那么語文課程評價也不應該是語文教師一人的“獨角戲”。語文課程評價的主體除了有教師之外,還應該有學生,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間的互評都十分重要。中學生十分看重同伴的評價,同學之間的互評能夠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此外,學生也可以對教師的誦讀進行評價。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學生身上都有閃光點,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的相互評價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優點。
(二)評價內容整體化
語文課程綜合性較強,它要求培養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綜合性學習能力。所以在評價中也應該注重評價內容的整體性。在進行誦讀評價中注重三維目標的整體發展。具體來講,在古詩詞誦讀評價中將課堂內外相結合,既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要讓學生積累古詩詞,第四學段的學生要更加注重對作品的感悟,教師在評價時也要涉及學生的鑒賞能力。關于古詩詞的學習,課標中指出考察學生的背誦十分重要,但同時也要訓練學生自己借助工具書來理解詩詞大意的能力。
(三)評價方式創新化
評價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過去的教學中最常見的是考試。但語文課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的學習,因此在古詩詞課堂中對學生的誦讀評價,不應該只看結果,更應該注重過程,便于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語文教師要多運用形成性評價,例如運用成長檔案袋的方式來關注學生的發展,記錄學生成長過程,在成長檔案袋中對學生的進步情況給予階段性的評價,教師的評價語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表揚激勵學生,來保證學生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趙謙翔.綠化語文[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朱自清.標準與尺度[M].上海:上海文光書店,1949.:118
[3]胡同蓀.初中語文教學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142—148
[4]李秀然.誦讀藝術技巧與訓練[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2013.6:27
[5]李軍.中國古典詩歌教學研究[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6:90
作者介紹:趙靜楠,遼寧省渤海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